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介紹.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2、阿Q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3、瘋子
瘋子,吉光屯人,他不是一般的瘋子,他憂國憂民;不僅如此,他還具有改革者的勇氣和堅定。他敢於去吹熄長明燈,在被群眾欺騙了一次以後,他堅決要自己去吹熄長明燈,闊亭說要代替他去吹,他堅持自己去熄並說現在就去,這說明他辦事很堅決,上過一次當,不會再被騙。
他知道結局——即使吹熄了長明燈,那些東西也還在,但是他陰鷙的笑容說明他內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還在。然而我只能姑且這么辦。我先來這么辦,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沒有辦法打開大門的時候,他想出的辦法是放火,這是一種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敗後,他也依然在喊這句話。
4、陳士成
他是科舉時代沒落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出自魯迅《吶喊》中的《白光》。因為好幾次落榜科舉後最終因為受不了失敗和無人賞識的悲痛,精神而異常失足落水。 從中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和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5、愛羅先珂
《鴨的喜劇》通過蘇聯盲詩人愛羅先珂在池中放養蝌蚪想聽蛙鳴,後又收養小鴨,結果蝌蚪被鴨吃光這一鴨的喜劇,同時也是蝌蚪的悲劇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規律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愛羅先珂到北京後,一直哀嘆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所以買了蝌蚪和小鴨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樂打破人生的沉寂,而蝌蚪被小鴨吃掉的結局,暗示了主人公愛羅先珂最後悄無聲息的離去。
㈡ 你喜歡魯迅文章中的哪個人物 為什麼
《阿Q正傳》中的阿Q,因為他有著現代人一直缺乏的樂觀主義精神,精神自慰法看似很可笑讓人覺得他很傻,但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緩解壓力
㈢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紹
1、阿Q
《阿Q正傳》中的阿Q——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了勞動的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
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是其最為典型的性格。
2、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3、華老栓
《葯》中的華老栓——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4、父親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5、祥林嫂
《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㈣ 魯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㈤ 我最喜歡的文學人物——魯迅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劃亮了充塞天地之間的黑暗和寂靜。在他身後,有我們整個民族的血污、苦難、彷徨與覺醒……——題記也許,我們對魯迅的了解大多在於他的作品,他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為革命獻身偉大品質和崇高精神。一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塑立起了他在中國歷史上高大形象,在人們心中刻下了他的印跡。巴金爺爺曾經贊美魯迅「你象一個普照一切的太陽,連我這渺小的青年也受到你的光輝,你象一顆永不殞落的巨星,在暗夜裡我也見到你的光芒。中國青年不會辜負你的愛和你的期望,我也不應當辜負你。你會活下去,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中國青年的心裡,活在全中國人的心裡。」魯迅總是活在他自己著作里的。他寫下了很多深刻的話,也說了些過激的話。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聖人」,而且一輩子也沒有承認誰是「聖人」。他的祖上也「曾闊過」,到他卻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戶兒」;父親久病,作為長子的他經常奔走於當鋪與葯鋪,受盡白眼;他曾因溜進百草園翻何首烏,捉斑蝥,被先生責罰;他留過學,學過醫,成績平平,棄醫從文;他思想活躍,先是進化論,繼之超人哲學,後來社會主義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國近代思想快速發展的痕跡。但他自己的世界觀,影響幾代中國人。他「吶喊」過,想憑一己之力,喚醒沉睡的同胞,搗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他也「彷徨」過,孤獨地在故紙堆里抄寫古碑;他更妥協過,接受了母親「贈送」給他的「禮物」;他絕對疲憊過,「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總之,他同普通人一樣,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對,他自己也曾說「矯枉必須過正」;他深情祝福中國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無法「忘卻」!不久,我學習了魯迅先生寫的《藤野先生》,從文中我懂得了魯迅先生立志救國,年輕時到日本仙台學醫,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但自從在學堂看了電影後,看見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那些中國人看見自己的同伴被槍斃,還拍手歡呼的情景,魯迅先生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受傷,對反動派長期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痛恨。他發現,無論他的醫術怎樣高明,所救治的只能是人的肉體,只能使國民變得強壯,但是並不能喚醒中國人的麻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給俄國人看客。因此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他毅然選擇了放棄醫學,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從此走上了文學道路。這位巨人,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反抗黑暗勢力,追求光明,他的行動蘊含著中國將要成為自由,獨立的國家,他為了中國,為了民族,為了新中國的到來,她真是費盡了心血。今天,新中國終於成立了,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可惜,他卻永遠閉上了眼睛......二十一世紀的到來,我們更應該汲取魯迅精神力量的領域,繼續向魯迅思想前進,迎接更多的挑戰,為提高民族的精神文化境界而奮斗
㈥ 論述魯迅小說的人物形象
1、孔乙己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形象。孔乙己是一個善良而誠懇的知識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他從科舉的階梯上跌落下來,又不屑於同勞動者為伍,成為不上不下的「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窮而偷,由偷而被打斷腿,最後悲慘地被黑暗社會所吞沒。
孔乙己被封建意識腐蝕,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沒有覺悟。不思振作,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作者魯迅雖寄以無限的同情和哀憐,但不得不把他作為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撻。
2、狂人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最先覺醒的叛逆者,革新者形象。「狂人」實際上是一種象徵性的文化性格符號,是作者魯迅運用雙層建構的特殊藝術方式塑造的具有「雙象性」特點的藝術形象。
《狂人日記》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確有著生理和心理病態,是一個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
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個叱吒風雲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戰士」、獨醒的清醒者。
兩種層次的藝術形象在「吃人」這一核心點上互相扭結,互相依存,互相滲透,形成藝術疊影,將「病狂」和「清醒」統一起來。
㈦ 魯迅小說這本書中印象最深的五個人物點評(每個一百字)。急需答案!聰明的同學來幫幫我!謝謝了!
樣子,別忘了採納
㈧ 魯迅的作品裡的經典人物(三個以上)
藤野先生:1、幫「我」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2、糾正「我」畫的解剖圖的錯誤—回—嚴格要求,循循善誘,親切和藹答,尊重科學
3、關心我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4、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總評:沒有狹隘民族偏見,失學嚴謹,正直熱誠
阿q:阿Q他是一個追求「精神勝利法」的一個人,通常輸家都是自己,但是他就是能夠找到無限的理由來贊同自己才是贏家。他順應時勢而作出他"認為"對的事情,透過了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想法讓大家覺得他是有存在的價值的,但是有時候想要表現出一個完美的自己他就必須以欺騙的方式來告訴自己自己是存在的,但是這樣表現出的自己卻是一個虛假的、不真實的自己。
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懶惰而又死愛面子。
點評: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㈨ 魯迅筆下人物
1、《狂人日記》——狂人
狂人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人,是魯迅塑造的一個典型的思想啟蒙者形象。小說中,狂人異乎常人的思想行為特徵導致了他在生活環境中受到排擠、敵視,被認為「有病」。狂人的怪異言行是徹底而純粹的。
狂人在日記中所敘述的環境缺乏寫實性,卻一語道破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社會本質。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
魯迅明寫狂人的狂態,實際上筆筆觸動的都是讀者思考時代、社會、人生真諦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徵性的,是整個五四時代先驅者憤激思潮的藝術象徵。
2、《孔乙己》——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個善良而誠懇的知識分子,然而被封建思想所毒害。他從科舉的階梯上跌落下來,又不屑於同勞動者為伍,成為不上不下的「穿長衫而站著喝酒的唯一的人」,因窮而偷,由偷而被打斷腿,最後悲慘地被黑暗社會所吞沒。
孔乙己被封建意識腐蝕,完全喪失了自我意識,沒有覺悟。不思振作,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作者魯迅雖寄以無限的同情和哀憐,但不得不把他作為封建科舉制的殉葬者而沉痛鞭撻。
3、《風波》——七斤
七斤是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眾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的人。
4、《故鄉》——閏土
閏土是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5、《葯》——華老栓
華老栓是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為了給兒子治病。
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㈩ 魯迅先生的作品我愛讀,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片小說是( )人物有( ),其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是( )。
魯迅先生的作品我愛讀,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片小說是
( 《故鄉》)
人物有(閏土) 人物的性格特點是 (害羞)(活潑)我喜歡的理由是(本領多、見識多廣、聰明能幹、活潑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