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斗的內容簡介
蜀漢滅亡,後主劉禪阿斗被押往洛陽與魏國大將軍司馬昭相見,司馬昭親眼目睹了阿斗樂不思蜀的一幕,感到很好奇,與阿斗進行了三次長談。
阿斗揭示了先主劉備、相父孔明、關公關雲長以及滅蜀的魏國大將鄧艾鍾會等人的種種秘史,評點三國風雲人物的心靈世界,還原三國時期的日常生活。這是屬於阿斗的另類敘述,與三國的時尚相悖,連司馬昭這個大陰謀家也最終放棄了稱帝的打算,稱阿斗為先生。阿斗被封為安樂公,封地位於當年孔明叱吒風雲的地方:秦嶺北麓渭河南岸五丈原東側的風水寶地安樂鄉。阿斗及部屬開荒種地安居樂業,阿鬥成為講故事的高手,阿斗版的三國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這是紅柯小說的另類風格,在大漠雄風以外的黑色幽默,對傳統生存智慧的質疑,對陰謀詭計的不屑,對傻瓜與愚人的贊美,也是對人類天性本真狀態的回歸。
作者簡介
紅柯,又名楊宏科,陝西岐山人。1985年大學畢業後遠走新疆,在天山腳下的小城奎屯生活10年,現為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大師大教授。
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以大漠草原生活為主,主要作品有「天山系列」長篇小說《西去的騎手》《大河》等8部,中短篇小說集《美麗奴羊》《躍馬天山》等12部500多萬字。
榮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當代》文學獎、《上海文學》獎、《鍾山》文學獎、《小說家》文學獎、陝西省文藝大獎。
② 西部當代的文化發展
中國西部,是相對於中國東部而言的。人們一般把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陝西、西藏、青海、雲南、貴州看作西部。其中新疆、內蒙古、甘肅、寧夏地處西北,那裡以沙漠和草原的地貌為主,地廣人稀,氣候嚴酷。西南的西藏、青海,是世界的屋脊,黃河、長江、瀾滄江、恆河這些大河巨川,都發源於此。雲南和貴州,挾青藏高原的余勢,在海拔降低以後依然保持著高原的氣度。至於陝西,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它是整個西部的重要支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然而,西部小說概念中的西部又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的概念,我們更為關注的還是它的文化。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以游牧為主,經濟發展滯後。那裡的民眾在長期與自然的搏鬥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與農耕地區不同,牧民在草原和沙漠中逐水草而居,四季遷徙,對時間和空間,對人的生命,有獨特的感受。可以設想,一個人騎馬在茫茫的草原上放牧,或者獨行於滿眼黃色的沙漠中,他對自然和人類自身是會產生不同於自然條件優越的其他地區的人的感受的。在茫茫草原或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獨行,天地是那麼廣大,時間好像凝固了似的,人的生命顯得那麼渺小,大自然主宰一切的力量充分地展現出來了。但是,威嚴的壓力會從人的生命中激發出強大的抗爭力量,人可以憑借生命的激情從與自然的對抗中證明自己的尊嚴,要從生命力的升華中開辟出一條生路。原始的宗教信仰,就在這樣的生存境遇中形成,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內含悲壯的心理支撐,鼓舞他們去創造奇跡。
原始的宗教信仰當然僅是文化的一個源頭。對中國西部而言,宗教信仰主要還是受到外來的伊斯蘭教和佛教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中國西部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他們與西亞的伊斯蘭教文化和南亞印度佛教文化聯系緊密。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的回族,信仰的主要就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個和平的宗教,從伊斯蘭教崇尚綠色就可以看出,穆斯林是希望和平的。但是穆斯林在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脅和迫害時,伊斯蘭教義也會告訴他們要進行決絕的反抗,因而伊斯蘭文化中包含了剛烈和堅忍的精神。西藏和青海地區則主要受佛教文化的影響[①]。印度佛教傳入西藏,成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教義特徵是大、小乘兼學,顯、密宗雙修,見與行並重。它強調人要脫離世俗的惡趣,通過修學佛法,出離生死輪回,斷絕煩惱,達到涅槃。大乘佛教的最高的境界是普渡眾生,即不僅要解救自己,還要拯救一切有情眾生——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成佛,此所謂慈悲為懷。這樣的教義給信眾在世俗生活確立了一個終極的目標,使他們擁有了一種精神手段來平衡現實生活中的不盡如人意,在遭遇生活的挫折時能從對天國的嚮往中得到心靈的拯救。「每個信教的藏族人的心目中都懸置著一盞神聖彼岸的神燈,都有一個『來世』和『佛國』的終極價值預設,他們每想一件事情,每干一件事情,都從對自己的來世是否有利於自己的成佛、是否有益的立場出發,他們對於自己最終要歸宿的精神家園傾注了全部心血,把物慾享樂、急功近利的世俗事物拋到了九霄雲外。這一無限開放的心靈境界和終極性的價值追求豐富了人生趣味,提升了人格境界,滋養了枯竭的心靈,消解了精神煩惱,緩沖了內心緊張,超越了生死執著,復活了理想追求,使他們的心境在熙熙攘攘的市場上、花花綠綠的霓虹下、忙忙碌碌的事務中,處在一種寧靜、寬舒、坦然、達觀、淡泊、樂趣、充實、歸屬的狀態中,解決了生命的終極關懷和價值的究竟依止問題,因而也就自然解決了實現生活中的靈性焦渴,以此來緩解生命無意義的存在痛苦,達到個體人格的完善和生命價值的實現的目的,這便營造了一種身心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的價值觀。」[②]藏傳佛教的這種信仰,顯然給了信眾一種向內堅守的頑強精神。
宗教信仰與西部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結合,形成了西部文化精神的主要內容,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苦難的忍受,在險境中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用生命作賭注朝著心中的聖地前行的那種悲壯。今天,社會經濟繁榮,文化科技發達,一些地區已經進入了消費至上的後現代社會,不過應該意識到這並不能保證人類不會在前進的路上遭遇挫折,甚至面臨新的苦難,更何況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現在還有那麼多的地區仍處於貧困之中。因此,從抵禦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挑戰角度來思考,歷史地形成的中國西部精神是具有普世意義的,它能使人在逆境中頑強地生存下去,捍衛生命的尊嚴。它與人類的承擔意識、開拓創造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是相通的,可以作為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為後人繼承和發揚。
相對於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的形式,小說是更擅長於表現復雜生活內容和人的心靈世界的文體。當代中國一些西部小說,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下了中國西部社會的發展進程,反映了西部人民不平凡的生活和崇高的心靈,集中表達了西部文化精神。很明顯,我們關注的重點是那些反映西部當代生活並且體現了西部地方特色的小說。這個特色不是僅僅由西部的風俗民情、西部的地域風光構成,更重要的是由西部人民的信仰、意志和行動所展現出來的內在精神所承載的。不管作者的籍貫是不是西部的省籍,只要作品反映了西部的歷史和現實,表達了西部的文化精神,都將是我們考察的對象。我們的目的是要通過研究這些作品來審視西部的發展史,探詢西部人民的精神世界,回過頭來再審視整個中國發展的歷史,思考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也更好地理解人類和世界。
中國當代西部小說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以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柳青的《創業史》和王汶石的《風雪之夜》為代表,西部小說率先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不過,這些作品的重心是反映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普遍問題,展現中國歷史的驚人巨變,而西部地域的特點卻不甚明顯。如果硬要從中尋找西部的特色,也只能找出一些西部的民俗風情和地方方言,它們僅作為一些風格要素點綴在宏大的歷史畫面中,而不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因此,與其說這些作品是西部小說,還不如說它們是普通意義上的當代主流小說。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西部小說的地域文化特點才逐漸顯現出來,其成就也越來越突出。先是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和張賢亮的《刑老漢與狗的故事》、《靈與肉》、《綠化樹》等作品,作者深刻的歷史反思意識通過作品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現出來,在全國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好評如潮。究其原因,主要是王蒙和張賢亮在遭受政治上的嚴重打擊,落戶新疆和甘肅後,在社會的底層體驗到人生的艱難,認識了生命的真諦,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方式受這一片熱土的感染,打上了厚重的地方文化的烙印。當束縛人性的禁錮一旦被打破,人們獲得了表現思想和情感的自由後,他們就以其底層生活的經歷和自覺的歷史反思精神重迴文壇,寫出了風格鮮明的優秀之作。他們的風格里已經積淀了厚重的地域文化精神,因而這些作品不僅是反映中國重大的歷史和現實問題的,更是真正具有濃郁的西部文化特色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的個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文藝創作的自由得到了更為充分的保障,於是一些更為年輕的西部作家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這些作家大多出生於或者成長在西部,在「文化大革命」中下過鄉、支過邊,恢復高考後上了大學。比起王蒙、張賢亮來,這些作家與西部的精神聯系是更為內在的,對西部的感受更為真切和直接。他們是張承志(《黑駿馬》、《北方的河》)、路遙(《人生》、《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白鹿原》)、賈平凹(《雞窩窪人家》、《臘月·正月》、《廢都》、《高老莊》)、扎西達娃(《西藏,系在皮繩扣上的魂》、《去拉薩的路上》)、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泥日》)、楊爭光(《老旦是一棵樹》)、楊志軍(《藏獒》)等。他們的作品風格直接受到這一片熱土和西部精神的熏陶,表現出了更為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社會的轉型加速,經濟、政治、文化環境開始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在東部發達地區,由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帶動的世俗化思潮方興未艾,文學面臨著新的生活方式和新興媒體的挑戰,開始分化。關注重大人生和社會問題的嚴肅文學市場佔有率下降,通俗文學大行其道,成為人們娛樂消遣的一個選項。文學對社會歷史進程、對人的精神生活的影響力,總體上處在下行軌道上。但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的西部,情況卻並非如此。像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西部文學正是在這個時候走上了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深受地域文化影響的西部小說開始與東部、南部興起的都市小說、通俗小說真正分道揚鑣。一批土生土長的年輕作家開始思考西部小說的未來,他們沒有再像80年代初那樣盲目地追趕潮流,而是把目光深情地投向他們腳下的這片廣袤、蒼涼、厚重的土地。一方面,他們從自己的前輩那裡尋求書寫故事的最佳方式;另一方面,他們也在新的形勢下尋找著適合於當下的自我表達。與第一代西部作家相比,他們逐漸放棄了傳統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與宏大敘事,開始關注西部普通人的生活和自己的內心,回到明顯帶有個人體驗、自我思考的『這一刻』;與同時期的『新都市小說』中彌漫著的燈紅酒綠、高樓舞場不同,他們的筆下仍然是廣闊的戈壁、光禿禿的山峁、漫漫的黃沙、貧窮的人們。然而這是一群自覺的書寫者,盡管他們年齡差距較大,彼此所接受的教育也有著很大差異,但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幾乎全部具有『本土』的身份,因而不管他們本人是屬於哪一個民族,具有怎樣的宗教信仰,他們與腳下的這片土地卻有著一份與生俱來的聯結。」「這一時期走上文壇的西部小說家有阿來(《塵埃落定》、《空山》)、紅柯(《西去的騎手》、《金色的太陽》、《美麗奴羊》)、董立勃(《白豆》、《靜靜的下野地》、《米香》)、雪漠(《大漠記》、《獵原》)等。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堅守成為當代西部小說最為引人注目的關鍵。」[③]很明顯,這些作家正是憑著他們對西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眷戀,用心靈感應了歷史和現實深處的民生艱難,體味到這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力的頑強,懷著滿腔的熱情,才創造了這一份奇跡。
由於我們的目的是研究當代西部小說與地域文化的關系,從文學文本中發現和開掘西部的文化精神,因而關注的重點無疑是新時期以來的西部小說。只有新時期以來的西部小說,才越來越自覺地從與東部的「分道揚鑣」中守望著西部的傳統和立場,在記錄中華民族前進的腳步的同時,更為充分地表現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才能說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西部小說。具體地說,這本書的研究內容分為三個板塊:
一是研究西部文化中的生命意志、宗教信仰和民俗風情對小說創作的影響。西部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堅強的生命意志,考察生命意志的內涵和表現形式與作家的創作風格及作品的藝術特色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助於說明西部小說的精神與審美價值。西部的生活方式與宗教信仰存在密切的聯系,考察宗教文化對西部小說的內在影響及這種影響產生的途徑,並在比較中揭示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形式與作家創作風格之間的聯系,可以增進對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和藝術創作規律的理解。西部的民俗風情包含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內容,研究西部民俗文化的地域特性及其在西部小說中的表現形態,可以拓展對西部小說的精神內涵的認識。上述研究聯系作家作品,致力於反映西部小說整體的精神面貌和審美特點,但又突出重點,使西部小說基於地域文化的精神面貌及審美特點得以清晰地呈現出來。
二是按地域文化的分布特點研究西部小說與地域文化的聯系及其審美表現。重點是探討不同區域的當代小說與地方文化的關系,揭示地方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審美傾向對創作的影響,闡釋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及表現形式。不是對單個作家的研究,而是聯系相關作家的作品,綜合性地考察地域文化與作家的精神特點,考察小說的價值取向、審美風格與地域文化的內在關系
三是探討西部小說創作中一些宏觀問題,如作家身份與西部小說創作、西部小說在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等問題。基本的思路是從東西部聯系的角度,即從全國性的視野上,考察西部小說的精神與審美特點,從而進一步拓展對西部小說與地域文化內在關系的認識,加深對西部小說的獨特價值的理解。
我們期待通過對西部小說與地域文化關系的研究,使讀者更好地理解西部,理解西部文學,理解西部的文化精神,從而進入一個廣闊而博大的、審美的、道德的世界,以更好地理解我們民族走向開放、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歷程,理解這一歷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當然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類,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
③ 紅柯的主要書目
短篇小說集
《美麗奴羊》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
中短篇小說集
《金色的阿爾泰》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躍馬天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
《黃金草原》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古爾圖荒原》大眾文藝出版社,2003年元月。
《莫合煙》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野啤酒花》太白文藝出版社,2004年1月。
《太陽發芽》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
長篇小說
《西去的騎手》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元月。
《老虎!老虎!》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9月。
《天下無事》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
《天下無事》又名《阿斗》,《莽原》1998年第1期。
《咳嗽的石頭》灕江出版社,2003年4月。
《大河》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烏爾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7年4月。
散文集
《手指間的大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4月。
《敬畏蒼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④ 西去的騎手的作者簡介
紅柯,陝西岐山人,1962年出生。執教於陝西師大,陝西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天山系列」短篇小說集《美麗奴羊》,中短篇集《躍馬天山》《金色的阿爾泰》《黃金草原》《太陽發芽》等12部,長篇小說《西去的騎手》《大河》《烏爾禾》等8部。先後獲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蒲松齡小說獎、中國小說學會獎長篇小說獎、陝西省文藝大獎、柳青文學獎、《當代》文學獎、《上海文學》優秀作品獎、《鍾山》文學獎、《小說家》文學獎等。
⑤ 阿斯里干羊毛和美麗奴超細毛區別是什麼
阿斯里干羊毛和美利奴超細毛的區別是他們的手桿上有,非常大的不同,阿斯里干羊毛,摸起來更加的有質感,而美麗農超細毛摸起來更加的柔軟
⑥ 《——《阿斗》斷想》txt全集下載
——《阿斗》斷想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阿斗》斷想
紅柯
西域十年歸故鄉,從《奔馬》《美麗奴羊》《鷹影》《靴子》《狼嗥》《金色的阿爾泰》《庫蘭》到《西去的騎手》,寫的全是大漠雄風、血性強悍、金戈鐵馬,全是英雄意識全是硬漢。我本人自中學冷水浴,居天山腳下,零下三十度薄衣晨跑,胡須結冰,血熱暴烈,文如其人。
但我還有另一面,我是個笨人,笨到什麼程度?小時候我媽擔心我如何長大?總是拿村子裡聰明孩子做榜樣,陝西農村把聰明人形容為「鬼」,「娃鬼大」,我媽長年累月嘮叨我鬼不大,我就有了逆反心理,打心底鄙視「聰明」「鬼大」「機靈」,我理所當然地一路笨下去,代價是很大的。成家後,妻子對我的擔心不是一般男人的毛病,還是笨,知夫莫如妻,妻不讓我笑,紅柯不笑,面相凶,讓人發怵,稍微一笑就不行了,完全是幼兒般的毫無城府毫無心計的開心開到透明的笑。我遠走新疆是有道理的,按陝西人的說法,棋不往東下,拳不往西打,關中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從寶雞往東,智慧啊……
⑦ 新疆美麗奴羊肉好吃不
美麗奴羊是產羊毛的羊,不是吃肉的羊,當然是可以吃它的肉的,但是這種羊如果要是說吃肉的話,口感並不一定好
⑧ 什麼是美麗奴羊它屬於山羊還是綿羊它產羊絨么
美麗奴羊是綿羊。
美利奴羊是細毛綿羊品種的統稱。原產西班牙。16世紀中葉,西班牙美利奴羊傳入美國,18世紀又相繼傳入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俄國、南非及其他一些國家,至19世紀遍布世界各地。
細毛羊品種都不同程度地含有16、17世紀西班牙美利奴羊的血液。至於西班牙美利奴羊的祖先,有認為源自公元前幾百年從腓尼基運到西班牙一些細毛羊,但詳細歷史已無從查考。在羅馬帝國時期,繁育細毛羊和用其毛製造呢絨,是西班牙經濟收益最多的部門之一。細毛羊的專利和一些獎勵措施對於西班牙的美利奴羊養羊業和毛紡工業起了推動作用。
(8)美麗奴羊小說免費擴展閱讀:
美利奴羊的品種演化
西班牙美利奴羊體格小,公羊具螺旋形角,皮膚有褶皺,剪毛量2.5千克左右,羊毛品質較好。由其他國家培育的美利奴羊在生產性能上已有很大變化。原先羊毛是養羊業的主要收入,因此育種目標主要是提高羊毛的細度和產量。1809年,約瑟夫·班克斯便曾提到該品種能為改善英國羊毛生產。但自19世紀初以後,隨著工業、交通運輸和冷藏設施的發展以及羊肉消費需要量的增加,育種的重點轉向於增大美利奴羊的體格,以求不僅增產羊毛而且提供更多的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