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從薩特小說牆看世界

從薩特小說牆看世界

發布時間:2021-11-23 00:43:23

A. 薩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指的是誰存在主義的小說主要有什麼

最早聽說薩特,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上,一篇名為《牆》的小說,使我對這個世界的荒誕以及啼笑皆非印象深刻。後來,上大學後對於薩特其人,及其存在主義聽到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奇。在學校的圖書館里,能找到的關於薩特的書並不多,其實就是整個跟文學沾得上邊的書也不多,三樓可憐兮兮的排了幾排,且多半磨損嚴重,面黃肌瘦,不敢亂翻.

薩特強調存在主義是一種“關於自由的學說”,自由是這一學說的核心,但他所謂的自由,並不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的自由,而是思想的自由、選擇的自由,這里,自由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所體現的是人格的尊嚴和獨立的思考。這一概念中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思想因素:一是對現存秩序和傳統觀念的否定;二是在意識到人的異化和貶值的情況下,力圖恢復人的尊嚴與價值的努力。薩特認為,無論人的處境多麼惡劣,意識總是自由的,思想總是由自己支配的,人畢竟可以按自己的意志選擇行為方向。你被敵人俘虜,失去人身自由,但你是成為寧死不屈的英雄,還是卑怯可恥的叛徒,全憑自己的決斷。一個殘疾人,受到生理的局限,他可以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也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找到自救的途徑,全看自己作何選擇。

B. 關於薩特《牆》中「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這一存在主義觀點的體現。這是我要寫的畢業論文。

加繆 存在主義 荒誕世界 反抗精神

C. 怎樣找到薩特文集在線閱讀網址

dtdx353朋友,你好。首先我要向你表示欽佩。眾所周知,薩特的作品以及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一向以晦澀難懂著稱於世,你會對他的作品感興趣,著實令人佩服。
其次我要向你表示遺憾,因為就向樓上所說的一樣,薩特的作品在網路並沒有在線閱讀或下載地址;你還別說這個,就是你到書店裡面都不一定能找到他的作品。
不過你也不必過於失望,因為我還是找到了一些關於薩特本人以及作品的相關資料,希望這些資料能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是薩特本人的資料: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薩特出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喪父,從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開始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學時代接觸柏格森、叔本華、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攻讀哲學。1929年,獲大中學校哲學教師資格,隨後在中學任教。1933年,赴德國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哲學,接受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回國後繼續在中學任教,陸續發表他的第一批哲學著作:《論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緒理論初探》、《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出版,奠定了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系。
薩特雖然曾經是一個早熟的才華橫溢的學生,然而直到33歲時,他才發表第一部文學作品。在勒哈弗爾小城做中學教員期間,隨著歲月的流逝,薩特產生了失意感,於是開始撰寫對孤獨的思考,連續寫成了以下幾篇文章:《對偶發性的論述》、《論心靈的孤獨》、《憂鬱症》以及《安東納·洛根丁的奇特冒險》,最後一篇後來改編為小說《惡心》(1938)。

接下來是有關薩特文學創作的資料:
薩特的代表作《惡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它總結並體現了薩特的生活和思想,因而是作
家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這部短小精幹但思想上極有挑戰意味的小說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主人公安東納·洛根丁是一個孤獨的學者,他為了撰寫一個18世紀默默無聞但令人難以捉摸的貴族的傳記,來到了凄涼的布威爾城。洛根丁對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發現引發了一場生存危機,於是他決定以小說寫作來逃避這場危機。他要寫一部小說去深深觸動讀者,迫使他們去獲取他自己已經取得的解脫意識。

D. 法國有位哲學家說:你可以期待太陽從東方升起,而風卻隨心所欲地從八方吹來

薩特
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於巴黎。法國作家、哲學家。19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攻讀哲學,後任中學哲學教師。1933年在柏林法蘭西學院哲學系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應征入伍。1940年被德軍俘虜,次年獲釋,後參加法國地下抵抗運動。 薩特是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學著作有《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干問題》。這些著作已成為二十世紀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資料。 薩特把深刻的哲理帶進小說和戲劇創作,他的中篇《惡心》、短篇集《牆》、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的戲劇創作成就高於小說,一生創作9個劇本,其中《蒼蠅》、《間隔》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佔有重要地位。《恭順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迫害,並對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劇體現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 1955年,薩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訪問中國。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小說《惡心》和劇本《蒼蠅》、《問隔》、《恭順的妓女》等已有中文譯本。
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優秀的文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薩特出生於巴黎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喪父,從小寄居外祖父家。他很小就開始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學時代接觸柏格森、叔本華、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攻讀哲學。1929年,獲大中學校哲學教師資格,隨後在中學任教。1933年,赴德國柏林法蘭西學院進修哲學,接受胡塞爾現象學和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回國後繼續在中學任教,陸續發表他的第一批哲學著作:《論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緒理論初探》、《胡塞爾現象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學巨著《存在與虛無》出版,奠定了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哲學體系。 薩特雖然曾經是一個早熟的才華橫溢的學生,然而直到33歲時,他才發表第一部文學作品。在勒哈弗爾小城做中學教員期間,隨著歲月的流逝,薩特產生了失意感,於是開始撰寫對孤獨的思考,連續寫成了以下幾篇文章:《對偶發性的論述》、《論心靈的孤獨》、《憂鬱症》以及《安東納·洛根丁的奇特冒險》,最後一篇後來改編為小說《惡心》(1938)。 薩特是法國戰後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學著作有《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和《方法論若干問題》。這些著作已成為二十世紀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思想資料。薩特把深刻的哲理帶進小說和戲劇創作,他的中篇《惡心》、短篇集《牆》、長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認為法國當代文學名著。他的戲劇創作成就高於小說,一生創作9個劇本,其中《蒼蠅》、《間隔》等,在法國當代戲劇中佔有重要地位。《恭順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劇,揭露美國種族主義者對黑人的迫害,並對反種族歧視的普通人民的覺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劇體現了他主張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1955年,薩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訪問中國。1964年,瑞典文學院決定授予薩特諾貝爾文學獎金,被薩特謝絕,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小說《惡心》和劇本《蒼蠅》、《問隔》、《恭順的妓女》等已有中文譯本。
薩特百年:引人心動的文化現象 - []
Tag:人文思想
[ 作者:黃正平 |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點擊數:139 | 更新時間:2005-6-18 | 文章錄入:北國之春工作室 ] 1940年年初,法英對德宣戰,法國阿爾薩斯前線已是劍拔弩張。德軍陣地離這里只有幾公里之遙,雙方隨時都有交火的可能。法軍兵營里,一個30多歲的士兵卻埋頭在筆記本里,寫啊,寫啊,周圍的世界對他來說似乎不存在。為了節省當時十分寶貴的紙張,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竟找不到一公分的空隙。一年的前線生涯,他有了15本這樣塗滿墨跡的本子。這些文字在作者身後以《筆記本》為名發表,有600頁之多。從內容來看,筆記里有隨想,有哲學思辯,有小說梗概,有劇情構想,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毫無限制。這位幾乎是「寫作狂」的人便是日後成為法國文壇泰斗的薩特。今年巴黎的春天深深印上了他的標記。薩特生於1905年6月21日,死於1980年4月15日,今年正是他的100周年誕辰和25周年的祭日。從3月至6月,法國和世界各地有許多紀念活動。其中6月21日,在巴黎索邦大學將舉行正式的紀念儀式,同時有連續兩天的大型討論會。法國國家圖書館3月起舉辦為期半年的題為「薩特和他的時代」展覽會。摩納哥還專門發行了一枚1.11歐元的薩特紀念郵票。在法國,報紙頭版、雜志封面上,隨時可看到薩特手持雪茄的著名照片;電台、電視台則不斷有專題節目播出。時值春季,有此風氣,以至有「薩特之春」的說法。薩特的鼎盛期是20世紀的50—60年代,70年代後期起,對他的批評漸多,但他的影子仍然覆蓋面很大,這從如今的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之豐富,可見其一斑。那麼,今天看薩特,他的哪些地方最引人心動?從人們所憶所談的內容來看,以下幾點值得一提:一部「思想機器」和「寫作機器」薩特自幼喪父,生活艱難,又身材矮小,其貌不揚,被大家叫做「小個子」,但這對他沒有產生任何自卑的影響。相反,他是天生的自命不凡。他在年輕時給自己立下的人生目標也許是絕無僅有的:「我要同時成為斯賓諾莎和司湯達。」也就是說,即要當一個一流的哲學家,也要當一個一流的文學家。而這居然成為了現實。1936年,他發表《想像》一書,以胡塞爾的現象學批判傳統形像思維理論,觀點深入淺出,行文豪邁自信,已經顯露出一個大哲學家的風范。1938年,《惡心》問世。這部小說一反傳統,人物哲理化,情節內心化,是現代派文學的精品。之後,薩特持續交替發表哲學作品和文學作品:《牆》(小說,1939年),《想像》(哲學著作,1940年。此書是1936年《想像》一書的姊妹篇),《蒼蠅》(劇作,1943年),《存在與虛無》(薩特的哲學代表作,1943年),《間隔》(劇作,1944年)……這些作品都毫無疑問是20世紀哲學和文學領域中出色的經典。法國哲學教授讓·呂克·南希最近在《世界報》上著文說,薩特是個古往今來從未出現過的兩面神:沒有一個哲學家象他那樣在文學海洋中游弋,也沒有一個文學家象他那樣大舉進行哲學操練;我們無法理解,邏輯思辯和形象推演,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筆下毫無妨礙地非常清晰地表現出來

E. 介紹一下薩特《牆》

《牆》,是法蘭西作家讓·保羅·薩特創作的小說,創作於1939年2月。

小說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里在監獄里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只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

小說形容最年輕的那一位:「恐懼與災難使他面無人色,使他整個面容都扭曲了。三天以前,他還是一個利落的小夥子,但是現在他卻像個老怪物。」

比恐懼更加令人窒息的,是孤獨,是在死亡面前體會到的單個生命孤獨無援,是那種與這個世界已經變得毫無關系的、被連根拔起、漂浮和疼痛的感覺。伴隨著呻吟和哭泣的聲音,人們在討論明天行刑時到底是射擊一次還是兩次,這中間要不要再裝子彈、再瞄準,想像的痛苦比實際的痛苦還要難以忍受。

人們常把《牆》看作反映西班牙戰爭的寫實作品,把小說主人公視為反法西斯的「革命戰士」。

(5)從薩特小說牆看世界擴展閱讀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惡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群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鏟除篡位的暴君並為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為題材,闡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了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說明客觀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舊習)直接制約著人的生存和活動,人死之後還念念不忘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因而認為「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或譯獻身文學),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對各種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要干預社會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朴質自然。

在他的小說中,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在作品時間的處理上,講求同時性。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了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

F. 跪求薩特的短篇小說《牆》的法語版,l'edition francaise de <le mur> de jean paul sartre

你可以到知道法語板塊去問一下試試。

G. 薩特的經典著作都有哪些

《惡心》、《蒼蠅》、《死無葬身之地》、《骯臟的手》、《存在與虛無》等。

1、《惡心》

《惡心》是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創作的日記體中篇小說,1938年首次發表。

《惡心》是薩特將自己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形式相結合,用小說來表現「存在」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全書以第一人稱日記體寫成,由兩頁沒有日期的日記和1932年1月19日~2月25日的日記組成,整個故事平淡、缺少情節。

惡心本來是指一種生理反應,在文中是指清醒的主人公安東納·洛根丁對世界的偶然性與不可知性的惡心,對存在本身的無意義的惡心,對人的生存的偶然性和無深刻理由的惡心,對人性異化的惡心,對荒誕現實的惡心。

《惡心》用形象的人和物展示抽象的哲學思考,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圖解,是薩特小說創作成熟的標忐,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該書也確實深刻地影響了法國現代小說的演變,無論在哲理思想上還是在寫作手法上都堪稱現代小說的先驅。

2、《蒼蠅》

《蒼蠅》(1943)是薩特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改編的一部存在主義悲劇。作者借用這出濃郁的古代神話悲劇的詩意,藝術地破除了人對自然之謎的惶惑感,傳遞出人能戰勝「上帝」,自由選擇生活道路的現代意識。

薩特要用悲劇主人公俄瑞斯忒斯自我選擇的英雄氣概,掃清處於戰後苦難荒誕之中人們的悲觀失望情緒,號召人們積極介入現實生活。《蒼蠅》創作於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是一部利用古典題材影射現實的傑出作品。

3、《死無葬身之地》

《死無葬身之地》是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於1946年創作的話劇,是薩特的第一個劇本。薩特在其洋溢現實主義氣息的劇作《死無葬身之地》 中,成功地注入了他的存在主哲學思想。

這種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的交 融賦予了人生價值、自由選擇、對行動負責等核心命題以新的意義,給存在主義文學帶來了生機。

4、《骯臟的手》

《骯臟的手》(1948)是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觀念戲劇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繼《死無葬身之地》(1946)、《可尊敬的妓女》(1946)之後又一部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相結合的藝術作品。

5、《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是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43年。

《存在與虛無》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虛無問題;第二部分論述自為的存在;第三部分論述為他人;第四部分論述擁有、作為和存在。

該書前半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范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

在這個基礎上,後面的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系,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並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

《存在與虛無》是一部關於存在主義的代表作,是20世紀法國存在主義的奠基之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讓-保羅·薩特

H. 那有關於薩特得《惡心》這本書的一些介紹

《惡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它總結並體現了薩特的生活和思想,因而是作家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這部短小精幹但思想上極有挑戰意味的小說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主人公安東納·洛根丁是一個孤獨的學者,他為了撰寫一個18世紀默默無聞但令人難以捉摸的貴族的傳記,來到了凄涼的布威爾城。洛根丁對生活中微乎其微的偶然性的發現引發了一場生存危機,於是他決定以小說寫作來逃避這場危機。他要寫一部小說去深深觸動讀者,迫使他們去獲取他自己已經取得的解脫意識。

I. 下列語句出自薩特的短篇小說《牆》的有哪些

D、在這一瞬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好象我拿著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E、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的

"At that moment I felt that I had my whole life in front of me (在這一瞬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好象我拿著自己的一生放在自己的面前) and I thought, "It's a damned lie."

"在天亮之前,我對他(抵抗運動領導人格里)的友誼就已經死亡了,與此同時,我對孔莎的愛,我生還的慾望都已經死亡了。無疑,我是始終尊敬他的,他是一個堅強的人。但是,這並非我願意代他而死的理由;他的生命不見得比我的更有價值,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

I didn't like Ramon Gris any more. My friendship for him had died a little while before dawn at the same time as my love for Concha, at the same time as my desire to live. Undoubtedly I thought highly of him: he was tough. But it was not for this reason that I consented to die in his place; his life had no more value than mine; no life had value (任何生命都是沒有價值).

J. 哪裡可以下載薩特英文版本的小說《牆》,the wall

http://www.nicklewis.org/philosophy/existentialism/the-wall

閱讀全文

與從薩特小說牆看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找一本主角是乞丐的修真小說 瀏覽:853
類似六朝的完結小說 瀏覽:199
結愛小說第三部叫什麼名字 瀏覽:739
小說冷子墨主人公 瀏覽:682
小說總裁霸上癮 瀏覽:842
寫小說可以火么 瀏覽:38
主角是系統的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801
古穿現總裁小說 瀏覽:121
小說寫蘿莉的 瀏覽:354
在火車上做愛短篇小說 瀏覽:687
有沒有小說接稿件賺錢系統 瀏覽:531
飛盧小說閱讀器電腦版下載 瀏覽:755
小說四月全文閱讀 瀏覽:878
免費盜墓小說主人公胡一八 瀏覽:693
小說主角林俊 瀏覽:46
九龍之主都市小說 瀏覽:471
異界重生成樹的小說 瀏覽:871
主角正太弱氣受小說 瀏覽:927
喜歡我這樣弄你嗎嗯啊小說網 瀏覽:275
主角從小練內功的念力小說 瀏覽: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