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喬瑟夫·喬斯達怎麼死的
到第六季完結,那時候喬瑟夫也還活著,而且活到了92歲。漫畫里是正常死亡的。
喬瑟夫·喬斯達,是《JOJO的奇妙冒險》系列中登場的人物。JOJO第二部《戰斗潮流》的男主角,是第一部JOJO主角喬納森·喬斯達的孫子,喬治·喬斯達二世的兒子,空條承太郎的外祖父,東方仗助的父親。智商高超,善於猜測對方心理。
設定
JOJO第二代主人公喬瑟夫·喬斯達,他的身份是喬納森·喬斯達的孫子。
他所面對的敵人:柱之男,是製造了石鬼面具的遠古時代的超級生物,也是戰斗的生物。這些敵人不僅有著強悍的肉體,而且有著羅馬時代戰士的思維和精神。可以說,喬瑟夫的故事是一部發生在古代帝國廢墟上的,現代英雄與古代英雄戰斗的偉大史詩,這種鐵與血、靈與肉的搏擊,正是喬瑟夫時代的主題。
人格
他的個性與英國紳士氣息濃厚的祖父全然不同。有些輕浮、沖動,遇事首先考慮如何用盡量少力的方法解決。他有著與喬納森同樣充滿了火熱正義感的靈魂,加上與生俱來的波紋力量,令他註定了不會作為一個普通人終此一生。而這一點,正是祖母艾莉娜最擔心的(因此不想讓喬瑟夫接觸波紋)。
喬瑟夫·喬斯達也是整部JOJO中活得最久的JOJO,喬瑟夫直到第六部(石之海)最後神父重置世界的時候喬瑟夫還是活著的。這正好狠狠的扇了史比特瓦根一巴掌,史比特瓦根曾經說過:JOJO家族的人都有短命的特質,這正好讓喬瑟夫成了活得最久的JOJO。
角色能力
波紋氣功
波紋氣功
第一部中的招式,喬瑟夫在被吸血鬼圍攻時用過。
在第三部開始波紋氣功退居二線,喬瑟夫也很少使用(雖然本身是波紋的天才,但本人不喜歡努力,和女帝一戰時有言說多年沒用,因為波紋氣功可以延緩衰老,所以身體老化是沒有去修煉最好的證明)
替身能力
隱者之紫
「紫色隱者」外觀類似荊棘,透過相機、電視等物品進行「念照」拍攝,有透視遠方的能力,可用於沙子上將其變成地圖,能用來操控電器。雖然替身六維很弱,但配以喬瑟夫的頭腦和波紋氣功也能成為強大的武器,從和DIO之戰中能看出紫色隱者能作為波紋導體進行攻擊(喬瑟夫在被DIO追殺時把紫色隱者當成繩子在建築間移動)。
『貳』 <弗蘭肯斯坦>的故事概括
《弗蘭肯斯坦》梗概
作品以四封信為開篇。
這些信件敘述了作者在北極探險時所遇到的一個怪人講述的故事。
原來,這個人是瑞士貴族弗蘭肯斯坦,他曾留學德國,研究電化學和生命,發現了死亡的秘密,於是決定著手製造生命。他先從屍體中尋找材料,然後進行組裝,最後藉助電化學方法予以激活。但是,本來全都是由好材料製造的、高達8 英尺的怪物在被賦予了生命之後,卻變得奇醜無比,弗蘭肯斯坦被嚇得昏了過去,醒來之後發現怪物已經失蹤。
其實怪物剛剛誕生時還是十分熱愛這個世界的,他躲藏在山裡並學會了使用火,並遇到隱居在山中的一位盲爺爺和一對青年男女,由此受到感動,開始熱愛人類社會。怪物白天趁青年男女外出時偷偷幫助盲爺爺打柴,並偷出書來自學了阿拉伯語和法語等各種語言,閱讀了《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大量文學和哲學名著,於是開始渴望藝術和愛情。但他同時又十分感慨自己現在的情況,認為「撒旦才代表我目前的處境」,強烈地希望能夠改變現狀。於是怪物潛入這一家中,發現只有盲爺爺在家,便與之海闊天空地聊了起來;這時青年男女突然歸來,小夥子氣憤地把它打出門去。這嚴重地傷害了怪物的自尊心,他冷靜後想到,自己與其向別人求情,還不如去找締造者。但它剛一出現在大街上,就受到了很多人的打罵,屢屢遭到大家的厭惡和恐懼,甚至有人朝它開槍。怪物終於喪失了最後一絲善良,認為這一切都來源於它的製造者。
從此陰影便開始籠罩在了弗蘭肯斯坦身上。怪物殺死了他的弟弟,又嫁禍於女僕。弗蘭肯斯坦趕到現場後,終於發現這些都系怪物所為,於是開始了對怪物的追逐,一直追到阿爾卑斯山上。怪物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得不到異性的愛。「我要獲得一切」。因此它要求弗蘭肯斯坦再為它造一個女人,然後兩人一同遠離人世。
弗蘭肯斯坦開始同意了,但在造好通電的那一剎那,他突然產生了猶豫:如果它們真的戀愛繁衍,又會給人類帶來多麼大的麻煩?於是他馬上毀掉了女怪物。怪物看到這一切後暴跳如雷,對人類社會和自己的前途徹底絕望,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好友,又在婚禮上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新娘。而這時弗蘭肯斯坦也憤怒了,兩人開始了互相追殺,一直追逐到北極……
最後的結局是,造物主弗蘭肯斯坦在對作者講述完這一切後終於死去,而這時從遠方走來一個大個子,爬在放弗蘭肯斯坦屍體的雪橇上懺悔,然後聲稱報仇結束,義無反顧地走向冰原……
『叄』 《范府大院》的大結局
《范府大院》的結局是:
范府上下正准備慶祝日本投降,彩三抱回了念春的屍體。稅務局被封了,彩三的住宅變成了鋤奸委員會。國民黨軍需處的韓處長成了鋤奸會主任,親自帶人到范府抓走了彩三。
念人回家看到念春已死,和月娘抱頭痛哭。玲子將發送念春的事交待完,便帶著李全去打聽彩三的情況去。彩三被國民黨痛打,拒不承認自己是漢奸。
光文和念人得知彩三將以漢奸罪槍決,急忙趕到鋤奸會澄清事實。沒想到國民黨卻拒之不理。彩三掛著漢奸的牌子當街遊街,路過范家門口。
彩三挺直腰板望著范家門口,玲子出門用一雙信任的眼神含淚送別彩三,彩三開始了做牢受刑的日子,范府里只剩下小施工在玲子的照顧下漸漸長大。
北平解放後,老闆蔡三為漢奸宣告無罪,並肯定色三是為國家、為抗日功勛大臣,將色三無罪釋放。彩三終於敲開了家的門,凌子看著彩三激動的流下了眼淚。
范三墳前,色三鞠躬,念人要投入新的戰斗去,臨別指示色三要再次撐起范家。全城的人都在街上慶祝勝利。
念人、玲子、施工高興地加入了慶祝隊伍。看著眾人和凌子翩翩起舞的笑容,三色終於露出了希望的笑容。
(3)小說靈與肉結局擴展閱讀:
摘要郭采三是范府大院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傳統觀念濃厚的人物。全劇通過郭采三的視角,貫穿了范府大院的興衰。
他從范父的一個小僕人,憑借個人能力成為范父的管家。日本侵略者佔領北平後,強迫他做了稅務專員。
然而,在地下老大蔡國強的領導下,他為中共八路軍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民族氣節。然而,在國民黨時期,他被定為北平的頭號賣國賊。
北平解放後,共產黨給了郭才三一次反攻。而他和小范家的妻子月娘、丫鬟菱子、范家大小姐念的人、二小姐念之間的感情糾葛。
它充滿了靈與肉的搏擊,故事跌宕起伏,懸念......最後,每個人都為自己的理想走了不同的路。
『肆』 靈與肉大結局是什麼,大結局,人物最終結局
揭匾儀式開始,整個七隊都喜氣洋洋,許靈均向大家表示七隊整體入股,每個人都是公司的股東。眾人歡欣鼓舞,每個人對未來都充滿希望。
許靈均來到大學校園找姜文明,姜文明鼓勵許靈均寫一本書,許靈均告訴姜文明其實自己想了很多年,但書名沒有想好。許靈均和姜文明看著遠去的馬車,看著連綿的賀蘭山,姜文明突發靈感,建議許靈均給書起名《靈與肉》。
(4)小說靈與肉結局擴展閱讀:
靈與肉劇情簡介:
新中國誕生前夕,身為資本家的父親拋棄了11歲的許靈均前往美國。60年代初因父親是資本家而被錯劃成右派的許靈均(於小偉飾)下放賀蘭山農場七隊勞動改造,並與美麗善良的李秀芝(孫茜飾)結為夫妻。
在長達20年面對各種不公境遇的情況下,許靈均沒有放棄心中的夢想,將一批農村孩子培養成藝術人才,並影響了淳樸善良的七隊職工。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許靈均調回銀川從事文化研究工作,為了證明文化的價值,許靈均成立影視公司,開發鎮北堡,將其建成全國聞名的電影外景地,用文化的力量帶領農場職工共同致富。
『伍』 牧馬人為什麼最後離婚了
牧馬人大結局是沒有離婚,許靈均送走父親,又踏上了他用汗水浸過的土地,回到了相濡以沫的妻子李秀芝身邊。
《牧馬人》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謝晉執導的劇情片,由朱時茂、叢珊領銜主演,於1982年上映。該片改編自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講述了許靈均被打成「右派」,來到西北牧場勞動,得到當地牧民的關懷照料,並與農村姑娘李秀芝結成連理,文革結束後,他放棄了到美國生活的機會,決定留下來建設祖國。
影片評價
該片在藝術結構上頗見功力,精煉、簡潔,層次分明。編導對故事情節的具體安排,做到了剛柔相輔,濃淡相則。片中對事件的敘述循著人物的生活歷程,常於彎轉迴旋處抒發人物深沉、含量蓄之情。
片中許靈均的形象真實可信。電影的改編,就是好在圍繞著許靈均與周圍人的戲劇糾葛,能過一系列視而可見的對比的藝術手法,具體而形象地寫出了他熱愛祖國、熱愛鄉土的深情。
『陸』 廢都結局最後一段是什麼意思
收破爛的口中唱出的民謠是對廢都之「廢」的尖銳抨擊,更直接也更酣暢!
作品結尾處那「嗚嗚」的鼓聲,是老牛對這座城市絕望的嘆息,對廢都悲劇的輓歌。
這「嗚嗚」的凄調伴著醒目的「熱烈祝賀古都文化節的到來」的橫幅,更是從側面襯托出廢都之「廢」。
拓展資料:
《廢都》是作家賈平凹創作的長篇小說,1993年首次發表。
小說寫的是80年代我國西北一個大城市裡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故事。小說主人公叫庄之蝶,是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四大名人中最有能耐的一個,屬「西京文壇上數一數二的頂尖人物」。小說中有大量的「性」描寫,故而引起較多的爭議。小說還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手法,是該小說值得注意的一個藝術特點。
該書由於大量的性描寫在國內遭禁16年,卻在外國贏得聲譽,1997年賈平凹憑《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文學獎。被禁16年之後,《廢都》2009年再度出版,並與《浮躁》、《秦腔》組成《賈平凹三部》。
『柒』 許靈均和秀芝是什麼電視劇
許靈均和秀芝是《靈與肉》電視劇。
許靈均和秀芝是《靈與肉》的男女主。《靈與肉》是由中央電視台、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寧夏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等出品的年代劇,由樓健執導,於小偉、孫茜領銜主演。
該劇改編自張賢亮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許靈均為代表的一代支邊知識分子在艱難歲月中堅守夢想、紮根邊疆的故事。
結局:
李秀芝許靈均的小日子蒸蒸日上,許靈均的父親突然從美國歸來,打算把許靈均接到美國,繼承他的億萬財產,但是許靈均沒有答應,打算在國內開創了屬於自己的事業。
最後許靈均調回銀川從事文化研究工作,為了證明文化的價值,許靈均成立影視公司,開發鎮北堡,將其建成全國聞名的電影外景地,用文化的力量帶領農場職工共同致富。
『捌』 《靈與肉》的結局怎麼樣
我覺得《靈與肉》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尾,給大家觀看影片到對影片的理解,可以無限暢想這個結局到底是什麼樣的!
故事結局,男女主在一夜溫存後醒來,陽光撲打著他們的笑顏,他們一起吃早餐,畫面看起來非常溫馨,這個時候鏡頭回到了鵝毛大雪的森林中,森林中沒有了鹿白雪皚皚越來越白直到消失,他們以後會不會幸福就讓我們腦洞大開的去想一想叭。
『玖』 <<兒子與情人>>結局是什麼保羅真的與她結合了嗎
《兒子與情人》小說主人公保羅的父母莫瑞爾夫婦。他們兩人是在一次舞會上結識的,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婚後也過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兩人由於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異,在短暫的激情過後,之間便產生了無休止的唇槍舌劍,丈夫甚至動起手來,還把懷有身孕的妻子關在門外。小說中的夫婦之間只有肉體的結合,而沒有精神的溝通、靈魂的共鳴。父親是一位渾渾噩噩的煤礦工人,貪杯,粗俗,常常把家裡的事和孩子們的前程置之度外。母親出身於中產階級,受過教育,對嫁給一個平凡的礦工耿耿於懷,直到對丈夫完全絕望。於是,她把時間、精力和全部精神希冀轉移、傾注到由於肉體結合而降生於人世間的大兒子威廉和二兒子保羅身上。她竭力阻止兒子步父親的後塵,下井挖煤;她千方百計敦促他們跳出下層人的圈子,出人頭地,實現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實現的精神追求。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但拉大了她和丈夫之間的距離,並最終使之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影響了子女,使他們與母親結成牢固的統一戰線,去共同對付那雖然肉體依舊光滑、健壯,而精神日漸衰敗、枯竭的父親。母親和孩子們的統一戰線給孤立無援的父親帶來了痛苦和災難,也沒有給莫瑞爾家裡的任何其他一個人帶來好處。發生在父母身上那無休止的沖突,特別是無法和解的靈與肉的撞擊重演在母親和兒子的身上。相比之下,夫妻之間的不和對莫瑞爾太太來說並沒有帶來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為她對丈夫失去了信心,而且本來就沒有抱多大的希望。而與兒子,尤其是與二兒子保羅之間的情結,那種撕肝裂肺的靈魂上的爭斗則給可憐的母親帶來了無法癒合的創傷,直到她鬱郁寡歡,無可奈何,離開人世。對丈夫的失望、不滿和怨恨使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的感情、愛憐和精神寄託轉向了兒子,或者說,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經歷過的精神磨難和一心要解決的問題「折射」到了兒子的身上,於是一場靈與肉的沖撞又在母子之間展開。沒有讓母親揚眉吐氣的大兒子死後,二兒子保羅就逐漸成了母親惟一的精神港灣,也成了母親發泄無名之火和內心痛苦的一個渠道。她愛兒子,恨鐵不成鋼,一個勁兒地鼓勵、督促保羅成名成家,躋身於上流社會,為母親爭光爭氣;她也想方設法從精神上控制兒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別是別的女人,以便滿足自己婚姻的缺憾。這種強烈的帶佔有性質的愛使兒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機會就設法逃脫。而在短暫的逃離中,他又常常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牽引著,痛苦得不能自已。母親的這種性變態使兒子心酸,惆悵,無所適從。有了母親,保羅就無法去愛別的女人。在母親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哀嘆「我從來沒有過一個丈夫」、一個「真正」的丈夫時,保羅禁不住深情地撫摸起母親的頭發,熱吻起母親的喉頸。這種「戀母情結」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固戀」,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諧,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間的平衡。因此,保羅的情感無法發展、升華,他的性心理性格無法完善、成熟,從而導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劇。和女友米莉安的交往過程也是年輕的保羅經歷精神痛苦的過程。他們由於興趣相投,接觸日漸頻繁,產生了感情,成了一對應該說是十分相配的戀人。然而可悲的是,米莉安也過分追求精神滿足,非但缺乏激情,而且像保羅的母親一樣,企圖從精神上佔有保羅,從靈魂上吞噬保羅。這使她與保羅的母親成了針鋒相對的「情敵」,命里註定要敗在那佔有欲更強,又可依賴血緣關系輕易占上風的老太太手下。幼年時期的「戀母」情結,使保羅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兒」。他雖然愛戀著米莉安,但卻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軀,理直氣壯地去愛她。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給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羅見不到米莉安的時候會感到悶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卻要爭爭吵吵,因為米莉安總是顯得「超凡脫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羅覺得像跟母親在一起那樣不自在。當然,保羅只要跟別的女人在一起,靈魂就會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控制著,感到左右為難,無法獲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儼然像一對夫婦在親戚家生活的日子裡,保羅得到了米莉安的肉體,而在精神上,保羅仍然屬於自己的母親。米莉安只是帶著濃厚的宗教成分,為了心愛的人做出了「犧牲」。所以,在那段日子裡,他們也並沒有能夠享受青年男女之間本該享受到的愉悅。實際上,肉體間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們之間愛情悲劇的進程。保羅身邊的另一個名叫克拉拉的女人同樣是一個靈與肉相分離的畸形人。她生活在社會下層,與丈夫分居,一段時間內與保羅打得火熱。保羅從這位「盪婦」身上得到肉體上的滿足。然而這種「狂歡式」的融合,是一種沒有生命力的、一瞬即逝的結合。由於從米莉安身上找不到安慰,保羅需要從心理上尋求自我平衡,需要從性上證明自己的男性能力。由於從丈夫身上得不到滿足,克拉拉也需要展示自己的魅力,從肉體上尋求自我平衡。在這一次次靈與肉的沖撞後,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一個個傷痕累累,肉體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殘。保羅的父親在家裡、在親人面前永遠成為格格不入的「邊緣人」。保羅的母親在精神上從來沒有過一個「真正的丈夫」,只能從兒子身上尋找情感的慰藉,而這種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敗,後來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雖然苦苦掙扎,忍辱負重,但並沒有得到保羅的心,保羅直到擺脫母親的精神羈絆,可以與她重歸於好,永結良緣時,最終還是狠下心來,拒絕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繼續做精神上的掙扎。只沉迷於肉體慾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結束了與保羅的風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無所作為的丈夫身邊。可以說,在這些靈與肉的沖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沮喪、可悲的失敗者,找不到一個最終的贏家。其實,在人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壞,在人性被扭曲,在人類的和諧關系不斷被威脅的社會中,靈與肉的爭斗本來就是殘酷無情的,到頭來誰也成不了贏家,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兒子與情人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英國〕
《兒子與情人》這部書很大程度上取材於勞倫斯的個人生活經驗。後來的評論家們認為:這是一部具有自傳性質的作品。
書中的第一代是瓦爾特·莫萊爾和葛楚德夫婦。瓦爾特原本充滿了活力,樂觀、討人喜歡;但是後來卻脾氣變壞,酗酒打人,成為行屍走肉。妻子葛楚德的生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她在資產階級的教育下希望丈夫成為一位有教養的人;但實際情況是「有三個月她完全快活滿意,有六個月她很幸福」,然而這幸福感逐漸消失。
對丈夫的失望使葛楚德在精神上受到壓抑,她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起初她鍾愛威廉,不幸威廉早夭,於是她對保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保羅則在幼年時崇拜母親,長大後,他的戀愛生活受到了母親極大的影響。
保羅的女朋友米麗安崇拜精神生活,對肉慾反感,即便是她決定與保羅成為情侶的時候,她也是向上帝祈禱:「讓我光榮地愛他吧,因為他也是你的兒子。」
而母親葛楚德和保羅談到米麗安時,保羅說:「你老了,媽媽,可是我們卻年輕。」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葛楚德,她絕望地回答道:「是的,我非常知道——我老了。所以我得站開——我不再和你有什麼關系了。你只要我侍候你,剩下的都是米麗安的。」最後葛楚德把頭放在保羅的肩上,哭哭啼啼地說:「我可以容忍任何人,就是不能容忍她。」同樣的一句話,勞倫斯的母親也這樣對他說過。
其實,米麗安的性格與保羅是水火不容的,把他們的分手歸罪於葛楚德同樣是不公平的。
保羅的另外一個女朋友叫克拉拉,她是一個注重感官生活的人,身上有風塵人物的氣息,她給保羅以男歡女愛的歡樂。克拉拉向保羅揭示了男女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幫他打碎了他母親加在他身上的枷鎖。但克拉拉缺乏的是精神的一面,也不是保羅的理想伴侶,她的縱情給了保羅以壓抑。
葛楚德早就看出來克拉拉與保羅勢必分手,她對保羅說:「是的,我喜歡她。不過你會對她厭倦的,你知道你會的。」
與克拉拉分手後,保羅意識到並對母親說:「只要你活著,我就找不到合適的人。」
葛楚德去世後,保羅決定離開家鄉,到城市去。以後怎樣呢?勞倫斯沒有告訴我們。
「他急轉身,向著城市的金色的磷光走去,他緊攥著拳頭,閉著嘴。他不想追隨他母親,向那個方向走。他快步走向那發出聽不清楚的嗡聲的光亮的城市。」
保羅並沒有找到答案。他到城市裡做什麼,怎樣生活,要走什麼樣的人生道路,都還是個未知數。而這樣模糊不清的結尾正反映了勞倫斯同樣迷惘的心態:他的作品中,除了《彩虹》在末尾勾勒出一幅有希望的天空形象之外,他所探索的兩性之間的相處,進而拓展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迷惘的。
此外,《兒子與情人》一書中,人物之間的關系與弗羅伊德所講述的對母親的固戀(mother fixation)的相符程度可稱為是對弗羅伊德的普遍原則的一種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