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當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有哪些
1、《吶喊》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2、《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3、《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中國作家老舍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表現抗戰北平淪陷區普通民眾生活與抗戰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北平小羊圈胡同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胡同內的祁家為主,錢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為輔,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反抗與順從的選擇,國家與個人的選擇種種艱難的選擇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4、《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現實主義的筆法與悲天憫人的情懷,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歷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5、《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鴻漸是個從中國南方鄉紳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於家庭壓力與同鄉周家女子訂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
㈡ 望春風這首曲子由來
望春風 (劉清香演唱歌曲)
望春風(台羅:Bāng tshun-hong,台通:Bhâng cūn-hong,白話字:Bāng chhun-hong,閩拼:Bbangx cun-hongv)首度傳唱於1933年的日據時期台灣,歌曲作曲者為知名作曲家鄧雨賢,作詞者為李臨秋, 而原唱者為1930年代的古倫美亞唱片當紅歌星純純(本名:劉清香)。
從1930年代初問世以來,望春風一直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台灣歌謠之一。2000年,一項由台灣官方與民間媒體舉辦,超過220,000人參與的《歌謠百年台灣》活動中,該曲獲得最受歡迎老歌的第一名。另外,該曲使用傳統五聲音階結合而成的特殊獨有優美旋律,亦為許多國家普遍認為是極具特色的「台灣調」。
【創作背景】
1930年代之前,台灣雖有唱片與流行歌曲的出版,但品質與普及化都不怎理想。究其因,無非是流行歌曲與民謠、南北管曲、歌仔戲調等台灣傳統民間歌曲的難以劃分,如1920年代的《雪梅思君》《五更思君》《烏貓行進曲》或《集英北管》、《共樂北管》或《李連生與白玉枝》歌仔戲調。《烏貓行進曲》是台灣第一首流行歌 。
1930年代,台灣電影與廣播事業快速發展。因應這兩項新興媒體的產生,不同於傳統歌謠與樂曲的台灣流行歌曲或唱片業不但隨之出現,亦在短時間內有長足發展。
台灣最早開始流行歌曲就是搭配中國電影的《桃花泣血記》。1932年,由上海「聯華影業公司」製作,阮玲玉主演的電影《桃花泣血記》來台放映。片商為了招攬台灣觀眾,委由詹天馬、王雲峰作成的同名宣傳曲意外走紅、擔任主唱的是當時古倫美亞唱片會社當紅的歌手純純(劉清香)。不只此,該曲在隨後的單曲黑膠唱片發行上,更有一定的唱片銷售成績。於是,台灣流行歌曲或「曲盤」(即閩南語的唱片)藉由電影的影像化而起步。
1933年,出版《桃花泣血記》唱片大發利市的古倫美亞唱片負責人柏野政次郎,決定繼續朝台語流行歌曲發展。於是委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的望春風問世。也因為柏野相當重視該曲,不僅將此曲交由新文學運動的陳君玉負責宣傳,並商請旗下歌手,也是桃花泣血記的主唱者純純(本名:劉清香(1914-1943))負責演唱錄制該曲。
望春風 (格非創作長篇小說)
《望春風》是作家格非創作的長篇小說,2016年出版。《望春風》以鄉村裡各種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為切入點,刻寫村莊由簡朴內斂逐漸衍變的復雜過程,通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江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運動,展現它可能的未來,並藉此對逝去的故鄉和老去的故人做了告別。
該書獲得新浪好書榜·2016年度十大好書, 第18屆《當代》文學拉力賽最佳長篇小說,2016年度好書獎, 首屆京東文學獎年度文學獎。
㈢ ccmall挖礦錢什麼時候退回來
㈣ 求《望春風》TXT,謝謝
鏈接:
《望春風》是作家格非創作的長篇小說,2016年出版。《望春風》以鄉村裡各種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為切入點,刻寫村莊由簡朴內斂逐漸衍變的復雜過程,通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江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運動,展現它可能的未來,並藉此對逝去的故鄉和老去的故人做了告別。
㈤ 望春風txt全集下載
望春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武德七年夏
錢塘縣錢塘湖①
都說錢塘湖風景如畫,尤以春光最盛,實則不然。已然入夏,兩岸風景卻比春日更多了幾分艷麗。碧樹藍天,楊柳綠荷,還有接天蓮葉間浮出的或粉或白的片片荷花,在一片旖旎的水光中顯得無比嬌媚迷人。
夏日城中暑氣逼人,湖間卻有清風繞孤山而過,拂過翠微楊柳枝,捲起微浪拍打湖岸,再拂面時已有淡淡涼意,最是愜意不過。
湖上遊船往來,多是城中富豪權貴人家,熬不過毒日炙夏,來湖間觀景避暑。偶有紅色描花的畫舫穿湖而過,隱隱傳出絲竹之聲。緯紗飛揚,掀起簾幕,露出半截紅綠的衣角,藕節般的玉臂上一圈兒碧綠的翡翠,蔥段般的手指尖是濃烈的嫣紅,那指尖的顫動,便如一片羽毛,輕輕劃過皮膚,撩撥得人心一顫一顫,白與紅的反差,更晃得人眼色迷離……
微醉微醒間,湖面上傳來尖細的一聲喊叫,聲音不大,卻極清楚地傳入耳內,「救命啊,你…你要做什麼?」那話尚未落音,又聽得「噗通」一聲,卻是什麼東西落了水。
遊船上的人紛紛……
㈥ 望春風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望春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武德七年夏
錢塘縣錢塘湖①
都錢塘湖風景如畫,尤以春光最盛,實則不然。已然入夏,兩岸風景卻比春日更多了幾分艷麗。碧樹藍天,楊柳綠荷,還有接天蓮葉間浮出的或粉或白的片片荷花,在一片旖旎的水光中顯得無比嬌媚迷人。
夏日城中暑氣逼人,湖間卻有清風繞孤山而過,拂過翠微楊柳枝,捲起微浪拍打湖岸,再拂面時已有淡淡涼意,最是愜意不過。
湖上遊船往來,多是城中富豪權貴人家,熬不過毒日炙夏,來湖間觀景避暑。偶有色描花的畫舫穿湖而過,隱隱傳出絲竹之聲。緯紗飛揚,掀起簾幕,露出半截綠的衣角,藕節般的玉臂上一圈兒碧綠的翡翠,蔥段般的手指尖是濃烈的嫣,那指尖的顫動,便如一片羽毛,輕輕劃過皮膚,撩撥得人心一顫一顫,白與的反差,更晃得人眼色迷離
微醉微醒間,湖面上傳來尖細的一聲喊叫,聲音不大,卻極清楚地傳入耳內,「救命啊,你你要做什麼?」那話尚未落音,又聽得「噗通」一聲,卻是什麼方西落了水。
遊船上的人紛紛倚欄而望,有人認……
應該是全本了
㈦ 望春風讀後感人物書評
讀完格非的這部長篇小說《望春風》,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在連貫劇情龐大的鋪墊之後,在頗多人物鮮明刻畫的軸線之間,我分明尋覓到了一些特別打動人心的東西,那就是情感的本質。
這里的情感,范圍較廣,《望春風》的龐大鋪墊,從主人公的少年時代寫到了垂暮之年,從江南農村格局的之初,寫到了新時代的懵懂晨光。
它不光將一群鮮活的人物寫實地呈現在了這漫長一生的歷史舞台,也寫出了對一個特定時代的特殊情感。
作者在前期的情節構造里龐大交錯地穿插了很多伏筆,以人物形象的呈現形式來劃分劇集,側重描寫了主人公的父親、德正、高定國、高定邦、梅芳、同彬、趙禮平、唐文寬、王曼卿、春琴等時代縮影下的農村現實小人物,也將這個漫長的歷史舞台上繽紛繁雜的故事演繹得平實動人。
《望春風》中徐徐道來的樸素鄉情,以及那個年代故事的獨特韻味,是這部作品的敘述基調,也是諸多起伏懸疑情節中比較重要的一環。
比如其中映像深刻的一節,是寫王曼卿的花園,有一段是這樣寫得:"到了每年的三四月間,在春風的梳拂下,那株海棠總是在不經意間悄然開放。
花苞初呈穠麗的胭脂色,絲絲縷縷,有一種黯然神傷的幽逸。
但空濛的春雨很快將它的顏色洗淡,綻放出一派饒有風韻的粉白。
花瓣層層疊疊,累累紛披,在初生柔葉的映襯之下,獨立斜風細雨,瞻望四方,蹙然有思。
"這些優美句子和場景,與王曼卿這個角色所彰顯人物和表述的相輔相成,以及看到趙同彬對我說出"其實王曼卿的體,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花園"的時候,讓讀者在閱讀感官升華的同時,也品味到了一絲回憶中鄉土情愫的染指和對人生最本性的感觸,糾纏,彼岸花開,盡顯文字藝術中平淡餘味的魅力。
這部作品的點睛之筆,還是在全書的末尾部分,
當看到儒里趙村一年後的春末這一段時,半生浮沉已至黃土的"我",歷經了父親撲朔迷離的,掩埋了歷史腳步後的鄰里鄉情,
背負著一輩子也不曾見面的對母愛的渴望和對母親的釋懷,孤單中不曾蒞臨的時來運轉,緬懷已去兮何日君再來的滄桑情懷,站在廢墟和春風里大片大片的細節描寫,每一個觸動都讓人心悸。
這種心悸不光來著於人物的顛沛,也蟄伏於時代變幻的時過境遷。
㈧ 怎樣登錄www.cxzwds.cn這個網站
直接注冊個賬戶然後不就可以登錄了嗎
㈨ 如何評價格非的小說《望春風》
《望春風》是作家格非創作的長篇小說,2016年出版。《望春風》以鄉村裡各種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的故事為切入點,刻寫村莊由簡朴內斂逐漸衍變的復雜過程,通過個人命運、家庭和村莊的遭際變化,描寫江南鄉村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運動,展現它可能的未來,並藉此對逝去的故鄉和老去的故人做了告別。
《望春風》從故事層面到精神層面都圍繞「歸鄉」展開,在故事層面講述了主人公的歸鄉之旅,體現了作者對故鄉和鄉土中國的深情回望,以及對逝去一代人的集體追憶,同時在精神層面對作為個體的人的命運進行了深描,讓渺小的生命在故鄉大地上生息流轉,探求人的本源出處和存在的意義。
一個清潔的世外桃源,一個詩意的精神傳統,一種淳樸的生命形態,與鄉村實體一同消亡,而這恰恰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時代進步的需要。小說的結尾,在儒里趙村的廢墟上,「我」與春琴仍在暢往一個新的村莊,一個新的烏托邦。然而,讓人物回溯鄉村的源起,不過是為了與現實中鄉村的結局形成對照,引起讀者的警醒和悲憫。望春風,意踟躕。故鄉已逝,從故鄉離去的人還無法忘懷故鄉的溫情,意猶未盡,四顧茫然,不知所以。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對《望春風》作出評價,該作品書寫了農村的消逝和農耕文明的消逝,是格非對時代的重要回應,但並非是為已經逝去的鄉村唱哀歌。他由此談道,在歷史意義上看,中國的鄉土文明和鄉村的逝去是無可挽回的,但鄉土文明和鄉村作為精神上的故鄉則是永恆的,對於鄉土文明和鄉村的追懷,不僅是面向過去的,也面向著現在和未來。在面對重大的歷史變化時,文學尤其不應該進退失據,而應該勇於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