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你影響最大的小說
《平凡的世界》,不用說你也喜歡。
《蒙田隨筆》,強烈推薦!!!
《貨幣天下》,讓你看了回能強化思維答的好書,《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我更是瘋狂喜歡。
《國富論》,不用說的,我正在看的書,還沒看完,能讓你看後驚艷的書。
《蘇菲的世界》,哲學入門書,不過不建議過深的看。
《潛規則》,吳思寫的,人多懂點歷史終歸是有好處的,這本書有益於我們世界觀的構建,看了你就會明白;它的另一本書《血酬定律》也是超屌的!
《安徒生童話》,不要真以為它僅僅是童話,很多的故事非常有哲理。
最後兩本也是我的最愛《三國志》《三國演義》哈哈。。。。
書不在多,在精,一本真正好書就足以影響你的一生了。還是那句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❷ 電視劇《大江東去》的編劇是誰
徐光榮、王寧
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 由著名導演雷獻禾執導的二十集電視劇《大江東去》未播先熱。
該劇是一部集反腐與打黑於一身的現實主義作品,在電視劇的製作過程中,春風文藝出版社還推出了由王寧、徐光榮編劇的三十六萬字《大江東去》電視小說,文圖並茂。
日前,該書在長春舉行了「堅持『三貼近』原則,繁榮反腐倡廉文藝」座談會及簽售
活動。座談會由吉林省紀委常委李鳳忠主持,吉林省紀委機關刊物《浪淘沙》雜志社主辦。
《大江東去》的導演雷獻禾,
《大江東去》的編劇徐光榮、王寧參加並發言。
吉林省文聯、作協的有關領導及省內知名作家,部分市、縣紀委有關領導以及在長春的高校大學生代表參加了座談會。
❸ 莫懷戚的哪兩篇散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兒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這是入選2013年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散文《散步》中的一段文字,一段生機盎然的文字。然而就在昨天,這段文字的作者——重慶著名作家莫懷戚,因病在家去世,享年63歲。他的生命,就這樣戛然劃上了句號。
一時之間,網路上充斥著懷念他的文字,其中有一句令人感動——他到天堂「散步」去了。
【生平簡介】
莫懷戚,1951年出生,男,漢族,重慶人。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其中一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著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 選》。2014年獲得第三屆紅岩文學獎。散文《散步》和《家園落日》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莫懷戚生前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副主任、教授。
【重要作品】
中篇小說《詩禮人家》曾獲「四川文學獎」。代表作有小說《經典關系》、《白沙碼頭》、《透支時代》、《陪都就事》、《花樣年月》;散文《散步》;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系列小說《東方福爾摩斯探案集》。作品集有《莫懷戚中短篇小說選》。
1、學生:「他是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
7月27日晚8點,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4級學生王寧接到了同學的電話:「莫懷戚老師今天下午去世了……」
「太突然,太突然了。」一時之間,王寧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盡管已經畢業多年,而且畢業之後也沒有什麼接觸,但是王寧對莫老師的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說是一直都很景仰,「他絕對是一位與眾不同的老師。」
那時候,莫懷戚為王寧她們上《采訪學》。每天,他都騎著一輛自行車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甚至會把自行車騎進教室裡面。「有一次考試,他給我們監考,我做了半天題之後抬頭一看,莫老師正從自行車的提籃裡面摸出一個雞蛋在吃,當時我就笑出聲來了。」王寧回憶道。
但是莫懷戚得到學生們的敬重,絕對不是因為其行事別具一格。在那時候,大學里逃課的現象很普遍,但是在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的課是不敢逃,莫 老師的課是捨不得逃。」在講課時,莫懷戚自己編寫教材,結合社會現象給他們講解如何進行新聞采訪,在采訪中應該注意什麼,其幽默、坦率的談吐,讓學生們如 痴似醉。
❹ 比較文學 跨學科研究
推薦你買北京大學樂黛雲教授著且出版的<<比較文學原理>>仔細閱讀,因為你問的問題並非簡單就可以回答的,你所問的那本書中都有涉及,樂老師是研究比較文學的專家.希望可以幫到你!
❺ 一剪梅和尹正什麼關系
談到尹正一剪梅的梗,不得不說到去年大熱的一部電影《夏洛特煩惱》,此片憑借全程高能且密集的笑點贏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尹正正是因為這部劇成功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沒錯,這部電影不僅帶熱了歌曲《一剪梅》,也成就了一出場便自帶這一背景音樂的「袁華」扮演者尹正。
尹正為什麼能夠出演袁華?有人將「開心麻花」原演員王寧的過氣全部推到了尹正的身上,因為他的出現加速了王寧的離開。要說在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最出彩的角色是哪個?眾人肯定會想到「袁華」的名字。
無論是反派的人設,還是每逢出場必定響起的背景音樂,尹正飾演的「袁華」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因為尹正的出演,「開心麻花」兩大主心骨沈騰和王寧鬧掰了,沈騰繼續留在「開心麻花」。
而王寧則選擇單飛發展。但是離開「開心麻花」之後的王寧發展一落千丈,從原本的央視常客轉變為不知名網劇主演,王寧的名字逐漸被眾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沈騰的飛黃騰達。那麼王寧的離開與尹正有什麼關系呢。
原來,當初電影《夏洛特煩惱》原本定下出演「袁華」的人本是王寧,因為在「開心麻花」的劇場演出中,所有演員都是自家的,王寧也一直是「袁華」的扮演者,所以他覺得電影中的這個角色也該是他的。
但是由於當時的「開心麻花」還沒有那麼大的知名度,所以投資方特意塞了幾個知名演員在這部電影中,其中就包括飾演「袁華」的尹正。雖然尹正的人氣不敵頂流,但是他出演過《龍門鏢局》等多部熱門影視劇。
還享有「內地小吳彥祖」的稱號,讓一個極具話題的藝人來增加熱度再合適不過了。但是尹正的出現讓王寧失去了這個本該屬於他的角色,電影上映後迅速火爆,大到男女主角,小到出場不過幾分鍾的看門老大爺都成了網路紅人。
尹正飾演的「袁華」也被網友調侃為「行走的背景音樂」。但是這部電影的幕後人物王寧卻銷聲匿跡了,原本與沈騰旗鼓相當的兩人一夜之間地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最終王寧選擇了自己單飛,因為他知道即使自己留在「開心麻花」也很難超越沈騰。
還不如自己打拚出一條血路。
❻ 有誰知道現在國家規定的新生兒取名只能在規定的8000個字內選擇,這8000個字是哪些啊
確實有相關的規定 但具體是哪8000字應該還沒有發表 我這有些資料可供參考 新生兒起名將須從規范漢字表選取避免生僻字2009年04月13日 06:43 來源:羊城晚報 鄧瓊 近日,一則「《規范漢字表》即將出爐」的消息引起社會極大關注。羊城晚報記者第一時間獨家采訪了參與編制該字表的相關官員及核心專家,他們明確指出,此次《規范漢字表》不會恢復繁體字。 專家還表示,該字表一經公布,我國新生兒的取名用字必須從中選取,亂取名、取怪名的現象將得到遏制。 國家語委副主任李宇明證實了《規范漢字表》即將出台的消息。他告訴記者,這個字表是在1988年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和《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等過去已有規范的基礎上整合修訂而成的,計有8000餘字。目前已經完成了專家學術研究的工作,正在走行政審批程序,如無特殊情況,今年內大致能夠面世。 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是這次《規范漢字表》後期研製工作的專家組組長。她介紹說,《規范漢字表》的編制工作前後歷時八年,很多專家參與,先後召開大型學術會、專題研討會、徵求意見會、鑒定會、審議會80餘次,修改70餘稿,是非常慎重的。 王寧指出,《規范漢字表》是對過去已有規范的整合與修訂,包括:重新復查、確定了字級、字量、字形,對姓氏、地名、科技等領域的字作出補充,對簡化類推作出嚴格限制,正體字與異體字的關系也作了一些必要的調整,等等。 王寧同時強調,文字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符號系統,一定要顧及普及層面上特別是基礎教育層面上用字的習慣,維護文字的穩定性,避免「靈機一動」隨便改動帶來新矛盾。此次修訂工作經過全盤考慮,慎重從事,是不恢復繁體字的。 兩千姓氏用字屬生造亂編 姓名用字則有4000個錯字別字,以後取名將被規范 《規范漢字表》對百姓生活有何影響? 李宇明表示,《規范漢字表》出台後,中小學教材常用字范圍等方面可能面臨變化,今後會有專門的相應通知下發。 王寧則特別談到,新生兒取名更要強調用字規范。她表示,人名用字也是社會用字的一部分,必須要符合漢字使用的規范,這樣才是真正的保障姓名權。 王寧說,中國人的重名現象絕不是因為能夠用來取名的字太少,許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名字都是從古典詩詞、典籍中化用而來,但即使是這些古籍,用字量也非常有限———過去的童蒙識字課本,不重復的字也才2320個;十三經(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包括《詩經》、《周易》、《論語》、《爾雅》、《孟子》等)不重復的字不到6000個;《全宋詩》收錄了18401首詩,才用了4520個漢字。而今天的規范漢字達到8000多個,可以有無數種組合,還不夠起名嗎? 但據公安部門透露,在此次換領二代身份證的過程中,使用目前通行的收字7.6萬個的漢字國際編碼,全國人口的姓名用字中竟還有大概8000個字找不到!而據專家研究,這約8000個字中,至少有一半是錯字、別字。 此外,目前我國公民的姓氏用字大概有7600餘字,但其中竟有2000個字所代表的姓只有一個人在使用!也就是說,這些姓幾乎都是生造或胡亂編出來,而並非歷史傳承的。這些現象都表明,規范姓名用字是多麼迫在眉睫。 王寧表示,用一個多數人不認識、基本沒人用的生僻字起名,既不利於社會又不利於自己,這又何苦? 簡化字不會割斷傳統文化 恢復繁體字代價太大,專家建議全社會識繁用簡 對於目前頗受大眾關注的漢字「繁簡之爭」,《規范漢字表》後期研製專家小組成員、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原副所長董琨研究員指出,縱觀漢字演變歷史,簡化是主要傾向。 董琨說,現在一些人提倡恢復繁體字,除少數也許不無炒作之嫌外,多數人願望可嘉,但他們基本都不是專業人士,這種主張難免有些外行。 董琨表示,簡化字早已有之,在元明清的小說等讀本中都出現過很多簡化的俗體字,民國政府1935年也公布過一個收字324個的簡體字表,只是後來沒有正式推行。從文字學研究角度,簡化字的出現是符合文字演進規律的,我們不能將簡化字的使用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相對立。社會文化生活對漢字發展提出了簡化要求,這並不至於割斷傳統文化。況且,當今在書法藝術、學術研究等專門領域還是允許使用繁體字,決沒有加以廢除之舉。 王寧表示,漢字簡化對普及教育、發展文化極為有利,恢復繁體字對文化教育發展付出的代價太大,進一步實現漢字的規范化、標准化才是當務之急。 她同時也認為,漢字簡化過程中確實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有的字已經過簡了。譬如『干』的同音替代,『干犯』、『干凈』、『幹部』、『樹干』用字合並,全由『干』一個字來承擔,是不方便;有些『符號替代』也不是設計得很優化,像『鄧』從『又』,『燈』從『丁』,『澄』仍從『登』,原來一個聲符,分成了三個聲符,問題反而復雜了……這些都還需要改進。」 王寧稱,海峽兩岸簡化字與繁體字並存並不會影響交流。「不要說用慣繁體字的人認簡化字沒有困難,就是用慣簡化字的中等文化程度的人,看港台劇繁體字幕、讀港台歌曲繁體字歌詞,都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在專業領域,繁體字的認和寫更不會有問題,文言文印刷、書法都允許用繁體字,繁體字實際上也會隨著典籍的普及而普及。何況,兩岸的簡繁差異,完全可以通過國際編碼、計算機簡繁字自動轉換等方式幫助溝通。」 董琨則贊同在全社會層面考慮實行「識繁用簡」,具體措施可以再探討,比如學生的課本使用簡體字印刷,但在課本後邊附上「繁簡字體對照表」之類,讓學生對兩種形體系統都能有所了解和掌握。 (責任編輯:孫丹) 本文源自: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04/13/t20090413_18779092.shtml
❼ 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
「語文就是語言」
——重溫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
揚州大學文學院 徐林祥
1949年,葉聖陶先生主持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工作,建議把舊有的「國語」和「國文」一律更名為「語文」,從此開始了「語文」一詞廣為使用的新時代。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的名稱,其基本內容包括聽、說、讀、寫的訓練。葉聖陶說:「『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苟忽於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1]
「語文」既作為課程名稱,又作為教材名稱。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一的以「語文」命名的教材。這套教材的《編輯大意》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2]
無論是以「語文」作為課程名稱,還是以「語文」作為教材名稱,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確表述為:「語文」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葉聖陶解釋說:「什麼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裡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
葉聖陶先生對「語文」學科的命名及其解說,曾得到語文教育界的普遍認同。呂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為題的講話中說:「解放初期有一個出版總署,底下有一個編審局,就是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務是編教科書。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語文這門課,是老辦法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好呢,還是想法統一起來?當時有一位在里頭工作的同志提議說,我們就叫它語文行不行?語也在里頭,文也在里頭。後來就決定用語文這個名稱了。」[4]張志公先生在1979年5月寫的《說「語文」》一文中也說:「一九四九年六月,全國大陸已經大部分解放,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著手研究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的各種教材問題。關於原來的『國語』和『國文』,經過研究,認為小學和中學都應當以學習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學一點文言文;至於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總之,在普通教育階段,這門功課應當教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根據這樣的看法,按照葉聖陶先生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國語』兩個名稱,小學和中學一律稱為『語文』。這就是這門功課叫作『語文』的來由。這個『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合起來稱為『語文』。」[5]
在「語文」作為課程教材名稱使用的過程中,對「語文」含義,除了「語文就是語言」之外,還有「語言文章」、「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等幾種不同的解說。
針對這些解說,葉聖陶先生多次指出:「『語文』一名,始用於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6]「其後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於『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語文」一詞有兩個解釋,一是「語言和文字」,一是「語言和文學」。該詞典在解釋「語言」一詞時稱:「『語言』一般包括它的書面形式,但在與『文字』並舉時只指口語」。[8]這就是說:「語言文字」專指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呂叔湘認為:「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為語言文學。」[9]呂叔湘先生這里雖然也將「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
可見,葉聖陶先生所說的「語文就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實際上已經包容了「語言文章」(「文章」為書面語言)、「語言文字」(「文字」為書面語言的符號)、「語言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含義。
既然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應理解為「語言」,那麼為什麼這門課程不叫「語言」而稱「語文」呢?這主要是因為「語言」有時僅指口頭語言,叫做「語文」,是為了強調這門課程不但包含口頭「語」,而且包含書面「文」。1980年7月14日,葉聖陶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解釋說:「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麼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語文』這個名稱並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並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10]
我們理解:「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指的是祖國語言的教育,即作為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漢語言的教育。既包含口頭語言的學習,又包含書面語言的學習;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語言內容的理解;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和規則(即狹義的語言)的學習,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所進行的言語行為(讀、寫、聽、說)的訓練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和規則形成的言語作品的學習。[11]正如鍾啟泉先生所指出的:「語文學科就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側面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12]王寧先生則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指出:「語文教師應當通過語文教學養成學生從語料中發現語言現象、概括語言規律的銳敏性、興趣和習慣;教給他們貯存語言材料的正確、有效方法,促使他們通過自學的積累,逐漸豐富自己的語言;讓他們在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中,訓練他們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體、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最後,還要以語言為橋梁,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意識、創造思維意識和文化修養意識。」[13]
近幾年來,在關於「語文」含義的討論中,又有三種新的解說:「言語」說、「文學」說、「文化」說。
有學者認為:「『語文』指的是漢言語,語文教育是我們母語漢語的言語教育。」[14]筆者以為,這一觀點縮小了語文的外延。語文學習,既包括言語的學習,也包括狹義的語言的學習。雖然作為母語課程內容的語言系統及規則,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自發的經驗和認知多少獲得一些,但這些畢竟是零碎的,與在學校教育的情境中通過較高級的思維活動系統地學習是不能相比的。學校開設語文課程之所以有必要,即在於可以使母語的學習和掌握,由自發的、偏重感性經驗的、少慢差費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覺的、偏重科學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討,這其中便包括語言系統及規則的學習。
也有學者認為,語文就是文學,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同樣把語文的所指縮小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方面,作為一門藝術,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語文教育無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另一方面,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料,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性質又是相同的。語文學習既然包含語言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就已經包含了作為語言的成品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文學教育就已經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了。而以文學來解說語文,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讀寫排除在語文之外,則顯然是不妥的。
還有學者認為:「從語文的本體來看……語文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語文的『底座』,語文與文化血肉同構,語文就是文化。」[15]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又將語文泛化了。文化是什麼?「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16]顯而易見,語文只能被看作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事實上,包括語文在內,學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是人類文化的體現,學習各門課程都是學文化。說「語文就是文化」固然沒錯,卻不能揭示語文學科的個性特徵。
古人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葉聖陶先生關於「語文」含義的論述,對於我們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和語文教育的目標,推動當今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
作者簡介:徐林祥,男,1956年生,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育史、美學史與美育史研究。
注釋:
[1]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頁。
[2]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大意》,《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版。
[3]葉聖陶:《認真學習語文》,見中華函授學校編《語文學習講座叢書》(一),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4頁。
[4]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5]張志公:《說「語文」》,《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9頁。
[6]葉聖陶:《答孫文才》1960年1月2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頁。
[7]葉聖陶:《答滕萬林》1964年2月1日,《葉聖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頁。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539頁。
[9]呂叔湘:《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呂叔湘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10]葉聖陶:《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葉聖陶集》第13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頁。
[11]參見徐林祥、屠錦紅:《語文:一體三維》,《中學語文》2005年第10期。
[12]鍾啟泉:《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序》,《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叢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王寧:《漢語語言學與語文教學》,《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
[14]余應源:《語文「姓」什麼?》,《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3期。
[15]曹明海:《語文:文化的構成》,《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4年第7-8期。
[16]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4022頁。
❽ 中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評價
後現代是一個命名政治,他一旦被命名了,就屬於全球化的
了,可以說是美國搶先注冊到了這個名字,因此給其他的國家帶來很大的
壓力和焦慮。因為一種新的大趨勢出現,很快就會席捲全球,不適應或及
時迎接挑戰者就會在新一輪的世界競爭中落伍。後現代代表了一種全球化
的新趨勢,全球化並不是普遍趨同一致,都達到美國和日本的生活水平,
至少我們在許多方面還沒完成現代化呢,而是說現在出現了現代化事業的
新方向或批判現代化事業。後現代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存在著並置或不平衡
的現象。也就是說在後現代社會中現代的特徵和後現代的特徵都是有的。
後現代試圖以所謂的後現代的東西帶動和改造現代的東西。這也是用於全
球化的世界,因此,中國也是處於一個後現代時代,不過在我們這里現代
的更多一些。後現代社會所描述的各種現象我們在以前所謂的未來學家那
里,比如奈斯比特的大趨勢,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的
來臨,基本上已經見過了,不過現在就是換成了數字化時代、知識經濟、
全球化時代、網路時代等等。有些美國的後現代社會的現實我們基本上還
沒有遇到過,比如行政危機、法律危機,但是其他的一些後現代特徵已經
在中國出現了,比如互聯網的使用,電信方面的手機、生態危機。後現代
現象並不完全都是好事情,基本上說來,他所面臨的是現代性的各種危機
,後現代代表的是一種克服這種危機的希望和努力,在我們這里正在往現
代性的「危機」的那方面趕呢。
後現代本身既是一種與八十年代以前的社會在社會結構上的斷裂的社
會現象,也是一種新興的話語現象,而且尤其是一種話語方式。就作為話
語方式的後現代主義而言,中國是有後現代主義的。中國有後現代主義並
不是說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而是說有許多翻譯的著作,大家都操著一口後
現代的行話。後現代化與在中國的旅行和話語激增、膨脹都體現了後現代
化與本身的存在。1985年傑姆遜受樂黛雲的邀請在北大講「後現代主義與
文化理論」,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大體上知道後現代主義。傑姆遜也是後現
代主義主要的理論家之一。1989年前後的新實驗小說被其文學批評家定位
為後現代主義。1992年王寧在北大請一批外國文學理論家研討後現代主義
的文學批評,1995年陝西師范大學召開「後現代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研討
會,當時我是參加了的。現在,幾乎所有重要的後現代理論家的著作我們
都翻譯了一些,比如:傑姆遜、福柯、德勒茲、德里達、羅蒂、列維納斯
、巴特、鮑德里亞、利奧塔、布爾迪厄、鮑曼、阿多諾、德曼、哈貝馬斯
等等,沒有翻譯過來的還有盧曼,拉克勞和莫菲等,也正在翻譯。文學批
評方面比較容易接受後現代理論,比如北大的王岳川,哲學界則幾乎都不
接受後現代主義。只有社科院的王治河寫過後現代主義的書,凱爾納和貝
斯特的書《後現代理論》和羅斯諾的書《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科學》翻譯過
來以後,關於後現代介紹的大路貨著作也基本上夠用了。《福柯文選》四
卷本由三聯的舒煒主持,今年底就可能面世了。專門研究拉康、福柯(劉
北成)、德里達(尚傑)、巴特(汪民安)的都有一些人。也有研究文化
方面的。其實還有另外一些後現代主義思想家,比如巴塔耶,本雅明,列
維納斯,列奧·施特勞斯等。
❾ 2016年,王寧出走開心麻花,是因為什麼
可能是因為他對這個綜藝節目已經非常失望了,而且遭到了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❿ 文學訓詁學是講什麼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