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單介紹一下樑實秋的生平
他是翻譯家,自20世紀30年代起開始翻譯莎士比亞的作品,持續了長達40年。到70年代,梁實秋才完成了對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共計劇本37冊,詩3冊。
他是學者,少時在清華大學求學八年,後遠走重洋,取得了哈佛大學文學碩士的學位。回國後,先後在中國海洋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任教。
他是文學批評家,曾因「文學有沒有階級性」觀點不同和魯迅掀起罵戰,被魯迅稱作「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
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家獨身到後方。
1938年抗戰開始,梁實秋在重慶主持《中央日報·平明副刊》。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民政府教育部小學教科書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翻譯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後回任北平師大教授。
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范學院(後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
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攜妻子游美,在美台兩地輪流居住,其妻辭世後重返台灣。
1975年同韓菁清結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台北。
(1)張禹小說免費閱讀第2715擴展閱讀
經典語錄
1、我不願送人,亦不願人送我。對於自己真正捨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濛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雅舍小品·送別》
2、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時間與生命》
3、菜根譚所謂「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雅舍小品》
4、禪家形容人之開悟的三階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終乃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雅舍小品》
5、「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雅舍談吃》
② 張禹卿在滇劇上有什麼成就
張禹卿的拿手戲,大都經過他整理劇本並設計唱腔、身段。他還擅操二胡、琵琶等多種樂器,改革了滇劇絲弦唱腔,創造了一些富有表現力的新板式。
張禹卿注重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曾根據民間婦女哭亡人的聲調,創造了胡琴的幽冥鍾滾板。張禹卿嗓音圓潤,行腔輕柔,擅演以《紅樓夢》為題材的戲。他常細心揣摩林黛玉的性格,在《黛玉焚稿》一劇中,表現了林黛玉的感情氣質,被觀眾稱為「活黛玉」。
張禹卿的代表劇目還有《西廂記》、《寶玉聽琴》、《昭君出塞》、《拾玉鐲》、《血手印》、《烤火下山》、《殺狗勸妻》和《春秋配》等,她善演《西廂記》和「紅樓」戲,有「活黛玉」之稱。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後來,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
故事講的是,前朝崔相國去世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的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
這崔鶯鶯年方19歲,針線女工、詩詞書畫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有一次,崔鶯鶯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武則天皇後的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這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
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
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也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
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產生了愛慕之情。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
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
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是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了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環紅娘安排他們相會。
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
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無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
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張禹卿晚年從事戲曲教學,熱心培育滇劇人才。滇劇著名演員碧金玉、萬象貞即小八音都是他的弟子。
③ 張禹的人物生平
1934年,王思翔在鰲江小學畢業後,進縣城宣文書院專攻古文。
1935年,以優異成績考取溫州市省立中學公費生。
1939年初,與同學數人到皖南投奔新四軍未成,考入「第三戰區戰時幹部訓練團」(後該團改編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畢業後,被分配到贛州一家書店工作。不久轉入新聞出版界,先後在《江西青年報》和《文化服務》雜志任編輯,發表雜文和時事評論,宣傳抗日、民主與進步。
1941年夏,王思翔因轉送秘密印刷品揭露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的陰謀,被專員蔣經國以「共黨嫌疑」罪名拘捕入獄。半年後經友人保釋出獄,借奔母喪為由,謝絕蔣經國為他安排的軍政機關職位,回鄉隱居,繼續在各種報刊上發表進步文章。
1942年至1945年上半年,他用犀利的筆調在《東南日報》、《前線日報》、《平報》等報刊上發表了數百篇針砭時弊的雜文,被人認為是戰時東南地區在讀者中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之一。寫於1944年的文學評論《關於〈憤怒的葡萄〉》,洋洋灑灑四五萬字,全方位評價了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斯坦培克的這部長篇小說,深受名作家許傑教授的推重。
1945年秋,他的報告《春暖花開之前》在《東南日報》上刊出,使平陽縣長張韶舞的殘暴腐敗罪行大白於天下,引起極大公憤,皆曰貪官可殺。張調遣全縣軍警追捕他,並密令「抓獲就地槍決」。他幸得親友掩護逃離虎口,繞道上海,於翌年3月抵台灣。
他在台灣通過老關系出任《和平日報》主筆。他主持的副刊,發表了大陸進步作家的大量作品,第一次向台灣讀者提供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優秀成果和「五四」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又和謝雪紅等創辦《新知識》雜志,從大陸持不同政見的各種報刊中選載評論全國重大問題的文章。稍後,又與著名作家楊逵創辦《文化交流》,繼續介紹「五四」佳作,同時致力於搜集整理和研究台灣文化史料,團結台灣文化界人士,開展宣傳祖國進步思想活動,爭取民主自由。2001年春,北京出版的《新文學史料》雜志發表一組文章,對半個世紀前的台灣《和平日報》副刊和《新知識》、《文化交流》雜志,作了很高的歷史評價。
1947年,台灣爆發了震撼世界的「二·二八」起義。《和平日報》在他和楊逵的主持下繼續出報,支持以謝雪紅為首的革命群眾,為正義斗爭而鼓與呼。直到國民黨軍隊進駐台中市時,他才離開報社搭乘帆船逃離台灣飄泊回鄉,身無分文,只攜帶一些搜集來的起義資料。他在故鄉閉門奮筆用了三四個月時間,寫出七八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台灣二月革命記》(初稿題為《台變目擊記》),於1949年在上海出版。出版後引起美國、日本等國學者的關注,多次被一些著作所引用;還秘密流入台灣,成為研究台灣近代史的珍貴資料。
1947年秋,他應聘為《浙甌日報》主筆,直至1949年5月溫州解放。他在李公朴、聞一多遇刺後毅然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為溫州地區「民盟」領導人之一。他通過中共地下組織與浙南遊擊縱隊聯系,為秘密出版的《民主報》撰寫新聞評論,還編寫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署名「趙明」)小冊子交地下黨組織油印散發。同時創辦以文學性為主的《聯合周報》,發表莫洛(馬驊)、唐湜等進步文學作品。
解放初期,他在浙南遊擊縱隊機關報《浙南日報》和《進步報》、《當代日報》(杭州)任編輯。1949年冬,到上海擔任「台盟」總部幹事。
1950年春,他在業余與友人創辦「泥土(出版)社」。一直到1954年,他是「泥土社」事實上的主編,經他編發的書稿累計有幾百種之多。他在《文匯報》、《大公報》副刊以及《文藝報》、《文藝月報》等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文學評論,1953年結集出版《文藝的任務及其他》。
1954年冬,他從上海被調往安徽省文聯工作。由於「泥土社」曾編輯出版過包括胡風在內的「七月派」作家群大量作品,1955年「反胡風運動」中被視為「胡風集團出版社」,他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骨幹分子」。1957年,又被錯劃「右派」。此後,沉冤達20多年之久,直至1979年才得以改正、平反。
1987年離休後,他出任國家八五規劃重點圖書《詩學大辭典·中國卷》副主編,具體負責編輯工作,歷時6年。1994年,他出版了《台灣舊事》(與周夢江合著)。
2000年底,倦鳥歸飛,葉落歸根,他從安徽省合肥市回到故鄉,定居於鰲江鎮。2003年出版了《從心隨筆》,後來又參與點校《蒼南文獻叢書·愈愚齋詩文集》,編注《溫州文獻叢書·王理孚集》。
2011年1月30日上午,蒼南籍著名作家、報人王思翔先生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在平陽縣鰲江鎮寓所辭世,享壽89歲。 1979年,王思翔得到平反後,他任安徽省文聯《清明》雜志編輯,為編輯部撰寫了新年獻詞——《寫在一九八O春天》,大力提倡思想解放,反響很大。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全身心投入工作,與編輯部同仁通力合作,在刊物上陸續推出《天雲山傳奇》(魯彥周)、《張玉良傳》(石楠)等中長篇小說,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他也很關心家鄉文化事業,幫助故鄉老友發表作品,曾任平陽、蒼南兩縣縣志和文聯顧問。
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在繁忙的編輯工作之餘,還寫了三四十萬字,包括一批回憶錄和隨筆、散文、舊體詩詞,以及若干篇文學評論,不少篇章被轉載於資料性刊物或選入一些選本。現在他把發表過的隨筆、散文《我與胡風》、《憶楊逵》、《憶「泥土社」》等20萬字結集為《燈下漫筆》;文學評論《略論魯彥周作品中的幾個婦女形象》、《論白先勇和他的〈台北人〉》、《厄運里開出的幻美之花——談唐湜詩歌創作》等20萬字結集為《老調集》。
④ 馭房有術_by鐵鎖_txt全文免費閱讀
《馭房有術》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馭房有術》是連載於小說閱讀網的一部靈異類網路小說,作者是鐵鎖。小說講述了張禹從鄉下少年搖身一變成了大都市鎮海名流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