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的作者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的作者

發布時間:2024-01-13 15:21:12

1. 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是什麼呀

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是日本的《源氏物語》,作者是紫式部(女、公元978—1016)年,成書時間約為十一世紀。

世界文史之最

世界最古老的詩是比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塞》早一千五百多年的巴比倫羅詩《吉斯加密斯》。

世界最早的傳記文學是我國西漢時司馬遷編著的《史記》。

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

世界最早的科學幻想小說是公元一世紀希臘作家盧西恩的月球旅行記——《真實的歷史》。

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是日本的《源氏物語》,作者是紫式部(女、公元978—1016)年,成書時間約為十一世紀。

世界最早的推理小說是我國四百多年前產生的《包公案》。

世界最長的史詩是我國藏族的長篇敘事詩《格薩爾王傳》,這部史詩的散文部分不算,單史詩部分就有100萬至150萬行。

世界寫得最久的一部書是德國作家歌德的《浮士德》,從二十四歲一直寫到八十四歲臨死前,整整寫了六十年。

世界被拍成電影最多的文學名著是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共19次;《漢姆雷特》共17次。

世界最高產的作家是:

英國連環畫作家漢密爾頓(1875—1961),共寫作7200萬字。

法國作家大仲馬(1802—1870),寫了357部書。

世界寫作最快的作家是:

美國小說家斯坦利.加特奈(1889—1970),他同時寫七部小說,每天寫作一萬字。

英國作家克雷賽(1908—1973),每年創作22部書,每兩周寫一本書。

世界作品發行量最大的作者是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她的作品被譯成世界上157種語言出版,總發行量達四億冊之巨。

世界稿酬最高的作家是美國的愛尼司.海明威(1899—1961)。1960年1月,他為《體育畫刊》寫了一篇有關鬥牛的二千字短文,稿酬高達三萬美元,平均每個字15美元。

世界第一個喜劇作家是古希臘阿里斯托芬(約前446—前385),一生寫了40多部喜劇,被恩格斯稱為「喜劇之父」。

世界第一悲劇作家是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前525—前456),一生共寫了90部悲劇和笑劇。被恩格斯稱為「悲劇之父」。

世界最大的圓形劇場是古羅馬弗拉維里朝時所建造的弗拉維圓形劇場。劇場略呈橢圓形,長約188米,寬約156米,周長527米,外牆高48.5米,佔地二萬平方米,共四層,可容納觀眾約45000人。

世界最早的一部電影攝影機是由法國生理學家居勒.馬萊伊在1880年10月發明的。

世界第一個電影放映處是法國巴黎卡普辛路十四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1895年12月28日,電影的最早發明者—法國人奧古斯特. 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倆第一次售票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幾部影片《牆》、《火車到站》、《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

世界第一部故事片是法國著名電影創始人喬治.梅里愛在1902年拍攝的科學幻想片《月球旅遊記》。

世界最早的一部有聲影片是1927年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拍攝的《爵士歌王》。

電影蒙太奇手法的首創者是「電影導演創始者」法國的喬治. 梅里愛。

世界最早將位置固定不變的電影攝影機改成能移動、拍攝自由的攝影機的是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

世界獲奧斯卡金像獎最多的一部電影是美國1959年的《賓虛》,共獲獎11項。

世界最長的電影是日本在1961年放映的《人類的環境》,需放11小說之久。

世界最早的一部正規無聲故事片是1906年澳大利亞的《凱利集團的傳奇》。

世界製作費最高、所用膠卷最多的電影是不久前美國拍攝的一部反越南戰爭的影片《現代啟示錄》。此片所花製作費高達3200萬美元,共用去457,200米膠卷。

世界第一部全息電影是1976年有莫斯科舉行一次國際電影技術會議上放映的。

世界演員費最高的電影明星是美國的馬龍.白蘭度。他演出《超人》影片的時候,合約上規定他的收入為入場收入的百分之十一點三,結果他共收得370萬美元。

世界最大的電影製片中心在美國洛杉磯環球城,由561幢樓房及34個攝影棚組成。

世界擁有電影院最多的國家是蘇聯,總數達154,800家。

世界拍攝故事片最多的國家是印度,1979年拍攝了714部,1980年為742部。

目前歐洲的第一幅大銀幕是安置在荷蘭依馬克斯電影院內的銀幕,它高17米、寬23米,比一般銀幕大四倍。放映機大如麵包車。

世界角色最多的影片是美國的《偏執》,有1.5萬人。

世界上最高的電視塔是波蘭普洛茨克的華爾扎那電視塔,高達645.33米。在塔的347.5米處,建有一個四百個座位的旋轉餐廳,供遊人使用,從那裡可以眺望周圍一百多公里美麗的景色。

世界最古的繪畫屬於舊石器時代(約二萬年前)的奧瑞納文化和馬格德林文化的繪畫,是在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和塵法國蒙地亞克的拉斯珂洞穴中的壁畫。壁畫的內容是馬鹿、熊等富有現實感的動物,也有極其粗糙的人像。

世界最早一幅水彩畫是十六世紀德國畫家丟勒畫的《一大塊草皮》,在這以前僅是在素描上作些水彩色補充。

世界最早的招貼畫見於十六世紀德國農民和宗教改革時期出現的用木刻印的招貼畫,叫「飛單」。

世界最早的漫畫是英國的著名油畫家和版式畫家賀加斯(1697—1764)在1743—1745年間用六幅油畫組成的諷刺組畫《時髦婚姻》。由於它的某些誇張、幽默的手法,辛辣的諷刺和現在的漫畫具有共同點,所以,人們把《時髦婚姻》評定為最早的漫畫,並把作者賀加斯作為最早的漫畫家來肯定。

世界最早的銅版畫家是十六世紀初葉德國畫家霍普菲爾.丟勒。他先用鐵版,後才改進銅版。

世界最早的色粉畫家是威尼斯女畫家卡莉拉(1674—1757),她用色粉作肖像畫和風俗畫。

世界作品最多的畫家是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人畢加索。他在近八十年的藝術創作生涯中,總共創作和設計了13500幅畫、版畫及雕版10萬件、書刊插畫34000件、雕刻或陶器作品200件。

世界最名貴的畫是達 芬奇的名畫《莫娜.麗薩》,曾在1916年以一萬二千里弗(法國古金幣)賣給法國弗朗西斯一世。

世界上售價最高的油畫是英國著名畫家透納(1775—1851)的一幅《朱利葉和她的乳母》油畫,竟以高達640萬美元的金額售出。

世界最大的油畫是義大利瑪利奧.羅澤里的一幅畫,它高2米,長41米。

世界上畫面上人數最多的油畫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後期威尼斯派的重在畫家丁托列托(1518—1594)在1590年畫成的《天堂》。這幅高10米、寬25米的畫中人物共有700人之多。

世界最長的石窟畫廊是我國絲綢古道上的敦煌莫高窟內的壁畫。窟內有壁畫45000餘平方米,如果把窟內所有壁畫一幅幅連接起來,足可組成一個長達25公里的畫廊。

世界最早的紀念碑塑是公元前五世紀七十年代古代希臘克里拉與涅西奧特所作的《弒暴君者》雕塑群像和雅典的李希克拉特紀念碑(競賽中的勝利者)。

世界最大的佛像雕刻是我國四川的樂山大佛。它高達72米。

世界最小的雕刻是當代我國雕刻工藝師沈為眾雕刻的象牙佛像,只有一粒米的五分之四大。

世界最大的雕刻是美國石雕藝術家齊奧爾科瓦爾斯基,在兒子的協助下,用34年時間在美國南達科他的一座花崗大山上,鑿成一位印第安人首領騎馬征戰的巨大石像。像高563英尺,長641英尺,估重約1800萬噸。

世界最多產的作曲家是德嶄的台萊曼(1681—1767)。他一生創作了1000多部大合唱曲和清唱劇,44首耶穌遇難曲,40部歌劇。

世界最長的交響樂曲作品是理查德.羅傑斯皇1952年創作的交響樂《海上大捷》,需演奏13小時。

最長的歌劇是義大利作曲家阿里戈.波依託(1842—1918)於1868年創作的《梅菲斯多夫》,劇長6小時10分鍾。

世界最大的管弦樂隊是1872年2月美國舉行的世界狂節上斯特勞斯在波斯頓所指揮的那個樂隊。它由2千名演奏員組成,合唱隊員竟達2萬人之多;施特勞斯任總指揮,下設一百名助理指揮,開場時,以鳴炮為信號。

世界售價最貴的小提琴製作家安東尼奧.斯特拉地瓦利在1713年製作的一把名叫《亞當》的提琴,1972年的售價為25萬美元。

世界最早的鋼琴是義大利人克利斯托佛里(1655—1731)於1709年發明的。他製造的現存最早的鋼琴造於1720年,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世界最早的國歌歌詞是日本國歌《君之代》的歌詞,其歷史可追溯到九世紀末,歌詞原載於薩摩琵琶歌《蓬萊山》。

世界上歌詞最多的國歌是希臘國歌《自由頌》,有158段歌詞。

世界最長的國歌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國的國歌《金色的孟加拉》,長達142小節。

世界上最短的國歌是巴林的國歌,只有7小節。

世界最大、層次最多的歌劇院是義大利米蘭城的斯卡拉劇院。該劇院有七層看廳,可容納2000名觀眾,是一個具有二百多年的歷史、舉世聞名的藝術中心。

世界最早講授攝影技術科目的學校是英國倫敦大學,該校1856年開設了攝影技術課。

世界第一幅彩色照片的作者是法國的阿梅代.芒特,製作時間是1856年。

世界最早最大的網路全書是中國的《永樂大典》(成書於1403—1408),共有22937卷,11095冊,由2000名學者編寫。

世界內容最廣泛的網路全書是《大英網路全書》,有30卷、33141頁、4300萬字。

世界頁數最多的書是十八世紀中國的《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書3461部,分裝3.6萬余冊,共有853,456頁。

世界最小的書籍是不久前日本出版的一本兒童歌謠,長1.4毫米、20頁,印有一位詩人為兒童寫的二首歌謠。共印200冊。

世界最大的書是英國威廉.伍德著的《紅色小淘氣鬼》,書高2.2米,打開後寬3米。

世界最大的書店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市,總面積7萬平方英尺,陳列書籍150萬冊,書架與陳列桌相接總長27公里。

世界最早的郵票:1840年英國的面值一便士和兩便士的黑色和藍色郵票。

世界最大的郵票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組成國富查伊拉於1972年為紀念美國「阿波羅—17號」飛船的兩名宇航員登上月球而發行的郵票,長15厘米,寬8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一枚郵票是南非聯邦於1943年發行的寬僅1.25厘米,長僅2.25厘米。

2.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說是哪一部,作者、書名、哪一年,此書被譽為什麼

《源氏物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寫實小說,作品流露出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被認為代表了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給後世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藝術典範。它所創立的物哀等美學傳統,一直被後世作家繼承和發展,成為日本文學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1983年出版了豐子愷譯的《源氏物語》全譯本。 《源氏物語》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

3.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哪一部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哪一部

1922年,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沖積期化石》出版,作者張資平。

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 )。

如果巴人(王任叔)先生在《莽秀才造反記》初稿完成當年便設法出版,這本書很可能成為中國現代磨察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不過,「第一」不「第一」說到底不重要。文學史並不是單純以出版時間作為刻度表,更重要的是作品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另一位老作家李劼人先生的《死水微瀾》出版於1935年,被文學界公認為我國現代歷史小說的先驅,然而後來寫歷史小說的作家們卻很少遵循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的創作規律。巴人的《莽秀才造反記》與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在創作思路上非常相近,都是以近人近事為原型素材,以小人物為作品主人公,以再現數譽虧十年前的社會風俗和日常生活面貌為藝術追求。《莽秀才造反記》創作於1920年代末,出版於1984年,出版後也獲得了文學界一片好評,被認為是一部脫出窠臼的作品。但是此後寫作農民起義題材小說、革命題材小說和歷史題材小說的作家們也未見得向這本書借鑒了多少。從這點看,巴人和李劼人兩位先生雖是中國現代歷史小說創作的先行者,卻沒能成為奠基人。這是國人的遺憾。

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子夜

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是( )。

《李自成》 姚雪垠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於1982年獲第一屆茅盾文學獎。
本書共分五卷,以寫明末的農民戰爭為主,兼寫中國內部明、清之間和清、順之間的民族戰爭,刻畫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畫面,以及各階級、各集團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展開了色彩繽紛的歷史畫卷。 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很明確,他試圖全面展現明清之際的社會畫面,通過藝術形象來使讀者得到較為瞎虛茄廣泛的歷史知識。作者以「深入歷史與跳出歷史」的原則,描寫了距今300多年的錯綜復雜的歷史程序和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小說以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由弱小變強大,轉敗為勝推翻明王朝統治、抗擊清軍南下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明末清初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和農民起義軍從勝而敗的悲劇結局,揭示了農民戰爭和歷史運動發展的規律。這部小說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畫了李自成、崇楨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變化,崇楨皇帝維護風雨飄搖之中的政權時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廣度之筆。其次,小說在明末清初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場,從都城到鄉野,都不乏生動描寫之處;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描摹大多翔實逼真。

胡適的《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花新詩集

《嘗試集》
PS:是白話新詩集,現在怎麼這么多人習慣寫別字……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什麼?

  1. 是魯迅的《狂人日記》。

  2. 《狂人日記 》是1918年魯迅先生所著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抨擊出了社會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發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上。這篇文章也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當中。

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

郭沫若《鳳凰涅磐》

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歷史小說是

古代的是《水滸傳》!
現代的應該是《李自成》,記得是這樣!

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

《嘗試集》(胡適作)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

4. 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誰寫的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被譽為日本文學的高峰。作品的成書年代至今未有確切的說法,一般認為是在一○○一年至一○○八年間,因此可以說,《源氏物語》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它是日本的著名作家紫氏部的作品。

紫式部(978-1015),本姓藤原,名字不詳。因其兄任式部丞,故稱為藤式部;又因她所作《源氏物語》的女主人公紫姬為世人所傳頌,又稱作紫式部。她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隨父親學漢詩,熟悉中國古代文獻與作品,特別對白居易的詩,造詣頗深。家道中落後,嫁與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後不久即守寡後入宮當女官,給彰子皇後講解《日本書紀》與白居易詩作。她在宮中供職期間,還寫了《紫式部日記》,記敘了在宮中的見聞與感受,流露了對現實的不安憂愁與苦惱的心情及其反抗的精神。

另一種介紹:
紫式部出生年有九七八、九七○兩種說法,卒年也有一○一三與一○一四的分歧。曾祖父堤中納言兼輔,三十六歌仙之一;父親藤原為時,名和歌詩人,歷任越前、越後國守(地方官)。因為藤原為時曾做過式部丞,所以紫『式部』,後二字便是取自老爹的官名。在日本古代,女孩子大多沒有正式的名字,多以父親或是先生的官職名稱呼。像是有個倒楣的女作家就只叫做『藤原孝標女』,顧名思義是藤原孝標的女兒。至於紫式部當中的『紫』,根據推測,是從《源氏物語》中出現的紫之上的名字取來的。紫式部的生母早逝,少女時期與繼母度過。
九九九年(長保元年),紫式部二十七歲, 與藤原宣孝結婚。夫婿可能是再婚,除紫式部外,另有三位妻子。紫式部和孝宣之間生有一個女兒賢子,為後冷泉天皇乳母。根據後來流傳下來夫妻間往來的和歌判斷,兩個人的感情應該是很不錯,是紫式部一生當中最幸福的時刻。不過,結婚才三年,宣孝就因當時的流行疾病,一命嗚呼,紫式部頓成了寡婦,這件事情帶給她很大的打擊。一○○五年十二月出仕中宮彰子。
工作內容可能不離為中宮整發、洗臉、和歌、音樂等賞玩對手,訪客安排、接待等等,似乎相當忙碌。也曾應中宮之請講解白樂天的《樂府》,擔任類似家庭教師的工作,也因此就性質而言,屬於比較個人的、私密的工作,相對地時間上比較自由。
受藤原道長、中宮彰子、道長室倫子等的特別照顧,紫式部在後宮的日子應該是很自由,受重視才對,不過,日記中卻顯露出厭惡感,或許是出自作家內向的個性與洞悉人性、社會陰暗的結果吧!

5. 我先更多的了解一下老舍 望各位賜教 謝謝

老舍(1899~1966), 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青、鴻來、□予、舍、非我等筆名。滿族,正紅旗人。
生平經歷和創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藝術熏陶,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19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1912年,小學畢業後,他在普通中學讀了半年;翌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老舍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校長。1920年 9月,提升為郊外北區勸學員,還陸續兼任私立小學教師、國語補習會經理等職。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裡面,……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里,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沖擊著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丑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余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託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松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國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措旅費,在新加坡的一所華僑中學任教半年。在英國時,他為國內的北伐戰爭的進軍感到興奮。到了新加坡,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他因此中斷了一部描寫男女青年愛情的小說的寫作,另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國。同年 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與後來成為國畫家的胡□青結婚。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他在這兩所大學,先後開設過《文學概論》、《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以及寫作方面的課程。課余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舊中國的腐敗,針砭保守愚昧的民族習性和畏懼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時流露出對於國事的悲觀和對於革命的誤解,是一部瑕瑜互見、頗多爭議的作品。《離婚》(1933)描寫一群公務員的庸碌生活,對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現出他作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作為幽默作家的特點,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風格的作品。《牛天賜傳》(1934)和中篇《月牙兒》(1935)、《我這一輩子》(1937),都從街頭巷尾攝下市井細民的生活場景。前者是對於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諷,充滿笑料;後兩者是對於人間不平的抨擊,飽含著憤懣和哀悼,作品的筆調也隨之變得沉重。
回國不久,老舍開始寫作短篇小說,作品大多收入《趕集》(1934)、《櫻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幾篇,留有"隨便寫笑話"(《我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嚴肅、富有社會意義的篇章。他為林語堂主編的《論語》撰寫幽默詩文,是該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雜文。這些詩文,以輕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對於日本侵略陰謀下祖國命運的關切和焦慮,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從1935年起,還著文回顧總結自己的創作經歷,後來將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車》(1937)一書。30年代中期,老舍寫了大量多種體裁的作品,風格也日趨成熟。這些作品發表在不同傾向的報刊上,他成為文壇上一位活躍的作家。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風》上連載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小說敘述了一名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夫,希望以個人的奮斗改變自己卑賤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幾經掙扎,得到的卻是失敗和打擊。隨著幻想的破滅,他對於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喪失殆盡。作家以嚴峻的現實主義方法,寫出了他從自重自信到自甘墮落,也就是他為生活所毀滅的過程——祥子個人的不幸命運,是個意義深廣的社會悲劇。小說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把老舍卷進了時代的漩渦。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行將淪陷的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實際上的主要負責人。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與革命力量革命運動有些隔膜,產生過誤解,這時通過接觸和共同工作,增進了了解,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1944年,茅盾曾經指出:"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干擾,為了保障作家的正當權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1944年 4月,重慶等地的各界人士舉行老舍創作生活20周年的紀念活動,從不同的方面對他作出了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一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成了抗日和爭取民主的戰士。抗戰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動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戰爭一爆發,他立刻放棄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長篇小說,而成為通俗文藝最熱心的鼓吹者和實踐者。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等,供藝人演出。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作了"新舊相融"(《我怎樣寫〈劍北篇〉》)的長詩《劍北篇》(1940~1942,未完)。隨後,又開始創作話劇,或者個人編寫或者與別人合作,連續寫了《殘霧》(1939)、《國家至上》(1940)等十幾個劇本:有的號召民族團結,有的歌頌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霉爛墮落,抗戰救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他後來總結說:"我不明白舞台的訣竅,所以總耍不來那些戲劇的花樣","我老是以小說的方法去述說"(《閑話我的七個話劇》),這些劇本在話劇藝術上確實存在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為他50年代的劇作作了很好的准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偷生》、《飢荒》三部,共百萬言,描寫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老舍熟悉故都卻缺少這段生活的體驗。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敵偽統治下故鄉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陷。雖然書中抗日斗爭的線索仍然顯得有些單薄和比較模糊,但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 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寫完《四世同堂》,創作了另一部長篇《鼓書藝人》,還協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譯成英文。《鼓書藝人》敘述的是抗戰風暴中舊式藝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即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於12月 9日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與河岸上的黃土地,我的淚就不能不在眼中轉了"(《從三藩市到天津》)。這個出生於北京、一向以描繪北京著稱的作家,從1924年離家以後,一直到這時,才在自己熱愛的故鄉重新定居下來。
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氣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創作熱情。1950年 1月,回國不到一個月,就發表了第一篇歌頌新中國的作品——大鼓書《過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熱誠,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包括改造舊式藝人的工作。話劇《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後的藝人經歷為題材,前半部分內容與《鼓書藝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後,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劇本取材於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貧民窟生活條件的真實事跡。老舍把對於北京和城市貧民的熟悉和熱愛,同對於他們獲得新生的興奮和喜悅結合在一起,寫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備嘗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是獻給新北京新中國的一曲頌歌。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從50年代初起,老舍陸續擔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兼管少數民族文學工作,注意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輔導;多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先後訪問過朝鮮、蘇聯、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他以較之抗戰時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他也更加勤奮地寫作,不斷有新作問世。正如他說的,"我注視著社會,時刻想叫我的筆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筆墨》),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並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並不是每個嘗試都取得成功。象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斗業績的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頌建築工人勞動競賽的話劇《青年突擊隊》(1955)等,由於生活實感不足而缺少藝術力量。寫得好的,是表現北京市民生活悲歡離合的作品,如話劇《女店員》(1958)、《全家福》(1959)等。它們都可以看作是《龍須溝》的續編:描繪了古老的北京和經受過苦難的、守舊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這些人物及其變化,他含著淚與笑,通過解放前後的對比,寫出了歷史的躍進,使人在歡笑之中悟出一點生活的真諦。話劇《西望長安》(1956),根據震動全國的李萬銘案件寫成。李萬銘能夠到處招搖撞騙,暴露出某些幹部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劇作對此作了揭露和嘲諷。如何寫好新社會的諷刺作品,是個議論不少、實踐不多的課題。以幽默諷刺著稱的老舍的這個嘗試,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特點,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據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前後半個世紀。上場人物60多個,全劇沒有中心的故事線索,各幕之間缺少前後呼應的情節聯系,卻能結構嚴密,一氣呵成,再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並且通過舊中國的日趨衰微,窮途末路,揭示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後者帶有自傳的性質,卻寫出了大清帝國行將滅亡時五光十色的社會風貌,特別是作為清朝統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會在大動盪中的分化和沒落。兩部作品都充分發揮了老舍作為北京風俗世態畫家的特長。《正紅旗下》涉筆成趣,再次顯示出幽默的風格,嬉笑怒罵,都能耐人咀嚼,說明他的幽默變得深沉和含蓄了。它們描寫的雖然都是舊中國,《茶館》還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卻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趨勢,具有一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有了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見彩圖老舍劇作《茶館》劇照(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創作的第一個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作品眾多,思想上藝術上也都有新的進展。20、30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藝術創造力,並且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個。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學業績 老舍先以長篇小說著稱。當他開始創作時,新文學作家中還很少有人撰寫長篇,他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最早的作者之一,為開拓這種體裁作出了貢獻。後來,他又以劇作聞名,作品數量眾多,而且成為50、60年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說為數不多,卻也不乏綽約多姿、意味深長的優秀之作,如《斷魂槍》、《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寫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藝術構思的精緻和題材的寬廣方面,往往勝過長篇作品。他寫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機智的散文小品,還有一些新舊體詩歌。老舍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說,還有童話、寓言體作品。在戲劇創作中,除了話劇,另有兒童劇、童話劇、歌劇、話劇歌舞混合劇等。和"五四"以後的絕大部分作家不同,他還利用多種傳統形式,寫下了大量體裁各異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傳統劇種之間移植改編的戲曲。老舍是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
這除了作家的勤奮和善於同時從中國傳統的和外國的文學汲取營養以外,還有思想上藝術上更為深刻的原因。抗戰爆發時,老舍已經是著名的小說家了,鑒於迫切需要以人民群眾理解和喜愛的文藝形式進行抗戰鼓動,他中斷小說創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藝的利用改造,並且身體力行地"大膽去試驗(通俗)文藝的多種體裁"(《三年寫作自述》)。隨後,又出於"抗戰需要戲劇,戲劇必須抗戰"的考慮(《抗戰戲劇的發展與困難》),轉向戲劇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自己又剛剛回國,寫作《龍須溝》時,他深知從舊中國的批判者到新中國的歌頌者,意味著多麼艱巨的變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寫作經驗中,寫《龍須溝》是個最大的冒險";"我的感激政府的熱誠使我敢去冒險"(《〈龍須溝〉寫作經過》)。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回答了時代提出的嶄新課題。在他取得話劇創作的成功以後,仍然繼續進行"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向強調時間、地點、人物線索和情節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傳統的戲劇規律挑戰,寫出了別具一格、被人稱為"畫卷戲"的《茶館》。在老捨身上,"不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政治熱情,而且也表現了同樣可寶貴的藝術家的真正的勇氣"(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也使他永不滿足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能夠不斷取得重要的進展和突破。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他那"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缺乏魯迅的冷峻和鋒利,更多一些溫情和輕松,由此形成他的獨特的幽默風格。從30年代中期起隨著對於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有了更多的體驗,老舍的筆調變得激憤嚴肅起來,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為人稱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機智俏皮的語言,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的筆墨,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會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後期作品中,作家讓不少人物笑著向昨天告別。所有這些,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妙趣——升華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和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准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范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數達700萬至800萬。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還有長篇小說《文博士》(又名《選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說集《火車集》(1939)、《貧血集》(1944)等;戲劇《張自忠》(1941)、《面子問題》(1941)、《大地龍蛇》(1942)、 《歸去來兮》(1942)、 《誰先到了重慶》(1942)、《柳樹井》(曲劇,1952)、《春華秋實》(1953)、《十五貫》(根據十五貫傳奇改編的京劇,1956)、《紅大院》(1958)等;雜文和文藝短論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從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選的和別人編選的選集多種,主要收錄短篇、中篇小說和劇作。他翻譯的蕭伯納的劇作《蘋果車》,收入《蕭伯納戲劇集》(1956)。
老捨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散佚的篇章為數較多。30、40年代,出現過不少未經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從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出版了《老舍詩選》(1980)、《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老舍論創作》(1980)、《老舍論劇》(1981)、《老舍曲藝文選》(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於報刊的篇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並且根據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簡單的注釋,是迄今為止老舍著作比較完整准確的匯編。
關於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風、許傑、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後寫過評論。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於他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於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國的保爾·巴迪、波蘭的日比格涅夫·斯烏普斯基、美國的蘭比爾·沃勒等,都寫有老舍研究的論文或著作。

6. 魯迅漂流記是世界上第一部什麼小說

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

魯濱遜漂流記(又譯作魯賓遜漂流記,直譯作魯賓遜·克魯索)是一本由丹尼爾·笛福59歲時所著的第一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719年4月25日。這本小說被認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記形式寫成的小說,享有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頭銜。
作品結構第一部分:離家出走後的三次遠航。 第二部分:第四次出海,流落荒島的生活經歷。第三部分:回到英國後的種種遭遇重要情節挖獨木舟、製作瓦罐、開導星期五、自封總督魯濱遜[1]是個英國人,1632年出生在英國約克市。

7.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倪煥之》是作者葉聖陶192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倪煥之》是葉聖陶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1928年連載於《教育雜志》。它的問世是新文學的重大收獲,也是大革命失敗後,進步文藝界的星星之火。

內容簡介:

倪煥之是一個嚮往革命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時期就熱情奮發,富有理想。經過「五四」的洗禮,走上了改良主義的道路,他想用教育改造社會,拯救民族,但他的雄心只能以幻滅告終。與此同時,新的愛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一方面。

他的戀愛是幸福和美好的,但他的婚姻卻令人捻。雖然在革命者王樂山影響下,他參加過一些實際斗爭,但終於在大革命失敗後,悲觀失望,愁悶病死。

(7)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的作者擴展閱讀:

《倪煥之》這部作品應該歸為悲劇。作品講述了倪煥之為教育事業奮斗的一生,其間穿插著他的愛情故事,但不管開始得多麼美好,最終都以悲劇結尾。尤其是小說最後,倪煥之經受不住好友王樂山被捅死丟入河中的打擊而患病身亡,將這個悲劇推向頂峰。

《倪煥之》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關於教育的小說,它比較完整地寫出了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特殊時期的知識分子滿懷熱情上下求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卻不斷遭遇失敗的命運。

《倪煥之》寫於1927年北伐軍勝利攻佔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後,全篇後來得以發表在當時的《教育雜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號刊上。

8. 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出自哪個國家

出自日本。
作者簡介:
《源氏物語》的作者是日本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的著名女文學家紫式部(973-1015),紫式部本姓藤原,字不詳。按照日本古代婦女沒有名字的慣例,紫式部只是後人給她寫的作品上加題上的名字。因其長兄任式部丞,而當時宮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銜為名,以顯其身份,所以稱為藤式部;後來因她所寫《源氏物語》中的紫姬深為世人喜愛,遂改稱紫式部。作者生卒年月不詳,普遍認為是生於978年,死於1015年。紫式部出身於充滿書香氣的中等貴族家庭,是一位極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輩及兄長都是當時有名的歌人,父親更是長於漢詩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頗有研習。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隨父學習漢詩,並熟讀中國古代典籍,她不僅對白居易的詩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十分了解佛經和音樂。紫式部家道中落,曾給藤原宣孝做過繼室(或側室),生女藤原賢子;丈夫去世後,依賴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後由藤原道長聘為一條天皇中宮藤原彰子的侍讀女官,講解白居易的詩,在宮中供職期間,紫式部寫了《紫式部日記》、《紫式部集》等作品,《源氏物語》是她寫給天皇與中宮供消遣的讀物(也有的說是其對其父的作品整理加工完善得到)。
因為有宮廷生活的直接體驗,對當時日本貴族階層的淫逸生活及男女間的情愛之事有全面的了解。加上作者內心細膩、敏感,所以《源氏物語》讀來令人感動,就彷彿一部古典靜雅而又美麗哀輓的「言情小說」.
小說簡介: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對於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作品的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間,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日本平安時代的風貌,揭露人性與宮廷斗爭,反映了平安時代的宮廷生活。
影響力:
《源氏物語》是一部讓日本民族整整驕傲了十個世紀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諾貝爾獎時所做的講演上也曾指出:《源》是日本小說創作的最巔峰,他自己也不能與其相比較。這雖有幾分自謙的成分,但是這數千年來《源》確實影響著日本文學的發展,至今,仍無人能超過這部著作。
《源氏物語》在日本開啟了「物哀」的時代,「物哀」即見物而生悲哀之情。此後日本的小說中明顯帶有一種淡淡的悲傷。而「物哀」也成為日本一種全國性的民族意識,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

閱讀全文

與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的作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現代穿越男主是總裁女尊小說 瀏覽:746
丁墨免費完整小說 瀏覽:491
唐穎小的小說城府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322
超級手機抽獎系統小說 瀏覽:45
折草記有聲小說 瀏覽:339
有沒有細致描繪古代生活的小說 瀏覽:437
女主角是夏朵的小說 瀏覽:976
仙俠小說已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214
武俠系統小說主角白凡 瀏覽:400
後宮獨寵的小說推薦 瀏覽:613
主角苦逼的玄幻小說 瀏覽:272
愛格完結小說百度 瀏覽:300
主角和小賣部老闆啪啪的小說 瀏覽:412
簡言季深的小說叫什麼名字 瀏覽:605
都市主角重生小說 瀏覽:611
現在公務員可以寫小說么 瀏覽:14
小說妖媚全文閱讀目錄 瀏覽:968
軍婚寶寶小說免費完結 瀏覽:308
做個魔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766
血凝講鬼故事有聲小說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