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盂蘭變的介紹
孟暉的《盂蘭變》以武則天即位後的數年為背景,寫出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宮闈故事。武則天不是小說的主角,但女皇無所不在的權威陰影,成為啟動敘事的契機。作者的興趣是想像那樣一個時代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倫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慾的關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蕃將妖僧、佞幸男寵,還有無數的彩女侍從,勾心鬥角,交織成極復雜的網路。
Ⅱ 孟暉的個人作品
1、長篇小說《盂蘭變》,(作家出版社,2001)。
2、隨筆集《維納斯的明鏡》,(西苑出版社,2001)。
3、《潘金蓮的發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花間十六聲》,(北京三聯書店,2006)。
5、《畫堂香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6、《貴妃的紅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金色的皮膚》,(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8、《唇間的美色》,(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9、學術作品《中原女子服飾史稿》(作家出版社,1995)。
10、翻譯作品《西洋古董鑒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與傅佩、王珍合譯)。
11、翻譯作品《我不是殺人犯》(三聯書店,2008)。
12、翻譯作品《戰爭與電影》(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3、隨筆《古畫里的中國生活》(中信出版社,2014)。
14、隨筆《花露的中國情緣》(中信出版社,2014)。 書里的香事——我讀孟暉
■毛尖
上星期收到一份問卷,問同代的作家中最喜歡誰,我想了想,回答,孟暉。和孟暉認識也有六年,但一直有點君子之交的腔調。我平日和人交往,常有肥膩的傾向,但在孟暉面前,卻很收斂,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回想起來,倒有達利見加拉的虔誠。達利為了吸引加拉的注意力,把自己弄得雞毛撣子似的去見她,但看見她,馬上回身去把自己收拾干凈。嘿,我這不是煽情,倘是煽情,我會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之類,孟暉沒有侵略性,她的姿態甚至是低的,但說不清楚,圍繞在她身上的什麼東西讓我這樣的南蠻在她面前自覺地放低了聲音放慢了語速。收到她的《畫堂香事》,沒看幾篇,豁然明白,整日浸淫在如此蘊藉的香事里,她沒變成神仙姐姐已是俗世僥幸,而我們以後再說「我的朋友孟暉」,自己也會頰齒生香了。真是香。香之事。香之容。香之食。香之居。感謝佛祖,世道粗礪,我們還有孟暉。她從歲月中打撈出來的蘭湯芳枕薔薇露,帶著當年的愛怨情仇,伊呀儂呀的從千年的歷史現場返回,過於目馳心迷了,怎麼辦?還是中國人的老辦法,消受不起唐僧,就吃唐僧,來看香之食。教你幾招。暮春四月,花盛之時,將那剛剛盛開過、尚未凋謝的藤蘿花與玫瑰花剪下,將花瓣洗凈,加白糖、脂油丁拌勻,蒸成千層糕。用完玫瑰糕,來喝梅花茶。「湯浮暗香,茶烹寒雪」,把半開的梅花蕾摘下,拌以炒鹽,密封在瓷瓶里,到了夏天,在茶碗中放一點蜜,再放進去三四朵梅花蕾,用滾水一沖,花蕾立刻綻開。此情可待成追憶啊,所以,你說,冒襄和董小宛的愛情還需要千描萬畫嗎?冒襄飲完酒,董小宛端出幾十隻小白瓷碗,都是她親制的飴糖凝露,有秋海棠、梅花、野薔薇、玫瑰、桂花、菊花……這樣,讀完「香之食」,我堅決認定《畫堂香事》才是真正的《戀人絮語》,羅蘭巴特的版本就顯得粗胚,而穿梭於整本書的香氣又美妙地整合了這個不經意的解構主義文本,巴特費力完成的絮語在孟暉筆下,顯得多麼四兩撥千金。不是亂套,這本看上去小小的《畫堂香事》,對於當代生活,就是四兩撥千金。它提醒我們曾經多麼隆重地生活多麼熱烈地相愛多麼詩意地棲居,沒錯,書里的香事,從香料的製取,用法,到香器的形制和使用,都脫不掉「腐朽」的嫌疑,但是,讓我們避開意識形態的嚴厲眼神,從內心歡呼「四角垂香囊」的生活吧,「窗窗戶戶院相當」「微風暗度香囊轉」,這樣的日子,你不喜歡嗎?是的,你承認你也喜歡,你也喜歡清風里調調口脂,描描黛眉,倚翠屏,添香爐,但是你說,這是亂世呀,亂世里容得下這樣的閨閣閑情,養得起如此的蘭麝心事?是的,我承認《畫堂香事》就此而言,是一則則傳奇故事,但是,就像孟暉自己在「綴語」中說的,「所有的那些芳香都曾經是真實的,所有的那些情感和慾望也都是真實的,正像一年年的花開花落,成就了古典的畫堂影深,閨意綿綿,」這些曾經的「真實」難道不是對現世的最好批評?所以,《花間十六聲》也好,《畫堂香事》也好,我一直放在書桌上,一直不去讀完它們,作為一種念想留在日子裡。 唐人的歷史感,如果由今人去回首,實在可以體味出很豐富的意蘊,但是,在歷史學家之外,一般人似乎不大注意到這筆財富。其實條件是非常有利的,唐朝的文人們往往像民間藝人一樣,用講故事來傳達他們的歷史感受,那是一個美麗故事遍地生花的黃金時代。其中一個最流行的故事樣式,就是講一個唐時的人——在那時來說,就是一個身處「當代」或「近代」的人——如何在夢中與往昔的歷史人物神會。
在這些故事當中,把現實與歷史連綴得天衣無縫的,當數《楊太真外傳》中所錄的「霓虹廁寶美人屏風」一則。這故事說來還挺復雜:唐玄宗偶然翻閱《趙飛燕外傳》,於是以前代美人之輕盈來調笑楊貴妃的豐腴。楊貴妃不服氣地說,《霓裳羽衣舞》在藝術水平上可是超越了前代!為了安撫心愛女人的嬌嗔,唐玄宗把一架精美的小屏風賞賜給她,屏風上用百寶嵌的方式呈現出歷代美人的形象。但是,不久,楊貴妃得罪了唐玄宗,一時失寵,被攆回娘家,這架屏風隨她一同出宮……一天,在楊國忠午睡的夢境中,架在床頭的百寶屏風上的歷代美人——褒姒、西施、虞姬、綠珠、潘玉兒、張麗華……忽然全都化作真人,一起走下屏風,進行了一場歌舞歡會。
忽然想起這則故事,是因為聽說《雲門舞集》要來大陸上演,由此想起,這個舞團還有一台《金陵十二釵》,把《紅樓夢》中的十二位女性形象搬上舞台,據說極為獨特而富有魅力。我一直覺得,「霓虹廁寶美人屏風」這則故事,是最理想的舞劇題材,其所能製造的意境將遠超過十二釵的舞影。當然,需要把復雜的、充滿興亡感喟的情節加以簡化,比如,可以設想一開場是楊貴妃親自調教教坊女伎排練《霓裳羽衣舞》,而畫滿歷代美人的屏風是一道背景陳設。當象徵著盛唐之燦爛的大型集體舞曲罷人歇,獨自倦睡的楊貴妃,夢見屏風上一個個經歷過亡國喪家之亂的女性,一一走下屏風,用舞蹈,傾訴各自的際遇與感懷。
對於編舞者,這將是多麼艱難而有趣的挑戰啊!從文獻中可以知道,歷代的舞蹈變化極大,各擅風采,但是,今天的藝術家只能根據零星的文字記載與文物資料,調動靈感,去想像那些古舞的風神。但是,這挑戰又是多麼富有魅力啊!不僅有虞姬的垓下之舞、趙飛燕的盤中之舞,還有潘玉兒的步步金蓮、張麗華的高閣靚妝,乃至洛神的凌波、綠珠的墜樓,創作空間幾乎是無限的。
利用一個巧妙的構思,讓多位舞蹈者和編舞者得以憑借一段段的獨舞,獲得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這在舞劇創作中頗為常見。最簡單也在當今最流行的一種,就是在舞台上假設一個舞蹈大賽或者舞團招收新成員的場合,讓表演者們以「參賽」或者「應考」的身份,各自登台獻藝。然而,沉睡在我們的故籍中的「霓虹廁寶美人屏風」故事,難道不是提供了一個天成的舞台,讓舞蹈家們一較高下?更何況,故事中通過一個個悲劇女性的命運,暗示著個體生命的難以自主,榮華與權勢的脆弱虛幻,歷史盛衰的無情,這就讓舞蹈充滿能量與張力,而非「參賽者」或「應考者」的單純炫技所能望塵。
關於安史之亂,「霓虹廁寶美人屏風」故事中只談道:「祿山亂後,其物猶存。」但是,這場導致唐朝國勢從此衰敗的大難,顯然是整個故事隱藏的重心。在故事中,跳下屏風的美人眾多,其中有十幾個舞伎一邊踏歌一邊唱道:「三朵芙蓉是我流,大楊造得小楊收。」預言了楊家的速興速滅。但是,楊國忠,以及從兄弟口中得知了這個奇怪夢境的楊貴妃,都採取了鴕鳥的對策——兩個人從此再也不敢直面這座屏風,玳瑁為押、珍珠為絡的珍貴水晶屏風就此被高鎖在小樓上。夢中的兆示絲毫沒能讓這兩個狡黠的靈魂有所收斂,怙惡不悛依舊,直到天轉地崩。
循著彌漫在這個唐朝故事中的惆悵情緒,我似乎看到想像中的舞劇那收尾的一幕。當美人們重歸畫屏,恢復成屏面上的繪影,楊貴妃醒來了,前人往事尚歷歷在目,一時,似乎她有所警悟。但是,就在這時,宮中的熱鬧又開始了,頓時把楊貴妃卷進繁華的旋渦,她被挾裹而去,無法止步,無法回頭。
Ⅲ 求孟暉《盂蘭變》全文TXT版
Ⅳ 武則天的宮闈隱私:盂蘭變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武則天的宮闈隱私:盂蘭變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公元第七世紀的末葉,武則天以母儀君臨天下,開創大周朝。李唐子孫,或遭幽禁放逐,或遭刑戮監視,一時四散飄零。武則天稱帝以前的三十年裡,已經挾高宗之名,攝理朝政。憑著她的機警權謀、殘酷陰狠,她終於扶搖直上,成就了空前絕後的帝業。
孟暉的《盂蘭變》以武則天即位後的數年為背景,寫出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宮闈故事。這幾年有關武則天的軼聞艷史,早已成為影視媒體的焦點。渲染搬弄,幾至窮斯濫矣。孟暉選在熱潮將退之際才推出她的《盂蘭變》,顯然有備而來。武則天不是她小說的主角,但女皇無所不在的權威陰影,成為啟動敘事的契機。孟暉有興趣的是想像那樣一個時代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倫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慾的關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番將妖僧、佞幸男寵,還有無數的彩女侍從,勾心鬥角,交織成極復雜的網路。這網路又以聖神女帝為輻輳點。天威難測,誰能預卜自己明日的命運?皇恩浩盪的排場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爭;驕奢淫逸之後,是無邊荒……
Ⅳ 求著名的歷史小說
哇,你也喜歡歷史啊。。我也是耶,超喜歡的。。我就給你推薦幾部好看又有用版的歷史小說吧!1.《大秦帝權國》,孫皓暉寫的那個:
第一部《黑色裂變》,主角商鞅和秦孝公
第二部《國命縱橫》,蘇秦、張儀
第三部《金戈鐵馬》,白起、魏冄、范雎
第四部《陽謀春秋》,呂不韋
第五部《鐵血文明》,秦王掃六合
第六部《帝國烽煙》,伐無道、誅暴秦
我最喜歡第四本、第二本;
2.《小說十八史略》,陳舜臣寫的.
春秋戰國、大漢王朝、魏晉南北朝、大唐帝國、兩宋王朝
我不算看過,看過一兩章,感覺很好。
另外:《明朝那些事兒》很好,不過大家可能都看過,而且不算小說;
高陽寫的《明朝的皇帝》《胡雪岩全傳》等。 你可以去看看!
Ⅵ 求孟暉《盂蘭變》全本txt
你留個郵箱吧。我可以發給你
Ⅶ 盂蘭變的簡介
孟暉的《盂蘭變》以武則天即位後的數年為背景,寫出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宮闈故事。武則天不是小說的主角,但女皇無所不在的權威陰影,成為啟動敘事的契機。作者的興趣是想像那樣一個時代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倫理的、政治的,以及情慾的關系。外戚世族。王子公主、蕃將妖僧、佞幸男寵,還有無數的彩女侍從,勾心鬥角,交織成極復雜的網路。這網路又以聖神女帝為輻輳點。天威難測,誰能預卜自己明日的命運?皇恩浩盪的排場下掩不住一波波的死亡斗爭;驕奢淫逸之後,是無邊荒涼的生命嘆息。
Ⅷ 急求以下書目的TXT格式,或者PDF格式,掃描的圖片也行!!!!!!!!!!!!
孟暉的《畫堂香事》
、《香典》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3/12/2328760_210697983.shtml、
《奢華之色》。http://vdisk.weibo.com/s/vwwC4vGcgibR
Ⅸ 盂蘭變怎麼樣
沒有時間仔細寫評論,但是讀完這本小說一個月以後,還是不能泯滅向別人推薦的沖動。 《盂蘭變》是很好的小說,至少遠遠高於我的預期。作者另外一本晚唐五代的器物考據文集《花間十六聲》更享有盛名,這是作者孟暉的當行本色,自然毋庸置疑。《盂蘭變》中對唐人的起居器物細節的描繪,宛然是小說化了的《花間十六聲》,故而小說細節非常具有質感。 作者在後記中坦言,為著武則天聽華嚴宗祖師法藏講《金獅子章》的場景所傾倒,乃至力圖重現這一充滿唐人氣象的場景--作者以美術史專家的嚴謹和淵博,對唐代奢華豪放的貴族世俗聚會細節進行工筆細繪,而這一聚合恰好體現這唐人對佛教義理的哲學思辨的高峰,這一景象無疑激動人心--如果讀者也完全能領會其中的含義的話:這就是盛唐。 佛教所謂,活在當下。生活在那個時代,都是生活在當下。為著這樣一個宗旨,理解這篇小說如一串當下的組合,也就理解了作者在敘事性上的刻意淡化--作者的筆力高超在對一個個場景的復原,這一個個當下,構建出整個時代。 故而這部小說以歷史為母題,手法卻並不傳統。它在敘事結構上的刻意追求,幾乎可以被認為是對主題的效忠--一種「活在當下」的佛教態度。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主角宿命悲愴的小說,三個男主角,個個為著血統中的世仇而永劫不復。小說作者在他們的命運設計中體現出的悲憫和冷漠,不能不說是一種佛教的態度。 這是相當孟暉的小說。不僅僅因為小說在器物細節上的精緻,而且依稀能看出其它的個人烙印,是其它作者難以復制的。比如,說個最容易被評論者牽扯上的,女性烙印。這部小說沒有輕浮的胭脂氣,但是內中的才情讓人想到蕭紅,這是一種女性特有的悲哀和深沉。她對於生育和死亡、對於母子親情那種敏感,無疑是女性作者更容易具備的。 再有,對林間狩獵場景的愛好和描繪上的技巧,很難讓人不聯想到她的民族背景。 再有,作者的美術史專業背景,在審美上盡量靠攏文物考古上的唐人趣味,她描繪的人物服飾配色,盡量以唐代繪畫和文獻考據為准,未必是現代人的趣味。有人評價說孟暉對人物服飾的考究描寫,彷彿師法《紅樓夢》,或許手法類似,但是孟暉此文中的人物衣裙細節復原,絕對不是《紅樓》時代的配色方案,《紅樓》中的細節復原實在是太晚近的東西了。 再有,作者設計小說中宜王和柳才人對工藝製作的狂熱,那種寄託生涯的熱情,宛然《百年孤獨》中奧雷良諾上校以製作小金魚。作者對這種技術志趣的理解和體味,依然也有藝術學徒特有的冷暖自知。 最後說一下人物和情節,主要人物和情節出於虛構,但是細節卻真實的。我亂翻新舊唐書時,曾對武則天朝女皇的幾位孫輩印象深刻,他們很多人有非常戲劇化的人格。比如少年時代父親和兄長就被祖母處死的李守義,兒時武則天沒事就鞭笞他,弄得他成年後成了一個頹廢的犬儒主義者。又例如死活要造反但是又被武氏鎮壓的李姓王孫。又例如僅僅由於捕風捉影的誣告而被活活杖斃的永泰公主夫婦.... 處於女皇時代的恐怖政治中,親生子孫都是女皇的政敵,這親情和政治的矛盾簡直是悲劇的絕好題材。對比《盂蘭變》的虛構,同樣虛構以武則天一朝為背景的《大明宮詞》(可憐這個電視劇/小說還挺得很多人好評)簡直幼稚和虛假的不可以道里計。 很多讀者對人物的歷程並不理解。我最初也讀得不得要領,讀到後來恍然頓悟,三位男主角的宿命其實被他們的血統所決定,他們確實肝膽相照,但是好男兒不能違背自己的血統宿命。狼長大了還是狼,要做狼的事,而老虎再偽裝再韜晦,也不是HelloKitty。 崔翚,漢族士大夫,有尊嚴的漢族男子,擁有純正的漢族文化趣味。忠於儒家的君臣倫理,修身齊家,武則天為了籠絡他,逼迫他離婚妻以武氏女,這在當時也是普遍情況。荒謬的悲劇就此發生,這個最正直最厭惡淫亂的君子,卻成為武則天的面首,來伺機報復。我看到這里非常震驚也非常悲哀。 永寧,突厥酋長的幼子,洛陽的人質,光耀照人的美少年,他受到文明和奢華的熏陶,卻野性未泯,他的快意恩仇和率性而為,顯然是游牧民族自由精神所致。他光明純凈的外表下,是人質生涯的壓抑和痛苦,是民族光復的使命感。 宜王,不必說了,標準的悲劇,他的身世就是悲劇。他不像崔翚那樣有純粹的漢族士大夫氣質,也不像永寧一樣有胡人的奔放,如果強要分類,他就是李世民那樣胡漢混血的貴族子弟--大唐的締造者和君王。他看似頹廢甚至昏聵,實際上是一種韜晦,也不排除童年心理陰影帶來的小小變態。但崔翚最終看出,「誰說大王不讀書?只有大王才說自己不讀書」,他是具有太宗遺風的子嗣,他也能理智清明,他的政治眼光比崔翚他們更高明,因為這種高明,他拒絕了來自永寧(突厥)和崔暉(中原士族)的復辟幫助,並以他們三人的生命為殉葬,這真是莫大的悲劇。 其它人物,也有些嚼頭,比如宜王妃,尷尬的武氏女。 作者似乎是刻意省略了情節的一些鋪敘,其實這故事的邏輯已然完整。 當然還有柳才人,她所在的九成宮,是大名鼎鼎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所在地,這就是唐早期的風華,流轉到武則天時代,則是遠離洛陽的離宮了,波譎雲詭的洛陽和一成不變的九成宮,這種和往昔的神秘聯系,一動一靜,雲織雨,雨生花,饒有深意。彼時一成不變,彼時也一事無成。 這部小說,留白的地方太多,以至於讀完時,還覺得意猶未盡。 但這部小時,不能復制的地方太多了。我很贊賞它,但是願意把它看成一種比較私人的閱讀享受。
Ⅹ 盂蘭變的作者簡介
孟暉 女,1968年4月30日出生於北京,達斡爾族。
198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1990年肄業。
1990-1993年10月在法國巴黎留學。
1994-1998年在北京藝術博物館工作。
1998年至今在北京三聯書店編輯部工作。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夏桃》1987年發表於《芒種》
《蒼華》1991年發表於《人民文學》選入女性作家小說選集《世紀之門》
《蝶影》1993年發表於《鍾山》選入女性作家小說選集《女性的夢幻》、《世紀之門》
《春紗》、《有樹的風景》、《千里行》1994年發表於《鍾山》「鍾山看好」欄目
《春紗》選入女性作家小說選集《世紀之門》,《有樹的風景》選入《逼近世紀末小說選》(1994)
《畫屏》1994年發表於《收獲》選入《蔚藍色天空的黃金―中國60年代作家小說選》、女性作家小說選集《世紀之門》
《春紗》和《有樹的風景》由日本雙學家德間雅信失生撰寫研究論文,在日本「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的專題討論會上進行了討論。
◎中篇小說
《十九郎》1998年發表於《鍾山》
◎長篇小說
《盂蘭變》1999年10月完成。
◎學術作品
《中原女子服飾史稿》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另有隨筆、散文、訪談等若干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