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畢飛宇小說她的名字

畢飛宇小說她的名字

發布時間:2021-10-26 16:38:19

A.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2009年的時候,我讀了實力派作家畢飛宇的小說《玉米》就被這篇優秀的小說吸引住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首先聲明作為一個根本不會寫小說的人來說,是不適合對小說發表看法的,尤其是這么有實力的能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家的作品,但是作為一個讀者來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寫一篇讀後感,我覺得也是未嘗不可的。 首先,這部小說妙就妙在它的刻畫人物上,玉米,在北方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莊稼,但是作者用玉米作為小說的名字我想也是獨具匠心的。預示著平凡而偉大。 今天我再讀此小說,就萌發了要談一點自己的看法的慾望。小說中的玉米生的那個年代應該是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由於父親是村支書,盡管母親木訥,從一嫁給他父親就一直沒嫌著,一直在生娃,生了七個丫頭,努力到最後終於生了個小八子。也許是父親的特權,也許是父親生性風流,還可能是母親一直就是在懷孕、生娃中,總之,父親在村子裡的「相好」很多,雖然母親由於自己的能力,無法駕馭她的父親反而覺得無所謂,可是對於人小有心計的玉米來說,父親的這種作為簡直就是打母親的臉,也是打自己的臉,她像一個小大人一樣,把她的弟弟照顧的妥妥帖帖,還要抱著自己的弟弟在村子裡那些和父親有染的女人面前時不時地給她們一點顏色看看,為母親掙得應有的面子。就連她那生性風流的父親都害怕她三分,因為這個家還要靠玉米支撐,她就像《紅樓夢》里的王西鳳。 小說中的玉米,不但漂亮、高傲還特別懂事。到了該談婚論嫁的時候,不管父親再怎麼風流,畢竟在農村來說,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啊,在加上在鄉親們的心目中,玉米是他們那個年代教育女孩子的榜樣,不像現在比的是誰能考上清華或者北大,那時候比的是誰家的女孩能幹、端莊又懂事,而這時的玉米就成了當地女孩子學習的典範。 當玉米和鄰村的考上飛行員的彭國梁經人介紹談起了戀愛的時候,整個村子的人都覺得歡欣鼓舞,覺得只有這個飛行員才能配得上如此漂亮如此能乾的玉米,總之,作為鄉親們來說,玉米本就不該屬於那片貧瘠的土地,就應該是山溝溝里的金鳳凰。可是,當兩個人見了面,在農村來說訂了婚的,彼此都是深愛著的兩個渾身燃燒著慾望的年輕人,玉米卻是很自尊的,她在心裡告誡自己,男人得到的太快,就會看輕了女人,硬是守住了最後的一道防線,雖然彭國梁是帶著遺憾走的,但是心中充滿著欣慰,因為在他的心中更愛玉米了,覺得玉米是聖潔的,神聖不可侵犯的,讀後感《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可是好景不長,玉米的父親終究要為自己的風流買單,由於破壞軍婚,被雙開,從此後,玉米家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那些當年和父親有染的女人都躲的很遠,只有「有慶家」的還記點舊情,父親一貫以體面人自居,只有把一家人扔給玉米自己去外面學手藝謀生去了,一個不到二十歲的,還是個孩子的女孩,突然要撐起一個家,談何容易,緊接著,玉米的兩個妹妹玉秀和玉葉卻在晚上看電影的時候被人輪奸,也許是她的父親做的孽,欺負的女人太多了,在他的女兒身上遭到了報應。在這里我要說,農村人在淳樸善良的同時,又透露出那種偏狹甚至落井下石有時比城裡人有過之而不及。屋露偏逢連夜雨,這時候,在玉米的心裡是多麼的渴望她的心上人彭國梁來分擔她的痛苦,來掙回她家因為父親的變故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所造成的顏面盡失,可是這時候,把女人的貞潔看得很貴重的彭國梁聽說了她家的變故,第一個就問,是否玉米也被強奸了,接著不容玉米的解釋,毅然選擇了退婚,盡管玉米非常愛這個飛行員,在那個年代,一個農村女孩要是能嫁給一個飛行員那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呀!可是面對這樣的結果,玉米在傷心過後卻表現得出奇的堅強和鎮靜,最後為了她的家族,只有選擇嫁給權力,毅然嫁給了一個五十多歲的革委會主任做填房。能看出來她有多麼的心不甘,可是,現實粉碎了一個少女玫瑰色的夢,她別無選擇。為了她的母親、六個妹妹一個弟弟,她作為老大必須做出犧牲,這犧牲的代價是親手毀掉自己的愛情和一生的幸福。這時,作家畢飛宇筆鋒一轉,這個從小就有心計的烈性女子,卻做出了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對自己視為最珍貴的東西,女人的貞潔自行了斷,就是說在她的心中,她要將最珍貴的東西獻給自己今生最愛的人,就是沒機會獻給,也只能自行了斷,而那個五十多歲的老男人是不配得到的。在我看來這是神來之筆,這也是對男權世界的一種宣戰,哪個男人在結婚的時候不盼望著自己的妻子是一個真正的女兒身?結婚後只和自己從一而終?可是男人對自己這樣要求了嗎?顯然沒有,有的下作的男人甚至以今生有過多少女人而榮耀。有有幾個男人會把自己此生經歷過的女人當做一道美麗的風景在心底留存呢?這就是畢飛宇刻畫的非常成功的鮮活的玉米形象,或許她就在我們的身邊。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畢飛宇的小說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B. 今年矛盾文學獎獲得主的姓名及作品名稱是什麼

新華網北京8月20日電(記者廖翊)經過五輪投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日在京揭曉,張煒《你在高原》、劉醒龍《天行者》、莫言《蛙》、畢飛宇《推拿》、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5部長篇佳作最終勝出,獲得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崇高榮譽。

張煒歷時20多年創作完成的450萬字的長篇小說《你在高原》,共39卷,被稱為「已知中外小說史上篇幅最長的一部純文學著作」。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評價這部小說是我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具有重量的新收獲,認為「作品對於人類發展歷程的沉思、對於道德良心的追問、對於底層民眾命運和精神深處的探詢、對於自然生態平衡揪心的關注等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行者》是劉醒龍在其著名中篇小說《鳳凰琴》基礎上再創作的長篇小說,故事圍繞一群民辦教師「轉正」這一主線,敘述了當代中國鄉村知識分子令人喟嘆的生活與命運。在長篇小說《蛙》中,莫言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的人生經歷。《推拿》是畢飛宇首次涉足盲人題材的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一句頂一萬句》被評論家認為是劉震雲最具想像力的作品,用不同時代的兩段故事和具有血緣關系的不同時代的普通人的命運,講述了人生的「出走」和「回歸」的大主題,由此追問橫在東西古今之間現代中國的「大歷史」。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從今年3月初開始徵集參評作品,5月中旬評委開始分散閱讀參評作品。與往屆評獎相比,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有了顯著變化,試行實名投票和評委投票情況公布制、大評委制、初終評一貫制,並設置提名作品、評委名單和評選日期提前公布、各輪評選結果即時公布、紀檢和公證監督等制度,受到各界好評。

C. 中國著名作家畢飛宇的作品 最好分章節

期。甫一發表,就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新華文摘》等雜志轉載,好評如潮,旋即獲1995— 1996年《小說月報》獎、1996年全國十佳短篇小說獎、1996年《小說選刊》獎,翌年又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這些獎項的獲得又進一步擴大了這篇小說的知名度及閱讀面,對它的解讀亦隨之日漸深化。小說用詩性語言所寫的只是父母均外出打工的一個小男孩咬一個「哺乳期的女人」的乳房的故事,並不以情節復雜取勝。「哺乳期的」惠嫂母性的充盈與旺旺母愛的缺失及對母愛的憧憬、惠嫂對旺旺的理解與旺旺對惠嫂的不理解、旺旺爺爺惠嫂婆婆等許多斷橋鎮人對惠嫂對旺旺無形的精神壓迫及傷害與惠嫂旺旺對斷橋鎮人的無力「反抗」形成文本的內在張力。作家在剋制而激情的不緊不慢敘述中,蘊涵著他諸多的「對意義的追問」、對人本身的思考:傳統的農業文明與現代的工業文明對人性的變異有怎樣的影響、人的孤獨無聊的生存狀態如何在詩意中消解、人如何才能通過溝通化解隔膜、如何才能避免傷害與被傷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舒展與自由……其中有悲憫與喟嘆、贊美與同情,也有批判與針砭。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也別具匠心,路、水、太陽、乳房等意象頗有象徵、隱喻的意味,寄寓了也寄寓著作家對人的形上關懷。畢飛宇雅愛亦尤擅打磨、錘煉文本語言,對語言他甚至帶有賞玩的意味。他的這篇小說語言細膩圓熟,外枯中膏,似淡實腴——誠如晚清興化文化名人劉熙載《藝概》所言:「絢爛之極,歸於平淡。」從文體的層面看,作者或許有「打通」文體或從其他文體藉手段、借語言的努力,這篇不足五千字的小說在神韻上、筆調上宛如散文詩。
《哺乳期的女人》敘述了一個男孩與一個少婦之間的性意識,它是一種潛在的原生狀態,說不清道不明,所以作家自始至終都不點破這種朦朧境界。他以一種心靈敘事的方式,緩緩地打開男孩的內心,又以少婦特有的溫情,緩緩地收攏一切。
畢飛宇的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在90年代小說界獲好評。小說描寫斷橋鎮兒童旺旺眼裡的打工潮。以兒童的視角打量現實,在此意義,這篇作品也可以當作兒童小說來讀。我這樣形容作品,並不是說作者把故事講得一派天真爛漫,而是他在敘述中採取兒童的視角,緊貼兒童對生活的感觸,描寫沒享受過母親哺乳、卻被花花綠綠的「旺旺」食品包圍著的旺旺,因吃了鄰居惠嫂的奶,受到鄰居的白眼,還受到與他相依為命的爺爺嚴厲的責罰。
作品的社會意義比較明顯:在大半輩子都生活在物質匱乏中的人看來,現在的兒童要什麼有什麼,很幸福。但兒童往往不這樣看。作品通過旺旺的眼光所揭示的,實際上是一個缺乏親情、理解和同情心的冷酷的世界。作者刻畫旺旺的率性與執拗,使他不經意間成了日常生活悲劇的角色。七歲的旺旺不解人情世故,他和一切不諳世事的兒童一樣,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盡管這里並不缺少人性的體驗,只是他們的感受容易被成年人遺忘或無暇仔細觀察罷了。畢飛宇有意從這里扯開裸露生活的缺口,並通過這樣的缺口,使人性固有的內容「在兒童的天性中復活」。
畢飛宇不是兒童小說家,但《哺乳期的女人》卻向我們透露,他的寫作方式往往化身於兒童、女人的角色,並由這種社會邊緣者的角色把日常生活的細微末節突現出來。雖然這是一些在現實中無法左右命運,更無力左右時局的小人物,但他們在世事中的痴迷與執著又非一般人可比。如果說,畢飛宇的小說描寫出平常人生的驚濤駭浪,那麼,掀起波瀾的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即隱秘在封閉的個體內部百般折磨人,卻又令人物慾罷不能、無法自已的「身上的鬼」和「日常的夢」。。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最給力.

D. 介紹幾部畢飛宇的代表作

《青衣》《玉米》系列,《平原》《上海往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小說集《祖宗》、《慌亂的指頭》、《睜大眼睛睡覺》、《青衣》、《款款而行》、《男人還剩下什麼》

E. 被譽為寫女性最好的作家畢飛宇,筆下的男性形象是什麼樣

在畢飛宇的筆下,男性的形象都有一種共性,他們對於女性和性的渴望,對於權力和地位的追逐,對於金錢的貪婪,都被作家畢飛宇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或者是與生活抗爭到底的生活的直男,也或者說是屈從於生活的男性。 因此,對於現代作家,很多人都說,畢飛宇是寫女性心理寫的最好的男作家。通過描述男人所有的通病,使他筆下的女性形象存在著不同偏向,讓我們讀者往往看著他書中的女性,猶如看到現實中的生活。因為親情,友情,愛情,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抉擇,而且因為這一種種抉擇我們又會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或者迷失了自己,或者塑造,改變了自己,就像這些女性一樣,在不斷成長的路上,我們不斷的捍衛自己的一切,卻又在不斷的失去著一切。

F. 讀畢飛宇小說《玉米》讀後感

米扭曲的靈魂不是與生俱來的,她畸形的抗爭,也不是一時沖動,它既是權勢對她長期以來滲透的結果,又是其性格所造成的。當生活顯出它殘酷的一面時她決意拿自己的青春賭明天。

G. 畢飛宇,張曉風,張承志 的作家資料 詳細

畢飛宇,男,1964年1月年生於江蘇興化大營鄉陸王村,1983年考入並在1987年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從教五年。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有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男人還剩下什麼》、《蛐蛐 蛐蛐》、《懷念妹妹小青》、《地球上的王家莊》、《彩虹》、《相愛的日子》;中篇小說《上海往事》、《雨天的棉花糖》、《青衣》、《玉米》;長篇小說《平原》、《推拿》;並出版短篇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操場》等,被譽為:「寫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現供職於南京《雨花》雜志社。
近年來畢飛宇得獎眾多,其中有: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哺乳期的女人》)。 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電視連續劇《青衣》。
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畢飛宇文集》,這套文集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為:《這一半》《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黑衣裳》。
2005年是原創長篇小說的豐收年。在一眾一線作家各自推出長篇新作之後,以中短篇小說知名的畢飛宇在時隔8年之後,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平原》。這本小說自然也被看成畢飛宇的轉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說一樣,《平原》關注的仍然是農村題材,描寫的也仍然是上個世紀70年代,而從思想傾向上看,《平原》同樣依然保持著對現實的強烈介入感,小說中「帶菌者」的象徵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現實。從這個意義看,所謂轉型,只是就小說的規模而言,《平原》在畢飛宇的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延續性要大於標志性。
繼零六、零七年的短篇《彩虹》,《相愛的日子》和《家事》之後,畢飛宇又在2008年第九期的《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其個人寫作生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推拿》。在這部作品中畢飛宇關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畢飛宇在年輕時曾任教於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從那時候起,他就和殘疾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涉及殘疾人,似乎總也離不開同情與關愛。畢飛宇卻認為,小說家不可以做同情與關愛的注射器,他堅稱,人的立場是他唯一願意堅守的立場,而不可能是殘疾人立場。在畢飛宇寫作過程中,時常想迴避一些問題,他「下不去」手,但是,為了人物的飽和度與真實性,他勇敢地放棄了一些「婆婆媽媽」的念頭。他說,這一切都來自於尊重。
《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評論到,畢飛宇的《推拿》恰恰以很小的切口入手,對盲人獨特的生活有透徹、全面的把握。這部小說表現了尊嚴、愛、責任、慾望等人生的基本問題,所有人看了都會有所觸動。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著有長篇小說《上海往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玉米》、《青衣》等多部中篇小說,以及《畢飛宇文集》(四卷)。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2009年畢飛宇自願放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小說家獎」。
台灣女作家,筆名曉風,桑科,可叵,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於浙江金華。八歲後赴台,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她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灣十大散文家選集》,編者管管稱「她的作品是中國的,懷鄉的,不忘情於古典而縱身現代的,她又是極人道的。」。餘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
著有小說:《白手帕》、《紅手帕》、《梅 蘭 竹 菊》;科幻小說:《潘渡娜》;散文:《初雪》、《孤意與深情》、《她曾教過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那部車子》、《綠色的書筒》、《楓葉如丹》、《愛情篇》、《飲啄篇》、《衣履篇》、《春之懷古》、《步下紅毯之後》、《聖經之拓片》、《一個女人的愛情觀》、《只因為年輕啊》、《地毯的那一端》、《大型家家酒》、《花之筆記》等。
書籍目錄:作品文集+
《九十年散文選》、《三弦》、《大地之歌》、《小說教室》、《張曉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一九八九 ~ 二○○三‧散文卷》、《心系》、《文學選粹》、《他?她?》、《玉想》、《再生緣》、《地毯的那一端》、《如果你有一首歌》、《安全感》、《有情人》、《有情天地》、《血笛》、《你的側影好美》、《你還沒有愛過》、《我在》、《我知道你是誰》、《步下紅毯之後》、《武陵人》、《花之筆記》、《非非集》、《幽默五十三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哲思小品》、《哭牆》、《桑科有話要說》、《祖母的寶盆》、《動物園中的祈禱室》、《問題小說》、《張曉風精選集》、《從你美麗的流域》、《第一篇詩》、《第五牆》、《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通菜與通婚》、《畫愛》、《給你瑩瑩》、《鄉音千里》、《黑紗》、《愛在深秋》、《愁鄉石》、《舅媽只會說一句話》、《詩詩、晴晴與我》、《與愛同行》、《蜜蜜》、《曉風小說集》、《張曉風自選》等。《行道樹》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
自1971年至1977年,張曉風創作了《畫愛》、《第五牆》、《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自烹》等八部戲劇,她不僅創作戲劇,還親自參加演出。她的戲劇具有濃郁的「現代」色彩。
曾得過中山國家文藝獎,當選過十大傑出女青年
張承志,回族,1948年出生於北京。在清華附中高中畢業後於1968-1972年在內蒙古烏珠穆沁插隊當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75年畢業後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民族歷史語言系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特定地區研究計劃"合作人及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亞歷史研究,其後幾度應邀赴日本搞學術研究和講學,並出訪美國、加拿大、德國、蒙古等國家。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教。使用數種外語。1985年當先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小說選刊》編委。1987年被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收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中。
處女作為蒙文詩《做人民之子》發表於內蒙古蒙文雜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說《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獲得了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得《十月》第一次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三份沒有印在書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稱,張承志有三本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為《內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認為就作品對游牧生活細節的描繪來說,海外尚沒有能與它相比者,但他為它被當作旅行手冊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讀者是"企圖為青春尋找意義的年輕人",而不是遊客或少數所謂專家學者。)、《中國之中的伊斯蘭教》、《紅衛兵的時代》(以日文創作,日本發行,四萬冊),後者被作者認為是"第一本關於早期紅衛兵運動的正面總結。",他說:"對此我有認真的把握。因為在所謂老紅衛兵的成員中,我尚未發現有誰比我對紅衛兵造反事實的意義更肯定;也沒有誰比我對紅衛兵的特權階級思想更敵對,這是第一點。其次是因為十幾年來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學生運動和左翼運動,我注意到了它們不可否定的意義,也注意到了它們優於和劣於我們的方面。"。
[編輯本段]張承志-生平紀實
張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東濟南,生於北京。回族。1967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8年到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插隊,在草原上當了四年的牧民。1972年人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75年畢業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組工作。
1978年發表處女作《騎手為什麼歌唱母親》(《人民文學》1978年10期),引起文壇注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語言系學習,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諸民族的歷史。1981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1978年以突出成績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翁獨健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畢業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7年調海軍政治部文化部當專業作家,現在辭職為自由作家並作油畫。長期從事中亞、新疆、甘寧青伊斯蘭黃土高原的歷史宗教考古調查。信仰伊斯蘭。使用數種外語。
1978 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多次獲全國中、短篇小說獎。代表性作品有小說集《黑駿馬》、《北方的河》、《黃泥小屋》;長篇小說《金牧場》、《心靈史》;散文集《荒蕪英雄路》、《清潔的精神》等。張誠志以一種獨立不羈 ,庄嚴深邃,冷峻熱烈的審美品格。張承志以一種獨白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精神哲學,以一種自信堅定的姿態捍衛著一種神聖價值觀,一種熔鑄詩歌、音樂、繪畫、歷史和哲學的復雜形態創造著「美文」。他那種具有燃燒性和震撼力的新語言和新思想,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獨創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東京大學進修。這時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金牧場》,中短篇小說《北方的河》、《黑駿馬》、《黃泥小屋》等,其中《黑駿馬》、《北方的河》分獲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他被稱作一個理想主義的精神漫遊者,早期以草原生活為題材,從大地、民間汲取精神養料;稍後他把個人理想與宗教信仰結合在一起,開始了他對於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裡結識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們為了維護信仰的純潔及心靈的自由而不惜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極大地震動了張承志。他不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學的形式寫了一部宗教史《心靈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壇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H. 畢飛宇有哪些作品

著有長中短篇小說近百篇,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
《那個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雜志)
《是誰在深夜說話》(1995年《人民文學》雜志)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雜志)
《白夜》(1998年)
《男人還剩下什麼》(1998年)
《蛐蛐 蛐蛐》
《懷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莊》
《彩虹》
《家事》
《相愛的日子》等
中篇小說: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志)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推拿》
《玉米》
《玉秀》
《玉秧》
長篇小說:
《平原》
《推拿》
《玉米》
《相愛的日子》
短篇小說集:
《慌亂的指頭》
《祖宗》
《操場》等。
《畢飛宇文集》(四卷本,按照時間順序編排,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這一半》
《冒失的腳印》
《輪子是圓的》
《黑衣裳》

閱讀全文

與畢飛宇小說她的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主叫秦玥的穿越小說 瀏覽:33
在線閱讀小說銀河張抗抗 瀏覽:55
免費幻情小說大全 瀏覽:119
女主強大學院穿越小說 瀏覽:516
弗里蒂克布朗寫的小說續寫的題目 瀏覽:747
女主是妲己的軍旅小說 瀏覽:652
餓都市異能小說完結 瀏覽:52
女養男重生文現代小說 瀏覽:343
第二封情書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161
男作者寫的女主小說 瀏覽:791
修建古代城市的小說 瀏覽:631
重生庶女類型小說排行榜 瀏覽:178
碧血劍金庸小說txt 瀏覽:732
父愛成癮霍水兒小說免費閱讀 瀏覽:210
超好看後宮都市小說 瀏覽:653
主人公叫張顯風的小說 瀏覽:752
都市男修真的小說推薦 瀏覽:410
美女絲襪合集小說全集 瀏覽:356
女主人公叫蘇林的小說 瀏覽:540
主角開始就是皇帝的完結小說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