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趙樹理的鍛煉鍛煉的賞析,謝謝各位了啊
《「鍛煉鍛煉」》作者趙樹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縣人。1943年發表成名作《小二黑結婚》而蜚聲解放區文壇。建國後出版短篇小說集《下鄉集》、《趙樹理小說選》及長篇小說《三里灣》、長篇評書《靈泉洞》(上)等。趙樹理的小說多以華北農村為背景,堅持用現實主義方法反映農村社會的變遷和存在其間的矛盾斗爭,塑造農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時,堅持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創作與農民的閱讀心理、欣賞習慣相一致。這種創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鮮明的民族色彩。
趙樹理的短篇名作《「鍛煉鍛煉」》,首刊於1958 年8月號的《火花》雜志,緊接著《人民文學》在9月號上轉載,當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五八年短篇小說選》,將其作為「頭題」佳作收入選本之中。這篇很有特色的小說在讀者中間反響熱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見。《文藝報》1959年春召開座談會,並辟「文藝作品為何反映人民內部矛盾」專欄,以7、9、10三期相繼發表12篇文章,對此篇小說展開爭鳴,另在《火花》、《人民文學》、《北京文藝》等雜志也發表了評論。
在討論中,大多數意見持肯定態度,認為它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人民內部矛盾的復雜性,相當生動地描繪了農村中象「吃不飽」「小腿疼」這一類農村婦女與基層幹部的形象。但是,在反「右傾」的政治背景下也發表了一些偏頗意見,認為《「鍛煉鍛煉」》不但不是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說成醜化農民和歪曲了現實。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對「修正主義」時,將這篇作品以及趙樹理的《套不住的手》、《實幹家潘永福》等表現「實干」、講究「實利」的幾篇小說,誣稱為「中間人物論」的代表作。在十年浩動中,趙樹理這位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寫中間人物的祖師爺」,關押批鬥,含冤而死。
其實,在浮誇風、共產風一陣緊似一陣的時候,趙樹理以其冷靜和嚴肅態度創作了《「鍛煉鍛煉」》等面對現實敢於揭露問題的小說,這正標志了趙樹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氣、有使命感的作家,為當代文學歷史留下了不可泯滅的篇章。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與山西大學聯合編輯出版了《趙樹理文集》,周揚在序言中以「卓見和勇敢」稱贊趙樹理的為人與為文。
《「鍛煉鍛煉」》產生於「問題小說」貶值,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受到嚴峻考驗的時候。作者仍堅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反映農村生活,不諱飾小農意識的頑固,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落後婦女——「小腿疼」、「吃不飽」的藝術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惡勞、撒潑鬧事,「吃不飽」的貪吃懶做、撥弄是非、背後攛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農民消極落後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農民的艱巨性和清除小農意識的長期性。
小說還從更深的意義上揭示農民群眾中消極落後意識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於黨的某些幹部對其採取了姑息縱容的錯誤態度。它並不孤立地描寫「小腿疼」、「吃不飽」損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談舉止,而是同時描寫社主任王聚海對其不講原則、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風,從而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中人民內部矛盾的復雜性及解決矛盾的症結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風,使「爭先社」里解決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輕的副主任楊小四等人身上,並使楊小四等人採取了與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說由表現農民內部的思想意識斗爭進而表現幹部隊伍中思想作風的矛盾,既明確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評中農幹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問題」的小說主旨,顯露了批判矛頭所向,從而體現了趙樹理小說的現實主義深度。
《「鍛煉鍛煉」》採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構建作品、刻劃人物的方法。它以情節連貫、富有懸念的故事作為小說骨架和結構線索,在娓娓動聽的故事敘述中,逐漸顯現出王聚海、楊小四、「小腿疼」、「吃不飽」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間的復雜關系。它以傳統的白描手法表現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跡;它也點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過總是將情景融於故事的敘述之中。小說語言既吸收了華北農村的群眾語言,又擷取了民間文學中的語言精華,顯得質朴自然、簡煉生動、幽默風趣、流暢上口。這種「沒有浮泛的堆砌,沒有纖巧的雕琢,朴質而醇厚」的「大眾化技巧」,(茅盾《論趙樹理小說》)在這篇小說中幾近爐火燉青的地步。
『貳』 如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和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1、從分析人物的描寫入手。
()正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來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從而反映作品的主題的描寫。
①通過肖像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肖像描寫它的作用不只是在於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特徵,而是為了更好的以「形」傳「神」。
例如《故鄉》中對閏土的描寫:「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項帶銀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這寫出的是一個活潑、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閏土卻變成:
「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這是一個飽經憂患、歷經滄桑,已變得麻木遲鈍而又非常自卑的人了。小說通過對閏土的肖像描寫,生動地表現了他性格的巨大變化,從而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給人民造成了苦難。
②通過語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有幾處個性化語言描寫,如「咱們中間可有些小小的事情辦一辦。對不對,克羅旭?」「是呀,是呀,小乖乖。我不能讓事情擱在那兒牽腸掛肚。你總不至於要我受罪吧。」「„„我覺得更滿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錢。這樣,你愛做多少台彌撒給誰都可了!„„」「克羅旭,你這些話保險沒有錯嗎?可以對一個孩子說嗎?」句句話語,把一個貪欲十足的守財奴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③通過動作行為刻畫人物形象。
例如:小說《守財奴》中「搶梳妝匣」一處動作描寫:「老頭兒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這一「縱」一「撲」寫得生動極了,使人如見其形,如窺其靈魂,把一個金錢狂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
(2)側面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側面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他人的言行,來間接刻畫人物的描寫。
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對賈寶玉的形象刻畫,就使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
林黛玉從王夫人口得知賈寶玉是一個孽胎禍根,是一個混世魔王;從母親口中得知賈寶玉頑劣異常,極惡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結果一見,卻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這些側面描寫的目的是欲揚先抑,它極大地豐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認同感。
2、從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
小說的故事情節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閱讀小說,
既要緊緊抓住人物某個動作或某個事件,同時,也要注意小說情節的曲折跌宕。高考中涉及到的小說往往是微型小說,雖然它寫的是小題材,擷取的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斷,卻是生活內容的高度濃縮,應該說正是這高度濃縮的故事情節凸顯了人物形象。
例如小小說《同意》:秘書送進一份文件。王廠長像往常一樣拿起筆輕松熟練地在上面寫下「同意」二字。突然,他睜大了眼睛,筆從他無力的手中滑到了辦公桌上。第二天,他離開了他熟悉的辦公室。這篇小小說故事情節簡單,但卻把一個只知「同意」的糊塗廠長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從而諷刺了社會上一部分官員不分具體事件,只知道動用手中的權力,結果輸得一塌糊塗的形象。由此可見,小小說的故事情節常常是以小見大,以微見著,所以閱讀時,必須透過情節來分析人物形象。
3、從分析小說的環境入手。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人物的活動,事件的展開,總是在一定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小說的環境描寫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的作用外,還有烘託人物性格的作用。
例如孫梨《荷花澱》開篇水生嫂「月下編席」那段環境描寫,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詩意:「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這段描寫很有詩意,它使人物猶如仙子,與明月、清風、銀白的水、透明的霧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構成了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景色又與具有著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應,彼此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靈美。
在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中,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要素。閱讀小說時,只有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叄』 《鍛煉鍛煉》趙樹理小說民間性!!!
它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人民內部矛盾的復雜性,相當生動地描繪了農村中象「吃不飽」「小腿疼」這一類農村婦女與基層幹部的形象。但是,在反「右傾」的政治背景下也發表了一些偏頗意見,認為《「鍛煉鍛煉」》不但不是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說成醜化農民和歪曲了現實。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對「修正主義」時,將這篇作品以及趙樹理的《套不住的手》、《實幹家潘永福》等表現「實干」、講究「實利」的幾篇小說,誣稱為「中間人物論」的代表作。在十年浩動中,趙樹理這位與人民保持血肉聯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寫中間人物的祖師爺」,關押批鬥,含冤而死。
其實,在浮誇風、共產風一陣緊似一陣的時候,趙樹理以其冷靜和嚴肅態度創作了《「鍛煉鍛煉」》等面對現實敢於揭露問題的小說,這正標志了趙樹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氣、有使命感的作家,為當代文學歷史留下了不可泯滅的篇章。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與山西大學聯合編輯出版了《趙樹理文集》,周揚在序言中以「卓見和勇敢」稱贊趙樹理的為人與為文。
《「鍛煉鍛煉」》產生於「問題小說」貶值,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受到嚴峻考驗的時候。作者仍堅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反映農村生活,不諱飾小農意識的頑固,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落後婦女——「小腿疼」、「吃不飽」的藝術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惡勞、撒潑鬧事,「吃不飽」的貪吃懶做、撥弄是非、背後攛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農民消極落後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農民的艱巨性和清除小農意識的長期性。
小說還從更深的意義上揭示農民群眾中消極落後意識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於黨的某些幹部對其採取了姑息縱容的錯誤態度。它並不孤立地描寫「小腿疼」、「吃不飽」損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談舉止,而是同時描寫社主任王聚海對其不講原則、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風,從而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中人民內部矛盾的復雜性及解決矛盾的症結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風,使「爭先社」里解決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輕的副主任楊小四等人身上,並使楊小四等人採取了與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說由表現農民內部的思想意識斗爭進而表現幹部隊伍中思想作風的矛盾,既明確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評中農幹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問題」的小說主旨,顯露了批判矛頭所向,從而體現了趙樹理小說的現實主義深度。
「山葯蛋派」的開創者趙樹理,以其巨大的文學成就被稱為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於晉東南這片家鄉的土壤,熟悉農村,熱愛人民,大量描寫了晉東南獨特的區域民俗事象,或作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進人物性格發展的手段,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族特色。
趙樹理小說的可貴之處就在於:通過自己的審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變成活生生的文學創作題村,具體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區的農村生活,為我們展出了一軸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
趙樹理小說幾乎涉及了晉東南民俗的各個方面,舉凡生產勞動、飲食居住、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民間文藝都有描寫,最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家庭、家族和鄉里社會的民俗。
在《三里灣》第二節里,介紹了王寶全、王金生的居住環境,按東西南北的順序介紹了窯洞房子及使用習俗。例如西邊四孔窯洞的分工是這樣的:金生、玉生兄弟倆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寶全老兩口住一孔。女兒玉梅住一孔,但卻是套窯,與父母住的那孔窯相通,有窗無門,進進出出必須經過父母的門。這表明,一方面閨女大了,需和父母分開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謹防越軌亂禮,和父母的窯洞串在一起,一舉一動都可受到父母的監督、約束。在這里,窯洞已不是簡單的物質客體,而是寄寓了傳統的民俗心理,成為一種綜合的文化現象。
《三里灣》還描寫兩個舊式大家庭的勞動分工、經濟分配、生活管理以及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復雜的關系,揭示了家長權威和舊倫理觀念對舊式家庭的影響。《李家莊的變遷》里「吃烙餅」這一晉東南鄉里民俗的描寫,更富有深刻的社會內涵。「吃烙餅」的民俗特點是,村裡發生了糾紛,由雙方當事人請村落的頭人、族長或地方上有影響的人物,在吃烙餅的過程中評理,地點設在村子的廟堂里。等評理人作出裁決後,輸了的一方要承擔責任並付給吃烙餅的費用。小說中寫農民張鐵鎖與村長李如珍的侄兒發生糾紛,村長武斷地評張鐵鎖輸理,霸佔了張鐵鎖的土地,並讓他付出吃烙餅的費用。張鐵鎖回家後氣憤之下說了幾句過頭話,被村長的人聽到,就把他們夫婦鋃鐺入獄,最後賠了土地與房產,才了結此難。作品深刻揭露了集神權、政權於一身的封建勢力代理人,依靠軍閥統治者支持,對勞動人民殘酷的壓迫。
二、戀愛婚姻習俗。
趙樹理小說中有大量戀愛婚姻習俗描寫,藉以反映農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時代精神。《小二黑結婚》里的三仙姑,30年代嫁給於福時,剛剛15歲,是前後庄第一個俊俏的媳婦。但是在落後愚昧的迷信思想影響下,漸漸成了一個裝神弄鬼、爭艷賣俏的女人。她「雖然已四十五歲,卻偏愛當個老來俏,小鞋上仍要綉花,褲褪上仍要鑲邊」,每天都要塗脂抹粉,喬裝打扮一番。作者活畫出了一個病態心理和被扭曲了性格的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買賣婚姻帶來的惡果。《登記》里的小飛蛾本來已有個相好的叫保安,可是父母卻把她嫁給了張木匠。她雖然極不情願,可還得按照傳統婚俗頂著紅頭蓋,吹吹打打被抬到婆家,任青年小夥子鬧新房,照慣例在大年初一由兩個婦女攙著到各家磕頭、拜年,帶丈夫「回娘家」。後來因和保安交換了愛情信物,而被張木匠毒打,婆婆和鄰里也認為她「名聲不正」。小飛蛾的婚姻悲劇,也是由封建禮教造成的。《邪不壓正》則表現了婦女對以勢壓人的不合理婚姻的反抗,反映了當時錯綜復雜的階級矛盾和時代的變遷。《登記》中的「羅漢錢」,是小飛蛾和艾艾母女兩代人都曾用過的愛情信物,也是晉東南特有的習俗,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
三、民間文藝表現手法的運用。
趙樹理成功地借鑒民間文藝里「講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設環扣,引人入勝,使情節既一氣貫通,又起伏多變。語言運用上,大量提煉晉東南地區的群眾口語,通俗淺近而又極富表現力,使小說表現出一種「本色美」。
『肆』 根據鍛煉鍛煉分析趙樹理小說藝術特點
他的小說經常採用農民群眾民間語言,從藝術的角度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對落後人物的成功塑造。
『伍』 《鍛煉鍛煉》趙樹理的問題小說創作背景是什麼
《「鍛煉鍛煉」》產生於「問題小說」貶值,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受到嚴峻考驗的時候。作者仍堅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反映農村生活,不諱飾小農意識的頑固,成功地塑造了兩個落後婦女——「小腿疼」、「吃不飽」的藝術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惡勞、撒潑鬧事,「吃不飽」的貪吃懶做、撥弄是非、背後攛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農民消極落後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農民的艱巨性和清除小農意識的長期性。
小說還從更深的意義上揭示農民群眾中消極落後意識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於黨的某些幹部對其採取了姑息縱容的錯誤態度。它並不孤立地描寫「小腿疼」、「吃不飽」損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談舉止,而是同時描寫社主任王聚海對其不講原則、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風,從而真實地反映了農村中人民內部矛盾的復雜性及解決矛盾的症結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風,使「爭先社」里解決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輕的副主任楊小四等人身上,並使楊小四等人採取了與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說由表現農民內部的思想意識斗爭進而表現幹部隊伍中思想作風的矛盾,既明確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評中農幹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問題」的小說主旨,顯露了批判矛頭所向,從而體現了趙樹理小說的現實主義深度。
『陸』 怎樣分析小說中的人物
生問:您在10月11日的《小說閱讀要點》里提到: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最為重要。請問,怎樣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呢?
師答: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樣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的描寫,形象而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人物、情節、環境被稱做小說的三要素。在中學語文學習中,一般把小說當做記敘文,但它和一般的記敘文不同。小說可以虛構人物、情節,記敘文則是寫真人真事。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
第一,可以從人物自身的語言來分析。語言描寫,指人物對話和獨白。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應是他身份、經歷、思想感情的反映。例如,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中,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刻畫出警官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詐多變、趨炎附勢的卑劣形象。
第二,可以從人物自身的行動來分析。行動描寫,指人物的行為、動作。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動作活起來的,人物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意識支配的,因此,人物的行動反映著人物的思想和內心世界。例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寫道:「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這個「摸」的動作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窮困潦倒的境地。
第三,可以從人物的外貌來分析。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折射出人物的經歷、命運。例如魯迅的《故鄉》中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就反映了閏土性格和命運的變化,從而揭示出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之深。
第四,可以從情節的發展來分析。所謂情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人物性格總是在情節的發展中逐步展現的。例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於勒》中,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塑造就是通過情節的展現來完成的。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不同變化,展現了他們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本質,也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現實。
第五,可以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思想活動的描寫。心理描寫也是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質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泰格特的小說《窗》中有這樣的描寫:「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有幸能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麼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呢?」這段心理描寫,把人物極度膨脹的私慾和強烈的佔有欲表現了出來。
以上介紹了分析小說中人物的幾種方法,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要注意綜合運用。
另:http://tieba..com/f?kz=532814654
『柒』 趙樹理《鍛煉鍛煉》的內容概括
圍繞爭先合作社對外號「小腿疼」、「吃不飽」這兩個落後女社員的教育過程,敘述了社主任王聚海和楊小四為代表的幾個青年幹部所採取的不同工作方法之間的矛盾沖突。
作者通過「擺出事實」的樸素敘述,間接地反映了50年代後期的農村現實,「小腿疼」和「吃不飽」的形象正是當時農民缺少吃穿和勞動積極性下降的反映。
作者在批評她們的自私、懶惰習氣的同時,對她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處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對楊小四等幹部的工作作風和「不把人當人」的態度予以質疑和針砭,這是小說的潛在主題,也是作者現實主義精神的可貴體現。
藝術特色
小說情節完整,有頭有尾,線索單純;敘事寫人多用白描,以人物自己的行動和對話來刻畫形象;語言口語化,通俗易懂,簡潔洗練,生動風趣。
《鍛煉鍛煉》採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構建作品、刻畫人物的方法。它以情節連貫、富有懸念的故事作為小說骨架和結構線索,在娓娓動聽的故事敘述中,逐漸顯現出王聚海、楊小四、「小腿疼」、「吃不飽」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間的復雜關系。
它以傳統的白描手法表現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跡;它也點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過總是將情景融於故事的敘述之中。小說語言既吸收了華北農村的群眾語言,又擷取了民間文學中的語言精華,顯得質朴自然、簡煉生動、幽默風趣、流暢上口。這種「沒有浮泛的堆砌,沒有纖巧的雕琢,朴質而醇厚」的「大眾化技巧」。
『捌』 跪求這幾個小說人物簡短介紹《三里灣》裡面的常有理和能不夠以及《鍛煉鍛煉》裡面的小腿疼和吃不飽
村長范登高,是個老黨員老幹部,作為一個個體農民,他很自私,在土改中多分了好地而比別人「翻得高」,不關心群眾疾苦,只顧自己發財。思想與農業合作化格格不入。從自私自利出發,反對擴社,阻撓開渠。他擺出老革命的架勢,常常以維護黨的利益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千方百計保護私利
。
「糊塗塗」馬多壽是個封建落後自私的中農典型,在政治上保守糊塗,在謀私利方面精明能幹,甚至是用「糊塗」的名聲掩蓋自私的行徑。利用范登高的錯誤反對擴社,利用老婆「常有理」的胡攪蠻纏阻撓合作社開渠。在家庭生活中,頑固維護「馬家院」生活方式,小鐵桶一般保持一定程度的封建秩序,不準媳婦們參加家庭大事的討論,不許兒子跟這個那個戀愛,而逼迫他與老子看中的人結婚。最後反而弄巧成拙,兒女們革老子的命,馬家院四分五裂。
袁天成是三里灣的老黨員,但卻是個「兩只腳踏在兩條路上」的人,在黨內受教育,參加了合作化,回家又受到老婆「能不夠」的領導,盡力維護個人利益 ,他老婆是個逞能自私而又愚昧無知的潑婦,有一套損人利己的人生哲學,一套「攪家婆」的小本領,村裡人對她的評價是「罵死公公纏死婆,拉著丈夫跳大河」。
正面形象是黨支部書記王金生一家,王金生是個農村優秀幹部典型,富有自我犧牲的高尚精神,朴實誠懇的工作態度,精明細致的工作作風。善於從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從容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善於按照事實的發展規律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