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世民大戰劉武周,收服了哪位悍將,後成在「玄武門之變」中立下大功
這位就是隋唐著名的武將尉遲恭了,他的戰功顯赫,歸順李世民以後,立下了很多功勞,最後在玄武門之變時,還幫助了李世民成功奪去了王位,擊殺了另兩位親王,可以說也是一位英雄武將。
而李世民自然也是不會退讓的,自己立下了這么多功勞,積累了這么大的人脈,為啥就被一個沒什麼能力的哥哥坐著搶走呢,就是因為他是老大嗎,他也不服氣,於是就在玄武門事變中,設下了埋伏,將兩人一起清理掉了,尉遲恭和秦叔寶一人打死了一個,這里可見李世民的智謀也是相當的高,還多虧了尉遲恭的幫助呢。
『貳』 漢書中描寫有哪些人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記載,以西漢一朝為主,上起漢高祖元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體例上全承襲《史記》,寧波天一閣收藏的《漢書》(明朝刻本)只是改「書」為「志」,把「世家」並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共八十餘萬言。
到了唐代,顏師古認為《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書》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書中所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漢書》的這一部分,多用《史記》舊文,但由於作者思想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漢武帝以後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歷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比《史記》更顯得有史料價值。
紀折疊
《漢書》中的「紀」共十二篇,是從漢高祖至漢平帝的編年大事記。
雖寫法與《史記》略同,但不稱「本紀」,如《高帝紀》、《武帝紀》及《平帝紀》等。由於《漢書》始記漢高祖立國元年,故將本在《史記·本紀》的人物,如項羽等,改置入「傳」中;又由於東漢不承認王莽建立的政權——新朝,故將王莽置於「傳」中,貶於傳末。
表折疊
《漢書》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記》舊表,而新增漢武帝以後的沿革。
前六篇的記載包括:記載漢初同姓諸侯王的《諸侯王表》,記載異姓諸侯王的《異姓諸侯王表》,記載漢高祖至漢成帝的《功臣年表》等,藉由記錄統治階級來達到尊漢的目的。
後二篇為《漢書》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令人物表》,班固把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為標准,分為四類九等,表列出來;《百官公卿表》則詳細介紹了秦漢時期的官制。
志折疊
《漢書》中的「志」共分十篇,是專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
由於《漢書》已用「書」為大題,為免混淆,故改《史記》中的「書」為「志」。
《漢書》十「志」,是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的:將《史記》的「禮書」、「樂書」改為「禮樂志」,將「律書」、「歷書」改為「律歷志」;將「天官書」改為「天文志」,將「封禪書」改為「郊祀志」,將「河渠書」改為「溝洫志」,將「平準書」改為「食貨志」。
同時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藝文志」、「地理志」,各志內容多貫通古今,而不專敘西漢一朝的歷史。
其中,如《地理志》詳述戰國時期、秦朝、西漢時期的領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勢風俗、名門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關五行災異之說而編成。但從另一角度看,卻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資料。
《天文志〉則保存上古至漢哀帝元壽年間大量有關星運、日食、月食等天文資料。
《刑法志》則概述上古至西漢時期的刑法,並且點出漢文帝、漢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漢武帝進用酷吏而導致的惡果。
《食貨志》則詳述上古至漢代的經濟發展情況。
《溝洫志》則記述上古至漢朝的水利工程,並說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傳折疊
《漢書》中的「列傳」共七十篇,仍依《史記》之法,以公卿將相為列傳,同時以時代順序為主,先專傳,次類傳,再次為邊疆各族傳和外國傳,最後以亂臣賊子《王莽傳》居末,體統分明。
至於傳的篇名,除《諸侯王傳》外,王莽一律均以姓或姓名為標題。
《漢書》列傳中有關文學之士的部分,多記載其人有關學術、政治的內容,如《賈誼傳》記有「治安策」;《公孫弘傳》記有「賢良策」等,這些都是《史記》沒有收錄的。
而列傳中的類傳有《儒林傳》、《循吏傳》、《游俠傳》、《酷吏傳》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傳》、《元後傳》、《宗室傳》,這些也是《史記》所沒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西域傳》等三傳。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傳」最後一篇作《敘傳》,述其寫作動機、編纂、凡例等。「列傳」以記載西漢一朝為主。「列傳」各篇後均附以「贊」,即仿《史記》篇末「太史公曰」的體例,說明作者對人或事的批評或見解。
章節目錄折疊編輯本段
紀折疊
漢書卷一 上 高帝紀 第一上(漢高祖劉邦)
漢書卷一 下 高帝紀 第一下(漢高祖劉邦)
漢書卷二 惠帝紀第二(漢惠帝劉盈)
漢書卷三 高後紀第三(漢高後呂雉,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
漢書卷四 文帝紀第四(漢文帝劉恆)
漢書卷五 景帝紀第五(漢景帝劉啟)
漢書卷六 武帝紀 第六(漢武帝劉徹)
漢書卷七 昭帝紀第七(漢昭帝劉弗陵)
漢書卷八 宣帝紀第八(漢宣帝劉詢)
漢書卷九 元帝紀第九(漢元帝劉奭)
漢書卷十 成帝紀第十(漢成帝劉驁)
漢書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漢哀帝劉欣)
漢書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漢平帝劉衎)
表折疊
漢書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劉氏以外諸侯王)
漢書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劉氏諸侯王)
漢書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漢書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
漢書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漢書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漢書卷十九 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書卷十九 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漢書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志折疊
漢書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第一上( 鄧平的「太初歷」)
漢書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第一下(劉歆的「三統歷」)
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漢書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漢書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第四上
漢書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第四下
漢書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第五上
漢書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
漢書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漢書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第七上
漢書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漢書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漢書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第八上
漢書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
漢書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根據劉向的《別錄》、劉歆的《七略》寫成)
傳折疊
漢書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陳勝,項籍)
漢書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張耳,陳余)
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魏豹,田儋,韓王信)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韓信,彭越,黥布,盧綰,吳芮)
漢書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荊王劉賈,燕王劉澤,吳王劉濞)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楚元王劉交,劉向,劉歆)
漢書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季布,欒布,田叔)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劉肥,劉如意,劉友,劉恢,劉建)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蕭何,曹參)
漢書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張良,陳平,王陵,周勃)
漢書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
漢書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張蒼,周昌,趙堯,任敖,申屠嘉)
漢書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陸賈,朱建,劉敬,叔孫通)
漢書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淮南厲王劉長,衡山王劉賜,濟北貞王劉勃)
漢書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漢書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第十六(石奮,衛綰,直不疑,周仁,張歐)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梁孝王劉武,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
漢書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賈誼)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袁盎,晁錯)
漢書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張釋之,馮唐,汲黯,鄭當時)
漢書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賈山,鄒陽,枚乘,路溫舒)
漢書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竇嬰,田蚡,灌夫,韓安國)
漢書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臨江閔王劉榮,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魯共王劉餘,江都易王劉非,膠西於王劉端,趙敬肅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長沙定王劉發,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
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李廣,蘇建)
漢書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衛青,霍去病)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董仲舒)
漢書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司馬相如)
漢書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司馬相如)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
漢書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張湯)
漢書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杜周)
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張騫,李廣利)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司馬遷)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戻太子劉據)
漢書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徐樂,嚴安,終軍,王褒,賈捐之)
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東方朔)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王䜣,楊敞,蔡義,陳萬年,鄭弘)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第三十七(楊王孫,胡建,朱雲,梅福)
漢書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漢書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趙充國,辛慶忌)
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鄭吉,甘延壽,陳湯,段會宗)
漢書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第四十一(雋不疑,疏廣,於定國,薛廣德,平當,彭宣)
漢書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王吉,貢禹,龔勝,龔舍,鮑宣)
漢書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韋賢)
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漢書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勝,京房,翼奉,李尋)
漢書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趙廣漢,尹翁歸,韓延壽,張敞,王尊,王章)
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蓋寬饒,諸葛豐,劉輔,鄭崇,孫寶,毋將隆,何並)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蕭望之)
漢書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馮奉世)
漢書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淮陽憲王劉欽,楚孝王劉囂,東平思王劉宇,中山哀王劉竟,定陶共王劉康,中山孝王劉興)
漢書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匡衡,張禹,孔光,馬宮)
漢書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漢書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漢書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翟方進)
漢書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谷永,杜鄴)
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師丹)
漢書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揚雄)
漢書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揚雄)
漢書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漢書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漢書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漢書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漢書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漢書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漢書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匈奴)
漢書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匈奴)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南越,衛氏朝鮮)
漢書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西域)
漢書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西域)
漢書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外戚)
漢書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外戚)
漢書卷九十八 元後傳第六十八(王政君)
漢書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王莽)
漢書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王莽)
漢書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王莽)
漢書卷一百 上 敘傳第七十上(班家歷史,班固序文)
漢書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班家歷史,班固序文)
『叄』 保定山後劉伍州什麼意思
看來您不愛聽評書。貫口原文是「號敬德,保定山後劉武周。日搶三關,夜奪八寨」。
小說《說唐》、評書《隋唐演義》、《興唐傳》中均記載尉遲敬德是山後馬邑縣,隋末時投往劉武周領導的起義軍中為將領,曾與李淵的唐軍作戰。後來劉武周被殺,敬德投唐。
劉武周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曾趁隋末天下大亂之機,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開倉賑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
『肆』 真實的張士貴,真的是無能的十足小人嗎
看過薛仁貴傳奇的人都對張士貴印象十分的深刻,影視小說中的他是個無能的十足小人,他先是阻撓薛仁貴從軍,在薛仁貴當兵以後又冒領他的功勞,最後甚至於起兵造反兵圍長安導致兵敗被殺。但是,影視中這樣一個嫉賢妒能的奸臣在歷史上卻是個為大唐江山立下赫赫功勛的英雄人物。
此後,六十多歲的張士貴還為李唐王朝鎮壓了民眾起義,在唐高宗李治年間一代名將張士貴於河南病逝。縱觀他的一生與無能沒有半點關系,反倒是他東征西討幫助李唐定鼎天下立下卓越的功勛。
『伍』 漢書一共有幾冊啊!
現在通行的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共12冊。其他的版本冊數各有不同
『陸』 中國古代人物事件代(簡)稱。例: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1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2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3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4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柒』 漢武帝紀年大事
漢武帝-生平 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 誕生
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名彘。景帝時年三十二歲。
前三年(公元前154年)三歲
冬十月,梁王劉武來朝,景帝說:「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時諸王欲反,景帝此舉為安撫梁王劉武。
春正月,七國之亂爆發。三月平七國之亂。
前四年(公元前153年) 四歲
四月,立為膠東王。劉榮成為皇太子。
前六年(公元前151年)六歲
金屋藏嬌故事發生在這一年。
秋九月,以無子嗣,廢薄皇後。
前七年(公元前150年) 七歲
春正月,廢太子榮為臨江王。
四月,母王夫人立為皇後。劉彘立為皇太子,易名徹。
中二年(公元前148年)九歲
三月,臨江王劉榮坐侵太廟地被逼自殺。
九月,梁王暗殺袁盎等十餘人。
中三年(公元前147年)十歲
春正月,廢皇後薄氏死。
夏四月,免周亞夫丞相。匈奴王子於單來降。
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十二歲
五月封王皇後兄王信為益侯。
中六年(公元前144年)十三歲
冬十月,梁王劉武求入侍皇太後,不許,歸國。
四月,梁王死,追謚孝王。
後元年(公元前143年)十四歲
正月,條侯周亞夫因小過下獄,絕食嘔血而死。
後三年(公元前141年) 十六歲
正月,景帝崩,劉徹以太子即帝位。尊竇太後為太皇太後,王皇後為皇太後。
二月,葬景帝於陽陵。
三月,封王太後同母弟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十七歲
十月,以建元為年號。中國歷史從此以年號紀元。中國帝王以年號紀元始於武帝。
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策問古今治道。董仲舒上《天上三策》。准丞相衛綰奏罷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者。立學校之官。
二月,行三銖錢。
四月,頒《復高年子孫詔》。
五月,開立樂府,徵集各封國及民間樂曲。
六月,丞相衛綰免。竇嬰為丞相,田蚡為太尉,趙綰為御史大夫。
七月,詔省輪值衛士萬人,罷養馬之苑,許百姓芻牧樵採。
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十八歲
十月,竇太後貶抑儒臣,趙綰、王臧皆下獄自殺。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免官。石建為郎中令,石慶為內史。
三月,以許昌為丞相。納衛子夫為夫人,以衛青為太中大夫。
四月,初置茂陵邑,徙郡國豪強於茂陵。
本年,田蚡與淮南王暗中勾結談政變事。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 十九歲
閩越攻東越,遣嚴助發會稽兵救之,東越舉國內徙。起上林苑。張騫應募首次出使西域。建期門軍,令衛青掌控。東甌王歸降。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 二十一歲
春,罷三銖錢,復行四銖半兩錢。置《五經》博士。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 二十二歲
五月,竇氏太皇太後崩,合葬霸陵。
六月,丞相許昌免,以田蚡為丞相。
八月,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漢武帝派大臣王恢、韓安國等將兵擊之,未至,越人殺郢降。
本年,汲黯斥武帝「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允許匈奴人和親。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二十三歲
十一月,武帝從董仲舒之言,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詔天下獻書。
遣將軍李廣、程不識兵屯北邊。
五月,詔舉賢良、文學,武帝親策之。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二十四歲
十月,立泰一祠,遣方士求仙煉丹。
六月,令五將軍屯兵三十萬於馬邑,謀擊匈奴,自此絕和親。
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二十五歲
夏,發卒十萬救黃河決口,無功。
是年,竇嬰、田蚡廷辯,開西漢黨爭。
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 二十六歲
田竇之爭,殺竇嬰。四月,韓安國行丞相事。五月,韓安國病免,薛澤為相。九月張歐為御史大夫。主父偃盜書陷害董仲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 二十七歲
三月,田蚡死。遣中郎將司馬相如諭撫西夷。使唐蒙通夜郎。發卒治固雁門。
七月,廢陳皇後,巫蠱禍始,法始日苛。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二十八歲
冬,初算商車,租及六畜。
春,開渭渠、龍首渠。
遣衛青、李廣、公孫賀、公孫敖四將軍分擊匈奴,衛青至龍城。
冬,始稅商賈車船及緡錢。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二十九歲
十一月,詔議不舉孝廉者罪。徐樂上書。
春,衛子夫生據,立為後。
秋,遣衛青、李息北擊匈奴。東夷穢君南閭舉眾降附,以其地置蒼海郡。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三十歲
正月,頒《推恩令》,自此藩國始分,子弟畢侯。
收復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夏,募民十萬徙朔方,徙郡國豪強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關東大俠郭解被族誅。游俠之害漸弱。
秋,除燕國、齊國,族誅主父偃,免張歐御史大夫。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 三十一歲
軍臣單於死,伊稚斜自立為單於。軍臣單於太子於單降漢。罷蒼海郡。
張騫自大月氏還,拜為太中大夫。初設內外朝,衛青主內朝,公孫弘主外朝。
始通西南夷。罷西夷,獨置南夷、夜郎兩縣,專力經營朔方城。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三十三歲
以公孫弘為相,詔封平津侯,以布衣為丞相封侯自弘始。
春,派衛青擊匈奴右賢王,勝還,拜為大將軍。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 三十四歲
二月,衛青率六將軍出定襄,擊匈奴,斬首數千級而還。趙信兵敗降匈奴,為單於獻計。
四月,衛青復統六將軍出定襄擊匈奴,斬俘萬餘人。霍去病封冠軍侯。張騫封為博望侯。
六月,詔民得買爵贖罪。置武功爵。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三十五歲
治淮南、衡山二王謀反獄,列侯以下受牽連而死的有數萬人。令張騫復通西南夷。
立劉據為皇太子。以石慶為太子太傅,庄青翟為太子少傅。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三十六歲
三月,丞相公孫弘死,李蔡為相。
霍去病擊匈奴,過焉支山千餘里,殺匈奴兩小王,執渾邪太子及相國、都尉,俘斬八千九百餘人,並獲休屠王祭天金人。
夏,霍去病過居延澤,至祁連山,斬首三萬二百級,俘匈奴小王七十餘人,相國、都尉以眾降者兩千五百人。
是年,匈奴渾邪王降漢,設五屬國納其部眾。漢從此遂佔有河間地,斷匈奴西路,打通河西走廊。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 三十七歲
作昆明池,始設樂府。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三十八歲
冬,造新幣,管鹽鐵,算緡錢。
夏,漠北大決戰,衛青、霍去病各將騎五萬、步兵數十萬分道擊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以衛青、霍去病皆為大司馬。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誅文成將軍少翁。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三十九歲
三月,丞相李蔡自殺。罷三銖錢,鑄五銖錢。四月,庄青翟為相。司馬相如死。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四十歲
冬,使楊可告緡。九月,霍去病死。其弟霍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 四十一歲
得鼎汾水上,改元。夏五月,大赦天下。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四十二歲
十一月,御史大夫張湯有罪自殺。
十二月,丞相庄青翟下獄自殺。
二月,以趙周為丞相。
夏,以桑弘羊為大農丞,初置均輸。封張騫為大行令。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四十三歲
十一月,命民告緡者以其半與之。
張騫去世。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四十四歲
四月,封方士欒大樂通侯。
秋,遣終軍使南越。
是年,禁止郡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造。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四十五歲
秋,遣路博德、楊仆等出征南越。
九月,酎金案,奪列侯爵百六人,丞相趙周下獄自殺。石慶為丞相。
斬欒大。西羌反。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四十六歲
十月,平西羌,設護羌校尉。
春,平南越,置南海等九郡。祠泰一、後土。定西南夷。
秋,東越王反,遣軍征伐。
是年,開六輔渠。李夫人死。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四十七歲
十月,率十八萬騎北巡,遣使諭告匈奴單於臣服。東越降,徙其民於江淮。
四月,封禪泰山、大赦天下。以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令。
夏五月,置平準,不復告緡。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四十八歲
十月,行幸雍,祠五峙。
春,幸緱氏,遣方士千餘求神采葯。
四月,祠泰山,臨塞決河,黃河復故道。募兵擊朝鮮。平南夷。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 四十九歲
十二月,破車師。
正月,俘樓蘭王,控制絲綢之路。
夏,東定朝鮮,設四郡。
是年,與烏孫和親。
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 五十歲
十月,行幸雍,祠五峙。
三月,祠後土。
夏,申流民法。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五十一歲
冬,南巡狩,禮祠名山大川。
四月,置刺史部十三州,以六條問事。
是年,衛青病死,下《求賢詔》。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五十二歲
三月,幸河東,祠後土。平定益州、昆明反叛。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五十三歲
十月,幸泰山。
二月,大作建章宮。
五月,詔用《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宗廟百官之儀。
八月,遣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 五十四歲
正月,丞相石慶卒。相公孫賀。
三月,行河東,祠後土。
是歲,將軍趙破奴率兩萬余騎深入匈奴境內,全軍覆沒。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五十五歲
正月,巡海上,求神仙。
夏,李廣利二征大宛。
大初四年(公元前101年) 五十六歲
春,西破大宛,獲汗血馬,威震西域。自敦煌築亭至鹽澤。四月,封李廣利海西侯。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 五十七歲
因連年大旱,改元。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峙。
三月,行幸河東,祠後土。
蘇武被扣留匈奴。
秋,閉京城大搜刺客。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 五十八歲
五月,遣李廣利擊匈奴於天山。興李陵獄。
秋,禁止巫祠道中。作沉命法,增設綉衣直指。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 五十九歲
初榷酒酤。三月,修封泰山。祀明堂。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 六十歲
正月,遣李廣利發天下十科謫擊匈奴。
秋,令罪人入錢贖死。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 六十一歲
春,徙郡國豪傑與茂陵。立鉤弋夫人。
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 六十二歲
三月,改鑄黃金幣。
是年,開白渠。以江充為綉衣使者。皇子弗陵生。
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 六十三歲
正月,甘泉宮大宴外國客人。
二月,幸東海。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六十四歲
三月,祀高祖於明堂。修封泰山。
十二月,行幸雍,祠五峙,西至安定、北地。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 六十五歲
十一月,大搜上林苑、長安城。江充奉詔治丞相公孫賀子太僕敬聲巫蠱獄。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六十六歲
二月,族誅丞相公孫賀。劉屈氂為相。
七月,江充掘蠱太子據宮。衛皇後與據斬江充,與丞相大戰長安。據敗走,衛皇後自殺。
八月,太子劉據自殺。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六十七歲
三月,李廣利出擊匈奴。
夏,滅車師。
六月,劉屈氂腰斬,李廣利降匈奴。
九月,田千秋訟太子冤獄,族誅江充。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六十八歲
三月,躬耕鉅定,封泰山,祀明堂。詔罷勞民傷財及神仙事。
六月,拜田千秋為相,下《輪台詔》悔過。封田千秋為富民侯,趙過為搜粟都尉。
後元元年(公元前88年) 六十七歲
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峙。
六月,平馬何羅宮變。
七月,削燕王劉旦三縣,逼死鉤弋夫人。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 七十歲
正月,朝諸侯王於甘泉宮。
二月,行幸五柞宮。立劉弗陵為太子。授霍光、金日、上官桀等遺詔託孤。丁卯日,崩於五柞宮,壽七十。
三月甲申,武帝葬於茂陵。
『捌』 歷史人物知多少,謝了!300字。
劉邦· 劉盈 · 呂雉 · 劉恆 · 劉啟 · 劉徹
· 劉弗陵 · 劉詢 · 劉奭 · 劉驁 · 劉欣 · 劉衎 · 王莽
孝元皇後 · 陳勝 吳廣 · 項羽 · 張耳 · 魏豹 · 田儋
· 韓信 · 彭越 · 黥布 · 盧綰 · 陳豨 · 劉賈 · 吳芮 · 淳於意
· 劉澤 · 劉濞 · 劉交 · 季布 · 欒布 · 田叔 · 劉肥 · 劉如意
· 劉友 · 劉恢 · 劉建 · 蕭何 · 曹參 · 張良 · 陳平 · 王陵
· 周勃 · 樊噲 · 酈商 · 夏侯嬰 · 灌嬰 · 傅寬 · 靳歙 · 周緤
· 張蒼 · 周昌 · 任敖 · 申屠嘉 · 酈食其 · 陸賈 · 朱建 · 劉敬
· 叔孫通 · 劉長 · 劉安 · 劉賜 · 劉勃 · 蒯通 · 伍被 · 江充
· 息夫躬 · 石奮 · 石慶 · 衛綰 · 直不疑 · 周仁 · 張歐 · 劉武
· 劉參 · 劉揖 · 賈誼 · 袁盎 · 晁錯 · 張釋之 · 馮唐 · 汲黯
· 鄭庄 · 賈山 · 鄒陽 · 枚乘 · 枚皋 · 路溫舒 · 竇嬰 · 田蚡
· 灌夫 · 韓安國 · 劉德 · 劉榮 · 劉餘 · 劉瑞 · 劉非 · 劉彭祖
· 劉勝 · 劉發 · 劉越 · 劉慶 · 劉寄 · 劉乘 · 劉舜 · 劉商
· 李廣 · 李陵 · 蘇建 · 蘇武 · 衛青 · 霍去病 · 公孫賀 · 李息
· 公孫敖 · 李沮 · 李蔡 · 張次公 · 趙信 · 張騫 · 趙食其 · 曹襄
· 韓說 · 郭昌 · 荀彘 · 路博德 · 趙破奴 · 司馬相如 · 公孫弘 · 卜式
· 倪寬 · 張湯 · 杜周 · 李廣利 · 劉據 · 劉閎 · 劉旦 · 劉胥
· 劉髆 · 嚴助 · 朱買臣 · 吾丘壽王 · 主父偃 · 徐樂 · 嚴安 · 終軍
· 王褒 · 賈捐之 · 東方朔 · 公孫賀 · 劉屈氂 · 車千秋 · 王 · 楊敞
· 蔡義 · 陳萬年 · 鄭弘 · 楊王孫 · 胡建 · 朱雲 · 梅福 · 雲敞
· 霍光 · 金日磾 · 趙充國 · 辛慶忌 · 傅介子 · 常惠 · 鄭吉 · 甘延壽
· 陳湯 · 段會宗 · 雋不疑 · 疏廣 · 於定國 · 薛廣德 · 平當 · 鼓宣
· 王吉 · 貢禹 · 龔勝 龔舍 · 鮑宣 · 韋賢 · 魏相 · 丙吉 · 眭弘
· 夏侯始昌 · 夏侯勝 · 京房 · 翼奉 · 李尋 · 趙廣漢 · 尹翁歸 · 韓延壽
· 張敞 · 王尊 · 王章 · 蓋寬饒 · 諸葛豐 · 劉輔 · 鄭崇 · 孫寶
· 母將隆 · 何並 · 蕭望之 · 馮奉世 · 劉欽 · 劉囂 · 劉宇 · 劉竟
· 劉康 · 劉興 · 匡衡 · 張禹 · 孔光 · 馬宮 · 王商 · 史丹
· 傅喜 · 薛宣 · 朱博 · 翟方進 · 谷永 · 杜鄴 · 何武 · 王嘉
· 師丹 · 揚雄
· 劉秀 · 劉庄 · 劉炟 · 劉肇 · 劉隆 · 劉祜 · 劉保 · 劉炳
· 劉纘 · 劉志 · 劉宏 · 劉協 · 劉玄 · 劉盆子 · 王昌 · 劉永
· 龐萌 · 張步 · 王閎 · 李憲 · 彭寵 · 盧芳 · 隗囂 · 公孫述
· 劉演 · 劉興 · 劉睦 · 劉良 · 劉祉 · 劉歙 · 劉賜 · 劉順
· 劉嘉 · 李通 · 王常 · 鄧晨 · 來歙 · 鄧禹 · 寇恂 · 溤異
· 岑彭 · 賈復 · 吳漢 · 蓋延 · 陳俊 · 臧宮 · 耿弇 · 耿國
· 銚期 · 王霸 · 祭遵 · 任光 · 李忠 · 萬修 · 邳彤 · 劉植
· 耿純 · 朱佑 · 景丹 · 王梁 · 杜茂 · 馬成 · 劉隆 · 傅俊
· 堅鐔 · 馬武 · 竇融 · 竇固 · 竇憲 · 竇章 · 馬援 · 馬廖
· 馬防 · 馬嚴 · 馬棱 · 卓茂 · 魯恭 · 魯丕 · 魏霸 · 劉寬
· 伏湛 · 伏隆 · 侯霸 · 韓歆 · 宋弘 · 蔡茂 · 郭賀 · 馮勤
· 趙憙 · 牟融 · 韋彪 · 宣秉 · 張湛 · 王丹 · 王良 · 杜林
· 郭丹 · 范遷 · 吳良 · 承宮 · 鄭均 · 趙典 · 桓譚 · 馮衍
· 申屠剛 · 鮑永 · 郅惲 · 蘇竟 · 楊厚 · 郎顗 · 襄楷 · 郭伋
· 杜詩 · 孔奮 · 張堪 · 廉范 · 王堂 · 蘇章 · 蘇不韋 · 羊續
· 賈琮 · 陸康 · 樊宏 · 陰識 · 朱浮 · 馮魴 · 虞延 · 鄭弘
· 周章 · 梁統 · 張純 · 曹褒 · 鄭玄 · 鄭興 · 范升 · 陳元
· 賈逵 · 張霸 · 桓榮 · 丁鴻 · 張宗 · 法雄 · 滕撫 · 馮緄
· 度尚 · 楊琁 · 劉平 · 王望 · 王扶 · 蔡順 · 趙咨 · 班彪
· 班固 · 趙孝 · 王琳 · 魏譚 · 淳於恭 · 江革 · 劉般 · 周盤
· 第五倫 · 鍾離意 · 葯崧 · 宋均 · 寒朗 · 劉疆 · 劉輔 · 劉英
· 劉康 · 劉蒼 · 劉延 · 劉荊 · 劉衡 · 劉焉 · 劉京 · 朱暉
· 樂恢 · 何敞 · 鄧彪 · 張禹 · 徐防 · 張敏 · 胡廣 · 袁安
· 張酺 · 韓棱 · 周榮 · 郭躬 · 陳寵 · 班超 · 梁慬 · 何熙
· 楊終 · 李法 · 翟酺 · 應奉 · 霍諝 · 爰延 · 徐璆 · 王充
· 王符 · 仲長統 · 孝明八王 · 李恂 · 陳禪 · 龐參 · 陳龜 · 橋玄
· 崔駰 · 周燮 · 黃憲 · 徐稺 · 姜肱 · 申屠蟠 · 楊震 · 楊秉
· 楊賜 · 楊彪 · 楊修 · 劉伉 · 劉全 · 劉慶 · 劉壽 · 劉開
· 劉淑 · 劉萬歲 · 劉勝 · 張晧 · 張綱 · 王龔 · 王暢 · 種暠
· 種岱 · 種拂 · 陳球 · 杜根 · 成翊世 · 欒巴 · 劉陶 · 李雲
· 劉瑜 · 尹勛 · 謝弼 · 虞詡 · 傅燮 · 蓋勛 · 臧洪 · 張衡
· 馬融 · 蔡邕 · 左雄 · 周舉 · 黃瓊 · 黃琬 · 荀淑 · 荀爽
· 荀悅 · 韓韶 · 鍾皓 · 陳寔 · 陳紀 · 李固 · 李燮 · 杜喬
· 吳佑 · 延篤 · 史弼 · 盧植 · 趙岐 · 皇甫規 · 張奐 · 段熲
· 陳蕃 · 王允 · 士孫瑞 · 趙戩 · 劉淑 · 李膺 · 杜密 · 劉祐
· 魏朗 · 夏馥 · 宗慈 · 巴肅 · 范滂 · 尹勛 · 蔡衍 · 羊陟
· 張儉 · 岑晊 · 陳翔 · 孔昱 · 苑康 · 檀敷 · 劉儒 · 賈彪
· 何顒 · 郭太 · 左原 · 茅容 · 孟敏 · 庾乘 · 宋果 · 賈淑
· 黃允 · 謝甄 · 王柔 · 符融 · 許劭 · 竇武 · 竇輔 · 胡騰
· 何進 · 鄭太 · 孔融 · 荀彧 · 皇甫嵩 · 朱儁 · 劉虞
· 昭烈帝劉備 · 劉焉 · 劉璋 · 蜀後主劉禪 · 劉永 · 劉理 · 劉璿 · 諸葛亮
· 諸葛喬 · 諸葛瞻 · 董厥 樊建 · 關羽 · 張飛 · 馬超 · 黃忠 · 趙雲
· 龐統 · 法正 · 許靖 · 麋竺 · 孫乾 · 簡雍 · 伊籍 · 秦宓
· 董和 · 劉巴 · 馬良 · 馬謖 · 陳震 · 董允 等 · 呂乂 · 劉封
· 彭羕 · 廖立 · 李嚴 · 劉琰 · 魏延 · 楊儀 · 霍峻 · 王連
· 向朗 · 向寵 · 張裔 · 楊洪 · 費詩 · 杜微 · 周群 張裕 · 杜瓊
· 許慈 · 孟光 · 來敏 · 尹默 · 李撰 · 譙周 · 郤正 · 黃權
· 黃崇 · 李恢 · 呂凱 · 馬忠 · 王平 · 張嶷 · 蔣琬 · 劉敏
· 費禕 · 姜維 · 鄧芝 · 張翼 · 宗預 · 廖化 · 楊戲
· 曹操 · 曹丕 · 曹叡 · 曹芳 · 曹髦 · 曹奐 · 董卓 · 李傕 郭汜
· 袁紹 · 袁術 · 劉表 · 呂布 · 張邈 · 陳登 · 臧洪 · 公孫瓚
· 陶謙 · 公孫度 · 張魯 · 張楊 · 張燕 · 張綉 · 夏侯惇 · 韓浩 史渙
· 夏侯淵 · 曹仁 · 曹純 · 曹洪 · 曹休 · 曹真 · 曹爽 · 何晏
· 夏侯尚 · 夏玄 · 荀彧 · 荀惲 · 荀攸 · 賈詡 · 袁渙 · 張范
· 涼茂 · 國淵 · 田疇 · 王修 · 邴原 · 管寧 · 張臶 · 崔琰
· 毛玠 · 徐奕 · 何夔 · 邢顒 · 鮑勛 · 司馬芝 · 鍾繇 · 鍾毓
· 華歆 · 王朗 · 王肅 · 程昱 · 程曉 · 郭嘉 · 董昭 · 劉曄
· 蔣濟 · 劉放 · 劉馥 · 司馬朗 · 梁習 · 張既 · 溫恢 · 賈逵
· 任峻 · 蘇則 · 杜畿 · 杜恕 · 鄭渾 · 倉慈 · 張遼 · 樂進
· 於禁 · 張郃 · 徐晃 · 朱靈 · 李典 · 李通 · 臧霸 · 文聘
· 呂虔 · 許褚 · 典韋 · 龐德 · 龐淯 · 閻溫 · 曹彰 · 曹植
· 曹熊 · 曹昂 · 曹鑠 · 曹沖 · 曹據 · 曹宇 · 曹林 · 曹袞
· 曹玹 · 曹峻 · 曹矩 · 曹干 · 曹上 · 曹彪 · 曹勤 · 曹乘
· 曹整 · 曹京 · 曹均 · 曹棘 · 曹徽 · 曹茂 · 曹協 · 曹蕤
· 曹鑒 · 曹霖 · 曹禮 · 曹邕 · 曹貢 · 曹儼 · 王粲 · 徐幹
· 陳琳 · 阮瑀 · 嵇康 · 桓威 · 吳質 · 衛覬 · 劉廙 · 劉劭
· 繆襲 · 傅嘏 · 桓階 · 陳群 · 陳泰 · 陳矯 · 徐宣 · 衛臻
· 盧毓 · 和洽 · 常林 · 楊俊 · 杜襲 · 趙儼 · 裴潛 · 韓暨
· 崔林 · 高柔 · 孫禮 · 王觀 · 辛毗 · 楊阜 · 高堂隆 · 棧潛
· 滿寵 · 田豫 · 牽招 · 郭淮 · 徐邈 · 胡質 · 王昶 · 王基
· 王凌 · 毌丘儉 · 諸葛誕 · 唐咨 · 鄧艾 · 鍾會
· 孫權 · 孫亮 · 孫休 · 孫皓 · 孫堅 · 孫策 · 劉繇 · 劉基
· 太史慈 · 士燮 · 孫靜 · 孫瑜 · 孫皎 · 孫奐 · 孫賁 · 孫鄰
· 孫輔 · 孫翊 · 孫匡 · 孫韶 · 孫桓 · 張昭 · 張奮 · 張承
· 張休 · 顧雍 · 顧邵 · 顧譚 · 顧承 · 諸葛瑾 · 步騭 · 張紘
· 嚴畯 · 程秉 · 闞澤 · 唐固 · 薛綜 · 薛瑩 · 周瑜 · 周胤
· 魯肅 · 魯淑 · 呂蒙 · 程普 · 黃蓋 · 韓當 · 蔣欽 · 周泰
· 陳武 · 陳表 · 董襲 · 甘寧 · 凌統 · 徐盛 · 潘璋 · 丁奉
· 朱治 · 朱然 · 朱績 · 呂范 · 呂據 · 朱桓 · 朱異 · 虞翻
· 虞汜 · 陸績 · 張溫 · 駱統 · 陸瑁 · 吾粲 · 朱據 · 陸遜
· 陸遜 · 孫登 · 孫慮 · 孫和 · 賀齊 · 全琮 · 呂岱 · 周魴
· 鍾離牧 · 潘濬 · 陸凱 · 陸胤 · 是儀 · 胡綜 · 吳范 · 劉惇
· 趙達 · 諸葛恪 · 滕胤 · 孫峻 · 孫綝 · 濮陽興 · 王蕃 · 樓玄
· 賀邵 · 韋曜 · 華覈
絕對有三百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