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小說唐高宗李治txt在線閱讀

小說唐高宗李治txt在線閱讀

發布時間:2022-01-03 22:50:21

⑴ 大唐皇帝李治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大唐皇帝李治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大唐皇帝李治-第四十一章 失蹤的「士兵」,美麗的巧合
公元6-44年,夏初四月初六,邏些城,天車晴朗,萬里無雲。
高原的早晨陽光透過薄薄的晨霧,遠處的雪山好似神的住所,雲峰之顛籠罩在森冷神秘的冰霧中,氤氤氳氳如絮狀纏繞,風淡雲清的。
但對於邏些城裡的貴胄元老們此時一個炸雷卻擊傻了所有人,文成公主交涉失敗,唐軍大軍壓境。
這些元老們雖然都曾經有過或多或少的戰場閱歷,但畢竟老了,有多少年沒有上戰場了,有的更是在家頤養天年,早早離開軍旅,不再過問你爭我斗,即使唐軍兵臨城下也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
二三十年的疏離,即將亡國,讓這些吐蕃曾經的老將們都傻了。
他們不熟悉唐軍斗戰的威力,只是知道連祿東贊都全軍覆沒了,不見棺材不掉淚,不到大軍真正殺來,他們是不會驚起的,他們的神經在漫長的榮華富貴的悠閑歲月中,早已磨得麻木了。
不過當看到唐軍只有三個千人方陣到了邏些城下時,想想自己城裡三萬精銳,如果權貴們再盡起私兵,怕是七八萬人也能組織起來,縱然戰力稍差,也……

⑵ 大唐皇帝李治txt下載

網路文庫不是有么

⑶ 唐高宗李治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後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後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⑷ 《唐高宗的真相》txt全集下載

唐高宗的真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初出茅廬的皇帝李治,並沒有享受到皇帝應有的待遇。皇帝的舅舅、託孤重臣長孫無忌以及褚遂良等人的重重包圍,讓皇帝半點兒展不開手腳。在李治登極後的第三年,長孫無忌利用高陽公主誣告房遺愛的案件大開殺戒,硬是"審出"了震驚朝野的謀反案,皇帝的哥哥和叔叔也被誣陷進來。皇帝請求赦免他們的死罪,卻被大臣們一句冷冰冰的"不可以"擋了回去。長孫無忌的志得意滿和高宗李治的落寞無奈形成鮮明對比,終於釀出了災禍。一場甥舅之戰,拉開了大幕。
皇帝向大臣奪權--唐高宗的強硬一面
一、 萬年宮事件
永徽五年(654)三月,唐高宗李治率領一班大臣前往萬年宮,如同春遊。其實是前往萬年宮集體辦公。萬年宮,貞觀的時候叫做九成宮,位於麟游縣西天台山上。宮殿修在半山腰,規模很大,皇帝的後宮以及重要大臣,都能住在裡面。
就是居住在萬年宮的時候,唐高宗和武則天,忽然遭遇了一場巨大變故。
五月的一天夜裡,山上下了大雨,結果引發山洪。大水沖擊萬年宮的北大門……

⑸ 大唐皇帝李治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大唐皇帝李治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李治(628-683),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後。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為嫡三子,後因其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即位(649年),時年22歲。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葬於乾陵,謚號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唐高宗(628―683),漢族人,字為善。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
元年(683),享年56歲。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貞觀五年(631)封晉王。七年,遙授並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十七年,李承乾謀殺李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間由顧……

⑹ 求一小說忘了名子,內容是唐高宗李治讓主角想辦法讓他見到武媚娘

雖然麟德元年上官儀被誅後,武則天開始「垂簾聽政」,上元元年更是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手握大權獨斷專行的武則天卻沒在唐高宗活著的時候任命過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將?為何武則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為何武則天要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敢將於自己有恩的李義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對武則天真的是「言聽計從」嗎?

事實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對武則天究竟有多「言聽計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則天究竟都讓唐高宗做了什麼。

首當其沖便是廢後未遂一事。

但凡是對這段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知道,這場廢後風波的導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勝的告密,稱武則天大行厭勝之事,然後宰相上官儀借機向高宗提出了廢後一事。然而細心一點的人就能發現,掀起這場風波的上官儀和王伏勝有著一段相同的履歷: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長子、廢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陳王的時候,上官儀任陳王府咨議,王伏勝為陳王府內侍。

而縱觀歷朝歷代的宮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後被廢,那麼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隨之不保。所以武後若是被廢,那麼她親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餘三子將會面臨何種境況已是不言而喻。上官儀身為宰相,又豈會不知此理?然而在這緊要關頭,上官儀不僅不力勸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積極主動地提議廢後;而王伏勝告發皇後,其用意又是何在?這種種舉動不得不令人疑竇叢生,所以緊接著許敬宗向高宗舉報說上官儀、王伏勝暗中勾結廢太子李忠圖謀不軌,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唐高宗的廢後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則天的大獲全勝為告終——因為上官儀被誅,武則天也贏得了「垂簾聽政」的機會,甚至與高宗並稱為了「二聖」。然而這「二聖」的稱呼並非前無古人之舉,隋朝的獨孤後就因為經常與隋文帝談論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且再仔細看一看隨後上任的宰相名單,就可以知道武則天的這場「勝利」以及所謂的大權在握,不過是笑話一則。

乾封元年劉仁軌拜相,緊接著戴至德、張文瓘、郝處俊等人相繼拜相,上元中來恆、薛元超、李義琰也拜相了。這幾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張文瓘與武後並無甚恩怨情仇外,其餘幾位可都是與武則天結過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劉仁軌,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則為相出則為將,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樣是軍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與武則天的愛將之一李義府是死對頭。

比如郝處俊與李義琰,這二人在唐高宗因為風疾想要遜位於武後的時候是一唱一和,三言兩語便讓高宗打消了這個念頭。

處俊對曰:「嘗聞禮經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則帝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違反此道,臣恐上則謫見於天,下則取怪於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後尚不許皇後臨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傳位於天後?況天下者,高祖、太宗二聖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謹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族。伏乞特垂詳納。」中書侍郎李義琰進曰:「處俊所引經旨,足可依憑,惟聖慮無疑,則蒼生幸甚。」帝曰:「是。」遂止。(《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

又比如來恆,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來濟;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學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則是唐高祖嬪妃。薛婕妤因為「妙通經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時候曾「從其受學」,對其「禮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靜縣主,一家人可謂是與李唐皇族關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說軍事上的諸位大將了。劉仁軌自是不用再提,裴行儉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還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後取而代之的王皇後的族兄,薛仁貴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來的,還有程務挺、李孝逸等等這些盡與武則天不是一條心的。而武則天的另兩位愛將袁公瑜與崔義玄,倒是在軍事上還算有點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

即便是武則天後來絞盡腦汁上書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應也不過是「皆下詔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政令不僅要通過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還只是「略施行之」,可見武則天的意見對於唐高宗來說根本就是無足輕重。

事實上,與臆想中的唐高宗對武則天言聽計從的場景截然相反,史書中處處可見的是武則天在一心討好著唐高宗,小心揣摩著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將母親長孫皇後的親蠶禮發揚光大,所以與王皇後從不舉行親蠶禮截然不同,武則天的親蠶次數堪稱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節儉,所以武則天主動將皇後裙子上的十三個褶子改成了七個。知道高宗不會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則天身為昭儀的時候就特意寫過一篇《內訓》,當了皇後之後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誡》,還「以身作則」,並「以身作則」,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家人在朝堂上不見蹤影,直到唐高宗駕崩,武則天這才有機會將武家的人一個個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職上。

我們甚至還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冊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則天欽點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將是武則天任命的,借機欣賞一下唐高宗對武則天究竟是怎樣一種「言聽計從」的法子,順便再觀摩一下武則天又是如何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書看到的卻是當年力挺武則天登上後位的那些人,除了許敬宗外沒一個落著了好下場,倒是那些屢屢被武則天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備受唐高宗的青睞。

例如,武則天當年恨王皇後與蕭淑妃恨得非得將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後對其子女家族的種種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獨拿王皇後的族兄王方翼沒有辦法。是武則天寬宏大量嗎?史書中可是明載了她對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經過。然而,當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雲直上官運亨通的時候,「生殺予奪」的武則天除了眼睜睜地看著,還能做什麼?

又如,長孫無忌對武則天立後一事多有阻撓,武則天對此也暗恨在心。雖然長孫無忌最後失勢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時間,長孫無忌的嫡孫長孫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員。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則天稱「天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唐高宗便下詔追復了長孫無忌的官爵,將之陪葬昭陵,又命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國公。而此時「把持朝政」的武則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則天登上後位有功的李義府、袁公瑜、崔義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貶的貶的時候,「大權在握」的武則天又做了些什麼呢?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駕崩後,才想起來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來武則天若是真的對唐高宗有那麼大影響力的話,真的是生殺予奪大權在握的話,那麼想必處理掉王方翼、長孫延這些人絕對不在話下,而將李義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舉手之勞。然而縱觀史書,唐高宗發話的時候偏偏看不到武則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則天才敢出面收拾這些曾經恨之入骨之人,追封當初於自己有恩之人。

至於唐高宗活著的時候,武則天究竟能對軍國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權利,實際上通過她當政後的種種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駕崩後,武則天為了獨攬大權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將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鏟除異己上,致力於平息徐敬業、琅琊王李沖等人的內亂。而面對邊境上的突厥叛亂,武則天則奉行了消極放任的應對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極有可能威脅自己統治地位的時候,武則天才會派將抵禦。

如果只是清除異己也就罷了,只可惜偏偏武則天自己又沒有那份軍事才華,只知道將高宗留下來的那些高級軍事將領,程務挺、王方翼、黑齒常之、李孝逸、張虔勖、泉獻誠等人殺光,流放光,卻不知道怎麼才能打勝仗。而武則天親自任命的那些將領,也都是些無軍事指揮才能的平庸之輩,或是不懂兵事的諸武子弟,如武重規、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懷義等;或是被認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傑、韋待價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職將官,也是臨陣怯懦者如淳於處平。

再加上缺乏長遠有效的戰略構想和軍事部署,這便導致了武周時代動輒可見上十萬的軍隊,在一群庸將的指揮下淪為無數炮灰。武則天也因此一度企圖以物資、金帛、和親換取苟安,然而由於並未認清突厥的真正意圖,武則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陽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親時,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並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個和親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說,最後還能淪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則天的「軍事才能」,簡直就是慘不忍睹。

所以武周時期的版圖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時期縮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時期的邊境也堪稱是安史之亂前最爛。可見唐高宗在世的時候,武則天根本就不曾接觸到真正核心的軍國大事——不然在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則天的軍事水平又怎會如此的不堪入目?

⑺ 求小說,穿越成李治之類

前面有些答案太長啦,我有點看不下去就略過了,所以也不知道我推薦的有沒有重復內,先推薦了再說容咯,我這次推薦的都是唐朝的額.
<永徽長歌>(連載):穿越成已經成為太子的李治,沒有幾章就遇到李世民駕崩,然後上位咯.不過武媚娘還在,但是肯定不會讓她得逞咯,(為什麼用不肯定的語氣捏?因為我也沒看多少額-.-)
<調教初唐>(完結):穿越成房玄齡的二子房遺愛,直接把武媚娘給收入自己的後宮了額,不過在調教美女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調教李治.
<大唐太子李承乾>(完結):穿越成李承乾,當然就沒有李治的份,也就不可能會讓武媚娘上位咯.
<化工大唐>(完結):穿越成武媚娘時代之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之前,平凡的農家大兒子,搞燒鹼,搞肥皂,搞火葯,結識還是太子的唐玄宗,可以說新的開元盛世有他的一份功勞.

⑻ 大唐皇帝李治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大唐皇帝李治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李治(628-683),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後。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為嫡三子,後因其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即位(649年),時年22歲。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葬於乾陵,謚號天皇大帝,廟號高宗。
唐高宗(628—683),漢族人,字為善。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
元年(683),享年56歲。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貞觀五年(631)封晉王。七年,遙授並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十七年,李承乾謀殺李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李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間由顧……
需要別的再問

⑼ 唐高宗李治

皇後 清明宮 皇後專用昭儀 蓬萊殿 司馬光曾經說:武則天害死王皇後、蕭淑妃以後,「數見王、蕭為祟,披發瀝血如死時狀。後徙居蓬萊宮,復見之,故多在洛陽,終身不歸長安」也就是說,武則天曾經住過蓬萊宮,而蓬萊宮為後妃專用。武則天沒有做過夫人(妃),由於受唐高宗寵愛,所以居住在蓬萊殿。皇上 大明宮紫宸殿 唐高宗後多居於此 上陽宮觀風殿 退位後 上陽宮觀風殿 高宗居此聽政,武則天還政後居此

⑽ 《唐高宗的乾陵》最新txt全集下載

唐高宗的乾陵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2、一對夫妻,兩朝帝王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文德皇後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乾陵將「因山為陵」制度發展到了極致,故名列關中十八陵之首。那麼葬在乾陵中的兩位帝王又是怎樣的人呢? 文獻記載,高宗李治(628~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後長孫氏所生。16歲時得舅父長孫無忌的幫助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是舊史家所稱的昏聵無能、怯弱平庸之輩嗎?事實上,李治即位初年,懷著「載懷千古,流鑒百王」的心態,立志要做中興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業。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墾殖荒田,推行均田制;發展科舉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

閱讀全文

與小說唐高宗李治txt在線閱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免費小說兼職媽咪不要跑 瀏覽:6
玄幻小說經典環境描寫 瀏覽:217
好看偏執小說推薦 瀏覽:633
多男的穿越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128
300原創微小說怎麼寫 瀏覽:335
全國高考語文小說閱讀 瀏覽:746
可以寫小說賺錢小說app 瀏覽:40
小說秋風襲人還續寫嗎 瀏覽:664
小說排行榜完本穿越 瀏覽:398
婚後婚姻都市小說 瀏覽:62
小說主角是庄風 瀏覽:34
淑女難求有聲小說 瀏覽:980
小說網游完結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36
小白搞笑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412
主角紫薇星的都市小說 瀏覽:329
小說化龍成神txt下載 瀏覽:384
主角是更木劍八的小說 瀏覽:460
小說相府繁花在線閱讀 瀏覽:850
有沒有穿越還珠格格小說全集 瀏覽:568
平淡且甜甜的小說推薦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