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人與海》情節、人物性格、形象、寓意。
好像是講一個老漁夫出海打漁,還小魚不要一定要打大魚最後失敗的故事,老人應該是代表遲暮的英雄,敢於與大自然搏鬥,更敢於同命斗,有種不服輸不服老的意思
⑵ 《老人與海》藝術風格 人物形象
藝術風格
1、完美的照應。
《老人與海》非常講究照應的完美。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海邊一座簡陋的茅棚里,第85天的黎明他從這里扛著工具由孩子送他出海;兩天後的黎明,他獨自駕著小船又回到了海邊。扛著工具又進了小茅屋,孩子第一個來看他,整個故事就是這樣,在時間、地點、人物及道具方面形成了照應關系,有頭有尾,產生一種完滿的美感。這種首尾完全相呼應的照應並不是簡單的重復,他引導人們去思考:一去一回都是黎明,地點依然是小茅棚,人物依舊是老人和孩子,用具還是那些捕魚的工具,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驚奇的變化,但這里已經蘊藏了不同的內容:出海前老人精神抖擻,充滿信心;孩子為老人擔心、祈禱、祝福;老人的工具是完好的;小茅棚在老人的心目中並不是至關重要的。歸來後,老人已經疲憊不堪,面臨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全面崩潰;孩子為老人的受傷而哭泣,為老人的歸來而歡樂,為將來能繼續跟老人學習本領而慶幸;老人用作戰鬥武器的捕魚工具已殘缺不全;小茅屋此時成了老人衷心嚮往的處所。可見前後已發生了本質上的巨大變化。使用這樣的照應頭緒清晰,有助於對作品進行全面集中的把握,整體感很強。
2、引人的懸念。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一開始就設了兩個懸念:老人一連84天一條魚也沒捉到,他准備第85天繼續捕魚,他很背運(孩子的父母這樣看他),那麼,他能否捕倒一條大魚?老人在感到他的力氣可能不支的情況下,認為自己有信心有訣竅,認為像他這樣一個「古怪」的老頭子會做好一切的,那麼,他有什麼樣的信心和訣竅?他的「古怪」又表現在哪裡呢?這是讀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這股巨大的吸引力牢牢牽著你去尋找你所想知道的一切,最後讀完作品就會得到比較圓滿的答案:老人第85天捕到了一條特大魚,不過最後又失去了;他的信心就是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他的訣竅就是對付魚的一切有利辦法;他的「古怪」表現在他那堅毅不可戰勝的倔強性格上,懸念隨著情節的發展消失了,我們對作品的總體精神也得以了解,這就使懸念設置的藝術效果。
3、 巧妙的暗示。
在展現老人的形象時,作者就用了極為簡練的白描手法,對老人的外形作了大致勾勒:「老頭兒後頸上凝聚了深刻的皺紋,顯得又瘦又憔悴。兩邊臉上長著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的反光曬成的肉瘤。疙瘩順著臉的兩邊蔓延下去。因為老在用繩拉大魚的緣故,兩只手都留下了皺痕很深的傷疤,但是沒有一塊疤是新的, 那些疤痕年深日久,變得象沒有魚的沙漠里腐蝕的地方一樣了。」「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顯得老邁,除了那一雙眼睛。那雙眼啊,跟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書中雖然沒有寫出老件輕時的快樂生活,但我們依然可以想像得出,這在描繪老人屋內陳設時已作暗示「……在用帶有硬纖維質的『海鳥類』的葉子按平了交疊著砌成的褐色的牆上,有一幅彩色的聖心節圖,還有一幅柯布雷聖母圖,這都是他老婆的遣物。過去牆上曾經懸掛一幅他老婆的彩色照像,他看見了就覺得凄涼,因此他把它拿下了,放在屋角架上他的一件干凈襯衫下面。」這就暗示給我們老人過去的一切:他曾有一個有美麗漂亮的妻子,他的妻子信仰宗教,他們彼此相親相愛,那樣幸福和美滿,也許生活還很浪漫。但不幸的是他的妻子過早地離開了他,什麼原因呢?書中寫到老人的日常用品時說:除了一張訂,一張飯桌,一把椅子外,就剩一條舊軍毯了。舊軍毯是戰爭的產物,這就使人想到在那殘酷的戰爭歲月,老人年輕時可能去打過仗,參加過戰爭,這也許是戰爭給他的紀念品,他的幸福生活也許是因為戰爭而被葬送了。盡管書中沒有正面描寫愛情、戰爭,但我們可以想到這些,這不有不說是暗示的作用。
4、 強烈的對比。
老人的性格威力就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馬林魚――斗鯊等一系列沖突中逐漸顯示出來的。大馬林魚、凶鯊它們強壯有力,是海中的無敵將領,毫無畏懼,為所欲為;而老人年老體弱,孤單一人而臨這樣的強大的敵手,展開交鋒和沖突是非常激烈的,老人能在最後打退一切進攻者,這種威力不能不讓人贊嘆。這種以弱對強的斗爭,能夠強化矛盾的沖突,更鮮明地突出主體性格的深厚層次(堅強)。
5、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海明威在作品中很少直接抒情,常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把老人內心感受全部傾注在不斷變化的景物描寫上。從總體方面來看:太陽的每次升落都與老人情緒的變化相諧調,與老人捕魚之進展相巧合。黎明,魚蠢蠢欲動,老人充滿信心等待著;正午,魚開始劇烈掙扎,老人處於情緒十分緊張的狀況;傍晚,魚稍稍安靜,老人也得以歇息。這種描繪不露痕跡,情隨景自然變化。從具體的細節來看,觸景生情。如,「風在不住地吹,稍微轉到東北方去,他知道這就是說風不會減退了。老頭兒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見帆,看不見船,也看不見船上冒出的煙。只有飛魚從船頭那邊飛出來,向兩邊倉皇地飛走,還有一簇簇黃色的馬尾藻。他連一隻鳥兒也看不見。」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寫,看似無景,實則有景,老人多麼想看到這一切啊,他太孤獨了,可他什麼也沒有看到,因而情中生景。
6、繪畫和攝影手法的運用。
《老人與海》的色彩以暗淡為主,這與它那悲壯的主題是一致的。作者呈現給我們的這幅油畫,以大海之色――黑魆魆、深黑、深藍為底色,有深度的陰影之感,以突出聚光作用,使主要形象鮮明奪目,產生一種立體感;同時選擇了對比強烈的白雲、雪峰來與大海遙遙相對,色彩明亮,產生了醒目感;選擇了富有生氣的綠色海岸,淡青色的小山做大海的邊線,產生了柔美之感;選擇了色彩斑斕的光柱做大海的中心色彩,反光作用強烈,整個畫面頓時明亮起來,深色轉為中間色,產生了活潑明快之感;加上月亮的倒影、鳥兒的飛翔、老鷹的盤旋,構成了一幅脫俗的捕魚圖,也與老人捕魚的艱難格調形成了和諧的統一,起到了渲染的作用,達到了完美的統一,顯示出老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的性格特徵。
另外,《老人與海》產生的視覺形象,畫面感很強,這與作者應用部分電影化手法是分不開的。作品一開始就使用了特寫鏡頭,對帆和老人的面部做了展示。近景在老人下魚食的細節上體現最為充分:「一個魚食送下四十英寸的深處,第二個魚食送下七十五英寸的深處,第三個和第四個魚使分別送到了大海下面一百英寸和一百二十五英寸的地方去了」。一個一個放釣絲的動作那麼仔細、真切。遠景展示了整個畫面,即一幅航海捕魚圖。《老人與海》中的內心獨白代替了對話。由於老人一個人孤單出海,所以只有自言自語。正如電影中的畫外音的效果。蒙太奇的剪接手法在這里也得以恰當的運用,表現在老人非常疲倦時,為了使自己增加信心,回想起年輕時與一個力氣最大的黑人碼頭腳夫在一家酒館里比賽掰手腕勝利的情景。這種剪接自然妥貼,他有存在的前提:這就是他左手抽筋、右手受傷的情況下,他想起了比賽,很符合老人此時此刻的心理,所以產生了這樣的聯想是合情合理的。這就使的故事做到了連貫和統一,而且也加大了容量。
人物形象:體現海明威式的「硬漢子」形象
作為《老人與海》中的主角,桑提亞哥這條硬漢子,又是海明威一生坎坷的經歷和自身桀驁不馴的性格在藝術上的折射反映。老人的身上無時不刻地有著海明威的影子。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海明威一生有著傳奇般的經歷。他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戰爭,酷愛鬥牛、打獵及各種各樣的冒險活動。他的軀體傷痕累累(身上曾取下237塊彈片),精神上的屢屢創傷盡管像夢魘一般時時給他帶來巨大的折磨和痛苦,但他仍然像個男子漢頑強地生活著,孜孜不倦地創作著,永不停止地探索著人生價值和人生軌跡……這些生活經歷為海明威創造「老人」這樣一個有血有肉、內心剛毅的硬漢子形象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原型和創作素材。
這正如作者的兒子格雷戈里·海明威所說:「海明威筆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說是他身上最好的東西。他總是贏、輸,他是受不了的。」難怪,海明威,這位美國文學史上的「老人」性格上的孤傲、自信、好鬥、剛強的男子漢氣概同桑提亞哥的性格和脾氣如出一轍。從某種意義上講,桑提亞哥是海明威的化身。
這里,還應該指出的是,桑提亞哥的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是:海明威偏偏選擇了一位體力衰竭、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作為硬漢子代表,而沒有選擇一個體格健壯、精力旺盛的年輕漁民充當作品的男主人公。這種出人意料的年齡選擇,自有作者道理所在,也正是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獨具匠心之處。
硬漢子的另一面:一位善良、質朴的老人
談及作品中的桑提亞哥,人們常常注重於性格上「硬」的一面,卻忽略了他在性格上所表露出來的溫柔體貼的另一面。
處身於惡劣的自然環境,老人將無邊無垠的大海比作一個女人,美麗又可愛;當作一位母親,仁慈而體貼;他將自己的對手馬林魚稱做「兄弟」,甚至想親手喂喂它;老漁夫同情弱不禁風的小海燕,即使在海上緊張的搏鬥中,也要同歇腳於船艄的「小鳥朋友」友好交談。這種對弱者的同情、對對手的尊重與對凶惡的鯊魚的憎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處身於復雜的社會環境,面對連續八十四天出海捕魚一無所獲的背運,面對小男孩父母的蔑視,老人卻十分和善;即使拚死決斗而掙得的一副魚骨架,也不忘了把魚頭送人釣魚用;作品中老人與小男孩馬諾林之間真摯友誼和交往,也正是體現老人純潔、善良、慈愛的人生情感。
⑶ 《老人與海》中老人的人物形象是什麼
《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是一個消瘦憔悴,頸脖皺紋很深,臉腮上長滿褐斑的老人,但有很強的進取心,絕不失去希望和自信。大魚拖著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
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盡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進去已過無數次的夢鄉。
(3)老人與海小說的人物形象的梳理擴展閱讀:
《老人與海》里,老人唯一的朋友就是小男孩,他們兩人相親相愛,相互依存,相互照顧。當老人在捕魚時,他曾幾次叫小男孩的名字,足以證明小男孩可以給老人信心和力量。此外,老人心中的家就是大海,在那裡他可以找到友誼和深愛的東西。老人愛大海,他把大海看作是一位仁慈的,美麗的女性;他把鳥、魚和海風看作是他的朋友。
有時候,他跟他的朋友聊天,他也會喃喃自語。從他們的對話,可以看出老人豐富而又復雜的內心世界。就算是對大馬林魚,老人的情感也是一直在變化的。剛開始,老人是興奮的,因為他終於可以結束他的噩運了,而且這樣一條大魚可以為他賺很多錢;但是漸漸地老人開始欣賞馬林魚的智慧和毅力了,甚至把它當作是一個偉大的敵人;到最後老人被感動了,他為馬林魚的死而感到難過。
⑷ 桑提亞戈(《老人與海》)人物形象分析
《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聖地亞哥象徵著一種哲理化的硬漢子精神,一種永恆的、超時空的存在,一種壓倒命運的力量。作者將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將現實生活的詩情畫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體現著人類尊嚴和命運重壓下仍有優雅風度的硬漢子形象。
(4)老人與海小說的人物形象的梳理擴展閱讀: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這是一部極具寓言色彩的小說。小說的故事情節極其簡單,含意卻十分深刻。小說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實質上是整個人類的化身;他與鯊魚的搏鬥,是人與命運搏鬥的象徵。這個「硬漢」形象成為了海明威式的英雄的代表,象徵著人類不可摧毀的精神力量。
這是一部極具寓言色彩的小說。書中「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句話已經成為人們勵志的一個真理。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他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他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海明威的作品標志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⑸ 老人與海 精彩文字賞析(或小說人物形象分析)200字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 《老人與海》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古巴的一個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終於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海明威為什麼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 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就是《老人與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並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最後是捕到一條完整的馬林魚還是一副空骨架,這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已在那追捕馬林魚的過程中充分地體現了。曾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過、奮斗過,難道他不是一個勝利者嗎?老漁夫就是敢於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漁夫聖地亞哥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值得我們永遠敬重的。 因為,他帶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為高貴的自信!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永不言敗,這就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
⑹ 老人與海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故事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這位風燭殘年的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幾乎都快餓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認輸,而充滿著奮斗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呎,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許多小鯊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一一地殺死它們,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⑺ 老人與海主要人物形象
老人與海》簡介
《老人與海》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這雖然是一個故事簡單、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義豐富。它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義贊歌。 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的事物。」 評論家說:「這個樸素的故事裡充滿了並非故意賣弄的寓意……作為一篇干凈利落的『陳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無與倫比的。每一個詞都有它的作用,沒有一個詞是多餘的。」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的聖地亞哥的硬漢精神。
《老人與海》之所以成為海明威的巔峰之作,之所以不同於海明威其他硬漢小說,就在於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不但寫了硬漢,而且通過這一硬漢謳歌了人類永恆價值。正是這一點使得《老人與海》中的硬漢聖地亞哥與海明威其他小說中的硬漢有了天壤之別。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孤獨的老漁夫聖地亞哥剛毅的性格、精湛的釣魚術等勾勒出他已不僅僅是條硬漢,而他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價值,更完全是古希臘悲劇精神的體現,作者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種靈魂,這靈魂是人類亘古不變的永恆價值。
從他身上看到了各種不同的、讓人深思的境界:自信、勇敢、樂觀、單純、孤寂及睿智。而且從他身上可以品味到一種藝術,這種藝術在當今的人群中也是罕有的。
《老人與海》,一個「硬漢」以堅強的意志與凶惡的敵手進行一場孤獨的抗爭。老漁夫桑地亞歌84天一無所獲,就連跟他一起出海的孩子也去了別的船。他真的是"倒了血霉",失落和孤獨此時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敵人。但他並不畏懼強敵,不抱怨命運,始終為制服對手而頑強堅持著。第85天老漁夫似乎行了好運,終於釣到了一條1500磅的大魚。當一個人苦苦等待,終於有機會的時候,他總是很
⑻ 老人與海主要人物性格
1、聖地亞哥,樂觀、自信的「硬漢」形象。
聖地亞哥一生雖然厄運重重,但他從不怨天尤人,垂頭喪氣,而是樂觀自信。在面對其他捕魚人的嘲笑、在連續84天以來捕魚一無所獲、在他唯一的夥伴小男孩不得不離開的情況下,他並沒有消沉頹廢,沒有放棄追求,他保持這種自信與希望。
在第85天繼續出海,他相信好運會到來,甚至去訂了張末尾是85的彩票。「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的清新了。」在海上,他仍然關心喜歡的棒球比賽結果,甚至想有台收音機。而當他的大馬林魚被鯊魚吃掉所剩無幾時,他也沒有沮喪。
而是給自己鼓勁:想點開心的事吧,丟了四十磅肉,你航行起來更輕快了。在殘酷的命運面前,無論是在無奈的生命環境下還是在激烈的生死存亡搏擊中,聖地亞哥沒有半點的氣餒、消極,「那雙眼睛,它們像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輸的。」
老人顯示出的是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這種樂觀並不是對生活、對對手的盲目樂觀,而是在一切重壓下的優雅風度。他對待勝利與失敗、苦與樂,有自己一套獨到的生命哲學。聖地亞哥是位樂觀自信的硬漢子。
2、馬諾林,勇氣、忍耐、執著。
馬諾林這個角色勇氣、忍耐、執著。雖然在小說中著筆甚少,但他卻出現在情節發展的關鍵之處。從結構上看,馬諾林從小說一開始就出現了;當聖地亞哥隻身在海上時,他又出現在老人的思想意識里;老人捕魚歸來,馬諾林又去安慰他、陪伴他。
從社會關繫上看,小孩馬諾林是聖地亞哥的徒弟。他們彼此非常了解、親密無間。老人喪妻無子,生活全憑馬諾林照顧。從與老人出海捕魚這一事件上看,馬諾林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於他離開了老人的小船,才使老人獨自一人出海。
老人出海,又是馬諾林去送行,老人歸來後,又是馬諾林去照顧他,給他送飯,同他討論以後的打算。由於他決定回到老人的船上,使得這一捕魚事件同以後的事件之間有了明顯的分界。可以說,沒有小孩馬諾林,老人聖地亞哥的故事無法開始。
沒有小孩馬諾林,老人的故事也無法結束。既然馬諾林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輔助角色,那麼對它的研究就必須同主人公聖地亞哥聯系起來。盡管評論者以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對聖地亞歌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有細微的差別。
(8)老人與海小說的人物形象的梳理擴展閱讀:
小說的主人公聖地亞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徵。老人的這些精神是永恆的,即使他死去,他的精神會永遠存在,沉睡的身體,依舊擋不住頑強的精神與是世界的對峙。《老人與海》通過對聖地亞哥這個人物的描寫,贊揚了具有頑強意志力,不屈服於失敗的人類。
大馬林魚是理想事物的象徵,是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標。這象徵著,人類在漫長的征途中不知經歷多少苦難,卻仍舊滿懷著對未來的希望,正是憑借這種信念和理想,指引著人類走過漫長的歲月,創造了無數的奇跡和美好的生活。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和作家,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錯綜復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現代文學巨匠。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小說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人們和與他同時代的福克納和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相提並論。
海明威的四大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永別了,武器》(1929),《喪鍾為誰而鳴》(1940)和《老人與海》(1952年),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說故事,對現代小說的貢獻遠遠超過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小說,可以和福克納相比肩。
⑼ 老人與海的主要人物形象
《老人與海》講了古巴老漁夫桑提亞哥獨自在海上拼搏的故事,告誡人們要勇敢地面對失敗,在暴力、失敗和死亡面前要保持人的尊嚴和勇氣,保持「男子漢的風度」:「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作品也流露出淡淡的孤獨與悲觀情緒。
他是一個孤獨的老人,每天駕著小船在灣流中釣魚,至今已是八十四天過去了,他連一條魚也沒逮住。剛開始,還有一個男孩跟隨他。但連續四十天過去了,他們一無所獲,那孩子只好離開了他。
第八十五天,老人終於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上了鉤的大馬林魚拚命逃竄,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老人趁機鼓起力量,用魚叉殺死了那條大馬林魚。但那條大馬林魚實在太大了,老人只好把它綁在小船的一邊。讓老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條死去的魚--老人稱之為"我的財產"--在歸航中一次又一次遭到鯊魚的襲擊。
為了保護他的"財產",勇敢的老人與鯊魚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搏鬥。當他殺死第一隻灰鯖鯊的時候,他對自己說了一句話,這句話後來成了奮斗者的至理名言,被廣為流傳。他告訴自己說:"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鯊魚們還在前赴後繼地向著他的"財產"發起進攻。他已經竭盡全力,他孤立無援,他再也抵擋不住,他只得承認自己的失敗。於是,他放棄了搏鬥,讓自己活了下來,回到闊別已久的海岸。而那條被他捕獲的大馬林魚,最終只剩下了一副十八英尺長的骨架。這是漁夫聖地亞哥的故事。這個名叫聖地亞哥的老人,用一種孤身奮斗的藝術形象,感動著他的每一位讀者。
老人處境的一步步惡化就是為了表現出海明威這一硬漢子在「重壓」與所表現出的「優雅風度」,這樣的重壓之下,老人的失敗才顯得尤其悲壯,剛開始時,天天出海,但一連40天沒有釣到一條魚,這種失敗就夠「倒霉」了,後來小孩兒馬洛林的離去更讓老人的處理顯得黯淡凄涼,最後的遭遇更讓人感到凄慘,然而就是這種「從失敗仍然是到失敗」的境況下,桑提亞哥完善地體現了海明威的硬漢子性格:當他的大魚被鯊魚吃得僅剩下一副骨骼時,他自問:「可是,是什麼把你打敗的呢?」「什麼也不是……是我走得太遠啦。」老人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失敗,卻又絕對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縱然是失敗依然勇敢無比,相信在精神上並沒有敗給鯊魚,因為被消滅的是鯊魚,而不是自己,正是基於對待失敗的勇敢、毫不氣餒的精神,桑提亞哥體會到:「一旦給打敗,事情也就容易辦了」。於是「現在只要把船盡可能好好地、靈巧地開往自己的港口去。」當戰斗已成往事,輝煌也已逝去,桑提亞哥是那麼安詳平靜地完成剩餘的工作,絕好地體現了「重壓下的優雅風度」。如果說人生是個競技場,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亞哥卻已完全超越了這個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難、輝煌、成功亦或是失敗。
桑提亞哥——是一個典型的「硬漢」形象,是海明威所塑造的一系列拳擊師、鬥牛士、獵人、戰士等「硬漢」形象的發展與升華。他面對浩瀚的海洋,兇猛的大馬林魚和凶惡的鯊魚,惡劣的氣候和多舛的命運,表現出頑強的毅力和必勝的信心。在英雄與環境的斗爭中,桑提亞哥是一個失敗的英雄。然而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他贏得了勝利。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是一個精神上的強者。無論是84天的「背運」,還是在與馬林魚博斗「感覺到自己要垮下去的時候」,他「還要試它一試」,還要「忍住一切的疼痛,抖擻當年的威風,把剩的力氣統統拼出來」。在與鯊魚群進行殊死戰斗的境況中,老人在精疲力竭的情況下,仍然拖著傷殘的身軀,與殘暴的鯊魚展開了一場力量懸殊、註定失敗的戰斗。雖然桑提亞哥在與暴力世界的較量中失敗了,但他堅信:「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最終,他雖然只帶回來一副巨大的魚骨架,然而,在睡夢中,小孩還在陪伴著他,他也正在夢見獅子。這是對未來勝利的嚮往,是對人的精神力量的進一步肯定。
老人桑地亞哥象徵著一種哲理化的硬漢子精神,一種永恆的、超時空的存在,一種壓倒命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