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論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統一全國後,皇室內部卻發生了強烈的政爭,政爭的雙方對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政爭的目的是皇位繼承權,政爭的最高潮是武德九年的一次政變-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個兒子,高祖的元配竇皇後生四子: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齊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幹,不過,太原起事前,只有世民參與策劃,而起事之後,討平群雄的戰爭中,世民立功最大,但是世民不是嫡長子,按照傳統習慣,皇位應由嫡長子繼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後,便立建成為皇太子。
由於李世民能征慣戰,智勇兼備,成為唐軍的重要領導人,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竇建德之後,唐高祖特任命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之上,並兼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在秦王府中設置官屬,世民並在府中開置文學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禮遇甚隆,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孔穎達、褚亮、姚思廉、李玄道、於志寧、蘇世長、薛收、陸德明、李守素、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勗等十八人並為文學館學士,輪流值宿,討論為史,世民每與學士們談至深夜,其後,世民令閭立本畫十八位學士的圖像,由褚亮為贊,號為十八學士,士大夫皆以為榮,為十八學士登瀛洲,這些人都是世民的謀民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討,在天策府中網羅了不少勇將猛士,如初唐名將李世績、尉運敬德、秦叔寶、程如節、段知節等都在天策所內。
既然擁有眾多的謀士與勇將,秦王世民自然形成當時政治上一個強而有力的集團,直接威脅到太子建成。在專制政體之下,政治權力是具有排他性的,太子建成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確保未來皇位的繼承,必然起而與秦王世民抗衡,希望能消減世民的勢力。
太子建成並非無能之輩,只因位為儲君,不能多臨戰場,所以軍功反不及世民顯赫。武德五年,劉黑闥引突厥入寇,唐高祖令太子建成前往討伐,實是有意讓太子建成也建立軍功。齊王元吉才疏而多欲,和太子建成勾結,共同對付秦王世民,元吉曾對建成說:「秦王功業日隆,為上所愛,殿下雖為太子,位不安,不早計,還踵受禍矣,請為殿下殺之。」元吉欲殺世民,並非真正愛護建成,元吉曾對他的都屬薛寶說:「但除秦王,取東官如反掌耳」所以,元吉助建成是另有陰謀的。
太子建成採取了三個策略來強化自己並削弱世民的勢力, 第一個策略是曲意聯絡唐高祖的妃嬪,求她們為內助,高祖晚年多內寵,其中張婕妤和尹德妃最受為高祖寵愛,太子建成與之交結。當時各處尚在用兵,秦王世民經常將兵在外,妃嬪們很少見到世民,等到洛陽 平定,高祖遣諸妃往洛陽查看隋的後宮,這些妃嬪們見到洛陽後官珍寶很多,都 想索取一些據為己有,並且妃嬪們也為自己的兄弟謀求官職,但主管洛陽事務的秦王世民則表示,隋留下的珍寶已逐一登記,送入國庫,無法贈給私人,至於官職要依據功勞來賞給,沒有功是不能給與官職的。
於是,妃嬪們大為怨恨世民。這時,秦王世民任陜東道行台,高祖允許世民在管轄區內可以決定一切事務,世民便將轄區內一塊田地賜給作戰有功的惟安王李神通,正巧張婕妤也為父親求取這塊田地,高祖下詔書把這塊田地賜給張婕妤之父,但李神通表示秦王世民賜給他田地在先,不肯交出來,張婕妤便歪曲事實,向高祖說:「皇上賜給我父親田地,秦王奪了過去,賜給別人。」
高祖大怒,召秦王世民入官,責備說:「我的詔令難道不如你說的話嗎?」過了幾天,高祖對裴寂說:「秦王久典兵,為儒生所誤,已經不是當年我的兒子了。」又有一次,秦玉府的學士社如晦騎馬經過尹德妃父親的家門口,手指,尹父看闖了禍,便要尹德妃在高祖面前先誣告秦王的左右毆打尹父,高祖大怒,責問秦王世民說:「你的左右竟敢凌辱我妃子的家,對百姓豈不更壞嗎?」秦王世民趕快自我解釋,高祖卻不予理會。在妃嬪們的挑撥離間下,高祖便逐漸與世民疏遠了。高祖曾召諸王宴會,秦王世民在宴會中,想到自己的母親(竇皇後)不及看到平定天下便去世了,不覺傷感而落淚,高祖看到世民的舉動而不高興,妃嬪們遂乘機中傷世民,為建成游說,妃嬪們說:「現在天下太平,陛下應該娛樂享受,但秦王卻悲傷落淚,他是在怨恨和妒忌我們。如果陛下不幸過世以後,秦王當權,我們這些人全會被他所殺,我們覺得還是太子慈愛,他必能照顧我們。」妃嬪們的哭哭啼啼打動了高祖,高祖原本並不太喜歡建成,經過妃嬪們的游說,逐漸改變了對建成的觀感,建成的太子地位便鞏固了。
太子建成的第二個策略是加強自己的軍力。建成在京師暗中召募壯丁二千人為東宮衛士,屯駐在東宮的長林門,號稱「長林兵」。此外,建成又與廣州(今甘肅慶陽)總管楊文干勾結,命文干募兵送來京師,准備發動政變。建成派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運送軍器給文干,要文干發兵趨京師,爾朱煥等害怕,乃自首告密,稱文干欲反,與太子里外呼應。高祖急召文干,文干見事機敗露,乃率兵反。高祖知楊文干之反系太子建成所策劃,乃召建成,建成單身入官,向高祖叩頭請罪,高祖怒,囚禁建成。不久,楊文干攻陷寧州(今甘肅寧縣),高祖秦王世民討伐文干,文干為其部下所殺,時在武德七年七月。亂事平後,高祖責備建成與世民兄弟不相容,但對兩人並沒有處分。只將太子身邊的謀臣王珪、章挺和天策而的兵曹參軍社淹貶到遠方去,然而建成和世民之間的沖突更加尖銳。
太子建成的第三個策略是收買秦王世民的部下。建成曾密函致世民的驍將尉運敬德,表示爭取之意,並 贈金銀器物一車,敬德不為所動。建成又以金帛引誘世民的另一勇將段志玄,也未成功。收買既然不成,遂改以排擠的方法,建成向高祖進言,出世民的驍將程知節為康州刺史,並將世民的謀臣房玄齡、社如晦逐出秦王府,以剪除世民的勢力。
在三個策略之下,秦王世民的確受到很大的威脅。於是,世民乃有意經營洛 陽為根據地,遂派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率領一千餘人赴洛陽,暗中結納山東豪傑,齊王元吉告張亮圖謀不軌,高祖命拘捕張亮,追查真相,結果未曾查出有罪的證據,便釋放了張亮。
有一天夜晚,太子建成召秦王世民飲酒,在酒中下了毒,世民喝了酒立刻心痛,吐了幾升血,淮安王神通扶了世民回官,高祖聽到此事,便趕去探視世民,然後對建成說:「秦王素不能飲,以後不得再夜飲。」高祖又對世民說:「首建大謀,削平海內,皆汝之功,吾欲立汝為嗣,汝固辭,且建成年長,為嗣日久,吾不忍奪也。觀汝兄弟似不相容,同處京邑,必有紛競,當遺汝還行台,居洛陽,自陝以東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漢粱孝王故事。」高祖的這一指示無異將唐帝國分為東西兩部,世民據有東部,建成據有西部,對於世民來說,京師內太子建成的勢力龐大,難以對抗,向東尋求發展不失為一可行的途徑,於是,世民答應赴洛陽。當世民准備出發時,建成和元吉商量道:「秦王若至洛陽,有土地甲兵,不可復制,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於是,密令數人向高祖報告說:「秦王左右開往洛陽,無不喜躍,觀其志趣,恐不復來。」又使高祖身邊的近臣向高祖進言,於是,高祖改變了主意,不讓世民赴洛陽。
建成、元吉和後官妃嬪日夜在高祖耳邊說世民的壞話,高祖漸漸有些相信,欲將世民治罪,陳叔達向高祖諫道:「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以治罪,而且秦王性情剛烈,如果加以挫抑,恐怕會不勝憂僨,如有不測,陛下後悔都來不及了。」高祖遂作罷。元吉密請殺世民,高祖說:「世民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元吉說:「秦王初平東都,顧望不還,散錢帛以樹私恩,又違敕命,非反而何?但應速殺,何患無辭。」高祖不肯答應。
武德九年六月,局勢對世民十分不利,秦的王府僚屬憂懼萬分,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都勸世民發動政變,誅殺建成、元吉,世民猶豫未決。這時,突厥數萬騎入寇,建成薦元吉代世民督軍北征,高祖從之,命元吉督右武衛大將軍李藝等出征,元吉請調派秦王府的幾位勇將尉運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秦叔寶等偕行。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說:「太子告訴齊王,現在你得到秦王的驍將精兵,擁數萬之眾,我與秦王在昆明池餞別你,命壯士把秦王殺死,再向皇上稟告說秦王得急病死去,皇上大致不會不信。」世民以王晊之言告訴長孫無忌等,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均以事機急迫,應該先發制人。事實上,世民也明白自己的險境,除了發動政變,真是別無選擇了。
六月三日,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官,又說:「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建成)欲殺臣,似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遠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高祖十分驚愕,回答說:「明天當調查這事,你可早來朝參。」六月四日,世民率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內,這時張捷妤已將世民告狀之事告訴建成,建成召元吉商量,元吉主張建成不要入朝,勒兵以觀 動靜,建成則以為兵備已嚴,而玄武門的守將是他的舊部,進入玄武門應該相當 安全,於是,建成與元吉進入玄武門。玄武門是長安太極官城的北門,它是宮廷衛軍司令部的所在地,有堅強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控制了玄武門便可以控制整 個皇宮,甚至控制京師,所以玄武門的地位十分重要。玄武門的守將常何原是建成的部屬,所以建成認為玄武門是他的勢力范圍,但不料常何原被世氏暗中收買,所以常何原允許世民等潛入埋伏,建成卻一點都不知道。當建成、元吉到達湖殿側時,發覺有變,他們的侍衛都在玄武門外,二人立刻策馬逃回,世民從後面趕來,元吉與世民都以弓箭互射,建成首先被世民射死,尉遲敬德率騎兵七十人趕來,左右夾攻元吉,元吉墜馬,這時世民所騎的馬跑入樹林中,世民被樹技鉤住也落下馬來,元吉趕來要殺世民,尉遲敬德快馬奔來阻止,並射殺了元吉。東宮和齊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屬馮立、薛萬徹率領,向玄武門進攻,玄武門守兵應戰,守玄武門的雲糜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都戰死,但東官和齊王府的軍隊終攻不進玄武門,尉遲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頭顱,東官和齊王府的兵才潰散,於是勝利歸於世民及。這次政變被稱為「玄武門之變」。
建成、元吉被殺後,世民派尉運敬德到高祖身邊「宿衛」,這時高祖正在官內湖中泛舟,見尉運敬德全面武裝前來,大驚,敬德向高祖報告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高祖問左右近臣應如何處置,蕭瑀、陳叔達認為只要將國家政務交給世民便可無事,高祖說:「此吾音之夙心也。」於是下令內外諸軍都受秦王指揮,又派黃門侍郎裴矩到東官去曉諭將士,東官將士遂散去。接著世民入見高祖,號慟久之。高租下詔國家為事,皆由奏王處理。三天後,高祖立世民為皇太子,軍國庶事一切委太子處決。八月,高祖傳位於太子世民,自為太上皇。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
玄武門之變勝利屆於力量較弱的李世民,其關鍵在於世民控制了玄武門,建成和元吉的軍隊攻不進玄武門,世民控制了玄武門進而控制了皇宮,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唐在玄宗以前共發生了四次中央政治革命(或政變),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門之變是第一次,第二次則發生在神龍元年(西元七○五年)張柬之迫武後退位,第三次在景龍元年(西元七○七年)太子重俊的政變,第四次在景龍四年(西元七一○年)李隆基的政變,名次政治革命成敗的關鍵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門,凡控制玄武門的一方即屬勝利者。
玄武門之變對唐代政治發生了一項極為不良的影響,即唐代太子地位不安定,宮廷之內,關於皇位的繼承,常有明爭暗鬥,而受封為太子者未必能安穩地繼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穩定造成皇位繼承權的激烈爭奪戰,影響到朝臣的結黨和宦官的分派。所以,玄武門之變雖然很快結束,但遺患唐室子孫卻十分深遠。
B. 古代宮斗貓咪文
《雙生庶女》 作者:月君兮【完結】
內容介紹:
分別寄養在兩個姨娘名下的雙生姐妹同時出嫁,名動錦城;
姐姐才情絕艷,妹妹溫婉如玉;
姐姐嫁的是昌邑侯府的俊美無鑄的世子爺,妹妹嫁的是備受皇恩的世襲郡王爺。
都說相爺好福氣,誰料洞房花燭夜,新娘卻是換了人;
晴天霹靂,姐姐成了人人稱羨的郡王妃,她成了侯府厭棄的掃把星。
成親三載,苦於無子,被迫為妾;
這還不算,與小叔亂倫?與外男通姦?
一紙休書,砸在臉上,傷在心間?
一杯鴆酒,灌入愁腸,了卻餘生?
不!休書,她可以收,收得毫不猶豫,這樣的夫君,不要也罷!
鴆酒,她不能喝,喝了枉成冤魂,天大的冤屈,她還沒伸!
可是,貼身的丫鬟,竟然幫著灌她毒酒?
雙生姐姐含笑踩在她身上灑下化骨水?是她看錯了么?
原來,一切都是她的親姐姐搞的鬼:
被推破相,嫡母慘死,姨娘升位,上錯花轎,三年無子,亂倫通姦,休書鴆酒…
當初的好,一切都是假象。
為什麼?因為一樣的容貌,姐姐不討家人歡心,她卻能逗得家人開懷;
一樣的容貌,姐姐要嫁給性格暴躁的侯爺世子,她卻能嫁給身份尊貴的郡王爺;
一樣的容貌,姐姐後院姬妾成群,她卻獨受夫君的寵愛…有誰甘心?是嫉恨蒙了雙眼!
易謹寧恨極而笑,隱忍著鴆毒帶來的疼痛,看著自己的雙腳漸漸被化骨水化去,
狠狠發誓:若有來生,此生所受,我定千百倍報之!
一覺醒來,她已重生,一改溫婉,犀利決絕。
姨娘惡毒,她更狠毒;親姐偽善,她更偽善;
庶妹刁鑽,她更刁鑽;來吧,看誰更會演戲!
可是,還有一個人更會演戲,她的半傻子瞎子夫君,那就…一起演吧。
玩轉朝堂,整死妖精,鏟除禍害,揪出害群之馬!
害我元兇,不甘落馬,水落石出,爆料驚天秘密!
落魄夫妻,慘遭追殺,橫掃勁敵,看我坐擁江山!
然而,當一切塵埃落定,竟不知哪裡又冒出來一個雙生妹妹。
搶她的夫君,奪她的後位,還要死要活說她才是真正的易謹寧…
【精彩語錄】
妖異美男來爬牆,她撤了梯子,指著牆角的狗洞,「你,適合從那裡出去!」
太後懿旨賜婚,她爽快接旨,「不就是個半傻子外加睜眼瞎子?我嫁!」
與親姐同一天出嫁,她不慌不忙,心道,「這回你要跟我換夫君,我還成全你!」
洞房花燭夜,她將夫君暴打一頓,獨佔大床,「爬狗洞的,不準睡我的床!」
《嫡策》 作者:董無淵
內容介紹:
死去活來重生之後,對於前世,若要問賀行昭最捨不得什麼,
她大概會說捨不得女兒惠姐兒,早夭的兒子歡哥兒,還有那個敢愛敢恨的自己。
一言簡之,講的就是一個侯門千金前世死乞白賴嫁給某人,
這一世看透了心寬了,好好活下去的故事~
作者自定義標簽:帝王、女強、溫馨 宅斗、重生
讀者印象:有望成神(10)、好看精彩(8)、好看(5)
嫡女正妃 作者:姑娘從良了
內容介紹:
定國公府里四小姐陰險,五小姐不單純,繼母劉氏更是處處想置人於死地。
唯一同胞的二姐姐卻也滿身是謎,立場不明。
作為本文女主的六小姐不用說了,那是時時刻刻夾雜在豺狼虎豹中間求生存。
她搏命運,求生存,也只為著求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在這人命如草菅,女人如玩物的時代,季行六縱是出生豪門大士族,身份比皇宮里的公主都尊貴也不能凡事隨心所欲。
她的婚姻捏在父母手裡,她的命運和整個趙郡季氏息息相關。
內容標簽:種田文 宅斗 宮廷侯爵 天之驕子
搜索關鍵字:主角:季行六,太子衍 ┃ 配角:容華,季蘭蓉,季蘭月,劉氏 ┃ 其它:
<名門棄婦> 作者:楚寒衣
內容介紹:
「此生懷藏真只有簡五娘一個妻子,今生今世,斷不負卿!」
遭遇背叛的她,異世重生,同樣的誓言,她該選擇相信嗎?
世間甜言蜜語,最是相輕!
在她依門北望時,他救下已故大將軍之女,姑娘一心為父報仇上戰場,戰場沒上成,卻上了他的床…
身為正妻的她為被封公主的小三退位讓賢,成了侯府棄婦,
先來一番雞飛狗跳,她終於放手,做回原本的自己,
只是他不知道放棄的,是世間最重的珍貴!
他朝一日,這個負心的男人,悔不當初!
一朝崛起,她再不是那個唯唯諾諾的小女人,步步為營,
她開始挖掘塵封的過去,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那些恨她的、害她的人,都會得到報應!
她拋夫棄府,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綻放出灼灼光芒,當朝最優秀的皇子,朝中才華最甚的卿相,盡皆為她痴狂。
最終打動她的,唯有一人,那人拱手河山,因她喜而歡,為她怒而弒血江山,他一生所求,不過是任她如蒼鷹自由翱翔天際,而他,終會一生守望!
書名:棄婦翻身 作者:楚寒衣
內容簡介:
生而何歡,死而何嘆!
上天有好生之德,讓她靈魂不滅,再世重生,靈台清明的一剎那,感到的卻是刻骨的痛,生不如死。
她的父親是當朝顯貴,奈何生母為妾,一身的傷痛,竟然出自生母之手,就因她冒犯了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的嫡出姐姐。
她掀起衣衫,舊傷未愈,又添新痕,生身之母會如此殘害自己的孩子嗎?她不敢相信!
就連地位高高在上的夫人,也向她投來憐憫的目光,生下她的人,為何下得如此毒手?
她躲在暗處,幽暗如星的眼眸悄悄觀察著這府里的每一個人,她以退為進,隱忍布局,終使真相大白於天下,讓那佔了她身份,享了她娘親的寵愛,搶了她未婚夫的姐姐從高高在上的嫡女自高壇滑落,淪為卑鄙的妾所生的賤種。
她得到了原本該屬於自己的一切,可是那個什麼未婚夫家,竟然嫌棄她是妾養大的姑娘,配不上侯府,要退婚。
退就退!他不提她還想提呢,聽說那人有妾有通房,惡心死人了,別人碰過的東西,她才不要!
管你什麼侯爺王爺,就是皇帝我也不稀罕!
退了婚的姑娘沒人要?笑話,她有美貌、有智慧,想要釣個金龜婿,只要略施手段,何愁男人不上鉤!
只是上天要不要這么無聊啊,喜歡她的男人這么多,為何好死不死的挑中了這一個!孽緣啊孽緣!
C. 清朝康熙的阿哥關於性格是怎麼回事,查不到具體記載,只有他們的身世和經歷
你是連續劇看多了吧,那些編連續劇的為了賺錢,都是坑人的,憑自己主觀映像寫出來的,關於康熙爺那些阿哥,基本是一部戲,一個性格。看正史比較靠譜。
八阿哥 愛新覺羅·胤禩
為人非常親切,全無阿哥的驕縱之氣,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歡。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卒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贊揚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胤禩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他的侍讀何焯系當時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書法家,嘗學於錢謙益、方苞等人,以擅長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貢生,但因為人「生性率直」、「經常當面責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後屢試不弟,四十一年李光地薦其博雅,康熙召試,命直南書房。次年賜舉人,復賜進土,選庶吉士。後尋命侍讀胤禩於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貝勒府期間,與胤禩甚篤。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將身邊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晉照看,便奔喪回里了。胤禩還曾托由何焯為其在江南購書,頗得當地人的好評,稱他「實為賢王」。
四阿哥——胤禛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上胤(yìn)下禛(zhēn),滿州正黃旗人,康熙帝第四子。 雍正帝年輕時跟顧八代、徐元夢等學習經史,又與禪僧接近,稍懂佛學。曾隨聖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獮熱河(今河北承德),並奉命往祭曲阜孔廟、盛京(今遼寧沈陽)祖陵。清聖祖親征噶爾丹,從征掌正紅旗大營,時年19歲。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爭儲君之位時採取低調政策,以孝心著稱。聖祖駕崩後,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幫助下繼承帝位。 雍正繼承帝位究竟是康熙親傳,還是篡改遺詔篡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尚無定論。但是大部分史學家判斷,康熙的遺詔有滿文、漢文、蒙古文幾種語言。按照民間所說其修改了漢文,但是蒙文、滿文是不能修改的。而「雍正」之「正」,有「正君位」之意。
九阿哥 愛新覺羅·胤禟聖祖第九子,母宜妃郭絡羅氏,生於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1683年10月17日)。四十八年(1709)三月,受封固山貝子,封入正藍旗。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寧駐扎。三年七月革爵。四年初,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改名塞思黑。八月二十七日(1726年9月22日),即44歲生日當天,病逝於保定拘禁地。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弘歷令將允禟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並收入。 胤禟以一個儲位之爭的失敗者著稱於世,他善於經商,為其兄八皇子愛新覺羅胤禩奪嫡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他本人並不貪戀皇位,與十皇子愛新覺羅胤礻我、十四皇子愛新覺羅胤禎一同支持胤禩,是八爺黨重要組成部分,直到奪嫡失敗也沒有背棄胤禩。歷史上對其評價頗有爭議,有人說他陰柔狠毒稱其「毒蛇九」有人認為他是無情皇家中的懂情講義之人,更有大批清迷喜歡他,稱為「九爺黨」。
D. 道光之後的皇帝是誰
是咸豐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奕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
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繼位以後,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污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
與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樣,在一生中有敗筆也有功勞,但是他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對於世界大勢缺乏了解,最終沒能挽救清朝的衰落,作為《北京條約》的直接簽訂責任人,他被刻在了中華民族的恥辱柱上。
道光帝晚年的時候,執政作風越發保守。而咸豐帝謹慎為政的行為,正合道光帝之意,一脈相承。
孝全皇後是道光帝最寵愛的女人,可惜去世的比較早,因此道光帝對於她有著很深的追念之情。最終決定立咸豐為儲,很有可能是因為孝全這一方面的原因,道光帝為了報答早逝妻子之意。
據野史記載:道光晚年,身體衰病。一日,召皇四子與皇六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兩位皇子都請教自己的師傅,問詢如何應對。
奕師傅卓秉恬說:「皇父如有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奕師傅杜受田則對奕說:「阿哥如條陳時政,知識不敵六阿哥。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就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
E. 秦凝雪是那部玄幻小說的女主角裡面還有個男主角的師傅叫東天宗
《嫡女鴆毒》作者:水墨清雲
望採納~
F. 唐太宗有沒有過失
貞觀22年,太宗對自己的功過作了總結: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勿以為是而法之.顧我弘濟蒼生,其益多,肇造區夏,其功大.益多損少,故人不怨.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然比之盡美盡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
太宗能在晚年對自己作出客觀的評價,指出自己的過失,並不以為自己盡美盡善,實屬難能可貴.
"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用來形容太宗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唐太宗晚年錯誤與反省
貞觀後期,唐太宗有了一些變化,先從納諫開始體現出來。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錯誤的開始。
一是征伐高麗,前後兩次,不聽大臣們的勸告,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為要大量造船,結果引起農民起義,激化了國內矛盾。
還有奢侈現象增多了。在貞觀十六年的時候,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還有一個大的錯誤就是看史官所寫的起居注,這是專門寫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皇帝無權干涉,這是歷來的傳統,歷來的皇帝都沒有看,尊重史官的職權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書,從不掩飾什麼,從不害怕皇帝打擊報復。但唐太宗這個名君卻犯了一個大的歷史錯誤,他看起居注給唐朝後來的皇帝開了個壞先例,破壞了這個制度。
不過,唐太宗畢竟是個名君,在晚年他還能反省自己的錯誤,很難能可貴。他對太子李治教誨時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應該從歷史中找古代的賢明帝王為學習的典範,像我這樣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許多錯事,比如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常有興造,犬馬鷹隼沒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勞民傷財,這都是大錯,你不要以為這都是好事,總想學著去做。」
在636年(貞觀十年),遼東戰役回來時,唐太宗得了癰瘡,此後一直調養,開始服用金石丹葯。先前唐太宗還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葯,現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進去了。到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風疾」,煩躁怕熱,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翠微宮,第二年,派人從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羅邇娑婆寐,吃了這個外國騙子的「延年之葯」,結果使病情惡化。649年(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丹葯的毒性發作,終於不治身亡。享年僅五十歲。
G. 唐太宗干過什麼壞事(辯論會用)
為了篡奪皇位,李世民發動血腥的玄武門政變,親手殺死同胞兄長就是當時的太子,讓人殺死同胞弟弟也就是當時馬上要去打突厥的元帥,囚禁父親就是皇帝逼他退位。霸佔了弟弟的妻子,並和她生下兒子再過繼給弟弟當繼承人。把兄弟的兒子也就是十個年幼的侄子全部殺光,使兄弟都絕了後代。
政變後李世民殺了貶了抵禦突厥的邊帥,使得突厥一直打到長安,李世民只好掏空了國庫向突厥求和。李世民殺了貶了不少開國功臣。
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不僅為了享受大修宮殿和皇陵,還為了他天可汗的面子問題四處尋釁,與鄰國打了很多不必要的戰爭,搞得一些地方十室九空民不聊生,很多百姓受不了他的奴役就故意折斷自己的手腳,被李世民知道後下詔不僅治他們的罪,完後還得他這些殘疾人繼續服勞役。他說老百姓都是賤骨頭,不讓他們多干點活就把他們慣壞了。
因為李世民是篡位當上的皇帝,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就決定在宣傳機器上做文章。他就叫他的手下幫他監督史官寫史書,發布最高指示要史官把自己寫成一心為國大義滅親的聖賢,把自己組塑造成戰功無數大唐實際的締造者,把被殺的兄弟都寫成無功無能又缺德的小人,是兄弟先要謀害他,他
很無辜地自衛。後來的皇帝都學會了一詔,再也不用怕史官將來對自己說三到四。
H. 道光皇帝後是誰
是咸豐皇帝。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奕詝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
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
同時,罷斥了道光朝軍機大臣穆彰阿、耆英等。但此時的大清帝國內憂外患不斷,最後以簽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收場。咸豐朝以後也因企圖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而開啟洋務運動。
咸豐帝的資質在清朝帝王中大概能居中游偏上,他繼位以後,重用漢族大臣,嚴懲貪污腐敗,改革力度超過了嘉慶、道光兩代君主。
與其他的一些封建帝王一樣,在一生中有敗筆也有功勞,但是他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對於世界大勢缺乏了解,最終沒能挽救清朝的衰落。
(8)免費小說嫡女鳩毒擴展閱讀:
道光皇帝的立儲風波: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大事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其中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終年二十三歲。
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皇六子奕欣,是諸皇子中頗受道光帝鍾愛的一個。
道光帝晚年,又陸續得了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但都年幼無知。道光帝建儲較晚。道光帝即位後,並沒有按清朝慣例馬上著手秘密立儲。
道光帝晚年才想起建儲,從道光帝後來在立儲時極為謹慎的性格來看,可以這樣進行推論,他是希望在決定接班人時有更多的挑選機會。
因為奕緯之後,二子、三子幼殤,可以選擇的嗣君只有奕緯一個人,是否建儲並沒有意義可言。道光十一年(1831年)後,隨著奕緯的過世,幾個小皇子的出生,道光才面臨著建儲這個本應早就解決的問題,在奕詝為長的幾個兒子中,道光皇帝最看重的主要是皇四子和皇六子。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宣召大臣示朱筆,立其為皇太子。
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病危,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沖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匣,宣示建儲朱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
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時,道光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按照清代制度,新皇帝奕詝當日下午護送大行皇帝的遺體至城內紫禁城乾清宮停放。宣宗逝世後,己未,咸豐帝即位,頒詔覃恩,以第二年(1851年)為咸豐元年。
I. 隋朝超級寵妃宣華夫人的家族為何那麼慘 在邊區勞改
開皇九年,隋文帝派五十多萬大軍碾壓了最多隻有十萬兵力的南陳後,陳朝這個國號就此成為歷史。陳朝後主陳叔寶成了亡國之君,連同他的姐妹和女兒們一起被送到隋朝皇宮。而在這群亡國公主中,最有名的當屬宣華夫人。
這位大名鼎鼎的隋文帝寵妃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的生平事跡也耳熟能詳,比如在獨孤皇後的高壓政策下居然奇跡般地得到了隋文帝的寵愛,開皇年間還與容華夫人一起在金城坊修建了開善尼寺,甚至就連晉王楊廣也要來討好這位庶母,送上各種奇珍異寶就為了請她幫自己在父親面前多吹吹枕邊風。不過宣華夫人紅顏薄命,雖然先後得到了隋文帝與隋煬帝兩位君王的無比寵愛,但年僅二十九歲便抑鬱而終,一代風流帝王隋煬帝楊廣黯然神傷之下,還專門為這位好不容易才得手的愛妃寫了一篇《神傷賦》名垂後世。
宣華夫人雖然是以沒入掖庭的亡國女身份進入隋宮的,但她的生母施姬和兩個兄弟卻因為她的得寵在隋朝都得到了相當不錯的待遇。
根據施姬的墓誌銘記載,施姬入隋後「移居戚里」,住在頒政坊,又根據《長安志》,頒政坊位於朱雀門西邊第三街西從北第三坊,雖然在皇城之外,但也屬於皇親國戚的居住地,如果不是宣華夫人得寵,作為嬪妃家屬的施姬也不會被安置在這里。
墓誌中說施姬得到了隋朝很優厚的賞賜,「優賞既隆,湯沐之資,咸從檀舍,式營寺宇,事窮輪煥」,因為施姬平時愛好禮佛,所以捐了不少錢給這些寺廟,且頒政坊里正好有惠雲、澄覺、建法尼、證空尼等佛寺,《長安志》也記載建法尼寺就是由施姬母子贊助修復的,這與墓誌所言正好相吻合。
宣華夫人的同胞兄弟臨賀王陳叔敖在大業初年被楊廣封為從一品的儀同三司,沅陵王陳叔興則被楊廣封為給事郎,不過陳叔興的墓誌記載他此時疾病纏身,所以並未能上任。如果宣華沒有那麼早就香消玉殞的話,想必陳家的風光還能更上一層樓,不過沒有關系,沒了宣華,還有陳婤嘛。
話說陳婤也是相當的了不起,作為陳後主的第六女,陳婤同樣是在陳朝滅亡後隨之沒入掖庭的,然後因為得到了楊廣的寵愛,史書記載為「絕愛幸」,大業二年被封為貴人,她的族人也因此被楊廣愛屋及烏。原本隋文帝在滅陳後將這些陳朝宗室都發配到了隴右及河西諸州,給點田業自給自足,但隨著陳婤的「絕愛幸」,楊廣將這一百多位陳氏子弟全部召回京城,封他們為各地長官,於是幾乎一夜之間,陳氏子弟遍及天下。
除了宣華夫人、陳婤這些得到大幸的陳朝公主,隋文帝的後宮中還有陳宣帝的第二十四女臨川長公主,封為弘政夫人;而楊廣的後宮除了陳婤外,還有一位陳後主的第四女廣德公主。不過臨川長公主與廣德公主都是後宮中的籍籍無名者,因為不得寵,所以除了封號和生母,什麼也沒在史書中留下。
隋文帝的第三子秦王楊俊府中也有個陳朝公主,即陳後主的第五女臨成公主。不過楊俊的身邊本來就姬妾眾多,再加上王妃崔氏極為悍妒,就連楊俊本人最後也是被醋意大發的崔妃給毒死的,所以陳氏的不得寵完全在預料之中。
除此之外,由於陳朝公主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楊堅乾脆來了個歡樂大派送,將14個女妓和陳叔寶的妹妹樂昌公主一起賞給了楊素,又將兩部女樂和陳叔寶的另一個妹妹一並賞給了賀若弼——正所謂是落架鳳凰不如雞,這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公主一旦亡了國,也就只能淪為和女妓、女樂這些卑微的賤籍一樣的存在,任人當做物品隨意打發。
不過比起那些同樣亡國卻自詡為大一統王朝的公主們,只能算是割據政權的陳朝公主已經是風光太多了。
陳朝就算滅亡後也有好幾個公主在隋朝混出了名堂,不僅坐上了頂級寵妃的寶座,還握有掌管後宮的生殺大權。而想想西晉還沒亡國,廣平公主、武安公主就在八王之亂時失了身,西晉滅亡後就連皇後賈南風的嫡女臨海公主也被人當做奴婢買賣;再想想隋煬帝的愛女南陽公主在隋朝滅亡後不得不出家了此殘生,其他得寵公主們和嫡母蕭皇後一起淪落突厥人之手,被留在長安的無寵公主則成了唐朝的戰利品,幸運一點的因為給皇帝生育了皇子這才得以留下6個字的記載。
所以別看陳朝不過是南朝一個割據的小朝廷,但亡國後公主們還能在新王朝成功立足,相比之下,某些自詡為大一統王朝的亡國公主們就只有自愧不如的份了。
關於陳朝公主的史料:
《隋書·楊素列傳》:
賜物萬段,粟萬石,加以金寶,又賜陳主妹及女妓十四人。
《隋書·賀若弼列傳》:
加以寶劍、寶帶、金甕、金盤各一,並雉尾扇、曲蓋,雜彩二千段,女樂二部,又賜陳叔寶妹為妾。
《長安志》:
(金城坊)東南隅,開善尼寺。隋開皇中宮人陳宣華、蔡容華二人所立。
《長安縣志》:
開善尼寺 在金城坊。開皇中宮人陳宣華、蔡容華二人立。
《隋書·後妃列傳》:
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之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及陳滅,配掖庭,後選入宮為嬪。時獨孤皇後性妒,後宮罕得進御,唯陳氏有寵。晉王廣之在籓也,陰有奪宗之計,規為內助,每致禮焉。進金蛇、金駝等物,以取媚於陳氏。皇太子廢立之際,頗有力焉。及文獻皇後崩,進位為貴人,專房擅寵,主斷內事,六宮莫與為比。及上大漸,遺詔拜為宣華夫人。
初,上寢疾於仁壽宮也,夫人與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狐誠誤我!」意謂獻皇後也。因呼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閣為敕書訖,示左僕射楊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張衡入寢殿,遂令夫人及後宮同侍疾者,並出就別室。俄聞上崩,而未發喪也。夫人與諸後宮相顧曰:「事變矣!」皆色動股慄。晡後,太子遣使者齎金合子,帖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夫人見之惶懼,以為鴆毒,不敢發。使者促之,於是乃發,見合中有同心結數枚。諸宮人咸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煬帝嗣位之後,出居仙都宮。尋召入,歲余而終,時年二十九。帝深悼之,為制《神傷賦》。
《陳臨賀王國太妃墓誌銘》:
太妃姓施氏,京兆郡長安縣人也,吳將績之後也。父績,陳始興王左常侍。太妃婉懿在懷,淑慎後質,宣皇帝聘入後宮,寵冠嬪嬙,恩隆椒掖。既而芳蘭在夢,熊羆之兆斯彰,瑞氣休符,蘋藻之勤惟潔。載誕臨賀王叔敖、沅陵王叔興、寧遠公主,並桂馥蘭芬,金鏘玉閏。公主以開皇九年金陵平彌,大隋高祖文皇帝納公主,拜為宣華夫人。踵此二橋,非關縝發,光斯二帳,無待更衣。以大業五年歲次己已八月十一日薨於頒政里,春秋五十有九。其月十四日塋於高楊原洪固鄉。太妃以移居戚里,優賞既隆,湯沐之資,咸從檀舍,式營寺宇,事窮輪煥。聊刊玄石,以述清徽。其詞雲爾: 爰自弱齡,作嬪帝閫。貞孝表質,溫恭為本。逝川不留,過隙難駐。蘭蕙俱摧,徽猷同樹。
《南史·陳宗室列傳》:
長子君范,未襲爵而隋師至。時宗室王侯在都者百餘人,後主恐其為變,乃並召入,屯朝堂,使豫章王叔英總督之,又陰為之備。六軍敗績,相率出降,因從後主入長安。隋文帝並配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處之。大業二年,隋煬帝以後主第六女婤為貴人,絕愛幸,因召陳氏子弟盡還京師,隨才敘用,由是並為守宰,遍於天下。君范位溫縣令。
《吳興志》卷十六:
隋煬帝妃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四女,母高昭儀,封廣德公主。
隋秦王嬪陳氏,統記雲陳後主第五女,長興人謝昭儀生,封臨成公主。
隋文帝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十四女,母施氏太妃,後主封寧遠長公主。
隋文帝弘政夫人陳氏,統記雲長城人,宣帝第二十四女,母曾美人,即後主之妹,封臨川長公主,按南史,隋文帝宣華夫人陳氏,陳宣帝女也,性聰慧,姿貌無雙,不言第幾女,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