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矛盾某一作品中的某一個「時代女性」形象的簡析800字以內
茅盾 《創造》 君實對嫻嫻的愛情是不純粹的,他們在愛情中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很大程度的思想上,君實是將嫻嫻看作自己親手編織的籠中的畫眉鳥,他所要的是嫻嫻永遠安安份份地住在他編織的思想籠中。
這沖出思想牢籠的嫻嫻是一位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的封建倫理社會中覺醒、思想獨立的新一代女性。《創造》是從君實的視角來敘述的。嫻嫻的被創造過程是由其回憶出的,但嫻嫻的新女性形象卻更多地從其語言中看出來,她比丈夫更清楚自覺的覺醒是她的功勞,也知道這對於君實來說是「你真真的玩了黃道士召鬼的把戲」知夫非若婦啊,她明白指出丈夫的保守與落後「君實,你,還抱住了20歲的理想,以為推之四海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她看到社會是發展的,她有「娜拉出走」的勇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也許是我先走了一步」「倘使少爺不趕上去,她不等候了(王媽轉述)」嫻嫻的語言不僅是對其精神世界的展示,也是當時渴望獨立、進步女性群體的聲音。 雖然她仍是傳統的,卻呈現一種完全積極、開放的態勢,顯示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化的擁抱接受。她不安於在家庭的小圈子裡任憑君實創造了,要沖出束縛她行動的桎梏。她不囿於君實的「理想」,而是按自己的個性追求勇往直前。正如君實所煩惱的:「他破壞了嫻嫻樂天達觀的思想,可是唯物主義代替著進去了;他破壞了嫻嫻厭惡政治的名士氣味,可是偏激的政治思想又立即盤踞著不肯出來了;他破壞了嫻嫻嬌羞嫻靜的習慣,可是肉感的,要求強烈刺激的習慣又同時養成了。」真是黃道士召鬼,燒符念咒時,惟恐鬼不來,等到鬼當真來了,又怕得什麼似的,抱怨那鬼太獰惡,不是他理想中的鬼。開放與保守,勇敢與怯弱,兩種不同的文化心理,構成了嫻嫻與君實的主要矛盾。反映在「五四」大革命這樣的歷史變革時期,人們在繼承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文化問題上存在的矛盾,從而提出應怎樣繼承傳統建設現代新文化這個重要的命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創造》無疑具有象徵意義。
在這些傳統的寫實主義手法之外,茅盾還運用了一些象徵主義手法來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點化」出人物的內心,使其形象更加鮮活。在寫到君實面對嫻嫻這「嬌冶的誘惑」時的心理就用了這洋裝書為其情感的承載物。「那一疊正襟危坐的書籍也忍不住有些心跳了」。「正襟危坐」的道學先生的態度與「忍不住」「心跳」恰到其位地寫出其思想的斗爭,其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如同嫻嫻般純潔的象牙兔的肚皮上被刀刮過的「丈夫」二字,寫出嫻嫻對「夫者天也」傳統思想的反抗。除此之外,這些具有象徵性細節的描寫還可能是作者透露給我們的人物潛意識的信息。君實「15歲以後沒有夢」這很可能是那時他已計劃好了自己的人生,而如今又有了夢,是否意味著是嫻嫻覺醒也刺激了君實潛意識的反醒,然而君實所做的卻是「不祥之夢」 所以他最終是否會聽嫻嫻之言「趕上去」,可能作者也不確定吧。
㈡ 急求!茅盾的農村三部曲 人物分析
春蠶》-老通寶是中國老農民的典型。他勤勞節儉、倔強堅韌,同時又迷信保守,有較嚴重的封建家長作風。中國愈來愈殖民地化,世界也確實是愈變愈壞,但是,他對生活沒有失去信心,他期望通過蠶事豐收改變艱難的生活境遇.他有封建迷信思想,但卻盡力於人事,他走著中國農民傳統的也是他們家曾經走過來的依靠勤勞節儉創家業的路。老通寶慣於用經驗的眼光看問題,但是不能簡單地以經驗主義者來概括老通寶.
多多頭是《春蠶》中的青年農民。他身體健壯,性格開朗,因為還沒有挑起家庭擔子,顯得無憂無慮。他身上沒有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沒有封建迷信的許多禁忌,他知道單靠勤儉是不能翻身的。但是,他也還不明白怎樣才能翻身。他愛勞動,總是高高興興地勞動著。
《秋收》和《殘冬》,所揭示的是阿多一代農民的逐漸成長和老通寶一代農民的逐漸覺醒,也就成為舊中國農村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殘冬》更進一步地描寫了農村災難的加深和農民反抗斗爭的崛起。這三個連續的短篇真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深重苦難和他們從守舊、迷惘中覺醒,終於起來抗爭的歷史動向。
㈢ 茅盾小說<<動搖>>刻畫的主要人物是國民黨負責人誰啊
方羅蘭 方羅蘭是國民黨縣黨部的負責人,也是革命隊伍中思想極不穩定的知識分子典型代表,在激烈的階級斗爭之前,他"遇事遲疑,舉措不定",表現出了最充分的動搖和軟弱以及缺乏決斷。文章的題目《動搖》主要就是指他而言的,革命失敗的原因主要也在於他。 方羅蘭的動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政治上和婚姻上。 在政治上,首先是表現為對反革命勢力打擊不力,階級立場不分明,如對胡國光的姑息養奸。胡國光是當地劣紳,善於進行革命投機,大革命一開始險些混進商民協會當委員,後經人揭發取消了其資格,方羅蘭知道此事之後,並沒有對其進行嚴懲,而只是敷衍了事,從而使胡國光逃避了"劣紳"的處罰,後來有機會以極左面目出現,躋身於縣黨部執委兼常委之列,最後公開叛變了革命。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尖銳搏鬥中,方羅蘭始終動搖於左右之間,一方面他覺得土豪劣紳在四處製造恐怖氣氛,認為"不鎮壓,還了得!"另一方面,一想到群眾運動,他彷彿又看到了有許多手在指責他"你也贊成共產嗎?"於是,動搖、妥協就佔了上風,使他猶疑不定,從而助長了反革命的氣焰。其次是表現在具有寬大中和的儒家思想,在胡國光呼應軍閥夏斗寅的叛變在城裡發起暴動之時,還在不斷強調"寬大中和",認為只有寬大中和才能消彌那可怕的仇殺,從而造成了革命的極大損失,最後不得不倉惶出逃。 在婚姻上,方羅蘭同樣也顯示了他動搖的本性。一方面,他抵禦不住浪漫女性孫舞陽向他發起的頻頻攻勢,時常意亂情迷,想入非非;另一方面,又不想傷害他的正統嫻靜的妻子陸梅麗,腳踩兩只船,猶疑不定。在家庭與浪漫,名譽和慾念之間不斷地猶疑動搖,卻益發顯得萎縮怯懦。 作為一個從五四時代走過來的青年,方羅蘭是屬於那種既保留著傳統倫理道德,同時又渴望呼吸時代新鮮空氣的知識分子,在這二者的選擇中,他永遠處在矛盾和動搖中,顯示出了小資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質特徵。
㈣ 茅盾先生介紹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4)茅盾小說人物君實擴展閱讀
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當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
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
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㈤ 請簡述茅盾小說人物塑造上的藝術追求
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點分析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茅盾的人物塑造注重社會人心理由外至內的剖析,進入到了社會歷史分析的深層,達到了社會科學思維與藝術形象思維的有機統一。茅盾這些獨特的藝術追求,大大提高了我國現代長篇小說的藝術水平。
㈥ 茅盾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蝕》、《虹》《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版《腐蝕》、權《霜葉紅似二月花》;中篇小說《路》、《三人行》;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出身: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成就: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㈦ 茅盾有什麼小說
長篇小說
《虹》 《蝕》 《鍛煉》
子夜 蝕三部曲 腐蝕
霜葉紅似二月花
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 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 創造 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 色盲
詩與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 煙雲
有志者 自殺
《報施》 《創造》 《春蠶》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鋪子》 《色盲》
㈧ 茅盾的人物影響
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斗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
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當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茅盾小說以開放的現代意識、豐富的生活積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都市文學。茅盾從踏入社會之初,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就與中國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關聯。在上海,他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同鄉舊故中有各階層人物。茅盾小說全面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企業、金融業、商業、公館、舞廳、大飯店等,並且著重展示了現代都市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各階級、階層的不同人物,如資本家、金融家、買辦官僚、公務員、市民等之間的復雜人際關系;同時茅盾更注意描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性,現代都市發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急變和交雜的都市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如進入都市迅速「風化」的遺老遺少、封建性和現代性混雜的地主式資本家、洋房公館的血脈緊連著宗法社會的農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現在其小說世界里。茅盾小說創造的都市文學,為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讀本。
茅盾小說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的文體意識的獨立,是與茅盾的進入小說創作分不開的。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蝕》,採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獨立又能連綴,可分可合,伸縮自如。茅盾隨後的創作中有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這一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更是現代中、長篇小說文體新的拓展,如以小見大的《林家鋪子》、歷史畫卷式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日記體的《腐蝕》等多樣化的小說體式。而就小說結構而言,茅盾的小說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復雜的社會,構成了他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標志現代心理小說的心理剖析經茅盾的努力,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創新和對個體心靈世界的透視賦予的社會性的力度。總之,茅盾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其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後圓寺胡同13號,東鄰蔣介石北京官邸。茅盾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遷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入院治療,在這里度過了6年多時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北京市政府京公布茅盾故居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㈨ 列舉茅盾的主要小說及其人物形象系列
你都知道現在文學界
有一個專門的獎項就叫做矛盾文學獎,
可見矛盾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文學家。
矛盾有非常多的作品,
比如說裡面很出名的紫葉霜葉紅似二月花,
白楊禮贊還有林家鋪子等等,
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