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圍城》中蘇文紈的人物形象分析是什麼
蘇文紈是一個工於心計、虛偽做作的新派大家閨秀。
蘇文紈是形成方鴻漸「圍城」人生觀念的關鍵人物,她是才女,也是大齡剩女,她很強勢,希望天下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是終究也沒有擺脫自身的媚俗之氣。
《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像。
蘇文紈在小說中的際遇,空有蘇小妹才名及法國博士帽,卻淪落到先與方鴻漸諸人玩愛情與智力的雙重遊戲,及至為人婦時,又誘惑趙辛媚與之發生私情,演繹了一出人生鬧劇。她工於心計,喜歡男人簇擁在自己周圍,男人之間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賞玩味並從中得到所謂的愛情的滿足,偽潔與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註定是媚俗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圍城》
⑵ 圍城 曹元朗 人物分析
曹元朗
曹元朗在小說中的戲份不多,作者在描寫到方鴻漸 初見曹元郎時說:"鴻漸嚇了一跳,想去年同船回國那 位孫太太的孩子得這樣大了,險些叫他'孫世兄'。」 孫家小兒與曹詩人風馬牛不相及,當曹元朗出場時卻以此來調侃曹,曹詩人的風采不怎樣,但確是蘇文紈最後的選擇。曹本身並沒有存在的價值,他沒有趙辛楣的幽默瀟灑,也無法效仿方鴻漸在蘇小姐心裡投下炸彈,充其量就只是趙新楣所講的因為這倆人都是詩人,可以看懂對方的大作,對於倆人來講才是不錯的組合,另一方面也因為曹剛好趕上蘇文紈急於在感情上挽回面子的時機,而他的逢迎和沒有個性恰恰能襯托出蘇小姐的光彩,蘇由此還有一個發淫威的舞台。畢竟蘇文紈選丈夫,不是選所謂「乘龍快婿」,而是選一個易於控制的,比較沒用的男人。
曹元朗的第一次登場也和蘇文紈有關,他是蘇小姐用來刺激方鴻漸、趙新楣,用來看三人為自己爭風吃醋藉此抬高自己的身價的旗子。只能說新派詩人曹元朗不是太幸運就是太倒霉,他被蘇小姐看上以後就徹底失去了自由,蘇小姐要他「做官」就只能「做官」,哪還有什麼新派詩人的模樣?
⑶ 《圍城方鴻漸》人物形象分析
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就是這樣一位被圍在城裡的人,可又不甘困於一座城中。身為一名留洋學生,卻始終沒能得到學位,最終只好「騙」得一張假文憑回國。
後又遇到鮑小姐、蘇小姐、唐小姐,兜兜轉轉又從這座「戀愛之城」中掙扎著走出。但最後與孫柔嘉的「婚姻之城」卻將他牢牢困住,無法走出。孫小姐的挑剔、心機、虛弱、勢力,漸漸都映在了方鴻漸的眼裡,不斷的矛盾也使他厭煩了這段婚姻。
其實,方鴻漸不僅僅是方鴻漸,他代表的是一類人,我甚至覺得他代表著所有人。書中的方鴻漸經歷了四個女人,鮑小姐其實代表著人的慾望,蘇小姐代表著家世地位,唐小姐代表著愛情,而最後的方太太可能就代表著現實。
看起來他有著選擇權,但作者想說對於方鴻漸這樣的人物,其實是沒有選擇的。他就代表了我們普普通通的人,沒有過人的才學、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出眾的能力和樣貌,只是跟著命運拋出的橄欖枝隨波逐流,最終只能迷失於一座座城裡。
(3)圍城小說人物性格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圍城》的主人公方鴻漸,是舊中國一個到處尋找精神家園的高級知識分子的藝術形象,這位江南的紳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學期間,因為學不了他們家鄉很看重的土木工程,於是轉到社會學系,最後又轉到中國文學系而勉強畢業。
由於一個偶然因素的出現(未來丈人的幫助)便毫無心理准備地走上了留洋之路,學中文的人出洋「深造」就顯得有些滑稽。
但「到了歐洲,既不抄敦煌卷了,又不訪《永樂大典》,也找不到太平天國的文獻……四年中倒換了三所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了幾門功課,興趣頗廣,但心得全無,除了「誇誇其談外,一無所有。
⑷ 《圍城》中的人物性格及相關情節
《圍城》一書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識分子,有名嬡淑女,亦有商賈政客。小說中的一號人物當然是方鴻漸,這個曾留過洋一一或許說游過洋更為恰當些——並客串過一番克萊登大學博士生的尷尬知識分子,最終學無所成,為了回鄉有個交代,只好買張假文憑,故事就圍繞這一事件展開。方的觀人閱世的揶揄態度,以及隱含在他背後的小說作者的嘲諷口吻,交錯交融,使《圍城》的諷刺手法別具一格,表現出了對世態人情的精微觀察與高超的心理描寫藝術。
《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更主要的是寫了「圍城」困境,其藝術概括和思想意蘊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了作者對整個現代文明、現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著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歷史反思。
人物性格:趙辛楣是一個有智慧、有本領、有情義、有情趣的魅力十足的成熟男人。 為人豪爽豁達,幽默風趣,頗重朋友情誼
方鴻漸是個讓人倍感親切的人,既善良又迂執,既正直又軟弱,既不諳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鴻漸的思想性格,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當時一部分較正直的知識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⑸ 急求!600字以上的《圍城》的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賞析
1937年,是中國處於水深火熱的一年。多恐嚇、蠶食中國領土之後,日本終於全面開戰,先是在平津地區,緊接著是在上海發動進攻。日本在華北扶植親日政府,迅速鞏固其對該地區的佔領。國民黨炸開黃河堤壩力圖延緩日軍的進攻。但日軍仍然進逼西南,在奪取鐵路中樞和水路要道武漢。
中國在淞滬一帶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抵抗。雙方死傷慘重。但到1937年秋末,中國軍隊開始潰敗,防線失守,而且大多是不戰而退。日軍直取國民黨首都南京。1937年12月,日軍犯下了震驚中外的「南京暴行」,幾十萬中國男女老幼死於非命,倖存者痛不欲生。
1938,日本在南京扶植親日政權,與華北的親日政權遙相呼應。武漢失守之後,國民黨軍隊繼續溯江而上,撤過三峽之後在四重慶設立陪都。
山河破碎,凄風苦雨。
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作為錢鍾書筆下的主人公,失意潦倒的方鴻漸開始狼狽登場。方鴻漸在洲游學一年有餘,涉獵文學和哲學,經濟上有親戚資助,生活比較閑適,遺憾的是學分修得太少。
為了有個學位,出於無奈,方鴻漸與一家騙人的函授學校接洽,弄了一張假文憑。1937方鴻漸乘坐一艘法國郵船,經新加坡回國。留學期間,方鴻漸涉獵甚廣,對如何安身立命卻一無所,回國時可謂前途無望,身如飄萍。
此時方鴻漸家中二老舉家逃難,從鄉下到上海,住進了「租界」。上海是座大都市,租界是英、法兩國勢力控制的地方,本避開租界,攻打中方控制的地區。但方鴻漸文憑是假的,既無謀生的一技之長,又沒有收入來源,只好在1938年離開上海,去三閭」教書。三閭是所沒有名氣的小大學,地處湖南的僻壤。此前方鴻漸從未聽說過這所大學。到大學後方鴻漸在這里訂婚,卻不料丟掉了工作。
方鴻漸心灰意冷,在香港完婚後又回到了上海,但婚姻又開始破裂。
《圍城》是一部喜劇性傳奇小說,構思非常奇巧。
但凡重要的藝術作品,同時有幾層意思,《圍城》也不例外。從一個層面上說,《圍城》有自傳色彩。錢鍾書同小說主人公方鴻漸一樣,出身於中國的一個書香門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學,1938年初回國。與方鴻漸不同的是,錢鍾書是位成就斐然的者,中、英文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獲得牛津大學學士學位,論文內容是17、18世紀英國文學作品中對中國的描寫。但同方鴻漸一樣,抗戰初期錢鍾書在中國內地教過書,其同事是來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學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興辦一所大學。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學短期教書之後,錢鍾書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書、寫作,直到抗戰結束。
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1941年12月佔領上租界,關押了租界內的外國人。這樣一來,錢鍾書生活和寫作的地區由親日的南京政權所控制。但與《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錢鍾書似乎得以獨善其身。錢鍾書足不出戶,埋頭寫作研究,與妻子楊絳相守度日。楊絳是位翻譯家和著名劇作家。當時錢鍾書夫婦交往甚少,朋友限於不多的幾位受過很好教育的中國學者和藝術家。1949年解放後,錢鍾書夫婦決定在中國大陸,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
小說的另一個層面是歷史。《圍城》中錢鍾書很少談到戰爭,沒有戰斗場面,沒有游擊隊和日本人的戲劇性沖突,但小說中戰爭無處不在。方鴻漸和另外四人結伴,或坐公共汽車、或坐船、或步行,有時還坐轎,長途跋涉幾個星期,投奔三閭大學那方凈土。相關幾章寫得很精彩,很微妙地介紹了戰亂所造成的影響。
《圍城》第三個層面說的是中國知識分子,說到當時因過於推崇西方文和美學而帶來了惡果。錢鍾書認為,中國的正統因此而受到侵蝕,儒家道德體系分崩離析,本來已經面臨困境的中國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在這個問題上方鴻漸倒是無過錯言,他的謙詞是自己所知甚少,對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評論。但方鴻漸周圍的朋友同事卻毫無顧慮,都是些裝腔作勢、自命不凡的所謂學者。《圍城》的某些章節說的就是這些人自吹自擂,貽笑大方。方鴻漸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們很像當時文學界和學界的某些角色。但錢鍾書自己在小說前言中懇請讀者不要把《圍城》當作一部影射小說。
還有一個層面,說的是男女之間的關系,談及性和婚姻。方鴻漸有相思之苦,其羅曼史又總是陰錯陽差。這方面的描寫非常精彩,雖然帶有諷刺,讀了還是讓人很是惆悵。小說最後五十頁左右寫了婚姻的失敗,其表現水平之高,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中能夠寫到這樣的不多
有位文學評論家指出,錢鍾書對婚姻如此悲觀,應該是在牛津求學期間讀了大量英國小說的緣故,尤其是伊夫利·沃(Evelyn Waugh)和奧爾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兩位作家對他有很大影響。這位評論家的觀點不無道理。另外,還有一點可能也有關系:錢鍾書寫《圍城》時,他在上海有位關系很近的朋友,是研究福樓拜的專家。當時這位朋友正在翻譯《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不過,我們同時也必須看到,戀愛關系有始無終,方鴻漸優柔寡斷,受到家庭各種壓力,這些方面的細節描寫顯然都絕對是中國特色的。
最後,或許也是最敗興的,從第一頁開始,《圍城》總離不開令人作嘔的形象。人體——不光是方鴻漸的人體——通過口鼻而一再出錯。暈船、暈機、暈車、吐酒、嬰兒流口水,還有鼻涕。遇到這些描寫,讀者也奈何不得,只能往下讀。或許有人會說,這些描寫可能是受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影響。也許確實如此,在現代文學和英國18世紀文學方面,錢鍾書都是當之無愧的專家。錢鍾書的這些描寫倒還不僅僅是為了諷刺,他似乎是執意提醒我們,人的純潔可望而不可及,我們的詩情畫意到頭來總是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圍城》1947年第一次出版。他完成了一部有創造力的小說,機智、富有靈性,而又不乏真善。《圍城》無疑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傑作,即便從全球范圍來看,也是一部立於不敗的作品。《圍城》的英文版已經很久沒有面世了。
新方向出版公司做了件好事,幫助此書與新讀者見面。或許《圍城》無法告訴我們今天的中國正往何處去,但《圍城》肯定可以告訴我們中國所歷經的滄桑。
參考資料:美國漢學家史景遷先生為《圍城》英文版所寫的前言
⑹ 錢鍾書<圍城>中的全部人物介紹
評析《圍城》中人物之一從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迄今已十五年光景,而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每過一段時間再讀,似乎就會多幾分領悟與共鳴。此書之於我,似是本「人生指南」,總是能在黑暗中為我照出一縷光明,看了作者高站於人世端嬉笑怒罵於不動聲色間的文字,想到「希望也罷,失望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一切便也迎刃而解,消失於無形了。
在我看來,中國所拍攝的電視劇,演員選得最好的有兩部――一是《紅樓夢》,另一個便是《圍城》了。片中的人從外形到性情,活脫脫如書中走出的一般。那天再一次看這部拍攝於十年前的片子,突然萌生了對主要人物分析一下的沖動,當然,專家學者們很會不以為然,但是憑了我對他們如同老朋友般的情感,說些自己的感受,也不能算作對錢先生的不敬罷。
先說說男性人物,第一個要提到的,並不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而是同他從「同情兄」到莫逆之交的趙辛楣。
趙辛楣
記得有一次被問及,最欣賞什麼樣的男人,我一時難以概括,竟脫口而出:趙辛楣。後來想想,趙辛楣彷彿真是我心目中完美男人的典範。
這個人物在書中出現的篇幅並不是很多,在鴻漸留學回來初期和漫長的(其實不過三個月,但對於他來說,心理空間是漫長的)婚姻生活中,都沒有正面出現,但是作為故事中的「男二號」,趙辛楣無疑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人物,彷彿就是為了反襯方鴻漸的。
首先,他富有。男人是千萬窮不得的(當然並不是必須有多少財富,而是他至少在心裡從未認為自己窮,就可以了),人窮志短,底氣如果不足的話,性情上總會有欠缺,隱藏得再深,也會有暴露的時刻。據說,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趙辛楣應該是一戶有文化的官宦大家的第三代(至少是第三代),所以,他的富沒有暴發戶的淺陋,也沒有商人的算計,他的富有在書中從未刻意交待過,但是讓人覺得出來,財富是他與生俱來且相生相伴的,應該說,趙辛楣有貴族的風范。
其次,趙辛楣有才,也有本領,在任何時候都是意氣風發,事業通達,即使在三閭大學敗走麥城,狼狽一時,也是很快就翻得身來,讓書中人物和讀者再也不會想起他當初鬧的笑話。他是個頭腦清醒、目光敏銳、意志堅定而且頗有行動力的人,高智商、高情商,任何時候都不會讓人輕視,也難以擊敗。
第三,趙辛楣為人豪爽豁達,幽默風趣,頗重朋友情誼,是個可交的朋友。
第四,趙辛楣還痴情。他不象方鴻漸那麼有「異性緣」,也不象方鴻漸那麼能「將就」(文中與方有關系的四個女性可是性格迥異),用孫柔嘉(聽鴻漸說趙辛楣新結婚後)的話來說:「辛楣看中的女人,汪太太、蘇小姐,我全瞻仰過了。想來也是那一派。」他喜歡的就是一個類型的女性,苦苦追求蘇文紈不成,能夠令他再次心動的女人,都是有些似蘇小姐的。
第五,趙辛楣的外形也不錯啊,書中是這么說他的:「這時候進來一個近三十歲,身材高大、神氣軒昂的人」、「他父親信算命相面,他十三四歲時帶他去見一個有名的女相士,那女相士贊他:火星方,土形厚,牛眼,獅鼻,棋子耳,四字口,正合《麻衣相法》所說南方貴宦之相,將來名位非凡,遠在老子之上」。雖然這「牛眼,獅鼻,棋子耳,四字口」組合起來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高大、神氣軒昂」自是他給人的感官印象。
總之,趙辛楣是一個有智慧、有本領、有情義、有情趣的魅力十足的成熟男人。
圍城中人物評析之二方鴻漸
與趙的霸氣十足不同,方鴻漸是個讓人倍感親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愛的人物。他很好相處,與他在
一起不會有壓迫感;他願意照顧別人的感受,關心體貼;他也是個「很會說話」的人,貧嘴滑舌地既能
逗人開心,又能化解矛盾。其實仔細想想,書中好似並未描述這位男主人公的長相,尚年輕的陳道明飾
演的方鴻漸深入人心,似乎大家也都認為書中的方鴻漸就是那麼一個頎長俊秀、溫文爾雅又時不時冒點
「壞水兒」的形象。從文中不難看出:對方鴻漸,鮑小姐的引誘、蘇文紈的追求、唐曉芙的垂青和孫柔
嘉的費盡心機,想來,他肯定是個年輕俊雅的男子。
可惜,我認為方鴻漸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沒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從一出場到全文結束,他都在
受別人和命運的擺布,幾乎沒有一件事順了自己的意願。其實書中有一句話,借了趙辛楣的口,已然給
他定論了――那是即將結束赴三閭大學的艱辛旅程,趙辛楣突發感慨:「象咱們這種旅行,最試驗得出
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
以結交朋友……」
方:「我問你,你經過這次旅行,對我的感想怎麼樣?覺得我討厭不討厭?」
趙:「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趙辛楣一句隨口的回答,竟然一語成箴,概括了方鴻漸悲劇的性格和
人生走勢。
方鴻漸的出場,就是在歸國的船上極易地被及時行樂的鮑小姐所引誘又拋棄,我曾經想作者為什麼設計
了這段小小的插曲,是為了引出方如何與蘇文紈相熟以至引起全篇故事?似乎同時也在方鴻漸一出場就
交待了他是個軟弱的、易受擺布的男人,易受誘惑,也不被意圖耍弄他的人所懼怕。試想一下,如果換
作趙辛楣,慢說不會上鮑小姐的當,鮑小姐恐怕也根本不敢抱著始亂終棄的目的去接近他。
我推測,方鴻漸與鮑小姐在船上的那一夜,其實很可能就是他的初夜。書中交待,到出國留學前,鴻漸
都沒有戀愛的經驗,而依他的家教和為人,在國外那段期間也不太可能涉足風月場所。也許書中開場便
給男主人公安排了這場艷遇,就擺明了這是給成年人看的一本書,也是對人物性格的一個立體詮釋。
書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方鴻漸與唐曉芙熱戀的那短短的日子,作為心疼他的朋友,我真是從心底里為他
感到幸福啊,這也是方鴻漸在全書中唯一過的一段舒心日子。
在唐小姐應允了方鴻漸共進晚餐的邀請後,「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線條,沒有粘性,拉不
長。他的快樂從睡夢里冒出來,使他醒了四五次,每醒來就象葡
⑺ 《圍城》小說中人物的分析
方鴻漸是個其有復雜性格的人,他上復雜的思想性格情感生活.一方面他在 追求版純真的朴實的愛權,討厭愛情生活中的世俗氣.一方面他膽小怯弱.他的矛盾狀態中為愛情幾經追求,失愛.再追求.再愛.最後成為情場上的失敗者.方鴻漸復雜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現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過真誠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軟弱無能,擺脫不開舊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壓力.致使剛成立的小家庭陷於破裂的危機.方鴻漸的思想復雜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現在事業生活上.在事業上,方鴻漸雖然有一定的主義感,對生活中的壞現象有著不平的憤怒,也進行掙扎,但有時抱有幻想,常常屈於環境的壓迫總是處於尷尬的境地.在他身上有著封建次序的絕望.也有著古老生活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有著20世紀資本主義文明的熏陶,也有著對西洋文化的鄙夷.他當然說不上是英雄.但也不是個壞人,他身上有些善良正直的品行和民族靈魂.但那樣的社會不僅造成了他的矛盾思想性格也註定了他不會有煥發光彩的生活道路.
⑻ 概括《圍城》的主要內容,簡析其主要人物形象。
小說簡介從印度洋上駛來的法國郵船白拉日隆子爵號在上海靠了岸。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一踏上闊別四年的故土,就接二連三地陷入了「圍城」。 方鴻漸旅歐回國,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說以他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反映了那個時代某些知識分子(主要是部分歐美留學生、大學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沉浮。他們不屬於那個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行列,當抗戰烽煙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們大都置身於這場偉大斗爭的風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繼在湖南一個僻遠的鄉鎮,圍繞著生活、職業和婚姻戀愛等問題,進行著一場場勾心鬥角的傾軋和角逐。這也是場戰爭,雖然不見硝煙,卻處處閃現著舊社會你搶我奪的刀光劍影,騰躍著情場、名利場上的廝殺和火拚;雖然沒有肉體的傷亡,卻時時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樣蠶食著人們的年華和生命,那惡濁的空氣又是怎樣腐化著人們的操守和靈魂。自然,這里也有真誠的友誼,善良的願望;但這些在那個強大的舊社會壁壘面前,是顯得多麼軟弱和無力。在那隨處都可以陷入「鳥籠」或「圍城」的人生道路上,哪裡是這些還沒有消磨盡人生銳氣的知識分子的出路呢?這是這部深刻的現實主義小說留給人們深思的一個嚴肅問題。 長篇小說《圍城》共分九章,大體可以劃做四個單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個單元,寫方鴻漸在上海和家鄉(江南某縣)的生活情景,以寫上海為主。在這個單元中,方鴻漸和蘇文紈的「愛情」糾葛佔了重要的分量。蘇文紈的傾心相與和方鴻漸的另有所歡,使他們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戲。暴露了蘇文紈官宦小姐矜持自負、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對鏡花水月的尷尬相,也暴露了方鴻漸紈袴子弟優柔寡斷、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華相。圍繞著他們,作者還寫了十里洋場社交生活的各種人物,在美國人花旗洋行里做買辦、喜歡人們喚他jimmy的張吉民,外表時髦、骨子裡守舊的董斜川,「對雌雄性別,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學家褚慎明,滿肚子不老實、自我標榜是「新古典主義」的詩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鴻漸當做情敵、枉費了心思的趙辛楣,甚至還有生得漂亮、頭腦乖巧的唐曉芙等等,他們都在作者筆下顯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們宴飲會客、談詩論文以及各種應酬交際是那樣的內心空虛、百無聊賴以及庸俗不堪,這種生活不會培植健康的愛情,更不會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個有待沖破的「圍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個單元,是「過渡性」或「銜接性」的。在這個單元中,在個人生活上分別吃了敗仗的方鴻漸和趙辛楣,從「愛情」牢籠中沖了出來,他們由假想的情敵變為真正的摯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閭大學謀事。作者在這一單元里,還為下一單元的鬧劇准備了新角色: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和青年助教孫柔嘉。他們和方、趙結伴由滬啟航南下,組成了一個臨時的「小社會」。發生在這個「小社會」里的種種矛盾困擾和嬉戲調侃,以及沿途的所見所聞,構成了小說所描繪的現實主義畫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個單元,主要描寫三閭大學里的明爭暗鬥。我們這里所選的第六章是這個單元之中的重場戲。上自校長、訓導長、各系主任,下至職員、學生、甚至還有家屬,都捲入了一場令人頭暈目眩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謠諑誹謗、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競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學者文士粉墨登場,他們之中有李梅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滿腹男盜女娼的半舊遺老,也有韓學愈那樣外形木訥、內心齷齪、偽造學歷、招搖撞騙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樣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稱維護教育尊嚴、其實卻是酒色之徒的偽君子,也有汪處厚那樣依附官僚、謀取職位、意在結黨自固、終於自蹈覆轍的阿木林;有陸子瀟、顧爾謙那樣一心攀龍附鳳、專事吹拍、淺薄猥瑣的勢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樣雖然混跡學府、卻只在情場上顯露頭角、推波助瀾的名門女士。總之,活躍在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雖然用不著再把八股文當做敲門磚,卻都扯起一面自認為是最漂亮的旗幟,將真面目掩蓋起來,施出周身解數去追求新的晉身之階,彷彿自然界的動物蒙上保護色,追求自身的發展一樣。自然,他們之中也還有沒耗盡兩肩正氣的某些較好的人物,如雖則荒唐、孟浪,到底還有一些責任感的方鴻漸、趙辛楣,嬌弱深沉、很有心計的孫柔嘉等等。這些人物,或像方鴻漸,不失為「可造之才」,或像趙辛楣,終竟有一技之長;或像孫柔嘉,是思慮周密、深藏韜略的女中強者──他們在好的社會里,完全有可能發展為出類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烏煙瘴氣的環境里,由於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倒像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那樣,讓社會的惰力抵消掉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個單元。方鴻漸和孫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結了婚。這對雙方來說,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動的結合,加以失業造成的對於前途的焦慮,使他們婚後不斷發生爭吵。這種爭吵在返滬途中還較為單純,定居上海後,由於雙方家庭和親族的介入,矛盾更復雜了;在婆媳、翁婿、妯娌、親朋、乃至主僕之間,一度曾發生了一系列齟齬和糾紛。最後,方、孫的矛盾終因前者辭去報館資料室主任而面臨再次失業時激化了。方鴻漸剛剛建立起來的新家解體,他再次沖出一個「圍城」,又來到一個「圍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慶當官的趙辛楣謀取職業,這肯定也是一條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說在一陣老式自鳴鍾的「當、當……」聲中結束。像過去一切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一樣,它沒有提供什麼關於社會和人生出路的明確結論,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節選自郭志剛《談錢鍾書的〈圍城〉》, 《小說鑒賞文庫·中國現代卷》,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人物形象在寫《人·獸·鬼》的時候,錢鍾書似乎還是著迷於諷刺嘲笑,著迷於妙語連珠,著迷於意蘊題旨,人物形象卻都還模模糊糊。而《圍城》則不然,不但有李梅亭、曹元郎、高松年、周經理、范小姐等寥寥勾勒幾筆卻給人深刻印象的漫畫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視的是方鴻漸和孫柔嘉這兩個獨特的人物。 方鴻漸被有些批評家稱為「圍城人」。 方鴻漸是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也因為他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尷尬的。很多學者把他與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的形象聯系起來,但「多餘人」的悲劇在於思想上開始覺醒而缺乏行動的勇氣和歷史條件,而「圍城人」的悲劇在於他的庸常。「多餘人」會給人以時代的前衛和英雄的感覺,而「圍城人」卻跟我們一樣,作為普通人徒勞於找尋解脫或依附。 就像一無用處的賈寶玉是《紅樓夢》中幾乎惟一的好男人一樣,方鴻漸也是《圍城》中最好的人——或許除掉唐曉芙。在整部小說里,只有一個唐曉芙,是純潔而可愛的。這是因為她對方鴻漸來說,還是虛無縹緲的,無望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個幻象。而但凡有真實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瑣的、虛榮的、卑鄙的。方鴻漸優於裡面的每一個人。我們知道,亂世是英雄或梟雄的天下,懦弱者是註定要失敗的。所以,既不作惡也無英雄氣概、既與世無爭又於世無補的方鴻漸,是註定要失敗的。方鴻漸的悲劇是現代社會人性異化的結果和對比。 但《圍城》人物譜里更有獨特意義的是孫柔嘉。這個怯生生的小女生,這個似乎沒有什麼主見的小女生,這個小鳥依人地交付方鴻漸照顧的小女生,卻是個最工於心計的人。這種既柔又嘉、卻暗自陰柔而且柔能克剛的人,就像一個甜蜜的圈套,卻掌控著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運,也掌控著方鴻漸的婚姻、生活和命運。這是一個極具中國文化內涵的人物形象,中國道家文化中的所謂「陰柔」,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所謂「權謀」,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錢鍾書之前,甚至之後,似乎還沒有人寫出來過。但她不是一個文化符號,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復雜性的人,當她掌控一切後,婚姻、生活和命運,卻又似乎全都失控了,這個轉折表達了另一個層面的「圍城」困境,也使我們無法用三言兩語來概括這個人,就像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說不盡的一樣,她也是說不盡的。
⑼ 圍城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趙辛楣是一個有智慧、有本領、有情義、有情趣的魅力十足的成熟男人。
方鴻漸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沒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從一出場到全文結束,他都在受別人和命運的擺布,幾乎沒有一件事順了自己的意願。
蘇文紈也是個不幸的女人,好在她的物質生活一直都不錯,也勇於並樂於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