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
孫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鬥士
路遙的小說通常有兩個主題:一個是苦難體驗,一個是道德善良,正是由於對苦難和道德的論述,使路遙的小說顯示出獨特的精神風貌和內在價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孫少平便擔負起實現小說這兩個主題的重任.
田曉霞——男性的精神導師
田曉霞出身於一個幹部家庭,殷實的家境使她不必像男主人公孫少平那樣為溫飽所困,更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家庭的熏陶下,她的思想境界和內在品質都遠勝於同齡人.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孫田兩人初次見面的片段,會得出這樣一個印象:此時的田曉霞自信、熱情、主動,而孫少平在這樣一個「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學」面前,變得像「農民一樣笨拙」.孫少平此時的智力和眼界均未完全開發,而使這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綻放奪目光芒的,正是田曉霞.
田曉霞在高中時期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看問題往往和社會一般的看法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此時的孫少平「每次和她交談,都能使自己的頭腦多開一扇窗戶」,孫少平已開始自覺接受田曉霞的指教,而田曉霞則慧眼獨具地發現孫少平與眾不同的「氣質」,並有意識地加以引導.
孫少安——負重前行的跋涉者
本書中,孫少安是背負最沉重包袱的人,6歲開始干農活,13歲輟學幫助父親支撐起風雨飄搖的家,18歲憑借著「精明強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選為生產隊長,成為雙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護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學業,姐姐一家尚能夠勉強度日.而弟弟孫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闖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後方」就平安無事.
孫少安不僅要同與生俱來的貧苦搏鬥,還要處處提防來自村書記田福堂的算計,出於對孫少安才乾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騷情」其女田潤葉的不滿,田福堂多次利用「階級斗爭」陷孫少安於困境.孫少安就是在這樣來自家庭和政治的「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負重前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除了不屈服於命運外,孫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書中表現的重點.無論家庭多麼「爛包」,他從未顯露出對家庭的厭惡和嫌棄,他對全家老少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令人起敬,而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對家庭之愛擴展到對全村村民的愛,這是超出農民狹隘門戶觀念的.從擔當一隊之長到後來招攬村民到自己的磚廠上工,以及慷慨捐資助學可以看到這一點.而他對自己初次創業失敗村民對他的「背叛」更表現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創業成功後仍不計前嫌地幫扶他們,孫少安是作者極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
盡管只有高小文化,孫少安憑借生活的歷練和聰慧的天資,使他對社會有著超出一般農民境界的獨到理解.例如他初次見到田福軍時一番讓「農民撒手干想乾的事,上面不要老指手畫腳」的言論,其實質就是解放農村生產力;還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產承包責任組」,其內容已同改革開放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差無幾.
補充:《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貳』 《平凡的世界》這部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平凡的世界》是著名作家路遙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倆的事業、愛情、婚姻等方面的故事。在這本小說的扉頁上,路遙寫著「習慣了被王者震撼,為英雄掩淚,卻忘了我們每個人都歸於平凡,歸於平凡的世界」,我覺得這句話,充分表明了《平凡的世界》的主題思想。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精明強悍,最終功成名就的孫少安,還是境界較高,歷經世事的孫少平,他們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但是最終都歸於了平凡。所以路遙《平凡的世界》的主題思想就是無論我們現在經歷如何的不平凡,我們最終都會歸於平凡,歸於這個平凡的世界。
『叄』 《平凡的世界》作品賞析
從內容來賞析: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問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從人物來賞析:
孫少平:小說中人如其名,這個人物的內心從未平靜。生活在偏遠山村,渴望知識,注重精神,希望在外面的天地證明自己。一個20出頭的少年,能夠走出農村,向命運挑戰,試圖用自己的雙手和頭腦來改變和把握自己的命運。並能夠不悲不嘆,直面現實,腳踏實地,真誠待人。這樣的人永遠值得我們尊重,哪怕被生活擊打的遍體鱗傷,我們也應把他當英雄崇尚。但這樣的人,在春天受傷,在夏天一定會好。沒有文憑,沒有漂亮衣裳,沒有一切軟硬體包裝,經受生活的洗禮,在現實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堅強而自尊的活著,這就是生活的強者。作者筆下的孫少平,跟隨作者的筆,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走下大牙灣礦井,成為一名普通礦工,在了解我國礦業落後,煤礦資源珍貴的國情後,滋生了責任感。沒有接受調動,沒有自己創業,當個80年代的萬元戶。這種人只有在「公家」才會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用一個普通的生命詮釋著對國家的意義。象沙漠中的綠洲,珍貴、美麗、止渴。
孫少安:提起這個人,首先我們要贊嘆的是:他對家庭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小學畢業就輟學回家,開始和父親共擔生活重擔。這種勇於承擔和自我犧牲的精神,為那些所謂的智者所不及,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已明白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親情。當然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精神支柱會擴大為親情、友情和愛情。這是個沒有理論指導的生活中的實幹家,一個改革中的先覺者,更是優秀農民的代表。在承包了磚場,成了「農民企業家」後,為自己的村修建了一所學校。這樣一個「農民企業家」已經能夠這樣支配金錢,使我們感嘆真正的素質、能力、金錢觀只有生活的課本來的真切。
孫玉厚:人如其名。我們不提這個朴實的農民一生怎樣的不畏艱辛,這在中國農村很多人也具備。這是特質,但不是他的「專利特質」。這個用畢生的經歷和心血也沒有改變貧窮的老人,他的貧窮是社會體製造成的,不能簡單的歸結為一個人的命運和能力。他的「專利特質」在於,他懂得怎樣做一個父親,看到兒女的成績,他會比兒女更高興,兒女痛苦時,他比他們更痛苦。當一個父親把自己的全部愛拋灑給自己的兒女,已己身來示範做個善良真誠的人時,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父親。他的兒女,也因為成長在愛中,本身也有接受愛和賦予周圍人愛的能力。孫少平、孫少安、孫蘭香的優秀和他們的家庭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孫玉厚他貧窮了大半輩子,他的財富就是他的子女。
田潤葉:象一個在班裡成績中上的學生,知識給了她一個穩定的工作,卻沒有給她一個明確的人生觀。因為外公的勸說,出於對二爸的關愛,她嫁給了李向前。一方面她還沒有很高的素質,足以來判斷和把握自己的命運:一方面她又頑固的不肯接受自己造成的婚姻,於是她和他的丈夫都成了這場婚姻的犧牲品。在她的身上有中國婦女的善良、熱情、朴實也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當然後來李向前失去了雙腿,他們過的很幸福,這里不做評論。
田小霞:一個現代的知識女性,在短暫的生命中,迸射了最美麗的光彩。
『肆』 論文《平凡的世界》主旨探究(不少於800字)
1、主題思想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
2、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3、路遙簡介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中國當代農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石咀驛鄉王家堡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1969年回鄉務農。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
『伍』 《平凡的世界》主題思想是什麼
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路遙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讀者仍有啟迪。
作者路遙在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5)平凡的世界小說主題分析800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
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陸』 概括《平凡的世界》小說主題(三四百字左右)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抄表襲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
『柒』 平凡的世界文學評論3000字
文學評論《像路遙那樣直面生活》
李准(文藝評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
《平凡的世界》在我看來有三個主題:一是年輕人的成長;二是中國農民的命運;三是一切善良的誠實勞動的人,在人生轉折關頭應該作出怎樣的選擇。這三大主題從時間來講是永恆的,任何一個時代都存在這個主題,從空間來講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都是時刻要面臨的。小說《平凡的世界》了不起,通過少平、少安弟兄二人為主的經歷,緊緊地抓住了這三大主題,融為一體。
寫這個主題的人很多,為什麼《平凡的世界》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只要在現實中把對生活、對人民真誠真實的追求貫徹到底,他在抓住現實的同時,實際上就在擁抱內容,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電視劇的創作就做到了這一點。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出現在1985年前後,從那個時候開始,反思文學、改革文學、鄉村派、意識流等等很多,很多的作品被炒得很紅,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當時默默無聞,但是獲獎之後大家越看越有味道,評價越來越高。這個電視劇當時有人擔心,因為路遙是散文詩語言,能不能改編?改編以後效果如何?開始也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但是播出之後,時間越長,發酵越大,不僅是電視劇獲得多方關注,文學評論界對它的關注度,特別是就其發表的評論也超過了《紅高粱》的改編。不僅是農村讀者,還有大城市的觀眾,都從中發現自己和時代的聯系,發現自己和主人公的關系。
電視劇對於原著的再創作,我的主張很簡單,一是忠於原著的基本故事框架,二是忠於原著的人物定位和命運走向,三是忠於原著的基本主題,有增有減要忠於這三個主題。這個電視劇的這三點都做到了。
我對這部電視劇的兩個地方特別感興趣:第一,原著中一些精彩的細節電視化了,細節是靈魂,細節里出魔鬼。第二,路遙敢於直面生活中的挑戰,原著中有一些當時看似不經意實際是很深刻的東西,改編接過來了。比如說,孫少平自己富了,要不要帶動大家都富,怎麼帶動大家都富,誰發家,誰幫人,誰受窮,誰狗熊,這個主題始終貫徹在農村的命運中。現在這兩個問題比當時不知道尖銳復雜了多少倍。你究竟做什麼樣的選擇?孫少平那樣的選擇?孫少安那樣的選擇?到現在仍然在考驗著每一個人,這證明了路遙作品的穿透力。
現在,文學界對這部電視劇的批評有的很有道理,也有一些我覺得過於苛求。出了陝西沒有人計較是關中話還是陝北話,這個關系不太大,要不要說普通話倒是有爭議。有一些改動,我是很同意的。比如增加了少安跟秀蓮戀愛的過程。小說原來寫的就是1975年到1985年,電視劇到了1986年春節,全城掛燈籠,放鞭炮,我是接受的。當然有些批評也是有道理的,小說中孫少安的性格邏輯發展的軌跡,他內心的東西,這個可以探討。有人批評畫外音太多,路遙的作品是散文史詩,心理描寫化為影視語言是很困難的,但是不宜太多。這當然也是忠於原著的一種努力,但是這種努力有點牽強。總體我覺得是成功的。
『捌』 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1500字
孫少安——負重前行的跋涉者
本書中,孫少安是背負最沉重包袱的人,6歲開始干農活,13歲輟學幫助父親支撐起風雨飄搖的家,18歲憑借著「精明強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選為生產隊長,成為雙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護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學業,姐姐一家尚能夠勉強度日。而弟弟孫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闖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後方」就平安無事。 孫少安不僅要同與生俱來的貧苦搏鬥,還要處處提防來自村書記田福堂的算計,出於對孫少安才乾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騷情」其女田潤葉的不滿,田福堂多次利用「階級斗爭」陷孫少安於困境。孫少安就是在這樣來自家庭和政治的「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負重前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除了不屈服於命運外,孫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書中表現的重點。無論家庭多麼「爛包」,他從未顯露出對家庭的厭惡和嫌棄,他對全家老少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令人起敬,而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對家庭之愛擴展到對全村村民的愛,這是超出農民狹隘門戶觀念的。從擔當一隊之長到後來招攬村民到自己的磚廠上工,以及慷慨捐資助學可以看到這一點。而他對自己初次創業失敗村民對他的「背叛」更表現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創業成功後仍不計前嫌地幫扶他們,孫少安是作者極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 盡管只有高小文化,孫少安憑借生活的歷練和聰慧的天資,使他對社會有著超出一般農民境界的獨到理解。例如他初次見到田福軍時一番讓「農民撒手干想乾的事,上面不要老指手畫腳」的言論,其實質就是解放農村生產力;還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產承包責任組」,其 內容已同改革開放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差無幾。
望採納!!!!!!
『玖』 平凡的世界主題思想是什麼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並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
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其中,孫少安是立足於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斗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斗的兩極經驗。
(9)平凡的世界小說主題分析800字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准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人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葯,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拾』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可以圍繞什麼來寫要夠800字,求個能水那麼多的主題
時代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