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有些微型小說中,主要人物卻不正面寫這樣處理有何意圖
這其實就是一種寫作手法。
不正面寫的方式,基本可以算作是烘托。通過其他人的態度,語言,神情來表現主角的一些情態。也有的用一些景物或者風、雨之類的元素表現當時的氛圍。
這種表現手法跟白描區別很大,雖然一開始表現人物的力度上弱於白描,但通過對周圍一些刻畫,可以不斷深化主角的血肉,讓它的一舉一動融合在文章中。在我看來,這種寫作手法是比較好上手的,出錯率也能控制的好一些,所以微型小說里大多用這種方式。
關於白描,我之前試驗過幾次,但覺得沒有用其他元素烘托來得簡單。白描比較考慮作者功底,而且一旦寫不好,會導致不好的效果。而各種景物的烘托就算寫的不夠好,也不太影響劇情發展跟任務刻畫。
B. 300字左右以寫人物為主的微型小說
可以看看別人的微小說哦、、會有啟發啊
那天、他把她扔下了。她傷心離內去。他默默抹去眼角的淚痕。
第二容年的春,他和她在橋上見面了。「還好么?」她問。「不好、、、」「為什麼,我已經給了你自由。」她疑惑。「因為我見到了你、」一、她又一次被他鋒利的話刺痛、
「恭喜你、」她沒有看他,而是滿滿愛意的看著她身旁偉岸的男子。他落寞離去、
「爸爸!」「別亂叫人,哦、、是你啊。」 「恩。」無言、、、、他又走了。她 盯著他的背影默默流淚。
「媽媽,這是我買給你的禮物。」紙嫩的童聲「他在哪?」「叔叔在小區門口的台階上給我的,說你喜歡、、、」她沖出去、、沒有他的身影、、淚灑了一地。
他去世了,她來送他。旁邊他年邁的母親哭著說,你該早來。。他心臟病在五年前好了、、那天本來想去找你,結果落寞回來、、、原來你、、
我寫的不好、很爛,見諒啊、、、希望看在我辛苦打字的份上。。。望採納。謝謝
C. 寫人物的短篇小說範例
一天早上逛城北的菜市場,見市場內的兩個擺菜攤的老頭在喝酒,兩人隔著攤兒,一人守著一碟花生米,手裡各握著一瓶酒,只聽瘦小的白發老頭對另一個黑大漢說,來,再整一口兒,黑大漢已有些醉了,擺手說,不了,夠數了,再喝看不準秤星了。白發老頭不屑的說,來,,一個狗日的湯水貨,有啥夠不夠。一聽這話,覺著耳熟,細看眉眼,競是候軍志。軍志現在賣菜了。當年可是個人物。
軍志是個矬子,受父母遺傳,爹娘都矮,他爹外號"二尺半」。軍志不但矬,走路腿還羅圈,沒一分人才,可軍志人小胸寬,心路大。八十年代剛開放,政府號召發家致富,搞企業,銀行的錢暢著貸,但多數農民不敢貸,貸了不知怎麼花,花了拿什麼還?銀行放貸的也愁,村幹部也愁。軍志前兩年到山西販過牛,也是出過門的人,他一個表姐夫在銀行當主任,叫上支書羅平,拿了瓶酒和一隻鹵雞,三人坐下喝,羅平說,我想了八個晚上,把全村人濾個遍,除幾個當兵的,就你走的遠。主任說,咱是親戚,一鄉里看就你做過生意。羅平說,帶個頭,搞他狗日的一個企業,也上個報。主任說,就是,人橫豎就活這幾天,干也是死,不幹也是死,就不如干。軍志被兩人一唱一合捧得有些發飄,撓著頭皮說,那我干點啥?兩人說,你說。軍志說,咋也不能再販牛,現在都買拖拉機了,沒人要牛。兩人說,不販牛,販牛掙錢也是牙行牛販子,上不得檯面,咱干企業。軍志又撓了撓頭皮,說,山西山裡收麥子不多,可到處都是刀削麵。主任見多識廣,一聽,來了主意。咱開麵粉廠。書記腿一拍,對,咱有小麥,磨了面賣他狗日的。軍志問,就這?兩人腿一拍,就這!
就這,軍志在全鄉開了第一個麵粉廠。開始很是紅火,新蓋麵粉廠晝夜燈火通明,機器"咣咣」響不停。拉麵的貨車也是出來進去。軍志新買了一輛日本玲木摩托車,打扮的光頭凈面,旋風一樣,廠進廠出,一派風光。每到中午,就派八喜到劉家的鹵雞店弄回幾只鹵雞,用刀剁成幾塊,吆五喝六,招待上面來的各路客人。喂狗的二扁和軍志有親戚,隔天就到麵粉廠拾半筐骨頭。二扁到街上,聞著半筐卣雞骨頭的香,咂著嘴吞一口唾沫,悄悄說,看軍志,光骨頭兩天就是半筐,一座金 山也經不得這樣吃。 這話不知怎麼傳到軍志耳朵,二扁再去撿骨頭,軍志就用牙簽剔著牙花子說,二扁,就你那點能耐,撐死也就是撿撿剩骨頭,你小生意怕吃,我大生意不怕,吃個雞子,喝個湯水,灑灑水的事。他把鹵雞說成"雞子「,把酒說成「湯水",二扁被臊的臉紅,連說,是是是,我一個喂狗的去哪比你這大老闆。
嘴上這么說,行動上軍志也成了大老闆,他往山西走面,不是自已去,還雇了本村的六成和八喜作跟班。六成和八喜是兩個懶人,一天凈想著吃巧糧食,兩人見軍志生意紅火,就找軍志,說咱從小不賴,你發大財怎麼也得讓我兩弟兄跟你喝□湯。軍志滿口答應,只說,咱在家可稱弟兄,到外面可得分清,我是經理,你們是跟班。兩人連忙點頭說,必須必須。果然,到了外面,兩人一左一右不離身,一個拎包,一個拎衣服,到地點一談業務,軍志把臉向左一扭,六成忙抽出一顆煙安在軍志嘴上,軍志又往右一扭,八喜早讓打火機噴出四指高的火苗把煙點上,軍志深吸一口,又無比受用的噴出一根長長煙柱,這才正式和人開談。
山西人愛吃刀削麵,缺面,河北人不吃刀削麵,但有面。軍志抓住了一個機遇,就往大處做,他在山西租了庫房,派了八喜、六成做總代理,他在家坐陣指揮,順便還迎接各路客人,跑貸款,收小麥。麥粉源源的往山西運,六成和八喜不停往回打電話報喜,說麵粉銷得好得不得了。只是錢回的緩慢。軍志每催,兩人總是回話,這不是毛病嗎,結賬都是到年底。真到了年底,主任來催,不還本也得還利息吧。軍志拍胸脯說沒問題。當主任面給八喜打電話,兩人說正在催,快了。可至到臘月二十,也不見回款,軍志有些坐不住了,買了車票去了山西。六成、八喜都在,兩人見了他,苦著臉說,找到老徐錢就回來了,正找。軍志問,老徐是誰?兩人低下頭全不言語。
後軍志聽旅館的老闆說,八喜、六成在這兒從不出門,把銷面的事全靠了當地的老徐。兩人只天天打麻將。老徐壓根就是個無業的騙子,把麵粉便宜賣掉,換成錢吃喝嫖賭了。軍志一聽,當時就抽了八喜、六成每人兩耳光,自己也癱在沙發上。
哎,世事變遷,軍志現在也干起了怕吃的小生意了。
D. 這個微型小說主要講的什麼內容 突出了人物怎樣的精神 就是情節經過結果
我們回答問題,不是神仙
E. 微型小說的人物特徵
微型小說人物描寫的特點是,寫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側面,或寫主要人物的情緒心態。
1、 一般來說應刻劃出鮮明性格,具體方法是寫性格的閃光點。
一是集中一點,突出強調。
如《瞎說》,抓住一個教師膽小逢迎這一點。此人見人就笑,「文革」後更善於重復別人的話並連稱「對對」。在一次報告會上,勞模對他謙稱「我那是瞎說」,他應聲附和:「對對,瞎說,瞎說!」引起人們驚詫,他也驚出一身冷汗。
二是勾勒輪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敘代描,寫人物內在和外在的主要特點。
三是顯微放大,誇而不誣。抓住人物特殊點進行誇張,甚至塗上荒誕色彩,只要對准生活的焦點和本質都是可以的。如王蒙的《雄辯證》,醫生說「請坐」,病人卻說「為什麼要坐呢?難道你要剝奪我的不坐權嘛」,如是等等。對「文革」中盛行的強辭奪理、咄咄逼人的「病症」進行了藝術的誇張。契訶夫的《一個小公務員的死》也是這樣。
2、注重情緒化描寫。這是微型小說創作的一個趨向,反映了西方現代派手法的影響。不重視性格刻劃的傳統寫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詞稱呼,寫出來也是縹緲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緒氣氛籠罩全篇,有意識地作深層意識的剖析和細微感覺的刻劃,產生一種朦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遠的蝴蝶》,沒有描寫事件過程,反復地寫懷戀之情,刻劃細微感覺和幻覺,蘊含著生死、愛情的永恆哲理意味。情緒心態要盡量帶有普遍性。如《那團雲霧》,「他」游黃山買了高價茶葉便敗了游興,即使認識到這種心理的低下也無法快樂,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虧時才莫名歡悅,峰頂那團雲霧都不見了。這種情緒心態概括了人們慣熟而又可笑的「阿Q精神」,揭示出人類的劣根性
呵呵,答了這么多,滿意請加分,加精啊!
F. 我寫的一篇微型小說
表明,人類已經不是人,滅絕後而生的才是人
G. 微型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
微型小說的三要素:
1、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
2、情節(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
3、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基本介紹:
1、人物 主要掌握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角度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閱讀技巧。
2、情節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內容及理解、分析小說情節的方法、技巧。
3、環境 主要理解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作用。自然環境 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H. 關於微型小說
微型小說又名小小說,超短篇小說,一分鍾小說。過去它作為短篇小說的一個品種而存在, 後來的發展使它已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其性質被界定為「介於邊緣短篇小說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邊緣性的現代新興文學體裁」。阿·托爾斯泰認為:「小小說是訓練作家最好的學校。」(《論文學》)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著類似超短篇小說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說 這個名字的正式出現,是源於美國。」多數人推崇美國作家歐·亨利(1862—1910) 是創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節生動,筆調幽默。其中《麥琪的禮物》膾炙人口。可以 這么說,超短篇小說具有立意新穎、情節嚴謹、結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內,要概 括出普通小說應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說,微型小說是一種敏感,從一個點、一個畫面、一個 對比、一聲贊嘆、一瞬間之中,捕捉住了小說——一種智慧、一種美、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 一種新鮮的思想。
微型小說在寫作上追求的目標是四個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過一千五百個字。因此,構思和行文時必須注意字句的 凝煉,不允許作品中有贅詞冗句。如馬克·吐溫的《丈夫支出帳本中的一頁》。全文只有七行字,卻具有長篇小說的全部情節。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穎,風格清新。星新一寫作一分鍾小說,就極力追求「新」。他寫道: 「有些評論家把我的小說與美國的超短篇小說(Short-Short)混為一談,這是不妥當的。 我是受了美國超短篇小說的影響。但是沒有完全依靠,而是發揮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 我的小說強調一個『新』字,給讀者以新題材、新知識,甚至讓他們感到驚訝!」(星新一《一 分鍾小說選》)為此,他常常藉助於童話、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過非現實的題材或 現實題材的非現實筆法,反映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獨特的感覺,表現清新的主題,如他的《保 修》。 當然,微型小說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說作品一樣,有時並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時主題並 非一個,是多元化的,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寫的一篇被稱 為世界上最短的科學幻想小說:「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 聲……」就寫得十分別致而耐人尋味。
三、密。指的是結構嚴密。微型小說的作者在結構上,應力求時間、場所、人物都盡可 能地壓縮、集中,使作品結構簡練、精巧,如同微雕工藝品那樣。因此,特別要在選材、剪 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四、奇。指的是結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說的特點多半在於一個「奇」字。 中外作家的許多優秀作品就常在結尾處使人拍案叫絕。如邵寶健的《永遠的門》的結尾就出 人意料。
======================================
文無定法——關於微型小說
曾經一時興起寫了一篇小說,結果被批為無病呻吟且缺乏小說基本要素。我不會編故事,但對這個沒有小說基本要素之類的說法還是不服氣。
所謂小說的基本要素不外乎人物、情節、環境。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小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物活動的特定環境。小說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是最傳統也是最老套的要求。
說到這里我不禁暗暗好笑,想起網路上流傳的一個笑話《「貴族」與「愛情」》。
大學文科教授讓每位同學寫一篇短篇小說,要求小說中必須有「貴族」和「愛情」兩個基本要素。
幾天後,學生們相繼完成了作業。
當教授看了楚峰頭同學的小說後,非常無奈,因為兩個要素都存在,小說內容是:「公主懷孕了。」教授只好讓他再添加一些「幻想」要素。
過了幾天,楚峰頭又把他的「大作」交給了教授:「織女星座的公主懷孕了。」
教授看後非常生氣,遂又令他在加一些「神秘」要素。
這回,楚峰頭的小說變成了:「織女星座的公主懷孕了,是誰乾的呢?」
教授實在忍受不了了,他使出了最後一招兒,那就是讓楚峰頭再增加「宗教」要素。
幾天後,當教授帶著勝利的微笑,看了楚峰頭的小說後,竟把它撕了個粉碎。
「織女星座的公主懷孕了,OhMyGod!是誰乾的呢?」
可見這個所謂要素的說法根本不是評價文章的標准。小說貴在出新,特別是微型小說。但是出新不僅僅是情節的出乎意料,最重要的應該是選材及個性化的情感。而且個性化的范圍應該在陌生化的新奇感之內,不應是晦澀難懂。幾千年的文明發展,無論怎樣翻新總也脫不了一般的情節框架。無論是無意識的認同還是有意識的反叛,總歸是基於同一種心理狀態。挖空心思編來的文章不過是一時的技巧之作,算個游戲罷了,而且通常是大家都覺得實在是太有意思了,然後有意思,然後有意思,然後……就沒了。
為何見書欲喜,見書欲悲,見書以為然?精品的著作總是心血之凝,哪怕作者以為是游戲之作,但其實是在放鬆的狀態下體現出的真實自我。現在一般人學寫小說似乎有這個毛病,比小說家更講究什麼要素的具備,其實那倒可以算做練習的必要,對於小說創作本身是沒什麼作用的。怕的就是連評價者也以這樣的觀點去看。就象時下里似乎人人都可以學畫水墨畫,大眾的參與評價的標准卻反促水墨畫趨向式微,道理是一樣的。
一般說來長篇小說的字數都在20萬以上,短篇小說的字數在幾千字到三萬字以內,中篇小說的字數大約在在三五萬字到十萬字之間,微型小說或者叫小小說、掌篇小說、一分鍾小說,字數一般在二千字以內。我看網上基本上是微型小說。
至於微型小說特點,我不妨偷別人的話來加以說明: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遠。人物少,情節簡單。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少勝多,以微觀反映宏觀。現實感強,迅速輕便,充滿生活氣息,但要寫出藝術境界的「遠」,使人聯類無窮。
(二)博採眾長,不拘一格。廣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藝術體裁的長處,可以稱為「模糊小說」。
(三)取材精確,鏡頭小說。微型小說寫的是面上的一點,這個點是運動展開的,可以稱作影視中的「鏡頭」。一般短篇小說中的倒敘和補敘,在微型小說中要成為瞬間鏡頭的描寫和串連,以免冗長敘述和說明。
(四)寫特殊點,重情緒化。微型小說人物描寫的特點是,寫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側面,或寫主要人物的情緒心態。
如此來看,小說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似乎大多數人對此都有些誤解。第一個特點是其很明顯的見微知著。或者說帶有中國自古以來的微言大義的痕跡,和寓言有相似之處。就是簡單的愛情故事也可以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鴻溝,哪怕是阿佛洛狄特的魔法也無法彌補深壑。這樣一個簡單的愛與不愛的故事才能升華到整個人類的意義,而不僅僅是風花雪夜。信任不僅是情人間的事,也是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的一個基石吧!但情緒化心理描述的傾向很難讓一般讀者理解和接受,這又涉及到微型小說的第二個特點,即體裁的模糊性。
有意識地淡化情節,類似於散文化的敘述,大概這就是別人覺得有些小說中缺乏要素的原因吧!但情緒化的描寫恰恰是微型小說的發展趨向。如不被理解的冷漠,用一種混亂的意識流來表達,幻覺與現實的重疊,恰好能夠表現失去理智的思維狀態。但是過於晦澀,組織零亂,這也是這種小說不被理解的原因之一。
大多數人還是遵循著經典的思路,甚至抱著獵奇、尋求刺激的心理來看。藝術一旦成了大家都喜歡的東西就開始沒落了,盡管小說也曾經是那麼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但誰知道今天不被人理解的東西會不會成為明天的經典呢?
I. 誰能幫我編一個微型小說阿
留個言,晚上有空給你寫個200字的
半夜3點,李家老屋的燈還亮著,房間里煙霧繚繞,煙頭依據塞滿了煙灰缸滾落到桌面上,桌子上有個水杯,早已喝乾了,老李夫婦對坐著,眼神茫然。
突然響起敲門聲,起先只是幾乎不能聽見的幾聲,觸摸了十幾秒鍾突然猛地幾下,似乎要把門砸破。
在屋裡微弱的燈光下,門口放著一個紙袋,袋子里有一個小小的黑色錄像帶,和一封信。
事件背景:雪夜,騎自行車的人亂穿馬路摔倒,一車為躲避,撞在樹上,車上2人全完,正在把玩的錄像機摔出(錄到了事故發生過程)。被人撿到,撿到的人想吧價值上萬的攝像機據為己有,但是良心上又過不去(他報警後消失),掙扎之後把攝像帶歸還其父母,做證據。
矛盾:1.車禍人有錢之後對父母很差,但是父母卻很愛他,為了尋找證人在車禍現場與人下跪。
2.為了躲避騎自行車的人二發生車禍,騎自行車的人卻沒有報警跑掉了,導致搶救不及時死亡。
3.拿攝像機的人報警了卻想把攝像機據為己有但是良心上過不去,最後在電視上看到父母在車禍現場下跪,也只是把攝像帶偷偷交給其父母
手法:1.倒敘,先看到結果
2.插敘,拿攝像機人的心理掙扎,回憶。
3.內心獨白。顯示各方的無奈,生活的現狀
難點:表現力和語言凝聚力很強,又不能有失偏頗,很有難度
...還有興趣再問我
J. 求一篇人物描寫出色的微型小說
變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