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老舍的《茶館》這篇小說中,有什麼細思極恐的情節嗎
有好多讓我們深思的地方,讓我們一想起再與今天做一下對比,真的好多事都讓我們接受不了,特別當時清朝的那些法律。
許多老百姓就被活活的餓死,老百姓們是不敢怒也不敢言,在當時幾乎遍地都有耳目,稍有一句話說的不對就會被砍頭,在許多時候老百姓們通過眼神交流,我們細細一讀就感到令人打寒顫,要是發生在如今社會自己該怎麼辦。
2. 《茶館》的結局是什麼
老舍原著中最後的結局是:小劉麻子與沈處長准備將王利發的茶館「沒收」,版然後改造成一傢俱權樂部,實則是用來收集情報的,就在小劉麻子跑去向王利發說這個「好消息」時,發現王利發已經上弔死了。
在謝添1982年拍攝的電影版中的最終結局是:落魄並且對今後生活毫無期盼的王利發、秦仲義、常四爺三人,在給自己灑完紙錢後,鏡頭畫面定格於紛揚飄落的紙錢,然後全劇終。
3. 《茶館》的主要人物及其最後的命運
《茶館》主要人物及結局:
1、王利發,裕泰茶館的掌櫃,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和他的處世哲學,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只可惜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卻始終無法抵禦黑暗的舊中國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最後他安頓好家人,與多年結交的友人相互道別之後,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然後懸梁自盡——安然了結了一生。
2、常四爺,他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開始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
最後常四爺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地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頭」,他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他悲憤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3、松二爺,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
4、秦仲義,裕泰茶館的房東,是維新運動後出現的新生民族資本家。他年輕時血氣方剛,態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於同有權有勢的龐太監作斗爭。他有一個自認遠大的理想,就是「實業救國」。
秦仲義天真地以為用經濟競爭的手段就能戰勝洋人,救國救民。但經過幾十年的「實業」卻被國民黨政府沒收了,徹底破產。
晚年心如死灰的秦仲義到老年卻悟出一個荒唐的「道理」:「有錢就應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千萬不能幹好事!」
(3)小說茶館結局擴展閱讀:
《茶館》是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這些都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
本劇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4. 與《茶館》一樣,在《四世同堂》中老舍更大篇幅的描寫了「壞人不得好死」的結局,請問你怎麼理解
《四世同堂》被評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是唯一正面描寫抗戰時期普通民眾生活的長篇小說,它真實的反映了北平人民在異族侵略者的統治下靈魂遭受凌遲的痛史,剖示了他們封閉自首、苟且敷演、惶惑偷生的思想精神負累,並進而對民族精神素質和心理狀態進行了清理透剔的反省,提供了映現40年代淪陷區人民心態的一面鏡子。今日的我們依然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弱質心理,也會從中受到奮起反抗的鼓舞,最終歸於平靜,在歷史的長河中與一切達成和解。"小羊圈裡,槐樹葉兒拂拂的在搖曳,起風了"。
5. 老舍的<茶館>原著故事梗概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
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又過了三十年,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沖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5)小說茶館結局擴展閱讀
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時光,它所反映的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點和面,而是加入了縱深的時間軸,那是一個立體的時代的變遷。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二十年後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後的抗戰勝利之後。
茶館里的人隨著時間老去,茶館里發生的事情雖然有著各個時代鮮明的特徵卻又與前後絲絲相扣;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的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個社會可以被老舍先生縮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館之中,在這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場的三個主角——王掌櫃、秦二爺和常四爺,除了掌櫃是在每幕都出場串起一個個故事之外。
松二爺和常四爺的生活變遷反而被放在了幕後。但是仔細咀嚼這幾個人的遭遇,其實恰恰是最能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
6. 老舍茶館小說卷主要內容
老舍的《茶抄館》展示了戊戌變法襲、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小說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
(6)小說茶館結局擴展閱讀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獲》雜志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作者: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7. 老舍的《茶館》原著只有三幕嗎
《茶館》可以說是老舍的經典之作,每次看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茶館》在創作之初,其實是一部由老舍先生創作的名為《秦氏三兄弟》的作品的第一幕。經過曹禺和焦菊隱等北京人藝第一代藝術家的建議,老舍先生將這一幕進行擴充和改編,就是現在的三幕話劇《茶館》。其中很多橋段是吸收了眾多老藝術家的建議。比如,第三幕最後三老撒紙錢的橋段就是老舍先生聽取了於是之老師「感覺結尾不夠豐滿」的提問後擴充的部分。所以說《茶館》是北京人藝的鎮院之寶絕對稱得上當之無愧。
《茶館》真的很不錯,享有很高的聲譽,值得我們一看。
8. 茶館之另類結局txt全集下載
茶館之另類結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在電視劇中,常四爺和松二爺的兒女的年齡明顯不合理:常四爺的兒子喜貴在庚子年(1900年)看上去已經是個大小夥子了,就算再小也是十五六歲了,這樣等到日本投降(1945年),他最起碼也得六十多歲;松二爺的女兒二秀庚子年看上去雖然不大,但也有五六歲,這樣日本投降她也有五十多歲了,這樣寫一群老頭老太太沒有意思,所以我就把他們幾個的年齡寫小了,大秀和二秀也不再是一母所生,希望再閱讀時大家不要誤解。;
公元1937年7月7日,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天。在這一天,盧溝橋響起了槍聲,抗日戰爭於爆發。從這一天開始,中國人民將經歷八年之久的亡國奴生活。北平,這座經歷過無數炮火洗禮的古都,將迎來她最為悲慘的歲月。
時光荏苒,轉眼間,北平已經淪陷了兩年多。這一天,在德勝門外的荒郊,出現了一隊送殯的隊伍。
送殯隊緩慢的行進著。隊伍的最前面是各種執事和儀仗,中間是棺材,後面是送殯的親友。除了儀仗隊里不時的撒幾張紙錢之外,整個隊伍沒有一點聲音,……
9. 茶館中每個人物的生平,結局
王利發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松二爺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
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秦仲義
秦仲義是裕泰茶館的房東,是維新運動後出現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資本家。他年輕時血氣方剛,態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於同有權有勢的龐太監作斗爭。他有一個自認為很遠大的理想,就是「實業救國」。
常四爺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
(9)小說茶館結局擴展閱讀:
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時光,它所反映的已經不僅僅是社會的點和面,而是加入了縱深的時間軸,那是一個立體的時代的變遷。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二十年後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後的抗戰勝利之後。
茶館里的人隨著時間老去,茶館里發生的事情雖然有著各個時代鮮明的特徵卻又與前後絲絲相扣;情節無論是情理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事無論是讓人會心一笑還是扼腕嘆息,都恰到好處的折射著一個時代的風貌。
一個社會可以被老舍先生縮小投影到小小的茶館之中,在這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舞台上,市井小民成了主角,而那串場的三個主角——王掌櫃、秦二爺和常四爺,除了掌櫃是在每幕都出場串起一個個故事之外。
松二爺和常四爺的生活變遷反而被放在了幕後。但是仔細咀嚼這幾個人的遭遇,其實恰恰是最能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
10. 《茶館》講了什麼內容
【主要劇情】
以王掌櫃、常四爺、秦仲義三個 人物貫穿全劇,以北京一家祖傳的大 茶館——裕泰茶館為開展劇情的場所; 描寫了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抗曰戰 爭勝利後三個時代形形色色的事件。
通過進出茶館的70多個人物形象,反 映了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世態人事, 藝術地展現了三個時代、50年之久的 歷史圖景,使讀者和觀眾看到了「一 個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劇本具有特別濃烈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人物 形象栩栩如生,語言洗練、雄勁而又 個性化,體現了作者幽默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