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楊家將的歷史結局
戲劇上的楊家將故事基本上是按照歷史事實演義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歷史。
正式歷史記載著楊業、佘太君、楊延昭、楊文廣事跡。民間流行的傳說故事則更多。
楊、佘兩家都是將門豪族,歷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將,他們兩家又是世家。他們所生活的年代,正處在五代十國混亂時期,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為了保家衛國,兩家世代都是習武的,一個形成「楊家將」,一個形成「佘家軍」(按佘實姓折,當時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衛國干城。
楊業,並州太原人。據山西代縣楊忠武詞保存的《楊氏族譜》記載,楊業是漢太尉楊震少子楊奉後代。「父信,為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命亦猶用鷹犬逐雉兔耳。」(《宋史》)楊業20多歲到太原,受到北漢重用,任保衛指揮使、建雄節度使,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國人號為 「無敵」。皇帝賜姓劉,名繼業,又升任為侍衛新軍都虞侯 (五代時高級軍官)。這時趙匡胤正圖統一全國,楊業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歸宋。開始,劉不聽,卻依靠契丹支援與趙匡胤抗衡。多次交兵,趙匡胤屢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趙光義 (原名趙匡義)即位後,劉繼元終因國力不支,於太平興國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在與趙光義作戰中,楊業屢建軍功,此時仍然堅守城南苦戰。趙光義久聞楊業是員勇將,便命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勸降,楊業「北面再拜,大慟,釋甲來見」。宋太宗當即予以嘉獎,恢復姓楊,名業,不久任命楊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楊業 "老於邊事,洞曉敵情",任命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擔負防禦契丹的重任,並給予豐厚的賞賜。
楊業死訊傳來,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詔書里有這樣一段話,對楊業作了很高評價:「執干戈而衛社棱,聞繁鼓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誡堅金石,氣激風雲,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資戰功,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飆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引文同上) 宋太宗對楊業的評價是很公正的。詔書還決定把王侁、劉文裕除名為民,潘美從大將軍降了三級 (但後來又升了官,加同平章事,可以行使宰相之權了)。為了表彰楊業,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楊業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攻戰與士卒同甘苦。雁門以北苦寒,人多穿毛氈,「楊業但夾纊(棉衣),露坐治軍事,旁不設火,侍者殆僵仆,而業怡然無寒色。為政簡易,御下有恩,故士卒樂為之用。朔州之敗,麾下尚有百餘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眾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貴殺數十人,矢盡遂死,余亦死,無一生還者,聞者皆流涕。」(引文同上)
楊業有七子,亦說八子。據楊氏族譜記載:有延平、延定、延光、延輝、延昭、延朗、延興、延玉。實際上延昭、延朗乃是一人,延朗因避諱,改名延昭。延昭幼年即喜習武,最為楊業重視,認為最像他,能夠繼承他的事業,所以每次打仗,都把楊延昭帶在身邊,並屢建功勞。延昭出知景州時,江淮地區有自然災害,朝廷命他把任淮南郡巡檢使 (數郡連結處的武官),崇儀使,知定遠軍 (地方行政長官,同知州)。後來長期在前線御敵,智勇善戰,屢建奇功。他關懷下屬,與士卒同甘共苦,所得賞賜都用來犒賞軍隊。楊延昭和敵人作戰常身先行陣,打了勝仗總推功於下,所以將士皆樂為所用。他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很怕他,號稱楊六郎(邊疆以六郎命名村寨甚多,北京近郊至今尚有六郎村)。楊延昭卒於祥符七年 (1014年),死後宋真宗甚為悼惜,派中使護送他的靈柩回到他的家鄉,河朔一帶民眾多望柩而泣。
《宋史》:楊延昭有三個兒子,以楊文廣最為出名。但據《楊氏族譜》中記載:楊延昭子宗保、宗政、宗勉,楊文廣是宗保之子,楊文廣尚有兩個弟弟充廣、文貴。楊文廣,宇仲容,因討張海 (陝北農民起義軍)有功,授殿直 (警衛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宋英宗器重他,說:「文廣名將,後且有功,命他保衛京城。」范仲淹也賞識他,曾收他為部下。後又曾從狄青南征,任廣西鈐轄,屯守廣西十餘年。後來又調他到西北邊防,在韓琦部下抵禦西夏,英勇多智謀,屢建戰功。大將韓琦被宋神宗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使,統籌對西夏的戰事,兼領永興軍路,治今西安。時楊文廣以興州防禦使出任秦鳳路副總管,治秦州 (今甘肅天水)。為了抵禦西夏向東南侵犯,韓琦接受秦州知州馬仲浦建議,在秦州西北90公里的篳篥 (今甘肅甘谷縣)築城屯兵,一以保護居民耕種,一以警備西夏。經宋神宗批准後,把這個任務交給楊文廣。這時西夏正謀南下秦川,楊文廣感到軍情緊急,宣稱篳篥堡有泉噴珠,鼓勵士兵一晝夜急行軍90公里,到達篳篥,立即進行部署。第二天早晨,西夏兵馬獻出現在篳篥城堡下,他們看到宋軍已嚴陣以待,乃不戰而退。楊文廣乘勢開城迎敵,殺傷數千人。大家都認為楊文廣用兵如神。接著楊文廣下令自雞川砦(天水)沿線築堡,自此沿線以南數百里皆成「內地」。神宗大喜,褒獎楊文廣,並改篳篥堡為「甘谷堡」,這就是今之甘谷縣城。後來北遼借故南侵,宋廷內部分主戰、主和兩派,楊文廣贊成韓琦、沈括等主張,與遼兵決戰,並乘機收復幽燕失地。他並表示願意擔負作戰任務,積極整備定州兵馬,繪制了進兵地圖,但末及回報,不幸於熙寧七年 (1074年)病故於軍中。宋廷追贈楊文廣為同州觀察史。楊文廣一生南征北戰30餘年,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誠衛國安民的業績。
介紹了楊家將,回頭再來介紹楊業的大人折 (佘)太君。史學家畢沉《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後來的封號。折姓罕見,東漢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為氏,聚居於陝晉邊一帶。折賽花是陝北府穀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 (讀衣)、弟折御勛和後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從阮、折德底的傳記。折家祖孫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五代史》)。
她的祖父折從遠,字可久,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名,改從阮。從阮的父親折嗣倫是麟州刺史,後唐庄宗李存勘鎮太原,以為牙將,後為府州刺史。後晉出帝 (石敬塘子)與契丹敗盟,從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餘,升為本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後漢高祖劉知遠代後晉為帝,於州府建永安軍,以從阮為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隱帝時,又迸封歧國公。後來他兒子折德慶被任為府州團練使。後周顯德六年 (959年)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
折賽花生長在世代名將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即愛騎馬射箭,舞劍耍刀,且學習兵法,頗通兵略,協助父兄把關御敵。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敵烈率兵五萬侵犯府州,老將折德扆在敵我力量懸殊下,又兼身體欠佳,折賽花毅然向父親提出代父把關。她一方面採取拖延戰術,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楊弘信那裡求援。楊弘信是楊業的父親,與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親率軍隊前往府州援救,遼兵在楊、折兩軍夾擊下大敗,耶律敵烈也被楊弘信殺死。這次勝利,表現了折賽花的軍事才能。
由於楊折二家是通家之好,又兼楊業和折賽花自幼青梅竹馬,志趣和愛好相同,於後漢乾佑二年 (949年)結為夫婦。婚後折賽花隨夫居住太原北漢 「楊府」。平時,她組織楊府內女僕習武訓練。康基田著 《晉搜略》一書中說:折賽花家中「婢僕技勇,過於所部。用兵克敵,如蘄夫人 (梁紅玉)之親授桴鼓然。」現在戲劇上的「楊門女將」大多有其原型,是經藝術加工創造出來的、有一定的根據。如八姐、九妹。據山西代縣鹿蹄澗村楊家後代說,楊業有兩個女兒,一個叫楊延琪,一個叫楊延琅,是折賽花的得力助手。但 《楊家將世系表》中無此二人。因為舊社會家譜一般郡不錄婦女,不管怎樣,折家軍也是一間巾幗英雄。代縣楊忠武伺保存的《楊氏族譜》中對折太君作了全面評價:中心樂善,內助教忠,受龜壽五福之多,邀象服六珈之貴,不我先不我,後睹星月之重明;俾爾熾俾爾,昌煥乾坤之新渥。愛稽邦典,益迸郡封。汝有子,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汝有德,如魯候壽母松柏彌堅。被我寵光,貳緩休祉,可特封鄭國科太君夫人。」這個評語的根據應是皇帝的浩封,也是後人尊稱之為折(佘)老太君的由來。
關於折太君的生卒年月,據楊維森先生所若 《弘農楊氏族史》一書稱,折太君卒於934年,卒於1014年,享年80歲。她死後葬在今山西保德縣城南20公里折窩村 (乾隆《保德州志》),陝兩白鹿原鯨魚溝有佘家坡頭村,村中佘姓皆佘太君母家後代。
從《楊氏族譜》中,可以看到楊氏一族,出將入相,世代簪纓,從兩漢到明代,名人輩出,成為山西的茂族,一般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楊家卻是例外,可能和楊氏的家風有關。
楊氏出自黃帝之姬姓,後稷的裔孫。周宣王少子尚父被封為楊侯,食邑於楊 (今山西洪洞縣東),因以為姓。據楊維森考證,楊姓始祖有二:其一如上述,其二是據西漢楊家所撰家傳,晉武公之子伯僑因食邑於楊邑,囚以為姓。而尚父所封楊國,春秋時為晉所滅,世系失傳。故所冊多尊伯僑為楊姓之祖 (即得姓之祖)。楊氏歷來為「弘農」望郡,弘農楊氏之第一氏祖,當為戰國時秦國左庶長楊章,因攻滅楚國有功,封華陰侯 (屬隴西弘農郡),故被弘農華陰楊氏尊為一世祖。楊喜為四世祖。楊喜助漢高祖征戰有功,封赤泉侯 (也有資料稱楊喜為一世祖的,實為一支之祖)。中國修譜,只能從有文字可考者為第一代,實為一支開派之租,或稱始遷祖,或稱「來祖」。(如趙姓家譜以名人趙孟頫為始遷祖,五河歐族以歐懷英為來祖,因五河歐氏家譜寫明歐族「由蘇遷五」。明代朱元璋從蘇南吳縣一帶遷移十八萬戶充實鳳陽府,歐氏來祖歐懷英將軍是這十八萬戶之一。)四世楊敞,西漢時以給事大將軍遷大司馬、御史大夫,漢昭帝拜為爪相,封平安侯。八世楊震,以拒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四知聞名於世。所以楊族黨號為「四知堂」。楊震與子楊秉、孫楊賜、曾孫楊彪,四世太尉。楊震另一個兒子楊奉是後漢城門校尉、中書侍郎。成為漢代名門望族。以後從漢末、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以來,皆有做高官的。以宰相、公侯、進士、將軍、侍郎,到進爵為王、公、侯的,都有事跡記載。楊業是楊族第三十四世孫。楊業後代知名的有南宋的楊存中、楊再興,皆抗金名將。(楊再興是岳飛手下大將)文官中值得一提的如楊夢弼,明代舉人,初任河南浙川縣知縣,升陝西鞏昌府同知,後改授河南開封府同知。時有儀封王行為不軌,楊公欲調查此事,儀封王害怕,遺金十萬,楊夢弼遂將儀封王不軌之事與賄金上奏朝廷。明神宗下詔,削儀封王王籍為庶人,並御書楊夢弼為「天下清官第二員」,名震中州,人稱 「小包公」。楊夢弼弘揚了楊族「四知堂」的家風。楊氏族中,出現那樣多的廉吏名臣、愛國將領、知名人士也不是偶然的。我們從《族譜》中了解這些情況,說明族譜學、譜碟學在研究歷史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貳』 歷史中楊家將的結局是什麼
楊業與長子戰死沙場,其餘6子在朝為官。佘太君與穆氏是有記載的,宗籍上記載六郎之妻穆氏,並未有其姓名,穆桂英這個名字應該是後人撰寫的,。其它楊門女將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叄』 楊家將最後誰沒死
楊四郎,楊五郎,楊六郎沒死。
1、大郎楊泰,字延平,因其與宋王趙匡義(後改名趙光義,趙匡胤其弟,宋時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灘雙龍會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慶梁王(遼景宗)。
2、雙龍會代南清宮八王千歲而死。闖重圍時,為保兄弟們闖出重圍力舉千斤頂,在沒有還手之力時被遼兵亂劍砍死。
3、三郎楊勛,字延光,金沙灘一戰,被馬踏入泥而死。
4、四郎楊貴,字延輝,金沙灘一戰被俘,將楊姓拆木易,與鐵鏡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後,過關探母,助宋破遼,多有功勛,得以與家團圓,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長壽的人。
5、五郎楊春,字延德,金沙灘一戰,受傷,後皈依佛門,五台山為僧,後為大破天門陣出山。
6、六郎楊景,字延昭,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灘一戰中返國之人,三關兵馬大元帥。後病死於關外。
7、七郎楊希,字延嗣,幽州一戰橫勇無敵。因在爭帥印擂上打死太師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綁在百尺高桿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後六郎楊延昭將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8、楊令公楊業,原名楊重貴,金沙灘一戰後,楊業且戰且退到午時,最後退到兩狼山,手下只剩百餘人。楊令公此時盼兵不到,望子不歸。遼兵再次進攻,最後全軍覆沒。楊令公不想被俘受辱,撞死在李陵墓前。
(3)楊家將小說最後結局擴展閱讀: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很早就在民間流傳。南宋「說話」,便有《楊令公》、《五郎為僧》的名目。元雜劇中有《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吳天塔孟良盜骨》、《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楊六郎私下三關》、《楊六郎調兵破天陣》、《焦贊活拿蕭天佑》等楊家將戲。明代中期以後,滿州掘起,「倭寇」入侵,明王朝內部奸臣當政,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了通俗小說《楊家府演義》、《北宋志傳》。《楊家府演義》全名是《楊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義志傳》,其作者已無從考證。
《楊家將》主要講述楊繼業子孫五代,對遼和西夏英勇作戰的故事,其中大部分的人和事都是虛構的,比如:楊宗保、穆桂英,楊延郎、瓊娥公主等。但,正是這些介於歷史、虛構之間的人和故事,大大增添了作品的色澤與情趣,加重了英雄人物的層次感和傳奇性,使得楊家將的故事數百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並深深地紮根在老百姓的心裡。
可喜的是,作品敢於沖破千百年來的封建束縛,大膽地描寫了廣大婦女在社會上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十二寡婦破陣」、「穆桂英掛帥」、「佘太君點將」,等等。同時,作品也影射了當時戰爭的殘酷與罪孽:男人們作戰都紛紛死傷,只有依靠婦女去前赴後繼,何為家?何為國?和平是壓倒一切的真理!
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宗保之子)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斗;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
在中國歷史上,凝聚著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將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將和呼延贊、呼延慶的呼家將。這些家將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著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等構成了我國通俗小說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將小說」。
『肆』 歷史上,在北宋滅亡之後,楊家將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滿江紅·怒發沖冠》岳飛
南宋名將岳飛的一首《滿江紅》道盡了靖康恥的哀嘆。北宋的滅亡,宋欽宗割讓三鎮故土、接受金人議和、軍營求和反被拘、皇親國戚攜公私積蓄北上金國……這一樁樁屈辱,不顧民生的挖空國庫,成為北宋歷史上永遠抹不去的“靖康恥”、“亡國恨”!
『伍』 楊家將各個人物的結局
1、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2、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
3、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
4、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5)楊家將小說最後結局擴展閱讀:
楊家將的相關古跡:
1、鍾鼓樓
在山西省代縣城裡,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鍾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勛,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跡。
2、天波楊府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位於開封市西北部楊家湖北岸,天波楊府佔地3.3公頃,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由東、中、西三個庭院組成。中院楊家府衙,是天波楊府的主體;西院楊家花園;東院演兵場,是楊家將操兵練武的場所,是開封市重要景點。
『陸』 誰看過少年楊家將大結局
《少年楊家將》大結局是楊六郎從潘影處得到解葯,解了城中將士之毒,卞京城下五郎與耶律斜再次對決,最後卻不是以武功戰勝了耶律斜,而是讓耶律斜認識到了大勢所趨,耶律斜主動撤軍。天靈最後也死在六郎手下。
第40集
楊家上下沉溺在一片哀痛之中,賽花忍住悲痛,操辦喪事,歸後終於再也忍不住極度悲痛,昏厥過去,潘仁美藉此機會,清除異己,權傾朝野,並去楊家示威,協同潘影阻止太宗去祭拜楊家,,楊家為眾死難者下葬,全城憾動。
楊五郎雨夜跪求皇帝,懲治潘仁美。但潘影假裝懷上龍種阻止了宗去看五郎。
第41集
楊五郎在外跪求,太宗正准備去一看究竟,卻被潘家父女所阻攔。一時之間痛失五個兒子和深愛的丈夫,佘賽花終於支持不下去,整個人像垮掉一樣,一家的重擔都到了六郎身上,看著嫂子們的痛苦,六郎為郡主的幸福考慮,狠心向郡主提出分手。
佘賽花從六郎身上似乎看到了楊業的影子,精神也振作起來。太宗秘密召五郎六郎入宮,向二人認錯,並請幫助恢復朝綱。賽花率楊家眾媳苦練楊家槍。
第42集
宮中傳來太宗遇刺消息,准備揮師攻宋,潘仁美謀朝篡位之心更表露無疑,登上皇帝寶座,被當場抓住,四郎被遼人公主銀鏡所救。
為保四郎性命,銀鏡不得已,讓四郎失去記憶,太宗對潘仁美不殺,反而派去與遼人交涉,被天靈射殺。耶律斜率軍兵臨城下,就在兩軍准備交戰之際,宋軍將士卻奇怪中毒,佘賽花知道此事後,率領楊家女將助陣。
第43集
楊六郎從潘影處得到解葯,解了城中將士之毒,卞京城下五郎與耶律斜再次對決,最後卻不是以武功戰勝了耶律斜,而是讓耶律斜認識到了大勢所趨,耶律斜主動撤軍。天靈最後也死在六郎手下。
(6)楊家將小說最後結局擴展閱讀:
《少年楊家將》是由華誼兄弟影業和上海唐人電影共同出品的古裝電視劇,衛翰韜、王少傑、梁勝權執導,胡歌、何潤東、彭於晏、袁弘、陳龍、何建澤等主演。
該劇以眾人皆知的「楊家將」故事為藍本,講述了楊家鼎盛時期的故事。於2006年9月26日在東方電影頻道全國首播。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 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桿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
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
『柒』 楊家將最後結局是什麼,那時宋朝又是什麼樣的形勢
1、大郎因為長得像宋太宗,作為替身代替太宗去赴遼國天慶王擺下的雙龍會,服了遼國的毒酒,臨死前用袖箭射死了天慶王;
2、二郎死於亂軍;
3、三郎在亂軍中馬踩為肉泥;
4、四郎被遼國俘虜後改名木易,被遼國蕭太後招了駙馬,後來幫助孟良進宮盜寶,後在天門陣與母親佘太君及諸兄弟相會,重歸大宋;
5、五郎與前幾位兄長同時在赴時,獨自殺出重圍,逃亡時想到在幼年時,有位僧人給他一套出家人的度牒,告訴他要一直帶在身上,在危急時使用,於是,五郎便在一僻靜處用刀剃去了頭發,換上僧袍,揣著度牒以躲避遼兵的追捕,後來便在五台山正式出家了;
6、六郎因為家仇一直得不到洗雪,而且朝廷一再命自己率兵出征,自己詐死埋名又復出,還是扳不倒潘仁美,最後憤懣吐血而死;
7、七郎與老父親楊令公在兩狼關抗遼被重重包圍,楊令公命六郎與七郎突圍,去搬兵運糧,六郎去了京城,七郎去潘仁美大營求兵求糧。
當年曾在擂台上踢死過潘仁美的小兒子潘豹,這次去潘仁美大營求救兵,結果潘仁美懷恨在心,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吊在轅門旗桿上命兵士用亂箭射死,死後棄屍小河,結果屍體不沉,奉命拋屍的陳琳、柴干二將大驚,埋葬了七郎的屍首,連夜飛馬進京報告給了天波楊府,告御狀。
宋朝形勢:宋太祖趙匡胤已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
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的形勢。
後世影響: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真實存在於歷史中的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
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里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而這位供備庫副使名為楊琪,其祖父是楊重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宋遺民們便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楊家將的事跡得以廣泛流傳。
在楊家將事跡的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加到創造出的人物楊宗保身上,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捌』 楊家將及楊家的結局
先說歷史:
1、楊業(也就是楊繼業,小說中的老令公),原來是北漢舊將,北宋滅北漢時,皇帝已經投降,楊業仍然堅守,宋皇念他忠勇,就招降了他,宋史里對於楊業投宋前的戰績寫的很不堪,對宋用兵基本上都是輸的(可能是故意的)。投宋後楊業在抗遼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楊無敵」的外號就是那時候遼人起的。後宋太宗北伐時因監軍指揮失當,加之無救援,楊業被俘,絕食而死,同時死的還有兒子楊延玉。
2、楊六郎,真名叫楊延朗,是長子,因避諱改名叫楊延昭,因做戰勇猛且頗有智慧,遼人敬畏,且迷信北斗七星中第六星對遼不利,給楊延昭起外號叫六郎。後卒於任上,宋皇表痛心,加封厚葬。
3、楊文廣,楊延昭之子(沒有楊宗保),官就小的多了,應該是歸狄青管,主要在邊疆對付西夏的,也是卒於任上。
楊家將主要就是說了這三代,其他什麼佘太君、穆桂英,十二寡婦征西全是假的。
再說小說:
1、楊業:撞李陵碑死
2、長子延平:喬裝太宗,被砍死;次子延定:讓馬於八弟延順,被遼軍亂馬踏死;三子延光:被城門內千金閘壓死;四子延輝及八子延順被俘,都成了駙馬,善終於遼;五子延德出家;六子延昭,卒於任上(很久以後);七子延嗣:被潘仁美亂箭射死(據說是72箭);8姐9妹(延琪延瑛)小說里沒怎麼寫。
3、佘太君:身體狂好,100歲還掛帥打仗,怎麼死的小說里沒寫。
4、十二寡婦,都沒寫怎麼死的,反正除了老六媳婦,其他人的武功都很好。
5、楊宗保:死在征西戰爭中。他老婆比他牛,破天門陣時他是先鋒,老婆是元帥(楊六郎是副帥),還讓他老婆給打了軍棍。
6、楊文廣,怎麼死的也沒寫。
7、楊宗英(七郎遺腹子)和楊宗勉(六郎次子)死在天門陣
『玖』 章回小說《楊家將》最後結局怎麼樣
《楊家將演義》中是楊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婦得勝回朝
楊宗保封柱國大將軍,呼延顯等封典禁節度使,周夫人封忠國副將軍,八娘,九妹等封翊運副將軍.以百花公主許配楊文廣.自是,四方太平.
不過和正史有差距,根據《宋史》的記載,楊家三代抗遼, 只錄有楊業之子楊延昭 (本名延朗)、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其餘人等皆不見於史傳,而楊延昭有子名宗保也於史無證。
『拾』 真實的楊家將結局如何
真實的宋朝「楊家將」 說是宋朝有一金刀令公楊業,又稱楊繼業,有七個兒子。第六子為楊六郎,名楊延昭。六郎生子名文廣,文廣之子為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懷玉。「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其全家忠勇報國的精神感天動地。但歷史上真有」楊家將」的史實嗎?據正史記載:史記載,北宋確有楊繼業與潘美二人,但民間所傳之楊業與潘美(小說將其改為潘仁美)的各種恩恩怨怨卻都是編造的。楊業(繼業)與潘美並無仇恨.在陳家谷強逼楊業進軍,後又撤走接應部隊的人是王一。宋史雲,王一系名門之後,雖有戰功,但「性剛愎」,「以語激楊業,業力戰,陷於陣,一坐除名,配隸金州」。在演義之中壞透頂的潘仁美(潘美)並沒有那麼壞,他並沒有象演義、小說中那樣按兵不動,射殺楊七郎。他在陳家谷戰役中的過錯,主要是誤信了王一的一面之詞。宋太宗趙光義在事後追究處理責任人時,僅把潘美降三級。對負有主要責任的王一「除名,隸金州」。關於楊業七子之說以往的小說,影視都稱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郎、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一直跟父征戰,在陳家谷一戰中陣亡。其餘,延郎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同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同為殿直官。他們一生均善終,無一人流落外邦,或死於奸臣之手。楊六郎應該是楊大郎,楊宗保應該是楊文廣。在「楊家將」的傳記中,最有名的就是楊業、楊六郎和楊宗保,但六郎及宗保與歷史原貌也有差距。楊六郎(楊大郎)是楊業的兒子楊延郎,不是楊業的第六子,而是長子。他死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5年)宋史上說他,「智能善戰,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
楊宗保應為楊文廣。宋史記載,文廣系楊延昭之子。「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官。」曾被范仲淹收為部下,後跟狄青南征,最後官至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侯。所謂的「楊門女將」,正史中一點影子都找不到。宋史楊業傳中只收錄楊業及其子延昭等七人,和其孫文廣一人,無一字提及楊門婦女。而且專收婦女的北宋「烈女傳」中有四十名奇女子也沒有一人出之楊門。可見小說演義與真實的史實有相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