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說情感表達及其作用
小說中的情感表達可以豐富人物形象,生動地體現人物特色,情緒化容易引出互動環節推動劇情發展,增加讀者共鳴感和文章可讀性。如果一個角色沒有情感的展現,那麼就會少很多真實感和貼近感,人物形象則顯得平面蒼白。小說如果沒有情感方面的內容,則會變成古板形式化的記敘文或報告。
Ⅱ 怎樣寫好小說中人物的內心情感
可以用多年後,在某件事面前,昔日的誰站在哪裡,心裡想著某個人這樣的表達手法,或者全篇不提情感變動,只提他前後做了什麼事,心口不一但卻能讓別人感到他是個多麼好的人這樣的表達還是比較好寫哦 加油 我也在寫小說呢
Ⅲ 中考現代文閱讀中的情感變化分析題該如何解答
「理清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理解中心意思」是現代文閱讀中的重要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現代文閱讀中進行整體感知的第一步,可以對文章寫作的內容`條理層次、觀點態度等進行初步認識,在此前提下,對某一語段,某些語段或整篇文章內容進行綜合分析,並能用簡要的語言表述。「歸納內容要點」側重檢測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話對語句`語段或整篇文章進行總結`加工。「理解中心意思」指的是對某些語段或整篇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
在進兩年中的中考試題中,對「理清文章思路」的考查,常有以下情形:①在文學作品閱讀中,找出文章線索、梳理故事情節、弄清人物的情感變化,概括某一內容要點等。②在科技作品閱讀中,概括全文的內容要點,概括相關段落層次的內容要點是非常常見的考查形式。③在議論文閱讀中,表現在隊「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的考查上。
「歸納內容要點」,從這一方面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幾乎是各省必考內容,但因閱讀材料的不同,考查的角度各異,常見的有:①概括全文內容要點;②概括部分段落的內容要點;③概括故事內容;④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感情變化;⑤概括作者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態度;⑥在科技作品中,對某一事物性質`特點的概括或對文章傳遞給人們的關鍵信息的概括;⑦在議論文中,對作者所持觀點的原因進行分析概括```````
對「理解中心意思「這一能力的考查,考點常有:①對文章主旨的理解;②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認識;③對作者情感態度的認識;④科技作品中,涉及到對作品介紹的某中現象,某個道理等的理解;⑤議論文中,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材料論證中心論點的等等
Ⅳ 概括小說中人物情感變化。
嫉妒 幸災樂禍
Ⅳ 小說《慕南枝》里人物的感情脈絡如何發展
小說《慕南枝》一書里邊人物有程池,周少謹,宋墨,竇昭,李謙,姜憲,其中我覺得程池也很好啊,成熟內斂的同時又不缺正直和努力,他和周少謹基本是他掌控一起的。宋墨是被迫成長的沉穩青少年,可是竇昭不僅是他生活唯一的陽光,也是他的好幫手,是姐弟戀的典型,是宋墨略帶依戀竇昭。只有李謙,他和姜憲雖然年齡差距也大,不過實則更趨於自由戀愛,他雖然寵愛姜憲,不過也依賴,依戀對方。感情脈絡到底是如何發展,其實都處於比較平等的地位,通俗點說就是棋逢敵手的感覺,差不多類似兩人前世的關系。
其實三種不同的愛情都有不同的美好,我都喜歡。雖然我也覺得李謙這樣的人特別好,不過我還是喜歡程池。宋墨則是太完美,一般人hold不住。
Ⅵ 如何分析散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
散文的特點。1、內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現、認識。2、形式上:(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3)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像力;(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綜合以上兩點:「形散神不散」。閱讀散文時,要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文脈),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形散神不散」,是人們用來概括散文特徵的常見說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選用了怎樣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樣組織的,採用了怎樣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等。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蘊含於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謂「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選材自由、靈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經布局謀篇,其「神」始終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和表現手法上的特點;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線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種感情為線索來組織、安排材料,採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寫法,應抓住所託之「物」、所借之「景」進行分析。怎樣迅速准確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從抓中心句、關鍵句人手,它們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鑰匙。這樣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點明,常常在文章的開頭、結尾和關聯過渡的地方,形式上多為議論抒情句。它是作者對所描述內容的直接評價,是散文的「文眼」。三、散文分類。散文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散文,是指詩詞以外的散體文章;狹義散文,則專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根據表達方式側重點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記敘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三類。1、記敘散文:以記人、敘事、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在這類散文中,有的著重是記寫、刻畫人物,以人物為全篇的中心。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它雖然也是以寫人物為主,但與小說的區別是明顯的。它們不像小說那樣多方面地、細致地刻畫人物,也不講求故事情節的完整和曲折。這類散文,還有的側重是記寫一定的風物、場景。作者對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將外物與內情融合起來,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抒發一定的感情。2、抒情散文: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抒情散文抒發的是怎樣的感情,如何抒發,都與文章揭示的思想意義是否深廣有極大的關系。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中熾熱的情感,就是當時生活、戰斗在國民黨統治區廣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達了對堅持抗戰的中國共產黨、抗日軍民的熱烈擁護和熱情贊頌;又表達了作者對國民黨頑固、倒退派的強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虛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據的。即是說,總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為文章抒寫的對象,通過對它們的記敘或描寫,達到托物言志、寓情於物的目的。《白楊禮贊》的思想意義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過對白楊樹的描繪與贊美,或隱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現出來的。這類散文對具體的「物」的描述而表達一定的思想意義,抒發一定的感情的。3、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它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文學色彩很濃。它同一般議論文一樣,要求觀點鮮明、概念准確、說理充分、層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邏輯推理,嚴密論證。常見的文學性很強的隨筆、雜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屬此類;作者常常藉助於對古今故事、花鳥草蟲等具體事物的描敘來說理,顯得妙趣橫生並富於感情。四、考點分析。1、把握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主題。散文選材廣泛,行文自由,表達的細想感情豐富多彩,所以准確把握文章的主題也是散文的考點之一。把握散文主題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題的提示語、關鍵詞語,從中概括文章主題;(2)從所選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為文章中心服務的,我們可以看文章所選的材料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觀點、態度、感情,從中找到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考題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題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題要點:(1)能利用原文詞語,盡可能使用;(2)沒有原文詞語可利用時,要注意語言文字表達的准確性和層次性,要做到言簡意賅又不漏掉答題點。2、理清文章脈絡,把握順序。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會精心組織、選取材料;在表達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注意詞語在表達上的順序、層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順序,一般包括:選取的材料順序;段落順序;句子順序;詞語順序等。(1)線索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的准繩,線索是將文章材料貫穿起來使之成為整體的脈絡。我們形象稱之為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脈絡或描寫、記敘的脈絡。①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徵(或品質)為線索。②以人物活動為線索。③以物(或物的特徵)為線索。④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變化)為線索。一篇記敘文一般只有一條線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有的以某一事物為線索,有的以行蹤為線索,有的以時間為線索,還有的以感情為線索等。考題形式:直接問文章的線索是什麼或說說作者選擇材料的依據等答題要點:找到線索,根據提問靈活回答。關鍵是能判斷准線索。(2)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補敘)①順敘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的順序來寫。②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③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開展情節或描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事件相關的內容的敘述方法。考題形式:(1)連續的材料或幾個段落或詞語能否調整順序?為什麼?(2)從原文中抽出一句話或幾個詞語,讓你放迴文中可以選擇的幾個地方。答題思路:形式(1),要注意審題,有的題是不能顛倒順序的,有的是可以顛倒順序的。出題人在出題時會有暗示;同時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詞語之間的關系。不管能還是不能,都要談為什麼。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詞語之間的邏輯關系。考題形式(2),從原文中抽出的語句,往往是總結性的或承上啟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語感修養;二是對語句進行理性分析。詞語順序也要憑借語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語言環境和詞語搭配的問題。這樣的題,往往是有選擇答案,即使沒有選擇答案,也不要回答為什麼,但思維過程要考慮道詞語的邏輯順序和詞語搭配的習慣。(3)前後照應。前提是理解題目中提供的詞或句的真正含義,然後才能根據題目要求來尋找它所照應的詞或句子。同時還需要大體把握該詞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後尋找與之相關的詞句。一般情況下,題目中會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尋找。常見的照應方式:題目與段落之間的照應、開頭與結尾之間的照應、前設懸念,後有照應。3、散文在行文上不僅就事論事,就人寫人,就物寫物,就景寫景,它常常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寫情。這種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系的別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聯想。充分地層開聯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維方法和表現手段。分析聯想的原由,抓住聯想的「聯系點」——形與神的共同點,能更好體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聯想常常貫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寫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4、品味語言。在散文閱讀中,這是一個大的考點,可以包含很多小項,分析如下:(1)字詞含義。原文給一個詞語的拼音,讓你根據語境和拼音寫出詞語並結合語境解釋詞語的含義。這個考點是今年的必考題。填寫詞語要靠平時的積累,解釋詞語要根據該詞語所在的語境來推斷。答題思路:①考慮文章或段落的主題,結合主題來答詞語的含義;②根據該詞語前後語句的內容、含義來推斷。注意:如果知道該詞語的原始意義解釋,一定不要忽略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2)詞語妙用。考題形式:品評加點詞語作用(妙用)或加點詞語能否刪除。答題思路:①解釋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②表達作用,詞語的表達作用,要結合語境或主題思想來回答,要答該詞語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題思想的作用,有時也可以考慮詞語對景物描寫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體現詞語的准確性或生動性。(3)句子的賞析。這類題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數是指中心句、統領句、轉承句、結論句和一些意蘊比較豐富的句子。理解這些句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從內容上看思想感情、從結構上看作用、從藝術效果上看(理解句勢的整散長短對於抒情議論的作用,要理解修辭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產生的效果)。「作用或意義」類題型主要考查對句子的理解。(1)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2)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3)聯系實際,通過聯想來理解。(4)從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有的文章要與當時的情況聯系起來才能理解。(5)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藝術效果,常見的有:(6)哲理性語句的深層含義。這樣的題,往往結合發展性考題來考。有時,也會單純考哲理性語句的含義,這樣的考題,關鍵要抓住中心詞,要體會詞語的深層含義和雙關意義。(7)句子對文章技法上產生的效果。如有的設置懸念(引發讀者思考,埋下伏筆、作鋪墊等),有的對比映襯,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揚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見大,有的升華深化,有的象徵寓意等。有的題型就是考查對句子的藝術效果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好各種藝術效果的表達方式,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5、表達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個文段,一般會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為了表達主題需要,往往幾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有時會考(或變相)其它表達方式的作用,有時會把修辭融合在這里考。(1)記敘(或敘述)的作用。可使讀者對人物活動和事件發展全貌有個清晰的了解。(2)描寫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寫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寫等。景物描寫,主要考意境描寫的作用,答題時,重點是景物描寫對表達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嚴格區分小說景物描寫與散文景物描寫的不同(小說景物描寫是渲染氣氛或交代時令(季節),襯託人物;散文景物描寫是直接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題的);人物的描寫方法,肖像描寫(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有關細節描寫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寫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寫可使人、事、景再現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3)議論的作用。散文中的議論,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題或和抒情結合在一起,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點一般不單獨出題。可以點明和加深所寫事物的意義,起到統領全文,畫龍點睛的作用。(4)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傾向,一般不單獨出題,往往和詞語表達考點結合起來考。抒情可使文章具有感人力。恰當的穿插抒情、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作用是深化主題、感情升華、點明中心,照應題目等。6、表現手法。泛指寫作上的方法,它必須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寫作的方法。常見的表現手法有:①寫景類——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移情於景②詠物類——托物言志③懷古類——借景抒情、即事抒情④詠史類——借古諷今、借題發揮⑤送別類——即事抒情、即景抒情⑥邊塞類——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對某些事物有所感觸而藉助記敘、描寫、議論來抒發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手法,其特點是通過描寫某一事物的具體形象,運用象徵手法(把意義寄託在所描寫、贊揚的事物上的寫法)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抒發作者的某種情感。抒情散文多用這種寫法。閱讀散文時,首先要把握此類文章的結構特點,即先托物後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徵體+象徵意義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託之物的外形特徵和內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筆墨花在對所託物的外在的形和內在的質的描繪上,以使所託之意有依附。然而這又不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寫作的目的還是「意」,即與「物」相應的精神、品質。分析時要從「物」的外形特徵和內在品質人手,揭示其象徵意義。第三要抓住「物」與「意」之間的類比點即相似點,看文章如何展開聯想的。有時也見襯托、對比、側面描寫、象徵、卒章顯志、諷喻、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靜襯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以實寫虛、寓虛於實、虛實相生)手法等。7、修辭手法的運用。(1)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為生動。②化深奧為淺顯。③化抽象為具體。④化冗長為簡潔。(2)誇張的作用。①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②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③增強聯想;創造氣氛。(3)對偶的作用。①便於吟誦,易於記憶。②用於詩詞、有音樂美。③表意凝煉,抒情酣暢。(4)排比的作用。①內容集中,增強氣勢。②敘事透闢,條分縷析。③節奏鮮明,長於抒情。(5)反問與設問的區別。①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反問則明確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內容。②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設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8、結構和內容上的作用。(1)句子在文章結構上所起的作用,做這類題目的時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類型,然後再來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來答題即可:一般情況下,統領句起總起全文的作用,結論句起歸結全文的作用,轉承句(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還需注意的是有的情況下,尾句還會起到揭示主題,點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據不同情況來區分。(2)句子在文章內容上所起的作用,這類題主要考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寫的,所以字里行間一定充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體現。做此類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結合文章的思想感情與中心思想來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五、常見題型。1、感情變化或是小說情節的發展變化:
一般要求字數相等,答題時要注意在文中定位,並尋找關鍵詞語。2、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要說清楚理由。(要崇尚美)3、用一句話概況文章寫了一個什麼故事和表達的主題。語言要簡潔。(注意只要求寫故事,則不要寫自己的感想之類的話)(1)從分析標題入手、從分析材料入手、從分析首段入手、從分析文章中議論或抒情句入手、從分析篇末入手、從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2)概括主題的常用格式: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反映、歌頌、批判、揭露、告訴人們、激勵或鼓勵人們)……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作者……的感情。(3)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③聯合法:有些文段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這些意思連接在一起,概括出聯合段意。(4)文章要抒發的感情,主要有贊頌、熱愛、喜悅、憤怒、憂愁、哀傷、悲痛、憎恨、同情、感激、指責等。4、寫景狀物的散文要能抓住其與人的共同點,特別是精神方面。贊美物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因為它具有與人相同的精神。5、人稱。記敘文的人稱:第一人稱(「我」),第三人稱(第三者口吻)。記敘文的人稱是如果敘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當事人的身份來敘述的,就叫第一人稱;如果敘述人並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對方的身份出現,就叫第二人稱;如果敘述人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就叫第三人稱。一般地說,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經常使用。如:文章運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答案:第一,便於作者抒發真實感情,表達深深的內疚和悔恨之意。第二,增加文章的真實性。6、注意散文會以描寫物的美,到贊美,到落實到具體行動。如:「我也願做一隻小鳥」。表達了作者熱愛自然、嚮往自然、嚮往自由、贊美生命等的思想感情。7、給文章擬題目,一般就以文章的線索(關鍵性的「物」)為題。8、親情類。要注意常規性的詞語。如:母親是怎麼的一個人?(勤勞、善良等)9、原因類。如:為什麼流淚?(1)到原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2)原因如感動,或是因為思想感情變化,由理解到不理解等。10、發展性考題。(1)仿寫。此考點一般是給一個句子,讓考生仿寫一個或幾個,答題要點:①要讀懂題旨要求,出題人讓考生做什麼,怎麼做;②例句的關鍵詞語是什麼,要抓住關鍵詞語思考、答題;③在沒有答題思路的情況下,要考慮和例句關鍵詞語相對、相同的詞語,例如:關鍵詞語是天空,你可以考慮大地、高山、海洋等,聯想要豐富,思維開闊。(2)談感受。這也是散文閱讀的熱門考題,可分為:(1)對描寫對象;(2)對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4)對文章某些內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此考點靈活多變,把握的關鍵是:①能准確讀懂原文的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或態度,不能模稜兩可;③答題時,語言要流暢,不能出病句,語言要有層次性。可以引用詩文或名言回答此題。(3)續寫。給一段話的前半部分,讓考生續寫後半部分,啟發考生答題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4)感悟題。是對原文內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創作意圖、作者創作思路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活動。答題時,既要聯系原文內容,更要從原文中抽取本質的東西,結合實際,發表自己的感悟和見解,體現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如:讀完文章,結合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得到的啟示。回答時要注意向文中的人物或是作者的想法學習
Ⅶ 如何分析中長篇小說的人物性格和感情
在文學作品中,小說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它可以憑借各種藝術手段,從各個角度對人物進行
、
、對話描寫、行為描寫和
,既能展現人物
、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也能呈現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內在活動,還能完整展現人物與環境互為作用的關系,從而塑造出豐滿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 小說從肖像、行為、語言、心理、和細節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一)、
是指用精確、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人物外形各個方面的特點。如容貌、服飾、姿態、神情、風度等。成功的
不僅能夠使人物凸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遭遇,從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下面就肖像描寫的特徵、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進行分析。
1、 肖像描寫關鍵在於以形傳神,做到形神兼備。如:
中對
的肖像描寫: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含情目。態生兩靨,嬌柔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柔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
。
,病如
勝三分。
這段肖像描寫顯示出
孤獨、苦悶、深沉、陰郁的氣質和
的性格,同時也刻畫出
容貌嬌美,體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寫要善於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徵。要極省儉地刻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
。
,畫眼睛,能夠反映人物的內
,能夠表現性格特徵。如《祝福》中對
的描寫極為成功。作者通過她眼睛的變化,反映她精神的變化,表現她被害的過程,揭露
被封建禮教壓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見的肖像
。
概括起來,中外小說家在肖像描寫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種形式。即整體的描繪,局部性的描繪和
式的描繪。
所謂整體式的描繪,是作家對所寫人物的全面介紹。即並不局限於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寫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著、手腳、神態等等。例如:
在《故鄉》中對「
」
的描繪,凸
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沒系
,兩腳張開,像
。
所謂局部性的描繪,是作者對所寫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徵性部位的著意描摹。有點像電影中的
,最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
在《
》中對老姑娘
的形象描繪。
所謂
式的肖像描寫,是作家不直接描繪人物,而是通過別人的口述或是言論、行動來曲折地加以表現,這樣寫不僅省力甚至有時比
的效果更好。
人物形象不斷豐滿的過程一般都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①人物出場時的
和渲染。如《
》中關於
酒店的格局,兩種人喝酒方式的交代;《
》中關於我們家境的描述。②人物的一般性活動和特殊性活動,一般性活動是指作家在故事情節的發展初期或發展過程中讓人物進行的大眾化的與一般人相似的活動。此時的人物形象還不豐滿,其本質的性格特徵還未顯現出來,如
在酒店喝酒的情形,
按照通常慣例被送到美洲等,所謂的特殊性活動,就是指人物在故事發展高潮部分時所應有的表現,此處能徹底的反映出人物的所有隱含的性格特徵,反映出人物的不同於另外一個的「這一個」的典型性格形象。如
坐著用手走進酒店仍要喝酒;
夫婦大罵變成窮光蛋的
等,都是在高潮情節中才深刻地表現出的形象。③注意交代人物的最終結局或暗示其命運引人回味反思。?
下面就以一些情節復雜的小說為例對自己的心得進行詮釋。?
編在高中課本第四冊中的小說篇目《
》,是
中別具
的章節,其中塑造的
、林黛玉兩位美女的形象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在賈府有著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精明能幹又深受
的寵愛,她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個什麼樣的人物能在如此重要場合遲到,並且如此沒有規矩,在那樣一個禮教森嚴的賈府如此放肆的喊叫,讓人初嘗「鳳
」的辣味,
在人物出場時的
,獨特的設計激起了讀者對
里這一
的極大興趣,進得門來「攜著黛玉的手,上下細細打量了一回,仍送至
身邊坐下。」既顯示了對新來的小姐妹的熱情體貼,又表示了對老祖宗的尊重。「天下真有這樣
的人物,怨不得老祖宗口頭心頭一時不忘,」若似這樣一味誇贊黛玉,就會冷落了在場的眾姐妹及
等人,緊接著又說了下面一番話:「這通體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
,竟是個
的親孫女,」就討好了
及在場的所有賈家的人,
在初識黛玉過程中所表現出的
,善於應承
,
的性格躍然紙上。接下來再看林黛玉的形象特徵,林黛玉是作者著力塑造的一個人物,在出場前就有一段交代,她過去常聽母親說,
家與別家不同,吃穿用度,
,是個
,初入賈府「
,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她去」,這種性格表現在隨後的情節中,
留她吃晚飯,她
道:「
愛惜賜飯,原不應辭,只是還要過去拜見二舅,恐領了賜去不恭。」再如在
房中,她不接受
讓她東坐,因料定那是
之位,是絕不應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這事看來是小,但她決不輕易從事,在賈母房中吃飯時,又在座位事上更是推讓了一番,直到賈母解釋後方才入座。以上情節,很突出地表現了她小心謹慎的性格。關於她外貌,神情,鳳韻的描寫,如「兩彎似蹙非蹙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JX-*2。1〗〖HT7」,5〗厭〖KG-1〗面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病如
勝之兮」則反映了她美貌高情,體弱多病的特點。?
先生的著名小說《故鄉》中,也有兩個很重要的人物,
和
,若能抓住這兩個人二十年前後「變」的軌跡,就能為理解
,主要人物的形象,開辟出簡捷途徑。
的
「頭戴小
,頸上套一個
的銀
,長著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捏著一柄鋼釵,奮力向一匹猹刺去。」還會講無窮無盡的新鮮事,而
「頭上一頂破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
」,最後只要了一個
和
,不說話只是不停地搖頭,一個聰明,活潑、勇敢機靈的少年變得木訥,遲鈍呆滯,深刻地反映了卒亥革命前後
生活的日益貧困的現實,
年輕時,因貌美賣豆腐被稱作「
」,當年終日坐著
,
,卻變得「細腳
像個
」,走的時候還順勢拿走了「我」母親的一雙手套。她變得自私、貪婪,
,
,反映了當時
的日益破產的現實。?小說中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徵隨著人物活動不斷豐滿和顯現出來,若抓住人物活動的軌跡,聯系其前後發展變化的幾個階段情況,就能迅速的解讀人物的性格特徵,為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小說主要內容開辟了一條
Ⅷ 小說人物的心理變化
根據場景一點點改變,只要稍加描寫就好
哎呀
真么跟你說呢,你寫的是什麼樣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