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中西小說人物描寫文化差異

中西小說人物描寫文化差異

發布時間:2021-11-30 17:54:35

1. 中西方小說情節描寫差異

一、中西方小說的發展史

中西方的小說,都是以神話傳說為其淵源的。古時候,科學不發達,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勞動人民想像出了許多主宰世間的「神」,對神人格化的描寫,就是神話;將人神化的描寫,就是傳說。中國的盤古開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北歐神話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東西方最初的小說,是與歷史緊密相連的,是作為史料的補充記載事件的。中國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漢代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說;西方古巴比倫的《吉加美士史詩》,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伊索寓言》等都屬於這一類小說,這類小說已具有小說講求虛構的特點,但仍不是文人的創作,是直接從民間搜集記錄下來的,所以這類小說情節比較簡單,文筆比較粗糙。班固所說的「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造」是對這類小說准確、形象的評價。

中國的小說是到唐代才脫離歷史記錄而成為文學創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開闊,這時傳奇應運而生,李朝威的《柳毅傳》、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造而成的。唐代小說多為虛構想像而講求文采,不僅僅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小說也並沒停止。傳奇小說到宋代就逐漸衰落了,隨之而興起的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了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這類小說是文人採用民間創作而再創作的,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躍的人物性格見長,有明顯的說書人的語言風格。由這里再發展,便成為文人的獨立創作而不再加民間的東西來加工了,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開辟一條寫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現實主義文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後的《紅樓夢》更是把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推到了頂峰。「五四」以後,中國小說家開始借鑒西方小說的寫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條新路。

西方小說,則是在「文藝復興」後快速的發展、成熟起來的。中世紀的西方小說發展近乎停滯,14世紀末的「文藝復興」推翻了教會對文學的控制後,15世紀末西方出現了提倡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以描寫現實生活和刻畫各階層的人物形象為內容的人文主義小說,這類小說是為配合當時歐洲反封建而產生的,同時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說以記敘凡人凡事為主的基調。義大利 伽丘的《十日談》,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等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隨之出現是古典主義小說,其主張用典雅的民族規范語言去寫作,這種小說在17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完備。代表作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義小說的的興起使西方小說語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紀開始流行以宣傳科學知識,啟蒙大眾意識為目的的啟蒙主義小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德國歌德的《浮士德》,英國笛福的《魯濱遜飄流記》,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等,這類小說的出現是為了給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大造輿論。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現實主義小說和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交替占據小說領域的主導地位。浪漫主義小說如法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富於想像、構思奇特、語言奔放、感情熾烈。現實小說則著力反映生活的本質,描繪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現象,英國的狄更斯、法國的都德為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家。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著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深刻批判現實的罪惡,法國巴爾扎克和莫泊桑,英國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國的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國的馬克·吐溫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屬於這一類。時值今日,這三類小說仍是西方文壇最主要的三類小說。

東西方小說發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說的特點

除了小說的基本特點外,中西方小說還具有如下各自的特點:

1、中國傳統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單一,少變化,缺乏主體感。西方小說則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強調挖掘人物內心的潛意識,善於寫出豐滿、變化、主體感強的人物性格。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只有通過人物的對話及動作引出矛盾沖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軌前的一系列矛盾卻只用他的心理描寫就能夠表達清楚;林黛玉在吟詩作對中表現她的才氣,而保爾用內心獨白表明他的理想;張飛只具有忠勇這一性格特點,但簡·愛的性格卻是由勇敢、堅強、熱情、善良等許多性格揉和而成的。總之,在人物描寫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國小說較之西方小說情節更加曲折,故事更為完整。情節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國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就具有曲折生動的特點。唐傳奇中許多名篇的布局,異常宏偉,嚴謹而巧妙,故事情節發展富於戲劇性。明清的長篇小說內容參差錯落,波瀾起伏,錯落有致,結構縝密,渾然一體。如《紅樓夢》,處處設伏,回回轉折,寫盡賈府故事。西方於情節方面出眾的作品雖也不少,但終不能與中國小說相比較。

3、中國小說語言簡練生動,西方小說內容豐富翔實。中國小說吸收了民間藝人語言,同時繼承了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常常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說中包含著作者廣博知識,涉及社會許多方面,因而內容豐富翔實,人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領域的知識。恩格斯就曾說過他在巴爾扎克小說中獲得有關的19世紀法國國內的狀況比他從任何報告中獲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說有這樣不同的特點,也與中西方的美學觀念不同有一定關系。

4、中西方小說都曾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封建文化使得中國小說發展極為艱難,明清人士更以寫小說為恥辱,以致許多偉大的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無法保障,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說在幾乎整個中世紀中發展極端緩慢,許多有才華文學家被迫為教會服務,寫一些宗教性質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說未來的發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開始系統的認識對方,中西方小說的優點也不斷地被對方借鑒。當然,由於歷史原因,中方借鑒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說家們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兩方小說中的藝術魅力,雖然語言的不同對相互的藝術鑒賞有一定的影響,但美是相通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西方小說藝術最終會取長補短,融為一體,共同發展,到達新的藝術高峰。

參考書目:

《外國文學作品選》 上海譯文出版社 周煦良

《當代文學概選》 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鍾等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大傑

《歐洲文學史》 人民文學出版社 楊周翰 吳達遠 趙蘿蕤

《高中語文課本 三棗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中外小說在人物塑造上的區別

中西古典小說在人物描寫方法上有明顯的差異,主要表現在:

中國古典小說注意寫人物細節的動態過程和動作特徵。這種動態的細節敘述使得中國古典小說能夠「極省儉」地畫出人物最有特徵的神韻。因為要從動態和動作中提煉寫人細節,中國古典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描寫相對西方小說來說確實少了許多,但中國古典小說在描寫人物復雜、微妙的心理時,也是結合著動態性和動作化的寫人細節來進行。

西方小說,特別是西方19世紀下半葉以後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則多從人物的心理、意識中選取、提煉人物的情感細節,形成與中國古典小說區別明顯的寫人物深層意識和深層心理動機的藝術特徵。

3. 有哪些電影或小說反映了跨文化家庭的中西文化差異

《撞車》,反映洛杉磯地區文化乃至種族沖突的電影,奧斯卡最佳影片。影片由幾個不同的人物串聯起來。沒有真正意義的主角。但卻十分震撼人心。其中涉及到美國白種人,黑人,亞裔,拉美人,波斯人等等不同族群的「碰撞」,有文化差異,亦有文化沖突。是不錯的電影。而且深入進去,得出的不僅僅是關於種族歧視或差異等的思考。而是對人生,對世界的新的感悟。

中西兩種文化觀念之間巨大的沖突還表現在中國傳統倫理觀念與西方同性戀取向之間的矛盾。前者注重傳統的束縛,後者注重個體存在的自由;前者為了種的繁衍犧牲個體的幸福和個人情感,甚至用權利運作的方式對個人生活實施全面統轄,後者宣揚個體解放,尊重並以法律保護個人私生活的一切領域。

4. 比較中西文學中對「英雄」形象的不同理解和塑造

與西方的英雄過多注重個人才能有所不同的是,在中國的英雄不僅注重才能,而將更多的注意力置於「德行」之上。首先,中國的先賢或英雄最先具備的是「德才兼備」,既然是「德才」,那麼,「德」要先於「才」。 如上古黃帝,「黃帝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只有具備愛民如子的品德,黃帝才能「營壘以滅四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以擊殺蚩尤;也只有具備「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忘我精神方能造就大禹神在中國百姓心目中神聖的地位;以至後來唐宋時期的英雄岳飛雖然屢遭迫害,但仍「精忠報國」,以「直搗黃龍」為己任。如此說來,中國的神祇和英雄實則更像是一個聖賢。東方的英雄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用現在的話來說,叫做維護國家統一,保持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在這些重大的責任之下,個人的慾望往往被壓抑甚至犧牲了。可見,作為東方的英雄,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品質,能為天下蒼生謀福,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才是值得尊敬的。
其次,中國式的英雄也重視個人才能的實現,即不僅重「德」也重「才」。而中國英雄的個人才能,更多指的是個人的「文韜武略」。英雄在成為英雄之前,必先要在「才能」上服眾:黃帝平四帝而滅蚩尤,大禹通四海而定山河,後來的岳武穆立聲威而震北遼。但是,有別於西方的英雄的,是中國式的英雄並不注重個人慾望的滿足,或者更為確切地說,中國式的英雄不能看重個人對於金錢、權利或肉慾的滿足,否則英雄將不再。中國文化中對於英雄和梟雄區分的很清楚,不注重甚至是忽略集體意識,而過多或一味追求個人享受的,並且在政治、軍事或者輿論方面頗有影響的人物,其至高稱號不過是「梟雄」而已。

5. 中西小說比較

中西小說比較研究
(一) 中西小說的結構藝術之比較
1、中西小說藝術結構上的三點區別
一是中國小說往往注重結尾,並且首尾相應,結構完整;而西方小說特別注重開端,並且是片斷式的。
唐傳奇《李娃傳》有頭有尾,來龍去脈交待清楚。開頭:「天寶中,有常州刺史滎陽公者,略其名氏不書,時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結尾:「累遷清顯之任,十年間至數郡,娃封汪國夫人。有四子,皆為大官;其卑者猶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門,內外隆勝,莫之與京。」
中國小說往往特別注重結尾。《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儒林外史》,其結尾都是詩詞,並且很有深意。《三國演義》之「白發魚樵」,《水滸傳》之「書林隱處」,《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
而西方小說如《呼嘯山莊》之荒原與憂郁主人、《傲慢與偏見》之青年男子出現在五個待嫁之女的母親面前,其開頭都非常講究。
西方小說從總體結構上來說,往往是一種橫截面式的、片斷式的。像俄國作家契訶夫的許多短篇小說。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後一課》。它們往往都沒有什麼整體上的、完整的藝術結構,即不太注重藝術結構本身。
二是中國小說往往是單線式的發展線索,即便是雙線,也是交待清楚、層次分明的,是一種標準的線性結構;
西方小說往往是多條線索同時發展,並且錯綜復雜地交織下去;一條線索的情況也有,但多數小說特別長篇小說,往往是復線性的,並且是相互交織,形成一種蛛網式的密集結構。
中國古典小說的代表體式是章回體,其發展層次清楚,脈胳分明。在另一線索開始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說,且說」、「此事後話不提,如今且說」、「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這樣的話語來進行表達。它往往將錯綜復雜的現實生活通過結構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
短篇小說如蒲松齡《促織》是如此。長篇章回小說如《紅樓夢》也是如此。通過統計,曹雪芹共寫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時間;《西遊記》寫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時間線索,相當清楚。《三國演義》,所表現的社會生活雖然十分廣闊,歷史畫面也十分宏大,其藝術結構卻並不復雜;幾個主要人物的幾個故事。
而西方小說特別是那些長篇小說,往往描寫遼闊的時代生活畫卷,眾多的人物同時活躍在舞台上,故事情節非常復雜,多條線索同時展開。茅盾說他特別喜歡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兩位作家的長篇作品,說那種多重復式的結構、遼闊的時代生活畫卷、眾多的人物形象引人關注,這兩位作家的許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種多重式的結構線索。
三是中國小說往往有一種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藝術格局。長篇小說中往往也有許多小故事,小故事裡還有小故事。
西方小說則是以意識的流動為主線,在時序上有倒錯、插敘與交叉敘述的特點。西方小說往往不以講述故事見長,而以是以對人物的心理刻劃與自然風景描寫為主,注重人物心理與情感在小說中的作用。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並且這兩個十回是可以另取一個書名,獨立成書的;長篇小說《紅樓夢》,也有許多章節如「紅樓二尤」、「小紅贈帕」之類可以單獨成篇。「劉姥姥進大觀園」,往往被獨立地選入語文教材。有的長篇其實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齋志異》等,則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說都是獨立的,但合起來卻是一個整體。
西方小說往往在時序上有倒敘、插敘和交叉敘述,有的小說在時間上的先後不是很明顯。沒有明顯的過渡,因此許多時候不知道故事發生的時間,誰在先誰在後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項鏈》,特別是喬伊斯的長篇《尤利西斯》、羅伯•格里耶的小說等所謂現代主義小說或新小說,往往更是如此。
2、原因分析
一是中國早期小說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而西方小說則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佛教教義往往將宇宙看作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天地往往就是一個車輪式的運轉。因此,中國小說往往既重開端也重結尾,將前世、今生和來世都交待清楚,從而形成一個圓形的結構,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基督教教義往往認為諸神創造天地,耶酥由受難與復活再到最後的審判,說明了世界的發展是曲折復雜的。所以西方小說結構更加復雜、多條線索同時發展。
西方小說也與西方人類精神歷史的過去(原罪)、現在(懺悔)和未來(復活)的直線時間觀念有關。所以在結構上,心理時間往往代替自然時間,往往以人物的意識之流動為主線進行故事的講述。
二是中國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性有關,西方小說與西方傳統的審美特點有關。
中國歷代的繪畫藝術往往是以山水長卷為主,中國古代的建築藝術往往也是園林式的結構。如張大千先生的山水長卷;蘇州的園林、揚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宮等。它們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
西方小說則與西方文化傳統中的審美特點有關。像唐寧街、羅浮宮、羅馬教堂等,往往簡潔、突起,雖也有對稱之美,卻富於變化。西方的藝術往往有一種特別的韻致,讓人感到西方人的機智過人與超人想像。
三是中國小說源於史傳敘事,同時與民間說話藝術有直接關聯,而西方小說與龐大而復雜的神話傳統有關。
所謂「史」即《史記》,所謂「傳」即《左傳》。《史記》往往注重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與對事件發展線索的勾勒;《左傳》則往往注重對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的描述,同時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評點人物。
中國古典小說的一個重要起源是東漢末年開始的對於佛經故事的講唱,這就是中國民間的說話藝術,後來發展為宋元話本小說。這種口頭表達的藝術,當然講究情節發展的清晰,講究大故事中再講小故事。所謂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來。
希臘神話有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系,並且人神共體,既有人的情慾也有神的形體,與中國的神話不是一樣的。中國神話是不發達的,不僅數量少,有的人認為中國神話處於一種相當低級的階段,沒有什麼體系。其實正如孔子所說的,中國人「不語怪力亂神」,神話在很早的時候就為歷史所淹沒。
因此,這種不同的神話傳統也直接影響到小說的藝術結構,中國簡略,西方復雜。當然所謂小說的藝術結構,也應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比如有「情節結構」、「性格結構」、「心理結構」、「交叉結構」。要特別注意一點:在世界范圍內,20世紀以後的小說往往淡化三種要素;中國在四十年代以後在小說創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說藝術也就產生了一種趨同的傾向。中西小說藝術結構對照研究,不能絕對化,要考慮到中西小說各自的情況的復雜性。
(二) 中西小說的人物藝術之比較
1、 中西小說在人物藝術上的三個區別
一是中國小說注重以人物的對話,而西方小說則注重以人物的內心獨白來表現其心理與情感。如《紅樓夢》中的許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賈寶玉之間的對話,王熙鳳與老太太之間的對話,劉姥姥與姑娘們之間的對話。
二是中國小說注重以人物的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情感,西方則有相當細致的心理刻畫。如《水滸傳》中描寫武松在面臨一隻老虎的時候,那種內心的恐懼,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來表現;在《三國演義》中,關於張飛與關羽的行動描寫,真有一點動畫片的意味。美國人拍的《花木蘭》中,大軍在後面追趕花木蘭,大雪崩潰,人物的行動勝過了人物的語言。
中國古典小說往往多寫人物怎麼樣,少寫人物為什麼。話本小說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來簡單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綿長的情思。中國古典小說往往以此來表達人物深藏著的內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說往往進行直接的心理描寫,並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現出來。
西方小說則比較重視以人物的內心獨白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心理與情感。像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動人的心理傾訴。西方小說注重對人物進行直接的心理刻畫。17世紀法國小說《克里芙王妃》被認為是西方「心理小說之祖」;18世紀英國感傷主義小說家斯泰恩,則認為小說本來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現人物性格的。
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特別注重對人物的內心情感作細致的描寫。巴爾扎克竭力描寫人物性格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過程;托爾斯泰始終注意通過人物心理變化來反映人的變化,特別注意描寫人物各種復雜感情的交織、更涉及思想情緒的瞬息變化。並且往往通過人物復雜的內心沖突來反映社會的沖突。
陀氏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並且還要拷問出藏在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其小說中的心理描寫與心理刻畫,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是十分傑出的。陀氏小說之所以在世界上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我認為主要源自於此種特點。
西方現代主義作家常用的「意識流」、「內心 獨白」、「心理象徵」、「心理時空錯位」等藝術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說重視心理描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現代主義小說之藝術特點並不是無緣無故的,20世紀後期中國之現代主義小說也是來自於西方,中國自己少有心理藝術的傳統。
三是中國小說往往注重以詩詞來議論人物與創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環境。西方小說中則很少有詩詞的形式,即使有,與人物形象也沒有多少關系。如哈代長篇小說中偶爾出現有民謠,其不是以人物描寫為中心的,而只是對社會風情的表達。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許多詩詞,都是對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
《三國演義》開篇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成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結尾詞:「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西方小說有著深厚的意識流的傳統。像喬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變形記》、伍爾夫的小說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說中少有對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個人物的意識流動,進行直接呈現。西方人往往注重過程,而中國人往往注重結果,中國人對於一件事、一個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願望。不過,中西早期小說都有隻重情節與行動而不重人物的傾向。羅馬時代的小說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說之父」,他的《金驢記》就是以故事為主的。14世紀薄加丘的《十日談》,仍以故事情節的優長取勝。拉伯雷的《巨人傳》,也以無奇不有的情節取勝,人們喜歡讀,主要因為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欲罷不能。中國早期的「志人」與「志怪」小說,一般分成兩大類:以「記」為名的如王度的《古鏡記》,重在敘述故事情節的奇詭與怪誕。而以「傳」為名的,如沈既濟的《任氏傳》,在重故事情節敘述的同時,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
2、原因探析
一是中國有隻重群體不重個體的傳統,中國小說善於寫群體的行動,西方小說善於寫個體的行動。
中國自從上古時候開始,建立了以家庭為基礎、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制度,當時有許多諸侯國,就從來沒有過個人主義的傳統,認為個人要服從於國家與民族,個人沒有單獨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都不能說「我」,只能說「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個個人至上的社會,個人自由、個人權利、個體的價值是得到尊重的。在個人與集體的觀念上,中國與西方幾乎是相反的。這就直接影響到小說中對於個人與集體的表現。中國古典小說中個性特別鮮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說名著也是如此。
二是在中國的小說觀念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能夠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意識,而只是強調作為實錄所依託的事件;而西方小說觀念中則比較早就有人的地位。
中國傳統的小說白描手法,與魏晉時期的志人小說《世說新語》注重以人物的神態與行動表現性格有關。 西方的小說,有一個從「神話」到「史詩」再到「傳奇」再到「小說」的歷史發展過程,歷代的小說家們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現實社會中的人物。
西方有一個人文主義的傳統,對於人的贊美,就像莎士比亞借自己筆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說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傑作」。 西方從古希臘開始時即注重人,後來則以人為社會的中心,神終於讓位於人。古希臘悲劇《普羅米修斯》中只有一個人,即「伊娥」。那麼,小說中因此就存在著以人為中心的特點,當然這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如此的。
三是中國的傳統小說觀念,是由東漢的桓譚和班固所確立的,是以事件為中心;而西方小說則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達為中心。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啟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國之民,必先興一國之小說」的現代小說觀念。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也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芻於狂夫之議也。(上海古籍,1998,2)
中國古典小說深受「史」「傳」的影響,因而往往以事件為中心,不以人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創立的「超人」學說、「精神分析」學說,對西方的現代小說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中國沒有這樣的哲學傳統,往往反對超人的存在。自王陽明的「心學」興起之前,中國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與內心世界的獨立性,要求人們要服從於社會政治的正統與傳統文化的文宗。
四是中國小說有一種倫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說有一種狂歡化的品格。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倫理化的社會,講究「仁義道德」、「克己復禮」、「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講「君子」和「小人」。這深刻地影響到了古典小說的主題。《三國演義》就是講「仁」與「義」,《水滸傳》就是講「忠」與「奸」,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人物的品質。
而西方小說有「狂歡化」的傳統,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傳》和塞萬提斯《堂詰訶德》所建立起來的。特點是:注重平等的對話與個人的獨立意志,注重將庄嚴的事物世俗化。這對於小說人物也有直接的影響,並直接體現在小說作品之中。
中西小說比較題目太大,能夠進行比較研究的對象,也許是所有文體中最多的,我們只能選取其中的某一個方面來進行講解,目的在於給出一種方式;平行的比較往往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為每一種小說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離開了其文化與審美環境是很難說明什麼問題的,因此不能絕對化。

6. 中西方小說刻畫人物的差異性

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毫無疑問,小說創作中注重心理描寫,這是中、西方作家共同的理性認識和審美追求。
中西古典小說在人物塑造上,雖說都注意人物的內心世界,但相比之下,兩者在心理描寫的詳略、表現方式上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一、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心理描寫簡練動作化。
刻畫人物的成功與否往往決定小說的成敗,中國古典小說中人物塑造往往是在情節運動軌跡中,用簡練的語言刻畫細節動作,從而准確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西方古典小說人物心理描寫細膩深入化
西方古典小說作家則特別重視細致入微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善於直接深入到人的心靈,去剖析和挖掘人們隱蔽的,多側面,又富於變化的內心世界。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小說在刻畫人物性格或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時候,善於深入人物內心世界的開闊地,甚至挖掘人物內心的潛意識,捕捉每一瞬間的變化並把它精細、准確地加以再現。我國古典小說中的心理描寫,則緊密結合人物行動簡練而又傳神地進行動態描寫。
三、 二者差異比較探析
首先兩者在小說傳統方式繼承與創作主體間差異很大。中國古典小說這種獨特心理描寫與其歷史淵源有關。中國古代文言小說脫胎於史傳文學,白話小說則來自說書藝術。以史實說活是史傳文學的本色,歷史的記載更多是關注時間、地點、以及行動事件本身,有時在或隱或顯文字中作出簡單評價。很少深入人物內心挖掘更深層次的心理世界。而西方古典小說算是史詩和戲劇兩種文學樣式的共同後裔。荷馬史詩以一兩個主人公的命運歷史為主體,結撰規模宏偉的敘事結構,以及在此創作土壤上,形成的亞里士多德的「一件作品,只模仿一個對象」,「模仿就只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詩學》)以求人物達到「普遍性」意義的論斷,奠定了西方敘事文學結構的基礎和理論,影響那麼廣泛和深遠,幾乎遍及歐洲各國的敘事文學。這種以一兩個主要人物為主線的結構模式,使作家有精力有餘地去精雕細刻人物的完整形象.一會兒身外,一會兒內心,猶如天馬行空,從容自如,完成對典型形象的主體描繪。
綜上所述,中西古典小說是在不同的土壤中培育出來的果實,由於歷史、社會氛圍,創作習慣等因素的不同,它們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特別是在人物心理描寫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就不足為怪了。這些差異不可用孰優孰劣孰高孰低的價值標准來判斷,應該歷史地辯證地比較分析研究評價,清晰地把握特點,才能夠清醒地進行繼承、吸收和揚棄。

7. 哪部小說體現中西文化差異

小說沒看過,如果電影可以的話,我會推薦:
《刮痧》
《喜福會》
《喜宴》

8. 中西方小說塑造人物的差別

1、中國傳統小說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的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單一,少變化,缺乏主體感。西方小說則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強調挖掘人物內心的潛意識,善於寫出豐滿、變化、主體感強的人物性格。再《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只有通過人物的對話及動作引出矛盾沖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軌前的一系列矛盾卻只用他的心理描寫就能夠表達清楚;林黛玉在吟詩作對中表現她的才氣,而保爾用內心獨白表明他的理想;張飛只具有忠勇這一性格特點,但簡·愛的性格卻是由勇敢、堅強、熱情、善良等許多性格揉和而成的。總之,在人物描寫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2、中國小說較之西方小說情節更加曲折,故事更為完整。情節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國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魏晉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說就具有曲折生動的特點。唐傳奇中許多名篇的布局,異常宏偉,嚴謹而巧妙,故事情節發展富於戲劇性。明清的長篇小說內容參差錯落,波瀾起伏,錯落有致,結構縝密,渾然一體。如《(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整理)紅樓夢》,處處設伏,回回轉折,寫盡賈府故事。西方於情節方面出眾的作品雖也不少,但終不能與中國小說相比較。3、中國小說語言簡練生動,西方小說內容豐富翔實。中國小說吸收了民間藝人語言,同時繼承了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常常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說中包含著作者廣博知識,涉及社會許多方面,因而內容豐富翔實,人們可以從中獲得許多領域的知識。恩格斯就曾說過他在巴爾扎克小說中獲得有關的19世紀法國國內的狀況比他從任何報告中獲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說有這樣不同的特點,也與中西方的美學觀念不同有一定關系。4、中西方小說都曾受封建統治文化的壓迫摧殘。封建文化使得中國小說發展極為艱難,明清人士更以寫小說為恥辱,以致許多偉大的作家生活、創作條件都無法保障,許多偉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誰。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說在幾乎整個中世紀中發展極端緩慢,許多有才華文學家被迫為教會服務,寫一些宗教性質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9. 有哪些電影或小說反映了跨文化家庭的中西文化差異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的小說《大地》,描寫的是中國農民生活的故事,參雜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你可以參照一下,謝謝。

閱讀全文

與中西小說人物描寫文化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角是系統的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801
古穿現總裁小說 瀏覽:121
小說寫蘿莉的 瀏覽:354
在火車上做愛短篇小說 瀏覽:687
有沒有小說接稿件賺錢系統 瀏覽:531
飛盧小說閱讀器電腦版下載 瀏覽:755
小說四月全文閱讀 瀏覽:878
免費盜墓小說主人公胡一八 瀏覽:693
小說主角林俊 瀏覽:46
九龍之主都市小說 瀏覽:471
異界重生成樹的小說 瀏覽:871
主角正太弱氣受小說 瀏覽:927
喜歡我這樣弄你嗎嗯啊小說網 瀏覽:275
主角從小練內功的念力小說 瀏覽:393
男主角姓陸的官場小說 瀏覽:568
男主叫秦淮雨的古代小說 瀏覽:152
寫白上校的小說 瀏覽:242
主角修煉步法的小說 瀏覽:805
重生三國獨霸後宮小說 瀏覽:785
寫同人小說的原創劇情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