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道士下山背後的意義
原名徐浩峰,先鋒導演、民間武術整理者、中國文化研究者,新生代武俠小說家。電影《一代宗師》編劇及武術顧問。大學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著有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小說《道士下山》、《武士會》等。其中《道士下山》一書被譽為「硬派武俠接脈之作」,徐皓峰也因此被冠以「硬派武俠小說第一人」的稱號。
徐皓峰
原編者按:7月3日,陳凱歌執導、改編自徐皓峰同名小說的電影《道士下山》正式上映。《道士下山》講述的是民國時期,外敵入侵,軍閥混戰,亂世中各類江湖人物紛紛登場。不堪忍受山中寂寞的小道士何安下偷偷下山,結果遭遇了一系列詭異奇幻的人物和事件。上世紀90年代,原著作者徐皓峰辭掉工作專心跟隨一名老者修道,《道士下山》的初始素材就是那名老者告訴他的江湖掌故。在電影熱映之際,今日本版特編發相關訪談,與讀者一起走近《道士下山》及其背後的文化世界。
我得了天時才寫出《道士下山》
記者:小說發表後八年有修改,具體如何調整?
徐皓峰:《道士下山》是我文風上的一個改變,我在之前非常講究文字感。上海《小說界》編輯說我文風華麗。
我希望用一個朴實的方法來寫一個傳奇性的世界,這樣更有分寸。隔了八年後看,我當年以為朴實的做法,其實是啰嗦。
記者:小說的創作緣起如何?
徐皓峰:看過《道士下山》小說的人,到杭州基本上都要去岳王廟,因為我的小說中寫到岳王廟中有個武林高手是一掃地的,他會目擊術。目擊術有點類似於拳擊比賽前的目擊。泰森也講到在拳擊比賽開始之前的對眼很重要,這個環節一過他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贏。
我當時采訪到,在民國20年時,岳王廟中確有其人,只是不知道他禍害婦女,我就根據這個由頭寫了小說。結果搞得現在讀者到岳王廟不是去看岳飛,而是去找武林高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那個角色。
記者:創作《道士下山》還有其他因素嗎?
徐皓峰:中國人一直講家學淵源,指的是家族的口傳。在漢代,家學淵源除了有《論語》,還有《左傳》《孔子家語》之類。我對道家文化、對挖掘口傳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中國最早把口傳寫成文字的是《左傳》,在左丘明之前,都是口傳的,直到他才用文字寫出來,這就是見了眾生了。
由口傳到文字,很多時候也是有老天允許才能做成,不然會有種種障礙。《道士下山》能出版,說明老天還是想把一些事情讓年輕人知道。
都是機緣,我當時買道家的書是1992年剛從美院附中畢業,我和老先生見面是1998年。我認識老人是因為口述歷史。我喜歡做口述歷史,是因為上大學受的是紀錄片訓練。畢業後做紀錄片采訪道教的領袖人物,從陝西到北京多有道教頂尖人物。采訪這一帶的張天師的時候,我就提到當年看的書。結果張天師說我給你打個電話,然後就這么容易地就到他家去了。
記者:為什麼將故事背景放在杭州?
徐皓峰:我的師傅青年時代是杭州一個很有名的醫生,他的主要經歷和見聞發生在杭州。我大學畢業後到杭州比較多,對杭州比較熟悉。
《道士下山》,徐皓峰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6月
民國是個全民習武的時代
記者:你為什麼關注民國的武林?
徐皓峰:漢、唐只能看二手資料,看民國可以掌握一手資料。我做口述歷史,采訪的幾乎都是民國人,他們很多是從民國甚至從清朝活到現在。寫這個和我做那個紀錄片是有關系的。
民國是一個全民習武的時代,天津城區彈丸之地,武術協會就有二十家左右,更別說各種拳師的場子,北京城也是習武的人林立。
其實武俠小說和武術的關系不太大。他們寫的是飛賊和土匪系統,他們對武林人士不太感興趣。武師在武俠小說中都武功不高、個人也沒才華,你就覺得作家一寫到開武館、保鏢完全提不起精神,這恰恰說明保家護院、開武館是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寫他們滿足不了讀者的好奇心,所以一定是飛賊大於武師的。
記者:如何做到和民國的武林人物不隔膜?除了專門口述史的采訪外,有何其他方式進入他們的時代?
徐皓峰:我當時學道的時候,他們不是直接教你。比如突然有一天,師傅告訴我,「中國的回民傳承了一些道家的東西,道家自己的人都不知道。」他給你這句話,你就真的得去讀《古蘭經》,了解回民的歷史,和回民交朋友,看看他們的宗教生活是怎麼回事。這其實都是考驗,他就說一句話看你能不能接得住。然後又有一天,他告訴我,「再過五十三億年,彌勒菩薩就會降生為佛,那個時代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那個時代道家文化也會發達。你就得去看《彌勒五論》。」
他們那代人就是很輕易地點你一下,你就得下功夫。一旦他認為你是一個懶人,你就和好事絕緣了。他就不會和你講了。
傳統的人如魚在砧板
記者:小說中看來久遠、古樸的事情,背後可能有一個更宏大的文化世界?
徐皓峰:中國的社會結構,其實是帝制和王道並存的。王道是分而治之,儒家要恢復王道,諸侯制。最高領袖王是一個道德上的象徵。所以,清末慈禧派五大臣考察美國,他們回來以後,說天呀,美國是先王之治(哈哈哈),美國的聯邦制,他們覺得是分而治之。
秦始皇的帝制和漢唐元明清的帝制是不同的。漢代以後的文化由民間來傳承,所有的中等教育都是由民間自己完成的,然後去參加科舉,最後以士治天下。士是民間知識分子,而不是國家培養的幹部。
這就導致社會的管理是相當鬆散的,人與人之間留有很大的餘地。傳統中國人是在不撕破臉皮的情況下,把事情辦了。但我們看看現在的電視劇、電影,所有的人都撕破臉皮。現在的中國人只是地理概念上的,我們在社會結構、心理素質、人際關繫上已經失去中國人的特質。
記者:傳統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如鬆散的社會結構)已經不見了,那還有傳統的人嗎?
徐皓峰:有,但是非常零星,而且他們對社會不發生作用。這些人在傳統社會里憑著他們不撕破臉皮把事情辦好的本事,他們是能人,一定能獲得成功,在非得撕破臉皮辦事的社會,他們是無能的,還被子女嘲笑。他們是海豚,有水才能施展開,現在他們是魚,在案板上,不發生作用。
記者:造成這樣的斷裂的原因是什麼?
徐皓峰:就是中了美國人和日本人的計了。他們認為分裂中國首先要毀掉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被毀掉,人人變得自私,語言發生混亂。所以你看民國時期的論戰各種混亂呀。
清末辦音樂學校,課本前言竟然這樣說:有朝一日,家裡的孩子將二胡、琵琶、京胡,換成鋼琴、小提琴,那美好的時代就到來了。這種話一聽就是一些胸懷大志才疏學淺的年輕人說的。
價值觀亂了,以理性著稱的中國人就完蛋了。
㈡ 道士下山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你好,我是大大大大魚兒01,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https://pan..com/s/1TnRsmLBbkn3VRJmwAKjGSA 提取碼: 92m7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㈢ 如何從文學角度比較《道士下山》和《俠隱》這兩本小說
想想陳凱歌的《道士下山》和姜文的《邪不壓正》。
只是突然想到,並不切題
㈣ 求類似《道士下山》的小說
看看《最後的遺跡》 也有點硬派 不過神秘多一點 武學少一點
㈤ 老道士下山之前,留給小徒弟一張符是什麼小說
01
老道士下山之前,留給小徒弟一張符。「我下山之後,將符貼在觀中,外人就看不到它。此次師父要去尋一個仇人,切記莫要出山,待我歸來。若此符自燃成灰燼,速速收拾行囊,隱於紅塵,就當從來不知有我。」
十三歲的徒弟獨坐雖然一臉稚嫩,見師父表情嚴肅,不敢大意,俯首接符,恭敬回道:「謹遵師命。」
自老道士攜木劍一柄飄然離去後,獨坐就按他所言將符貼於觀中,每日焚香誦經,練習法術,生活如往常規律。
一個月過去,師父未歸,也無一人打擾,就連枝頭的鳥兒,只顧「嘰嘰喳喳」地叫,從不落於院中。
第二個月某一日,獨坐正在溪邊打水,忽聽前方草叢異響。一名年輕男子衣衫襤褸奔出,身上還有幾處傷口,神情驚慌失措。獨坐隔溪面對他,不發一言。有那道符在,此處已被隱去。
雖近在咫尺,男子對獨坐視而不見,聽得身後遠處傳來一聲呼嘯,本就蒼白臉上如死灰般,慌不擇路向左手邊落荒而逃。
獨坐抬頭觀望,盡管相隔數里,觀中貼著的那符清晰可見,大概掛的時間有些長,開始發蜷,色澤漸消。他嘆口氣,背起水桶,順著石階入觀,大門緊閉。
一夜間,虎嘯不斷,觀中那符也在吼叫聲中瑟瑟抖動。獨坐一夜坐於三清真人塑像前,默吟《道德經》,充耳不聞。
第二日後,再無虎叫和人影,不知那男子是否安在。獨坐如往常一樣,開門掃階。
師父仍無音信,就這樣過去了第二個月。
02
那日獨坐生火做飯,柴火劈啪作響,一陣大風忽起,火星飄於空中,其中一粒竟被吹遠,晃晃悠悠落於觀中所貼那道符上。一個焦黑的小口慢慢向外舒展,獨坐忙上前捏滅,卻有一半已化為灰燼。看著只剩半張的道符,不知是偶然還是天意,獨坐眉間漾起愁意。
從此獨坐有閑暇日日坐於門前,向遠處觀望,始終不尋師父身影,卻在一天見一女子獨自上山,衣著華貴,面容姣好卻悲痛欲絕,邊走邊抹淚,梨花帶雨不勝嬌憐。她拾階而上,在獨坐面前停住,面露疑惑,口叫「道長」。獨坐不為所動,目及遠方。此時這半張符,也僅僅能隱掉他身處這小小道觀,上來的石階卻清晰可見。
女子久尋不見,臉上戚戚之情更甚,嘆息道:「家中遭奸臣陷害,被抄家產,只因家父與道長交好,欲避開這一難。如今父母皆喪奸人之手,天又要亡我,還有什麼臉面活在這個世上?」說罷,她尋一木樁置於大樹之下,緩緩解下腰間衣帶,輕拋系於粗壯樹干之上,將雪白頸脖套上去,眼中包含熱淚,直鉤盯著前方。即使她自己未察,一直與獨坐對視。
獨坐返身回到觀中,關門不見。
這一夜,山間風起,不停敲著窗戶,隱約間傳來女子哭泣聲,不住回盪,尖厲悚然。獨坐仍面對三清塑像誦經,沒有背錯一個字。
日出天亮,風停聲止,再推開門,樹上已無女子屍體。獨坐面無表情,回身觀望觀內,緩緩叩拜:道符被昨夜大風吹斷,又少一截,只剩下最後一丁點符根。
03
三日後,獨坐在門前佇立,看見師父正艱難上山,離得尚遠,就能看見他面色蒼白,步履蹣跚,似負重傷。他沒有歡呼雀躍跑去相迎,置門大空,起身回到觀中。老道爬到道觀門前,已經氣喘吁吁,嘴角有血跡溢出。他見到大門,露出欣喜面容,精神似乎也好了很多,邁步進去,在院內大喊:「徒弟,快些出來。」
獨坐先撕掉殘留的那道符根,才上去迎接:「師父,您回來了。」
道長點點頭,在獨坐攙扶下進了屋。獨坐為他沏杯熱茶,又殷勤為他捏背敲腿。
他十分受用,愜意喝口茶後說:「這么長時間不在,觀內沒發生什麼事情吧?」
「沒有。」獨坐答道。
老道不再言語,眼睛半閉,似睡著一般,一動未動。獨坐沒有打擾,輕步退開。
04
一直到深夜,老道才睜開眼睛,透著懾人的亮光。他輕步移到太上老君塑像前,用枯乾的手臂用力挪開。一本古舊的書冊躺在凹陷處。老道喜不自禁伸手摸去,卻「咦」得一聲,裡面是冰涼的水,手伸入半截,卻摸了個空。他抬頭看去,發現書冊在房梁處,自己猶如水中撈月般徒勞。他想抽出手臂,發現身體紋絲不動,涼水迅速結冰,寒意深入骨髓,令他動彈不得。
見勢不妙,老道嘴巴默念咒語,體內像被掏空般,也無半點法力,不由心中焦急。
身後有亮光漸起。小道士獨坐舉著油燈緩緩走進。
「豈有此理,速速收了道術,若不是我身負重傷,豈有你這逆徒猖狂!」老道怒斥。
獨坐冷冷回道:「別裝了,傷我師父,還扮他模樣,我怎能饒你!」
「一派胡言!」
「你也是煞費苦心,」獨坐不緊不慢說,「只因尋不到我道觀所在,先扮遇險男子,後化困境女人,一步步妄圖奪我道觀秘寶。我是見師父危在旦夕,才放你進來。」
老道見已經敗露,索性卸掉偽裝,身體不斷萎縮變形,最後化作一三尺小人,滿身皺紋,蒼老不堪,胳膊仍被冰住,身體已布滿寒霜。
05
「老夫易容法術自覺無人能識,你是如何看破?」小老頭打著哆嗦問,仍不失威嚴。
獨坐搖搖頭,問:「前輩隱居修行多少年了?」
「哼,愣頭小子,我上次入世可是在三百年前,論輩分你還要叫我聲師叔祖。」
「可惜您一身高深法術,卻不知懂人世變遷。這年頭哪裡還有長辮男子、山林野虎和古裝女人?過來時就沒看看別人都怎麼打扮?」
「……老夫是乘飛劍而來。」
「師父常說我道心不穩,但我可不笨。」獨坐說,「這道觀數遍年矗立山中,就是為了守護祖師留下的秘籍。祖師遺訓,要防你三百年修煉大成前來掠奪,特此布下寒冰陣。師父算出你出關之日,即使自知不是你對手,也要先與你相鬥耗費你法力,如今才能將你困住。」
「想不到,流森你這老狐狸算計這么久,當初師父留下的秘籍,憑什麼你一人獨吞?」他感到寒氣已經順著血脈撲向胸口,不由慌張,「小師傅,你放我出來,我教你天下最厲害的法術。」
獨坐只是用憐憫眼光看著他。
「對了,你師父,我把他關在一個隱秘處。你把我放出來,我告訴你地點,不然他很快就沒命的!」
「不需要,我已經知道了。」獨坐說完,轉身就走,身後小老頭嘶聲高喊,又漸漸變低,最終沒了聲音。
獨坐站在院中,抬頭望著皎潔的月亮,掏出一個手掌大小的器物,輕輕觸摸,器物發出柔軟的光亮。他在上面點了幾下,便將它貼入耳邊,說起話來。
「喂,師父啊,事情已經解決了,你別急,手機定位已經知道具體地點了,放心好了,肯定精準。我這就過去救你,幸虧你用的那oppo手機電量足,堅持持久,我馬上就來
㈥ 求一部耽美小說,講一個現代的道士下山救人,賺錢,但是壽命很短,一
就是不去死
牛頭馬面:快去死!
久生:我不。
黑白無常專:快去死!!
九生:我就不屬!!
黑白無常:卧槽這么幾千年了第一次碰到這種怎麼讓他死都死不掉的人啊!!又不能親自上陣殺了他啊!!而且他貌似察覺到我們的存在了怎麼破?!
閻王:……一群廢物。看我的。
又躲過了一個連環車禍的九生:去你大爺的,就算是閻王親自來,老子也不去死!
望採納!!!!!
㈦ 電影道士下山的原名小說
電影《道士下山》同名小說,原著作者:徐皓峰。原著描述的是民國時期,一個叫何安下的小道士,因不堪忍受山中寂寞偷偷下山,之後遭遇一系列詭異奇幻的人物和事件。
作品內容:
一九三零年代的杭州,煙柳繁華之地。
一個小道士的奇遇引動各界人物現身,西域高僧、政府要員、日本武士、中統特務、太極高手、梨園名角……一時,種種秘傳心法浮現於世。
本書根據武林掌故和前人口傳,生動講述了一段民國江湖傳奇。小說以史實和拳理相陳,描畫奇人、奇情、奇事、奇技。主要人物皆有原型;其下筆簡潔,立意高遠,有明清筆記遺韻。當初本書的寫作是向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江湖奇俠傳》致意,現在作者重新刪削潤色,更具文采之勝。以饗讀者。
里子與面子,是電影《一代宗師》的主題之一,在《道士下山》里,日本柳生家族則是最典型的代表,暗柳生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符號,暗夜行動,不見天日,被殺之後無人問津。明柳生則有明確的身份,可接受職務,是家族一員,若有不測家族自會為其尋仇。
日本的武林世界會稱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刺客,中國太極門人也會稱為抗日革命分子,箭客柳白猿與日本特務相鬥、中國戲園老闆跟日本武士打擂台,一個肥頭大耳的和尚能從經文中悟出神力,納粹德國則在西藏尋找沙姆巴拉洞穴里的神秘卷軸。當這些事件統統交織在一起,讀者從何安下的視角里,窺到的是一幕幕讓人驚嘆的真假莫測的民國野史。
《道士下山》的精彩,就在於其以歷史為經,武學為緯,匯集了稗官野史、市井風情、怪力亂神和風花雪月。影片的主角何安下,一個一無所有的小道士,莫名地捲入變幻莫測的武林,他與其來說是一個主角,倒不如說是一個旁觀者,正是他的遭遇何耳濡目染中,揭開了這個隱秘的歷史暗線。
何安下從一個平凡的小道士,逐漸稱為一個高手,他的武功是偶然得來的,不像是傳統武俠中的循序漸進的修習法,而更像是機緣巧合,自然領悟。在徐皓峰的武俠小說里,先天的東西可怕,後天的東西反而容易對付。
徐皓峰,1973年出生,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筆名:徐皓峰、nanhe。武術界知名人士。主要作品有電視劇《都市第五季》、《命案十三宗》、《吳清源》等,電影《詛咒》、《北京蝴蝶飛》等,話劇《北京無冬天》等,參演的電影《旅程》獲戛納電影節特別獎。出版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韓文版已出版)、長篇小說《道士下山》、《國術館》等,在《小說界》、《中華傳奇》等雜志發表《1987年的武俠》、《流氓家史》、《上海九流》等多篇小說。在《電影藝術》、《文藝理論與批評》、《武魂》等專業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道士下山》、《大日檀城》、《武士會》三部小說,基本涵蓋了他對武學、道學和佛學的看法,以及他的人生理念。他的知識結構,賦予了這些小說高度的哲理性和層次感,尤其是作為一個精通武學理論和招式的人來寫武俠小說,更為難得。正因如此,徐皓峰超越了金庸、古龍那一代,將武俠小說的寫作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其中,成色最高、寓意最深刻的仍然是這部《道士下山》。
㈧ 道士下山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道士下來山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源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隱市者、早逝者、混世者
1992年,高中畢業前夕,我在三味書屋見到一本民國道家文化的書,登有編者照片,暗覺將來會認識此人。1998年,我結識書的編者,他已八十餘歲。他非出家人,住在鬧市中。
隨他學習初期,我的語言表達能力降低到最低點,便採取一種特殊交流方法——寫文章讓他評點。他因有濃重口音,也是邊說邊寫。
對我寫的文章,他說「下筆如有神」,這是在諷刺我。因為某些問題,看我文章,他覺得我已經懂了,一問則發現我不懂,實在缺乏悟性,只是偶爾筆下通靈。
這些討教文章,因他介紹,有幾篇在道教刊物上發表,有讀者還熱心地邀請我出家。我是辭職求學的,不是為省出時間,是因為心境,不知覺便閑置了自己三年。三年後,我的筆用於寫紅男綠女、時尚消息了。很懷念以前為求學而寫字的歲月,那種文字里沒有掙扎。
我去老人家都是下午三點,他午睡醒來後,會先給我講點民國時期的江湖掌故,然後再論學術。那些掌故便是此部小說的初始素材。
小說採取系……
㈨ 小說道士下山中說的目擊術真的存在這種武功嗎
有的.據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的眼裡有一種特殊的光波質.只要經過一定專業的訓練後,即能調整自己眼中的光波與被看到的人的眼中的光波頻率一致,即可以控制那人的思想,令其喜怒哀樂.甚至暈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