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一篇關於明清小說的英文論文和其中文翻譯 英文論文最好字數能到七八千
這個,。。。可以。。。你伽下我,吧
❷ "英語世界中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現在結項沒
本論文對中國文學在英語世界譯介和研究的得失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以期英語世界中國文學譯介和研究狀況的梳理能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些許借鑒。...
❸ 明清小說~西遊記的譯文
時期簡介
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從明代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
小說簡介
中國古代手工業小說是伴隨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而發展起來的。宋代前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帶來了都市的繁榮﹐為民間說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場所和觀眾﹐不斷擴大的市民階層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這種發展﹐從而產生出新的文學樣式──話本。話本是說話人所用的底本﹐有講史﹑小說﹑公案﹑靈怪等不同家數﹐已初具小說規模﹐在以後的流傳過程中又不斷加入新的創作﹐逐漸成熟。明代經濟的發展和印刷業的發達﹐為小說脫離民間口頭創作進入文人書面創作﹐提供了物質條件。明代中葉﹐白話小說作為成熟的文學樣式正式登上文壇。
明代小說
明代文人創作的小說主要有白話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兩大類。
三國演義明代的長篇小說按題材和思想內容﹐又可概分為四類﹐即講史小說﹑神魔小說﹑世情小說和公案小說﹐代表性作品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
《三國演義》以陳壽《三國志》為藍本﹐經各家說話人熔裁敷演﹐由羅貫中於元末明初寫定。初不分回﹐只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是清初毛宗崗改定的。此書生動描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最後司馬氏統一天下的復雜歷史﹐結構宏偉﹐場面壯觀﹐人物眾多。有些人物頗具特色﹐成為某一類型人物的代表﹐如曹操﹑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但總的來說﹐《三國演義》重於敘述歷史事件而薄於文學創造﹐人物有類型化的傾向﹐語言半文半白﹐顯示出由歷史向文學嬗變的痕跡。
水滸傳《水滸傳》或題施耐庵著﹐或題施耐庵﹑羅貫中合著。描述北宋 宣和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樑山﹐「替天行道」的雄壯故事。宋江事史載甚略﹐宋人話本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水滸故事已在民間流傳﹐至《大宋宣和遺事》記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泊﹐已略具《水滸》雛形。水滸故事就是在這一基礎上由文人加工寫定成書的。《水滸傳》情節曲折﹐故事性犟﹐善於在敘事中刻畫人物﹐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成為婦孺皆知的文學形象﹐但虛構成份多於《三國演義》。它是中國第一部用通俗口語寫成的長篇小說﹐在文學史和漢語史上都有很高價值。
西遊記插圖神話小說《西遊記》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經的事跡﹐由吳承恩在民間傳說和有關話本﹑雜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該書想像豐富﹐手法浪漫﹐語言詼諧﹐是白話小說中獨樹一幟的優秀之作。書中塑造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和膽小自私的豬八戒兩個受人喜愛的文學形象﹐孫悟空的形象是人民群眾敢於同惡勢力作斗爭﹑不怕困難等優秀品質的藝術概括﹐也寄託了人民戰勝邪惡勢力的美好理想。
金瓶梅刊行於明萬曆年間的《金瓶梅詞話》在白話長篇小說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擺脫英雄與神怪的傳統題材﹐轉而表現現實日常生活的創始之作。作者題蘭陵笑笑生﹐前人疑為王世貞﹐不可信﹐近年又有屠龍﹑李開先﹑賈三近諸說﹐但均缺乏有力證據。該書籍《水滸傳》中西門慶﹑潘金蓮故事為線索﹐演成百回長書﹐雖假託宋代﹐反映的卻是16世紀北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作者熟悉市井生活和市民語言﹐描摹人情世態細致傳神﹐語言潑辣生動。但書中對官僚地主放縱肉慾頗多自然描寫﹐影響了這部書的價值與流布。
此外﹐較著名的明代長篇小說還有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郭勛的《皇明英烈傳》﹑許仲琳(或曰陸長庚)的《封神演義》﹑董說的《西遊補》﹑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等﹐均在中國文學史占據一定地位。
明代描寫冤獄訴訟的公案小說的興起﹐是明後期社會政治腐敗的產物。較著名的有李春芳著《海剛峰先生居官公案傳》﹑無名氏著《包孝肅公百家公案演義》﹑余象斗著《皇明諸司公案》等﹐歌頌著名的清官包拯﹑海瑞﹑況鍾等。但多追求情節離奇曲折﹐藝術上較粗糙﹐多夾雜迷信描寫﹐並宣揚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也獲豐收。馮夢龍輯纂的《喻世明言》(一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收入宋﹑元﹑明話本及擬話本一百二十篇。題材多取自稗史或傳說﹐有宋元舊作﹐也有明人擬作﹐經馮夢龍潤色加工﹐反映出當時市民階層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對後世的白話小說及戲曲都有很大影響。常與「三言」並稱﹐地位相當的是凌濛初編著的擬話本集《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各四十篇﹐內有一篇重復﹐一篇雜劇﹐實七十八篇。「二拍」思想性﹑藝術性不及「三言」﹐但為凌氏本人創作﹐選材標准與語言風格比較統一。此外﹐明人創作的擬話本小說集還有《石點頭》﹑《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十多種。但成就皆遜於「三言」﹑「兩拍」。這些短篇小說中﹐愛情婚姻題材占重要地位
❹ 簡述明清小說發展史
中國詩歌發展史簡述(2008-05-02 11:51:39)
中國詩歌發展史簡述
藝術起源於勞動。詩歌同樣也起源於勞動。
魯迅先生說:先民在勞動中,為了協調動作,消除疲勞。"其中一個叫'抗育抗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門外文談》)
從集體勞作的節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學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詩歌。
早期的詩歌伴隨著歌舞,"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闕"。(《呂氏春秋.古樂》)這種傳統一直貫穿於我國的詩歌發展史中。
進行詩歌創作不僅要有豐富的情感和想像,而且還要有人生意識、空間意識、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與傳統進行縱橫思考,對當前的現實生活也要進行哲理的思索。為此,我們對中國詩歌發展史要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腦中要形成一個大概的輪廓。下面我們分幾個階段進行簡要闡述:
一、先秦詩歌
(一)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稱《詩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約五百多年的歷史。全集分風、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表現手法有賦、比、興。"子曰:《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如《關睢》,這是一首民間情歌,用起興的藝術手法著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青年男子思戀少女,感情真摯大膽。由於此詩思想、藝術性都很強,且為《詩經》之首篇,故歷來均受重視。
(二)屈原《離騷》
《離騷》是屈原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抒情詩,在我國詩史具有獨特地位。《離騷》篇名之意,據漢代班固所釋為: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全詩共373句,2490字。兩千多年前,有這樣的鴻篇巨制,確為我國詩史上之驕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還有《九歌》、《天問》等。
二、秦漢詩歌
我國的詩歌發展至漢魏之間,出現一個新的局面,主要是樂(yue)府詩、民間歌辭與文人五言詩。
(一)樂府:樂府原為秦時設置的音樂機關,後經漢武帝充實編改,其任務是制定樂譜,搜集歌辭等;魏晉六朝,樂府則是指帶有音樂性的詩體,逐步轉變為一種新的詩體的名稱。唐時的樂府是相對於近體詩與一般五七言古詩而言的另一種比較活潑質朴的詩體,"感於衰樂,緣事而發,"具有現實主義傳統。宋元之後,凡屬合樂之,如詞、散曲均可稱為"樂府"。
(二)漢樂府詩:它主要包括四類作品:1、郊廟歌辭;2、相和歌辭;3、鼓吹曲辭;4、雜曲歌辭。
樂府民歌是在《詩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詩經》有共同之處。可以說《詩經》又向前發展了。
三、魏晉南北詩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而且開始形成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詩體,主要有建安體、正始體、永嘉體、陶體、謝體、永明體等。在此不作詳細論述,我們簡略談談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尋陽柴桑人。其詩的內容尤為豐富,通過對農村田園生活之吟唱,表現躬耕田畝的種種體驗與堅持崇高理想的斗爭精神,出污泥而不染,並向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提出抗議。
他開創中國的田園詩,把田園看作是一片純情的凈土,歌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表現其自然天籟與美好。陶淵明具有敏銳的領悟力,生存在那與大自然距離很小的環境中,對田園生活的欣賞出見一轍,對它歌頌詠唱,以至於復歸自然。如他的《歸園田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表現一種深遠的竟境。
南北朝的詩歌形式,上承漢魏,下開唐宋,在民間歌辭的基礎上,經過許多詩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種詩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詩體過渡時期。
四、唐代詩歌
唐代是我國詩史上的黃金時代,各體詩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間,詩才輩出,作品繁多,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詩壇上萬紫千紅,百花爭艷。
(一)初唐時期--准備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
(二)盛唐時期--頂峰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即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他們的詩雄視千古,為一代之冠,在他們的筆下,無論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古風歌行皆達到很高的藝術成就,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灑》;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
(三)中唐與晚唐時期--發展與成熟期
在中晚唐時期,詩人各有成就。但成績最卓著的要數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進步理論主張,並親自參加領導"新樂府運動",白居易的詩明白曉暢,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詩人較著名的還有:韋應物、劉長卿、韓愈、孟郊、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杜牧等。
五、宋代詩詞
詞起源於唐代。宋詞是我國詩史上又一高峰。北寧著名的詞家有晏幾道、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蘇軾、秦觀、周邦彥等。
蘇軾(號東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學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蘇詞題材廣泛,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風格亦多樣,但其主體風格是豪放的。他不僅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而且也用來表現愛國激情和反映農村生活,代表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子由》、《念奴嬌.赤壁情古》,表現詩人對理想之執著與追求,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頌和熱愛以及對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嚮往,感情奔放,聯想豐富,筆力豪邁,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成為豪放派詞家的典範作品。
南宋著名詞人是張孝祥、辛棄疾、李清照、陸游、姜夔……。
宋代著名詩人是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陸游、文天祥,其中以陸游和蘇東坡的成就最高。
陸游是一個多產的詩人,一生寫了9300多首詩,他的不少詩篇洋溢愛國主義豪情,激越悲壯,雄渾豪放,在宋代詩壇上獨樹一幟。代表作如《關山月》、《金錯刀行》、《書憤》、《示兒》等,充分表達了他對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憤恨和祖國命運的關懷。他的詩不論在當時或對後世,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六、元曲、雜劇
元代是散曲和雜劇興盛的時代。
元代散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新詩體。馬致遠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響,其作品多寫懷才不遇的悲憤或羈旅飄泊的痛苦,代表作如《雙調.夜行船》(秋思)、《天凈沙》(秋思)等。
"枯藤老樹皆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
馬致遠的確善於攝取自然景物,融羈旅飄泊之情於蕭瑟荒蕪之景,強烈烘托出"斷腸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緒,情調雖感傷,藝術手法卻很高,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元雜劇的代表作家是關漢卿與王實甫,代表作分別為《竇娥冤》和《西廂記》。
七、明清詩歌
明清兩朝是戲曲和小說興盛的時代。
較有成就的詩人如:高啟、於謙、戚繼光、俞大猷、顧炎武、陳子龍、夏完淳、吳偉業、王士禎、納蘭性德、袁枚等人。
新詩的發展離不開對舊體詩詞的借鑒。創作新詩應當全面繼承和發展幾千年來中國古典詩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優良傳統,努力創造發揚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詩的民族形式。在此對我國詩史只作了一個簡要介紹,理出一個基本脈絡構想,還有待不斷充實、完善。
❺ 明清小說的外文文獻
哎,現在想找點資料都挺難的,
到那些歷史悠久的大學的圖書館里或許有好貨!
外文文獻服務網 首頁:http://book.spousecare.com/book/
❻ 明清小說與西方的文學有怎樣的異同
中國話與外國的區別
❼ 概述明清小說的特色,指出這些特色於明清社會變遷的關系
明清小說具有濃郁的市井氣息,出現了大量的市民小說。這與當時商品經濟發達,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有密切的聯系。 希望我的回答 能讓您滿意。
❽ 了解明清小說的文體和代表人物
明清小說多是章回體,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 明朝-施耐庵《水滸傳》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
❾ 目前研究《聊齋志異》的有關著名學者和期刊作品有哪些
你好,
《聊齋志異》做為名著,研究人頗多。我不知道你研究偏重於哪方面,現在簡單列舉一些。
1. 從《聊齋志異》的性別話語質疑傳統文學經典的合法性
期刊: 《河北學刊》 -2005年4期 徐艷蕊
2.傳教目的下的跨文化操縱——論《聊齋志異》在英語世界的最早譯介
期刊:《上海翻譯》 -2011年2期 李海軍
3. 《聊齋志異》美學思想新探
期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期 葉旦捷
4. 翟理斯譯《聊齋志異選》的注釋與譯本的接受
期刊:《明清小說研究》 2007年2期 孫軼旻
5. 試論《聊齋志異》在西方的最早譯介
期刊: 《明清小說研究》 2008年2期 王燕
6. 追隨蒲松齡的足跡——《聊齋志異》英譯概述
期刊: 《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9年5期 李海軍
7. 《聊齋志異》異人幻象在日本短篇小說中的變身
期刊:《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11期 王曉平
8. 《聊齋志異》日譯本的隨俗與導俗
期刊: 《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8期 王曉平
9. 《聊齋志異》日本翻案的跨文化操控
期刊:《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4期 王曉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我的回答,能幫到你一點,請及時採納,也是一份鼓勵。
❿ 反家庭暴力研究這本書是學術期刊還是著作
,
《聊齋志異》做為名著,研究人頗多。我不知道你研究偏重於哪方面,現在簡單列舉一些。
從《聊齋志異》的性別話語質疑傳統文學經典的合法性
期刊: 《河北學刊》 -2005年4期 徐艷蕊
2.傳教目的下的跨文化操縱——論《聊齋志異》在英語世界的最早譯介
期刊:《上海翻譯》 -2011年2期 李海軍
3. 《聊齋志異》美學思想新探
期刊:《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期 葉旦捷
4. 翟理斯譯《聊齋志異選》的注釋與譯本的接受
期刊:《明清小說研究》 2007年2期 孫軼旻
5. 試論《聊齋志異》在西方的最早譯介
期刊: 《明清小說研究》 2008年2期 王燕
6. 追隨蒲松齡的足跡——《聊齋志異》英譯概述
期刊: 《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9年5期 李海軍
7. 《聊齋志異》異人幻象在日本短篇小說中的變身
期刊:《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11期 王曉平
8. 《聊齋志異》日譯本的隨俗與導俗
期刊: 《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8期 王曉平
9. 《聊齋志異》日本翻案的跨文化操控
期刊:《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4期 王曉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果我的回答,能幫到你一點,請,也是一份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