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魯迅的小說《葯》中,分析康大叔的人物形象…
》是高中語文的傳統篇目,對小說中康大叔這一人物形象,傳統的觀點多認為在刑場上賣人血饅頭的"黑衣人"就是後來進茶館的康大叔。但是,近幾年來不斷有人對本文進行新的解讀,認為"黑衣人"與康大叔實為不同的兩個人,例如今年第9期《中學語文教學》刊登的《行刑者是康大叔嗎?》一文。初讀這些文章,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論據似乎也很確鑿。可是仔細琢磨一下,又覺得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一、關於對華老栓態度不一樣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論的依據之一是,"黑衣人"與華老栓不熟識,所以在華老栓買"葯"時,對老栓既冷漠又凶惡;而康大叔是茶館的熟客,與華老栓一家熟稔,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很關心的。如果是同一人,豈不前後矛盾?
對此,筆者的理解是:像康大叔這樣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職業劊子手,難道我們還指望他在賣人血饅頭時對華老栓客客氣氣地嗎?況且行刑者黑衣人此時正在殺人,在執行"公務",執行"公務"就要擺出他不可一世的威風,顯示他凶惡的本質。如此,職業劊子手的本性以及當時刑場上特有的環境氛圍,就決定了康大叔即使是老栓茶館的熟客,也不會熱情地招呼老栓,而是顯得"格外兇狠和粗暴"。設想如果真像"林文"所說的那樣,把黑衣人寫成對老栓很溫和的樣子,此時讀者眼前這個劊子手會成為一個怎樣的形象呢?僅僅憑黑衣人待老栓態度"極凶",就斷定他與老栓不熟識,從而推導出他不是康大叔,是站不住腳的。
再說,作為華老栓茶館的熟客,康大叔也並不是像那幾篇文章所說的那樣,其外表雖凶惡,可對老栓一家還是客氣的。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康大叔一闖進茶館,就目空一切,大嚷大叫,急於表功,成了茶館的中心人物,大家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華大媽黑著眼眶,笑嘻嘻地送出茶碗茶葉來,加上一個橄欖,老栓也提著茶壺趕緊給他沖水。當華大媽聽到康大叔說出"癆病"兩個字,盡管很忌諱,心裡不高興,但也只能"立刻堆上笑,搭訕著走開了",在康大叔面前,她連"不高興"的表情都不敢流露出來。這陪著小心的"笑嘻嘻"蘊涵著多少辛酸啊!康大叔分明是凶神惡煞,從他身上哪能看到對老栓一家一丁點的"客氣"呢?當然,相對於刑場上,康大叔算是"客氣""關心"了,但作為讀者的我們不是很容易感受到那種骨子裡不寒而慄的恐懼嗎?
由此看來,黑衣人和康大叔對老栓及其一家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前者凶惡,後者"客氣"的區別。另外,老栓夫婦這種恭敬而委瑣的態度與前面老栓面對黑衣人膽戰心驚的態度其實也是一致的,根本不存在"多麼強烈的反差"。
二、關於康大叔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的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二是,因為康大叔說,在人血饅頭這件事上,栓叔得到了人血饅頭,夏三爺得了二十五兩賞銀,而他自己"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於是提出疑問:如果康大叔是行刑者黑衣人的話,他不是得了老栓一包洋錢嗎?他又怎能在老栓茶館里說沒有得到好處呢?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另外,還有的文章根據康大叔說的"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認定康大叔只是一個"中介",是黑衣人的"同事",康大叔沒有參與殺人,只是在得知消息後告訴華老栓,做個"好事者",以便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加一個橄欖"等。據此,他們認為,如果康大叔是刑場的執行者,那麼,他不應該說"要不是我信息靈......",而應該說"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這樣才合情理。
筆者覺得這種理解是很天真很膚淺的,讀文學作品怎能這樣過於"坐實"呢?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旁若無人、大模大樣地"闖"進茶館,"橫肉塊塊飽綻"地大嚷大叫,肆無忌憚,全然不顧別人的痛苦,儼然擺出一副救命恩人的架子,騙了錢還要人家感恩戴德。對於這樣一個人,他說"這一回一點沒有得到好處",能相信嗎?他得了老栓的一包洋錢,還要賣乖,還說"沒有得到一點好處",筆者以為這不但不能證明黑衣人不是康大叔,反而更暴露出其虛偽和貪得無厭的嘴臉。
因為康大叔的一句話"要不是我信息靈......",就斷定康大叔僅僅是一個傳遞信息的"中介"也是很難成立的。一個敲骨吸髓、貪得無厭的劊子手,給老栓提供消息,僅僅是為了"以後在茶館喝茶可得到好處"嗎?《葯》是小說,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就要有文學作品的讀法,對於這樣一句包含豐富的潛台詞和弦外之音的話,我們又怎麼可以"死在言下"呢?為什麼非要作者明明白白地說出"要不是我把人血饅頭給你",我們才覺得穩妥牢靠呢?
筆者認為,"要不是我信息靈......"這句話後面的省略號,其實正是暗示了康大叔天亮前殺害夏瑜,賣人血饅頭給老栓這一事件。同時,也正是這句話將第一節與第三節的情節勾連起來,將第一節的黑衣人與第三節的康大叔同一化,從而保持了故事情節的連續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
此外,還要注意小說在康大叔穿著方面的一個細節描寫。在第一節里,寫的是"一個渾身黑色(著重號為筆者所加,下同)的人",到了第三節,康大叔闖進茶館時仍然是"披一件玄色布衫",腰間胡亂地捆著"很寬的玄色腰帶"。按照文下註解,玄色即黑色,"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不就是康大叔嗎?在這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再一次得到印證。而且,黑色象徵黑暗和恐怖,這與康大叔凶惡的劊子手身份又是多麼吻合。連這樣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這樣完美,魯迅先生不愧是偉大的藝術家。
三、關於人物形象的互補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如果將兩者看作一類中的兩個人,形象上就可以達到互補,從而既豐富了封建爪牙的內涵,又深化了主題,給讀者留下了更為豐富的品讀空間。
這一觀點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聯系全文來看,就不那麼令人信服了。我們知道,小說是按明、暗線兩條線索來敘述故事的,老栓買葯、小栓吃葯、眾人談葯是明線,夏瑜獄中斗爭、英勇就義是暗線。人血饅頭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物",而康大叔則是聯結這兩條線索的"人物"。正是有了這個起聯結作用的"物"和"人物",小說的結構才顯得緊湊、集中,小說的主題才得以強化、突出。如果按他們所說,開頭的"黑衣人"是一個劊子手,後面的康大叔是黑衣人的"同事"--另一個劊子手,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那不是造成兩線中斷,節外生枝,把故事情節的連貫性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都破壞殆盡了嗎?在這種情況之下,哪還談得上形象上的互補,主題的深化和品讀空間的豐富呢?
四、關於外貌描寫問題
上述文章持"黑衣人不是康大叔"的依據之三是,若黑衣人真是康大叔,為什麼魯迅先生在第一節里不直接點明這個人就是康大叔,並對其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卻只點出他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而到第三節才對康大叔進行詳盡的外貌描寫呢?筆者以為,這里至少有這樣幾點講究:
一是故事開始的時候,夏瑜被害、老栓買"葯"還是"秋天的後半夜",天還沒有亮,人的外貌不可能看得太清楚,老栓見到的當然就只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這樣比較真實可信。而天亮後,劊子手丑惡的外形便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時候,作者抓住康大叔闖入茶館這一時機,對其外貌、衣著等展開全方位描寫也就順理成章了。
退一步說,即使真如上述文章所言,老栓提著燈籠與康大叔近在咫尺,可以看清對方的外貌,魯迅先生也可以自有他的安排,而無須在此對康大叔展開詳盡的肖像描寫。這樣做,一者可以表現出康大叔的兩面性格:在刑場上藉助夜幕的掩護,干著殺害革命黨的勾當和罪行,暴露了其兇殘暴虐的本性;而到了天亮的時候,又偽裝成老栓一家的救命恩人(但其殘暴的本性還是通過其舉止言行暴露出來了)。這一人物形象就顯得十分真實而有立體感了。再者,開頭時,借著黑幕,只大概地畫出劊子手的輪廓是"一個渾身黑色的人",並不點明其姓名,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個懸念:這個渾身黑色的人到底是誰?他殺的人又是誰?他為什麼要將人血饅頭賣給華老栓?......帶著疑問,待讀到第三節康大叔在茶館出場的時候,我相信,幾乎所有的讀者都會在這里找到答案:原來那個兇殘的劊子手就是康大叔!這樣,一個人物貫穿下去,不但情節上前有伏筆,後有照應,細針密縫,跌宕有致,而且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主題更加鮮明。如果像上述文章所說的那樣,能達到這樣的思想和藝術效果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黑衣人其實就是康大叔,對文本進行新的解讀雖然允許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離開文本具體的思想和語言環境而隨意地肢解和演繹。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最給力.
❷ 魯迅《葯》中康大叔的個性特徵和對革命者的態度
康大叔的個性特徵:愚昧、麻木,兇殘、貪婪。對革命者的態度:兇殘,毫無同情之心。
在《葯》里,康大叔是個有獨立意義的藝術形象,同時在結構上也有重要作用。他是封建統治者的屠刀;殺害夏瑜的劊子手,有時把夏瑜的鮮血當作包治「癆病」的葯賣給華老栓的騙子。此外,茶館里的茶客及華老栓一家也通過他的口知道了夏瑜的事跡。
(1)愚昧、麻木
在當時的封建專制下,「罪行之人」正是許許多多宣揚民主革命的志士,他對處決革命志士已司空見慣,無動於衷。封建思想的長期毒害,使他變得麻木愚昧,不了解革命的意義,他對處決了革命者夏瑜視若等閑,甚至還感到有些自豪。況且,夏瑜在他眼中只不過是個「不要命」的「小東西」。在茶館里,他一直惡毒地咒罵夏瑜,而且見到眾人都聳起耳朵聽,便「格外高興,橫肉塊塊飽綻,越發大聲說」。可見在封建思想長期毒害下,康大叔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一把屠刀,屠殺了許多革命志士卻毫不覺悟。
(2)兇殘、貪婪
當時人們迷信與用「人血饅頭」治癆病,這使康大叔多了一條賺錢的門路,用烈士的鮮血去騙取洋錢。小說描寫他處決夏瑜後,著一身黑色,眼光像兩把刀,一隻大手向華老栓攤著,另一隻手「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地往下滴」,口裡喝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他看到華老栓遲疑時,便扯下紙罩,裹了饅頭,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便轉身去了,充分突顯出劊子手的凶惡與貪婪的形象。
❸ 葯里的康大叔是什麼性格
康大叔:
身份與社會地位:
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但還不是罪魁禍首。他對群眾蠻橫凶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凶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
性格特徵:
他凶暴、殘忍、貪婪、無恥。
總結:
對康大叔這一反面人物的心理描寫,作者由主要藉助於外貌:「渾身黑色」、「玄色布」、「玄色腰帶」、「滿臉橫肉」以及「嚷」著,說出的話,「撮著」人血饅頭塞與老栓等一系列動作,表現了他的兇狠、殘暴、貪婪無恥的特徵。
❹ 魯迅的《葯》的解析。
傳統評論小說《葯》中幾個微不足道的人物,其結論是建立在階級論的基礎上,大多將康大叔與小說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為一談。但通過教學實踐,我覺得這種說法似欠推敲。本文嘗試從《葯》的原文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提出了自己的淺見——「黑衣人」和康大叔並非一人。關鍵詞:康大叔黑衣人血饅頭魯迅的短篇小說《葯》以秋瑾的英勇就義為背景,用民間的「人血饅頭治癆病」為故事主體,「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眾的愚昧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本文試圖從原文的語言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對康大叔和「黑衣人」的形象作以比較分析。一、康大叔和黑衣人不是一個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的目標一般設定在歷屆小說主題的多樣化、鑒賞雙線結構和環境描寫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對小說中的人物分析,尤其是對眾茶客中核心人物康大叔的分析,也多建立在階級論的基礎上。康大叔形象分析語言描述為:他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他凶暴、殘忍、貪婪、無恥。他對群眾蠻橫凶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凶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從這些大同小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大都把康大叔與小說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為一談。但我們如果仔細讀一讀《葯》中有關黑衣人和康大叔的描寫,就會明顯發現那「黑衣人」和康大叔並非一人。(一)從外貌特徵描寫上來分析。在小說的第一部分,作者是這樣描寫「黑衣人」的:「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而在小說第三部分則是這樣描寫康大叔的:「……突然闖進了一個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鈕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地纏在腰間。」從這兩段描寫中可以看出,「黑衣人」和康大叔除衣服的顏色黑和玄色接近外,肖像特徵沒有相似之處,僅憑相近顏色的著裝來判定二者同為一人,實為不妥。(二)從「黑衣人」和康大叔二者跟華老栓的關系來分析。從小說第二部分看出,康大叔是華老栓茶館的常客,甚至康大叔還親切地稱華老栓為「栓叔」。而在小說第一部分,那「黑衣人」與華老栓則如同路人:「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那「黑衣人」「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嘴裡哼著說:『這老東西……』」若「黑衣人」和康大叔是同一人,那為何他對華老栓的稱呼和語言動作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實在令人費解!(三)從康大叔的表白中分析。在小說的第三部分,康大叔當著華老栓的面有一句不滿的表白:「我可是這一回一點沒得到好處。」從華老栓手中「一手抓過洋錢」的若真是康大叔,他再狡詐、再貪得無厭也只能報怨自己得的好處少,也不能睜著兩眼說「一點沒得到好處」! 從以上三點分析可以看出,康大叔和「黑衣人」確實是各具外貌特徵和個性特點的兩個人物,殺夏瑜、塞饅頭、抓洋錢都是「黑衣人」所為,而並非康大叔。二 、康大叔是怎樣的一個人康大叔既然不是殺害夏瑜的劊子手,也不是將人血饅頭交與華老栓的人物,那麼康大叔是個什麼人物?他在小說中又是一個什麼角色呢?我們還得從原文中找依據分析:(一)康大叔與人血饅頭康大叔並非為華家提供人血饅頭的有功之臣,他為什麼在華老栓夫婦面前一再表功?華老栓夫婦又為什麼因得到人血饅頭一再感謝他呢?「要不是我信息靈」——康大叔的這句表白就是作者給讀者的答案,也就是說康大叔為華家提供了槍斃人犯的信息,並憑著康大叔與那「黑衣人」的關系,使華家有幸優先買到為兒子治病的人血饅頭。由此看出,為華家得到人血饅頭提供情報,是康大叔炫耀自誇的資本。(二)康大叔的身份康大叔一進茶館,便使得華老栓夫婦及滿座的人「恭恭敬敬」,甚至「花白鬍子」這樣上了年紀的人也須「低聲下氣」,這待遇是劊子手身份的人難以得到的。明代人徐謂曾說過:「儈伍,亦賤民耳。」康大叔之所以有此禮遇,也正說明他並不是劊子手。我們從康大叔的穿戴和他對獄中情況了如指掌的情況來看,康大叔只不過是一個獄卒之類的角色而已,其「玄色」的衣服使人們誤把他當作劊子手。事實上,真正的劊子手——「一個渾身黑色的人」——只是在交「人血饅頭」時露過一次面,而且還未待華老栓看清便消失了
❺ 魯迅的文章葯中叔叔的性格
在魯迅的短篇小說《葯》中,有兩處提到夏三爺這個人物,一處是:「......第一要算我們栓叔運氣;第二是夏三爺賞了二十五兩雪白的銀子,獨自落腰包,一文不花。」一處是:「夏三爺真是乖角兒,要是他不先告官,連他滿門抄斬現在怎樣?銀子!------」這兩處只不過百十來字,並且 還都是通過康大叔之口側面交待,從文字 來說,作者對夏三爺這個人物可謂著墨不多。也許正因為如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夏三爺這個人物往往被忽視。其實,這個人物在《葯》中 有著特殊作用的,是不可忽視的。我們之所以說夏三爺這個人物不可忽視,其理由有三:
一、夏三爺這個人物形象對表現主題起著重要作用。《葯》的主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批判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嚴重脫離群眾。作者用大量筆墨寫華老栓夫婦用革命先烈的血蘸饅頭為兒子治病,寫茶館的茶客們對革命者被殺害無動於衷等,都是為這一主題服務的,但我覺得最能表現這一主題的還有作者在小說中著墨並不多的夏三爺這個人物。夏三爺是夏瑜的親伯父,除了夏四奶奶外,夏三爺就是他最親的人了。就是這樣一個最親的人,不但不理解他、支持他,反而為「二十五兩雪白的銀子」出賣了他。親人尚且如此,何況與他非親非故的其他群眾呢?這不正說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脫離群眾到了何等程度!
二、夏三爺是殺害革命者夏瑜的真正兇手。現行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都把康大叔當作殺人兇手大加撻伐,甚至有人認為「康大叔是華夏兩家悲劇的直接製造者」,這其實是對《葯》這篇小說沒有真正弄懂。康大叔作為劊子手,是殺害 了夏瑜(康大叔是不是劊子手,另文專論),可他只不過是命令的執行者,是統治階級的工具,殺不殺誰他這個劊子手是 不了的。關於劊子手,明代人徐謂說得很清楚:「劊伍,亦賤民耳,一奉軍令,則雖加刃於尊貴之頸,而不之顧。」這也就是說,既然夏瑜因被告發而定了死罪,康大叔不殺他也一定會有個「李大叔」或「張大叔」來殺他。因此我覺得,在小說中,殺害夏瑜的真正兇手不是康大叔而是夏三爺。沒有夏三爺的告密,夏瑜就不一定被捕,也就不會死在劊子手刀下;沒有夏三爺的告密,夏瑜的革命就有成功的可能,那「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 的」這一願望就會更早地實現,這不是很清楚 地說明了夏三爺是殺害夏瑜的真正兇手嗎?
三、夏三爺是革命者夏瑜的陪襯人。我們知道,《葯》這篇小說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明線,寫華老栓夫婦買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一條是暗線,寫革命者夏瑜被捕入獄、獄中斗爭和英勇就義。在暗線中,除革命者夏瑜外,僅次於夏瑜的人物就是夏三爺了。作者之所以在暗線中安排這樣一個人物,不僅僅是為了交待夏瑜入獄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夏三爺這個告密者的卑鄙自私來反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頑強。一個是伯父,一個是侄子;一個是卑鄙自私、出賣革命者,一個是在獄中仍然堅持斗爭,不屈不撓,直至慷慨就義;這形成了一多麼鮮明的對照啊!
總之,夏三爺是作者在小說《葯》中精心設計的一個人物,無論是在表現主題還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這個人物在《葯》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引導中學生分析和認識這個人物是非常必要的。
❻ 魯迅葯里康大叔的形象
康大叔的形象。
他第一次出現是在刑場。夏瑜被殺後,他突然出現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現是在茶館。當茶客談話時,他突然闖進來。文中先後用「黑的人」「橫肉的人」指稱他,到以後通過跟華大媽對話,才知道他是康大叔。作者之所以那樣指稱他,不僅是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徵,更主要體現對他的憎惡之情。文中並沒有交代他是劊子手,但我們可以從課文注釋和小說具體描寫看出來。注釋指出,舊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結核病,處決犯人時,有人向劊子手買蘸過人血的饅頭治病。而刑場寫的就是錢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劊子手。此外,更可以從描寫中看出來。他貪婪、陰險、狠毒、卑鄙,是封建統治者十足的爪牙,幫凶。
替主人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合理;詐騙群眾,把革命者鮮血當「葯」高價出賣;宣揚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葯。
康大叔這人尚且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便惡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將多麼兇殘狡詐!
康大叔這個人物不僅寫得十分傳神,而且飽含了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使人讀後久久難忘。主要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這三種手段。
肖像描寫之所以精彩,在於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態,容貌與服飾,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點。如寫「渾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其凶神惡煞的形象躍然紙上。又如寫「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鈕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動作描寫之所以精彩,在於能准確而形象地描繪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種性格化的行為。如:寫賣人血饅頭時,用「攤著」,「撮著」兩個動詞准確地畫出其人兇狠而貪婪;用「嚷」、「搶」、「扯」、「裹」、「塞」等動詞,極其准確地寫出其人對老栓粗野態度和不耐煩心情;用「抓過」、「捏一捏」,寫出其人接錢、數錢熟練動作和丑惡、兇殘的靈魂。
寫進茶館時,用「闖」、「嚷」兩個字,准確表現其人目中無人的粗野行徑,等等。
❼ 《葯》人物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對人民大眾是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華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寫的人物,革命者夏瑜沒有正面出場。小說深刻地剖析了他們「不幸」與「不爭」的一面。
華老栓:是一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勞動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艱辛,(「滿幅補釘的夾被」),地位低下(「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但作者著力描寫的並不是他的經濟狀況,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內心兒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於所謂的「革命」,他不關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
康大叔:作為統治階級殺人的工具,凶暴、殘忍、貪婪。小說中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都有描寫,尤其是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等動詞更是生動表現了他的蠻橫。但要著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卻並不是罪魁禍首。
夏瑜:家境貧寒,但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作者既贊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犧牲雖然並非毫無影響,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卻並無人響應的孤寂的悲哀。
❽ 魯迅小說《葯》中的人物關系
華老栓-華大媽之夫,華小栓之父。
夏瑜-夏四奶奶之子(後文給夏瑜上墳之人),夏三爺的侄兒。夏瑜暗喻女革命黨烈士秋瑾。
康大叔-介紹華老栓去買「葯」者,消息靈通,是迫害革命黨人的劊子手之一。
紅眼睛阿義-劊子手,殺害烈士夏瑜者,被夏瑜嘆可憐並攀談者。
駝背五少爺、花白鬍子(說瘋了瘋了者)-在社會制度下對革命不理解與麻木不仁的看客。
華老栓:是一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勞動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艱辛,(「滿幅補釘的夾被」),地位低下(「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但作者著力描寫的並不是他的經濟狀況,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內心兒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於所謂的「革命」,他不關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 康大叔:作為統治階級殺人的工具,凶暴、殘忍、貪婪。小說中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都有描寫,尤其是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等動詞更是生動表現了他的蠻橫。但要著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卻並不是罪魁禍首。 夏瑜:家境貧寒,但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作者既贊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犧牲雖然並非毫無影響,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卻並無人響應的孤寂的悲哀。
水平有限,不夠的話再補充下。
❾ 急需:對《葯》中主要人物的形象進行概括:華老栓、華小栓、華大媽、康大叔、夏瑜,每個概括20至40字!
華老栓
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經濟困難(如,「滿幅補釘的夾被」),地位低下(如,「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性格特徵:
愚昧、落後。他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葯深感「爽快」(如,211頁對他「……覺……變……得……有……」這些充滿信心的神情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2),感到「幸福」(如,213頁對他「……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3),他只關心兒子,對革命不關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見212頁「……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浸泡的。這又表現了他麻木、無知。但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朴的品格(見:高潮部分215~216頁對老栓的外貌、動作的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開端部分210頁~212頁有關對老栓的動作描寫;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謹慎,這些都聯系著他的內心活動,表現著性格;再如,「吃一驚」不但寫出場面的可怕,還顯現了老栓的膽怯,「按一按」寫出了老栓的錢來得不易和對錢的珍惜,以及對兒子醫病的渴盼,「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寫出了他對錢的珍惜及驚懼的神態,又「不敢拿他的東西」更體現了他的膽怯和善良及其矛盾心情),應當說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作者對他的態度: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後;他的愚昧落後是封建統治者長期統治造成的。
康大叔:
身份與社會地位:
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但還不是罪魁禍首。他對群眾蠻橫凶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凶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
性格特徵:
他凶暴、殘忍、貪婪、無恥。
總結:
對康大叔這一反面人物的心理描寫,作者由主要藉助於外貌:「渾身黑色」、「玄色布」、「玄色腰帶」、「滿臉橫肉」以及「嚷」著,說出的話,「撮著」人血饅頭塞與老栓等一系列動作,表現了他的兇狠、殘暴、貪婪無恥的特徵。
夏瑜
夏瑜的身份、家境和對革命的認識: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家境貧寒,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
作者對他的態度:
既贊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犧牲並非毫無影響。
總結:
對夏瑜這一正面形象的刻畫,則主要通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對革命矢志不移,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
華小栓、華大媽:
他們都是「小人物」,魯迅將他們置於一種凄涼、誨暗的場景中,讓他們背負人生的重負,在窮困、失意、不幸中艱難地掙扎,然後,讓這些「小人物」,暴露出那骨子裡的麻木和愚味。�
病態社會和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之人,這兩者哪個更要不得呢?魯迅什麼也沒說,但「醒著」的人似乎知道了,並產生強烈療救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