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羅亭》講述了什麼故事
《羅亭》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855年。
主人公羅亭是19世紀30~40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他才華過人、能言善辯,熱愛真理的火焰從未熄滅,還能點燃別人心裡的這種火焰,因而贏得了對生活懷著美好嚮往的純潔少女娜達麗亞的愛情,當這個堅強的姑娘決心違抗地主母親之命,拋棄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時,他又膽小怕事,顧慮重重,終至退縮,釀成悲劇。
2. 羅亭的內容簡介
《羅亭》反映了在此以前尚未有人反映過的19世紀40年代俄國現金貴族知識分子的生活。
作品描寫的主人公羅亭出身於破落的貴族之家,接受過大學教育,又曾到過國外游歷,熱愛自由,且能言善道,嚮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業和愛情。但他卻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雖追求嘗試許多,但卻屢屢失敗,一事無成。他贏得了單純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亞的芳心,卻屈服於娜塔莉亞母親的意志而放棄了幸福。至後來他曾創辦多種事業,卻都以失敗而結束。之後,他一直過著貧困潦倒與漂泊的生活。
小說結尾寫道:「願上帝幫助所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給《羅亭》作了補充:後來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戰中陣亡,臨死時手裡還握著一面紅旗。
作品以羅亭與娜塔莉亞的愛情為主要線索,以各種人物的對話、觀點、評價為輔助線索,情節單純明了,生動鮮明展示了主人公羅亭的性格特徵。
小說通過對拉松斯卡婭、皮加索夫以及羅亭後來相隨的那個愛好科學的先生的描寫,展示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地主保守、庸俗、無聊、反動的生活,同時,通過描寫波克爾斯基和羅亭,使讀者看到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的活動。
3. 羅亭的作者簡介
屠格涅夫(1818-1883)生於世襲貴族家庭,是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曾在莫斯科大學語文系就讀,並開始詩的創作。後到德國學習,長期僑居國外。1847-1852年發表了《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和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 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的中篇小說《木木》表現了對農奴制的抗議。早期詩作有《帕拉莎》、《地主》,其他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父與子》、《煙》、《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還有劇本《村中一月》和散文詩等。他善於寫景,擅長塑造少女形象,風格清新,富於抒情,被列寧譽為俄國的語言大師。
4. 看過《羅亭》的請進
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俄國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傑出作家。他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舉凡詩歌、小說、戲劇都很有造詣,不過使他享譽世界的則主要是他的六部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其中前四部尤為出色。
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並及時捕捉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最大特色。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階段向平民知識分子革命階段轉折的時期。這一階段階級力量的變化、社會情緒的高漲、思想觀念的更替、知識分子的心態……總之,俄國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會現象都不曾逃脫作家敏銳的目光。不過,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俄國知識階層的歷史命運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構成了一部俄國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藝術編年史,不仔細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無法具體而深刻地理解俄國解放運動的歷史。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著手創作於1855年夏,於1856年發表於《現代人》雜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結局是俄國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制俄國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富民之路。
圍繞俄國的前途問題,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國粹的斯拉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而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關俄國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由派和革命民主派之間進行。前者表面上也贊成廢除農奴制,但希望由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地位;後者則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統治,消滅農奴制。從「不可救葯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如何發揮作用。這便是作家僅用50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因。
羅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
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斗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於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註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寧、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都融合到了他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體斯坦凱維奇小組為原型的。所以高爾基曾說「羅亭
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由於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家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為俄國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5. 羅亭的作品評價
1856年初,屠格涅夫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立即引起了社會和文壇的強烈反響。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談到《羅亭》時指出,「他(指羅亭)身上的一切——從他的思想到他的行動,從他的性格到他的習慣——都是新穎的。」而涅克拉索夫則稱,「羅亭給讀者留下極其強烈、有益的印象,很長時間以來,沒有一部俄國小說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了。」「屠格涅夫已經開始了創作活動的新時期,他的才華獲得了新的力量……」
6. 羅亭的介紹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描寫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善於思索滿懷理想的青年羅亭,缺乏必要的實踐生活的勇氣和能力,當純潔勇敢的姑娘愛上他時,他卻顧慮重重,臨陣脫逃,可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7. 《羅亭》主要講了什麼
《羅亭》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寫於1855年。
主人公羅亭是19世紀30~40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典型,他才華過人、能言善辯,熱愛真理的火焰從未熄滅,還能點燃別人心裡的這種火焰,因而贏得了對生活懷著美好嚮往的純潔少女娜達麗亞的愛情,當這個堅強的姑娘決心違抗地主母親之命,拋棄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時,他又膽小怕事,顧慮重重,終至退縮,釀成悲劇。
作品通過這個「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一生經歷,深刻反映了俄國30~40年代貴族革命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多餘的人」羅亭的典型形象。
8. 羅亭的作品賞析
羅亭這部作品是當時俄羅斯社會的縮影,尤其是對上層知識精英的一個真實折射。對他悲劇造成的原因是當時令人窒息的俄國政治體制,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知識分子卻又是這個國家體制的產物。羅亭對這個令他無奈的社會大環境有著巨大的依賴性,但是卻又無法完全融入其中。他一方面渴望被主流社會接受,一方面又排斥著他們,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他這類人完全是當年彼得大帝鐵腕向西方學習下的附帶產物,在俄羅斯完全缺乏根基。所以,正是他所蔑視的上流社會造就了他,卻也輕而易舉的毀滅他。這不僅是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狀況的縮影,也是俄羅斯帝國與西方國家關系之間的縮影。因此,羅亭自身所表現出來思想與行為正是這個國家體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通過這個體製造成他自己個人的悲劇。
羅亭犧牲在了二月革命的街壘戰斗中。他依然為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付出了生命,卻不是為了祖國俄羅斯。這個尾聲備受爭議,卻點名了19世紀40年代人共有的宿命,他們至死是一群孤獨的,沒有歸宿的流浪者。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愛人民,想像著代替現實表現中俄羅斯人民的是一個他們希望的理想的人民,俄羅斯人民的樣子是他們的想像中應該成為的那個樣子。他們擺脫了從前社會的根基,他們脫離了故鄉的土地和理想。按照以賽亞·柏林的話說,即便如此,這依然是當時19世紀40年代人很難做到的死法,因為在屠格涅夫本人看來,在俄羅斯本土,羅亭連如此犧牲的機會都沒有。 羅亭身上集中了19世紀40年代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斗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徒有過人的天賦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斗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於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註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寧、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都融合到了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體斯坦凱維奇小組為原型的。所以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由於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家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為俄國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羅亭其所仰仗的主要是書本知識或他人的思想,所以列茲涅夫批評說,羅亭的思想不是從他自己的腦里生長出來的,他只是剽竊別人的思想,這些思想原本是對生活思考的結晶,可在羅亭那兒卻永遠只是一種華而不實的空談或教條,他闡述愛情的各種形態,卻對生活中的愛情視而不見;他肯定信念,認為信念可讓人辨明人民的需要、使命和將來,並使人知道他應該做什麼,但他本人—生卻四處漂泊,找不到生活的目標。羅亭也熱衷於用他的理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列茲涅夫說他,事事都想插一手,事事都要發議論講道理,指的就是這種現象,羅亭總是用一般的原則來處理千變萬化的感情,其結果自然是一團糟。
羅亭作為「多餘人」有一十分重要的性格特徵便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總是在人面前誇誇其談,他常常講到崇高、事業、勞動、光明,但是當談到自己要做一個有用的人時,卻說是如何的不容易而不肯去實干。這也是導致羅亭不能成功而成為「多餘人」的原因,列日涅夫也說「你沒有毅力」,也是正中要害的,這些都是羅亭作為「多餘人」與其他小說中「多餘人」相比獨特的特徵。
9. 羅亭的人物形象
羅亭天資聰穎,博學多才,能言善辯,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他熱情洋溢地宣傳真理和理想,征服了許多人的心,也因此贏得了娜塔利婭的愛慕,兩人真心相愛了。然而羅亭既無錢財又無地位,達里婭·米哈伊洛芙娜不許女兒與他來往。這時,娜塔利婭告訴羅亭,她寧可拋棄親人和家庭也要跟他遠走高飛。然而意志軟弱的羅亭竟然選擇退出。兩年之後,娜塔利婭嫁給了一直愛她的沃倫采夫。羅亭最終孤身一人。
----------------------------------謝謝採納有問題請繼續追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