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酥油小說的讀後感 急!!
1:只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我就把兩百多頁的小說《酥油》讀完了。讀到了深夜,往常都要打瞌睡了,而讀這本書卻久久不能入睡。本書的主人公梅朵是個柔弱而堅強的女子,她接受了一位寺廟喇嘛的邀請,來到了高原支教。學校位於川藏線的深處,到那裡需要先坐火車,再換汽車,然後是拖拉機、摩托車後再加上兩天騎馬的時間,最最後需要步行翻過大山,整個路程一共花了七八天。到了後梅朵才知道,所謂的學校只是一座廢棄的碉樓,而且學生也需要她一個個到藏區去尋找。她首先被喇嘛安排住進一家牧民的帳篷。不懂漢語的藏民自己吃糍粑,把她當作貴賓特意給她做面餅。不過,梅朵也看見藏民一邊用手抓牛糞生火,然後又直接用這手和面,燒餅混合著麥香和牛糞的味道。為了不讓藏民難堪,她強迫自己吃藏民給她的沾著牛毛的生牛肉。晚上她在潮濕的地上,同牛犢並排睡在一起,夜裡的大雨從帳篷外面上漏下來,在屋子裡面下小雨,讓她不得不打著傘才能昏昏睡過去。藏區的自然環境惡劣,常常會有雪災和泥石流,每一次災害發生過後,就會產生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兒。除了這樣的孩子,還有因為各種各樣原因產生的私生子。這些孩子常常吃不飽飯,經常被偷獵者要挾進保護區做向導,還有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在茶樓做女招待,他們沒有讀書機會,好一點的情況下即使能夠被領養,也常常是為領養的家庭做僕人。梅朵需要深入藏區將這些孩子一個一個地找出來,不僅要冒著遭遇泥石流的危險,還要學會讓藏民相信自己,將孩子交給她。藏民們是不理解的,認為孩子大了需要放牛,最好的歸宿是成為喇嘛,獻身給佛祖,被其他人供養。然而,梅朵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了,胃病、貧血、吐血。堅持了五年,她終將不得不離開她深愛的土地和孩子們。我為梅朵當初選擇留下的強而震撼、起敬,更為梅朵最後無奈離開的弱而感動、傷懷。無奈,這兩個字裡麵包含了太多太多,那是辛酸,是失落,是遺憾,是悲涼。無奈的離開,是沒有掌聲和鮮花的離開,是耕耘之後沒有收獲的收場,是嘔心瀝血之後沒有結果的黯然,是意志力在身體面前的挫敗,是生命毀於日常的悲哀,是命運打敗希望的殘酷……其實,這就是一個真實、普通的生命,梅朵所以讓我不能忘懷,正是因於此:她生命中的強和弱,都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成倍地放大了。離開,並不意味著放棄,梅朵確然也沒有放棄,她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找到下一個梅朵,接過她手中的火炬,繼續在麥麥草原為大愛而謳歌、跋涉。我是如此發自內心地希望她的這個願望能夠實現,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願望,也是一個偉大生命的延續。世間有一個梅朵,也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也許不會有。但我想,即是只有一個梅朵,也足矣。生活中的我們,即使只有一點微薄的力量,也可以拿出自己的愛心來幫助現實生活中需要幫助的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們。 2:朋友發給我你寫的《酥油》的電子稿,說這是一本可以感動所有都市人的小說。在這個時代,能夠令人發自內心感動的事物已經越發稀少。一開始,我只是抱著好奇的心態讀你的《酥油》。讀其中的關切、愛意、愛情、追求、宗教和藏區的風光。 但真的讀完,卻發現自己真的被感動了。怎麼說呢?也許並不是所謂「感動」能夠概括的,准確地說,是一種力量,一種你身上的力量,並且傳遞到了我的身上。 實話說,我並不知道如何評說你所經歷的一切和你這本書,我讀完了感覺一種有光芒的力量,在內心彌漫。令我想給你,一個素未謀面,只是通過一本書有所理解的陌生人,寫一封信——關於愛、勇氣和力量的討論。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求更有精神品質和更有內心力量的生活,去靠近心中的真理。但是現在生活在都市的人普遍浮躁,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讀完你這本書,讀懂你的文字,你幾乎細致地描述了藏區全貌,我從中看到了生存和愛的力量,還有夢想和勇氣。 你一個漢地女子,偶爾旅遊去藏區,結果被那裡的畫師留下來,做了收養教育孤兒的工作,在與現代文明完全隔絕的原始深山草原,在酥油燈昏黃黯淡的燭照下,在縱馬馳騁一騎就是十幾個小時漫長的尋訪孤兒的路途中,在隨時會被大雨摧毀的碉放房改造的殘破教室中一做就是5年。我不知道你今年多大了,如果是一個年輕女孩子,這5年幾乎意味著最好的青春年華。 我不想說什麼「堅持」和「感動」。不是這樣的,我覺得,這是你願意的,是你願意,是你想,是你的夢想和力量。有些人想做,但下了一輩子決心都沒能做到的事,有些人在一閃念中就去做了。你就是後者,因此也是我們這個社會少有的令人欽佩的成功者(如果我有權力修正一下「成功」的涵義的話)。人精神的財富大於一切,而你,內心的富足證實了這樣的財富。你是一個了不起的姑娘,也是一位很浪漫很美麗的姑娘! 我相信《酥油》出版後,會讓很多人感動和反思。但我想說,這種感動和反思,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像你一樣,去藏區收養孤兒,更不是說沒有這樣做的人就應汗顏。而是,你所做的,是一般人都能做的,而你所做到的,卻非一般人可以做到。這裡面的區別,這裡面所需要的人的自身的力量,我相信是少有人能體會的。現在很多人,動輒抱著別人的成功智慧不放,想要從中找到捷徑,而不知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是世界與世界之間的差別,學別人,隔著一個世界,而做自己能做的,隔的不過是一個念頭和一份堅持。我相信你當初聽那個畫師的話,在藏區收養孤兒,可能是一時沖動,可是你沖動之後,還是做了下來。這個世界很多事原本就是這么偶然,但正是因為如此,才更讓人感知,每個人自身所具備的力量。 「沒有淚水的干澀眼睛,目光從高高的仰視跌落下來,墜入到前方的深暗峽谷。峽谷里,五色經幡在北風中猛烈翻滾,呼啦啦直指天空,把我的目光也帶到更遠的地方去———如果你得到的回答會把你拖進更深更遠的路途,讓你回不來,你還需要聽到嗎?是的,無限巨大的草原,我熱愛,迷戀,卻是帶著莫大無言的盲目。要了解這遍土地,用身體一生也不夠。用心靈,也許只需要一次皈依,一切都會得到詮釋……」 這是兩段我非常喜歡的《酥油》中的文字。「用身體一生也不夠,用心靈,也許只需要一次皈依」。 我想,這是對於我們每個人內在力量的最好詮釋。其實夢想、愛與勇氣從來都貯藏在我們的內心。也許只要一次低頭,一次靜穆中對自身內在的觀想,那種原本屬於我們的力量,就會涌現。 聽說你寫這本書,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坦承你的一切,以便真正尋找到下一位繼任者。我想,這種尋求,其導致的夢想和力量的傳遞,意義遠遠超過任何一次慈善捐贈。我希望我們大家一起找到方法幫助你達成願望。 祝福你,你的愛和我們大家的感受才是構成這個世界的真正力量。最後與你分享一句聖言:願每度清晨比前夕更美好,願每個明天比昨天更富饒!
B. 《酥油》中,月光和梅朵的愛情故事是真的嗎
在這些日子裡,我終於斷斷續續的把《酥油》這本書看完了。
當我翻開《酥油》這本書的時候,我開始被書里的內容慢慢的吸引,甚至無法自拔。彷彿我把自己也融入了這本書里的情節里。
因此,可以說,這本書讓我愛不釋手。說句誇張又真實的話,我每晚看著它的時候,捨不得睡覺,希望能再多看幾頁,直到我實在撐不住想睡了,才勉強的睡下。甚至有一次看到凌晨四點多才肯入睡。
在夢里,我常常幻想著自己生活在如夢之前所看到這本書里的某些情節。
甚至到今天,老姐問我,這本書有那麼好看嗎?我堅決又興奮的告訴她,是的,很好看,我已經入迷了,推薦你有空也看看。
怎麼說呢。這是我第一次寫書評,至少這么認真的在想書評。
每天看完一點《酥油》的時候,我都無限的感觸,想動手寫下自己的感受。只是,自己實在太懶,懶的連筆都提不起。
而今晚,我終於看完了這本書。
說一說我對《酥油》這本書內容的感受吧。
《酥油》這本書,我曾經在網路上得知,這是一個康巴男子,一個漢地女子,和二十五個孤兒的故事。當時,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很是好奇。
後來,拿到書,再翻開書,然後一頁一頁讀了以後,才明白這本書的意義。是什麼意義呢?「愛」的意義——愛情、親情、友情。梅朵與月光的愛情;梅朵、月光、與孤兒們,甚至和草原上每個人家的親情;梅朵與蔣央、湛清之間的親情與友情。甚至,我還看到一段關於梅朵在草原上三角戀的感情——梅朵和月光是相互喜歡的,而班哲也是喜歡梅朵的。所以,每當梅朵對月光說班哲的事情,月光會吃醋;當梅朵對班哲說月光的事情,班哲會吃醋。也許,他們三人的心裡都很明白,只是大家沒有把這段感情之窗戳破罷了。
之前,我一直認為這是一本有點像平常的小說一樣,直接敘述表達。直到我後來才發現,這本書並不是,和平常寫小說的敘述方式有些不同。這本書很大一部分,是以書信式敘述故事的,而且是寫給蔣央的。
是的,在我看來。這本書,或許是用一堆信件來組成故事的。只不過,裡面添加了一些虛構的愛情故事。起初,我以為這愛情故事真的,到最後,看到沈浩波先生寫的後記,才明白,這段故事是虛構的。可以說,這本書的愛情故事,虛構的真實,有不同狀態的呼吸,有百變的表情,有一種內心強烈的怦怦聲……
堅強的漢地女子梅朵,從開始帶著高原反應,到逐漸慢慢習慣了高原生活,再到後來又出現高原反應,身體不得不下高原,回到平原靜養,總共花了五年的時間。五年,眨眼的青春一瞬過去了。回到平原後,梅朵一直想念月光,和孩子們,以及草原上的一些人。她急迫的賺錢,只為能夠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地方蓋一間學校,和房子,希望孩子們都能在那裡學習,而且身體也適合在那裡繼續為學校工作。梅朵不顧身體,拼了命工作,終究還是想完成一個夢想,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是很多人的夢想。
在尋找孤兒的艱苦路途中,還要小心翼翼不停的和一些人打交道。比如,阿嘎。當我看到梅朵拯救阿嘎的時候,我就開始為這個男孩著急,不知道他是否能夠從益西醫生家出來。經過千山萬水的跋涉,求了益西夫人的哥哥活佛,才得以將阿嘎救出。這個懂事的男孩兒,起的比豬早,做的比牛多,真是辛苦他了。後來,在阿嘎的帶領下,他們又找到了已經又餓又冷,渾身發抖的蘇拉。
幸好阿嘎和蘇拉都很懂事,尤其是阿嘎。因此,幫助了梅朵老師和月光不少的忙。負擔也減輕了不少。
後來,他們又遇到了大尺呷。其實,梅朵想把大尺呷帶走的,無奈之下,大尺呷的母親翁姆不同意,說是等待大尺呷滿16歲,要把他送佛學院當喇嘛,然後回家幫他做工,所以帶走了小尺呷。為什麼要想帶走大尺呷呢,是因為大尺呷的聲音很好,梅朵想把他帶過去學習,然後等幾年後,把他送到在某音樂學院的身邊,重點培養他成為歌手,成為草原上的驕傲。可惜,這一切在翁姆和宗教的堅持下,他與「歌手」的緣分擦肩而過,悄然流失。
說說阿芷吧,阿芷這個女孩兒也很苦的。由於從小父母雙亡,又與妹妹蘇拉失散,從事她開始流浪街頭,替人做工。曾在飯店裡管飯沒有工錢的小工,再到後來的茶樓服務員,在後來,她開始不大規矩,不是賺錢,而是在找一位如意郎君。當她遇到了呷絨的時候,呷絨不顧家人的反對,開始和阿芷私奔。私奔之前,大家說阿芷是一個妖女,懷疑她在茶樓里做著不正當的工作。直到阿芷生產的時候,生下了一個死嬰,然後呷絨離開了阿芷,阿芷一個人悲痛欲絕之後,又重新操起了舊業。直到梅朵找到她的時候,她開始逃離。
後來,梅朵帶著蘇拉和月光去尋找阿芷。當梅朵帶著蘇拉在瑪尼神牆虔誠的轉經的時候,與阿芷錯過了。直到五年後,梅朵才得知,阿芷在那年的冬天因為沒有食物來源,活活的餓死了,連一年都沒轉到。阿芷完全可以尋找些吃的,可是寺廟里的活佛告訴她,必須圍繞瑪尼神牆轉滿三年,才能洗清身上的罪孽,與蘇拉妹妹團聚。或許,這就是信仰吧。
所畫。我有些同情這個男孩。這個男孩,是梅朵之前在尋找阿芷的時候,遇到他的。只不過他滿十八歲了,可以自食其力,因此無法被帶入孤兒學校。後來,他在梅朵的勉強被狩獵者強行帶去,要求帶狩獵者們去打獵,其實這是勾當的行為。可是,所畫沒有辦法。之後,所畫的離開,讓梅朵擔心,她一邊尋找所畫,一邊尋找阿芷。最後沒找到阿芷,卻找到了所畫。然後,梅朵帶著所畫去之前的耿耿畫師學習。後來,所畫回來的時候,因為某場法事的時候,大師說他的寶刀可以切除人體內部病變器官,不見傷口和血,也不會斷筋骨。因此所畫希望做法事的大師切除胳膊上的瘤子。梅朵的阻止晚一步,然而這一切,讓所畫的右手失去了動手能力。或許,只是信仰里的某種愚昧。
……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值得一看。
草原上的風景很美,雪山、青稞、青草、馬兒、陽光、空氣……無一處不讓梅朵留戀。
可惜的是,最後梅朵的愛情,談不上悲劇,也說不上幸福,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也許可以說,在經歷了浪漫之後,回歸的平淡的無果吧。月光當了喇嘛,去了尼泊爾;梅朵下了高原,在平原養身體。或許,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註定好的。
有時候,人生起起伏伏。而有些結果,也常常在我們的預料之外。
可是,還有許多的人需要我們去幫助,一些責任需要我們去盡到。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夢想。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一件事情。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盡到一點愛心吧。有時候,在心裡默默的祈禱,在遠處默默的關注都是一種愛。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我們能夠在經濟和精神上幫助他們。
付出愛,不僅僅只有一種方式。
「愛」,是我們生存下去最大的動力。
「愛」,是我們虔誠的信仰。
C. 《酥油》讀後感
一本三十萬字的小說,作者是個叫江覺遲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藍天白雲,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卻暗示它有另外不尋常的故事。於是展開來讀,看一個漢地女子,如何一點點成為酥油女子。看她如何住進被雨打濕的帳篷,忍住生理的不適,喝下那口酥油茶,嚼進能看到毛發的氂牛肉,想吐又不敢……
一些記憶因此被喚醒了。她入藏支教的寧瑪草原,據說在川藏線的深處。去年八月,我曾和寫《格薩爾王》的阿來行走在川藏線上,高原的花、高原的風光如此地讓我迷戀,但我並沒有因此愛上酥油糌粑——事實是,每頓餐飯,我都只撿最稀有的土豆蔬菜吃,而對著氂牛肉直皺眉。返回康定,我四處遍尋咖啡館,想擺脫無處不在的酥油糌粑味兒。
有這樣的體驗,我特別能體會這個漢地女子,入藏時所要邁過的飲食坎兒。這和熱愛與嫌惡無關,純粹是生理身體之事。而她顯然比我難,我可以逃避不吃,因我終是個過客。而她不能,她需要當地人接納、理解,並幫忙,一起完成那個救助孤兒上學的計劃。說學校並不是現成的學校,桌子板凳和學慣用具都要師生一起想辦法。而學生,也不是齊茬茬地等在那裡,他們需要她一個個去找,從大山深處,穿過森林湖泊,穿過不信任的藏民眼神,並努力說服他們。
這是一個近乎與外面文明隔絕之地,從城鎮到這里,要騎馬、坐拖拉機,用上各種的交通工具。
冬天,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那裡的冬天是那麼嚴峻。雪一尺一尺地下,人要無時無刻地清雪,連幾歲的孩子都得投入這場戰斗,否則學校都會被埋掉,食物幾近斷絕、衣物幾近斷絕,人的手生凍瘡,已是應有之義。那裡,還有泥石流、雪崩,走森林會迷路,在河裡洗衣,正洗著,浪頭會突然打來,把你捲走……
共同對抗這些的,是一個漢地的年輕女子,和一群大小不一的藏族孩子。或許還有一份愛情,在這個女子和一個叫月光的藏族青年之間暗存,但它的作用,似乎只夠來對付這里的貧窮與嚴酷。有一種差異始終存在,那或者叫愛與信仰的不能統一。總之,當這個已經改名叫梅朵的漢族女子,對著一個猝然離逝的普通生命表達她的痛惋與不甘時,那個叫月光的藏族青年,覺得喇嘛們的超度已經為這個生命彌補了一切。他們的愛情,終於在最後,變成一個僧人與一個俗家女子的默默相對。
特蕾莎修女說:愛,直至成傷。我在這本書中感覺到了。它一點一點從心裡漫起來,如那裡春天的河水一樣浸涼,也像那裡密林的荊棘一般裹挾著人動彈不得。第三章已經是她回了內地,卻沒想到那種生命之疼,竟然扯得人心更加難受。傷,其實來自於她雖然已經站在安全的低地,卻無法將靈魂也安置到這里。她去醫病、她去與人談生意,她所有的努力都是為這個孤兒學校化緣,籌資金,但她仍然無法按照低地的習慣性做法行事。她註定魂不守舍,在內地與高原之間,直到在高原,與戀人變成咫尺天涯的永絕。更為心痛的是,那些她曾照管教育過的孩子,有很多入了寺院。在她返回內地治病化緣、困頓而無著的情況下,這成為他們惟一的選擇。但是,這難道是她苦心幾年要達成的嗎?
讓我們一起讀《酥油》,一起感動
D. 《酥油》讀後感寫得好給100+10QB!!!字數要求700以上我現在七年級別寫的太好了,也別太差!!!!!!!
第一次看到《酥油》,是在青年文摘上的推薦。5年的西藏支教生活,讓我被作者江覺遲深深震撼。終於在書城,忍不住買下了這本書,細細品讀,忽然很想要了解,這,究竟是這樣的一種生活。這雖然是小說,卻之與真實的生活,那些情感,那些真實的愛,真真正正地震撼了我。
從小就對西藏很嚮往,那裡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有著干凈的,一望無際的白,有著自由遼闊的草原生活,於是去西藏旅遊就成為了我一個深埋於心的夢想。可是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西藏的生活,並不是我所想像的那般遼闊美好。書中的女主人公梅朵,在第一次來到這個海拔如此高的土地時,無法忍受他們的食物,裹著十分腥膻的羊皮睡覺,睡在到處布滿牛糞的地方,在大雨淋漓的夜晚編織的帳篷落下蒙蒙細雨無法入眠。這,都是我們無法忍受的生活吧。可是她卻堅持了下來,為了孤兒工作的展開,為了她的夢想。
而最無法接受的,是他們對於宗教的極端信仰吧。那些朴實的人們是那麼地相信著神靈。書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已經成年的孤兒所畫,在梅朵的幫助下跟隨畫師去學習繪畫,他再次回到了這片熟悉的草原,參加了一個法會。大師說,他從喜馬拉雅山的那邊,帶回了一把刀,說是可以切割掉人病變的身體器官,並且不會傷及筋骨,不會疼痛,所畫馬上沖上去請求大師切除他手臂上的肉瘤,知道科學知識的梅朵被人群擠攔阻止不及,大刀光輝落下,所畫的身影,也跟隨著落下。大師望著洶涌而出的血,不知所措,只說是菩薩占卜的問題。梅朵想向那個作法的大師要求賠償,可最後卻發現所畫跟著大師,一起出家了。也許這就是大師能給的最好的賠償了。看到這里,有人一定要嘲笑他們的傻了,我卻笑不出來。看了書,才知道原來這些信仰已經在他們的心底深深紮下了根,我能說什麼呢!誰能嘲笑他們呢!他們沒有知識!所以他們相信念經可以把病治好而不是吃葯,他們相信天葬可以讓已經死去的人升入天堂。梅朵雖然知道這些都是荒謬的,可在這片草原上,沒有人了解,她只是被當做思想異類。是的,沒有知識是多麼可怕。我甚至能感受到梅朵的孤獨,絕望和無奈,她無法改變那樣根深蒂固的思想,她只能全心全意地將自己的心血投注在孤兒身上,希望自己給予他們的知識能夠讓這些孩子漸漸改變,再讓他們,將這片草原漸漸改變。
男主人公月光,與梅朵歷盡艱難找到孤兒,與梅朵共同經歷過這么多事,卻最終無法跨過信仰這一道牆。月光曾以為梅朵死去,萬念俱灰,出家當了喇嘛為梅朵超生,而最後梅朵逃過了車禍這場死劫,再回到草原上尋找月光時,已經無法再挽回。因為在他們的心中,喇嘛是神聖的,如果還有俗念,就會成為罪人,生生世世得不到佛祖的保佑。梅朵最後說,多農喇嘛說世間一切都是虛浮的,只有信仰伴隨著人生老病死。但是除了神靈,月光,我還有你嗎?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我。明明只有一步之遙,卻再也跨不過那座牆。讓我突然感覺,自己心目中那片蒼茫的白,並不如我想像中的那樣純凈。那樣一望無際的白,給的是無力,與孤獨。梅朵是花兒的意思,看到月光下的梅朵,我真的忍不住,要宣洩出那種無奈。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梅朵為孤兒們付出的心力。一個在藏區富裕人家收養的被當做傭人使喚的13歲小男孩阿嘎,每天做著數不完的活,主人家夫人不肯放他走。於是梅朵就和月光跋涉千里歷盡生死艱險來到喜馬拉雅山背面的一個廟,請求活佛來說服女主人,因為活佛的話,她不能不聽的,活佛是人們心中最神聖的。阿嘎便成為了梅朵孤兒工作中的第一個孩子,他很聰明,很勤勞,一直在幫助照料孩子們的生活問題。但有一天,他們收來了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小尺呷,他不聽梅朵的千叮萬囑,上課只愛看窗外,還隨地大小便。梅朵罵他,千叮嚀萬囑咐,卻被這孩子當做耳邊風。她突然覺得心好累,覺得付出得不到回報。月光說,也許你用的方法不對。後來,多農喇嘛來看他們,講他游歷中經歷的鬼神的荒誕故事,孩子們深信不疑。最後他問小尺呷,你想不想和喇嘛一樣外出遊歷經歷這么多有趣的事?小尺呷說想,喇嘛就說,那你就要好好學習,你不學習了知道,怎麼能看懂外面的文字呢?小尺呷愣了愣,從此乖乖聽話,好好學習。嗯,觀念一時是不能改變的,那麼為什麼不順應它,慢慢努力呢。梅朵終於又拾起了勇氣。她沒有過多地理會自己漸漸變壞的身體,因為她只想留在這里,月光,孩子們,學校,就像她的家,給她的人生經歷一次洗禮。
看完這本書,我來到電腦前,卻看著電腦有些恍惚,忽而覺得腦子還在那個草原世界翱翔,卻被身旁的高樓大廈阻隔了視線。有很多讀者說,這篇小說真實,真實得讓人心頭發緊,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無法寫出。作者覺遲說,不是小說真實,而是寫小說的人,心靈真實,情感真實,它就是我這些年所看,所感,所想,所念,所期盼的,情感的匯總,它被釋放出來。我才知道,原來真正經過心靈的文字,是不用拚命編織的,不用像平時寫作文那樣,眼巴巴地望著800那個字數格子想得筋疲力盡。也許真的是我經歷得不夠,那些硬背下來的素材,是生硬的,也許我更應該多看看那些能夠讓我心靈顫動的東西。我想說,這雖然不是一本名著,它卻真真實實地讓我感動了。
給這篇文字取名叫做「這么近,那麼遠」, 正是想要表達那種人明明就在眼前,思想卻隔著無窮遠的蒼白無力的刺痛感,就像你以為你終於登上了喜馬拉雅的山峰,卻在欣喜地展望腳下的雲彩的同時,發現不遠處又有一座更高的山峰,而這兩座山峰之間隔著的,卻是萬丈深淵,也許一輩子,也走不到底。覺遲希望能夠通過這本書來找到下一個點亮酥油燈的人,即使知道這是非常非常的困難,她也相信著,有像她這樣熱血的人。我望著鏡中的自己,問,你行嗎?是啊,當然不行,還是從來沒想過。連自己都照顧不好的人,如何照顧別人呢。我自認沒有那麼偉大。
前幾天在《人間》看到一對收養了13個有先天疾病的貧苦夫妻,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只有8歲的大兒子想幫爸爸分擔,就瞞著爸爸獨自上了節目想要贏取一輛拖車,好讓爸爸拉煤不用那麼辛苦。我看了真的很感動,稀里嘩啦的,感嘆他們偉大的情操。我跟爸爸說,他卻說,看這節目感動感動就算了,捐點錢捐點物什麼的都好,但如果真想做善事收養,也要想想自己擔不擔得起這個責任。我突然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是的,爸爸是理智的,他說的對,熱心不能代替全部,因為這個現實太現實了。而那些真正能夠吃苦為了孩子們,去支教的人們,他們又是花了多大的勇氣,花了多大的力氣來說服親人們,毅然決然踏上這條艱苦的道路呢?我卻是不得而知了。也許我們這些「現實」的思想境界,也和這些支教的人們隔了很遠吧。
也許我再不會看著老人家求神拜佛站在旁邊露出不屑的表情了,不會再把奶奶送給我的祖傳玉丟在一邊。是的,信仰會伴隨我們走過一生,既然無法改變,何不順應呢。我們堅信著科學,這難道就不是一種信仰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在彼此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呢。那些無法短時間改變的觀念,就讓它隨著年月,慢慢沉澱吧。總有一天,知識會改變它的。我也衷心的希望,那些失學的孩子們,孤兒們,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好好學習,從而漸漸改變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觀念。
有一天,世界終會變成——這么遠,那麼近。嗯,遠的是距離,近的是心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老師要求3000字,我自己寫的,你可以摘點
E. 酥油簡介
酥油嚴格來講是「起酥油」的一種。它的作用不言而喻。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華,高原人離不了它。 酥油是似黃油的一種乳製品,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脂肪。藏區人民最喜食氂牛產的酥油。產於夏、秋兩季的氂牛酥油,色澤鮮黃,味道香甜,口感極佳,冬季的則呈淡黃色。羊酥油為白色,光澤、營養價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遜牛酥油一籌。酥油滋潤腸胃,和脾溫中,含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頗高。在食品結構較簡單的藏區,能補充人體多方面的需要。 酥油在藏區用途之廣,功能之多,如非親自目睹,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入糌粑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要用到酥油。因為普通人家很少用到這種油脂,蛋糕點、麵包店才會普遍應用需要,所以在大眾市場很難買到。
酥油分很多種,用途也不大一樣。有糖果加工用的,有製作麵包、蛋糕的,還有做奶油松餅的。酥油沒有其他替代品,除非做黃油蛋糕、PIZZA餅底時,可以用黃油,也可以用植物黃油(麥其林)代替,這時沒有分層,是不會起酥的。
酥油是食品工業的專用油脂之一。它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或稠度,用作糕點的配料、表面噴塗或脫模等用途。它是可以用來酥化或軟化烘培食品、使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在加工過程中不致成為堅硬而又連成塊狀,並改善口感。最初,酥油就指豬油。後來用氫化植物油或少數其他動植物油脂製成的酥油消費量大大超過豬油。根據油的來源可分為動物或植物酥油;部分氫化或全氫化起酥油;乳化或非乳化酥油。根據用途和功能性可分為麵包用、糕點用、糖霜用和煎炸用起酥油。根據物理形態可分為塑性、流體和粉狀起酥油(即所謂"粉末油脂")。酥油和人造奶油外表有些近似,但不能作為一類。人造奶油一般含水份約20%,它是餐桌用油,即直接食用,含有較多添加素(色素、風味劑等)。而起酥油一般不直接食用。
國外市場上酥油的品種很多。按以上分類再加以系列化。例如油脂氫化的程度、塑性的大小、充氣率、稠度或粘度、粉末的含油率等等。可是在國內市場上並未見到國產的多種品種,食品工業對此尚未提出多種或特種要求,所以在這方面只是處於初級階段。粉末性酥油國內已有生產,都是微膠囊型,含油量20-80%。
相關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1. 較適合缺乏維生素A的人和兒童食用
2.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患者忌食;孕婦和肥胖者盡量少食或不食。
F. 酥油的點評鑒賞
潘石屹、麥家、安意如、王小山、胡赳赳、姚晨等人均為作者的經歷深受感動,為此特別發文,鳳凰網,新浪網,多家媒體傾力推薦。
梅朵讓我太心疼了,這么偉大的女人,希望更多人來了解她,讀她,懂她。」
——姚晨
自古,小愛為惜,大愛為棄。我為梅朵當初選擇留下的強而震撼、起敬,更為梅朵最後無奈離開的弱而感動、傷懷。
——麥家
這是一首用生命抒寫的善與美的歌,一個足以讓心靈重生的故事。我相信《酥油》出版後,會讓很多人感動和反思。但我想說,這種感動和反思,並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像你一樣,去藏區收養孤兒,更不是說沒有這樣做的人就應汗顏。當今很多人,動輒抱著別人的成功智慧不放,想要從中找到捷徑,而不知人和人之間的差別,就是世界與世界之間的差別,學別人,隔著一個世界,而做自己能做的,隔的不過是一個念頭和一份堅持。我相信你當初聽那個畫師的話,在藏區收養孤兒,可能是一時沖動,可是你沖動之後,還是做了下來。這個世界很多事原本就是這么偶然,但正是因為如此,才更讓人感知,每個人自身所具備的力量。 聽說你寫這本書,是為了通過這種方式,坦承你的一切,以便真正尋找到下一位繼任者。我想,這種尋求,其導致的夢想和力量的傳遞,意義遠遠超過任何一次慈善捐贈。我希望我們大家一起找到方法幫助你達成願望祝福你,你的愛和我們大家的感受才是構成這個世界的真正力量。最後與你分享一句聖言:願每度清晨比前夕更美好,願每個明天比昨天更富饒!
——潘石屹
他們曾一起經歷了那麼多。相識,相處,相愛。雪崩,逃難,在原始森林裡迷路,請求喇嘛幫助,一起尋找孤兒,沒有月光相伴,就沒有梅朵到草原上所完成的一切。你如那天上月亮,將一程一程山水照亮。他們將一切都准備好了,虛妄的生死卻將他們分開了。梅朵和月光最後的相見讓我凄然,想起了倉央嘉措那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許多描寫藏地的書,寫到細節處就失實。 一如《清明上河圖》所展演的萬千世相,《酥油》這副畫卷除了開闔有度的展現了藏地的寥廓純美之外,亦細膩呈現了許多藏人生活的真實及無奈。
——安意如
如果想法只是在於「進入他人生活,把自己也變成他人」而產生的風險的話,未免太過淺薄,雖然江覺遲確實因為到山區拖累了身體——我總得想想為什麼會有人願意做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會放棄明顯「好」的生活而跑到高原深處去照顧那些和自己毫無關系的孤兒。不得不承認,激情、理想、愛,這些東西是存在的。多年來,犬儒生活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放棄和這些美好事物的親近之感,甚至隱隱約約地抗拒,只是因為見識了太多醜陋——如果說醜陋不是最壞的話,還有一種更要命的東西,叫無聊。我們可能被余秋雨式的高調嚇壞了,不敢承認美好事物的真實存在么?怎麼解釋都合理,肯定有人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江覺遲的作為,這是必然,也是遺憾。有人說江覺遲是中國盧安克,我覺得稍有不同,江覺遲更樸素更簡單一些;也有人說江覺遲在用個人之光照亮黑暗,我也沒覺得有那麼嚴重,倒覺得她像個真實版的麥田守望者,在她的草原上,看護著那些孩子,心中充滿美好的力量。
——王小山
全書彌漫著詩歌的氣息與音樂的節奏,彷彿一個靈動的生命在隨風而逝之前,濕化生成了新的胚胎。倉央嘉措有詩雲:「潔白的仙鶴,請把雙翅借我一飛,不會遠走高飛,只到理塘一轉就回。」這句詩,被當作倉央嘉措轉世的密碼。讀完《酥油》,我的第一反應是:活佛有沒有女的?漢人能否當活佛?答案居然是肯定的,中國唯一漢人女活佛叫白瑪卓嘎。興起這樣的疑問,是我覺得江覺遲做了一個活佛應做的事,她的心與活佛一樣,慈悲為懷、滅度眾生。《金剛經》說:「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江覺遲的功德,是我一輩子無法望其項背的。
——胡赳赳
江覺遲的行為,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個叫徐本禹的人,他曾經到貴州省大方縣貓場鎮狗吊岩村岩洞小學與大水鄉大石村大石小學支教。這同樣是一個默默無聞支教者,但徐本禹因天涯社區的文章《兩所山村小學和一個支教者》而被中國人所熟知,後獲選中國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我當然不想要拿江覺遲與徐本禹做比較,但是,假定拿徐本禹支教這一點做一個參照,江覺遲已經不是支教可以涵蓋。如果說徐本禹一個大男人「有一次憋不住了,在沒電的地方呆了半年,太嚮往武漢,一下火車就像到了天堂,高興得喝了一瓶白酒。放假前20天很高興,後20天很憂郁,一想到又要去那邊,就發愁。」江覺遲一個弱女子五年時間在一個自然條件艱苦得危及身體健康,文化背景迥異得難以適應的地方救助孤兒,她承受著怎麼的寂寞?不能說她該獲得什麼榮譽,至少贏得了我的敬意和尊重。
——廖保平
我得承認。我被這本名叫《酥油》的書感動了。做出版10年。第一次,很單純的,被一本書的「真誠」感動。這是一本沉甸甸的。愛之書。不是愛情的愛,是一種更真摯、更稀少、更倔強、更深刻的愛。這本《酥油》就是她在麥麥草原的酥油燈渾濁的光線下寫就的書稿。這本書寫得真實、真誠、真摯。充滿了愛。這是一部關於愛和信仰的書。大愛之書,又充滿了面對信仰沖突的無力。人類終究無法彼此完全接近,即使愛和感動已經排除了那麼多的障礙。這是一部真實得令人不禁摒住呼吸的書。——沈浩波
G. 如何評論《酥油》這本書
很偶然的一次,在圖書館看到了這本書。書的作者是江覺遲,她就是書里梅朵的原形。我看完之後,對書里梅朵的義工之舉感動不已。她放棄了城市裡的生活,偶然在一個喇嘛的介紹下來到藏族草原做老師,主要是針對草原那些孤兒和私生子。然後心裡就有點沖動,也想去做義工。因為心存不忍,每當看到一些孤兒或是老人都很心疼。可是現在許許多多打著慈善的名號但其實並不是真的善舉,讓我覺得有些沮喪。
H. 酥油的內容梗概
書中的梅朵千辛萬苦來到深山草原,把全部的熱情和愛留在這里。從一個如花美眷成為一個百病纏身的女子。為了那一個個尋找出來的孩子,為了那斑駁殘破的碉樓學校,為了給流離失所的孩子們一個庇護所……月光是喇嘛安排幫助梅朵開展工作的當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們一個一個從深山草原里找出來的孩子相依為命。梅朵和月光,漸漸相愛,深愛,經歷生死,不管是遭遇泥石流,還是雪崩,他們不離不棄。
然而,梅朵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了,胃病、貧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廟的力量,可是寺廟救不了梅朵的身體。寺廟甚至救不了孩子們。 梅朵的夢想一直是,教會孩子們最基礎的知識,把孩子們送到縣城讀書。可是最後,她發現,多農喇嘛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被她視為親人,並且是孤兒學校的最堅定的支持者——多農喇嘛,只是想讓這些孩子有一些文化,然後再到寺廟當識字的僧人。梅朵覺得自己的夢想坍塌了,她看著那些孤兒們,他們是多麼想走出草原,可他們的命運,其實早就被註定——只有她和孩子們天真的相信,命運可以被改變。梅朵和月光的爭執越來越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梅朵對宗教的質疑令月光憤怒;月光也無法支撐起梅朵的夢想。梅朵苦苦支撐,終於徹底病倒,回到漢地治病。
碉樓再次廢棄,孩子們重新離散。梅朵離開草原一年多,回到城市,身兼數職,拚命掙錢,一邊治病。然而,麥麥草原在梅朵離開後經受了一場罕見的泥石流災難,大量村民死在這場災難中。災難過後,月光與梅朵斷了聯系,梅朵未能如約歸去,令月光以為,梅朵已經病死。依循喇嘛的指示,月光出家了,立志修行成一位喇嘛,用一生一世來為病死的梅朵和在泥石流中遇難的家人念經超度。等到梅朵再次艱難地登上草原,一切都變了。她終於再次見到了月光,在寺廟的台階上,那個曾經日夜陪伴她的歡樂的青年,他的長發已經剃度。手執經書。穩步,沉著。口念經語。高大的外身,裹著寬厚復疊的絳紅僧袍。至此,月光遠赴尼泊爾閉關修行,梅朵留在草原等待來年春天的到來,重建孤兒學校。
I. 《酥油》講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梅朵來到深山草原,把熱情和愛留在這里。從如花美眷成為百病纏身女子。月光是幫助梅朵開展工作的草原男子,梅朵和月光,漸漸相愛,深愛,經歷生死,不離不棄。然而,梅朵的身體終於支撐不住了,胃病、貧血、吐血。
J. 酥油的讀後感。
昨日在火車上看完了《酥油》,結局讓我覺得惋惜遺憾。謝謝Echo的推薦,這本書,真的就像一盞酥油燈,星星點點,卻能照亮世間的大愛與希望。因為讀得不連貫,所以不像Echo那樣感觸深刻,只是也有無限次,看到兩眼潮濕。
因為和藏區的特殊聯系,自以為對藏區了解得仔細,課可看了這本書後。才會明白自己的淺薄。
麥麥草原是超出我想像的偏遠,那裡的歌謠也悠揚難忘。就是在這樣的一片草原上,能夠看見打馬過來熱情奔放的青年,健碩的康巴漢子。吹口哨唱情歌的,是草原上明亮的月光。月光對梅朵的愛因為細致所以才有了獨特的浪漫情懷。我一直覺得梅朵的支教生活如果沒有月光,那一定是一片黑暗吧。這樣一段含糊不清的戀情,像格桑花一樣,聖潔美麗。只是這些文化沖突就像早就定下的宿命,只有悲劇收場。東月最後收回了月光,梅朵離開了草原。還好,那盞酥油燈還亮著。
記起班哲,阿嘎,蘇拉,小尺呷,還有那些心存大愛的善良人。願這樣的希望,能夠永久不滅。
只是悲涼,覺遲是對哪一個男人,如此瘋狂地熱戀與臆想。
好友Echo在看完本書睡下後卻不自覺地流淚,她如此評價:第一,我覺得女主人公身上有三毛的影子;第二,我突然發現信仰的偏差或者信仰本身居然也具有和時間不相上下的摧枯拉朽的神力;第三,為我們各自實屬不易的生活;第四,為作者溫暖的筆觸和盛大隆重的心意。
摘抄:
1.只有把自己變成一個真實的弱勢者,你才能能夠真切地感受人間的疾苦和貧困。這與你到貧窮中體驗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就好比把兩個人丟進茫茫沙漠,一個有後援,一個無後援。
2.我轉眼打量起尼瑪。這個男人最多不過二十五,典型的康巴漢子。臉上皮膚被紫外線烤成紫軸的顏色,放出黑亮的光芒。窄窄細細的眼,像是有著某種美妙沖動的隱私暗藏在裡面。沉默時,靜悄悄的;沖動時,會不由自主地泄露一絲愜意的神色。一身藏青色氆氌,裹著壯實的身體,看起來高大、陽光,很有味道。
3.那不再像是一個人,更像是一種虛像,虛顯的某種景象。抑或即是一朵綻裂開來的青蓮花。是的,它在慢慢蓬鬆、壯大,周邊綻放出無數蓮花瓣越開越盛,不久,天地之間即是一片絳紅——寺院里,喇嘛身上僧袍的那種絳紅,鋪天蓋地。
4.穿著一身傳統藏式的衣袍,三幅兩襟開擺式的金解緞的衣袍,袖口和下擺均是水獺毛的鑲邊。奶油黃色水獺毛,柔軟而溫暖,看起來像是仍長在動物身體上一樣。耳墜上,脖子上和手上,皆綴滿各色質地的珠寶配飾。黃金的戒指和手鐲,藏銀包珠的耳環,珊瑚和天珠串聯的掛珠、項鏈,鎦金的嘎嗚佛龕。背部,由松耳石、琥珀、珍珠做成的串珠更是琳琅滿目,一直垂落到膝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