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2. 魯迅的作品中的人物
楊二嫂:出自魯迅小說《故鄉》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無情的社會使她變的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感情,不講道德,自私狹隘。
「狂人」形象是魯迅在其作品《狂人日記》中著力刻畫的一個知識分子形象。狂人的性格主要體現在「狂與不狂」的兩重性上,所謂的「狂」,是指他自身的精神病,具備著精神迫害狂病人的一般特徵。在那個時代,非狂人是沒有足夠膽量表達出對黑暗社會或腐朽統治者的不滿,借狂人之口發泄正常人心中的積怨。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的常人理智和清醒地認識,他敢於表達對社會的不滿,不屑於統治者的淫威,只有他能夠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字縫里發現吃人的本質,狂人的批判精神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
「阿Q」形象的本質是精神勝利法,在現實面前不敢正視,而是以假想的勝利來欺騙和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虛假勝利中的陶醉去欺騙別人。阿Q的成功塑造讓讀者從中看清了當時舊中國國民的獨特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在黑暗的社會現實下,深處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只能靠「精神勝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當社會淪落到只能靠精神維持之時,人們所承受的壓迫可想而知。
「孔乙已」的形象,其實算是一個落迫的知識份子在當時社會所上演的一場悲喜局。知識分子的清高、自負完全集中在孔乙已一個人身上,他算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人」,孔乙已深受科舉制度毒害,卻又恥於和「短衣幫為伍」,他的悲劇在於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且以「君子固窮」自居自慰。
92
3. 將魯迅小說、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類
而這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之人,正是魯迅筆下的「小人物」。�
「小人物」孔乙己的出場是在魯鎮的酒店,那曲尺形的大櫃台旁。孔乙己是光顧這個酒店唯一的「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但他的長衫,是別樣的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因只能是站著的,臉色自然不象富人那樣油光泛亮,而是「青白色」;出手也不抵富人那樣闊綽,是「排出」的「九文大錢」。作為窮困潦倒的文人,滿口「之乎者也」似乎是他全部的體面,因此,別人說他偷書,他雖紅著臉,但尚能爭辯,然而要揭他的痛處,「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這時的孔乙己,卻「頹唐不安」,臉色也籠上了一層灰。�
最後一次出現在魯鎮酒店的孔乙己,是坐在櫃台下的門檻上。原來青白的臉也變成「黑且瘦」,長衫早已不知去向,而是換了一件破夾襖。買酒的錢也是從破衣袋裡「摸出」的「四文大錢」。那次,喝完酒的孔乙己,同樣是在人們的說笑中走出酒店的,只不過,是坐著用手慢慢走出去的。魯迅還給我們這樣一個鏡頭,孔乙己雙腿盤坐在一個蒲包上,肩上還掛著草繩。因此,盡管後來魯迅用一種輕松的語調,告訴我們孔乙己「真的死去」,但讀者卻感到說不出的沉重與辛酸。「阿Q」是魯迅筆下又一地道的「小人物」。他的出場首先在姓名、籍貫上頗費了點兒周折,因此,我們知道阿Q其實沒名沒姓,更沒有家,只是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平日靠打短工度日的阿Q,盡管「真能做」,但人們只是在忙時才想到他。阿Q來了,不過卻是人們欺凌、取笑的首選。阿Q先是採用「怒目主義」,但閑人們不怕,仍撩他不算,每每還揪住他的辮子,毫不留情地往牆上撞。阿Q罵不得,打不過,卻總能找到種種寬慰自己,克服怨敵的妙法。比如,權當打自己的是兒子,實在無法,自打嘴巴,權當被打的是自己的仇家,然後,無論曾經怎樣被欺凌過的阿Q,最終都會愉快起來,愉快地去喝酒,再愉快地回到土谷祠睡覺。�
這樣的阿Q,有一天竟成了「革命黨」。不過可悲的是,直到阿Q被拉到法場殺頭,他還沒鬧懂什麼是「革命」呢。�
還有,《葯》里的華老栓、華大媽,《明天》里的單四嫂,《故鄉》中的閏土,《白光》里的陳士城等「小人物」,魯迅無一不將他們置於一種凄涼、誨暗的場景中,讓他們背負人生的重負,在窮困、失意、不幸中艱難地掙扎,然後,讓這些「小人物」,無一例外地暴露出那骨子裡的麻木和愚味。�
病態社會和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之人,這兩者哪個更要不得呢?魯迅什麼也沒說,但「醒著」的人似乎知道了,並產生強烈療救的願望。�
這就是魯迅的偉大。
4. 魯迅的作品及文中的主要人物
魯迅文集作品目錄
·朝花夕拾·閏土, 藤野先生.
·吶喊 · 魯迅 、阿Q、孔乙己、母親
雜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墳
·花邊文學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補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 ·南腔北調集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附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熱風 ·三閑集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5. 魯迅小說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
豆腐西施楊二嫂,閏土,阿Q,孔乙己,華老栓,祥林嫂
都是社會下層的人
6. 標題 魯迅小說關注哪三類人物
從作家創作本體與作品關系的角度著眼,去接近魯迅小說及其人物形象,並著重從人物的內含、人物系列間關系、人物與作家本體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客觀地評價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系列的價值意義。「
引論」 著重說明魯迅創作的動因:國民各各成「 人」 ,由「 人」共同創造「 人國」 ,欲使中國生出新的生命,舍此別無他途。促使他棄醫從文的,正是這種「 立人」 的理想。「 現代廢墟上的亮點——『 狂人』 形象系列透視」 :為本文的第一大部分。透過魯迅筆下的這一群體,人們看到覺醒者面對自身反省的主觀內面性和近乎傲慢的強烈意志力,也看到他們孤立於庸眾,幾近被吞噬的巨大悲哀。這個群體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 脊樑精神」 。「 病態社會的病態魂靈——『 阿Q 』 形象系列透視」 :為本文的第二部分。魯迅筆下這部分人物形象,透視出病態社會國民素質的主要特徵,成為魯迅「 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的重點。這個群體總是把做穩奴隸視作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在主子或比自己強的奴隸面前他們聽憑凌辱,但只要有可能,他們也會凌辱比自己弱的奴隸。當他們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候,他們也可能奮起反抗,但都是奴才式的反抗。「 麻木庸眾的灰色包圍圈——『 看客』 形象系列透視」 :為本文的第三大部分。
這個群體體現了病態社會國民素質的共性特徵,透視出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人際關系及人的價值和命運。他們所形成的「 看客」 效應,使民心難以凝聚,民眾難以奮發。他們是「 立人」 事業最強大的阻力。「 結語」 :兼談魯迅塑造人物中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現實主義是魯迅主要的創作方法,但為了藝術表現需要,魯迅也創造性地使用了其它表現手法。關鍵詞:魯迅;立人;狂人形象系列;阿Q 形象系列
7. 魯迅筆下的人物有哪些
有阿Q、孔乙己、祥林嫂、九斤老太、閏土、壽鏡吾、長媽媽、范愛農、無常等。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8. 魯迅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張春霞010
小說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寫是指用精確、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人物外形各個方面的特點。如容貌、服飾、姿態、神情、風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寫不僅能夠使人物凸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遭遇,從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行動描寫與語言描寫是通過對人物的動作和對話的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的描寫方式。動作描寫給讀者鮮明的視覺印象使人物形象具體、可感知、生動化;語言描寫則易表現行動所不易顯示的細微情感、態度等。總而言之,行動和語言兩種形式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心理描寫:小說家在刻畫人物的時候,用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內心活動的,如感覺、知覺、情感、體驗、願望等。自我傾吐。其特點是直接傾述內心世界,感情真摯強烈、親切感人。心理獨白。它通過人物自言自語,或是借用日記,書信的形式加以表達,這也是直接袒露人物內心世界常用的方法。它的特點是往往能顯示出人物內心最強烈的思緒或最隱秘的心情。夢境幻覺。夢幻是反映人物心理的一種特殊表現方式,它常常是一種尚未有過卻可能會有的生活現象的形象化表現。細節描寫是指人物、環境、物件等方面所作的具體而細致的描寫,其特徵是細微之處見精神。真實的細節描寫是刻畫人物,豐富情節、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段。細節是構成場面的基本單位,是刻畫形象的重要因素。細節描寫要求真實、典型、細微、傳神。
9.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介紹.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2、阿Q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3、瘋子
瘋子,吉光屯人,他不是一般的瘋子,他憂國憂民;不僅如此,他還具有改革者的勇氣和堅定。他敢於去吹熄長明燈,在被群眾欺騙了一次以後,他堅決要自己去吹熄長明燈,闊亭說要代替他去吹,他堅持自己去熄並說現在就去,這說明他辦事很堅決,上過一次當,不會再被騙。
他知道結局——即使吹熄了長明燈,那些東西也還在,但是他陰鷙的笑容說明他內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還在。然而我只能姑且這么辦。我先來這么辦,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沒有辦法打開大門的時候,他想出的辦法是放火,這是一種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敗後,他也依然在喊這句話。
4、陳士成
他是科舉時代沒落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出自魯迅《吶喊》中的《白光》。因為好幾次落榜科舉後最終因為受不了失敗和無人賞識的悲痛,精神而異常失足落水。 從中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和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5、愛羅先珂
《鴨的喜劇》通過蘇聯盲詩人愛羅先珂在池中放養蝌蚪想聽蛙鳴,後又收養小鴨,結果蝌蚪被鴨吃光這一鴨的喜劇,同時也是蝌蚪的悲劇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規律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愛羅先珂到北京後,一直哀嘆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所以買了蝌蚪和小鴨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樂打破人生的沉寂,而蝌蚪被小鴨吃掉的結局,暗示了主人公愛羅先珂最後悄無聲息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