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把辛酸淚」一語是出自中國的哪一部古代長篇小說
「滿紙謊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是我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 》的開卷詩.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這首詩是一首五言絕句,出現在小說的開篇第一回,曹雪芹先生開篇明義,也為整部小說的概述大意。
「滿紙荒唐言」,指《紅樓夢》全書;言,文字。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庭瑣事,尤以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要線索,刻畫了一系列個性鮮明、遭遇悲慘的女性形象,這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描寫才子佳人大團圓結局的作品風格截然不同,使得《紅樓夢》成為當時文壇的一個另類。
這「班姑蔡女」就出自小說第一回中空空道人的話:「……其中不過幾個異樣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無班姑蔡女之德能」。
「班姑」:班昭,班固的妹妹,後來續寫了班固《漢書》。好為人師,人稱「曹大家」(夫姓曹。『家』音『姑』)。「蔡女」:蔡邕之女。名琰,字文姬,傳制「胡笳十八拍」。陷於匈奴左賢王,後曹操將其迎回中原。她倆都是一代女文豪。
這里作者嘻笑怒罵,這里作者的「無班姑蔡女之德能」,似貶實褒,內含因不被世人理解而產生的孤獨、傷感的情緒。
《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就被當時的世人貶為「滿紙荒唐言」。但正是這部看似荒唐,卻蘊含著葬送一個舊時代的悲劇故事!
「一把辛酸淚」, 「把」是量詞,用來形容可以一手抓住的東西,作者用「一把」來修飾「辛酸淚」,暗示了「辛酸淚」多。表明他對《紅樓夢》最大的感受是悲傷,也反映了他成書的艱辛,暗示了小說是一部悲劇。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雲,說;痴,傻;解,理解;味,深意。結語是一個反問句,意即無人能夠理解當中的深意?表明了此書誰能讀懂的感嘆。
從這首詩里我們品味出了這樣一個曹雪芹:一個洞悉社會,冷眼看世人的人;一個懷著驚天緯地之才卻被黑暗現實埋沒的人;他或許飽嘗世態炎涼,卻擁有滿腔熱血;他或許消極避世,卻又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者!
❷ 紅樓夢為什麼結尾是個悲劇
紅樓夢是一部文學作品,作者的意願,想寫成悲劇就是悲劇,想寫成喜劇就是喜劇,想寫成正劇就是正劇。原著的結尾目前失傳,各種續作各是各家續寫人的思路體現。
紅樓夢為什麼結尾是個悲劇?結尾究竟是什麼,其實是一個謎。
不過更多人傾向是悲劇罷了。
❸ 關於《紅樓夢》結局的疑問:
1、賈寶玉去當和尚這個結局大多認為是後人所續,非曹雪芹的原意,這個結局有待考證。但是從高鶚續的這個結果來看,還是有可取之處:一是造成悲劇結局,和中國小說大團圓結局中不同;二是寶玉在富貴中出家說明的確是看破紅塵不是因為生活所迫。
2、賈家交好的是北靜王,不是平靜王,北靜王其實幫了賈家,讓他們在抄家時減少了損失,書中有暗示:來抄家的王爺就很不高興,手下人發牢騷說"北靜王是酸王"。
3、王家核心人物王子騰在第95回已經故去,說明賈府和四大家族徹底衰敗的日子也就為時不遠了。 並且在王子騰死前,權勢漸失已經有所體現:薛蟠在八十六回中又一次鬧出人命案,卻不像在第四回應天府馮淵案中,輕易就解決了問題,而這次在一個小地方發生了命案,此時的賈政剛剛升任郎中,卻始終無法像第四回那樣輕易幫助薛蟠了結案件,而朝廷在薛蟠的案件中幾次反復,原因就在於王子騰此時已經失去了朝廷信任,漸失權勢。
4、敗家的理由這個命題大太了,如果細討論起來比較麻煩,總而言之就是如冷子興在第二回所言的「盛極而衰」。比如排名第二的史家本是侯爵,但紅樓夢故事發生時史家已經家道中落,書中交待史湘雲在叔嬸家過的不好,要熬夜做針線活,一個月只有幾吊錢,在詩社作東都拿不出錢來,說明史家當時家境已經並不太好。再如薛家,薛家只是皇商,在四家中地位最低,沒有世代相襲的爵位,也沒有在朝庭做官入仕,薛寶釵也沒有選上秀,如果沒有裙帶關系保護的話薛家可能就不在四大家族之列了。
同樣的,曹雪芹在不同地方已經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暗示,四大家族在書中都在走下坡路,只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而已,例如元春的死正是賈家急劇敗落的轉折點。
5、至於你說的沒事的也不幫幫有事的,由於賈家獲罪的真正原因一直是學術界在探討的話題,多數人傾向於政治斗爭,政治斗爭是很復雜微妙的,且不說和賈家交好的這些人是表面上的好還是真正的好,就是真心想幫的也未必能幫的上,其它三家的情況我前面已經分析了,想出手也沒有能力扭轉局面,包括像北靜王這樣同情賈家施以援手的也不可能違背上面的意思。
個人看法,希望可以和你交流。
❹ 求一篇有關明清小說悲劇意識的中英文對照文章
明清小說的悲劇意識明清小說的悲劇意識明清小說的悲劇意識明清小說的悲劇意識 明清時期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在明清小說中,尤其是幾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說巨著中,作者通過悲劇沖突的描寫和悲劇成因的揭示,突出表現了主要人物的悲劇結局,進而達到批判黑暗社會現實的目的。 《紅樓夢》與中國其他大多古典小說的一個重要不同點首先是它的悲劇性。中國古典小說的故事情節結構,多以悲開始,以歡結束,由離開端,以合收束。從唐代的傳奇開始,到宋元明清時的話本和擬話本小說,也大都是以壞人得到懲罰,好人得到富貴,冤屈得到昭雪,夫妻得以團圓作結尾,有一個讀者期望的圓滿結局。在中國古典小說當中,極少有悲劇,更少有真正的悲劇。但《紅樓夢》卻不是如此,它是由大觀園中眾姐妹的聚合開始,以眾芳凋零 ,人去樓空,花落人亡為結局的。《紅樓夢》裡面的人物幾乎都是失意的。寶玉對生活徹底絕望出家做了和尚;黛玉在愛情上不能如願,抱恨而亡;寶釵雖然得到了寶玉,但只一年就守了活寡;「鳳辣子」在賈府曾一度大權獨攬,威風八面,但最終反誤了卿卿性命;賈府雖曾一度蒙受浩盪皇恩,門庭顯赫,「金銀滿箱笏滿床」,到頭來卻落得個「陋室空堂衰草黃 」,「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紅樓夢》是一個曠世奇才歷經坎坷和不幸對人生和社會的悲劇性的感知和把握。在情節結構上,它是由歡而悲,由合而離,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真正具有悲劇意義的作品。 《紅樓夢》之所以成為跨越時空魅力不減的傳世佳作,除了該書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外,還在於作者對人生和社會悲劇的深刻體驗和揭示,書中蘊涵的豐富寓意,該書具有的神話色彩,以及對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生活文化的高度濃縮和藝術的表現。 自《紅樓夢》問世以來,研究《紅樓夢》的著述可謂汗牛充棟。《紅樓夢》之所以成為跨越時空而魅力不減的傳世之作,除了該書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外,還在於作者對人生和社會悲劇的深刻體驗和揭示,書中蘊涵的豐富寓意,該書具有的神話和宗教色彩,以及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高度濃縮和藝術的表現。 對於《紅樓夢》悲劇性的認識,清末民初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為:《紅樓夢》所展示的悲劇是「自律的也;哲學的也;是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宇宙的也;文學的也」。 比王國維稍微晚一點的一位紅學家則認為:「《紅樓夢》的人生哲學是克己的,消極的,出世的……這部書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就是出家做和尚,今世的一切是虛空的,是毫無價值的 」。 盡管學者們對《紅樓夢》的研究歷來見仁見智,但這種從人生的角度來探討和發掘 《 紅樓夢》意義的方法卻是所有喜愛《紅樓夢》的讀者的共同之處。《紅樓夢》反映了封建社 會中一般有理想有感情的讀書人,在人生的理想和感情方面都找不到出路時的共同悲慨和共同心態,這一點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每一個人都有過失意,盡管這種失意對他一生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情況各異,原因各具,可失意的人對失意的體會卻是一致的,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對《 紅樓夢》的閱讀也是這樣。所有失意的人都能在《紅樓夢》中尋求到心理和感情上的寄託,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過這種體驗,都有過浮生若夢的感慨和悲涼,而《紅 樓夢》恰好就是將這種感慨悲情發揮到極致的一部書。因此每個人讀《紅樓夢》的時候都能找到與自己心意相通的地方,引起強烈的共鳴,《紅樓夢》成了失意人的心靈的避難所。當人生理想不能實現,愛情找不到寄託和歸宿的時候,《紅樓夢》就成了人們的知己,《紅樓 夢》的世界就向你的心靈打開了,你走進了《紅樓夢》,就是走進了一個可以傾訴可以偃仰 嘯歌的自由天地,它可以給你受傷的心靈帶來慰藉。 但是,如果對《紅樓夢》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個層次上還是不夠的。作者通過對一群痴男怨女愛情的幻滅和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盛衰史的描寫,實質上暗示的是封建社會由於其內部的不可克服的深刻矛盾終將走向滅亡的必然趨勢。正是由於作者的這種洞悉未來的深刻思想 ,使作品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而另一部與中國其他古代悲劇作品不同的是《三國演義》,它不是以正面主人公的大團圓結局而告終,而是以其失敗和毀滅而結束。這在中國古代悲劇作品中是比較罕見的。 從作品的表現內容可以看到,在合理合法的君王觀念和擁劉反曹的基本思想傾向的作用下,作者毫不吝惜地將一切可能的正面美好因素全部賦予了劉備集團一方。作為集團首領的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是儒家仁愛思想的縮影。「劉玄德攜民過江」一節集中體現了他的仁愛品德,因此他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極度熱愛。獵戶劉安為了熱情招待流落中的劉備,竟然瞞著劉備,殺了妻子做成菜餚。可以說劉備是小說中「仁絕」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諸葛亮的智慧(智絕) 、關羽的忠義(義絕) 、張飛的勇武(勇絕)等,都是無與倫比的。在曹魏和東吳的陣營中,雖然不乏勇將謀士,但在劉備集團的傑出人才面前,都不免相形見絀。這一點,在作者對於諸葛亮和周瑜這一對人中之龍的對比性的精彩描寫中已經揮灑得淋漓盡致。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揮消滅曹操八十萬大軍的赤壁之戰,但他的一切計謀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最終只能在「既生亮,何生瑜」的慨嘆聲中告別人世。 然而,就是這樣一批人間道德、智慧、品質和勇武都無與倫比的武裝集團卻遭到了失敗的結局。作者對此沒有迴避,而是寫得十分真切。他以細膩的筆觸一筆一筆地寫出劉備集團是如何走向了衰敗和滅亡。這個殘酷的現實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在深深的惋惜當中,不由得思索其失敗的原因。顯然作者對此雖然也在深入思考,但最終沒有找到合理的答案,於是他只好將其歸結為天命,並通過一些細節表現出來。如華容道關羽釋放曹操後,作者通過諸葛亮之口解釋道:「亮夜觀乾象,見操賊未合身亡。留此人情,教雲長作了,亦是美事。」這樣的解釋雖然無力,但卻是看過《三國演義》,同情劉備集團的廣大讀者唯一能夠勉強接受的理由。 然而從作品的描述來看,劉備集團的失敗並非沒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的化身———「義」的天平上,劉備集團總是把「義」放在首位,而把政治放在第二位。這對於一個以政治追求為最終目標的武裝集團來說,是一個致命的弱點。華容道義釋曹操已經清楚地說明了關羽處理這個問題顯然是把江湖義氣放在首位,而將政治利益置於次要位置的。劉備在聽說關羽和張飛都相繼身亡時,不顧眾人的勸阻而親自率領大軍征討東吳,再一次讓集團的政治利益成為其兄弟義氣的犧牲品。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往往推動歷史前進的一方要以道德情感為代價,去換取政治上的成功;而劉備集團卻是相反,經常用道德價值去壓制和克服政治利益,這是作品中導致劉備集團悲劇結局的直接原因。 從悲劇美學的角度看,美好事物的毀滅,是產生悲劇美的重要原因。所以有人將悲劇定義為「美的事物的毀滅」。而《三國演義》的作者既賦予劉備集團以最美好的性質,同時又將其置於失敗的境地。這樣,讀者就會從深深的惋惜當中,受到強烈的悲劇美的沖刷,品嘗到悲劇美感的韻味所在。它既給人們帶來陶醉,也給人們留下回味的空間。 《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傾向所體現的正統觀念和三分歸晉的結局,表現出古代市民階層對於社會政治權力問題的異乎尋常的關心,以及他們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圖景的破滅。 總之,明清時期的歷史小說家在演述歷史興亡、忠奸斗爭和鼎革之變(當然不止這些,如《水滸傳》所演述的是個人與社會的悲劇沖突)時,既充滿了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憧憬和熱望,抒泄著對昏暗無道的現實政治的感憤和憂戚,探索著歷史興衰更替的義理和教訓;同時又因理想憧憬的幻滅,現實感憤的無力,義理探索的困惑,道德執著的迷惘,而產生了一種無法消解的悲劇意識。這種悲劇意識,猶如黑暗王國的火種,寒冷冬夜的星光,不僅使歷史小說著染了一層悲切迷人的審美文化色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啟迪著同時代和後來的英雋之士對祖國歷史文化的反思和探索。因此,明清歷史小說作家的悲劇意識有著獨特的審美認識價值,理應得到我們的重視
望採納,謝謝
❺ 《紅樓夢》為何是悲劇結尾,為何不能是大團圓結局呢
因為《紅樓夢》是一部以曹雪芹自己本人因家庭衰落的自傳式小說,他揭示了封建社會逐漸衰敗。
❻ 《紅樓夢》如果寫成大團圓結局,還會是名著嗎
悲劇文學色彩是《紅樓夢》的一大主要特色,如果少了這個情感基調的話,那麼《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可能就會降低很多個檔次,那麼就很有可能成不了名著。放眼望去,悲劇總能比喜劇走的長遠,這是因為悲劇的情節更耐人尋味些,而《紅樓夢》裡面的悲劇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不僅是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愛情的悲,更是整個家族、整個社會的悲劇。
而《紅樓夢》是一場喜劇,或許也是帶有悲傷色調的喜劇。你或許可以從中讀出一絲悲涼,沒有一場夢是歡呼雀躍的。你看蘇軾“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再看陸游“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每每都是不得意,才在夢里有了寄託,而這寄託那麼的不真實,所以才悲!才深得共鳴!
❼ 喜劇故事的悲劇結尾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小說有悲劇,也有喜劇。
像現在網路流傳的各個網站的那種小說,已經與商業利益密切掛鉤了,那些網路寫手為自己謀寫稿費,就要贏合讀者的口味。。。而現在的讀者大多是喜歡看輕松點的YY些許的小說,為的就是YY一番。。其實這也是他們對現實的一點點寄託罷了。但這類小說是很難有所作為的,不出幾年就消逝在人們的實現里,埋沒在大量網路小說之中。。。
而悲劇小說雖然令絕大部分的讀者失去讀下去的慾望,但還是有人願意去感受那書中纏綿悱惻,愛恨情仇。裡麵包含了許許多多的真情實感,沒有扎實的功底和深厚內涵的人是很難寫好一部悲劇獲得讀者的認同。
所以我認為,如果喜劇可以說作為我們生活的調劑,偶爾讓我們身心放鬆,對生活有所期待的話,那麼悲劇將會讓我們對現實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對現實深刻反思。。。。。。
無疑喜劇更加容易讓人接受,但要流傳千古,悲劇無疑更具人心。。。
❽ 大團圓結局和悲劇結局哪個更吸引讀者
也許,我們早就習慣了大團圓的結局方式。
從小一丁點兒看童話,絕大多數結局就是「從此,王子與公主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看電視劇,大結局的最後一個畫面,不是一張全家福,也應該是團團坐。如果不是這樣的結局,總感覺意猶未盡,感覺以往吃得苦,好像沒有了價值。
❾ 曹雪芹《紅樓夢》悲劇色彩說明了什麼大家知道多少呢
紅樓夢》悲劇色彩能夠讓人深刻的認識社會反思人生。閱讀《紅樓夢》後,能夠讓人深刻地認識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錢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讓我懂得了金錢與人生的關系——人不能為了金錢活著;甄士隱一句「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道出了人世間的變幻無常。曹雪芹偉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說最後結局大團圓的慣性思維。曹雪芹的紅樓夢流傳下來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個人物的結局早在書中的文字中都做了暗示,我們閱讀時都能體會到,《紅樓夢》是部悲劇,書中的人物都有悲劇性的結局。筆者是否可以理解成那個黑暗的社會就是悲劇,甚至那時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悲劇呢?
《紅樓夢》是智慧的結晶,《紅樓夢》就是人生。閱讀紅樓夢是否能夠這樣體會,人的一切經歷經驗喜怒哀樂都能從《紅樓夢》里找到參照,找到解釋,找到依託,也能夠找到心心相應的共振。《紅樓夢》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那個社會的縮影,所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也許,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但紅樓夢卻是中國古代小說的最高峰!在筆者心中,它是文學藝術的最高峰。
❿ 中國古典小說大團圓結局與悲劇結局的作用
中國古代是沒有嚴格意義的悲劇的。四大悲劇也只是情節壯烈,結果依然大團圓。大團圓結局是為了為統治者服務,表現社會繁榮和宣揚封建社會的倫理觀道德觀,悲劇也是這樣的目的。那些批判統治者的悲劇多少都是出現在動盪社會,是為了表現人民疾苦。這算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寫法。但是,仍然不能說古典小說有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