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不渡己是啥意思啊
「醫不自醫,人不渡己」,本是一條成語,說的是醫生在給陌生的患者診治的時候因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顧慮和負擔減少而更能心無旁騖地迅速做出各種醫療決策並對症下葯;而在給自已或親人看病時,反而因為過份的關注而往往會出現很多誤判及各種憂柔寡斷,變得不會看病。也正應了那句老話: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㈡ 情不渡已啥意思
自己不能左右自己的感情吧
㈢ 佛渡人人,人不渡己是什麼意思
佛渡人人,人不渡己意思如下:
佛能渡人,不能渡己,關鍵是心在起作用,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眾生轉定業,第二是佛不能渡無緣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
佛渡有緣人,佛是人,單人旁,一個弗字,是覺悟的人。因此人不能靠著自己的知識,能力,機遇得救。佛渡有緣人,他能教導一些人處事的世界的道德倫理功底,對於得到了,是偶然存在了。
佛有三身:應化身、報身、法身。其中,法身佛即是上述真心,一切有情本自具足。這個法身佛,永遠是無作無為,無說無示,遠離見聞覺知,永不了別六塵萬法的。要度某人,不度某人。因此,度人者,說法者,皆是妄心。諸佛如來之法身從未說法,亦從未度人。是由應化身、報身說法度人。
要開悟明心:現前觀察到自己本具的真心(法身佛)。而後方能由真心入手,在超過二大無量數劫的長久修行中,不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要在深信佛法,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信根堅固的條件下努力修集福德,定力,慧力等「三資糧」。直到三資糧具足,得遇真悟菩薩引導,才會開悟明心入菩薩數。
正所謂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當然,「諸行無常」,因緣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世上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運動和發展著,我們只要有一顆渴望真、善、美的心,有著終極意義上嚮往獲得智慧與真理的追求,我們就是「有緣人」。
(3)情不渡已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佛渡人人,人不渡己來自《稱揚諸佛功德經》原文如下: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耆年舍利弗便從座起,偏袒右肩,更整法服,在佛右面,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天中天,今日現在諸佛世尊進止康常,今說法者其數幾何?」
時舍利弗發是問已,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所問甚快!多所饒益,普利一切。諦聽!諦聽!善著心中,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於是舍利弗,聞佛許可,歡喜踴躍,叉手白言:「諾當善聽,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東方去此十萬億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曰天神。其國有佛,名曰寶海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聞寶海如來名號者,執持諷誦歡喜信樂,其人當得七覺意寶,皆當得立不退轉地,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卻六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有世界名曰寶集。其國有佛,號曰寶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英如來名號者,執持諷誦歡喜信樂,五體投地而為作禮。若使三千大千佛剎滿中七寶,持用布施滿百歲中,所得功德寧多不乎?」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得聞寶英如來名號,持諷誦者作禮之德,十萬億倍過出布施功德者上!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寶集世界,度八百佛剎,有世界名曰寶最。其國有佛,號曰寶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成如來名號者,執持諷誦以清凈心歡喜信樂,卻五百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寶最世界度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光明。其國有佛,號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光明如來名號,執持諷誦歡喜信樂,於三塗中悉得解脫。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光明世界,度千五百佛剎,有世界名曰幢幡。其國有佛,號曰寶幢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幢幡如來名號者,持諷誦念歡喜信樂,其人則為成法珍寶。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幢幡世界,度二千佛剎,有世界名曰一切眾德光明。其國有佛,號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光明如來名者,持諷誦讀歡喜信樂,五體投地而為作禮,卻二十萬劫生死之罪。
㈣ 以後自己走好一個人的路(遠離家鄉的我,沒有友情,沒有愛情,也沒有師生情)。
遠離家鄉出去創業,沒有朋友,沒有愛情,更沒有師生情,一切都得靠自己去闖,這時候更需要朋友,親人的幫助,只有自己的路闖出來了。友情,愛情都會有的。
㈤ 女兒情附獨白完整版
滿園春色惹人醉,
悄悄問聖僧,女兒美不美,女兒美不美。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
只願天長地久,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
愛戀伊,愛戀伊
願今生常相隨。
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而人世間最凄慘的愛情也是一見鍾情,因為它猶如煙花,在瞬間的輝煌之後,留下的多半是久久的惆悵和遺憾。
御花園。楓葉似火,草木含情,鴛鴦戲水,清溪潺潺。
習慣了險山惡水,在小橋流水之中與佳人並肩而行,多少有些異樣。
走下王位的女王盡顯女兒本色,笑語吟吟,脈脈含情。
「御弟哥哥,今日身體可好些了嗎?」,殷切問候之中,分明飽含深情。
「御弟哥哥,你看那鴛鴦戲水,雙棲雙飛,何等快樂!」,似乎隨口之語,卻是另有深意。
「御弟哥哥,不去取經行不行?」,殷切的目光之中,滿含期待之情。
「為什麼世間還有象我們這樣的孤男寡女,不能成雙成對?為什麼御弟哥哥甘願守孤燈伴古佛,單宿單飛呢?」略帶哀怨的質問,卻又一片柔情。
聖僧並非不食人間煙火,以他天資之聰穎,怎不明這旁敲側擊外的深意?只是,取經重任在肩,唐王承諾在先,不可改,不可違。但,又如何拒絕這殷殷柔情?
無奈之下,只得拋出普渡眾生的理想作為搪塞,盡管知道它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果然,這個脆若薄紙的托詞被女王輕輕點破:「既然御弟哥哥有如此情懷,那麼眼前就有你要挽救的芸芸眾生呀!」
無言以對。只得顧左右而言它。
深夜的王宮,燈光搖曳,一片寂靜。
滿懷疑慮的賞寶之行,最終卻步入女王的寢宮。大驚之下,急欲轉身離去,紗帳中女王的柔聲輕輕飄來:「御弟哥哥,那就請觀賞國寶吧!」
進退兩難之際,珠簾輕啟,女王款步走出:「難道,在御弟哥哥眼裡,我還算不得國寶嗎?」
心神大亂,不知如何回答。偷眼去看輕剪西窗燭的女王,卻不料和那絕代的深情回眸悄然相遇,心中那根一直沉寂的情弦劇烈地顫動。默念佛經,強定心神。
多情的女王輕訴衷腸,願以一國之王,託付終生,與心愛之人雙棲雙飛。
心潮澎湃,感慨萬千,說出的卻是塵念已絕,四大皆空,但禁不住額頭汗珠滲出。
這無奈的解釋再次被女王一語中的:「你說四大皆空,卻緊閉雙眼;要是你睜眼看看我,我不信你兩眼空空?」
色即空,空即色。緊閉雙眼,不過是逃避自己,不敢面對現實。心事既被點破,無言做答,額頭更是汗如雨下。
女王不忍,輕舒玉手,欲拭去聖僧額頭之汗;自小深受佛法熏陶,怎敢接受女性如此親昵之舉,急避之間,無意與女王深情的目光再次相遇,如遭雷擊,瞬間驚呆,堅定的取經信念剎那間土崩瓦解。呆坐許久,心潮難平,悄悄擦去額頭汗珠。
女王軟語溫存,唐僧一再推讓。女王心傷,話語哀怨:「哥哥,難道你真的不喜歡我嗎?」
沉默。還是沉默。該如何回答?又如何回答?
嘆只嘆,蒼天作弄,為何要去取經,為何會闖入女兒國,為何會陷入這情海之中?佛渡眾生,卻不能渡己,佛講不能有愛,無愛又何必有佛?佛在心中,又何必扼殺愛的自由?佛講緣分,但為何要拒絕這難得的情緣?平生第一次,對原來堅定的信仰產生了動搖。有心吐出那個字,眼前忽然閃現觀音冷冷的目光,不禁心頭一驚。
「來世若有緣分…..」,語音未落,卻被打斷女王柔聲打斷:「我只想今生,不想來世,今生今世,我們倆是有緣分的!」
清香襲人,柔情似水。腦海一片空白,青燈古佛逐漸遠去,全身完全熔化在一片深情之中。自己就是自己,何必在乎如來的威嚴,何必在乎觀音的手段,何必在乎唐王的企盼,他們所要的,不過是一個空的軀殼,哪裡是一個真正的自己?為何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為何不能接受人間的真情?
何不…..
長亭送別,相望無語,步履沉重,草木含悲,只願這路沒有盡頭,能這樣一直走下去。
相送千里終有一別。就此留步,接過文牒,再望那雙含淚的雙眸,無言以對,心中隱隱做痛。終狠心轉身上馬,卻再聽到那聲深情的呼喚:「御弟哥哥!」,勒住馬韁,再度回首,卻不忍再去看那雙憂傷的眼睛。
縱馬而去,卻一直感到背後那深情的目光一直相伴。從今後的取經之路,再也與愛無關。
終於到達西天,終於功德圓滿,終於取得真經,終於修成正果。駕祥雲返回故土,腳下昔日跋涉之地一一閃過。
又見那片心痛過的土地,終於又見那水,那園,往事恍如昨日,耳邊似乎又響起那首深情的「女兒情」,孤欄旁似乎又見那個憔悴的身影,眼前似乎又浮現那雙深情的雙目,多想停下腳步,再去看上一眼……
耳邊鍾聲隱約,大唐在望……
㈥ 不安!有這種愛情的感覺,我會做出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還覺得很愉快的
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汲汲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停下來笑看風雲,坐下來靜賞花開,定下來靜觀自在。心態越平,坎坷就越少。人生的際遇,請,未必會來;躲,未必能免。心態放平,要來的正確面對,失去的淡然想開。內心的糾結於不安是你對於這段的感情很在乎的態度,至於內心的強大與否,說真的這個是跟感情其實沒多大關系的,如果你對於這段感情很用心呵護的情況下,還得配上一個堅定的心,不怕辛苦不怕累,永不退縮的那種精神
㈦ 顏不如人人不如故 醫不自醫人不渡己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容貌就會和以前大不相同,總會衰老;做醫生的生了病也要其他醫生來看,無法自己度化自己。前一句在說時光飛逝,後一句是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醫不自醫是由於醫者對疾病、醫理、葯理都比較明白,給人醫病時能根據病情客觀進行辨證論治,處方用葯以病而立,多無顧忌,所以常常顯效。而給自己或者家人醫病時,往往聯想較多、顧慮較多,擔心某葯熱、某葯寒、某葯有害、某葯有毒,如此掂量來掂量去,下不了決心。
㈧ 渡人渡己,還是度人度己,到底是用「度」還是「渡」啊 請教哈!!!
看具體語境,不同語境用不同的字。
1:度字,在佛法中多半用在升華自身的意義中,所謂自度、自度、自性自度、快快自度。此度字,是指單一佛法修持者的個體而言。在這種意思下用度字。
2:渡字的含義卻是泛指被幫助的他人而言,所謂的普渡中的渡,是這個意思。比如渡人度己,是這樣的說法,為的是區分單一個體與單一個體所面對的群體而言。而在這種意思下則用渡字
拓展資料:
度己度人就是大乘佛教的宗旨,是相輔相成的;幫助別人實際上是完善自我;提升自己又能更好的幫助別人。
當我們被誤解時,會花很多時間去辯白。每個人其實都很固執。與其努力且痛苦地試圖扭轉別人的評判,不如默默承受,多給大家一點時間和空間去了解。
赤裸裸地來到世上,轉眼赤裸裸地回去,最快樂的日子是在當下的時光里,找到了自己的蹤影;渡人先渡己,未經磨礪,是沒有深度的靈魂;一切有為法,今生的種種皆是你的因果前生;眼前的結果,都是你自己向宇宙下的訂單;心清凈,生活就美好;心柔順,一切能安定。
和尚跟屠夫是好友。和尚早上要起來念經,而屠夫要起來殺豬。為了不耽誤各自工作,便約定早上互相叫對方起床。多年後和尚與屠夫去世了。結果,屠夫上了天堂,和尚下了地獄。
為什麼?就是因為和尚是在渡已(天天自己念經修行)。屠夫是在渡人(天天叫別人念經學佛向善)。所以說,渡已先渡人,渡人終渡已!一心只想渡自己,不關心他人,甚至縱容他人做惡(天天叫屠夫殺生),到頭來還是無法渡自己。
㈨ 醫不自醫人不渡己意思
醫不自醫是指醫生能給別人治病,但不能給自己治病。人不渡己就是高人可以度化別人但度化不了自己。
醫不自醫是由於醫者對疾病、醫理、葯理都比較明白,給人醫病時能根據病情客觀進行辨證論治,處方用葯以病而立,多無顧忌,所以常常顯效。而給自己或者家人醫病時,往往聯想較多、顧慮較多,擔心某葯熱、某葯寒、某葯有害、某葯有毒,如此掂量來掂量去,下不了決心。
出自:明·李夢陽《梅山先生墓誌銘》:「孫時有綿疾,吾醫之立愈。諺曰:『醫不自醫。』誠自醫之,黃岐扁佗至今何可也。」
譯文:姓孫的醫生久病,我可以立刻醫好嗎?俗話說:『醫生不能自醫。』是從醫生的,黃岐扁華佗到現在怎麼了。
(9)情不渡已小說免費閱讀擴展閱讀:
「人不渡己」的道理要更加深刻,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到特別多的人生哲理知識,我們在對晚輩和年輕的同事傳授經驗時,講起來也頭頭是道,可事實的真相卻是。
自己反而不能夠客觀地看待生活,指導別人的時候游刃有餘,切換到自己的生活中,就往往不得要害,缺乏執行力,道理講了一大堆,自己卻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