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先勇的介紹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出生於廣西桂林,回族,美籍華人作家。中國國民回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答,畢業於台灣大學、美國愛荷華大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
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上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裡定居。
白先勇著有短篇小說集《台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等,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等,以及舞台劇《游園驚夢》。其中《台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18年,獲得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和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短篇小說獎」。
(1)白先勇小說人物取名擴展閱讀
白先勇創作的作品分類:
一、早期作品,主要是描寫作者少年時代所接觸的生活,或模擬西洋文學的作品,如《寂寞的十七歲》中的大部分作品;
二、描寫台灣上層社會生活的作品,如《台北人》;
三、描寫旅美知識分子生活的作品,如《紐約客》;
四、描寫台灣下層人物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孽子》。
2. 探討白先勇小說《游園驚夢》里的人物與主題
http://book.kanunu.cn/html/2008/0322/5970.html
3. 白先勇表達了一個什麼主題
評論者們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對白先勇小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讀和分析,他們都注意到了這是一個有著獨特藝術個性的作家。
相較而言,時間主題作為白先勇小說創作的一個核心主題卻始終沒有收到當下評論者足夠的重視。學者們對白先勇小說中時間主題的研究雖然也早有涉獵,
從最早的顏叔元,到後來作者自己的同窗好友施叔青、歐陽子、朱立立等人對白先勇小說的時間意識與主題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但是,這里零碎的、散見
身顯示了研究者對這一-課題的不熱心,此處恰好是作者引以為遺憾的。其實,從處女作《金大奶奶》起,以及以後的《月夢》、《青春)、《玉卿嫂》 等,白先勇小說的創作幾乎從- ~開始就自覺地指向了對青春易逝、人生如寄的感慨與傷懷。在他所精心營造的藝術世界裡,青少年與成年人,或者暮年人的並置、對比幾乎成了小說固定組合模式,而由對青春之真、之美所生出的痴迷與眷戀,則成了他小說中老少戀的悲劇性根源。白先勇稱早期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對時間的敏感當時並不是自覺的,這種對時間的恐懼與創傷意識是出自一種天性,「我老覺得美的東西不長存,-下子就會消失,人也如是,物與風景也如是。」並稱對「時間的流逝」的悲威其實是他所有作品共同的主題,雖然旅美後創作的《紐約客)與《台北人),在願材上沒有繼續重復早期《青春)、《月夢》之類的同性愛情感故事,而是把敘述的重心轉向了對歷史文化的書寫,但作者卻認為它們在主題表達上仍然是一致的,「寫的也是人對流逝的時間的懷念與追尋」,所不同的只是「以另外一個方式,從另外一些角度去寫同一個題材。」。
對於白先勇小說所傳達出來的強烈的時間意識,他同時代的作家兼好友施淑青早年在《明報》上的評價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白先勇寫的其實是時間」"。歐陽子在<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一-台北人) 指主題探討》中也有過類似論斷,她稱《台北人)里只有兩個主角,- 一個是「過去」,一一個是 「現在」,並把「今昔對比"作為研習《台北人)的重要鑰匙之一。相對於顏元叔從架構功能上對白先勇小說「時空意識」的關注,歐陽子可謂是最早、最系統地開始研究白先勇小說「文化鄉愁」、「人性的關懷」主題之外對「時間流逝」之痛的表達,而且也認同這種「時間之痛」是潛流於白先勇小說的「家國之恨」表層下「最根本的」、
4. 白先勇的小說語言有哪些特質
白先勇的小說語言一方面受中國傳統文學的熏陶,一方面來自方言,創造出一種明快、優雅、流利的語言風格,顏元叔稱之為「揉和文言與白話或化文言為白話」。小說的語言潛隱著作家獨特的個性氣質、經歷和美學情趣。白先勇一生經歷豐富,隨父母到過重慶、上海、南京、台灣。動盪年代的生活經歷在他的個性氣質和審美情趣方面打下了烙印,創作時便化為筆下的「言語」。描寫舊上海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人們聽到「儂」、「辰光」、「白相」
、「赤佬」、「爛污癟三」的滬腔兒;回憶抗戰時的山城重慶,四川軍人的抗戰業績時「娃仔」、「要得」、「龜兒子」的川味兒;而「姐妹淘」、「生意浪」、「小查某」、「亂有情調」、「美麗多多」的台灣方言,傳達出作者對台灣民風民俗的回味。方言的介入使小說避免沉悶單調,具有生動明快、豐富多彩的品質。
5. 簡述白先勇短篇小說的特點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思想,透露著強烈的感傷主義情緒.形成白先勇感傷主義情緒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國傳統哲學佛家思想和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歷史興亡感和人世滄桑感的影響,其次,個人的經歷,環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傷情緒並沒有掩蓋他的作品的豐富的社會內容和認識價值,他的作品描繪了台灣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真實圖景.
讀白先勇的小說,可以感受到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的悲憫,而這正源自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深沉的,執著的,毫無保留的愛.他的這種情懷深深地吸引著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體驗對生活的愛和無奈.
詳解:
白先勇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探索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開拓期四個時期.
白先勇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金大奶奶》,《我們看菊花去》,《悶雷》,《月夢》,《玉卿嫂》,《黑虹》,《小陽春》,《青春》,《寂寞的十七歲》《那晚的月光》等,主要寫的是他童年時期的生活經驗,帶有明顯的自傳性,模仿性和幻想性的特點.
發展期的作品,是指白先勇赴美後寫的《紐約客》,其中包括《芝加哥之死》,《上摩天樓去》,《香港——一九六O》,《安樂鄉的一日》,《謫仙記》,《謫仙怨》,《火島之行》七篇小說.《紐約客》的主題和內容,主要是寫漂泊到海外的國民黨貴族子弟的生活,寫他們在中西文化的沖擊下的認同危機,寫他們的失落感和孤獨感,寫他們在愛情婚姻方面的悲劇.
成熟期是指白先勇在美國創作的《台北人》,其中包括十四篇小說.《台北人》在思想和藝術上比《紐約客》更加成熟,作者把他的故事人物和中國的近代歷史和社會結合起來,從而使他的作品具有新的現實主義的深度.白先勇的《台北人》具有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主題多,人物性格鮮明,復雜,富於發展變化.其中,《永遠的尹雪艷》就是暴露和抨擊台灣上流社會的一篇現實主義的傑作.
開拓期指的是白先勇近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孽子》.這是作者力圖突破自己創作成就的一次嘗試.其突破性表現在:第一,它是一部同性戀題材的小說,但他並沒有把它孤立起來寫,而是把它和人性的描寫,社會的描寫聯系起來,因此它是一部多層面的小說:表面上是一部同性戀小說,實際上是一部人性小說,現實主義的社會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提出許多社會問題,如家庭,社會對子女的關心教養問題,老兵的生活問題,上層官僚對百姓的欺壓問題等;第二,在作者的創作道路上,《孽子》在內容和題材方面都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和里程碑,主要寫台灣現在和未來的現實社會;第三,《孽子》的語言風格比較朴實,通俗,而《台北人》的語言風格幽雅,流麗.
白先勇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思想,透露著強烈的感傷主義情緒.形成白先勇感傷主義情緒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受我國傳統哲學佛家思想和中國文學傳統中的歷史興亡感和人世滄桑感的影響,其次,個人的經歷,環境和性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但白先勇的作品中流露的感傷情緒並沒有掩蓋他的作品的豐富的社會內容和認識價值,他的作品描繪了台灣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真實圖景.
讀白先勇的小說,可以感受到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的悲憫,而這正源自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人深沉的,執著的,毫無保留的愛.他的這種情懷深深地吸引著我,吸引我如痴如醉的在他的作品中體驗對生活的愛和無奈.
6. 白先勇的主要著作
《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君》--一九九九年一月廿六日《聯合報》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〇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〇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〇年。
《滿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裡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〇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〇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收錄於《紐約客》。
《等》
《謫仙怨》--收錄於《紐約客》。
《我們看菊花去》
《Danny Boy》──收錄於《紐約客》
《tea for two》──收錄於《紐約客》
小說分期
白先勇的小說可分為前期和後期。一般以1964年在美國發表的《芝加哥之死》為界線,在這篇小說之前所有在台灣寫的小說稱為前期作品,在這之後所有在美國寫的小說稱為後期作品。前期作品,受西方文學影響較重,較多個人色彩和幻想成份,思想上和藝術上尚未成熟。後期作品,繼承中國民族文學傳統較多,將傳統熔入現代,作品的現實性和歷史感較強,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白先勇是台灣現代派中現實主義精神較強的作家。他曾生活在中國大陸、台灣和美國等幾個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環境,這給他的思想和創作帶來深刻的影響。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國民黨的官僚家庭度過的,先輩們的「顯赫」和上流社會的「氣派」,在他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台灣後,又目睹了國民黨舊官僚的沒落,以及許多離鄉背井、流落台灣的下層人民的痛苦掙扎,他們的思鄉和懷舊情緒,都影響著作者;在美國,旅美中國人對美國物質文明的嚮往和對西方文化腐朽一面的厭惡,對祖國文化傳統的執著和飄泊海外而無根的痛苦感覺,同時湧入他的心胸。這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真實的反映。
7. 白先勇的作品有哪些
《金大奶奶》
《月夢》
《玉卿嫂》
《畢業》
《驀然回首》
《芝加哥之死》
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
散文集《驀然回首》,
長篇小說《孽子》
《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九七九年.
《孽子》——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於「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一九七七年.
《秋思》——刊中國時報,一九七一年.
《國葬》——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年.
《花橋榮記》——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二期,一九七○年.
《冬夜》——刊現代文學第四十一期,一九七○年.
《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四十期,一九七○年.
《滿天裏亮晶晶的星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年.
《思舊賦》——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六期,一九六九年.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刊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一九六八年.
《梁父吟》——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三期,一九六七年.
《歲除》——刊現代文學第三十二期,一九六七年.
《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三十期,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九期,一九六六年.
《謫仙記》——「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五期.
《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三期,一九六五年.
《永遠的尹雪艷》——「台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四期,一九六五年.
《安樂鄉的一日》——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二期,一九六四年.
《香港:一九六〇》——刊現代文學第二十一期,一九六四年.
《上摩天樓去》——刊現代文學第二十期,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十九期,一九六四年.
《那晚的月光》——又名「畢業」,刊現代文學第十二期,一九六二年.
《寂寞的十七歲》——刊現代文學第十一期,一九六一年.
《藏在褲袋裏的手》——刊現代文學第八期,一九六一年.
《青春》——刊現代文學第七期,一九六一年.
《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六期,一九六一年.
《黑虹》——刊現代文學第二期,一九六○年.
《玉卿嫂》——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月夢》——刊現代文學第一期,一九六○年.
《悶雷》——刊筆匯革新號一卷六期,一九五九年.
《骨灰》
《等》
《謫仙怨》
《我們看菊花去》
《樹猶如此》——紀念忘友王國祥
8. 白先勇小說創作有什麼藝術特色
融傳統於現代,這是白先勇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白先勇的小說創作雖大量借鑒西方現代派的技巧,但從根本上說,他作品中流淌的仍是中國文學的血脈,融中國古典小說與西洋小說的藝術技巧於一爐,博採眾長而形成細膩、含蓄、深沉而優雅的藝術風格。從《芝加哥之死》開始,白先勇的創作蛻去模仿的痕跡,現代手法運用得自然嫻熟。
《芝加哥之死》的現代特色,主要體現在小說表達美國的快節奏生活和環境氛圍,更為突出的是真實細致地刻劃了吳漢魂久遭壓抑以致扭曲畸形了的性心理。性發泄帶給吳漢魂的不是解脫和快樂,而是恥辱感和罪惡感,巨大的生存壓力使他的精神瀕於分裂,最終跳湖自殺。小說利用現代藝術手段,淋漓盡致地剖示了一顆痛苦、絕望的靈魂。
《謫仙記》中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刻畫人物心理,用象徵手法暗示人物命運,漸趨向傳統,有較濃郁的民族風格。完美體現白先勇的傳統與現代融合特色的是《台北人》的創作。《游園驚夢》從總體構思到具體描寫受《紅樓夢》、《牡丹亭》等古典名著的影響,在技巧運用方面突出了現代技巧。錢夫人出席竇公館的晚宴上觸景生情,五次回憶起昔日「錢公館」的豪華和氣派的意識流動,今昔對比中突出了主人公今日的凄涼、落魄的生活處境和細致復雜的感情世界。既有現代小說的抓取瞬間,又有傳統小說對社會、人物命運的表現,採取正面敘述與西方小說的時空交錯結合的方法,小中見大,增強小說的現實感和歷史感。《金大班的最後一夜》金兆麗離開「夜巴黎」前對自己一生經歷流水般的回憶,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物此時感慨萬千的復雜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由於家庭和個人經歷的關系,白先勇的小說多描寫他熟悉的上層社會生活,在題材選擇上,善於描寫沒落貴族的日常生活,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心理、人情世態和社會變遷。《國葬》通過國民黨一級上將李浩然的葬禮,反映出國民黨政權的日薄西山,體現出歷史的滄桑感。《思舊賦》借鑒西方小說中觀點的運用,採用兩個老僕的觀點,來表現李宅的今昔:昔日的豪華氣派,今日的殘破失修。小說中描寫的意象都是衰敗、老邁、痴呆和死亡的,沒有希望,也沒有未來,作品從老僕的眼光來敘述比作者自己敘述有效的多,深得《紅樓夢》的技巧神韻,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在《游園驚夢》和《金大班的最後一夜》中還運用觀點的轉換。當敘述錢夫人、金大班的身世來歷時,很明顯使用的是全知觀點,但當進入人物的心理層次時,白先勇運用意識流手法或直接藉助人物的自述時,自然又轉成自知觀點,更細膩地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9. 白先勇的人物評價
「旅美的作家中,最有毅力,潛心自己藝術進步,想為當今文壇留下幾篇值得給後世朗誦的作品的,有兩位:於梨華和白先勇。」他甚至贊譽白氏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旅美學人夏志清教授評
「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而難得的是,他不僅嘗試寫,而且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白先勇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他的小說情節,有從人物對話中引出的《我們看菊花去》,有以傳統直敘法講述的《玉卿嫂》,有以簡單的倒敘法 (flashback)敘說的《寂寞的十七歲》,有用復雜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表白的《香港--一九六0》,更有用「直敘」與「意識流」兩法交插並用以顯示給讀者的《游園驚夢》。他的人物對話,一如日常講話,非常自然。除此之外,他也能用色調濃厚,一如油畫的文字,《香港--一九六○》便是個好例子。而在《玉卿嫂》里,他採用廣西桂林地區的口語,使該篇小說染上很濃的地方色彩。他的頭幾篇小說,即他在台灣時寫的作品,文字比較簡易樸素。從第五篇《上摩天樓去》起,他開始非常注重文字的效果,常藉著文句適當的選擇與排列,配合各種恰當『象徵』(symbolism)的運用,而將各種各樣的『印象』(impressions),很有效地傳達給了讀者。」——旅美作家歐陽子評
10. 白先勇的小說《謫仙記》為何要起這樣的題目
「謫仙」顧名思義,本應是天上的神仙,卻被貶下凡。常常形容有才華卻不得志的人,如李白就是著名的「謫仙」。
白先勇小說《謫仙記》主要講了四個女人從風華正茂到成年結婚的平常故事。出場時候,四個人都年輕貌美才華出眾,尤其是李彤,「總是那麼佻撻,那麼不馴,好像永遠不肯睡倒下去似的。」然而她們無法擺脫生活中的空虛和庸俗,無法避免愛情的失敗與幻滅。她們就好像被貶謫的仙人,來到了本不屬於自己的世界(環境、時代),卻無法回到天堂,無法找回自我。她們的美麗與心氣,最終將被生活磨滅。李彤的死,不是因為具體的事情,可能就是這種悲觀無望的精神狀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