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刺蝟的優雅》,優雅了誰的人生
相較於小說,現在的我更願意看電影,尤其是挑選一些非常經典的電影。因為在我看來看一部小說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實在讓人感覺疲倦,許是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我產生如此的感覺。其實很想讓自己慢下來,再慢下來,可是好似這世界實在是有太多的東西與未知讓我好奇,讓我有這樣的沖動迫不及待的去窺探獲取,所以難免存在了一些浮躁與急功近利,哎。。。欲速則不達!記憶中真真正正能完完整整看下來的小說其實為數不算多。
正因為如此所以我選擇讓電影來彌補心中的這個缺憾。看過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影片,都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例如《音樂之聲》《海上鋼琴師》《莫扎特傳》《天堂電影院》《魂斷藍橋》《廊橋遺夢》《阿甘正傳》《觸不到的戀人》《死亡詩社》。。。。。。。它們所帶給我的喜悅無與倫比。
Tonight又看了一部法國文藝片《刺蝟的優雅》,剎那讓我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覺,有一絲溫情又似有一絲哀傷。我想優雅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應該是稱贊氣質女人的形容詞。但能想像一個未滿十三歲的少女和一個身份卑微、相貌醜陋、肥胖臃腫的門房和清潔工,他們與優雅的關系嗎?!然而刺蝟和優雅一詞卻一直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主線。其實我還是比較愚鈍的,看到也只是最最表面的一些東西。記得少女巴洛瑪對荷妮說「你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藏身處」,可是她自己卻不知道該藏身何處,天生對世界的批判思想讓她覺得生活是一件十分無趣的事情,所以她想在十三歲生日時自殺。然而她還是幸運的,天性敏銳細膩的她還是遇到了同道中人,盡管地位身份國籍並不一樣。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寫的一段非常好的書評「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我一直相信人在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善良而美好的,環境的造就也許讓很多人不得不偽裝了起來。荷妮用常人眼中最卑微的門房形象掩飾著自己的內在,殊不知她卻是一個對文學、電影、美術、哲學、藝術等精通的人,是一個內心充滿細膩情感的人,而這就是外表一個刺蝟的門房荷尼,其內心的優雅之處。網路上對本書的簡介上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人的孤獨,是一種命運。同時,人亦存在於一個由自我與他人共同建構的世界,這也是一個事實。兩者結合,就成為了一個有趣而恆常的現象,就是個人存在於喧囂的世界中,卻又感到割離與孤獨。」孤獨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體驗,然而如何權衡處理好自身的孤獨就成為了一種修行。
2. 《刺蝟的優雅》+《姐姐的守護者》
這是目前中國文化亂現的表現而已,《刺蝟的優雅》+《姐姐的守護者》這兩部電影+小說都屬於「反常倫理作品」,表達的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是「善有惡報、惡有善報」這種讓人看起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其實都是社會縮影的一種折射。此類作品只能在短時間內流傳,與傳統文化及主流輿論導向不合拍的。
3. 《刺蝟的優雅》:卸下尖銳防護去追尋的愛,才是生命意義的所在,你怎麼看
法國電影《刺蝟的優雅》於2009年7月上映,改編自法國女作家塞繆爾·巴伯里的同名小說。小說本身出版後大獲成功,獲得了法國書商獎、扶輪國際獎等五項文學獎。
根據小說,同名電影也很精彩。電影以上流社會生活的巴黎左岸的一套豪華公寓作為故事的發展空間,通過交替的敘事手法構建電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愛思考的有錢有才華的女孩,一個溫柔的日本男人和一個看起來孤獨低調卻愛看書、內心豐富優雅的門房女人的故事。
「從外面看,它長滿了刺。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堅不可摧的堡壘。從裡面看,它像刺蝟一樣精緻。它喜歡在無人的土地上閉關自守,卻有著超乎尋常的優雅。」
兩個富有、純潔、孤獨的靈魂相遇,彼此理解,彼此關愛,走向人生的出口。
帕洛瑪開始在刺蝟犀利的外表下看到優雅的內心,也看到了生活中不一樣的一種風景。兩個人走進彼此的世界,彼此信任,成為真正的朋友,也卸下了長久以來的保護,軟化了彼此的心,軟化了刺蝟一樣堅硬的外表。
影片中的兩個「優雅的刺蝟」以小津先生為重要媒介相互了解,這種打破隔閡,進入對方世界的方式也頗有意義。
作為影片中日本工筆文化精髓的代表,小津先生拋開了普通人固有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慣性的偏見,從與兩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超凡的精神世界。後來逐漸了解,進一步拉近關系,自然也就自然了。
在這里,電影為打破孤獨者之間的隔閡,搭建精神交流的橋梁提供了一條有益的途徑,既摒棄了「固有的社會觀念和思維慣性」的偏見。
「我們的眼睛在看,但我們不觀察;想,卻不問;接受,但不要去尋找——沒有飢餓或討伐,只有期待或無盡的等待。」
人常常會因為不被身邊的人理解或者認為沒有一個人與自己的靈魂相連而感到孤獨。其實世界上總有靈魂和自己的頻率相連。與其被困在自己的「魚缸」里,默默的死去,不如放下偏見,用細膩的心去嘗試接觸和理解,最終發現兩個孤獨的靈魂背後可能是相連的。
狹窄的魚缸外,只要有水,只要你按照你熱愛的方式生活,就可能是另一個新世界。遇到頻率相同的人,了解對方內心的豐富和優雅。
質疑生命的意義
影片中,小女孩帕洛瑪和門房萊尼在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孤獨和與世隔絕。他們的內心豐富而純凈,對社會現實都有批判的眼光和孤立的對待。
世界是我們相互交流的舞台。但是,由於地位、權力、金錢、政治、國籍、信仰等原因,我們無法為自己感受這個世界。我們只能走進去,互相理解,通過其他媒介來看待生活。
一個哲學家「看透」人生的命運和世界的荒謬,一個隱居的智者把自己偽裝起來,藏在平庸的面具下。他們是與周圍世界不同的刺蝟!
其實從深層次來說,他們是對世界有意識的文化精英的代表。
他們沒有在狹小的魚缸里放縱或放縱自己,沒有隨波逐流,沒有和無意識的平庸的社會大軍打成一片。
不同於被常識蒙蔽而沉淪於日常生活的人,他們對日常生活建立了「陌生感」,建立了「距離感」來反思,所以他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從帕洛瑪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萊尼在偽裝之前所不了解的過去。從萊尼那裡,我們似乎看到帕洛瑪走出了她狹窄的藏身之處,為愛情的未來做准備。
兩個人可能都質疑過人生的意義。帕洛瑪認為生活是荒謬的,沒有意義的。蕾妮在偽裝和隱藏的過程中可能已經不再想這件事了。影片最後似乎間接回答了對生命意義的質疑。
蕾妮的死給影片帶來了人生無常的尷尬結局,也是對帕洛瑪的救贖,她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打算與死亡抗爭。蕾妮在愛和關懷中死去,讓愛她的人悲痛欲絕,但她的靈魂不再孤獨。
蕾妮做好了戀愛的准備,她的意外死亡讓帕洛瑪在這一刻突然明白,她要獨立,她要逃離金魚缸,她要詢問生命的意義,死亡不是一條值得走的路。
就像電影里的這兩行:
「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在做什麼。蕾妮,你死之前在做什麼?你准備好去愛了。」
「如何定義生命的價值?帕洛瑪,我希望你的未來和你的期望一樣。」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偽裝和躲藏中孤獨的死去,而在於擁有同一顆心的人的勇敢的愛,在於追求一個等於自己期望的未來,在於擺脫世界的枷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人會活著,愛會依戀,生命的意義會歸屬,會被展示。
孤獨並不可怕,「刺蝟的優雅」是值得欣賞的,但去除尖銳的保護,在孤獨的靈魂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努力勇敢突破,沖破狼牙和魚缸去追求愛情,積極追求人生的意義而不辜負人生,才是我們真正的期待。
《刺蝟的優雅》是一部優秀的電影。相信不同的人會在這里找到相似的自己,重拾對美的信任和期待。
4. 哪部言情小說提到過《刺蝟的優雅》這部電影
對的,有小說也有電影。
5. 刺蝟的優雅的劇情簡介
在這所高級公寓里住的都是上層社會的人物,他們有著光鮮的外表和顯赫的社會地位,卻過著虛偽、荒誕的生活。而真正精神世界十分豐富的,卻是醜陋的門房米謝太太和十一歲的天才小女孩芭洛瑪,她們各自躲在各自世界的角落裡偷偷的享受著自己優雅的精神生活,對外界卻帶著刺一般的抗拒著。正是新搬進來的小津先生。用他的細膩和博學,發現了兩人刻意隱瞞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6. 刺蝟的優雅里荷妮與小津見面的第一句台詞「幸福人家彼此都類似,不幸人家的苦難卻各不相同」來自哪本小說
來自於俄羅斯的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
荷妮和小冿都是托爾斯泰的書迷。
電影裡面就說過,荷妮的貓叫作列夫(托爾斯泰的縮寫);小津的一對貓,公的叫列文,母的叫凱蒂。列文是《安娜·卡列尼娜》裡面的男主人公,凱蒂是列文所愛的女人。
7. 《刺蝟的優雅》
去當當網、卓越網都可以買到,免費送貨上門。
8. 刺蝟的優雅想表達什麼
影片依靠其獨特的兒童敘事視角以及對現代人生存狀況的深刻洞察,自上映以來就在西方電影界引發熱烈的討論和激烈的反響。
電影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女帕洛瑪試圖以自殺的方式來擺脫自己的荒誕宿命,卻在完成其人生中最後一項壯舉——「拍電影」的過程中遭遇到與她境遇相似的門房夫人勒妮,受其啟發和影響頓悟生命的意義,最終獲得成長的故事。
刺蝟性喜孤獨,用尖銳的刺保護弱小的自己,正如影片中的幾位角色,他們將波瀾的內心世界隱藏在孤寂的外表下,在平凡生活中尋找相似的靈魂世界。「勒妮,帕洛瑪,小津格郎」是三個真正優雅的人。他們相互吸引,彼此理解,超越年齡,超越相貌,超越階層,超越國界。
《刺蝟的優雅》充滿了隱喻,耐人尋味。對於死亡,對於生命,對於愛和優雅。影片以女性成長主義為主題,同時以其獨特的敘事視角、隱喻的諷刺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結構性結局再現了女性在現代社會的真實生活境遇以及女性對自身命運,讓觀眾在短時間的電影呈現中探尋孤獨境遇中生命個體創傷的療救之途,找到在藝術和愛中溫暖豐富生命之徑。
9. 優雅的刺蝟 這部電影 最後是什麼覺悟改變了小女孩自殺 因為女孩開頭說要自殺又這么有氣質一直看完了
芭洛瑪把人看作魚缸中的金魚,一生都在那狹小的魚缸里,最後也死在魚缸里。她厭惡這些活得無意義的人。所以她信奉,認為死、自殺是偉大的,是有意義的,因為自殺代表了對魚缸地否定,對無意義的生活的拒絕。因此她准備在12歲生日那天自殺,期間她數次模仿死亡:裝心肌梗塞,模仿武士剖腹,翻出陽台站到窗外,都表現了她對自殺的嚮往。但是,她又知道:「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麼」,這句話的內涵直到影片最後看門人的意外車禍才被揭示出來:活得像金魚一樣,是悲劇。不想像金魚一樣而選擇自殺,同樣是悲劇。死亡是什麼,影片最後說了:「一切就像這樣,一下就結束了,你再也見不到你愛的人了,你也見不到愛你的人了。如果這就是死亡,那就是人們說的悲劇。」要注意這里的「人們」是指那些活的像金魚一樣的大多數人,按他們的理解,死是很可怕的,一切都沒有了,是悲劇。但對於活出意義的人來說,死亡並不可怕,也不是悲劇。就像看門人,雖然意外死亡(在那些一擁而上的圍觀群眾、鄰居們看來是悲劇),但對她來說,她戀愛了,她的生命已獲得重生。換句話說,她有資格死,她的人生最後階段發出的光芒,是那些活得像金魚一樣的人沒有的。影片最後,小津先生把原本送給看門人的書,轉送給芭洛瑪,芭洛瑪就明白了:自己還不能自殺,因為她還沒有遇到送她書的人,還沒有經歷過愛與被愛,現在自殺的話,沒有任何意義,就是悲劇。只有生前活著的那段日子是有意義的,死才有意義和價值。這樣的人隨時都能坦然迎接死亡,看門人的死,不是悲劇。無意義的人生的突然結束,才是悲劇,讓人同情。
10. 「刺蝟的優雅」說的是什麼喔!
《刺蝟的優雅》是法國女作家妙莉葉·芭貝里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7年。
這本小說以巴黎高檔住宅區的一棟公寓為背景,以兩位年齡、社會背景迥異的女性為主角,以刺蝟、金魚、貓等動物為隱喻手法,表現出作者對人類社會現實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真諦的追尋。
內容簡介
小說以巴黎一座高級公寓為背景,圍繞門房勒妮以及生於貴胄之家的少女帕洛瑪展開。勒妮雖然出身卑微,卻是一個內心世界異常豐富的求知者。她熱愛讀書、看電影和聽古典音樂,對繪畫、茶道、家庭裝飾都有自己的見解,是一個具有極高藝術審美眼光的人。
同時,她還是一個對各時期西方哲學都有所涉獵的思考者,常常對美、對生命的價值與人生意義進行深刻的思索。這個外表冷漠、邋遢的門房,雖然給人「滿身是刺」之感,但在精神世界裡卻是一個非常優雅的女性。
而帕洛瑪作為一個十幾歲的少女,在小說開始時決定要自殺,因為她厭惡周遭環繞她的家庭與同學,看不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她對中產階級情調、貴胄們的趾高氣揚與虛偽毫不留情地抨擊與對抗,被勒妮稱為「人類本性的判官」。
這一老一少因為日本房客小津格郎先生的到來而被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最後,勒妮因為救一個流浪漢而死於車禍,帕洛瑪也在勒妮的生命歷程中發現了生命的意義而決定直面人生。
主題思想
小說通過對兩位女主角的生活描寫,將人類追尋生命真諦和藝術哲理的過程勾勒得淋漓盡致。小說的最後,因勒妮的意外死亡,帕洛瑪放棄了自殺的計劃。因為她已經懂得,「在偌大的世界中,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獨」。人之所以感到孤獨,是因為不被理解。
但是解鈴還須系鈴人,解葯還在於自己。或許每個人都是生活在「魚缸」之中的魚,每個人都是被身邊不了解的人包圍著的。但是求解葯的方法,不一定是要坐困愁城,卻可以鼓起勇氣,沖入未知的世界,也許會發現新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人生的意義便會源源不斷。原以為一成不變的人生,就能活出另一種可能。
其實,真正能夠拯救人類的是自己,而非其他的人,包括自己的子女,也包括自己生命中出現的貴人,永遠都是自己。在《刺蝟的優雅》中,不難發現,能夠拯救人們自己的是人們的心靈,人們對美好的渴求,而這也正是刺蝟能夠保持優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