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白 憶秦娥 (簫聲咽)中包含了什麼歷史故事與人物
①簫聲咽:據《列仙傳》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風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
②秦娥:此泛指秦地美貌女子。娥,揚雄《方言》卷二:"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
③夢斷:夢醒。
④霸陵:又作"灞陵",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因有漢文帝墓而名。附近有霸橋,為唐人送客的折柳告別之處。
⑤樂游原;唐代的游覽勝地,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南。
⑥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漢、唐時期,從長安西去,咸陽為必經之地。
⑦音塵絕:音信斷絕。
⑧漢家陵闕:漢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長安四周。闕,陵墓前的樓觀。
② 李白《憶秦娥》中的思婦「棗秦娥」是何許人也
應該是虛擬的一個秦地婦女。
③ 陳彥的《角色》封瀟瀟結局是什麼
風蕭蕭結局是比較悲慘的。
④ 《憶秦娥》和《春夜洛城聞滴》在感情上有什麼不同
作者都是李白
《憶秦娥》此詞上片傷別,下片傷逝。離愁、凄清、悲涼無限傷亂的心情。
《春夜洛城聞滴》熱愛故鄉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⑤ 《憶秦娥》這首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村居》是由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於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注釋:
①村居:在鄉村裡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②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③散學:放學。
④紙鳶:泛指風箏,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箏。鳶:老鷹。
⑥ 陳彥的《主角》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本書講述了什麼
主角這部小說發生在改革開放後,主要講述了憶秦娥,放羊娃出身,到秦腔劇團的後勤,再到配角,最後成長為主角的奮斗史。陳彥通過對主角憶秦娥的成長經歷的描述,再現了秦腔在地方以及縣城裡由興盛轉向衰落,再到轉型最後興起的過程,從而形象的刻畫出中國的傳統劇種在這個社會時代潮流中所經歷的起起落落。
到了1990年後期,秦腔茶社興起,同時也出現了“搭紅”這樣的新型打賞形式。小說里,憶秦娥每晚搭紅高達數萬元,不過後來再也沒有踏進茶社,這也預示著秦腔茶社的衰落。而小說里的主角憶秦娥的走紅,也預示著秦腔新生力量的崛起。
⑦ 自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詞人寫過憶秦娥,為什麼不見詞中有秦娥這個人物
從唐宋開始,不知道有多少詞人寫過《憶秦娥》,單單宋代,就可以列出一長串的名單來,如萬俟詠的《憶秦娥·千里草》,李之儀的《憶秦娥·清溪咽》,李清照的《憶秦娥·臨高閣》,劉克庄的《憶秦娥·梅謝了》,黃機的《憶秦娥·秋蕭索》,賀鑄的《憶秦娥·子夜歌》,劉辰翁的《憶秦娥·燒燈節》,范成大的《憶秦娥·樓陰缺》……
「憶秦娥」是眾多詞牌中的一個,它最早出現在宋人黃升的《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有人說這個詞牌是李白創造的,但《李太白全集》並無此詞,而且,至今未發現盛唐詩人中有作詞的。
所以,一般人認為是五代詞人所作,後被誤歸於李白名下。原詞如下:《憶秦娥》,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⑧ 《憶秦娥-救妻關》這是誰寫的
紀琴娥九七關,這是一個非常遠古的時期,寫上他們的寫作方法是特別好的詩句
⑨ 憶秦娥·婁山關的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及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 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毛澤東的文風具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有氣勢,即有革命家的氣勢——「理直氣壯,舍我其誰」。第二個特點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從事出,片言成典」。第三個特點是知識淵博,即有學者式的積累——用典豐富,文庫史海,隨手拈來。第四個特點是個性的語言,即政治家加文學家的語言——典雅、通俗、幽默。
⑩ 劉克庄《憶秦娥》的寫作內容的背景
背景就是宋朝南遷,北方被金占據了,作者對北方的懷念、痛楚和收復北方的願望。
這首詞借鴻雁北以反悔感慨,表達了對中原殘存的悲悼和人民痛苦生活的關懷,反映他恢復祖國統一的願望。「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江南梅花凋謝了,大地已經春回。北方邊塞地區也應該冰融凍解。南邊過來的鴻雁正及早的歸去。塞垣,泛指北方邊境地區。鴻雁,生長在北邊之地,故又稱塞鴻。它是一種候鳥,秋季自北方飛向南方避寒,春季自南方買回北方。這樣,鴻雁就成為南北聯系的一種象徵。
劉克庄此詞別開生面,各取所長北去的鴻雁,帶口訊向長期處於金人治下的宋遺民進行慰問。「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大梁,舊中國時魏國的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遺老,年老的遺民。詞人托鴻雁向他們問候,含意非常豐富,是對他們處境的關心,是對他們抗爭的聲援,同時也表達了南方愛國志士對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禮之情。然而,南宋政權何時才能完成統一大業呢?這卻是無言可說了。
詞的下片,作者的想像翅膀隨著鴻雁的北去而飛翔,展現出祖國大好山河如今殘存冷落,人民流散,田園宮室荒蕪的景象,真是「尺幅有千里之勢」。「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鎮江一帶即當時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線這地。邊聲。邊疆的軍號、馬嘶等聲音地處邊防,卻邊聲悄寂,反映南寧當局的苟且偷安,防備廢馳,當然更談不上恢復的准備。淮河以北,是金人佔領的地區。炊煙少,指在戰爭破壞和奴役掠奪之下,人煙稀少,一片荒涼。這里真實地揭示了廣大民眾的苦難生活。最後兩句感慨尤其強烈而深沉:「宣和宮殿,冷煙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號。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時期,城市的繁榮,宮廷的奢華到了極點。但北宋末年統治者「竭府庫之積聚,萃天下之伎藝」,大興宮殿,廣植花木,窮奢極欲,激起人民的反抗,招致金人的入犯而無力抵禦,結局是身為俘虜,生靈塗炭,畫棟雕梁也成了廢墟;而逃到南方的趙宋統治集團,剛又在西子湖畔營造起安樂窩,在那裡醉生夢死,把祈求故國丟三落四在腦後。劉克庄借鴻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宮殿凄涼景色,抒發出故宮黍離、國家衰亡的悲憤,也是對南宋當局的指責。這兩句不用動詞和虛字而把時間、地點、景象和人物感情非常自然地組合起來,構成一幅雄渾蒼茫的廣闊圖畫,鮮明突兀,而含意卻十分深遠耐人體味,與李白《憶秦娥》的「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可謂同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