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蝴蝶夫人》堪稱為最能表現普契尼精神的代表作(二)
人們常說,普契尼最善於巧妙地殺害女人。當然,這是指他作曲的歌劇中的人物,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事。著名普契尼研究家莫斯科·卡納在他的著作中說,普契尼的作品中有一種傾向:總是使劇中的女主人公飽受折磨。他那部最流行的歌劇《蝴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為她所愛的人受苦而死。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純潔、堅貞、「美得超凡脫俗」的蝴蝶夫人的形象。作為一個女性崇拜主義者,普契尼將劇中的女主角作為一種典範來塑造,她具有崇高堅貞的信仰,並且生活中一切行為均圍繞這一信仰。她純潔而又膽怯,既柔弱又剛強,含蓄的感情中交織著對平克爾頓強烈的愛戀,而最後的自殺則讓人感到極大的震撼,這是一個超乎常理的人物,也是一個典型的希臘古典式悲劇人物。這種悲劇是超脫於社會、倫理之上的,因此這個歌劇舞台上的人物是富有無窮魅力的,也正是這種魅力使《蝴蝶夫人》成為傳世的不朽經典,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歌劇《蝴蝶夫人》共分為兩幕,故事發生在日本明治初年的長崎。第一幕開始展示的是一個美麗的庭院,這里將是平克爾頓和巧巧桑(巧巧桑是日語蝴蝶夫人的音譯)今後的甜蜜家庭。庭院里櫻花盛開,從那裡能夠清楚地望見長崎港。美國遠東艦隊海軍中尉平克爾頓在拉皮條的哥羅的帶領下出場,美國領事夏普列斯隨後出場,平克爾頓就要和藝伎巧巧桑結婚。一會兒,巧巧桑一行人登場。巧巧桑家本是士族,父親因受某案牽連而剖腹自殺,家道中落,淪為藝伎。當巧巧桑和平克爾頓舉行婚禮時,從門外忽然闖進一名僧侶,怒斥巧巧桑叛教。這一意外的場面驚散了在座所有的客人,舞台上只剩下淚人兒巧巧桑和平克爾頓,巧巧桑感到自己被大家拋棄了,但是她覺得自己很幸福。
第二幕第一場:3年以後,在巧巧桑的家裡。新婚生活像蜜一樣甜,但是,不久平克爾頓必須回到美國,臨行之前,他答應巧巧桑在知更鳥築巢之前就回來,然而卻一去不回,並且和美國人凱特正式結婚。巧巧桑對平克爾頓的背叛一無所知,她撫養著她和平克爾頓生育的孩子,她和忠實的女僕鈴木等待平克爾頓歸來。這時,拉皮條的哥羅帶公爵上,他想說服巧巧桑改弦易轍,但巧巧桑毫不動搖。夏普列斯勸她為將來著想,嫁給公爵,巧巧桑怒火沖天。知道內情的夏普列斯凄然而去。忽然傳來炮聲,軍艦駛入長崎港,那正是平克爾頓搭乘的林肯號。她匆忙在屋裡遍插鮮花,盛裝打扮,連打個盹兒也不肯地靜等丈夫的到來。
第二場:第二天。一夜未眠的巧巧桑迎來了清晨,鈴木勸她到卧室休息。這時,平克爾頓和夏普列斯登場。鈴木向他倆訴說巧巧桑期盼之苦,並說明她徹夜未眠等待主人,平克爾頓無地自容,走到門外。凱特進來。一會兒,巧巧桑出場,她看見夏普列斯和凱特,意識到他們來索要孩子。她哀嘆道:「要從我身邊把一切都拿走嗎?多麼可憐的母親啊!」凱特限她半小時之內交出孩子。孤獨的巧巧桑跪在佛龕前,拿出父親的遺物——短劍,抽出刀鞘。她剛要刺進咽喉,孩子跑過來。巧巧桑擁抱孩子,唱詠嘆調《可愛的寶貝》,痛哭告別。她把孩子交給鈴木,走進屏風,用短劍刺入喉嚨。這時,平克爾頓和夏普列斯奔來,巧巧桑向平克爾頓示意,請他照顧孩子,便溘然長逝。
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小說是以一個真實的故事為素材寫的。小說發表後兩年,劇作家大衛·貝拉斯科因在紐約上演自己的作品失敗,想換一個劇目。他看到小說《蝴蝶夫人》很受歡迎,銷售量破了發行紀錄甚至還出了單行本,就將其改寫成劇本搬上舞台,果然獲得極大成功。話劇在倫敦上演時,時任倫敦科文特花園歌劇院舞台監督的尼爾森認為普契尼也許會喜歡這一素材,就專程把普契尼從米蘭請到倫敦來觀看演出。普契尼雖然不懂英語,但他立即看中了這一劇目,決定將它改編成歌劇,讓伊利卡和賈科薩兩人合作改寫腳本。腳本創作在1902年春完成,但由於普契尼因車禍骨折,歌劇《蝴蝶夫人》一直拖到1904年2月17日才在米蘭首演。普契尼對這部作品充滿信心,雖然他歷來都不讓自己的家屬觀看自己作品的首演,但這次一反常態,讓妻子和姐姐去觀看演出。出人意料的是演出情況非常糟糕,口哨聲、喝倒彩聲連綿不斷,以致女主角都泣不成聲。即便這樣,普契尼仍然對自己的作品充滿了信心,他對朋友說,《蝴蝶夫人》是真實的,是會活在人們心中的,不久它將受人歡迎。3個多月後,《蝴蝶夫人》在布雷西亞上演,1905年在倫敦上演,後來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不久,該劇即成為世界各國歌劇院的保留劇目。
『貳』 「蝴蝶夫人」指什麼人
【歌劇簡介】
[編輯本段]
兩幕歌劇。普契尼作曲。歌劇腳本由伊利卡和賈科薩根據美國約翰·朗的同名小說和貝拉斯的同名話劇編成。
《啊,明朗的一天》是這部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詠嘆調。平克爾頓回國後,女僕認為他不會回來,但忠於愛情的蝴蝶夫人卻不停地幻想著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平克爾頓乘軍艦歸來的幸福時刻。她面對著大海,唱出了著名的詠嘆調《啊,明朗的一天》。普契尼在這里運用了朗誦式的旋律,細致地刻畫了蝴蝶夫人內心深處對幸福的嚮往。音樂近似說白,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來的迫切心情。
此劇於1904年2月17日在米蘭拉·斯卡拉劇院首次演出。
『叄』 蝴蝶夫人的人物經歷
從2002年到2009年,七年間,何躍蘭經歷了人生的冰火兩重天。從央視推選的「全國十佳公民」,到涉案金額高達3億元人民幣、波及26個省市6萬餘人的2009年公安部督辦傳銷第一案頭目。
在多省公安部門的協助下,警方打掉了以何躍蘭為首的「蝴蝶夫人」網路傳銷組織,抓獲該傳銷組織主要高層管理人員19名。至案發時止,該傳銷組織在全國20多個省市發展了大批下線,涉案資金高達3億元,光在郴州就發展了5000餘人。
2009年5月17日,自封「蝴蝶夫人」的何躍蘭以非法經營罪被批捕。
(3)小說蝴蝶夫人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何躍蘭,女,湖南郴州人,自稱「蝴蝶夫人」。
何躍蘭通過拉人頭、高額返利等方式開展網路傳銷,發展會員6萬餘人,遍及全國29個省市,涉案金額3.35億元。郴州警方稱此案為「2009年傳銷第一大案」。「蝴蝶夫人」何躍蘭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迷失自身價值,從一個普通的下崗女工變成了傳銷大案的頭目。
從2002年到2009年,7年間,何躍蘭經歷了人生的冰火兩重天。從央視推選的「全國十佳公民」,到涉案金額高達3億元人民幣、波及26個省市6萬餘人的2009年公安部督辦傳銷第一案頭目,對何躍蘭的評價也走向兩個極端。
人物經歷
東街橋工程
何躍蘭來到郴州市文化事業發展總公司,做的一件最廣為人知的事就是打理東街橋工程。
東街橋是郴江東岸連接該市主城區的一座橋,在1999年「8·13」洪災中被沖毀。當地政府一直有意修建一座橋,但因為缺乏資金未動工。
何躍蘭通過一名在郴州經商的浙江老闆牽線,認識了另一名浙江老闆,為該橋帶來了一筆招商引資資金,因此獲得了政府獎勵。因為東街橋工程,自此何的經歷變得耐人尋味,其財富神話也被塗上了一層迷霧。
2003年,《郴州日報》的一位記者曾接到關於該市蘇仙北路改造工程的投訴,去現場了解,竟被告知工程老闆是何躍蘭。在多種場合,何躍蘭拋頭露面,給人事者的印象,實際上她只是拿著兩千多元每月工資為他人辦事。
在一段郴州電視台當時播出的節目中,何躍蘭出現在東街橋竣工典禮現場,時任副市長的雷淵利參加剪綵。在電視畫面中,何躍蘭拿著稿紙在話筒前講話。這是何躍蘭成名後第一次以老闆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承包東街橋工程是何躍蘭的第一桶金。
參考資料:何躍蘭-網路
『肆』 蝴蝶夫人出場人物的介紹
蝴蝶夫人(巧巧桑,女高音) 鈴木(蝴蝶夫人的女僕,次女高音) 平克爾頓(美國海軍上尉,男高音) 夏普萊斯(美國駐長崎的領事,男中音) 五郎(婚姻掮客,男高音) 山鳥(蝴蝶夫人的求婚者,男中音) 和尚(蝴蝶夫人的伯父,男低音) 此外還有蝴蝶夫人的母親、嬸母、表姐妹、親戚、蝴蝶夫人的兒子、皇家事務官,登記官等
『伍』 誰幫忙介紹一下《浮士德》《蝴蝶夫人》
《浮士德》: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曲家查爾·弗朗索瓦·古諾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畫家,母親是鋼琴家。因此,從小古諾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古諾自幼隨母親學習音樂,18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1839年,他以一部大合唱《斐爾南德》獲羅馬大獎,從而得到公費去義大利深造的機會。在羅馬,古諾熱衷於宗教音樂的研究。回國後,他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組織了「古諾合唱團」。他曾經受過宗教神職訓練,但他又不肯接受聖職。不過出於對天主教的信仰,他譜寫了大量宗教音樂。從1851年起,古諾開始致力於歌劇的創作。他一生共寫了12部歌劇,其中最成功的是《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浮士德》的劇本由巴比亞和卡雷根據歌德的同名長詩改編,於1859年首演於巴黎。劇情大致為:年邁的哲學家浮士德十分羨慕青年們的活力,於是祈求魔鬼給他以返老還童的幫助。魔鬼 梅菲斯特·費利斯對浮士德說:如果你肯出賣自己的靈魂,不僅能返老還童,而且還可以得到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姑娘。浮士德應允後,就喝下魔鬼的葯,果然變成了英俊少年。後來魔鬼又施展魔法,使 浮士德騙得了瑪格麗特的愛情。可是,當瑪格麗特懷孕後就被浮士德拋棄了。在一次決斗中,浮士德又將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丁刺死。瑪格麗特因受刺激而神經錯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 見此情,深感震驚,進入牢房要帶她逃走。但垂死的瑪格麗特已不認得他。這時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靈魂,而天使引導瑪格麗特進入天國的歌聲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脫。 這部歌劇是古諾的代表作。歌劇的音樂成功地描繪了劇中人物的各種性格。第四幕中的《士兵進行曲》,是瓦倫丁與士兵出征歸來時唱的,豪邁雄壯,富於動力和生氣,反映了士兵勝利凱旋時的喜悅心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蝴蝶夫人》: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普契尼出生於盧卡(Lucca),1880年他寫了頌主彌*(Messa di Gloria),使他的叔叔願意支持他的音樂學習。1880年開始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1883年畢業後一年寫了第一部歌劇女巫(The Witches)。1889年被任命寫第二部歌劇艾狄加(Edgar),並開始與出版商利歌迪(Ricordi)開始長期的合作。他1893年的作品Manon Lescaut被譽為天才之作。他其中一部最著名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eme)1896年在都靈(Turin)首演時不受觀眾歡迎,這部歌劇以法國作家馬格(Murger)的小說《波希米亞生活情景》為藍本。後來這部作品終為人們接受,並被認為是普切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普契尼1900年的歌劇吐斯卡(Tosca)是歌劇的標准劇目。1904年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在米蘭史基拉歌劇院首演時同樣受到非議,但經過普契尼修改後演出獲得成功。他的其它歌劇還有金色西方的姑娘(La fanciulla del west)、安祖利卡(Sister Angelica)、Gianni Schicchi等。1924年他未寫完圖蘭朵(Turandot)就逝世了,這部歌劇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講述關於公主圖蘭朵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旋律來自中國音樂茉莉花。1926年圖蘭朵由安佛努(Franco Alfano)續完後首演。普契尼曾經講過:「我寫的音樂都是小兒科的音樂。」雖然他的作品不象威爾第的「偉大」,但很多人認為他是義大利繼羅西尼之後除威爾第之外最偉大的音樂家。二幕歌劇《蝴蝶夫人》根據美國約翰.朗的小說和大衛.貝拉斯科的話劇改編,由普契尼作曲,義大利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1904年2月17日首演於米蘭的拉.斯卡拉劇院。劇情大意為:天真活潑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稱「蝴蝶姑娘」,委身於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婚後不久,平克爾頓回國,三年之間杳無音信。原來,平克爾頓已另有新娶,置蝴蝶夫人於腦後。當他偕美國夫人重登長崎,苦苦等候三年的蝴蝶夫人悲憤交加,在交出了伶俐的兒子後,刎劍自盡。這部歌劇抒情性風格極為強烈,音樂優美感人,成功地塑造了蝴蝶夫人純潔、溫柔、深情、忠貞的動人形象。
『陸』 請問,歌劇【蝴蝶夫人】講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原型
本來就是杜撰的。以為御賜就不能瞎編純屬自作聰明。
『柒』 蝴蝶夫人是誰她有著什麼故事
普契尼的兩幕歌劇《蝴蝶夫人》 劇情取材於美國作家的同名小說,並由美國劇作家貝拉斯科(1854-1931)改編成劇本。歌劇描寫的巧巧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純潔、活潑的日本姑娘,他為了愛情而背棄了宗教信仰,嫁給了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婚後不久,平克爾頓返回美國,三年杳無音信。巧巧桑深信他會回來。平克爾頓回國後另有新娶。當他偕美國夫人回日本時,悲劇終於發生了。巧巧桑交出了孩子,吻劍自盡了。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劇,通過一個純真、美麗的姑娘的悲慘命運,對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資產階級世界觀進行了批判。普契尼在音樂創作中直接採用了《江戶日本橋》、《越後獅子》、《櫻花》等日本民歌來刻畫蝴蝶夫人的藝妓身份和天真的心理。這部作品是普契尼的 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歌劇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捌』 《蝴蝶夫人》原型故事是
《蝴蝶夫人》原型故事是: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的一部三幕歌劇(最開始是兩幕),劇本由路易吉·伊利卡和朱塞佩·賈克薩兩人撰寫。這部歌劇的故事源於約翰·路德·朗的短篇小說《蝴蝶夫人》(1898),而這篇小說又是基於朗的姐姐給他講的故事以及法國作家皮埃爾·洛蒂的半自傳體小說《菊夫人》而作。
朗的小說被大衛·貝拉斯科改編成了一幕歌劇《蝴蝶夫人:一個日本的悲劇》,1900年夏天普契尼在倫敦看了這部歌劇。
1904年,美國海軍軍官平克爾頓在日本長崎娶了一位日本姑娘巧巧桑,但他並不是因為真心愛她,一旦他找到了一位合適他的美國妻子後便會離開巧巧桑。巧巧桑卻非常興奮,偷偷為了他改信基督教,並在結婚後為他生了一個孩子。
不久平克爾頓就回國了,留下巧巧桑一個人。三年後,平克爾頓再次來到了日本,和他一起來的,還有他的美國妻子凱特。他們來的原因,是因為凱特同意與平克爾頓一起養育平克頓和巧巧桑的孩子。見到巧巧桑後。
平克爾頓才意識到自己犯下了錯誤,並承認自己是個懦夫,無法面對巧巧桑。巧巧桑悲痛欲絕地同意了放棄她的孩子,卻蒙住了孩子的雙眼,手裡拿著一面美國國旗,自盡身亡。
『玖』 蝴蝶夫人的出場人物
蝴蝶夫人(巧巧桑,女高音)
鈴木(蝴蝶夫人的女僕,次女高音)
平克爾頓(美國海軍上尉,男高音)
夏普萊斯(美國駐長崎的領事,男中音)
五郎(婚姻掮客,男高音)
山鳥(蝴蝶夫人的求婚者,男中音)
和尚(蝴蝶夫人的伯父,男低音)
此外還有蝴蝶夫人的母親、嬸母、表姐妹、親戚、蝴蝶夫人的兒子、皇家事務官,登記官等
『拾』 蝴蝶夫人的相關人物
指揮:俞峰
中央歌劇院藝術總監兼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指揮系主任,中國指揮學會會長。
1985-1991年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獲碩士學位。1994-1996年獲德國DAAD獎學金留學柏林音樂學院,獲最高指揮藝術家博士文憑。
1991年獲全國指揮選拔賽第一名。同年,由文化部派往葡萄牙參加國際青年指揮家比賽榮獲第一名,當地輿論稱之為:「中國的大師」、「東方的勝利」、「天才的指揮家」。
沈娜:女高音
中央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中央國家機關青聯委員,中國演出家協會會員,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客座教授。曾先後赴奧地利、法國進修學習,並獲得了包括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在內的多個國際歌劇大師班文憑。
沈娜曾獲得第45屆法國圖魯茲國際聲樂大賽女高音第一名、貝爾格萊德國際青年音樂比賽第三名、第五屆義大利馬爾蒂尼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等眾多世界聲樂獎項。她在《鄉村騎士》、《丑角》、《阿依達》、《霸王別姬》等眾多歌劇中擔綱主角。2008年,她成功主演了國家大劇院的中法合作大戲《國王》,同年又在國家大劇院版《圖蘭朵》中成功飾演圖蘭朵公主一角,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圖蘭朵」。之後,她在埃及演出了《圖蘭朵》,由埃及國家電視台現場直播,大獲好評。此外,她還曾多次赴美國、歐洲、東南亞、日本、韓國、香港、澳門與世界知名樂團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