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說的創作技巧有那些
小說六要素呀,時間地點人,起因經過結果。除了這些最基本的之外,剩下的就是一些文字上的錘煉了,人物的刻畫,文筆、風景的描繪等等,
很多很多
2. 《小說創作技巧集》最新txt全集下載
小說創作技巧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3. 小說創作基本技巧:從計劃到出版怎麼樣,小說創作基本
1選題策劃;一定是結合市場去做選題。確認選題的同時聯系出版社預約書號。
2根據主題定主題大綱,也就是章節。
3根據章節進行內容創作,才可避免寫到哪了算哪裡。
4稿件齊、清、定後,進行書稿送審,一般是三審三校。
5審核完畢後,國家在版書目才會給你書號和CIP,
6有了這個才能送印刷廠。
7印刷完畢就可以上市發行。
4. 求小說的寫作技巧和基本功訓練
呵呵,你確實有點小白。
1,這個問題其實是偽命題。大眾本來就是各式各樣的臉譜。而如何寫的「鮮明」,這個不在你的技巧,而在設定。
一個宿舍四個女生,一個是高幹大小姐,一個是母親守寡種地拉扯大的農家女,一個是智商很高沒怎麼努力16歲就考上了學校,一個因為多年復讀已經24多歲了。這樣的設定下,要把四個人寫得對比不鮮明,才是困難的事吧?史記里記載過一個小故事,秦丞相李斯做小吏時,看到廁所中的老鼠,又瘦又猥瑣,而倉庫里的老鼠,又肥又雍容,於是發出感嘆,同為老鼠,只因地位身份差別,就如此不同,可況人呢?
人的很多行為、看法,都是根據身份經歷不同而不同的。一個婆婆和一個母親,自然對比鮮明。一個剛剛戀愛視女友如女神的男人,和一個三十多歲玩夠了只想找老婆的男人,肯定十分的不一樣。女主出門了,遇到了話癆計程車司機、喜歡貪污的稅務局公務員、繼承父業入警局的正義警察、年薪百萬的理智高管、不懂人心險惡的單純學生,他們在說話、做事上都不一樣。
記住,與其設定性格,不如設定身份。除了幾個主角,不需要很費力地主意性格。他們的身份象徵,實在是比性格鮮明太多了。
2,如何煉字。
這個很復雜,我們先從一句西方民諺說起吧:第一個形容女人是鮮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則是蠢材。
你覺得這句話很對,是不是?
——且慢。
「那少年郎年可雙十,姿貌玉潔,令人側目。」
覺得此人美否?
但是,姿貌玉潔,是一個非常古典的詞。
沒錯,對於英文寫作,新的詞語不斷被創造,一個個嶄新的描述方法,就尤為重要。然而,對中國人來說,中國的文化,其實是一種追本溯源的文化。這個很復雜,比方說,古人崇拜祖先、嚮往古代。盡管當代中國已經沒有多少傳統文化了,但是文字這個東西,還真是原汁原味的「古代遺物」。那些文字的本意,經過歲月變遷,已經不再是當初的本意了,但是我們的潛意識,還是隱約傾向著那些更加接近文字本意的用法。
我說,此女英姿颯爽,對比「她是個很有男孩子性格的女生,令人忍不住想結交」哪一個更有感覺更簡練?
所以,你明白么?在中國,第一個用明眸皓齒形容女人的,是杜甫,是天才,第二個,也是天才。不要拒絕古典,中國文化的精髓都在古典里。讀古書,慢慢體會到文字本來的面目。這就是最高明的煉字。
另外,一種比較實用的煉字技術,就是不要用電腦打,用手寫。相信我有效,但是原理我就不解釋了,太長,你也沒勁兒看。
3,挺復雜的,三言兩語不能說清楚。我只能說,一樓說的是對的,就是「順序」。但是順序怎麼使用,怎麼操作,如果你今天中午有空的話,我們qq上交流。這個如果不是對面講解,你即使明白了,也不會使用。
5. 言情小說寫作技巧
建議你去看《相思》動畫和觀察劇中人物情感,還要注意時代背景的敘述哦!短片故事版以寄寓相思情的權「紅豆」為線索,故事開頭就借物抒情的回憶了年少時的他和心儀已久的「她」的故事。最後因家庭緣故沒能在一起的哀嘆。
正如王維寫的《相思》,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
6. 小說創作技巧
你可以買創意寫作的圖書!寫作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的!得有豐富的生活經驗還有勤加練習!技巧之類的,自然會領悟到!也可以買《開始寫吧》和《小說寫作教程》,上面很詳細,也很系統
7. 小說的常見創作手法及技巧
小說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有較完整、生動的情節;第三,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因此,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 為"小說的三要素"。
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包括表達方式、寫作方法、修辭手法等。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對比等。像《白楊禮贊》一文借贊美白楊樹挺拔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來贊美北方的農民,採用的是象徵的寫作方法。
修辭手法,也叫修辭方法,是指在寫作過程中,對所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加工、潤色,以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擬人、誇張、借代、反問、設問、對偶、反復等。
小說的寫作技巧:
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情節性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實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環境性
小說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在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它揭示了種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時間、季節、氣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環境描寫對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環境氣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發展性
小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魏晉南北朝,文人的筆記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的雛形;唐代傳奇的出現,尤其是三大愛情傳奇,標志著古典小說的正式形成;宋元兩代,隨著商品經濟和市井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話本小說,為小說的成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清小說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高峰,至今在古典小說領域內,沒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發於此。
純粹性
純文學中的小說體裁講究純粹性。「謊言去盡之謂純。」(出自墨人鋼《就是》創刊題詞)便是所謂的「純」。也就是說,小說在構思及寫作的過程中能去盡政治謊言、道德謊言、商業謊言、維護階級權貴謊言、愚民謊言等謊言,使呈現出來的小說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小說的純粹性是閱讀者最重要的審美期待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是小說,整個文學的純粹性逾來逾成為整個世界對文學審美的一個重要核心
描寫
人物描寫、環境描寫。
人物描寫又分為:語言、心理、神態、動作,身份、相貌、體型、穿著。
正面描寫:作者描述主角。側面描寫:小說中的角色描述主角。
敘述
1).時間先後順序
2).分敘同時發生的事
3).倒敘(回憶)
①先講結果,後講原因。回憶的方式講原因,揭開謎團。
②觸景生情或觸事生情,從而回憶過去。有時因物是人非而傷感。
4).插敘(支線劇情)
①插在開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
②插在中部:為主線劇情做鋪墊的支線劇情。
抒情
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達得朴實真切,震動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適用於抒發強烈而緊張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點是敘述時感情強烈,節奏快、緊張,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間接抒情:話中含話、口是心非、借事喻事。(其特點是抒情含蓄婉轉,富有韻味,感染力強。)
矛盾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因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決矛盾,這個過程中,事物得到發展。
矛盾的產生、維持、延長、消除。
如果矛盾早早解決,故事也就早早結束了,所以需要維持、延長矛盾。
伏筆:伏筆為以後的劇情做鋪墊,製造一個「原因」,目的是為了產生以後的「結果」。
@逐漸清楚
設置謎團,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揭開謎團。
開始不理解的話語,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的理解。
@夢境:
從中得到啟發。
讀者以為是真事,後來知道描寫的是夢。
@中斷:先把某件事說一半,不說另一半,故事發展到一定程度,再說出另一半,成為完整的事。
配角
(1)正面配角:
①能力和主角互補,幫助主角完成事情。
②主角完成事的必要條件或中間人。
2).反面配角:
①敵人,製造矛盾。
②競爭對手。
正面配角也可能變為反面配角,而反面配角也可能變為正面配角。
修辭
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
借代:用一個事物相關的其它事物來代替這個事物。(比喻強調「喻」,借代強調「代」)
擬人:用人的特徵來表現物。
擬物:用物的特徵來表現人。
誇張:擴大或縮小事物的特徵。
呼應:寫了一個事物,後面又出現這個事物。
對比。
襯托: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
粘連:描寫甲事物的詞也用於描寫乙事物。例如:別看我耳朵聾,可是心不聾(「聾」從耳朵轉移到心)。
移就:本來描寫甲事物的詞,轉移到乙事物上,而不用在甲事物上。例如:張三向李四伸出善意的手(「善意的」本來要修飾張三)。
排比:結構一致,語氣一致,意思相關。
對偶:結構一致,意思相對或相反。
頂針(又稱頂真):前一句話的結尾詞作為後一句話的開頭詞。
欲揚先抑:要說一個事物好,先說這個事物不好的方面。
引用:引用名言名句。
小說的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側面描寫通常以他人或事物來反映該人物,又叫側面烘托。小說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為模特兒,綜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跡,如魯迅所說:「人物的模特兒,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是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一般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並有一定發展過程的,因而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這個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還有序幕和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
3.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一部好的小說總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里。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作用是渲染故事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環境、交代人物的社會關系、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8. 中長篇小說寫作技巧
(1)主動:深愛和深情,滿足需求和慾望。
深愛和深情,滿足需求和慾望,就會自發主動的做事。只要有事可做,就有事可寫,這樣劇情就會向前發展。
(2)被動:解決問題和矛盾。
問題來了,不得不解決,這就有事可寫了。
故事發展是起伏的:平靜的生活過久了,問題就會出現。解決問題,重獲平靜的生活,過段時間新的問題又來了。小說中,陽光過後,必有風雨,風雨過後,必有陽光。
事物的發展是曲折前進的: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總方向是前進的。如果沒有曲折,而是直線過程,故事很快就結局了。曲折能讓路變長、變遠,也就是能增加文章的內容。
矛盾沖突:
1.哲學上講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矛盾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動力,因為有矛盾,就要矛盾斗爭和化解矛盾,從而要做很多事,這就有東西可寫。
2.常見的矛盾沖突:情感沖突(例如愛情競爭)、利益沖突(利益斗爭)、觀念沖突(兩人想法不一致)、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慾望與阻礙的沖突、內心兩種不同想法的沖突。
3.維持矛盾(設置阻力來拖延矛盾):有些讀者看小說,替主角著急,希望矛盾趕快化解,可是有些矛盾化解了,小說也就結局了,所以要維持矛盾,使矛盾不要輕易化解。因此對於作者而言,既要構思怎樣化解矛盾,又要構思怎樣維持矛盾。
愛情雙方,一方主動,另一方就要被動。如果雙方都主動,愛情一下子就成功了,故事也一下子就結局了。不僅是被動(女主角),還要有情敵(男二號)和誘惑(女二號),從而使愛情成功變得困難重重。
4.平衡矛盾雙方:在競爭中,如果矛盾一方完全勝於另一方,就沒有競爭可言了。所以矛盾雙方要各有所長,用各自的優勢去競爭。例如男主角追求女主角,而女二號追求男主角。女二號雖然在愛情競爭上佔劣勢,但是女二號更積極的接觸男主角,並善於討好男主角,而且女二號實力強,在男主角危難時,能幫助到男主角,這樣女二號才有和女主角競爭的餘地。
矛盾雙方競爭,不一定是一對一,可以有自己的多人陣營。例如女二號討好男主角的妹妹,讓男主角的妹妹幫助撮合愛情。
矛盾雙方,一方增強,就意味著另一方減弱,所以矛盾雙方都會關注競爭對手的強弱變化。
5.不平衡的矛盾競爭:女主角愛男二號,男主角很被動,完全依賴男二號的放棄:女主角愛男二號,而男主角一直不知道。後來知道時,便心情沮喪和絕望。女二號則趁機追求男主角,這時是男主角對女主角愛情最動搖的時候。再後來,要發生一件事,讓男主角看到希望。例如女主角得知男二號愛的是其她女孩,男主角知道此事後,便看到了希望,於是冷漠女二號,而去追求女主角。
任何事件的產生,都需要原因和前提條件,設下原因或前提條件,就是為後面事件的產生做鋪墊。
寫小說要先產生好點子,然後再想這個好點子在劇情中發生,需要做哪些鋪墊(所需的原因和前提條件),然後去寫鋪墊。
巧合變因果,就要用鋪墊或伏筆:
小說中,巧合寫的太多,讀者感覺很假,如果用因果的形式(原因產生結果),就會顯得自然而然。鋪墊就是先製造原因,從而引發後面的結果,這樣結果就不用以巧合的形式出現了,從而把巧合變成了結果。
鋪墊示例:男主角路上碰見壞人,而一個武林高手正巧經過此處,幫助了男主角,這樣寫,讀者感覺怎麼這么巧。應該改為鋪墊的形式:男主角去看武林大會,武林高手也要去參加武林大會,這就是鋪墊(設置前因),那麼武林高手在路上碰到男主角,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前因產生的後果),而不是巧合。
伏筆示例:女主角小時候遇到樹下畫畫的男主角,於是男主角教女主角畫畫,從此女主角愛上了畫畫。兩人分開數年後,男主角和女主角在繪畫班相遇,看似巧合,又是曾經註定的。
鋪墊和伏筆用法相似,但稍有區別:鋪墊比較明顯(因果關系明顯),而且鋪墊與事件的間距較小(原因很快就會產生結果)。而伏筆比較隱蔽(因果關系不容易看出來,要仔細分析才能得知),而且伏筆(原因)與事件(結果)的間距較大。
能用鋪墊把巧合變為結果,是最好的,如果實在不好設置為因果關系,至少設置為合理巧合。
合理巧合雖然還是巧合,但是巧合程度低,讀者感覺這種巧合的發生,有一定的道理。
例如男主角在繪畫班認識了一個朋友,到這個朋友家做客,發現他的姐姐正是女主角。這就太巧合了,用合理巧合:之前,女主角和男主角在一起閑聊時,女主角說她有個弟弟,喜歡畫畫,男主角說自己也愛畫畫。那麼男主角在繪畫班認識女主角的弟弟,就合理了,女主角的弟弟叫男主角到家玩,也就合理了。
可見,要設置合理巧合,就要在巧合發生前,先說一些事實(女主角說弟弟喜歡畫畫),這些事實就降低了後面的巧合(男主角認識女主角的弟弟,並被弟弟帶到女主角家)。其實這些事實也是巧合,但讀者看不出來這是巧合。
明線是指劇情的發展變化,是可以直觀看見的外在事物,而暗線是角色內心情感的發展變化,需要分析才能得知。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中,明線是物體的發展變化,而暗線是物體所寓意的情感變化。想用一個人的生活來反映一群人的生活時,明線是主角的個人生活,暗線是反映出與主角處境一樣的一群人的生活。
伏筆屬於另一種意義的暗線,因為因果關系不容易看出來。例如「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指一件小事,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大事。
(1)人物描寫
語言和動作、心理和狀態、樣貌和身份。
語言和動作是最基本的。狀態就是角色所處的狀況,心理也是一種狀態,但狀態的概念更大。
心理描寫:1.自己說:主角告訴別人自己的心理(設置一個能和主角談心的人),還有主角內心的自言自語。2.別人說:其他人物說出主角的心理(側面描寫)。3.作者說:作者描述主角的心理。4.不用說:讀者自己去體會主角的心理。
樣貌:相貌、表情、性別、年齡、體型、穿著、攜帶。
(2)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時間、地點、景物、氣候。
社會環境:社會背景、風土人情。
(3)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人物:人物的樣貌和身份。
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情節:人物在環境中的語言和動作、心理和狀態。
(4)細膩生動的描寫
細膩生動使人物更具真實感,而且能增加小說字數。
增加細膩生動:
1.人物和環境的描寫用上:語言、動作、心理、狀態、姿勢和空間位置、樣貌、身份、時間、地點、景物、氣候等。
2.修飾詞用上:名詞前多加形容詞(例如大小、形狀、顏色、材質、歸屬)來修飾名詞,動詞前多加副詞(例如程度、頻度、方式)來修飾動詞。
3.多感觀描寫:視覺、聽覺、嗅覺、冷熱體覺。
細膩的缺點:寫的太細膩,就顯得啰嗦,而且會有讀者認為不重要和想要跳過去的描述。
1.合理的角色:人要有定性,不能前後判若兩人。不要把女孩塑造成男孩的性格,小孩不該說復雜的大人話。角色在特定處境下,應該有特定的情感反應。
2.清楚的角色:角色的情感、性格是清楚明確的,不要給人模糊的形象。
3.讓讀者認可的角色:表現一個角色可愛,不是光靠作者寫「他是一個可愛的人」,而是靠角色的言語和行為來體現他真的可愛,這樣才會被讀者認可。
人物只有在特定的情節中,才會展現出真正的魅力。所以要描寫人物,就需要安排能展現他的情節。例如諸葛亮草船借箭,這樣的情節,把諸葛亮的智慧凸顯出來。
(1)順敘:從前往後敘述,這是最基本的形式。
(2)倒敘:
第一種:作者把故事的時間點切換到過去。
第二種:人物回憶過去。
(3)插敘:
第一種:插入支線劇情(配角的故事),用於輔助主線劇情。
第二種:插入角色的夢境或幻想。角色做夢時,實際生活並沒有向前發展,所以不是順敘。
(4)並敘:分敘同時發生的事,這種用法較少。
發展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關系階段:陌生人-認識的人-朋友(熟人)-戀人。
朋友階段和戀人階段之間可以有個過渡階段:表面上是好朋友,而彼此心裡已有愛意,只是還沒有表白。
階段可以倒退,有些戀人關系,最後降為好朋友關系,例如男主角和女二號就是這樣的結局。
順著(從前向後)構思:一個事件產生後,接下來又會引發什麼樣的事件。
倒著(從後向前)構思:先想出好點子(亮點),然後思考實現好點子需要做哪些鋪墊(一步步實現好點子的過程),於是開始回頭思考。
(1)吸引讀者看下去:
小說要有吸引人的故事簡介和精彩的故事開頭,否則讀者看了故事簡介或故事開頭,覺得沒意思,就不會繼續往下看了,那麼後面寫的再好都沒用。
故事開始,為了吸引住讀者:第一,亮點可以提前到開篇。第二,設置懸疑來吸引讀者的好奇心。第三,讓讀者有所期待,這是吸引讀者看下去的重要手段。例如人們看電視劇,到了睡覺時間,還是繼續看下去,因為想看到期待的事情實現。一個期待完成了,就要創造下一個期待,始終吸引住讀者。
(2)故事起點:
故事起點不一定是事件開端,也可以是事件中期,然後回憶從事件開端到事件中期的過程,之後再從事件中期寫到事件結束。
(3)初始介紹:
新人物登場、來到新環境,都需要說明一下。如果讀者不清楚情況,就會看得一頭霧水。由熟悉新人物或新環境的角色,以聊天對話的方式說明。角色對話不要刻意顯得是給讀者說明情況,那樣角色對話就顯得不自然了。
1.支線劇情都是輔助主線劇情的。
例如:除妖師(主角)上山除妖,但不知道妖在哪裡。設個支線劇情做鋪墊:兩個村民上山砍柴,一人被妖抓,一人逃下山。然後再回到主線劇情:除妖師遇到逃下山的村民,那個村民告訴除妖師妖怪在哪。這樣配角給主角提供信息,幫助了主角。
對主線劇情沒有作用的支線劇情,就沒有意義。支線劇情不是必要的,而且支線劇情不能寫的太多,否則喧賓奪主。
2.前奏:配角的經歷交代故事背景,既支線劇情作為故事前奏。
例如:配角進入客棧,被妖怪吃了,隨後除妖師(主角)進入客棧。這樣配角就先交代了故事背景(客棧的情況)。
3.引出:主線劇情可以引出支線劇情,支線劇情也可以引出主線劇情:從一個人物(配角)引出另一個人物(主角),從一個故事(支線劇情)引出另一個故事(主線劇情)。
例如:幾個配角去看錶演,路上談論主角表演水平高,配角們到了劇院,主角就登場了。隨後故事描述主角,不再提之前的配角了。
4.側面描寫:作者不直接描述主角,而是讓配角說主角怎樣。
例如:配角們聚在一起,談論對主角的看法,或主角的行為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1.主線劇情與支線劇情穿插。主線劇情講主角的生活,支線劇情講配角的生活。
2.主角穿插到各個配角的生活中,使主線劇情和支線劇情融合。
3.同時存在多個故事,且這多個故事地位平等。開始交替變換,最後合二為一:開始看似講述兩批人的兩個無關故事,後來兩批人相識,並融合到一起,成為一個故事。
4.兩代人的故事:這兩代人不一定是長輩與子代,也可以是學哥與學弟。
5.故事裡的故事(戲中戲):故事中的男主角就是小說作家,這樣故事(主線劇情)里又有男主角寫的故事(支線劇情)。
(1)設置懸疑,吸引讀者的好奇心:
1.從懸疑到真相:先設置懸疑,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逐漸揭開謎團。
2.從真相到懸疑:先說真相,然後回憶懸疑到真相的解謎過程。
3.半真相:先把真相說一半,留有懸疑,要想知道真相的另一半,就要繼續閱讀。或者先把最終結果說一半,而另外一半的最終結果,劇情的當前階段還無法確定下來,要等劇情發展到最後,才能確定下來。就是故事的起點設為事件發展的中期,既懸疑到真相解謎過程的中期,然後再回憶事件的起始到事件的中期,再從事件的中期寫到事件的結束。
(2)劇情反轉,給讀者驚奇:
編劇時,要讓讀者意想不到,作者就要先要迷惑和誤導讀者,讓讀者偏離真相,然後再說出真相,讓劇情大反轉。讀者這才知道,之前被作者迷惑,並刻意引導到錯誤的認知。作者也可以設置一個配角,說一些話,刻意迷惑主角,同時也就迷惑了讀者。
意料之外,但要在情理之中,不要荒誕。
角色聊天時,當前抒情:通過當前的事物,引發情感和抒情。關聯抒情:通過當前的事物,關聯到另一個事物,再由這個事物引發情感和抒情。
事生事:如果一個事情完了就完了,後面可能就沒啥寫了。所以寫一個事情時,又藉助此事,引發出其它事情,那就有新的事情接著寫,而且這樣會使文章關聯緊密。
和前面關聯:前面寫過的事物,後面又可以拿來用,或與之建立關聯,這樣使前後關系顯得緊密。
小說各部分雖然要緊密關聯,但是過度的關聯和巧合的關聯,讀者感覺假。例如:去公司面試的路上,救了個人,正巧是公司老闆的妻子,所以面試就通過了,這樣顯得很假。
考慮全面,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處變化應造成多處反應。一個人生活情感和生活處境的變化,會影響到他的戀人和親朋好友,所以寫男主角生活情感和生活處境的變化,就要寫其他人對此事的反應,這也體現別人對主角的關心。例如:女主角和女二號都很關心男主角,男主角出事了,只寫女主角的反應,而忘寫女二號的反應,給讀者感覺女二號對男主角漠不關心。男主角出事了,把每個人對此的反應都寫了,就叫「牽一發而動全身」。
第三人稱小說:作者作為局外人,描寫各個角色,「他怎麼怎麼樣」。
第一人稱小說:作者把自己想成主角,主角自述,「我怎麼怎麼樣」。
第一人稱小說的缺點:
(1)不適合拍成電影,絕大多數劇本都是第三人稱的。考慮長遠發展,就寫第三人稱小說,並避免那些不能拍成影片的描述方式。
(2)第一人稱小說只能以主角的視角,寫主角自己看到和聽到的事情,限制比較大。
(3)主角自言自語的說「我怎麼怎麼樣」,聽著有點怪。
第一人稱小說的優點:第一人稱小說的抒情性強,主角內心情感可以直接、充分的表露出來。而第三人稱小說,情感需要通過角色對話和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沒有第一人稱小說那麼直接和自由。
看小說時,記住情感、問題和矛盾的產生方法與解決方法、寫作技巧、常用字句,作為參考素材,需要建立素材庫。素材庫的每個素材前,都要打上標簽,方便分類和查找。
一個素材可以變成多個素材:
例如《神鵰俠侶》中,小龍女身中情花之毒,自知無葯可救,命不久矣。為了避免楊過殉情,小龍女在斷腸崖寫十八年後與楊過在此相聚,黃蓉則騙楊過,說小龍女被南海神尼救走。小龍女希望楊過因此有活下去的動力,而且小龍女覺得十八年後,楊過也就淡忘她了。參考這個情感素材,獲得啟發:女主角得了白血病,沒有告訴男主角,為了避免男主角殉情,女主角說因為父母工作調動,她要搬家到國外,十年後在此相聚。
1.男主角正是女主角心中嚮往的形象,從而產生愛意。
2.男女主角有共同的情感方式和興趣愛好。如果原本興趣愛好不一樣,男主角就要走入女主角的生活圈,使彼此成為「同一個世界的人」。
3.男主角幫助女主角解決生活困難。
4.男主角幫助女主角實現夢想。
5.守護。例如旅遊時,女孩腳崴了,男孩背女孩下山。
6.常在一起,日久生情
7.一起經歷美好生活。例如約會、聚餐、逛街、旅遊、共同參加有趣的活動。
8.患難見真情,患難中相互幫助而建立情感。
9.討好和投其所好。例如男女主角逛街,女主角趴在櫥窗外,看著一件衣服,可是買不起。後來,男主角打工攢錢,買給了女主角。
10.感動她。例如男主角把打工攢的錢,全都花給了女主角。再例如為幫女主角,自己受傷害。例如忽然暴雪,男主角把衣服給女主角,結果自己凍感冒了。
11.先前積攢的條件。例如女主角是校花,而男主角條件普通,男女主角本不般配,但是男主角小時候幫助過女主角。那時都是小孩,沒有身份差別的意識,女主角當時就愛上了男主角。後來男主角上中學又遇到女主角,女主角還是對男主角有好感。
12.撮合。男主角討好女主角的親朋好友,希望他們撮合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愛情,為男女主角在一起,製造機會。
13.女主角和男二號關系破裂,女主角的情感就會側重男主角。
1.身邊有陌生的異性。例如男主角把女主角的哥哥誤當其男朋友。
2.像戀人之間的行為,被誤會成戀愛。例如女主角當中間人,撮合兩個配角的愛情:女主角幫女配角給男配角送禮,男主角以為女主角愛上了男配角。
3.被動當主動。例如女二號突然跑過來,抱住了男主角,隨後被女主角看見,其實只是女二號單方面的主動。
4.巧合當故意。例如女二號走在前面,而男主角走在後面,被石頭絆倒,撲向女二號,然後被女主角看見。
5.陰差陽錯。例如男主角給女主角買了禮物,卻不好意思送。結果被女二號拿走了,女主角以為男主角給女二號送禮。
6.假意當真意。例如女配角為了擺脫男配角的追求,於是讓男主角冒充她男朋友,結果被女主角看見。
7.省略信息,指代不清。例如男主角是漫畫家,和女二號談論漫畫故事創作,男主角指著漫畫人物說:「這里擁抱應該沒關系吧?」女主角走過聽到,以為男主角想擁抱女二號。
8.妹妹誤會。男主角暗戀女主角,為了接近女主角,就會討好女主角的妹妹。但是這樣,女主角會誤以為男主角愛上女主角的妹妹。
9.主角落入朋友設的局。例如男主角的朋友約男主角出去吃飯,把女二號也叫上,然後男主角的朋友找借口離開,只剩下男主角和女二號。
男主角愛的是女主角,既然女二號在愛情上佔劣勢,就要在其它方面占優勢,從而平衡競爭。如果女主角占絕對優勢,就沒競爭可寫了。
女二號的優勢:
(1)女二號比女主角更積極、更努力的追求男主角,比女主角付出的更多。
(2)女二號更善於討好男主角,更體貼,更留心和滿足男主角的喜好和需求。
(3)女二號家庭條件好、身份地位高,容易幫助到男主角。例如:女二號的父親給男主角安排工作。
(4)女二號討好男主角的妹妹和朋友,給了他們很多好處,讓他們來撮合愛情。
(5)深厚友情:男主角和女二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
(6)償還人情:男主角欠女二號人情,受了女二號的恩惠,要償還人情,就要滿足女二號的要求。
(7)虧欠:男主角叫女二號去幫忙,女二號路上出了車禍,男主角很內疚自責。
(8)聽從:女二號是班長或學生會會長,女二號的父親是校長或男主角的老闆,所以男主角不敢得罪女二號,只得乖乖的聽從女二號。
(9)女二號刻意接近女主角,並和女主角成為好朋友。這是為了有機會勸說女主角放棄男主角,並撮合女主角和其他男孩相愛,或者有機會讓女主角和男主角產生誤會。
9. 關於小說的寫作技巧
1,背景資料 把你准備寫的故事的時代背景及社會背景事先找齊,並且盡量看熟。如果你准備寫的是校園小說也就罷了,但很不巧的,若是你寫的小說時空背景有史籍可查,而你這個作者卻沒有去查過的話,那麼就會很容易出糗了——千萬別寫出唐朝美女春睡醒來把散開的衣襟扣上扣子的情節來啊,要知道,扣子這種東西是一直到明清以後才出現的玩意兒。如果你嫌到圖書館找資料太費時費力的話,網路這種東東是很好的工具喲。當然,也有聰明的小沒沒大聲對我喊:「大姐,我的故事背景是超時空超社會的幻想世界啦,不需要查資料的,全憑我的想像就可以啦。」ok,我承認,這樣做的確是方便不少,但是常常會導致的悲劇下場就是——因為沒有時代社會的親切感與熟悉感而讓人覺得空洞無稽。 2,故事綱要 這個部分可能關繫到一定的文字駕馭問題——把你想要寫的故事主線整理出來,分成十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情節控制在一萬字左右。除非你是那種只寫我愛你愛我就能把人感動得一塌糊塗的風花雪月文字高手,否則最好還是加幾條副線吧,不然你的故事很容易平淡乏味的讓人想渾渾欲睡!綠痕寫的系列套書之所以引人入勝讓人讀了欲罷不能,主要就是因為情節性強。她在男女主人公的情愛糾葛外常常會穿插國仇家恨、幕後黑手、搞笑反角來當副線,然後再把那一隻只黑手發展成下一本書的主線人物,讓那些曾是主角的人物退居二線充當配角,讓人讀來相印成趣,這也是系列套書常常畢單行本小說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當然附帶一提,定好情節後及主副線後,記得前後在推敲一遍以保持故事情節內容的前後一致,不要出現自相矛盾的漏洞。 3,角色設定 這部分工作最好和上面的工作同時進行,因為角色的身世性格往往會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故事的情節發展亦 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徵,盡量不要讓筆下的人物做出天方夜譚般違背自身性格的行為,那會給讀者在瞎掰的感覺。角色的自身設定最好豐滿一些,尤其是男女主角的設定,越是完整,故事情節就越容易發展,人物的設定一般根據其時代社會背景以及自身身世決定性格,作者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不僅是人物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會這樣做。容貌倒是其次,只要能符合人物性格、情節發展,主角們不一定要個個都是人間絕色、潘安再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人物設定的太過符號化——不是好人,就是壞人,好人就一定天真善良到底,壞人就一定一世為非作歹,那是給小朋友看的卡通片,基本上這世上沒有什麼絕對的好人和壞人,有矛盾紛爭發生,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弱點和利益出發點。 角色設定的次序一般是先決定主角,然後在定主要配角、次要配角,最後才是路人甲乙丙丁。通常主角與故事情節要互相配合,配角要為主角和情節服務,盡量不要讓配角過於搶眼,以致踏入「好情節看主角,好人物看配角」的怪圈。自己偏愛的或者比較完美的配角,原則上能殺的就殺,能流放的就流放,總之一旦完成任務最好及早下台一鞠躬,不要留在台上和主角搶戲份(實在喜歡的話,另外在為他/她寫本書就是了)。 所有的角色都搞定後,最好可以排一張人物關系發展表,與故事大綱參照對比一下,看看有無矛盾之處。 ok,作好了以上幾個步驟,你就可以開始動筆寫小說了
10. 小說寫作技巧
小說寫作技巧:
一、充分准備,打好基礎 寫作短篇小說與寫作中、長篇小說一樣,在寫作前必須進行充分的准備。首先,在執筆 寫小說之前,必須具有一定的思想修養和生活積累。其次,讀過較多的文藝作品,喜愛文學創作,有一定的文藝修養和文藝理論的基礎常識。茅盾在《創作的准備》開頭就指出:"世 界文學史上的巨人們遺留給我們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們畢生的文學事業的經歷,就是這題 目--'創作的准備'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論家們從這些文學巨人們的業跡研究分析解釋, 寫了很多論文,數十萬言一厚冊,也就是給這題目作注腳。"再次,在寫作小說之前,從事 過表達方法的基本練習,並從事過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寫的寫作練習。"一個初學寫作者最好 多做些基本練習,不要急於寫通常所謂小說,不要急於成篇。所謂基本練習,現在通行的'速寫'這一體,是可以用的。不過我覺得現今通行的'速寫'還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儼然已是成篇的東西,而不是練習的草樣了。作為初學寫作者的基本練習的速寫,不妨只有半個面孔,或者一雙手,一對眼。這應當是學習者觀察中恍有所得時勾下來的草樣,是將來的精製品所必需的原料。許多草樣結合起來,融和起來,提煉起來,然後是成篇的小說。"(《茅 盾論創作》第358頁)所以,我們要學習寫作小說,必須從思想、生活、技巧各個方面下苦功,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能絕對化。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等思想、生活、技巧三關都完全過好之後再進行創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經驗說明,初學寫作者就是要勇於創作實踐,寫是最好的基本訓練。不要怕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小說創作和其它文體 的寫作一樣,沒有什麼捷徑,小說的技巧只有自己從多次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別人的技巧,只能作借鑒,創作還是要靠自己。
二、認識生活,熟悉人物 創作需要生活,對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無法反映和表現生活。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源泉,人是社會諸關系的總和,只有熟悉、理解社會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類人物。不 熟悉、不理解各類人物,就無法進行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小說寫作。茅盾在談他怎樣開始小說創作時說:"我是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動亂中國的最復雜的人生的一幕,終於得了幻滅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執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燼從別方面在這迷亂灰色的人生內發一星微光,於是我開始創作了。我不是為的要做小說,然後去經驗人生。"他還說;"好管閑事是我們做小說的人最要緊的事,你要去聽,要去問。"(《創作的准備》)因此,一個小說作者應像阿·托爾斯泰說的那樣:"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體之中;他是一個參加者。"
小說寫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飲食男女之類,能成為小說素材的"生活",至少應該有三個條件:
1.具有較鮮明、生動的形象;
2.具有獨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因此,當作者在觀察生活的時候,無論對人物、對故事、對環境,都應從上述三點出發,勇敢地揚棄那些瑣屑的、紛紛擾擾的"流水帳",抓住真正有用的寫作素材,滲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 三、嚴格選材,深入開掘 1931年,沙汀和艾蕪寫信給魯迅,請教短篇小說的題材問題。魯迅回信說:"只要所寫的是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東西,那就無論他所描寫的是什麼事情,所使用的是什麼材料, 對於現代以及將來一定是有貢獻的意義的。為什麼呢?因為作者本身便是一個戰斗者。兩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現在能寫的題材,動手來寫的。不過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不可將一點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豐富自樂。" 高爾基也說過:"在短篇小說中,正如在機器上一樣,不應該有一個多餘的螺絲釘,尤其是不應該有多餘的零件。" 這就告訴我們,寫作短篇小說必須嚴格選擇題材,深入開掘。那麼,短篇小說怎樣進行題材的選擇和主題的開掘呢?
選材
(一)擷新去陳,根據時代需要選材。短篇小說的題材是沒有什麼限制的,凡是人類涉足的領域、產生的事件,都可以經過選擇作為作品的題材。但是,從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來考慮,我們就必須擷新去陳,盡量選擇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所需要的題材來寫。
(二)以小見大,根據體裁特點選材。短篇小說這種體裁的形式特點,要求作者不能象寫長篇小說那樣寫人生的縱剖面,而必須寫人生的橫斷面,就象是橫著鋸斷一棵樹,察看年輪可以知道樹齡一樣,短篇小說雖寫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窺見整個人生。魯迅、 茅盾、巴金等作家為了在短篇小說中反映他們所處的時代,在寫作短篇小說時,都是選取主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為題材的。因此,有經驗的小說家在談創作經驗時就指出,創作短篇小說必須善於"截取"、"選擇"。如王蒙在《談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中就說過,短篇小說構思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廣闊的、浩如煙海的生活事件里,選定你要下手的部位。它可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個美好的畫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點回憶,一點情緒,一點印象,而且你自己還一時說不清楚。這個過程叫作從大到小,從面到點,你必須選擇這樣一個'小',否則,你就無從構思無從下筆,就會不知道自己寫什麼。"
(三)揚長避短,根據自己生活選材。一般來說,作者應該寫自己熟悉的題材,因為這些題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積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寫起來容易駕馭,而且能寫得生動、深刻。當代小說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從寫自己生活經歷中的人和事開始走上小說創作道路的。 選材是短篇小說寫作中的第一個重要的環節。選材的目的在於從大量的素材中選取可以寫入小說中的題材--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片斷。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具有從紛紜的生活現象中"捕捉"題材的能力。這種"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片斷的能力,對於小說創作極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說選集後記》中指出:"在橫的方面,如果對於社會生活的各樣環節茫然無知;在縱的方面如果對於社會生活的發展方向看不清,那麼,你就很少可能在繁復的社會現象中,恰好地選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為短篇小說的題材。"所以,短篇小說在選材時,不能只著眼於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著眼於把生活的側面、片斷放到整個時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會的"縱"的和"橫" 的兩個方面,善於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東西,從而由時代和社會的一角反映出時代和社會的全貌,使讀者從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騰澎湃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