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作家有急用!
義大利作家以文藝復興時期三大作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為首,其他作家則不好排名次,因此只能以時序排列將各時期作家分如下:
中世紀宗教文學。主要代表有聖芳洛谷(1182~1226)、雅科波內·達·托迪(約1230~1306)。
民間文學。最著名的是13世紀下半葉西西里島詩人丘洛·德·阿爾卡莫的《芬芳的鮮玫瑰》。
文人詩歌。有托斯卡納詩派,主要代表圭托內·達雷托,約1235~1294)。溫柔的新體詩派,主要代表圭多·卡瓦爾坎蒂(約1255~1300)。
城市文學。主要有布魯內托·拉蒂尼(約1220~1294)的《寶庫》和馬可·波羅的游記。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代表人物偉大詩人但丁(1265-1321,代表作為世界十大名著《神曲》)。另外有彼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代表作分別是《歌集》和《十日談》。
文藝復興後的古代。最重要的詩人是波利齊亞諾(1454~1494) 。其他詩人還有浦爾契(1432~1484,代表作《摩爾干提》)、博亞爾多(1441~1494,代表作《熱戀的羅蘭》)、阿里奧斯托(1474~1533,代表作《瘋狂的羅蘭》) 、馬基雅維利(1469~1527)、塔索(1544~1595,《被解放的耶路撒冷》)、阿雷蒂諾(1492~1556)、馬里諾(1569~1625,詩人)、阿卡迪亞等。
啟蒙主義文學 。哥爾多尼(1707~1793,「風俗喜劇」)。
民族復興運動時期。代表作家白爾謝、波爾塔、曼佐尼、萊奧帕爾迪等。
真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卡普安納、維爾加。
兒童文學。代表作家科洛迪(1826~1890,《木偶奇遇記》)、德·亞米契斯(《愛的教育》)。
近現代文學。鄧南遮(1863~1938,唯美主義)、隱秘派詩人(以蒙塔萊、翁加雷蒂(1888~1970)、誇齊莫多為代表),戲劇小說大師皮蘭德婁和斯韋沃(1861~1928),戰後作家萊維�(1902~1975)、普拉托利尼�(1913~1991)、維多里尼(1908~1966)、卡爾維諾、莫拉維亞、夏俠等。
❷ 義大利著名的人物
dante
leonadodavinci
giuliocesere
galileogalilei
marcopolo
michelangelo
raffaellosanzio
alessndromanzoni
GiacomoPuccini
LucianoPavarotti
enzoferrari
想不到了....
❸ 義大利有哪些優秀的文學作品
最有名的幾個《神曲》,《十日談》,《愛的教育》
到目前為止義大利共有六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家,分別是Giosuè Carcci卡爾杜齊,Grazia Deledda黛萊達,Luigi Pirandello皮蘭德婁,Salvatore Quasimodo誇西莫多,Eugenio Montale蒙塔萊,Dario Fo福
提及中意文化交流絕不可能忽略的一個名字:馬可▪波羅,由他口述的《馬可▪波羅游記》(Il Milione)為歐洲世界打開了東方國度的大門。馬可▪波羅在形容天朝地大物博時總使用「百萬」這個單位,因此他還有個別稱叫做「百萬先生」。雖然有很多學者質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但大多數人還是接受他說他來過中國的善意,具體參見《義大利與中國》第二章第六節([意]白佐良、馬西尼著,商務印書館),該書整節對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有詳細的論述。
再來說說在世界范圍內膾炙人口的兩部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是義大利作家寫的,一部是Edmondo De Amicis德▪亞米契斯寫的《愛的教育》(Cuore),另外一部是小朋友們非常熟知的《匹諾曹》(Pinocchio)作者是Carlo Collodi科洛迪
其他還有
Torquato Tasso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La Gerusalemme Liberata)
Paolo Giordano喬爾達諾的《質數的孤獨》(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迷死萬千少女的Alessandro Baricco巴里克,以及Umberto Eco艾柯,等等。
再者還有個人比較喜歡的 Italo Calvino卡爾維諾,他的作品在國內譯作較多,很多中文讀本可以在亞馬遜上找到,比如《寒冬夜行人》又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樹上的男爵》(Il barone rampante)、《通向蜘蛛巢的小徑》(Il sentiero dei nidi di ragno)等。王小波被譽為中國的卡爾維諾,對卡爾維諾有一定的繼承和創新。
❹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作品有哪些
戰後許多作家的成就都在一定程度上同新現實主義相聯系。瓦斯科·普拉托利尼(1913—)描寫社會生活,早年的作品可以看出「藝術散文」的痕跡。《苦難情侶》(1947)、《麥泰洛》(1955)等,描寫義大利工人運動艱難曲折的發展和青年一代的生活、愛情及反對法西斯的英勇斗爭,是戰後現實主義的傑作。30年代嶄露頭角的作家埃利奧·維多里尼(1908—1966),把現實主義的描繪同抽象的觀念結合起來,試圖從道德的角度揭示法西斯政權的本質,表現「人性」同嚴酷現實的沖突(《人與非人》,1945;《墨西拿的婦女》,1949)。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作品無論是用寫非英雄人物的手法來表現抵抗運動,或藉助離奇的情節來反映現代社會里人被異化的現象,都蘊含著對人和社會命運的沉思。切扎雷·帕韋澤(1908—1950)的詩歌和小說,抒發對鄉土、童年的摯愛和對生活的追求,披露人在虛偽、墮落的社會里絕望的孤獨,貫串著對人生歸宿的痛苦的反省。喬爾喬·巴薩尼(1916—)是一位出身猶太人家庭的作家,他的小說以抒情的筆觸,描寫故鄉費拉拉普通人失去歡樂的生活,或敘述猶太人在戰爭和法西斯統治時期的苦難。西西里的有名作家朱澤培·托馬齊·迪·蘭佩杜薩(1896—1957)的小說《豹》(1958),通過一個貴族家庭的衰敗,表現了民族復興運動的興起和封建貴族階級的沒落。義大利現代最著名的作家當推阿爾貝托·莫拉維亞(1907—)。從《冷漠的人們》(1929)到《內在生活》(1978)長達50年的創作中,比較深刻地暴露了這個階級日益喪失理想,陷入無可挽救的思想危機,展示出西方畸形的「福利社會」里富裕的物質生活同貧困的精神生活的尖銳矛盾。莫拉維亞受到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某些作品又可看出抵抗運動和新現實主義的影響。
萊奧納爾多·莎沙(1921—)擅長寫社會政治小說,揭露社會黑暗勢力的罪行,對統治集團和各政治黨派的行為予以抨擊,在現代文學中獨樹一幟。藝術上別具一格的作家還有布扎蒂、莫蘭泰。迪諾·布扎蒂(1906—1972)的作品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特徵,通過神秘、玄妙的事件,影射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人的惶惑、恐懼的本能和等待不可抗拒的災難的痛苦。女作家埃爾薩·莫蘭泰(1918—)以細膩的心理分析見長,把寫實同象徵的手法熔於一爐,表現暴力在人的心靈上留下的深刻烙印,飽含對人的生活經歷的再思索。
❺ 義大利的著名小說有哪些
義大利的著名小說很多,其中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的要數:
薄伽丘的《十日談》
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
喬萬尼奧里的《斯巴達克斯》
❻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 )寫的一部( )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 ).
<<愛的教育>>是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
)寫的一部(日記體)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是(安利柯).
❼ 外國小說人物名字
外國的名字都是前名後姓,也就是說,伊莎貝拉是名,斯旺是姓。版
【常見姓】:、奧斯權汀、貝克、布萊恩、布萊克、布魯斯、布朗、亨特、米勒、史密斯、菲爾德、格林、懷特、伍德、米爾、希爾、哈代、斯特林、哈特、伯德、福克斯、漢德、朗曼、岡特、紐曼、史蒂芬
【常見男名】:阿伯特、亞當、艾伯特、安德魯、安東尼、奧古斯塔、巴頓、伯納德、本傑明、鮑勃、卡爾、查爾斯、戴維、愛德華、弗雷德、
賈斯汀、詹姆斯、喬治、哈羅德、哈特、哈維、亨利、賈斯帕、約瑟夫
蘭姆、勞倫斯、奧凱西、帕特里克、理查德、伊戈爾、邁克、西蒙、
泰勒、沃頓
【常見女名】:愛麗絲、安娜、麗貝卡、夏洛蒂、克里斯蒂娜、薩布利亞
朱麗葉、莎朗、切瑞、凱莉、阿瑞娜、喬治安娜、伊麗莎白、維多利亞
迪利亞、艾米麗、尤菲米婭、露易絲、路易斯安娜、朱莉安娜、露西亞
羅莎麗
❽ 有哪些好的義大利語小說或者文學作品
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談》、彼特拉克《歌集》、薩凱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短篇小說》、托爾誇多·塔索《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哥爾多尼《老頑固》、阿歷山德羅·曼佐尼《約婚夫婦》、涅埃沃《一個義大利人的自述》、《瑪拉沃里亞一家》、路易吉·皮蘭德婁《高山巨人》、加布里埃萊·鄧南遮《火》、科洛·科諾弟《木偶奇遇記》、Giuseppe tomasi di Lampesa著的《豹》(the Leopard) 、姜妮·羅大里《洋蔥頭歷險記》、貝托·艾柯《悠遊小說林》、艾得蒙多·德·亞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愛的教育》、克羅齊《1871~1915年義大利史》、萊奧帕爾迪(Leopardiano) 《無限》《雜感集》、《鑽石信譽》、拉·喬萬尼奧里《斯巴達克思》、《馬可波羅行紀》、康帕內拉《太陽城》等等。
❾ 義大利歌劇代表作人物
奧芬巴赫
雅克·奧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出生在德國,原姓埃伯斯特,後以原居住地奧芬巴赫為姓。他父親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揮,並成為奧芬巴赫的音樂啟蒙老師。1833年,父親送24歲的奧芬巴赫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此後他便定居於此。奧芬巴赫曾從阿萊維學習過作曲。他擔任過巴黎喜歌劇院的演奏員、法蘭西歌劇院指揮,創辦了巴黎人的輕歌劇院。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他移居到義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國參加世界博覽會,並作訪問演出。 1880年,奧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練期間去世。
奧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輕歌劇,直19世紀中葉,他在20多年裡創作了近100部輕歌劇,這些作品在巴黎盛極一時。奧芬巴赫於1853年寫成了第一部喜歌劇《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創作的《奧菲歐在地獄》在巴黎喜歌劇院動上演,該劇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奧芬巴赫將其改編得面目全非,當局指責這部作品褻瀆了古代文學,影射政府。但觀眾卻很買帳,票房直線上升,這使作為劇院經理的奧芬巴赫喜大於憂。
奧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劇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劇院動上演後很受觀眾歡迎。這部喜歌劇有三個獨立的故事組合而成,講述了霍夫曼與三位女子的愛情遭遇,情節滑稽、怪誕。劇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麗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優美動聽。
奧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劇還有《美麗的海倫》(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蓋羅爾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麗肖爾》(1868年)等。
奧芬巴赫是法國輕歌劇的奠基人和傑出的代表。他面向大眾,把舞台劇的傳統,喜歌劇的形式,巴黎林蔭略的活報演出與城市民謠相結合。他的曲調貫穿著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情調,廣泛採用生活舞蹈,如華爾茲,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節奏。他的輕歌劇充滿嘲笑與諷刺的內容:帝國的當權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敗。但也有迎合權貴口味的一面,娛樂性強,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現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藝術所以能在第二帝國存在的原因。奧芬巴赫的音樂對奧地利的蘇佩、施特勞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萊哈爾以及現代的美國音樂劇都有影響。
托瑪和他的喜歌劇
夏爾·路易·昂布魯瓦茨·托瑪(l811-1896年),托瑪出生於音樂家庭,托馬幼年隨其父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7歲進巴黎音樂學院,1832年21歲的托瑪獲羅馬大獎。從1837年開始創作了歌劇第一部喜歌劇《雙層梯》,曾獲柏遼茲的贊賞,很快獲得成功。1849年即以《總督》占上當時喜歌劇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後連續出現一些敗筆之作,最後新創作的時期才來到。毫無疑問地,那是受古諾《浮土德》的刺激。從這樣的體驗而於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瑪之名留傳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此劇則獲得空前的成功。隨後的半年間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劇的法語劇本,是由巴畢耶和卡雷共同執筆。這兩位當時頗負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劇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國》是直接從原作的詩翻譯的。它是根據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改編,劇情梗概是:到處賣藝的吉普賽女藝人迷娘,與富有的大學生威廉相愛。而劇團的老演員洛塔里奧對迷娘也懷有好感,他為了阻撓這對年輕人的愛情,竟企圖燒死迷娘。威廉計劃把迷娘帶回自己的故鄉義大利,並為她賣一座豪華城堡。而這座城堡喚醒了洛塔里奧的回憶,他便是城堡原來的主人,而迷娘則是他的女兒。最後,父女相認,迷娘和威廉終成眷屬。它的音樂體現了托瑪旋律優美動聽,感情纏綿的風格。這部喜歌劇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個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婭》、迷娘和洛塔里奧的二重唱《輕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觀眾歡迎的喜歌劇,在19世紀的後30年裡,它上演了1000多場,並始終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過了一年多後,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於巴黎喜歌劇院的五幕歌劇《哈姆雷特》再獲佳評。這部作品除了音樂創作相當成功外,還是第一部把薩克斯管引進樂隊的歌劇。《迷娘》和《哈姆雷特》這兩部作品顯然都和古諾有關。也由於這兩劇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諾擔任巴黎音樂院長。托馬一生作有20部歌劇,他的作品旋律優美,抒情性與戲劇性有機結合,富有傳奇色彩,但在表現上缺乏應有的深度。
傑出抒情作曲家古諾
進入19世紀的後半期,法國歌劇的抒情性加強,大歌劇逐漸衰弱,而適合現實生活的喜歌劇形式--可以夾帶對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簡潔的歌劇形式--與義大利風格結合,得到發展,它不僅用以表現喜劇性的內容,甚至可以表現悲劇性的內容。一批創作個性和美學觀念並不相同的作曲家們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國的抒情歌劇流派。古諾即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夏爾·弗朗索瓦·古諾(1818-1893年),法國傑出的歌劇作曲家。古諾出生於巴黎,自幼隨母親學習音樂,向雷哈學習作曲。183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他的老師有阿萊維、勒絮爾、齊默爾等當時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學第二年,即獲得該院的音樂大獎--羅馬大獎的第二名,又過兩年,他以壓倒多數的選票榮膺羅馬大獎的第一名。1839年,獲獎後的古諾赴羅馬學習進修,並訪問了維也納、柏林、萊比錫等地,接觸到各國著名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家。古諾於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奧菲翁合唱協會的指揮。1858年任職於巴黎抒情劇院,在那裡創作出了第一批歌劇。古諾最著名的歌劇是《浮士德》。這部典型的抒情歌劇作於 1859年,在巴黎抒情劇院上演,但演出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古諾用10年時間對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劇院再度公演,從此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歌劇之一。成為抒情歌劇的第一部典範。在以後的8年裡,僅巴黎歌劇院就上演了1000場,而在20世紀頭10年中,它在德國共演出了3000多場。《浮士德》取材於歌德的同名戲劇,但故事情節與原作相去甚遠,只是採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瑪格麗特愛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樂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調,對瑪格麗特內心情感的描繪十分成功。她的詠嘆調《珠寶之歌》是一首旋律優美華麗,能夠充分表現花腔女高音才華的優秀歌曲。在重演時,古諾將原來的對白改為宣敘調,增加了法國人最愛看的芭蕾舞場面,更使這部作品熠熠生輝。
古諾其它主要的歌劇作品還有《薩福》(1851年)、《薩巴女王》(1862年)、《米雷葉》 (1864年)、《鴿子》(1866年)、《羅密歐與朱麗葉》(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舉家遷往倫敦避難,由於他成功地創作了歌劇《浮士德》而成為英國王室的貴賓。1874年,古諾回到法國,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薩莫拉的貢品》(1881年)等。
古諾是傑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寫過12部歌劇,除《浮士德》獲得過輝煌成功之外,《羅密歐與朱麗葉》(1867)也十分出色。古諾缺乏劇場感覺和經驗,盡管旋律優美,由於缺乏發展的動力和新鮮感,因而影響了歌劇應有的魅力。
威爾第的浪漫主義歌劇
羅西尼跨越兩個時代,即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代。威爾第則是完全屬於19世紀的藝術家。他出生於1813年,卒於1901年。19世紀是一個在人類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滿決定性的世紀。威爾第從1839年至1893年為舞台而創作,在這期間,他走過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全部領域。
威爾第的歌劇作品洋溢著熾熱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義大利浪漫主義歌劇的高峰。他的歌劇中的合唱被改編成愛國歌曲,在義大利國家統一運動中表達著自由與獨立精神。威爾第非常注重題材的選擇和舞台效果的處理,但有時也因其太過標新立異,導致不能通過當時的檢查。
朱塞佩·威爾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帕爾瑪公國布塞托市的小鎮隆科萊。父母經營著一家兼做雜貨鋪的小飯館。他們沉默寡言、憂郁孤僻的性格,遺傳給了威爾第,並成為他一生中的「種子」性格。威爾第出生時,帕爾馬正遭到奧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們想趕走拿破崙的軍隊(19世紀早期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時間不是遭受拿破崙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趕走拿破崙的人的侵略,總歸是脫不了拿破崙的干係)。由於當地條件和家庭經濟狀況所限,威爾第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對音樂的愛好。 1925年, 12歲的威爾第開始做管風琴師。威爾第的父母希望擴大孩子的音樂視野,於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裡住在另一個名叫安東尼奧·巴雷奇的食品雜貨商家中,安東尼奧·巴雷奇掌管著當地的音樂會社。年輕的威爾第很快就為該城的樂隊寫起進行曲和其它音樂,不過更多是寫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歡的女兒瑪格麗塔彈奏用的鋼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爾第從布塞托音樂學校畢業。他選擇音樂作為其終身職業,並嘗試創作了幾部協奏曲,他為在布塞托劇院上演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寫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轟動。此間,巴雷奇為威爾第的成名立業,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支持和資助。這種支持和父愛般的關懷,一直持續到他逝世。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❿ 義大利人民必讀的十本小說都有什麼 (《愛的教育》除外的九本)
卡爾維諾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義大利當代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生於古巴哈瓦那,隨父母移居義大利。早期創作多為現實主義作品,後轉向幻想小說和寓言小說。善於利用諷刺和離奇古怪的幽默處理嚴肅的主題。他的作品融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於一身,以豐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構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濃厚童話意味的故事,深為當代作家推崇,給後世帶來深刻久遠影響。1985年9月,卡爾維諾突患腦溢血在義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終年62歲,葬在地中海岸邊的卡斯提格連小鎮。他的奇特和充滿想像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小說家之一。
luigi pirandello
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義大利小說家、戲劇家。193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他果敢而靈巧地復興了戲劇藝術和舞台藝術」。
路伊吉·皮蘭德婁20世紀初,皮蘭德婁開始發表小說,從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中,明顯地看出真實主義的影響。此後的作品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中自傳性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加爾》(1904)被評論界譽為義大利20世紀敘事體文學作品的典範。為皮蘭德婁贏得世界聲譽的,是他創作的一系列怪誕劇,他一生共創作了40多部劇本,這些劇作發展了《已故的帕斯加爾》等小說的思想、主要劇作有《誠實的快樂》(1917)、《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1918)、《並非一件嚴肅的事情》(1918)、《像從前卻勝於從前》(1920)、《六個尋找劇者的角色》(1921)、《亨利四世》(1922)、《給裸體者穿上衣服》(1922)、《各行其是》(1924)、《我們今晚即興演出》(1930)、《尋找自我》(1932)等。其中《六個尋找劇作者的角色》和《亨利四世》已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傳世佳作。這些戲劇採用怪誕離奇的情節或戲中戲的戲劇形式,揭示生活與形式的矛盾,闡釋作者獨特的哲學思想。[1]
木偶人匹諾曹又稱《木偶奇遇記》(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是18世紀義大利作家卡洛·科洛迪(Carlo Collodi)留給世人的經典童話故事。今年被義大利著名喜劇藝術家羅伯托·貝尼尼改編成為電影,再次將這個"發生"在1880年義大利的神奇故事搬上了銀幕
io non ho paura
有你我不怕
質數的孤獨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bananas(一二兩部)
fata morgana
tutto il freddo che ho preso
elianto
voi non sapete
ernest hemingway(海明威經典!!!必讀)
to kill a mockingb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