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國演義》中所有人物的簡介(完整)!
首先《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它這裡面並不完全是真實的。有一些將領或者是一些故事情節,都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故事情節半真半假,當然我們也能夠理解,畢竟《三國演義》的作者生活在明朝,對三國時期的事情肯定不是了如指掌,而且小說要是沒有虛構的成分,那讀起來的話肯定是非常枯燥。
還有就是孫策了,他是孫吳政權的奠基者之一,也就是說後來孫權的江山原先是孫策打出來的。只是後來孫策被許貢的三個門客所殺,去世的時候僅26歲。所以說孫策這個人其實是很厲害的,能文能武,只是有點倒霉而已,如果他不死的話估計吳國能夠多存活一些年。
㈡ 求且試天下內容簡介及人物介紹
內容概述
游戲人間的白風夕不得不回到她另一個身份——才名滿天下的風國惜雲公主,隨即繼位為王。面對喪父之痛,與昔日朋友兵戎相見之無奈,和夫君彼此猜疑之孤苦,她能否在家國大業與愛恨情仇間做出正確的選擇,天下,最終將落入誰人之手?
一塊白玉,一襲白衣,一種鳳嘯九天的武功,這個率性女子,在江湖和家國之間搖擺;一塊黑玉,一襲黑衣,一顆處處算計的心,這個儒雅男子,在天下和愛人間徘徊,他們將如何下完這盤命里的殘局?
白風夕(風惜雲):「素衣雪月,風華絕世」。武林中白風黑息中的白風,風國的惜雲公主,後即位為風王。身為白風夕時,灑脫自在,不拘小節,貪吃好玩。身為惜雲公主或風王時,穩重大氣,睿智無雙,以才情名傳天下,一手創辦風雲騎。白風夕與黑豐息相交十年,而後作為風王與其成親,但那時仍互有猜忌。幫助息王(黑豐息)奪天下,卻在東旦之戰中為幫蘭息重傷垂死,經蘭息以「雪老天山」捨命相救。後與蘭息雙雙歸隱。在《蘭因璧月》中,又與蘭息以白風黑息的身份統一武林。絕技「鳳嘯九天」。
黑豐息(豐蘭息):「黑裳墨月」。武林中白風黑息中的黑息,豐國世子,蘭息公子。一手創辦墨羽騎。容貌絕世,心機極深,似乎每個人都在他的算計之中,被白風夕稱為「黑狐狸」。以「仁王」之名極受百姓愛戴。一心奪得天下,以蘭息公子身份迎娶風王惜雲(白風夕),用八年為惜雲培育出絕世之花「蘭因璧月」。十年相處,與白風夕之間仍有隔閡,但在東旦之戰惜雲受傷後,認識到自己的真心,不惜用自己全部的精氣神發動「雪老天山」,救活了惜雲,卻使自己的容顏老了三十年,但經久微救治後還原如初,放棄了最後的爭霸和手中的半壁江山,與惜雲雙雙歸隱。絕技「蘭暗天下」
㈢ 九鳳朝凰絕色獸妃逆天下小說人物簡介
重葵
21世紀東南亞傭兵訓練基地,第十九區的魔鬼教官。卻因蘇蕖,穿越為大權臣重鋒之女重葵,驚才絕艷,腹黑狡詐。
姬玄殤
千古一帝,有一雙紅眸。他妖孽入骨,智謀無雙。因和重葵結識,願為她成就了皇圖霸業。
她是驚才絕艷,腹黑狡詐的魔鬼教官,一朝穿越,九歲傻女,世人恥笑?看她如何掀起滔天巨浪,修靈脈,奪異寶,縱橫七國,鳳逆天下!
他是妖孽入骨,智謀無雙的冷血帝王,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橫掃亂世,天下臣服!
㈣ 小說雄霸天下人物介紹
聶風.步驚雲
㈤ 小說的人物介紹怎麼寫啊
你這樣寫沒有好效果。
要能吸引人而且要藏而不露
你分的這么細,一看你的人物介紹就沒人理了
性格這里不要做成表格單列開來,稍微列舉這個人說的一兩句經典台詞(能夠體現人格魅力的),就有足夠大吸引力
地位、年齡這種。。。看著寫,簡單帶過,留足神秘感,懂么?
㈥ 小說人物李慶安
《天下》
作者:高月 狀態:已經完本 類型:兩晉隋唐
簡介:重回大唐,爭霸天下 天寶五載,大唐建國已過百年,經歷的近數十年的治國,已知天命的李隆基有些疲憊了,自從他冊封了楊氏為貴...
小說人物李慶安
李慶安坐了起來,他還有點發懵,腦海中的夢境還沒有消失,他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整個大明宮下面都被挖空,當他舉行登基大典時,大明宮突然垮塌了,夢境居然很詳細,有情節有人...
㈦ 天龍八部人物、故事簡介
1. 蕭峰 :丐幫幫主。心系蒼生並忠於國家和民族的悲劇英雄。大氣磅礴勇盧剛健,是為闊;快刀斬麻平息叛亂,是為捷;義釋丐幫四大長老,是為良;單刀赴會力戰群雄,是為夫;錯殺阿朱悲慟不已,是為真;為罷兵亂蹈死不顧,是為正。
㈧ 我主天下之辟世所有人物介紹
主角:夏流月
配角:(主排名不按先後)洛暮雲,隨月,琉璃,夜十,秦歸雪,沈瀟然,燕冽,夏流星,納蘭緋,白練,葉景等
具體的看小說
㈨ 求傭兵天下簡介 人物介紹
艾米 大青山 池傲天 男豬腳 艾米是魔劍士 後來成為自然系全系魔導師 武器是湛藍 創世神3神劍之2 坐騎是六翼天龍王 上上界的龍神的孩子 大青山 千古第一神聖巨龍使騎士,武器黃金鳳龍神送的。坐騎是綠兒 池傲天 死神的要離 武器是要離自帶的神器
㈩ 《天下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天仙配》是古代漢族神話愛情故事。原作是民間流傳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慶市文化館的班友書第一次改編,其中《路遇》一場參加第一屆華東戲劇匯演,獲大獎。
班友書的改編把民間冗長的本子改為七場,改七仙女受命下凡為主動下凡,改董永書生為勞動人民,改傅員外傅善人為惡霸地主,總之刪繁就簡,形成現在《天仙配》本子的基本框架。班友書是解放前安徽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擅長古典詩詞,改編《天仙配》時,用古典詩詞重新填寫了許多唱詞,奠定了現代《天仙配》的基礎。
後來陸洪非借走班友書的改編本,在此基礎上再次改編,但基本沒有超出班友書已經打好的框架。
簡介
長篇神話小說《天仙配》,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朴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從本質上說,小說頌揚了七仙女、董永、七仙女的姐妹們等角色人性光明美好的一面,也鞭笞和抨擊了玉皇大帝等角色的丑惡與黑暗,同時,也刻畫了傅員外的兒子傅官保這些卑鄙小人的醜陋,而且,傅員外的兒子還有幾份喜劇色彩。這部神話小說表現了天上人間的真愛與真情,可以說,主題思想積極,內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鮮明,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好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極強的好作品。
戲劇變遷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移植自青陽腔,經歷代藝人的表演加工而具本劇種特色。
傳統戲劇情:秀才董永家貧,父亡,賣身傅府為奴,得資葬父,孝行感天,玉帝命七仙女下嫁董永,賜婚期百日。成婚後七女為傅府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喜,認董永為干兒,焚賣身契。時滿百日,傅員外贈銀送董永回家,途中夫妻泣別。七仙女臨時告之有孕,留白扇進京進寶,董永進寶得官,七仙女如約送子旋返天庭。董永乃與傅員外之女結為夫妻。
1953年5月,陸洪非根據胡玉庭口述本改編。改本主要改動處是:
1.七仙女奉旨下凡為嚮往人間,私自下凡;
2.改董永秀才身份為農民,刪去其拜傅員外為干父和進寶得官,娶傅女為妻等情節;
3.將傅員外主動焚契改為百般刁難,將傅員外贈銀送董永回家改為七仙女織絹爭得三年長工改百日;
4.改眾仙女立觀漁樵耕讀四人過場為眾仙女見景生情而翩然起舞;
5.刪去董父、舅父、舅母、金星、傅小姐、天使、雷神、太監、四功曹等共十二個人物;
6.改原本18場684句唱詞為7場442句唱詞(七場為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
7.唱詞多為重新撰寫,沿用傳統之詞也經過不同程度之修改。
越劇劇目
古裝戲,民間神話劇。
《天仙配》DVD封面
19世紀50年代,上海飛鳴越劇團上演《天仙配》,集體導演,陳芎執行,陳天聲設計,馬凱音作曲。
陸錦娟飾董永,何笑笑飾傅公子,沈愛蓮飾傅員外,李蓉芳飾七仙女,朱明芳飾大姐,庄依萍飾二姐,谷萍飾三姐,李慧芳飾四姐,蔡壽英飾五姐,許新彩飾六姐,徐芝蘭飾土地,沈明華飾內聲。
1954年春,陳少春和傅全香合演《織錦記》(即天仙配)。
1955年7月,新文藝出版社出版《華東地方戲曲專刊 第二十二集 織錦記 (越劇)》一書,定價為3角2分。
1956年2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越劇戲考》收錄《織錦記》「路遇」、「織錦」、「槐蔭分別」唱詞。
1957年5月, 東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越劇曲調新編》,收錄二凡板(選自織錦記)曲譜一段,和《織錦記》「槐蔭分別」曲譜一段,均由陳獻玉編曲。
1958年10月,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國戲曲唱腔選 (第一集)》,收錄陳獻玉編曲的《織錦記》「訣別」唱譜。
戲劇作品
敷演董永遇仙故事。董永行孝事始見東漢末年武梁祠石刻畫像。魏晉時,曹植《靈芝篇》和干寶《搜神記》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償債的情節。唐代董永變文和宋元話本《董永遇仙傳》,著重描寫路遇、償債、訣別等部分。明代青陽腔《織錦記》(現存《槐蔭相會》、《槐蔭分別》兩出)又豐富了變文和話本的描寫,對後世戲曲有很大影響。
清代地方戲的很多劇種能演此劇,劇名或稱《槐蔭樹》,或稱《百日緣》,劇情基本相同。
黃梅戲《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陸洪非據老藝人胡玉庭口述改編為今本。1953年,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劇本有多種單行本,並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安徽省卷》(1959)。
改編本描寫董永賣身葬父,在傅員外家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遭遇,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婦。七仙女一夜織錦10匹,幫助董永改三年長工為百日。百日期滿,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董永夫妻忍痛分別。劇本剔除董永與七仙女的離合系由天定的宿命論思想,加強了這部神話劇反封建的現實意義。改編本又刪去傅員外認董永為義子、董永與傅家小姐成婚的情節,突出了古代勞動人民反封建剝削的強烈願望。劇本的《路遇》、《分別》兩場戲,對七仙女的大膽、直率,董永的忠厚、純朴,都有動人的刻畫。槐蔭會、槐蔭別以及人民日常生活習俗的一些穿插,富有樸素的民間色彩。
1954年,黃梅戲《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一等獎,飾演七仙女和董永的嚴鳳英、王少舫獲演員一等獎。
1955年,《天仙配》攝製成戲曲藝術片;1963年再一次搬上銀幕,易名《槐蔭記》。
天仙配發源地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流傳久遠,也是最為生動感人的民間神話傳說之一。那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中的丹陽就是安徽當塗丹陽鎮嗎?而丹陽鎮的黃塘村董山裡姓董的董氏家族與董永有無關系?
20世紀的50年代,戲劇作家陸洪非根據《織錦紀》、《槐蔭記》創作了黃梅戲《天仙配》。故事是說:董永賣身葬父,來到傅家灣給傅員外幫長工。勤勞而善良的董永,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七仙女)所感動,因而七仙女嚮往人間自由的生活和純真的美好愛情,來到人間與董永在「槐蔭樹」下結為夫妻,並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該劇在全國上映後,一時「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著作
當塗縣董山裡董氏家族的人說:董永就是他們的先人。其實,「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的發源地在當塗丹陽早已流傳開去。去 年,筆者隨政協調研組調研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的機會,就丹陽董山裡為《天仙配》故事發源地一說,進行了一些了解和考證。
在丹陽鎮政府負責同志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自然村董山裡,這里青山秀水,景色怡人,更使我們感到一些神秘感。
經過幾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保管《董氏宗譜》的董氏家人們,使我們看到了很難看到的修纂於民國三十四年、被董山裡董氏家族人密藏完好的一部《董氏宗譜》。宗譜的編撰者是《安徽通志》當塗聯絡站主任陳鵬飛。譜中有關於董永的記述和「千乘董永失母養父之貸資以葬」句(《中國人名大詞典》董永條目有註:「董永,後漢千乘人」。「千乘」,地名,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
眼下,我們所看到九點多平方米面積的白布做成的「董氏宗圖」,雖然年久變色,但圖案清晰可見。「宗圖」的最上方,有四幅彩畫,董永攜帶一把紅雨傘與七仙女的「路遇」,栩栩如生。「雨傘」使人「縈繞」起黃梅戲《天仙配》董永的唱詞「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情景。
天仙配
據董山裡董姓人的口述和文化站工作人員朱志文的介紹,「丹陽」究竟在哪裡?江蘇、安徽等地都在尋找。蹊蹺的是:2005年12月4日的《揚子晚報》上的一篇文章說,位於江蘇偌大的一個董永村竟然無一人姓董,但村裡大部分人都知道,董永村原來有兩個非常大的家族,一個姓董,一個姓陳。董、陳兩家因為家大業大,人口眾多,傳說以「陳家鑼、董家鼓」來通知吃飯。大惑不解的是,不知何時,董氏大家族突然消失了。而我們了解的,安徽的當塗縣丹陽董山裡董氏後人佔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八十。每到農歷三月初一,是董姓家人吃宗酒的日子。此時他們懸掛董氏宗圖頂禮膜拜,顯然是祭奠董永和七仙女。
「丹陽」地理位置獨特,安徽、江蘇兩省的省界線穿鎮而過,街巷相連。從距離、位置看,分別位於安徽、江蘇兩省交接的董山裡和七仙山在地理意義上是屬於一個丹陽。近幾年,當塗縣丹陽鎮在對「天仙配」故事發源地的挖掘和考證上,做了不少的工作,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記憶。我們希望「深藏閨中人未知」的「董永與七仙女」這段美麗凄婉的民間故事發源地,柳暗花明。而在由政府主導的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問題上,如何吸引公眾積極參與,將是留給我們的思考。
相關曲目
文:雲中鷹
董永賣身葬父,孝心感地動天。
七女動心愛憐,喜結恩愛良緣。
王母一聲令下,天兵天將下凡。
董郎妻離子散,攜兒追妻天邊。
銀簪劃破黑暗,銀河風雷電閃。
槐蔭老人誤言,百日好合荒誕。
鵲兒架起彩橋,七月七日相見。
牛郎星男兒漢,織女星訴思戀。
千古傳說不變,流芳百世人間。
世人羨慕神仙,茶餘飯後美談。
珍貴錄音
黃梅戲:天仙配(2CD)
由嚴鳳英、王少舫唱紅的《天仙配》是黃梅戲最孚盛名的優秀傳統劇目。
從嚴鳳英1953年首次主演《天仙配》到1955年該劇搬上銀幕,再對比這個1959年的全劇現場錄音,《天仙配》的劇本和唱腔設計歷經多次改動,日臻完善。
曲目
鵲橋
路遇
上工
織絹
滿工
社會影響
董永行孝的故事最早見於東晉干寶(?~336)編撰的中國古代志怪小說集《搜神記》和東漢末年武梁祠石刻畫像。明代青陽腔《織錦記》又豐富了變文和話本的描寫,對後世戲曲有很大影響。
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劇作家陸洪非根據老藝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編而成。故事大意是:董永為葬父而賣身在傅員外家為奴。
七仙女(玉帝之第七女)同情董永,下凡結親。百日後,玉帝差兵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天地間的美滿姻緣活生生拆散。
改編本成功地刻畫了七仙女的反抗性格。1954年,該劇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優秀演出獎、劇本獎、道演獎、音樂獎,飾七仙女的嚴鳳英、飾董永的王少舫獲演員一等獎。據此劇拍攝之影片獲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
也許,這個故事有一天會被人遺忘或不感興趣,但是,那段膾炙人口的「滿工對唱」絕對是永恆的旋律,永遠不會消失於時空之中。多少年來,《董永與七仙女》似乎就是黃梅戲的代稱,對一台劇目而言,這真是驕傲,而對一個劇種而言,悲哀是註定的。
平調《天仙配》又名《張七姐落凡》、《百日緣》。故事見明傳奇《織錦記》。由王昌言、李慶番整理改編,張光、王文德導演,武安縣人民劇團首演,秦崇德飾董永,李秀奇飾張七姐。參加1954年河北省第一屆戲曲會演,獲戲曲音樂二等獎,秦崇德獲演員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