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電影《七月與安生》與小說原著的結尾反差
高中的時候,看過七月與安生的書,印象中很有些憂郁的味道,但情節文字均未留下什麼記憶。
直至今年看到七月與安生的宣傳,又看到主角獲獎的新聞,看到朋友圈好多人說好看。於是也在網上找來看了。看之前特意在前一晚又翻了下網路上的七月與安生的小說。
也許是年紀大了,看那樣的青春小說,更加沒有感想,只是心裡說一句,噢,原來講的是這樣的故事。
然後就看電影,然後就發現,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電影比小說好看的作品。
電影比小說增加了更多的元素,改編了一些情節。電影大部分忠實於原著,兩個姑娘從小長大的情誼和故事戀情的發展都按著小說內容走,同時也把悲劇的基調刻畫得恰到好處。在此基礎上,電影又通過自身畫面、音樂的優勢,增加了電影的戲劇化元素,尤其在一開始還設置了懸念,吸引觀眾想要目不轉睛地看下去找答案。
在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又進一步被兩位主角的故事吸引,她們的每一步都有上一個表現作鋪墊,非常自然又非常真實,同時也讓人一點點開始揪心,誰都慢慢預感事情會往不可收拾的地步走去。
就像我們分不清她們誰是誰一樣,她們自己也像孿生姐妹一樣不想分清彼此。她們喜歡對方的一切,包括性格和愛人。就像人性格不能長時間存在太極端的兩面,性格差異同樣極端的她們也終將面對破裂。可是,那樣也很好,她們可以互換人生,去嘗試自己一直心生羨慕的情懷,一種平靜一種不羈,然後重新擁抱對方,確信內心真正所愛。
可是正當她們放下一切迎接新生命想要迎接燦爛的未來時,七月難產去世,又轉化為一聲更深刻的嘆息。這比小說中與之相反安生的去世,來得更讓人惋惜。
對於乖巧無辜的人來說,我們內心更願意接受乖張叛逆的人的死亡。可是,電影就是要讓你痛,也讓你知道生命的無常,也讓我們更加能夠理解為何安生會變成七月,能從乖張叛逆變成安靜平淡。
所以說,經過十幾年之後再去看這部小說,會覺得有些無味,那不過是些青春無所宣洩的叛逆在大喇喇地唱著頹廢的搖滾,而十幾年後的編劇在此基調上拉長她們的人生進行一些改編,加深了戲劇沖擊力,捋順了人性的發展和變遷,終於完成了一部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這應該就是電影得獎的原因。
看電影時,我們跟著電影又哭又笑,跟著電影跋山涉水,彷彿經歷了幾個前世。最後,當結尾的字幕出現的時候,轉頭看一眼周圍的事物,突然發現恍若隔世,有幾秒鍾分不清自己是身處夢里還是現實。而旁人根本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這就是看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
⑵ 七月與安生結局是七月死了還是走了
死了,來因為產後大出血源。
該片根據作家慶山(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開始相識相知、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
該片於2016年9月1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在第53屆金馬獎上獲得最佳女主角獎,並獲得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七項提名 ;在第36屆金像獎上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12項提名 。同時,除開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之外,周冬雨也榮獲第2屆金磚國家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和第2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演員。
資料來源:網路-七月與安生
⑶ 小說七月與安生安生死了是么但是在電影里是七月死了啊。求小說和電影結局詳解,帶有個人色彩。
小說和電影不一樣的 剛好反過來 小說結局是安生懷了家明的孩子最後難產死了內 七月和家明一起收容養了孩子 並且沒有再育 電影是七月大出血死了 安生收養了孩子 安生用筆名七月寫下了他們的故事並在小說中延續了七月的生命 現實中七月是死了
⑷ 電影七月與安生結局是什麼 七月與安生家明最後和誰在一起了
電影版的兩人都沒和家明在一起。
⑸ 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是什麼 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介紹
凌晨的時候,安生產下一個女嬰。因難產而去世。
七月26歲的時候,有了收養的女兒。
她給安生的孩子取名叫小安。她相信這是新的安生。就像安生說的那樣,是鮮活潔凈的靈魂和肉體。而舊的軀殼就可以腐爛。
小安有一雙漆黑明亮的眼睛。七月把她抱到家明的家裡去,家明的母親非常喜歡。
她抱著小嬰兒說,應該送禮物給小寶貝啊。家明,你從小戴的那塊玉牌呢。雖然破了一角,但是可以用來辟邪。家明和七月都裝作沒聽到。
那塊玉牌隨安生一起火葬了。
七月總是憨憨的樣子。
有時候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質的人,是快樂的。而能夠假裝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質的人,卻是幸福的。
只有一些人例外。比如家明在酒吧邂逅的那個十六歲的女孩。她透過喧囂的音樂和煙霧,笑著對他說,家明,你的眼睛好明亮。這樣的女孩直指人心。但是她不告訴他,她喜歡的綠鐲子還是白鐲子。她的快樂模糊而曖昧。卻不知道躲藏。所以讓自己無處可逃。
在幽深山谷的寺廟里,他們看著佛像。她坐在他的身後,輕輕地問他,他們知道我喜歡你嗎。他轉過身看著她。她掂起腳親吻他,在陰冷的殿堂裡面。
陽光和風無聲地在空盪盪的屋檐穿行。
那一刻,幸福被摧毀得灰飛煙滅。
生命變成一場背負著洶涌情慾和罪惡感的漫無盡期的放逐。
半年以後,安生的書出版。書名是七月和安生。
七月和家明過著平淡的生活。
他們沒有再要孩子。
⑹ 七月與安生原著結局
演出了現實社會來不同階源層的真實面貌和想法,在《小看影》有。總體而言這部電視劇功過相抵,表演直白,有些機械化。與五十年的電影相比,藝術欠佳。缺少意境的柔美和風姿。但也算明了。本人是零後。經歷稍長,對影視的印象難免也多。現代影視是簡明直露,開門見山。沒有觀眾去思的地方。看電視主要看情結的過程的樂趣。不比從前的影視作品,有許多文學藝術。由於時代的不同,人文素質劣變,只有拍成這樣露天式的電視劇了。站在現代的角度說,這個電視劇也算不錯的,至於誰丑誰美,不過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了。站在總體藝術上講,目下的影視作品缺少藝術美,演技有些不盡人意。但是大勢如此,但願上天有眼,大地生情。賦於古今藝術兼備的人才,來扭轉殘狀,滿足我們的宿願吧。
⑺ 七月與安生 電影大結局是什麼誰死了
七月生家明的孩子的時候,大出血死了。安生用「七月」這個筆名寫了《七月與安生》這本小說
但是,在安生告訴家明的時候,只是說,七月要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走了,沒有告訴家明真相。
劇情簡介
「13歲」 , 奏響了青春序曲的第一個音符。七月與安生從踏入中學校門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
她們以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然而青春的陣痛帶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對同一個男生的愛——18歲那年,她們遇見了蘇家明,至此,成長的大幕轟然打開。
(7)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李安生
年少的安生是個放浪、不覊、自我的女生。不按規矩辦事,喜歡挑戰權威。她心裡脆弱又沒自信,害怕被別人拒絕和討厭,總是想引人注意,想討別人喜歡,卻完全不懂得保護自己。
百分百用心待人或戀愛,所以總是受傷。26歲後的她,才終於變得有點成熟世故和堅強,長了自信,但內心始終保持純真一面。
林七月
年少的七月是文靜、乖巧又安分的。小家碧玉型,永遠的優等生。她心裡有十分反叛的一面,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斷壓抑自己。
作為補償,她訂定了每階段人生的「幸褔」計劃,只要這些期望都能按她的本子達到,生活也算可耐。80%用腦袋待人和戀愛,所以雖然看起來柔弱,心裡其實沒太受傷。
蘇家明
有著陽光清爽面龐的校草,面對乖巧穩重的七月與張揚自由的安生兩個完全不同類型的女孩子,情竇初開的他難以抉擇,雖然因為性格上的優柔寡斷在感情上犯了錯,在其他方面卻是一個堪稱完美的三好男生。
⑻ 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是什麼 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介紹
在安妮寶貝筆下的《七月與安生》最後的結局安生給家明生了個女兒,她自己因為難產死了,七月收養了安生的孩子,取名小安,安生和家明結婚了,他們沒有再要孩子。
凌晨的時候,安生產下一個女嬰。因難產而去世。
七月26歲的時候,有了收養的女兒。
她給安生的孩子取名叫小安。她相信這是新的安生。就像安生說的那樣,是鮮活潔凈的靈魂和肉體。而舊的軀殼就可以腐爛。
小安有一雙漆黑明亮的眼睛。七月把她抱到家明的家裡去,家明的母親非常喜歡。
她抱著小嬰兒說,應該送禮物給小寶貝啊。家明,你從小戴的那塊玉牌呢。雖然破了一角,但是可以用來辟邪。家明和七月都裝作沒聽到。
那塊玉牌隨安生一起火葬了。
七月總是憨憨的樣子。
有時候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質的人,是快樂的。而能夠假裝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質的人,卻是幸福的。
只有一些人例外。比如家明在酒吧邂逅的那個十六歲的女孩。她透過喧囂的音樂和煙霧,笑著對他說,家明,你的眼睛好明亮。這樣的女孩直指人心。但是她不告訴他,她喜歡的綠鐲子還是白鐲子。她的快樂模糊而曖昧。卻不知道躲藏。所以讓自己無處可逃。
在幽深山谷的寺廟里,他們看著佛像。她坐在他的身後,輕輕地問他,他們知道我喜歡你嗎。他轉過身看著她。她掂起腳親吻他,在陰冷的殿堂裡面。
陽光和風無聲地在空盪盪的屋檐穿行。
那一刻,幸福被摧毀得灰飛煙滅。
生命變成一場背負著洶涌情慾和罪惡感的漫無盡期的放逐。
半年以後,安生的書出版。書名是七月和安生。
七月和家明過著平淡的生活。
他們沒有再要孩子。
⑼ 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和電影結局有什麼不同
電影里死的人是七月,而書里死的是安生。
⑽ 求 七月與安生得結局
電視劇版結局:七月死了,產後出血死亡,留下了和家明的孩子,家明不知道自己有一個女兒,家明以為小說是七月寫的,其實是安生寫的,為什麼用七月的筆名?因該是安生接受不了七月的離開。最終他們互換了世界。結局安生從鏡子里看到了七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10)七月與安生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七月與安生》是由極客影業、嘉映影業、阿里巴巴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陳可辛監制,曾國祥執導,周冬雨、馬思純主演的青春愛情電影。該片根據作家慶山(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開始相識相知、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
七月與安生從踏入中學校門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為了朋友。她們一個恬靜如水,一個張揚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卻又互相吸引。她們以為會永遠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然而青春的陣痛帶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對同一個男生的愛—18歲那年,她們遇見了蘇家明,至此,成長的大幕轟然打開。
《七月與安生》有原著脈絡,但呈現了比原著更為豐富的細節,以及更加厚重的主題。影片並不是簡單的「二女一男」狗血青春愛情,而更像兩個女生的成長史——從少不更事到成熟灑脫。《七月與安生》情感細膩,畫面美,劇本扎實,兩位主演愛的深刻,撕得精彩。
《七月與安生》中七月和安生友情中那些細碎的小心事顯得格外的真實動人。過往熒幕上的女青年,多數要麼順從賢良如七月,要麼叛逆張揚如安生;但凡涉及到性別觀念革新帶來的女性自我身份認知時,或者用新時代的時裝包裹著禮教的餘孽。
或者恨不得乾脆讓女性角色手捧一部波伏娃的《第二性》以示摩登。慶山的原作雖談不上在性別觀上多麼深刻,然而卻現實的反映出普通女孩子在強大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體系裡迷茫失措的心態。曾國祥敏銳地在影片里把握住了這一點,大概也算是商業電影里難得的清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