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說情節構思特點(說越詳細越好)
A.單線型結構
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情節單純,線索明晰,小說白始至終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有頭有尾的情節,使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眾這是中國小說創作的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說創作中廣泛使用。特別在我國,不僅在短篇、中篇中廣泛使用,在長篇中也是主要結構形式之一.
這種結構有兩個特點:
第一,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描寫。《喬廠長上任記入《小鎮上的將軍》、《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紅玉蘭》、《蒲柳人家》、《張鐵匠的羅曼蟲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說就是這樣安排情節的。長篇小說,圍繞一兩個人物單線型地組織情節也有不少,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磋蛇歲月》(人物略多,主要情節線索仍然是單線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條線索。上面是從人物安排上說的,這里則是從情節線索安排上進行分析。這條單線要貫穿始終,沒有第二線索干擾,更沒有兩條以上線索穿插。中國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掐」中記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小說的情節內發端——展開——結局直至尾聲,次第展開,環環相扣,所以它的結構形式也可以說是「鏈條式」的。
B.復線型結構
小說安排的線索有兩個,就構成復線式結構。《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線索就有兩條:一條以涅倫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綳為主;一條以列文為主。長篇中的線索往往在兩條以上 (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兩條以上的線京,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的線索就有兩條——存妮一條、荒抹一條。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在長篇中,這種復線型結構,出於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使得小說反映的生活內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
C.輻射型結構
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整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這種方式運用得很嫻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說
的復雜內存是從陸文鎔躺在床上的朦朧追憶中散射出去的。 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方式。
D.蛛網型結構
三條以上線素互相交又,盤根錯食象一個蛛網。《水滸傳》的每個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線索,其中的很多線索是交織在一起的,使得結構有氣魄,。《紅樓夢》情節線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用蛛網形式組織起來。
蛛網型結構在推理小說中往往表現丸同時寫幾條表面上看不出來聯系的線索——把情節的網撤出去,隨後收網,使各條線索的必然聯系浙瀝顯露出免把各條線索集中在案件的結局上。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如《藍寶石》、《英犬》就慣用此法。當代日本推理小說家仁水悅子的《貓知道》(江戶川亂步獎獲獎作品)把這種結構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環型結構
這種方式的作用在於使情節線索之間能「咬得很緊,前後融為一體。張弦的《扯不斷的紅絲線》可作為典型文例。楊玉潔參加了文工團,組織股長馬秀花把她介紹給齊副師長,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則和蘇駿結了婚。蘇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離了婚。而齊副師長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後,馬秀花又來把博再介紹給齊;傅終於沒有扯斷這根紅絲線。博轉了一大圈,終於轉回來了。在結構上,人物關系形成一種迴文式的回環:博齊——蘇博——齊傅。情節的發展沿著倒轉回環的方式展開。
F.情特型結構
有的小說,在結構上,看不出情節線象故事性不強,或根本無故事性可言,只寫一些事,全篇側重於作者情緒的抒寫。組成小說結構的主要部分就是館結朗描寫。它用以吸引讀者的並不是生動的信節,而是流動的意識,對細節的精彩描繪和對感情的細致生動的抒寫。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形式。所謂無情節小說,採用的也是這種結構形式。
近年國內小說創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體地運用這種結構形式,不注重情節,不講故事,如王蒙的《春之聲》、《夜的眼》竿。又如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使情緒貫徹全篇,成為組織小說材料的無形線索。
G.板塊型結構
現代小說的結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不少作者已不滿足以上的結構形式,使小說結構有很大的「隨意性」。作者在小說中『隨意」地寫出一個人物,並對他進行描寫,然後放在一邊;或「隨意」描寫某種心別、景物,又放在一邊,這種胡寫自成一統,有它自己特定的內容,形成一個穩定的板塊。
LZ我覺得對不起你,全是復制的,我覺得慢慢跟你講小說結構什麼的太無聊了,你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寫就是,大多數作者都是看小說看多了憑借自己的沖動一寫就成了的,不用去糾結這些小說特點什麼。
這里是王三水~~
❷ 諶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表現的是女性的什麼問題
諶容於八十年代之初發表的《人到中年》,就是注重從正面揭示中年知識分子的悲劇性命運及其原因,表出對改革現實的憂慮與困惑。諶容在《奔向未來》一文中曾表示她要「把人間的悲喜劇放在一定的歷史范疇,探索決定人物命運的歷史淵源,寫出更深刻、更本質地反映歷史面貌的作品」。當1980年以前的大量作品還在回顧歷史「反思」「傷痕」的時候,諶容卻注意到了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識分子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在新舊交替的時期,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科技人才,但是由於存在知識分子斷代問題,中年知識分子不得不承受幾代人的工作壓力。而就在他們為祖國發展嘔心瀝血時,政治地位、生活狀況卻遲遲得不到改善。這一社會問題激起了諶容的創作欲,《人到中年》應運而生。
❸ 《人到中年》賞析
《人到中年》在藝術表現上非常新穎、獨特,不同凡響,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善於借鑒並創造性地運用「意識流」手法。作者在《編輯和我》一文中說,她在這篇小說中採用「那種顛顛倒倒、虛虛實實的寫法」,是試圖「在中篇小說的結構方式上作一些突破」。小說開篇就把仰卧在病床上、處於病危昏迷狀態中的眼科女大夫陸文婷推到讀者面前,一下子緊緊揪住了讀者的心。然後,作者通過陸文婷昏迷中的意識活動,通過在病房護理或探望她的親人、朋友、同事、領導的言談、舉止、表情與回憶,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將陸大夫對待事業、工作、愛情和家庭的態度與感情,將她生活經歷中最動人的部分,一樁樁、一件件、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映現出來,使讀者清晰地看到陸文婷豐富的精神世界。作者打破了中國歷代小說大都按人物活動發展的時空順序結構故事的傳統寫法,既寫人物眼前的實況,又寫人物的回憶、聯想、想像與幻覺,以人物的心理意識活動為中心來布局情節,展開畫面,表現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自然、朴實、新鮮動人,別開生面。作者對「意識流」手法的運用不是生吞活剝,而是經過了咀嚼和消化,真正化成了自己的藝術血肉,因此寫得是那樣得心應手、天衣無縫,那樣大膽、巧妙和富於獨創性,從而使這篇小說創造出一個深邃的藝術意境,開辟了一片迷人的藝術天地,讓讀者充分地窺見到其中活動著的各種人物心靈的奧秘。同時,作品中還借鑒了中國歷代小說家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通過對比描寫,通過環境、氣氛的烘托等手法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的豐富經驗。這就使作品寫得巧而奇,讓人耳目一新,又很適合中國讀者的審美心理習慣。小說中蘊含著作者強烈的民族詩美意識,而又與「意識流」手法自然融合,使人物心靈深層的光彩鮮活地閃耀了出來。陸文婷的情操、品種、氣質以及她與傅家傑的愛情,確實是一首優美的詩,作品中反復出現的裴多菲的詩句和北海雪景,十分貼切地烘托出這種優美的詩的意境。小說開頭的精彩,也在於它是將人物意識的流動用富於詩意的語言,甚至用相當講究的對仗和鏗鏘的音律表現出來。作品中節與節之間的轉換,首尾的照應,也都是別出心裁的。正因為如此,所以這篇小說看似處處有意識的流動,而又無處不是作者從塑造人物形象、充分顯現人物心靈的需要出發,對意識活動進行精心的提煉、剪裁和裝置,真是精雕細琢,而又宛如天成。總之,《人到中年》藝術表現的成功,就在於作者吸取了中外文學創作技巧的精萃,熔為一爐,銳意創新,取得了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這篇小說除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的驚人突破外,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在勇敢、及時而又較准確地反映新時期現實社會問題方面,它是一個新的開拓和突進。整個作品格調深沉、構思奇特,布局嚴謹,細節生動傳神,語言清麗明快。特別是,小說中所描繪的女大夫陸文婷和「馬列主義老太太」秦波,具有相當深刻的典型性,在中國當代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獨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朱寨在《留給讀者的思考——讀中篇小說〈人到中年〉》一文中談到,就形象的豐滿和深度來說,陸文婷這個人物是作者「從生活的隱蔽處發掘出來」的「一個新的藝術典型」;秦波這個人物,作者「主要是通過她圓滑含蘊的措詞,拐彎抹角的試探,和顏悅色中的威脅,革命詞藻下的冷酷,揭示出一個掩飾在革命面紗下面正在喪失革命精神的發霉的靈魂」。
❹ 人到中年的人物介紹
陸文婷
陸文婷是北京某大型眼科醫院的眼科專家,但由於歷史原因,她從醫十八年仍然是住院醫生,一家四口蝸居在十二平方米的小屋裡。她一個具有傳統美德的現代知識分子,對祖國、對人民、對事業充滿熱愛之情,富有理想,勇於探索,對事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她品格高尚,為人正真,不論是部長,還是對普通的老百性,她都一視同仁,對小姑娘王小媼的溫存開導,對農民張老漢的幫助,不僅表現出一位醫生的責任與情感,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一位醫生的愛心和人道主義精神。在單位,她是業務骨幹,只知奉獻,不知索取,任勞任怨。在家裡,她又承擔著妻子和母親的責任。然而,為了事業,她顧不上丈夫和兒子,也顧上不改變貧困的生活和艱難的境遇。過重的工作負擔使她的身心處於崩潰的邊緣,終於因為心肌梗塞像「一莖瘦草」倒在了手術台上。
秦波
秦波是陸文婷的病人焦部長的妻子,參加革命較早,以老革命自居,充滿優越感。她滿口馬列主義,被小說中的人物戲稱為「馬列主義老太太」。她表面上原則性很強,比誰都革命,而本質上卻是一個自私冷酷、缺乏人性、思想僵化、集個人主義與封建主義思想於一身的貴夫人與官僚主義者。作為患者家屬,她對主治醫生陸文婷不僅不信任,而且態度嚴厲、冷漠,任意干涉陸文婷的工作。當陸文婷病倒之時,她卻又居高臨下地責備趙院長不關心、不珍惜人才。
❺ 中篇小說《人到中年》的內容是什麼
中篇小說《人到中年》,堪稱新時期文學作品中一部真實表現知識分子的艱辛生活與他們的美好心靈的佳作。小說中的女大夫陸文婷是一個平凡的知識分子,她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然而生活對她卻並不公平,作品從許多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現象的描繪中,通過這些感人至深的情節和細節,刻意發掘生活的底蘊,刻畫出一位血肉豐滿、真實感人的知識分子藝術形象。
❻ 如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和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1、從分析人物的描寫入手。
()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來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從而反映作品的主題的描寫。
①通過肖像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肖像描寫它的作用不只是在於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特徵,而是為了更好的以「形」傳「神」。
例如《故鄉》中對閏土的描寫:「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項帶銀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這寫出的是一個活潑、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閏土卻變成:
「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是一個飽經憂患、歷經滄桑,已變得麻木遲鈍而又非常自卑的人了。小說通過對閏土的肖像描寫,生動地表現了他性格的巨大變化,從而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給人民造成了苦難。
②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有幾處個性化語言描寫,如「咱們中間可有些小小的事情辦一辦。對不對,克羅旭?」「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讓事情擱在那兒牽腸掛肚。你總不至於要我受罪吧。」「„„我覺得更滿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錢。這樣,你愛做多少台彌撒給誰都可了!„„」「克羅旭,你這些話保險沒有錯嗎?可以對一個孩子說嗎?」句句話語,把一個貪欲十足的守財奴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③通過動作行為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搶梳妝匣」一處動作描寫:「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這一「縱」一「撲」寫得生動極了,使人如見其形,如窺其靈魂,把一個金錢狂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2)側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側面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他人的言行,來間接刻畫人物的描寫。
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對賈寶玉的形象刻畫,就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
林黛玉從王夫人口得知賈寶玉是一個孽胎禍根,是一個混世魔王;從母親口中得知賈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結果一見,卻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這些側面描寫的目的是欲揚先抑,它極大地豐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認同感。
2、從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
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閱讀小說,
既要緊緊抓住人物某個動作或某個事件,同時,也要注意小說情節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說往往是微型小說,雖然它寫的是小題材,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斷,卻是生活內容的高度濃縮,應該說正是這高度濃縮的故事情節凸顯了人物形象。
例如小小說《同意》:秘書送進一份文件。王廠長像往常一樣拿起筆輕松熟練地在上面寫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睜大了眼睛,筆從他無力的手中滑到了辦公桌上。第二天,他離開了他熟悉的辦公室。這篇小小說故事情節簡單,但卻把一個只知「同意」的糊塗廠長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從而諷刺了社會上一部分官員不分具體事件,只知道動用手中的權力,結果輸得一塌糊塗的形象。由此可見,小小說的故事情節常常是以小見大,以微見著,所以閱讀時,必須透過情節來分析人物形象。
3、從分析小說的環境入手。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人物的活動,事件的展開,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小說的環境描寫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的作用外,還有烘託人物性格的作用。
例如孫梨《荷花澱》開篇水生嫂「月下編席」那段環境描寫,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詩意:「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段描寫很有詩意,它使人物猶如仙子,與明月、清風、銀白的水、透明的霧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構成了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景色又與具有著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應,彼此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靈美。
在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要素。閱讀小說時,只有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❼ 問題小說《人到中年》中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意思怎樣的變化
影片根據諶容同名小說改編,圍繞陸文婷的境遇,反映並思考了社會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中年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同時贊揚了知識分子任勞任怨、忠於事業、熱愛祖國的高尚品格。該片獲1983年第3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潘虹),1983年第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2年優秀影片獎。
❽ 人到中年塑造了怎樣的形象
中篇小說《人到中年》是諶容的成名作。小說成功塑造了陸文婷這個中年知識分子的形象。陸文婷是一位中年女醫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不幸和煩惱,她沒有退避,而是堅強地忍受生活的磨難,毫無怨言甚至沒有厭煩之感。最後不僅戰勝了工作、經濟、家務的重荷,而且戰勝了病魔和死亡。陸文婷的形象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中國母親的寫真。
❾ 諶容《人到中年》中「陸文婷」的形象特點
<人到中年>這部小說是中國當代女作家諶客所作,它以獨具的膽識和獨特的創造,集中描寫了中年女醫生陸文婷如何在肩負工作、家庭兩副重擔下,"超負荷運轉",瀕臨死亡的悲劇,成功地塑造了把青春和精力全部奉獻給社會主義事業的一代知識分子所具有地勤奮敬業的工作和清貧枯燥的生活,工作上重視和待遇上忽視的不和諳的雙重藝術形象.陸文婷這一雙重形象最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生動而深切地表現出了這種反差應該引起社會重視這一深刻的社會內容,成功地塑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崇高品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