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愛瑪小說人物簡介

愛瑪小說人物簡介

發布時間:2021-10-25 01:46:55

Ⅰ 《艾瑪》簡介、作者是誰

書名中文一般翻譯為《愛瑪》。
作者是簡·奧斯丁,她19世紀英國最早發表現實主義小說的女作家。生於英國小鄉鎮史蒂文頓的一個牧師家庭,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於家庭文學空氣熏陶而成為著名作家。她終生未嫁,其作品主要描繪她在狹小生活圈子裡所熟悉的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及其心態,具有觀察細致,人物刻畫惟妙惟肖,評論尖刻等藝術特色。20歲左右開始創作,共發表6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庄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奧斯汀最初創作是為了反對流行小說。後來又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未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浪潮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場景,掃除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庸俗風氣,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奧斯汀又是公認的描寫婦女意識的卓越作家。她的小說以《傲慢與偏見》和《愛瑪》最受讀者喜愛。

《愛瑪》這本書小說的主人公愛瑪是個美麗聰明的地主小姐,喜歡與人作媒。她在無聊之中把鄰近的一個孤女哈麗埃特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主觀臆想地安排她的戀愛。哈麗埃特很隨和地一次又一次「愛」上了愛瑪給她選擇的「求婚者」。最後在愛瑪的不負責的慫恿下,竟自以為「愛」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利先生,這時愛瑪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是愛奈特利先生的,最後兩人都找到了與自己相匹配的伴侶。

Ⅱ 《愛瑪》中愛瑪的性格分析

自己用金山快譯翻譯吧,我就不幫你了,我沒裝哪個軟體,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丁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傷》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盡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分隔線***********************

作品的背景資料及愛瑪的性格特徵

本書作者奧斯汀於1775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裡,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她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卻在父親主持的家學中大量涉獵各種書籍,獲益匪淺。 15歲時,她便開始寫短劇、小品試筆,娛樂家人,21歲完成的小說已濟身英國文壇最佳作品行列。

奧斯汀的小說均為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她於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
奧斯汀在22歲前已完成兩部小說,後經修訂,於1811年出版《理智與感傷》,1813年出版《傲慢與偏見》。她在27—28歲時寫出第三部小說《諾桑決寺》,膽直至她去世後1818年才發表。30歲後,她寫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費爾花園》,1816年出版 《愛瑪》,1818年出版《勸導》。
奧斯汀所寫均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產階級的生活。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致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任務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
《愛瑪》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情節圍繞著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而展開,著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潮流中, 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惡習,中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作人權力的醜陋世尚。《愛瑪》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力,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於反抗的吶喊。
或許沒有那部小說在喜劇效果方面,能使奧斯汀的《愛瑪》像形見拙。這是一部匠心西獨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風格毫不矯揉造作,然而卻在敘述事件的同時,不是恰到好處地搔及讀者心頭的癢處。作者以她女性細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協的態度、自信的道德意識、無所顧忌的膽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頌真、善、美,鞭勒假、惡,這無疑觸動了同時代那些與作品人物不無類似之處的人們。
《愛瑪》也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著墨於凡人瑣事,場景情節多比較平淡,但是他為什麼能創造出令讀者如醉如痴不忍釋卷的效果呢?回答應該說是多方面的.
在一個方面,它通過了主人公愛瑪營造了讀者閱讀時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氛圍,一百多年來,《愛瑪》的讀者往往都是一口氣讀完它,然後對閱讀感受津津樂道。讀者彷彿置身於主人公的地位,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進主人公的角色,親自參與作品的情節發展。讀者隨著故事的展開,與主人公保持著比較緊密的心理聯系,遇到還擊和荒誕的情節變化,便有與共鳴而忍俊不禁和捧腹大笑,讀到尷尬場面,讀者也頗感難為情。
在另一個方面,《愛瑪》的情節又是一個謎,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試圖去解這個謎。從這個意義上講,《愛瑪》有類似一部神秘的的偵探小說。 作者謹慎的將一些重要的線索掩蓋起來,知道需要時才揭示出真相。讀者從愛瑪的角度去觀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希望通過種種線索去探求真相。雖然讀者不能精確地預測到結果如何,但是, 一種預先已經朦朧有所了解的感覺卻貫穿閱讀過程的始終,等到「秘密」揭示出來,讀者的感覺是早就有所預料。作者的這一手法,或許可以稱作對讀者虛榮心裡的滿足。作者彷彿在對讀者說:你我都知道愛瑪的觀念又多荒誕。這種感情強化了閱讀時的戲劇效果。
《愛瑪》是奧斯汀的第五部小說,當時她的寫作技巧相對來說已經爐火純青。
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軍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不有底隨著愛瑪的觀察而發展,等到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如果讀者重讀一遍,會發現導致不可避免結果的因素早已存在於字里行間。
奧斯汀在為婦女爭取平等權力的努力中,更加側重於這種平等權力的社會性,而不僅僅將目標局限於個體婚姻的男女雙方之間。 在《愛瑪》中,作者將逃避現實私定終身的佛蘭克和簡至於可笑的地位,他們是一對屈服於社會輿論壓力,心裡藏著難言之隱得可憐戀人,因而顯得受人厭惡;而注重社會公開承認其真、善、美另外兩對戀人,卻受到褒揚。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此明確呼籲社會對男女平等權力得承認。
《愛瑪》中的兩個重要男女主人公是愛瑪和奈特利先生。他們兩人在許多場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愛瑪為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還有些荒誕,它竭力為地位低下的女子尋找社會地位比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裡,結果與她的願望恰恰相反,鬧出許多始料所不及的笑話。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作者這樣處理,正是希望引導讀者嘲笑當時英國社會上那種普遍的惡習。奈特利先生則一另外的方式幫助別人,譬如在一次舞會上,他看見社會地位低下的哈利特受到輕蔑的冷遇是,自己挺身而出,維護她的自尊心,協助她度過難堪局面,對餡上欺下的惡劣行徑進行打擊;他重視哈利特與其地位相稱的馬丁之間的真情相愛,並給與恰當的協助,使他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願望喜結良緣。作者始終將奈特利先生這一角色置於比較讓讀者崇拜的地位,無疑希望通過這一人物體現自己一定的社會理想。
《愛瑪》沒有驚險駭人的情節,也沒有聳人聽聞的描述,但是從它娓娓到來、令人陶醉的敘述中,在他謎一般的情節中,在他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中,讀者面前彷彿展開一幅優美而略帶誇張的生動畫卷。我們好象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為,能聽到他們在各種背景下進行的交談,能感覺到人物的喜悅和憂愁,當時英國社會的林林總總彷彿由讀者親身所經歷。
翻譯《愛瑪》的過程中,譯者不但對奧斯汀描寫事務、刻畫人物性格和傳達思想感情時獨出心裁的幽默方式欽佩倍至,而且對它運用英語語言的精湛水平贊嘆不已。譯文在准確傳達原文,思想內容的同時盡量傳神地再現原文的語言形式,是譯者努力的目標

******************//分割線~****************

內容很詳細了~~~
回答者:飛鳥飛過天空 - 魔法學徒 一級 5-5 13:52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你!!!
其他回答共 3 條
愛 瑪

〔英〕簡·奧斯汀

愛瑪·伍德豪斯家境富有,人又聰穎、美麗,處於這種環境里的人有些嬌生慣養,自以為是,也在情理之中。她剛剛參加了她的朋友、伴侶、前家庭教師泰勒小姐嫁給鄰近的鰥夫韋斯頓先生的婚禮。雖說這樁婚事樣樣都好,愛瑪還是為失去好友而暗自嘆息。如今哈特菲爾德只剩下她和父親了。伍德豪斯先生年事已高,又愛為瑣事發愁,自然無法給女兒作伴兒。

伍德豪斯家是海伯利村的大戶。在他們一家小小的朋友圈子裡,陪伍德豪斯先生湊桌打牌的中老年太太倒是不少,可是沒有年輕小姐能做愛瑪的朋友和心腹。可愛的泰勒小姐如今已成了韋斯頓太太,愛瑪為此深感寂寞,於是就把哈里特·史密斯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哈里特是附近寄宿學校學生,住在校長家裡。她年方十七,相貌出眾,雖然資質低下,但舉止行為卻討人喜歡,毫不做作,又習慣於把愛瑪奉為楷模,所以挺稱人心意。

哈里特是私生女,其父何人仍是個謎。愛瑪認為這女孩可能出身名門,便極力使她相信她以前交往的人都配不上她。愛瑪勸她與馬丁一家人斷絕來往。馬丁家是正派的農夫,雖有一定財產,但不屬上流社會。愛瑪認為羅伯特·馬丁不配取哈里特為妻,便鼓勵這位姑娘追求年輕的牧師埃爾頓先生。

愛瑪從埃爾頓先生的神態上判定他已開始愛上哈里特,便自以為撮合婚姻的計劃必然成功。奈特利先生是愛瑪在倫敦當律師的姐夫的弟弟。能看到愛瑪缺點的人為數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愛瑪和哈里特的親密關系使他感到不安。他告誡愛瑪這種關系無論是對哈里特還是對她自己都沒有好處。奈特利先生得知哈里特在愛瑪慫恿之下拒絕了羅伯特·馬丁的求婚時,就更加感到憂慮。愛瑪自己倒是心安理得,因為她確信埃爾頓先生對哈里特十分鍾情,而哈里特——在她的鼓動之下——對他也有同樣的愛慕之心。

埃爾頓先生私下向愛瑪求婚,這使愛瑪猛然醒悟。她突然意識到,埃爾頓先生向哈里特獻殷勤實則是沖她而來,而她有意鼓勵埃爾頓追求自己女友的舉動,卻被他看成是鼓勵他向自己求婚的表示。埃爾頓的自以為是已經夠討厭的了,可如何把這個消息透露給哈里特,就更叫人心煩。

愛瑪的生活圈子裡又出現了一件令人失望的事。弗蘭克·邱吉爾幾個月來一直答應要來看望他的父親和新過門的繼母,但卻再次推遲了他的來訪日期。邱吉爾是韋斯頓先生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用了母親家的姓氏。奈特利先生認為這個年輕人如今覺得自己比父親的地位優越。愛瑪和他爭執了起來,但心裡卻同意他的看法。

盡管哈特菲爾德的社交圈子沒能受到邱吉爾的光顧,卻也增加了一個叫簡·費爾法克斯的姑娘。簡是總愛嘮嘮叨叨的貝茨小姐的外甥女,貌美才淑,與愛瑪不相上下。奈特利先生暗示,這就是愛瑪從來不能與簡友好相處的原因之一。愛瑪自己則把兩人的冷漠關系歸咎於簡的冷漠。

簡到達後不久,韋斯頓夫婦便接到邱吉爾的信,信中又另定他的來訪日期。這一次他真的來了。愛瑪發現這是一位既英俊又有教養的年輕人。他成為伍德豪斯家的常客,同時,由於他以前認識簡·費爾法克斯,也就不斷到貝茨家來拜訪。但他對之大獻殷勤的姑娘卻不是簡而是愛瑪。愛瑪明白韋斯頓夫婦希望這顆情種能夠開花結果。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簡收到了一份厚禮,這是一架鋼琴,送禮者不知何人。據猜測,禮物來自簡的富裕朋友們。簡是個孤兒,一直和他們住在一起。但面對禮物,簡神態尷尬,緘默不語。在韋斯頓夫人告訴愛瑪奈特利先生似乎喜歡並關心簡之後,愛瑪懷疑送禮的人就是奈特利。愛瑪一想到奈特利先生和簡婚配成雙就無法忍受。但她觀察兩人在一起的情景之後,得出了使自己滿意的結論:奈特利先生的舉動是出自友誼,而不是愛情。

費蘭克·邱吉爾該走了。他看上去有些戀戀不舍。在最後一次到哈特菲爾德作客時,他似乎很想告訴愛瑪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但是愛瑪雖然認為邱吉爾想要開口向她表白愛情,卻沒有鼓勵他把心事說出來。因為在愛瑪的想像中,自己總是拒絕邱吉爾的求婚,總是把兩人的愛情歸結為平靜的友誼。

埃爾頓先生重返海伯利村,帶回一個倉促求愛成婚的新娘。這位婦人小有資產,極其粗俗,卻偏偏矯揉造作,自命高雅。哈里特曾在愛瑪的勸說下墮入愛河,再想勸她解脫情網實非易事。但愛瑪無力辦到的事情,埃爾頓先生的婚煙卻替她完成了。哈里特終於開始醒悟。埃爾頓先生在一次舞會上對她的粗魯無禮更促成了她的醒悟。埃爾頓先生竟拒絕與哈里特跳舞,這時,輕易不跳舞的奈特利先生去主動邀請她作舞伴。於是,在哈里特心中,埃爾頓先生的位置開始由奈特利先生所代替。這件事連愛瑪都不知道。

愛瑪自己則開始考慮選邱吉爾做哈里特的丈夫。不過她決定自己不再去出力撮合這樁婚事。出於一系列的誤解,愛瑪以為哈里特在贊揚邱吉爾,其實哈里特贊揚的是奈特利先生。

韋斯頓太太仍然認為奈特利先生愛慕簡·費爾法克斯,這就使紛繁不清的鴛鴦譜更加錯綜復雜。而奈特利先生則覺察到簡和邱吉爾之間已有某種秘約。奈特利先生的猜疑後來得到了證實:邱吉爾向韋斯頓夫婦承認他和簡在10月份就已秘密訂婚。韋斯頓夫婦首先想到的是愛瑪。他們擔心邱吉爾對愛瑪的殷勤舉動可能已使愛瑪陷入情網。但愛瑪向韋斯頓太太表示她曾一度對邱吉爾有點好感,但這段機緣早已過去。愛瑪現在主要擔心兩件事。一是她曾對邱吉爾說過一些關於簡的話,如果她早知道兩人已經訂婚,決不會那樣做。二是她認為自已又一次鼓動哈里特墮入一段不能成功的戀情之中。

可是,當愛瑪委婉地把這個消息透露給哈里特時,卻發現哈里特並沒有因此感到不安。兩人的談話總是說不到一塊,後來愛瑪終於得知哈里特現在傾心的不是邱吉爾,而是奈特利先生。當哈里特告訴愛瑪她有理由相信奈特利先生對她也是以愛報愛時,愛瑪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秘密:她本人愛的也是奈特利先生。現在她真希望自己從來不認識哈里特·史密斯。除了自己想嫁給奈特利先生之外,她還明白,奈特利如和哈里特結合,不但是不相稱的婚配,而且也很難帶來幸福。

愛瑪對這一事態的憂慮不久便告結束:奈特利先生向她求婚了。但她的圓滿幸福也有美中不足。她知道自己的婚事會使父親很不高興,因為老人不願生活有絲毫的改變。而且她在不知不覺中又一次使哈里特面臨失望的打擊。愛瑪和奈特利先生決定住在哈特菲爾德,一直陪伴父親度過晚年。這就解決了第一個難題。至於哈里特,奈特利先生之所以對她關注,是因為他確實想調查清楚姑娘對他的年輕佃戶羅伯特·馬丁是否仍有愛心。結果,奈特利先生終於在一天早上宣布,羅伯特·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並且被她接受。哈里特的前途已定,愛瑪自然十分高興。愛瑪總可以這樣回首往事,她周圍的人全都門當戶對地婚配成親,這才是他們真正幸福的必要條件。
回答者:だ幻影ざ - 助理 二級 4-22 10:49

網路找
回答者:544972934 - 試用期 一級 4-23 11:58

本書作者奧斯汀於1775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裡,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她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卻在父親主持的家學中大量涉獵各種書籍,獲益匪淺。 15歲時,她便開始寫短劇、小品試筆,娛樂家人,21歲完成的小說已濟身英國文壇最佳作品行列。

奧斯汀的小說均為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她於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

奧斯汀在22歲前已完成兩部小說,後經修訂,於1811年出版《理智與感傷》,1813年出版《傲慢與偏見》。她在27—28歲時寫出第三部小說《諾桑決寺》,膽直至她去世後1818年才發表。30歲後,她寫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費爾花園》,1816年出版 《愛瑪》,1818年出版《勸導》。

奧斯汀所寫均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產階級的生活。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致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任務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

《愛瑪》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情節圍繞著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而展開,著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潮流中, 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惡習,中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作人權力的醜陋世尚。《愛瑪》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力,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於反抗的吶喊。

或許沒有那部小說在喜劇效果方面,能使奧斯汀的《愛瑪》像形見拙。這是一部匠心西獨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風格毫不矯揉造作,然而卻在敘述事件的同時,不是恰到好處地搔及讀者心頭的癢處。作者以她女性細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協的態度、自信的道德意識、無所顧忌的膽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頌真、善、美,鞭勒假、惡,這無疑觸動了同時代那些與作品人物不無類似之處的人們。

《愛瑪》也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著墨於凡人瑣事,場景情節多比較平淡,但是他為什麼能創造出令讀者如醉如痴不忍釋卷的效果呢?回答應該說是多方面的.

在一個方面,它通過了主人公愛瑪營造了讀者閱讀時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氛圍,一百多年來,《愛瑪》的讀者往往都是一口氣讀完它,然後對閱讀感受津津樂道。讀者彷彿置身於主人公的地位,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進主人公的角色,親自參與作品的情節發展。讀者隨著故事的展開,與主人公保持著比較緊密的心理聯系,遇到還擊和荒誕的情節變化,便有與共鳴而忍俊不禁和捧腹大笑,讀到尷尬場面,讀者也頗感難為情。

在另一個方面,《愛瑪》的情節又是一個謎,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試圖去解這個謎。從這個意義上講,《愛瑪》有類似一部神秘的的偵探小說。 作者謹慎的將一些重要的線索掩蓋起來,知道需要時才揭示出真相。讀者從愛瑪的角度去觀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希望通過種種線索去探求真相。雖然讀者不能精確地預測到結果如何,但是, 一種預先已經朦朧有所了解的感覺卻貫穿閱讀過程的始終,等到「秘密」揭示出來,讀者的感覺是早就有所預料。作者的這一手法,或許可以稱作對讀者虛榮心裡的滿足。作者彷彿在對讀者說:你我都知道愛瑪的觀念又多荒誕。這種感情強化了閱讀時的戲劇效果。

《愛瑪》是奧斯汀的第五部小說,當時她的寫作技巧相對來說已經爐火純青。

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軍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不有底隨著愛瑪的觀察而發展,等到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如果讀者重讀一遍,會發現導致不可避免結果的因素早已存在於字里行間。

奧斯汀在為婦女爭取平等權力的努力中,更加側重於這種平等權力的社會性,而不僅僅將目標局限於個體婚姻的男女雙方之間。 在《愛瑪》中,作者將逃避現實私定終身的佛蘭克和簡至於可笑的地位,他們是一對屈服於社會輿論壓力,心裡藏著難言之隱得可憐戀人,因而顯得受人厭惡;而注重社會公開承認其真、善、美另外兩對戀人,卻受到褒揚。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此明確呼籲社會對男女平等權力得承認。

《愛瑪》中的兩個重要男女主人公是愛瑪和奈特利先生。他們兩人在許多場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愛瑪為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還有些荒誕,它竭力為地位低下的女子尋找社會地位比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裡,結果與她的願望恰恰相反,鬧出許多始料所不及的笑話。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作者這樣處理,正是希望引導讀者嘲笑當時英國社會上那種普遍的惡習。奈特利先生則一另外的方式幫助別人,譬如在一次舞會上,他看見社會地位低下的哈利特受到輕蔑的冷遇是,自己挺身而出,維護她的自尊心,協助她度過難堪局面,對餡上欺下的惡劣行徑進行打擊;他重視哈利特與其地位相稱的馬丁之間的真情相愛,並給與恰當的協助,使他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願望喜結良緣。作者始終將奈特利先生這一角色置於比較讓讀者崇拜的地位,無疑希望通過這一人物體現自己一定的社會理想。

《愛瑪》沒有驚險駭人的情節,也沒有聳人聽聞的描述,但是從它娓娓到來、令人陶醉的敘述中,在他謎一般的情節中,在他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中,讀者面前彷彿展開一幅優美而略帶誇張的生動畫卷。我們好象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為,能聽到他們在各種背景下進行的交談,能感覺到人物的喜悅和憂愁,當時英國社會的林林總總彷彿由讀者親身所經歷。

Ⅲ 《包法利夫人》中艾瑪的人物性格是什麼

艾瑪人物性格:愛瑪是一位富於幻想、內心充滿了浪漫與激情的女子。然而,內她所處的現實卻是不盡如容人意的。毫無男子氣概的丈夫,一成不變的枯燥乏味的生活,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煩躁、抑鬱和痛苦。因此,她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了虛幻的想像上。

Ⅳ emma主要人物

愛瑪·伍德豪斯(Emma Woodhouse),小說的主人公,21歲的富家小姐,漂亮聰明生機勃勃,稍稍有些嬌縱。她立誓不嫁,只想著為別人牽紅線。不過在故事的最後,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愛上了一直以來默默守護她的好友奈特利先生。
奈特利先生(Mr George Knightley)。37歲的單身紳士,嚴肅而充滿理性。他是少數能看到愛瑪的缺點的人。愛瑪會以他為標准來衡量其他男子,而他也一直默默愛著愛瑪。
弗蘭克·丘吉爾(Mr Frank Churchill),人見人愛的青年紳士,喜愛音樂和舞會,個性和家境都很好,與愛瑪門當戶對。只有奈特利先生不太喜歡他,認為他不夠成熟。
簡·菲爾費克斯(Jane Fairfax),貝茨小姐的侄女。是個孤兒,但優雅有禮,很有音樂才華,甚至讓愛瑪覺得有點嫉妒。
哈麗特·史密斯(Harriet Smith),年輕漂亮但是沒什麼頭腦的姑娘。她是私生子,在附近的寄宿學校畢業後留職,愛瑪自充是她的保護人,鼓動她拒絕了青年農民馬丁,而寄希望於埃爾頓先生的垂青。然而事實證明那隻是一廂情願。最後,哈麗特還是與馬丁結婚了。
菲利浦·埃爾頓(Philip Elton),外表和善實則野心勃勃的年輕牧師。愛瑪原本想撮合他與哈麗特,發現結果埃爾頓的目標是她本人。而遭到愛瑪的拒絕後,埃爾頓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位有錢的結婚人選。
奧古斯塔·埃爾頓(Augusta Elton),菲利浦的妻子。矯揉造作自命不凡。愛瑪很不喜歡她。
韋斯頓太太(Mrs Weston),婚前叫做泰勒(Miss Taylor)小姐。做了16年愛瑪的家庭教師,也是她的朋友。
貝茨太太(Miss Bates),伍德豪斯先生的好友,一位好心但頭腦簡單的老處女。愛瑪言行間常流露出對她的輕蔑。後來奈特利先生指出了這一點讓愛瑪非常羞愧。
哈特菲爾德宅子(Hartfield)

Ⅳ 小說《愛瑪》中人物的英文名

愛瑪·伍德豪斯(Emma Woodhouse),小說的主人公,21歲的富家小姐,漂亮聰明生機勃勃,稍稍有些嬌縱。她立誓不嫁,只想著為別人牽紅線。不過在故事的最後,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愛上了一直以來默默守護她的好友奈特利先生。

奈特利先生(Mr George Knightley)。37歲的單身紳士,嚴肅而充滿理性。他是少數能看到愛瑪的缺點的人。愛瑪會以他為標准來衡量其他男子,而他也一直默默愛著愛瑪。

弗蘭克·丘吉爾(Mr Frank Churchill),人見人愛的青年紳士,喜愛音樂和舞會,個性和家境都很好,與愛瑪門當戶對。只有奈特利先生不太喜歡他,認為他不夠成熟。

簡·菲爾費克斯(Jane Fairfax),貝茨小姐的侄女。是個孤兒,但優雅有禮,很有音樂才華,甚至讓愛瑪覺得有點嫉妒。

哈麗特·史密斯(Harriet Smith),年輕漂亮但是沒什麼頭腦的姑娘。她是私生子,在附近的寄宿學校畢業後留職,愛瑪自充是她的保護人,鼓動她拒絕了青年農民馬丁,而寄希望於埃爾頓先生的垂青。然而事實證明那隻是一廂情願。最後,哈麗特還是與馬丁結婚了。

菲利浦·埃爾頓(Philip Elton),外表和善實則野心勃勃的年輕牧師。愛瑪原本想撮合他與哈麗特,發現結果埃爾頓的目標是她本人。而遭到愛瑪的拒絕後,埃爾頓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位有錢的結婚人選。

奧古斯塔·埃爾頓(Augusta Elton),菲利浦的妻子。矯揉造作自命不凡。愛瑪很不喜歡她。

韋斯頓太太(Mrs Weston),婚前叫做泰勒(Miss Taylor)小姐。做了16年愛瑪的家庭教師,也是她的朋友。

貝茨太太(Miss Bates),伍德豪斯先生的好友,一位好心但頭腦簡單的老處女。愛瑪言行間常流露出對她的輕蔑。後來奈特利先生指出了這一點讓愛瑪非常羞愧。

哈特菲爾德宅子(Hartfield)

Ⅵ 誰能告訴我外國名著愛瑪的相關資料

作者的相關資料

簡·奧斯汀(1775~1817)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丁沒有上過正規學校,在父母指導下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感傷》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詼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丁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盡管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分隔線***********************

作品的背景資料及愛瑪的性格特徵

本書作者奧斯汀於1775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裡,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她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卻在父親主持的家學中大量涉獵各種書籍,獲益匪淺。 15歲時,她便開始寫短劇、小品試筆,娛樂家人,21歲完成的小說已濟身英國文壇最佳作品行列。

奧斯汀的小說均為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她於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
奧斯汀在22歲前已完成兩部小說,後經修訂,於1811年出版《理智與感傷》,1813年出版《傲慢與偏見》。她在27—28歲時寫出第三部小說《諾桑決寺》,膽直至她去世後1818年才發表。30歲後,她寫了另外三部作品,1814年出版《曼斯費爾花園》,1816年出版 《愛瑪》,1818年出版《勸導》。
奧斯汀所寫均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產階級的生活。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致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任務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
《愛瑪》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情節圍繞著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而展開,著力揭示出當時英國社會潮流中, 以婚配作為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惡習,中門第而不顧女子感情和作人權力的醜陋世尚。《愛瑪》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與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力,堅持獨立觀察、分析和選擇男子的自由。在當時的英國,這幾乎無異於反抗的吶喊。
或許沒有那部小說在喜劇效果方面,能使奧斯汀的《愛瑪》像形見拙。這是一部匠心西獨具的天才之作。作品風格毫不矯揉造作,然而卻在敘述事件的同時,不是恰到好處地搔及讀者心頭的癢處。作者以她女性細致而敏感的睿智、毫不妥協的態度、自信的道德意識、無所顧忌的膽略,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頌真、善、美,鞭勒假、惡,這無疑觸動了同時代那些與作品人物不無類似之處的人們。
《愛瑪》也像奧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樣,著墨於凡人瑣事,場景情節多比較平淡,但是他為什麼能創造出令讀者如醉如痴不忍釋卷的效果呢?回答應該說是多方面的.
在一個方面,它通過了主人公愛瑪營造了讀者閱讀時的自我陶醉的心理氛圍,一百多年來,《愛瑪》的讀者往往都是一口氣讀完它,然後對閱讀感受津津樂道。讀者彷彿置身於主人公的地位,不由自主的被吸引進主人公的角色,親自參與作品的情節發展。讀者隨著故事的展開,與主人公保持著比較緊密的心理聯系,遇到還擊和荒誕的情節變化,便有與共鳴而忍俊不禁和捧腹大笑,讀到尷尬場面,讀者也頗感難為情。
在另一個方面,《愛瑪》的情節又是一個謎,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試圖去解這個謎。從這個意義上講,《愛瑪》有類似一部神秘的的偵探小說。 作者謹慎的將一些重要的線索掩蓋起來,知道需要時才揭示出真相。讀者從愛瑪的角度去觀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希望通過種種線索去探求真相。雖然讀者不能精確地預測到結果如何,但是, 一種預先已經朦朧有所了解的感覺卻貫穿閱讀過程的始終,等到「秘密」揭示出來,讀者的感覺是早就有所預料。作者的這一手法,或許可以稱作對讀者虛榮心裡的滿足。作者彷彿在對讀者說:你我都知道愛瑪的觀念又多荒誕。這種感情強化了閱讀時的戲劇效果。
《愛瑪》是奧斯汀的第五部小說,當時她的寫作技巧相對來說已經爐火純青。
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經作者的巧妙構思,表面的因果關系與隱藏在幕後的本質緣故軍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據表面現象,產生合情合理的推測和判斷,細心的讀者雖然不時產生種種疑惑,但思緒不有底隨著愛瑪的觀察而發展,等到最後結果出現時,與表面現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劇效果。如果讀者重讀一遍,會發現導致不可避免結果的因素早已存在於字里行間。
奧斯汀在為婦女爭取平等權力的努力中,更加側重於這種平等權力的社會性,而不僅僅將目標局限於個體婚姻的男女雙方之間。 在《愛瑪》中,作者將逃避現實私定終身的佛蘭克和簡至於可笑的地位,他們是一對屈服於社會輿論壓力,心裡藏著難言之隱得可憐戀人,因而顯得受人厭惡;而注重社會公開承認其真、善、美另外兩對戀人,卻受到褒揚。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以此明確呼籲社會對男女平等權力得承認。
《愛瑪》中的兩個重要男女主人公是愛瑪和奈特利先生。他們兩人在許多場合都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別人。愛瑪為女子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還有些荒誕,它竭力為地位低下的女子尋找社會地位比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裡,結果與她的願望恰恰相反,鬧出許多始料所不及的笑話。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作者這樣處理,正是希望引導讀者嘲笑當時英國社會上那種普遍的惡習。奈特利先生則一另外的方式幫助別人,譬如在一次舞會上,他看見社會地位低下的哈利特受到輕蔑的冷遇是,自己挺身而出,維護她的自尊心,協助她度過難堪局面,對餡上欺下的惡劣行徑進行打擊;他重視哈利特與其地位相稱的馬丁之間的真情相愛,並給與恰當的協助,使他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願望喜結良緣。作者始終將奈特利先生這一角色置於比較讓讀者崇拜的地位,無疑希望通過這一人物體現自己一定的社會理想。
《愛瑪》沒有驚險駭人的情節,也沒有聳人聽聞的描述,但是從它娓娓到來、令人陶醉的敘述中,在他謎一般的情節中,在他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中,讀者面前彷彿展開一幅優美而略帶誇張的生動畫卷。我們好象能看到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和行為,能聽到他們在各種背景下進行的交談,能感覺到人物的喜悅和憂愁,當時英國社會的林林總總彷彿由讀者親身所經歷。
翻譯《愛瑪》的過程中,譯者不但對奧斯汀描寫事務、刻畫人物性格和傳達思想感情時獨出心裁的幽默方式欽佩倍至,而且對它運用英語語言的精湛水平贊嘆不已。譯文在准確傳達原文,思想內容的同時盡量傳神地再現原文的語言形式,是譯者努力的目標

******************//分割線~****************

內容很詳細了~~~

Ⅶ 包法利夫人中愛瑪的人物性格

愛慕虛榮,自私自利,善於巴結各種人物,道德淪喪

Ⅷ 簡·奧斯丁《愛瑪》的內容簡介

小說的女主人公愛瑪·伍德豪斯年輕、漂亮、聰明,並且有錢,但她特別喜歡為別人做媒,且經常隨心所欲,而不是按照情理。哈里特是個私生女,但年輕漂亮,深為愛瑪所喜歡。愛瑪認為哈里特雖不太聰明,但如果與既無財產又無地位的羅伯特·馬丁成雙配對未免太過可惜,她一直堅持哈里特應該找一個有地位的紳士為伴的信念。於是,愛瑪把哈里特先後介紹給牧師埃爾頓先生和年輕而富有的弗蘭克·邱吉爾,結果均出現僵局。埃爾頓先生在追求愛瑪無望之餘,因明白愛瑪的初衷而頗為氣惱,他根本看不起哈里特,很快,他娶了富有的商人的女兒;而弗蘭克也早已與漂亮高雅但沒有財產的簡·費爾法克斯私定終身。這亂點鴛鴦譜鬧出的笑話,令愛瑪著實吃了不少苦頭。不過,雖然愛瑪在給別人做媒方面沒有任何收獲,自己卻喜獲豐收,與十分出色的喬治·奈特利先生結為連理,這雖與她一開始就宣布的終身不婚的誓言有悖,但墜入情網的她,此時已顧不了那麼多了。小說最後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大團圓情形而結束。

Ⅸ 小說《愛瑪》的作者是:

奧斯汀(1775-1817),19世紀英國最早發表現實主義小說的女作家。生於英 奧斯汀
國小鄉鎮史蒂文頓的一個牧師家庭,幾乎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於家庭文學空氣熏陶而成為著名作家。其作品主要描繪她在狹小生活圈子裡所熟悉的中產階級的家庭生活,青年男女的戀愛婚姻及其心態,具有觀察細致,人物刻畫惟妙惟肖,評論尖刻等藝術特色。20歲左右開始創作,共發表6部小說:《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花園》、《愛瑪》、《諾桑覺寺》、《勸導》。奧斯汀最初創作是為了反對流行小說。後來又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未受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浪潮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場景,掃除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庸俗風氣,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奧斯汀又是公認的描寫婦女意識的卓越作家。她的小說以《傲慢與偏見》和《愛瑪》最受讀者喜愛。
本書作者奧斯汀於1775年出生在英國漢普郡一個名叫斯蒂文森的村子裡,父親是一位鄉村教師。她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卻在父親主持的家學中大量涉獵各種書籍,獲益匪淺。 15歲時,她便開始寫短劇、小品試筆,娛樂家人,21歲完成的小說已躋身英國文壇最佳作品行列。 奧斯汀的小說均為愛情故事,但她本人卻終身未婚。她於1817年辭世,時年不足42歲。 奧斯汀所寫均為自己熟知的生活,大都是蘇格蘭鄉村和鄰近地區中產階級的生活。她描寫的生活圈子很小,但她的觀察細致入微,構思睿智合理,任務刻畫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她的寫作風格樸素無華;情節巧妙跌宕,耐人尋味。一百多年來各國讀者對她的作品愛不釋手。
《愛瑪》英文名稱為EMMA,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經典小說之一,由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丁編著。主人公愛瑪是個美麗、聰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時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熱心關注身邊的浪漫故事,卻又固執地認為自己永遠不會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張為孤女哈麗埃特導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戀愛。當哈麗埃特誤以為自己愛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時,愛瑪才驚覺原來自己也在愛著奈特利先生。這雖與她一開始就宣布的終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墜入情網的她不得不放棄自己天真的誓言。該作品多次被搬上銀幕。

閱讀全文

與愛瑪小說人物簡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古文小說重生 瀏覽:181
一本小說女主角叫夜雨 瀏覽:883
女主叫秦玥的穿越小說 瀏覽:33
在線閱讀小說銀河張抗抗 瀏覽:55
免費幻情小說大全 瀏覽:119
女主強大學院穿越小說 瀏覽:516
弗里蒂克布朗寫的小說續寫的題目 瀏覽:747
女主是妲己的軍旅小說 瀏覽:652
餓都市異能小說完結 瀏覽:52
女養男重生文現代小說 瀏覽:343
第二封情書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61
男作者寫的女主小說 瀏覽:791
修建古代城市的小說 瀏覽:631
重生庶女類型小說排行榜 瀏覽:178
碧血劍金庸小說txt 瀏覽:732
父愛成癮霍水兒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10
超好看後宮都市小說 瀏覽:653
主人公叫張顯風的小說 瀏覽:752
都市男修真的小說推薦 瀏覽:410
美女絲襪合集小說全集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