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瞎子阿炳的生平
阿炳生平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㈡ 瞎子阿炳
I don'no. sorry,讓你失望了.
㈢ 瞎子阿炳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開始為無標題目音樂,是阿炳經過長期的修改演繹,結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發展形成,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精華之一,現已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關於此曲的定名,因為時隔久遠,並沒有個確切的說法,這里摘錄兩篇文章:
祝世匡: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
楊國蘭:關於錄《二泉映月》的回憶 >>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開始為無標題目音樂,是阿炳經過長期的修改演繹,結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發展形成,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精華之一,現已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關於此曲的定名,因為時隔久遠,並沒有個確切的說法,這里摘錄兩篇文章:
祝世匡: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楊國蘭:關於錄《二泉映月》的回憶 >>
1950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當時參加錄音的還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奧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㈣ 盲人阿炳故事簡介
盲人阿炳故事簡介:
阿炳原名叫華彥鈞,1893年出生,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
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
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阿炳從小刻苦鑽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
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
華清和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
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4)瞎子阿炳有聲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阿炳在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二泉映月》,據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
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
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
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
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
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
㈤ 瞎子阿炳,資料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江蘇無錫人。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㈥ 瞎子阿炳簡介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1893年生,無錫東亭小四房人。阿炳幼年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21歲患眼病,家貧無力醫治,35歲雙目失明,在無錫沿街賣唱和演奏樂器為生,常自編自唱時事新聞。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無錫淪陷後,阿炳到老家無錫東亭和江陰北涸國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
1939年,華彥鈞重返無錫城,再操舊業。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沉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
1950年,12月12日華彥鈞病逝,葬於無錫燦山明陽觀旁的道士墓地。1983年4月,移葬錫惠公園映山湖畔。1993年11月,在墓前立阿炳銅像一座。位於無錫崇安寺東側的阿炳故居也於1994年1月開放。
㈦ 80年代電視劇瞎子阿炳
我是82年的,小時記的有一部電視劇就叫瞎子阿炳,主演員好像叫王華英,主題曲好像是叫心明曲,內容我記不得了,當時我太小了,就記的哪個哥曲,眼睛好像小師妹走了,追師妹,不知怎麼的就瞎了我就記的他追一個女了好像是他師妹,別的真記不住了,他這個電視劇是90年的,像還有常香玉,黃河東流去,描寫黃河泛濫之後的電視劇都找不到了可能都是電視台的片庫裡面,不願意放出來,還有經典動畫的地球超人,只有英文版,也找不到譯版的了
㈧ 電視劇 瞎子阿炳
《暗算》是柳雲龍執導的改編自麥家同名小說的諜戰電視劇,由柳雲龍、陳數、王寶強、高明等人領銜主演。
全劇分為括《聽風》《看風》和《捕風》三個篇章,主要講述了中國一批特殊情報工作人員的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劇集評價
《暗算》雖說是主旋律劇,但充滿商業作品所擁有的全部元素。與國內反特片相比,內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在那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使它有著完全與眾不同的風格魅力。《暗算》是中國第一部直接描述反間諜部門的核心機關「701」工作的電視劇。
情節撲朔迷離,扣人心弦,懸疑設置精巧,劇情發展出人意料,在解除危機的同時又把形勢帶入另一個困境,觀眾幾乎無法預料下一個情節會如何發展,不看到結尾,是無法預知謎底的。
㈨ 瞎子阿炳的簡介少點啊
阿炳,本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人稱「瞎子阿炳」。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催弟(彩娣)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㈩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跪 聽無錫民間藝人瞎子阿炳創作的《二泉映月》,旋律婉轉流暢,如泣如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