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迅小說人物命名藝術
第一篇:魯迅小說人物命名的藝術
1934年11月,魯迅先生在《答〈戲〉周刊編者信》中曰:「人名也一樣,古今文壇消息家,往往以為有些小說的根本是在報私仇,所以一定要穿鑿書上的誰,就是實際上的誰。為免除這些才子學者們的白費心思,另生枝節起見,我就用『趙太爺』『錢大爺』,是《百家姓》上最初的兩個字……還有排行,因為我是長男,下面兩個兄弟,為預防謠言家的毒舌起見,我的作品中的壞腳色,是沒有一個不是老大,或老四、老五的。」其實,我們仔細讀一讀魯迅的小說,認真琢磨其中的人物名字,就不難發現,它們絕不僅僅具有排除「消息家」或「謠言家」「穿鑿」的作用。
我們認為,魯迅小說的人名,絕對不是作者信手拈來的。研究起來,有如下一些耐人品味的藝術。
一、外形特徵的勾勒。魯迅小說中的人名,有一部分就是勾勒人物外形特徵的漫畫。比如,「花白鬍子」「駝背五少爺」「紅眼睛阿義」「趙白眼」等,都極其省儉地活畫出了人物的外形特點。又如《阿Q正傳》中的阿Q,光禿禿的頭的後面,拖著一根小辮子,這「Q」不正是其外在形象的寫照嗎?讀著這些名字,我們就彷彿見到他們的主人,真是「借一斑知全豹,以一名傳精神」。
二、性格特徵的揭示。魯迅小說中不少人物的名字,恰好揭示了其性格特徵,使得「人如其名」,高度個性化了。《狂人日記》和《長明燈》中的「狂人」和「瘋子」,一「狂」一「瘋」正是他們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徵。《傷逝》里的「小雪花膏」也一樣,非常清晰地勾畫出一副愛慕虛榮、不務正業而多嘴的無聊面孔。作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有的「假洋鬼子」,這一名字正好把這一人物的封建性和買辦性混合在一起。從這一名字中,我們似乎看見了他那副見風使舵、投機鑽營的丑惡嘴臉。
三、時代色彩的塗抹。一般說來,姓名是用以從芸芸眾生中識別某個人的標志,但往往塗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即從一個簡單的名字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的一般生活背景、時代特徵等等。魯迅筆下人物所用的名字如「九斤老太」之類,無不從市井村坊拾取,極其俚俗,而又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貌。
在舊社會,老婆須隨夫姓,如「華大媽」「夏四奶奶」;女人須從夫名,如「祥林嫂」;以及按照命中「五行」所缺來取小名,如「閏土」「水生」……這些名字,無不深深塗抹上了鮮明的時代色彩。
四、階級印記的打烙。魯迅小說中的人名,還往往烙有深刻的階級印記。小說中諸如「趙太爺」「夏三爺」「魯四老爺」「錢大爺」「趙七爺」等等,一個個都是當時的權貴。他們的名字中都共有一個「爺」字。在舊社會,「爺」是有身份有特權的人的稱呼。《故鄉》中就有這樣一幕情景:「他站住了,臉上顯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做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我似乎打了一個寒戰;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這段文字分明告訴我們,在舊社會,一旦為「官」了,就得以「爺」相稱。
五、主題思想的蘊含。《葯》里的夏瑜暗指革命家秋瑾,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夏對秋,瑜對瑾嘛。但是,當我們將其與另一個人物姓名華老栓聯系起來,我們就不禁脫口叫絕了。《書·武成》疏雲:「華夏為中國也。」原來,魯迅將「中國」這個古稱「華夏」分別作為兩戶人家的姓,既顯示了他們之間合二為一的親密關系,又揭示了他們之間一分為二的隔膜狀況。夏瑜應該依靠但卻沒有依靠華老栓,華老栓應該支持但沒有支持夏瑜。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心始,以同歸於盡終。僅僅研究人物的姓名,就可以看出這篇小說的主題思想:人民群眾愚昧麻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脫離群眾。
總之,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命名,有著極其深刻的藝術。我們閱讀他的小說,不能不重視這方面的探討和研究。
第二篇:魯迅小說作品中人物取名藝術瑣談
「文學即人學「,好的小說站著的必然是鮮活的人物形象。姓名是人物的形式符號,但是,名字又決不是隨意貼上的標簽,而是聯系人物社會經歷、個性特徵、故事情節甚或小說主題的或隱或現的意蘊符號。魯迅先生不愧是藝術大師,他的小說中的人物取名,往往是匠心獨運,小說中人物名字與鮮活的人物形象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一、 運用摹形手法,給小說人物命名,揭示主題意蘊
魯迅先生在給小說人物命名時,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小說人物取名的摹形手法,不但形象地勾勒人物外在的相貌特徵,而且考慮到「形」和「神」的關系,摹形命名深入人物內在靈魂,從而使人物的取名,形神兼備,涉筆成趣,見其名如見其人。
魯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傳》,為什麼給一個舊中國農村的流浪雇農取這么一個怪趣橫生的名字呢?從外形看,阿Q頭上除了幾處喇疤瘡外,還有一條黃辮子。「Q」正是腦袋後面拖根黃辮子的絕妙漫畫肖像。往內里說,他本來姓趙,被趙老太爺打得不敢姓本姓;名是「桂」,還是「貴」?不能確定,只好用洋字拼音「Quei」的第一個字母來代替。他的地位低得連姓名也不配有。再引申說,腦袋後拖根小辮子的寫照,點明了特定的時代背景。「Q」又是英語「Question」(問題)的開頭字母,庶幾藉以表明小說要反映的是當時中國社會的一系列問題,這就蘊寓了作者所說的要創造出一個現代國民的魂靈,來探求改革中國國民性的創作意圖。再如小說《故鄉》中的「圓規」取名,楊二嫂「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 「圓規」正是她外在形象的絕妙畫像。從內里看,「圓規」的取名,揭示了當時社會小市民的市儈和尖刻,從而表現了人際之間的隔膜,社會的世態炎涼。
二、 通過語義的聯系給人物取名,揭示社會生活
魯迅先生筆下的在魯鎮咸亨酒店「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是封建社會倍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讀書人。對這么一個為禮教和權勢所戕害的腐儒,作者從描紅紙上大人孔乙己這半通不通的話里壓縮後替他取下這個名字,蘊含著魯迅先生對孔孟之道的輕篾和揶揄.•.魯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說《葯》,是以華老拴和夏瑜兩家的不幸遭遇為線索,反映清末舊民主主義的革命現實。革命者夏瑜是為紀念秋瑾而塑造和命名的。「夏」對「秋」,「瑜」對「瑾」(都是美玉),扣合巧妙,自然貼切。從「老栓」、「小栓」的取名上,揭示了當時民眾的封閉和愚昧,也暗示了辛亥革命不宣傳民眾、發動民眾的局限性。而明、暗線主人公姓氏的選擇,更是巧妙地體現在將二者聯系起來,組合成中國的古稱————華夏;「華」、「夏」兩家的悲劇正是華夏民族的悲劇。「華」、「夏」兩姓氏的選擇,反映了作品概括且暗示革命者如果不喚醒民眾,就必然出現《葯》的悲劇的題旨
三、 以風俗習慣給小說人物命名,來揭示社會生活
魯迅先生小說的下層人物的取名,常常有深刻的蘊義。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風波》中的「七斤嫂」等,均是隨夫命名,「出嫁從夫」,連個名字也不配有;這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對婦女的深重壓迫,突現了舊中國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此外,舊中國,下層勞動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其取名往往只是便於呼叫而已,所以 ,他們的取名常常體現了社會的殘酷、人民生活的悲慘。如江浙一帶舊俗,嬰兒生下來常用秤稱重量,而這嬰兒落地的重量便成了該人物終生的稱呼符號。如《風波》中的「七斤」、「六斤」等。至於《社戲》中的「八公公」、「六一公公」的取名,更是對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有力控訴。清代學者愉樾《春在堂隨筆>卷五雲:「: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等及父母年齡合計者為名。…………今紹興鄉間頗有以數目字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一,合為四十五也。生子或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八公公」、 「六一公公」兩位老農的取名,正是承沿此風:「八公公」是以排行取名;「六一公公」是以父母年齡合計數目取名。這取名實際上是不許貧民取名的佐證,從而突現了平民百姓在政治上遭受壓迫,經濟上遭受剝削,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侮辱的低下社會地位。
細心體會魯迅先生小說人物命名中所蘊籍的苦心孤詣,匠心妙趣,揭示這些苦心孤詣、匠心妙趣,不僅能使我們感到理性的愉悅和滿足,而且能幫助我們理解魯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蘊義,使我們窺見作者的文心所思之所在,進一步地把握小說的思想指歸和藝術意蘊
② 魯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
有阿Q、孔乙己、祥林嫂、九斤老太、閏土、壽鏡吾、長媽媽、范愛農、無常等。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③ 魯迅的小說 裡面的人物姓名的寓意
在這個方面 可能《紅樓夢》表現的更突出一些
魯迅先生取名字的方法有很多內種。 《葯》的容這一種可算作暗喻法(包括『華家』『夏家』喻為華夏)即小說中人物的姓名,其實暗指另一個人,而這個人讀者能一目瞭然。
如《鑄劍》中的宴之敖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燕國的大刺客荊軻,同時作者在此還以其自喻,暗指他自己。有時用雙關,如《狂人日記》中的古久先生,從「陳年流水簿子」可看出幾千年的封建禮教。《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原名「干亭」,因仰慕俄國大文豪高爾基而改成「高爾礎」,這么一改,儼然成了大文豪的兄弟,以一篇小文章便妄想與大文豪高爾基齊名,卻只是一個胸無點墨的傢伙,偏偏要附庸風雅,改名高爾礎,最終只能出盡洋相,逃離講台。此外還有《傷逝》中的男主角史涓生,意即軟弱無力的讀書人。而小說中的他正是這樣一個形象。
其他方法:
行輩命名法 形象命名法 習俗法取名 諧音法取名 綽號法取名……
詳見下面博客
④ 寫出下列魯迅作品中涉及人物的名字或根據人物名字寫出相應的作品
1."冬天下雪捕鳥,夏天看瓜刺猹"的是_閏土 ____.
2.狂人是__《狂人日記》 ____中的人物.
3."給孩子們分茴香豆,後被舉人打斷腿"的人物是__孔乙己 ___.
4."吃人血饅頭"的是__華小栓____.
5.雙喜、阿發是__《社戲》___中的人物.
⑤ 魯迅的作品及文中的主要人物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
·朝花夕拾·閏土, 藤野先生.
·吶喊 · 魯迅 、阿Q、孔乙己、母親
雜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墳
·花邊文學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補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 ·南腔北調集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附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熱風 ·三閑集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⑥ 魯迅小說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
豆腐西施楊二嫂,閏土,阿Q,孔乙己,華老栓,祥林嫂
都是社會下層的人
⑦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介紹.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2、阿Q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3、瘋子
瘋子,吉光屯人,他不是一般的瘋子,他憂國憂民;不僅如此,他還具有改革者的勇氣和堅定。他敢於去吹熄長明燈,在被群眾欺騙了一次以後,他堅決要自己去吹熄長明燈,闊亭說要代替他去吹,他堅持自己去熄並說現在就去,這說明他辦事很堅決,上過一次當,不會再被騙。
他知道結局——即使吹熄了長明燈,那些東西也還在,但是他陰鷙的笑容說明他內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還在。然而我只能姑且這么辦。我先來這么辦,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沒有辦法打開大門的時候,他想出的辦法是放火,這是一種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敗後,他也依然在喊這句話。
4、陳士成
他是科舉時代沒落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出自魯迅《吶喊》中的《白光》。因為好幾次落榜科舉後最終因為受不了失敗和無人賞識的悲痛,精神而異常失足落水。 從中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和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5、愛羅先珂
《鴨的喜劇》通過蘇聯盲詩人愛羅先珂在池中放養蝌蚪想聽蛙鳴,後又收養小鴨,結果蝌蚪被鴨吃光這一鴨的喜劇,同時也是蝌蚪的悲劇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規律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愛羅先珂到北京後,一直哀嘆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所以買了蝌蚪和小鴨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樂打破人生的沉寂,而蝌蚪被小鴨吃掉的結局,暗示了主人公愛羅先珂最後悄無聲息的離去。
⑧ 魯迅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名字
《吶喊》:
狂人 掌櫃 阿義 夏瑜 老拱 阿五 寶兒 車夫 巡警 六斤 七斤 阿四 宏兒 閏土 水生 阿Q王胡 吳媽 小D 地保 把總 洪哥 總長 迅兒 仲密 雙喜 八叔 桂生 阿發 大哥 妹子 母親 趙貴翁 陳老五 何先生 孔乙已 丁舉人 八公公 何小仙 華老栓 華小栓 華大媽 康大叔 夏三爺 王九媽 老女人 N先生 七斤嫂 趙七爺 小尼姑 鄒七嫂 方玄綽 趙秀才 少奶奶 趙太太 老尼姑 錢大爺 方太太 金永生 陳士成 三太太 龔雲甫 迅哥兒
古久先生 單四嫂子 茂才先生 舉人老爺 夏四奶奶 九斤老太 假洋鬼子 六一公公
愛羅先珂 仲密夫人 鐵頭先生 狼子村佃戶 駝背五少爺 知縣大老爺
《彷徨》:
阿毛 四嬸 柳媽 堂倌 長富 阿順 阿昭 長庚 主婦 秀兒 四銘 招兒 學程 銓兒 阿發 薇園方頭 老黑 闊亭 四爺 老富 六順 禿頭 長子 巡警 囚犯 貓臉 族長 申飛 子君 涓生 老三局長 黃三 老缽 校役 大良 二良 三良 王升 老五 聽差 康兒 荷生 索士 八三 愛姑 祥林嫂 賀老六 呂緯甫 九公公 何道統 三角臉 灰五嬸 庄七光 梁五弟 郭老娃 白背心
胖孩子 老媽子 胖大叔 死鱸魚 高爾礎 老門房 萬瑤圃 鄧孝翁 高幹亭 魏連殳 杜師長 官太太 房主人 秦益堂 汪月生 普悌思 張沛君 白問山 張靖甫 郝上善 庄木三 慰老爺汪得貴 榮大爺 光太太 七大人 老畜生 小畜生 四太太 毛資甫 史涓生
魯四老爺 衛老婆子 四銘太太 何萬淑貞 陽宅先生 蕊珠 仙子 十三大人 房東太太魏連殳祖母 魏連殳堂兄 長班的兒子 子君的胞叔 子君的父親 尖下巴少爺 知縣大老爺 大良們的祖母 自由之友總編輯 鱸魚須的老東西
《故事新編》:
羿 鯀 禹 益 稷 女媧 顓頊 嫦娥 女辛 女乙 趙富 女庚 堯爺 舜爺 丹朱 阿啟 大王 國王王妃 莊子 司命 王後 楊大 楚王 局長 紂王 商王 保甲 巡士 伯夷 叔齊 西伯 武王 妲已樵夫 老子 孔子 魯般 墨翟 棕子 書記 廚房 子夏 阿廉 巡兵 武士 墨子
秦始皇 漢武帝 老婆子 蠻尤氏 禹太太 楊小三 眉間尺 宴之敖 志必恭 阿二嫂 七太婆
散宜生 太師疵 少師強 周文王 周王發 姜太公 小窮奇 管門人 小丙君 阿金姐 庚桑楚
關尹喜 簽子手 公孫高 公輸般 曹公子 耕柱子 管黔敖 禽滑厘 逢蒙老爺 鳥頭先生 皋陶大人 女隗小姐 胖大官員 白須老臣 矮胖侏儒 梳頭太監 比干王爺 賬房先生 第六個妃子 第三個王妃 第九個王妃 年青的太太 眉間尺的母親 眉間尺的父親 拿拄杖的學者 另外的一個侏儒 不拿拄杖的學者 白須白發的大員 《神農本草》學者 禹的母舅的干兒子 穿醬色長袍的紳士 伏羲朝小品文學家 〔註:以上謎材整理自《魯迅小說全集》(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其中的《故事新編》是魯迅用神話傳說、歷史題材寫成的小說,因而一些人名在神話傳說、歷史資料中出現過。
⑨ 魯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