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英文小說的人物都有啥特點
The Canary Caper Book Description C is for CanaryDink,Josh,and Ruth Rose get an urgent call from Mrs.Davis.Her canary is missing!
淡黃色的刺山柑.女主角是比較貪慕虛榮的.
『貳』 英文小說<<the outsiders>>的人物都有啥特點
Ponyboy Curtis - The novel』s fourteen-year-old narrator and protagonist, and the youngest of the greasers. Ponyboy』s literary interests and academic accomplishments set him apart from the rest of his gang. Because his parents have died in a car accident, Ponyboy lives with his brothers Darry and Sodapop. Darry repeatedly accuses Ponyboy of lacking common sense, but Ponyboy is a reliable and observant narrator. Throughout the novel, Ponyboy struggles with class division, violence, innocence, and familial love. He mature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novel, eventually 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class bias.
Darrel Curtis - Ponyboy』s oldest brother. Darrel, known as 「Darry,」 is a twenty-year-old greaser who is raising Ponyboy because their parents have died in a car crash. Strong, athletic, and intelligent, Darry has quit school. He works two jobs to hold the family together. The unofficial leader of the greasers, he becomes an authority figure for Ponyboy. He also makes good chocolate cake, which he and his brothers eat every day for breakfast. The other greasers call him 「Superman.」
Sodapop Curtis - Ponyboy』s happy-go-lucky, handsome brother. Sodapop is the middle Curtis boy. Ponyboy envies Sodapop』s good looks and charm. Sodapop plans to marry Sandy, a greaser girl.
Two-Bit Mathews - The joker of Ponyboy』s group. Two-Bit, whose real name is Keith, is a wisecracking greaser who regularly shoplifts. He prizes his sleek black-handled switchblade. He instigates the hostilities between the Socs and the greasers by flirting with Marcia, the girlfriend of a Soc.
Steve Randle - Sodapop』s best friend since grade school. Steve is a seventeen-year-old greaser who works with Sodapop at the gas station. Steve knows everything about cars and specializes in stealing hubcaps. He is cocky and intelligent, tall and lean. He wears his thick hair in a complicated arrangement of swirls. He is also tough—he once held off four opponents in a fight with a broken soda bottle. He sees Ponyboy as Sodapop』s annoying kid brother and wishes Ponyboy would not tag along so often.
Dallas Winston - The toughest hood in Ponyboy』s group of greasers. Dallas, known as 「Dally,」 is a hardened teen who used to run with gangs in New York. He has an elfin face and icy blue eyes and, unlike his friends, does not put grease in his white-blond hair. Dally』s violent tendencies make him more dangerous than the other greasers, and he takes pride in his criminal record. Dally feels protective of Johnny Cade.
Johnny Cade - A sixteen-year-old greaser with black hair and large, fearful eyes. Though Johnny does not succeed in school, he approaches intellectual matters with steady concentration. The child of alcoholic, abusive parents, he is nervous and sensitive. Since his parents do not care for him, Johnny sees the greasers as his true family. In turn, the older boys, particularly Dally, are protective of him.
Sandy - Sodapop』s girlfriend. Sandy is pregnant with another man』s child and moves to Florida to live with her grandmother. Like the other greaser girls, Sandy appears in the text only when the boys mention her.
Cherry Valance - Bob』s girlfriend, she is a Soc cheerleader whom Ponyboy meets at the movies. Cherry』s real name is Sherri, but people call her Cherry because of her red hair. Ponyboy and Cherry have a great deal in common, and Ponyboy feels comfortable talking to her. Cherry is both offended and intrigued by her encounter with Dally Winston at the drive-in. Cherry admires Dally』s indiviality and tells Ponyboy that she could fall in love with Dally. In the days preceding the rumble, Cherry becomes a spy for the greasers.
Marcia - Cherry』s friend and Randy』s girlfriend. Marcia is a pretty, dark-haired Soc who befriends Two-Bit at the drive-in. Marcia and Two-Bit share a sense of humor and a taste for nonsensical musings.
Randy Adderson - Marcia』s boyfriend and Bob』s best friend. Randy is a handsome Soc who eventually sees the futility of fighting. Along with Cherry, Randy humanizes the Socs by showing that some of them have redeeming qualities. Randy helps Ponyboy realize that Socs are as susceptible to pain as anyone else. Randy tries to make peace with Ponyboy after Ponyboy saves the children from the fire, and he refuses to fight in the Soc-greaser rumble.
Bob Sheldon - Cherry』s boyfriend. Bob is the dark-haired Soc who beats up Johnny before the novel begins. Bob has a set of three heavy rings, which he wears when he fights greasers. Bob』s inlgent parents have never disciplined him.
Paul Holden - The husky blond Soc who steps forward to challenge Darry when the rumble begins. Paul and Darry were friends and football teammates in high school.
Jerry Wood - The teacher who accompanies Ponyboy to the hospital after Ponyboy saves the children from the fire. Though an alt and a member of mainstream society, Jerry judges the greasers on their merits instead of automatically branding them juvenile delinquents.
Tim Shepard - The leader of another band of greasers and a friend of Dally. Tim and Dally respect each other, despite occasional conflicts. Ponyboy thinks of Tim as an alley cat, hungry and restless. Tim does not appear in the novel until the night of the rumble, when his gang sides with Ponyboy』s. Ponyboy sees Shepard』s gang as real street hoods and criminals, and realizes that his own gang is little more than a group of friends fighting to survive.
Curly Shepard - The fifteen-year-old brother of Tim Shepard. Curly is stubborn and rough. He cannot go to the rumble because he was put in a reformatory for six months after robbing a liquor store. Tim is proud of Curly』s criminal record.
Mr. Syme - Ponyboy』s English teacher. Mr. Syme expresses concern over Ponyboy』s falling grades. He offers to raise Ponyboy』s grade if he turns in a well-written autobiographical theme. This assignment inspires Ponyboy to write about the greasers and the Socs, and his autobiographical theme turns into the novel The Outsiders.
所有的人物英文介紹
Hope you enjoy it!
A fantabulous novel to comprehend~~
『叄』 英美小說列表
英國:
《羅密歐與朱麗葉》1594 《哈姆雷特》1601 莎士比亞
《培根隨筆》1597-1625 培根
《失樂園》1667 彌爾頓 《魯賓遜漂流記》1719 笛福
《格列佛游記》1726 斯威夫特 《詠水仙》1792 華茲華斯
《傲慢與偏見》1813 簡·奧斯汀 《西風頌》1819 雪萊
《唐璜》1819-1824 拜倫 《簡·愛》1847 夏洛蒂·勃朗特
《呼嘯山莊》1847 艾米麗·勃朗特 《名利場》1848 薩克雷
《大衛·科波菲爾》1850 《雙城記》1859 狄更斯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1887-1927 柯南道爾
《快樂王子》1888 《陶連·葛雷的畫像》1891 王爾德
《徳伯家的苔絲》1891 哈代 《基姆》1901 吉卜林
《月亮和六便士》1919 毛姆 《荒原》1922 艾略特
《到燈塔去》1927 伍爾夫 《蠅王》1954 戈爾丁
美國:
《紅字》1850 霍桑 《湯姆叔叔的小屋》1852 斯托夫人
《草葉集》1855-1892 惠特曼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 馬克吐溫
《嘉莉妹妹》1900 《美國的悲劇》1925 德萊塞
《野性的呼喚》1903 《馬丁·伊登》1909 傑克·倫敦
《麥琪的禮物》1904-1910 歐亨利 《了不起的蓋茨比》1925 菲茨傑拉德
《喧嘩與騷動》1929 福克納
《永別了,武器》1929 《老人與海》1952 海明威
《飄》1936 米切爾 《憤怒的葡萄》1939 斯坦貝克
《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 塞林格 《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 海勒
《教父》1969 普佐
『肆』 英美文學選讀中有那些具有代表性的 小說 我要從中選個人物來分析 求大神
復活 列夫 托爾斯泰
你可以分析男主人公 聶赫留朵夫 對女主的內疚使他重新找回以前上進的思想(愚見)
你可以去網路搜搜這本書
『伍』 英美小說的主要特徵
第一章 18世紀英國小說
一、理論的發軔:貝恩和康格里夫
阿芙拉·貝恩(Aphra Behn)是復辟時期(1660──1688)最重要的女作家,代表作是中篇小說《奧魯諾克,或王奴:一段信史》(Oroonoko, or The Royal Slave: A True History,1688)。小說首版封面赫然寫著:貝恩夫人著。如果考慮到笛福的小說全部為匿名發表,理查遜總以編者身份出現,菲爾丁1742年發表第一部小說也未署名,就不難體會貝恩是何等自信。貝恩在小說開始就申明要講述實際發生的事:故事大部分是敘述者親眼所見,而她未見部分則依據主人公的親口所述。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因為它把敘事著眼點放在了講述真實故事,而講述真實故事是現實主義小說區別於傳奇的一個基本特點。貝恩還在敘述視角方面作了大膽探索。敘述者通過奧魯諾克的講述而了解的故事,沒有採用直接敘述,而是經過了敘述者加工的間接敘述,這似乎表明貝恩已經意識到敘述視角對於敘事效果的影響。貝恩在長篇小說《一個貴公子與妻妹之間的情書》(Love 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 1684)中嘗試了書信體,到小說的後半部改為第三人稱敘述,似乎她當時就已察覺到書信體的內在矛盾,不得不改為敘述體。可以說,貝恩在她為數不多的小說創作中已經嘗試了在18世紀流行的三種基本敘述形式,足以稱得上英國小說的先驅。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是復辟時期的著名劇作家。與貝恩強調「信史」不同,Congreve直接在1692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匿名者》(Incognita)封面上標明這是一部「小說」。他在序言中把他的小說與流行傳奇做了清楚區分。他在序言中還提到:「在情節的總體安排、細密結構和最後結局方面向戲劇學習。」他請讀者觀察「是否每個障礙都在故事發展中起了促進而並非阻礙作用。」顯然,他的小說觀念深受戲劇理論影響,且在創作中頗具匠心,富有文人小說的特點。他已經在有意識地借鑒戲劇理論探索小說藝術結構問題。在小說敘事過程中,敘述者還不時站出來對人物和故事妙趣橫生地加以評論。
二、笛福與同時代作家
從1791年出版《魯賓遜漂流記》開始,已屆花甲之年的笛福(Daniel Defoe)先後發表五部小說,且全以第一人稱回憶錄形式敘述,敘述模式是流行的清教徒皈依傳記和罪囚傳記。從Defoe小說序言來看,有兩點引人注目。一是真實性。二是道德教化。這兩點幾乎是所有18世紀小說的共同特點,也是現實主義小說傳統的基本特徵。身為作家和批評家的Max Byrd指出:「事實上……Defoe建立了所有重要原則。例如,區分與對比,逐漸展示背景,背景必須激發情感。」
瑪麗·戴維斯(Mary Davys)在《情場老手》(The Accomplished Rake, or, Modern Fine Gentleman, 1727)的序言中提出了這樣的小說定義:「敘述虛構的但可能發生的故事。」與Defoe強調個人講述的真實故事相比,這可以說是相當激進的小說定義。Davys意識到小說敘事的兩大問題,一是使讀者處於恐懼與希望中,這是敘事得以發展並緊緊抓住讀者的關鍵。二是統一的情節,其他故事都為這個情節服務。
三、第一個高峰:理查遜和菲爾丁
塞繆爾·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在英國小說史上的地位,曾在相當長時間里受到忽視。自伊恩·瓦特的批評名著《小說的興起》1957年問世後,Richardson成了「形式現實主義」的典型代表。瓦特根據對於《帕美勒》(Pamela, or, Virtue Rewarded, 1740)的分析,提出Richardson小說區別與Defoe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戀愛結婚作為小說的中心情節,從而開創英國愛情小說的先河,把傳統敘事文學中很次要的內容改造成小說的中心。這既涉及小說內容,又涉及敘事形式。使英國小說根本擺脫了歐洲流浪漢小說的影響,或者說至少是開拓了一條與流浪漢小說並行的新路。如果說Defoe的小說在生動故事中不忘提醒道德教化,Richardson則是不折不扣的道德家。但是,他也不忘小說愉悅功能。從敘事理論的角度來看,Richardson在《克拉美莎》序言的觀點有兩個方面值得重視。一是不同敘述者的不同觀點,既增強了小說敘事的復雜性,又調節了小說敘事的節奏和張力。二是對戲劇性敘述的強調。Richardson之所以堅持書信體,拒絕講述體,其根本原因就是他認為只有這種形式可以保證戲劇性敘述的生動有效。
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開始小說創作與Richardson有很大關系。1740年Richardson發表書信體小說《帕美勒》後,次年Fielding發表了戲仿小說《沙美勒》,對Richardson的小說形式和主題觀點進行了諷刺。1742年發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 Andrews and his friend, Mr.Abraham Adams》,Fielding在該書序言中提出了「散文體喜劇史詩」的小說定義。這一小說定義既包括小說描述的范圍有史詩的廣度,也包括借鑒史詩的敘事形式,如具有權威性的敘述者、插入性的故事和小說敘述的分卷分章體例等。在《The adventures of Joseph》第二卷第一章,Fielding論述了分卷分章的問題。他指出:「以我們作家的訣竅而論,我認為作品的分卷分章算是相當重要的法門。」他列舉了三大優點:「一,章與章之間那些小小的空檔可以當作客棧或休息的場所看待,可以在那歇歇腳,隨意喝上一盅或吃點東西……二,每章開頭的標題像是客棧大門口的招牌,告訴了讀者他能得到些什麼消遣……三,(帶有調侃意味)可以防止一本書的美觀由於折角而受到損害……」從敘事的角度來說,分卷分章凸顯了小說家的作用:卷張結構是小說家刻意安排的。除此之外,《湯姆·瓊斯》三部分的對稱結構,被Dorothy van Ghent比喻為「Palladian」式宮殿建築;Robert Alter也十分強調這種對稱藝術。體現了Fielding獨具匠心的藝術追求。省略是Fielding小說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一人稱或書信體為了保持敘述的逼真效果,往往有文必錄,不能隨意省略,第三人稱小說中的敘述者則可以根據敘事結構需要而對故事進行裁剪安排。藝術點綴作用:增加敘事的色彩,調節敘事節奏;展示作者的散文才華,也是區別於其他小說的重要標志;在敘述語言與敘述故事之間製造一種張力,從而豐富小說內涵。整體藝術問題:Fielding告誡批評家和讀者不要妄下斷語,因為有些看似無關情節實際上在全書結構中是至關重要的。Fielding小說最有代表性的特色則是敘述者的形象和作用。小說的敘述者不僅在18篇序章中登場亮相,侃侃而談,而且在小說故事過程中也不斷出現,或為讀者指點迷津,或與讀者共同探討人物性格。這種敘述者曾深為James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小說家所詬病,因為他的介入打破了小說的現實幻覺。但是,如果我們從Fielding所生活於其中的18世紀社會文化來看,這種性格化了的敘述者自有其特殊意義。首先,敘述者不斷出現建立起一種作者權威;二,敘述者與讀者的關系逐漸親密,密切交流,這種交流是智者之間的交流,互相關照,互相補充;三,正是這種交流豐富了小說內涵。因此,瓦特稱Fielding為「評價的現實主義」,以區別與Defoe和Richardson為代表的「表現的現實主義」。
四、高峰過後:Smollett、Sterne及其他
Tobias Smollett的小說特徵近似Fielding的喜劇史詩,但他嘗試了第一人稱回憶、書信體和第三人稱敘述等多種形式。Smollett對小說敘事仍提出了一些有見地的觀點,在《The adventures of Rodric Random》序言第一段,他指出:「在各種各樣的諷刺中,最能引人入勝、最能普遍使人獲得教益的,無過於在講述一個情節處處生動有趣的故事時信手穿插進去的那種諷刺。」在Smollett的全部小說創作中,諷刺一直是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或許正因如此,他的小說人物多為粗線條的漫畫式人物。在1753年出版的《The adventures of Ferdinand Count Fathom》獻詞中,Smollett提出了這樣的小說定義:「小說是一幅復雜的大圖畫……不能缺少一個主要人物,他憑其重要性,吸引讀者注意力,把事件連為一體,提供走出迷宮的線索……」這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完備的小說定義,概括了小說場面廣闊,人物眾多的特點,又強調了統一計劃和中心人物的重要性。18世紀的幾乎所有重要小說都是以主人公名字為書名,原因就在於主人公是統領全書故事的中心人物,至少是名義上中心人物。
Laurence Sterne的《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則是對英國小說規范的全面顛覆。《項狄傳》可以定義為「一本關於人的心理活動的史書」,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並不總是按照嚴格的邏輯進行,以這樣的原則寫成的小說自然與傳統小說大相徑庭。這種觀念聯想也是現代意識流小說的濫觴。《Shandy》在敘述手法上用不斷的離題插曲打亂了線性敘述規范,所謂「曲徑通幽」。
Horace Waopole1764年發表《奧特郎托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則通過發生在中世紀古堡的傳奇故事開創了哥特小說的先河。對於浪漫主義的興起和司各特的歷史小說有一定影響。就敘事藝術來看,他似乎也沒做太大貢獻。
Fanny Burney是18世紀後半期的重要小說家。1778年匿名發表書信體小說《Evelina》,後來的幾部小說改為第三人稱,書信體的流行也已接近尾聲。Burney放棄了把小說題獻給名人恩主的傳統,而是題獻給The Monthly Review和The Critical Review的作者們。Frank Donoghue指出:「Burney是第一個把小說獻給the monthly review的作家,從一定意義上,她這樣做使她成為第一個公開而嚴肅地認可評論雜志在文學領域合法權威地位的作家。」《Evelina》像一個攝像機把形形色色的風俗人情展現在讀者面前,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Burney在嘗試把Fielding和Richardson兩種敘事方式結合起來,為奧斯丁的出現做了准備。
小結:雖然18世紀小說家都不忘道德教誨,但娛樂性顯然是第一位的。其次,小說要有中心人物,項狄傳對這一傳統進行了顛覆,試圖顛覆本身就是對傳統的承認。Fielding的第三人稱敘述體和Richardson書信體的爭論,並以19世紀初第三人稱敘述佔主導而結束。第二章 Scott和Austen
一、司各特對現實主義小說敘事傳統的梳理
約翰遜博士認為Fielding塑造的是風俗人物(characters of manners),而Richardson塑造的是自然人物(characters of nature)。兩種人物之間的區別就像「一個通曉鍾表製造原理的人與一個看鍾表刻度讀出時間的人」之間的區別那麼大。Scott認為約翰遜博士的區分有道理,但不應以此判定二人優劣高下。「Richardson造的鍾表顯示了表面之下復雜的內部結構,而Fielding造的鍾表只給人提供時間,因為那恰恰是大多數人想知道的。」如同自由、瀟灑、真實的素描與細致入微的油畫之間的區別,後者的細膩有時不免帶著藝術精品暢游的某種沉悶。Scott對書信體進行了評說。認為優點是不同視點,可以給讀者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是其他敘事方式望塵莫及的,但是,多人反復講述同一故事,必然阻礙故事敘述的進展,形成故事停滯。小說篇幅冗長也是Richardson小說的一個致命弱點。Scott認為Fielding是最具英國特色的小說家,他的作品處處浸透了英國的社會文化特徵,幾乎不可能完全翻譯成別國文字。Scott說:「作家應該趁熱打鐵,順風楊帆。塗過一個成功的作家不佔據舞台,別人就會搶先佔據。如果一個作家用了十年才寫出第二本書,他早已被別人取代;如果時代太缺才子而他尚未被取代,那麼他自己的名譽就成了最大的障礙。讀者會期待新書比前一本好上十倍,作者會期待新書比前一本流行十倍,而十有八九兩方面都會失望」。可以說,Scott的敘事觀是一種以讀者為導向,以自由創作為特徵的敘事觀。Scott認為Sterne是英格蘭產生的最大的剽竊者,最富獨創性的天才。這種矛盾評價正展示了Sterne卓爾不群的特性,也表露了Scott對他雖不傾心相與,卻也不由自主的崇拜。
二、Scott論哥特小說敘事特點
他對Horace Walpole開創的哥特小說傳統有獨到見解,一是對詩意描寫的肯定,二是對強烈情感的重視,三是對超自然寫法的包容。詩人出身的Scott對小說家的詩人氣質十分推崇。在Smollett傳中,他說:「任何一個成功的小說家都必須多少是個詩人,盡管他可能從未寫過一行詩。」詩人氣質中他最推崇的是想像力和強烈情感,並強調這一方面Smollett勝過Fielding. 作為一個特別關注讀者反應的小說家,Scott很清楚讀者要求的復雜多樣性。他寫到:「……因為好奇心和對神秘的偏愛,還有點迷信,是人類心靈的組成部分,在大眾中廣為流行,遠遠超過對喜劇的真正欣賞,或對悲劇的切實感受。」哥特小說最吸引讀者的首先就是其所表現的強烈情感。
三、Scott論奧斯丁
他敏銳概括出了奧斯丁小說敘事的鮮明特點:用簡潔幽默的對話戲劇性地展示人物形象。跟後面劉易斯主張的「戲劇性呈現」並無二致。
四、奧斯丁論小說敘事
奧斯丁對小說敘事的評論不多,主要見於《諾桑覺寺》和她寫給正在進行小說創作的織女安娜的書信。從中可以看出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對小說地位的高度評價,二是對敘事藝術的嚴肅追求。同時也對流行的哥特小說和感傷小說進行了嘲諷,表現了開拓小說新天地的氣概。她要開辟的小說新天地正是給侄女安娜信中所說的「描繪一個村鎮上三、四家人正合適」的小天地。在這一點上,她與Scott關注重大事件的歷史小說迥然不同。在她眼裡,真正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在事件中的舉止表現,平凡事件與重大事件一樣可以生動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奧斯丁關於小說敘事的觀點,最主要的是自然簡潔的敘述,她對哥特小說和感傷小說的反感也正在於此。作家是為讀者寫小說,不能因自己喜愛某地就沉醉其中,描寫過細,而要從讀者的喜好出發考慮繁簡取捨。同時,奧斯丁也十分關注小說的整體性和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第三章 英國19世紀中期小說敘事理論
一、第三人稱敘述與介入性評論
在《維多利亞小說形式》一書中,米勒把第三人稱全知敘述稱作「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的常規標准」。小說敘述技巧的進一步發展如有限視角、自由間接引語、敘事視角與敘事聲音的區別等等多是在第三人稱敘述基礎上調整探索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小說家致力於創作深刻復雜而全面的現實主義小說,而要達到這種目的,第一人稱與書信體的局限是顯而易見的。
維多利亞時期最偉大的小說家Charles Dickens的全部小說除《大衛》和《遠大前程》外都是採用第三人稱敘述。盡管Fielding創立的全知敘述成了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常規,但他常用的插入式離題故事則引起很多爭論。George Eliot在《Middlemarch》中甚至略帶調侃地說現在時代變了,我們不能像Fielding那樣搬個凳子上台高談闊論了。「Fielding時代,日子比較長,到了夏天,下午便閑的沒事,至於冬天的夜晚,那更是在時鍾慢悠悠的滴答聲中度過的。」
二、好故事到有機體
故事引人入勝是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特羅洛普指出:「我從一開始就確信,作家坐下來寫小說是因為有故事要講,而不是因為要講故事。」由於三卷一部的小說價格昂貴,主要提供的流通圖書館,維多利亞時期最流行的小說出版形式是分期出版,一般是一月一期,後來還出現了一周一期的出版方式,這更促進了對好故事的關注。針對分歧出版造成的整體缺陷,哈代提出,「故事應該是有機體」。分期出版要求小說每一期都必須有沖突,有高潮,既要保持相對的完整性,又要足夠吸引讀者期盼下一期。因此,也就造成了維多利亞時期小說的情節劇特徵。小說的結尾也是引人關注的問題。George Eliot指出:「結尾是大多數作者的弱點,但有些問題是結尾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結尾再好也不過是一種否定。」
三.劉易斯論小說敘事
他對奧斯丁的創作手法,尤其是他的戲劇性表現手法極為贊賞:「描寫是小說家常用又好用的招數,但是她反倒不用,而是採取少用又難用的戲劇表現手法:她部隊我們述說人物是何身份,有何心情,而是把人物展示出來,由他們各自亮相。」由此看來,他把「戲劇性表現」作為小說的最高境界是毫不奇怪的。他認為文學的目的有三個:教育、啟發和愉悅,並以此提出了文學的三大原則:在智性形式方面是眼光(Vision)原則,在道德形式方面是誠實原則,在美學形式方面是美感原則。他指出,「所有關於風格的條件可以歸納為五條規律:精煉、簡潔、連貫、高潮、多變」。前兩項是智性需要,後兩項是感情需要,中間一項則界乎兩者之間。遵循連貫律就能清晰並有節奏美,從而使作品有力,可以事半功倍,並產生音樂感。
第四章 美國19世紀中期小說敘事理論
美國小說家刻意創作發展一種有美國特色的,與維多利亞小說主流迥然不同的新小說。不僅是因美國不同的社會歷史地理環境所決定的,而且是剛剛爭得政治獨立不久的美國社會所要求於作家的,是作家的政治責任。Richard Chase在《美國小說及其傳統》中歸納里三個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即美國處於新大陸孤立狀態,處於新老兩大陸影響的矛盾之中,以及新英格蘭清教徒傳統。相對於極為物質化的英國社會,美國作家在自己的社會中更致力於探討精神方面的問題,與重現實的英國小說家相比,美國小說家更重視探討象徵性表現的問題。Chase認為以霍桑、梅爾維爾、詹姆斯、馬克吐溫、諾里斯、福柯納和海明威為代表,反應了人性真實的傳奇,而另一種則是以《飄》之類通俗作品為代表缺乏心理真實深度的流行傳奇。1860年,霍桑在寫給好友的信中說道:「……帶著牛肉的力量和果酒的激情,真實得就像某個巨人砍下地球的一塊放到鏡子底下,展示其居民在為日常生活而勞作,而他們並沒有想到自己是被用來做展覽的。這些書就像烤牛排一樣屬於英國。」這段繪聲繪色的描寫生動展示了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特徵,而這種小說與霍桑賴以揚名的寓言式浪漫傳奇幾乎是南轅北轍。另外,在較短的篇幅內創造出給人震撼,發人深思的強烈藝術效果是19世紀美國傳奇小說敘事的基本特徵,也是區別與同時期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主要特點。
『陸』 求英美文學史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代表人物有莎士比亞(英國)、狄更斯 (英國) 、馬克吐溫(美國)、約翰·德萊頓(英國),海明威(美國)。
一、莎士比亞
1、人物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2、代表作品介紹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
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二、狄更斯
1、人物介紹
查爾斯·狄更斯,全名查爾斯·約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國作家,日爾曼人。
主要作品有《大衛·科波菲爾》《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於朴次茅斯市郊,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少年時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斷斷續續入校求學。後被迫到工場做童工。15歲以後,當過律師事務所學徒、錄事和法庭記錄員。
20歲開始當報館采訪員,報道下議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是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創作,後來創作才能日漸成熟。
先後出版了《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艱難時世》、《雙城記》《遠大前程》等,1870年6月9日卒於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莊。
狄更斯特別注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2、代表作品介紹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創作的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1849至1850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
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大衛從幼年至中年的生活歷程。
以「我」的出生為源,將朋友的真誠與陰暗、愛情的幼稚與沖動、婚姻的甜美與瑣碎、家人的矛盾與和諧匯聚成一條溪流,在命運的河床上緩緩流淌,最終融入寬容壯美的大海。
其間夾雜各色人物與機緣。語言詼諧風趣,展示了19世紀中葉英國的廣闊畫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間充滿善良正義的理想。
三、馬克吐溫
1、人物介紹
馬克·吐溫(Mark Twain),美國作家、演說家,真實姓名是薩繆爾·蘭亨·克萊門(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馬克·吐溫12歲時,父親去世,他只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後來他又換了不少職業,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工作。
漸漸地著手寫一些有趣的小品,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
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他經歷了美國從初期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前期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後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2、代表作品介紹
《百萬英鎊》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發表於1893年。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
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
文章以其略帶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大師小說中諷刺與幽默,揭露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四、約翰·德萊頓
1、人物介紹
英國詩人、劇作家、文學批評家。一生為貴族寫作,為君王和復辟王朝歌功頌德,被封為「桂冠詩人」。
主要作品有《時髦的婚禮》、《一切為了愛情》、《阿龍沙與施弗托》(詩作)、《論戲劇詩》、《悲劇批評的基礎》等。
他也是英國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和戲劇家,他通過戲劇批評和創作實踐為英國古典主義戲劇的發生、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玄學詩人一詞就是他最先提出來的。在歐洲批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2、代表作品介紹
在戲劇創作中,約翰・德萊頓把法國人在戲劇情節上的規范和刻畫的華麗描寫結合起來,其中也展示出他自己是莎士比亞的追隨者,這種混合類型戲劇的最佳實例就是《一切為了愛情》。
這是約翰・德萊頓用來勇敢地向他的偶像莎士比亞發出挑戰的作品。
正如諾伊斯教授所說,他這一成就最偉大的見證就是「剛看完莎士比亞的『安東尼和克萊奧帕特拉』,我們仍能從德萊頓版本的故事中獲得極大樂趣。」
五、海明威
1、人物介紹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2、代表作品介紹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
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
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廉·莎士比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查爾斯·狄更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克·吐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約翰·德萊頓
『柒』 外國文學中有哪些外冷內熱的人物最好是英美作品
你應該說英、法、日比較好。如果想找與達西相似的人物的話有以下:
《蝴蝶夢》達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德溫特先生基本與達西如出一轍,就沒那麼多肉麻的話。能被希區柯克搬上熒幕的作品以懸念著稱。
《心》夏木漱石逝前作品,「先生」作為一個日本大學生所有的細膩心理斗爭很吸引人,不過作品產生的年代註定不會以愛情見長,你是想找和《傲慢與偏見》類似的愛情小說吧。就看一樓推薦的《茶花女》吧,讓人吃驚的愛情故事,絕對的純愛情,沒有任何的社會意義,雖然和左拉的《娜娜》同是寫妓女的故事,但在思想層面上差距太大。
《80天環游地球》凡爾納的作品,以科幻小說見長,主人公福克先生擁有英國人所有的普遍特點,冷漠、矜持、處變不驚。不看到最後一業看不 到你說的所謂的「熱」。
『捌』 推薦幾部英美小說(附英文版作品簡介 、人物介紹以及人物關系,在網上幫我找找就行啦)
1 哈克貝利·弗恩歷險記——馬克·吐溫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貝利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個勤勞朴實、熱情誠實、忠心耿耿的黑奴,他為了逃脫被主人再次賣掉的命運,從主人家中出逃。他們一起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兩人成了好朋友。哈克貝利為了吉姆的自由,歷盡千辛萬苦,最後得知,吉姆的主人已在遺囑里解放了他。小說中,哈克貝利和吉姆的性格鮮明突出,形象栩栩如生。全篇的現實主義描繪和浪漫主義抒情交相輝映,尖銳深刻的揭露、幽默辛辣的諷刺以及浪漫傳奇的描寫渾然一體,形成了馬克·吐溫獨特的藝術風格。
2 純真年代——華頓
The Age of Innocence by Edith Wharton
伊迪絲·沃頓1921年獲得普立策文學獎的小說,她也是普立策獎歷史上首度獲獎的女性作家。
小說的主要情節發生在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紐約上流社會。那是伊迪絲度過童年與青春的地方,她在那兒長大成人,進入社交界,訂婚又解除婚約,最後嫁給波士頓的愛德華華頓,並度過了婚後的最初幾年。時隔40年後,作為小說家的她回顧養育過她也束縛過她的那個社會,她的感情是復雜的,既有親切的眷戀,又有清醒的針砭。作家把那個時代的紐約上流社會比作一個小小的金字塔,它又尖又滑,很難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處在塔頂,真正有貴族血統的只有二三戶人家:華盛頓廣場的達戈內特祖上是正宗的郡中世家;范德盧頓先生是第一任荷蘭總督的嫡孫,他家曾與法國和英國的幾家貴族聯姻;還有與德格拉斯伯爵聯姻的拉寧一家。他們是上流社會的最高階層,但顯然已處於日薄西山的衰敗階段。上流社會的中堅力量是以明戈特家族、紐蘭家族、奇弗斯家族為代表的名門望族,他們的祖輩都是來自英國或荷蘭的富商,早年在殖民地發跡,成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紐蘭·阿切爾的一位曾外祖父曾參與過獨立宣言的簽署,還有一位曾在華盛頓部下任將軍。正如阿切爾太太所說的,「紐約從來就是個商業社會」,占支配地位的是這些殷實的富商。處於金字塔底部的是富有卻不顯貴的人們,他們多數是內戰之後崛起的新富,憑借雄厚的財力,通過聯姻而躋身上流社會。作者從親身經歷與熟悉的環境中提煉素材,塑造人物,將作品題材根置於深厚的現實土壤中。尤其通過博福特命運浮沉這一線索與主人公愛情悲劇的主線相互映襯,使一個看似尋常的愛情故事具備了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
3 白鯨——梅爾維爾
Moby-Dick by Herman Melville
《白鯨》是美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小說家梅爾維爾的代表作。在美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白鯨》都是一部經典的著作,一部偉大的小說,是研究美國文學的一部必讀書。《白鯨》展示給我們的是船長亞哈為追殺白鯨帶領佩闊德號及其般員為復仇而走向毀滅的過程。書中以象徵主義及寓言體的寫作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一部十九世紀美國的真實畫面。從人與自然的抗爭中亞哈的悲劇,人與人的關系中所體現的悲劇兩個角度可以揭示《白鯨》所表現的時代特徵及所蘊涵的悲劇實質。
4 紅字——納撒尼爾·霍桑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awthorne
19世紀美國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長篇小說。創作於1851年。小說以兩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的美洲為題材,但揭露的卻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代美利堅合眾國社會典法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主人公海絲特被寫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裡不一的丁梅斯代爾,同時也在感化著充滿罪惡的社會。至於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說則把他寫成了一個一心只想窺秘復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說中只起情節鋪墊的作用。
小說慣用象徵手法,人物、情節和語言都頗具主觀想像色彩,在描寫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動和直覺放在首位。因此,它不僅是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同時也被稱作是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創篇。
5 最後的莫希幹人——庫柏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by James Fenimore Cooper
《最後的莫希幹人》是《皮裹腿故事集》中最出色的一部。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末期,英法兩國為爭奪北美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的第三年,地點是在赫德森河的源頭和喬治湖一帶。對於印第安人的被殺戮和印第安部落的消亡,作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他深深懷著同情和憤慨。他寫道:「莫希幹人的領土,是被歐洲人侵佔去的美洲大陸的第一塊地盤,因而,莫希幹人就第一個成了離鄉背井的人。面臨著文明的推進,也可以說,文明的入侵,所有印第安部落的人民,就像他們故土林木上的綠葉在刺骨的嚴寒侵凌下紛紛墜地一樣,日益消亡,看來這已成為落到他們頭上的不可避免的命運。有足夠的歷史事實可以證明,這幅慘像並非虛妄之作。」
作者把本書取名為《最後的莫希幹人》,就有著令人心酸的悲哀音調。正直、勇敢的莫希幹人恩卡斯和美麗善良的科拉之死,也不無更深的寓意:隨著他們的死去,他們心靈上的那種美德和純潔的感情也消亡了,留下的只是籠罩在美洲大地上的那些貪婪、殘暴的惡意和邪念。
6 小婦人——路易莎·奧爾科特
Little Women by Louisa May Alcott
這部小說以家庭生活為描寫對象,以家庭成員的感情糾葛為線索,描寫了馬奇一家的天倫之愛。馬奇家的四姐妹中,無論是為了愛情甘於貧困的梅格,還是通過自己奮鬥成為作家的喬,以及坦然面對死亡的貝思和以扶弱為己任的艾米,雖然她們的理想和命運都不盡相同,但是她們都具有自強自立的共同特點。描寫了她們對家庭的眷戀;對愛的忠誠以及對親情的渴望。馬奇一家有四個姐妹,生活清貧、簡單而又溫馨。四組妹性格迥異;老大梅格漂亮端莊,有些愛慕虛榮;老二喬自由獨立,渴望成為作家,老三貝絲善良羞澀,熱愛音樂,老四埃米聰慧活潑,愛好藝術,希望成為一名上流社會的「淑女」。
所有時代的所有少女成長過程中所要面對的經歷的,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初戀的甜蜜和煩惱,感情與理智的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貧窮與富有的矛盾。
7 野性的呼喚——傑克·倫敦
The Call of the Wild by Jack London
《野性的呼喚》是傑克·倫敦最負盛名的小說。故事主要敘述一隻強壯勇猛的狼狗巴克從人類文明社會回到狼群原始生活的過程。巴克是一頭體重140磅的十分強壯的狗。他本來在一個大法官家裡過著優裕的生活,後來被法官的園丁偷走,輾轉賣給郵局,又被送到阿拉斯加嚴寒地區去拉運送郵件的雪橇。巴克最初被賣給兩個法裔加拿大人。這些被買來的狗不僅受到了冷酷的人類的虐待,而且在狗之間為了爭奪狗群的領導權,也無時不在互相爭斗、殘殺。由於體力超群、機智勇敢,巴克最終打敗斯比茨成為狗群的領隊狗。他先後換過幾個主人,最後被約翰·索頓收留。那是在巴克被殘暴的主人哈爾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時,索頓救了他,並悉心為他療傷。在索頓的精心護理下巴克恢復得很快,由此他們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巴克對索頓非常忠誠,他兩次不顧生命危險救了索頓的命,並在索頓和別人打賭時,拚命把一個載有一千磅鹽的雪橇拉動,為索頓贏了一大筆錢。不幸的是,在淘金的過程中,索頓被印第安人殺死。狂怒之下,巴克咬死了幾個印第安人,為主人報了仇。這時恩主已死,他覺得對這個人類社會已無所留戀。況且,一段時期以來,荒野中總回盪著一個神秘的呼喚聲。這個聲音吸引著他。最終,他回應著這個聲音,進入森林,從此與狼為伍,過著原始動物的生活。但他不忘舊誼,仍然定期到主人的葬身之處去憑吊。
8 湯姆叔叔的小屋——哈里特·比徹·斯托
Uncle Tom's Cabin by Harriet Beecher Stowe
出生於康涅狄格州的斯托夫人,是哈特福德女子學院(Hartford Female Academy)的一名教師,同時,她也是一位積極的廢奴主義者。全書圍繞著一位久經苦難的黑奴湯姆叔叔的故事展開,並描述了他與他身邊人——均為奴隸與奴隸主——的經歷。這部感傷小說深刻地描繪出了奴隸制度殘酷的本質;並認為基督徒的愛可以戰勝由奴役人類同胞所帶來的種種傷害。
《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小說是19世紀最暢銷的小說(以及第二暢銷的書,僅次於最暢銷的書《聖經》)並被認為是刺激1850代廢奴主義興起的一大原因。在它發表的頭一年裡,在美國本土便銷售出了三十萬冊。《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戰爭爆發的初期,當林肯接見斯托夫人時,曾說到:「你就是那位引發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後來,這句話為眾多作家競相引用。
《湯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啟發而寫作出的各種劇本,還促進了大量黑人刻板印象的產生,不少的這些形象在當今都為人們所熟知。譬如慈愛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的原型、以及順從、堅忍並忠心於白人主人的湯姆叔叔。最近幾十年來,《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這些消極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本書作為「重要的反奴隸制工具」的歷史作用。
『玖』 除了 魯濱孫漂流記 ,我讀過的外國文學作品有什麼,其中令我難忘的人物是誰,它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主人公 保爾 ·柯察金
相關情節:冒著嚴寒帶領工人修鐵路
出身低微生活的磨難是他的性格頑強倔強,具有反抗精神,參加革命後成為一名堅強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具有堅毅頑強的精神,面對疾病的折磨以驚人的毅力從事學創作,是一個為人類解放事業而做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他的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堅強的斗爭意志,樂觀的人生態度,高尚道德情操,明確的人生目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簡·愛
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
主人公簡愛
性格堅強,朴實,剛柔並濟,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女性。她蔑視權貴的驕橫,嘲笑他們的愚笨,顯示出自立自強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有頑強的生命力,從不向命運低頭。
『拾』 如何分析英美小說中的人物
大體可以從文化背景(那個時代的特徵),作者背景(很多外國小說的主人公帶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或者受作者所受思想的影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類型人物(外國小說的人物很多是有傳承性的,比如「小人物」,「吝嗇鬼」等),具體文本(這個是最主要的,放到文中分析這個人的性格等)。可以參考已有其他人的分析,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