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悲慘世界》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劇情簡介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麵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借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眉客店老闆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里,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讓得知芳汀已經不治身亡的消息後,利用一根藏匿下來的鍾表發條作成劇條,鋸斷窗欞成功越獄。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八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為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為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利尤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中,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盡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利尤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利尤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利尤斯最終接受了冉·阿讓,但此時已經命懸一線的冉·阿讓唯一的願望就是珂賽特能在自己死後,為他立一塊無字的墓碑。
由於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對法國而言簡直就像中國人對三國演義那樣熟悉,所以在改編時許多枝枝節節都已刪除,采重要片段串成帶狀故事,起自冉阿讓的假釋與領悟,終於充滿希望的追尋光明,十分動人。以下是按著時間的順序來介紹這部巨作:
⑵ 悲慘世界是一部什麼樣的小說
悲慘世界》
經典名著
一部社會史詩
《悲慘世界》是一部揭示社會問題的長篇小說,作者雨果稱這部小說為「社會的史詩」。小說寫成後,用9種文字同時在歐洲一些國家出版,受到進步作家們的熱情贊賞。
20世紀30年代,《悲慘世界》開始介紹到我國,引起讀者的極大興趣。著名作家茅盾把它同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並提,說它「有《戰爭與和平》那樣偉大的氣魄,那樣多方面的生活描寫,那樣多的篇幅」。
一部鴻篇巨制
《悲慘世界》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巨著,100多萬字。它共分五部:第一部芳汀;第二部珂賽特;第三部馬呂斯;第四部布留墨街的戀歌與聖但尼斯街的史詩;第五部冉阿讓。五部各有獨立的故事,枝葉繁復,但又都以主人公冉阿讓的活動為主線,結為一個整體。失業工人冉阿讓,因偷麵包,被捕入獄。出獄後受「仁愛」精神感化,努力從善。一次偶然機會使他成了資本家、並被任命為市長。他樂善好施,盡自己可能幫助像芳汀、珂賽特一樣受苦的人們,但警官沙威一直追蹤他,使他不得不隱姓埋名,四處流亡,最終也未擺脫沙威。小說描寫了冉阿讓、芳汀、珂賽特三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無情地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一主題。
⑶ 《悲慘世界》是浪漫主義作品還是現實主義作品
寫作手法是用浪漫主義的 而表達的主題是現實主義的 很多書上都說這是一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最完美的結合
⑷ 雨果的《悲慘世界》是否真實
我只知道當初雨果寫《悲慘世界》是根據當時有人被無辜關在監獄幾年【十幾年?】寫的,記不清了,很久之前看的。主人公冉阿讓是根據那個人為原型寫的。這本書大多內容都是根據當時的法國社會寫的。
⑸ 悲慘世界是前蘇聯小說嗎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
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雨果自己的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1832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年),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於1848年2月21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中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雨果在蓋納西島過流亡生活期間,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審視、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對《苦難》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調整,增添大量新內容,最終完成此書,定名為《悲慘世界》。
⑹ 悲慘世界寫的都是真的嗎
度娘網路:
【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二件事實:1801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還有好友維克多年輕時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開始搜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間,他還大量搜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書中的人物是根據現實中的某個原型創造的。盡管其中事件並非事實,但也是根據現實而改編成的,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現象。
⑺ 悲慘世界是不是浪漫主義文學
嗯,是的,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⑻ 悲慘世界屬於西方什麼作品
浪漫主義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藝術風格,他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奴役勞動人民、逼良為娼的殘酷的現實。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醫治社會災難的良方。小說雖不乏現實主義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的描寫,象徵和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⑼ 《悲慘世界》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悲慘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小說的很多章節,閃爍著現實主義的光輝,如冉阿讓被迫害的經歷,芳汀的悲慘命運,以及滑鐵盧戰役,1832年巴黎的街壘戰等,都寫得比較真實。警探沙威的形象,除了他最後的「人性復活」外,基本上也是現實主義的。但是《悲慘世界》里浪漫主義的特色。仍然十分鮮明。小說對一些人物如冉阿讓、沙威和德納第的描寫,雖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因素,但同時他們又都是不尋常的人物。如冉阿讓的超人的體力和驚人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德納第的許多惡行,都體現著這種特點。這些都是浪漫主義誇張手法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