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小說未央沉浮和電視劇美人心計的異同
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除去細節,不同的地方大致有:
書中竇漪房的本名叫「蕭清漪」,沒有記錯的話好像還是蕭何的親孫女,她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是戴罪之身在掖庭做過五年的浣衣宮人,一開始時的蕭清漪就很有心計了,感覺比電視劇中一開始時的雲汐,要更加深不可測。她還有個從小青梅竹馬長大的未婚夫,是彭越的孫子叫彭稷定,後來家逢變故沒有在一起,劉盈、劉恆、杜戰(周亞夫)、竇長君、彭稷定都喜歡她,並和劉盈、劉恆、竇長君睡過
書中的慎夫人叫「蕭錦墨」,是竇漪房的親妹妹,書中的她沒有電視劇中的慎兒那麼厲害,但是她妒忌竇漪房,但最終是失敗的,她確實被輪奸過,而且其中一人還是劉章
書中的劉章是壞的,他的妻子是呂家人,他殺了他的妻子來明志反呂,電視劇中他和呂魚的故事,在書中其實是他哥哥劉襄和他哥哥的王後常筱敏的故事,只不過電視劇中加以豐富了一下
書中的靈犀,也就是電視劇中的雪鳶,沒有扮丑過更不會武功
書中的劉恆只有兩任王後,第一個是杜戰的妹妹,第二個就是竇漪房,書中劉恆比竇漪房小五歲,初見時劉恆13歲,竇漪房18歲,電視劇中好像是只差3歲
書中的劉武是竇漪房的小兒子,而慎夫人的兒子是劉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
書中的杜戰也就是電視劇中的周亞夫,是喜歡竇漪房的,但對靈犀(雪鳶)應該也是有愛和愧疚的,他和張嫣也沒有任何關系,更沒有娶張嫣,他一生都在糾結竇漪房的真實身份,到竇漪房臨終前只有他一人陪在竇漪房身邊
書中的劉盈和竇長君,是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竇長君其實是劉邦和一個宮女生的兒子,劉邦死後這個宮女怕自己兒子,遭到呂後迫害,就把孩子偷運出宮了,後來竇長君冒認了竇漪房的弟弟!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呵呵~
⑵ 未央沉浮小說里的竇長君到底是不是劉盈
應該不是。如果是,小說裡面不可能沒說。
你說的是電視劇吧。
關於劉恆,他肯定是愛竇漪房的!小說中,劉恆是被她妹妹下葯才那什麼的。
後來,劉恆以為竇漪房不愛他,和她置氣,也是故意氣她。
這些小說里都有,要看仔細啊!
⑶ 女主阿蕪男主顧城,阿蕪本是一個乞丐
何處抄寄相思
作者:金子襲miss
主角:阿無、顧長君
言情:古風、短篇、虐心、言情
小說簡介
為了愛,她義無反顧地嫁給落魄的他;
可當他位高權重時,他卻風光迎娶了另一個女人;
她將一生當賭注,最後輸得一無所有;
先愛先輸,這個道理她明白得太晚了……
小說精選:
林傾雪抬頭,只見一身華麗宮服的阿無站在門口。
世道有輪回,當初她是高貴的丞相小姐,阿無是出身卑微的乞丐,如今阿無穩坐王妃之位,她成了後院棄妃。
父親入獄,母親消失不見,兄長背叛被抓,而她更是活得生不如死,整個林家都毀了。
林傾雪冷笑,「阿無,是我輸了。」
ps:男女主角名字不同,但內容一樣。
⑷ 《天龍八部》背景故事
金庸在《天龍八部》書前「釋名」部分中說:「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書中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了杜撰和改造,半真半假,讀來更增興味。既然作者給出了一個明確的年代,就不妨看一看史書對這一時代是如何記載的,更有助於理解書中人物的命運。
■「華夷之防」北宋神宗期間,發生了宋代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即「王安石變法」。神宗死後,10歲的趙煦即位,稱哲宗,年號元�。由於皇帝年幼,太皇太後高氏臨朝,任用司馬光為相,盡廢王安石新法。哲宗年長親政後,又恢復新法,改元紹聖,這一年就是1094年。
王安石新法中一項重要內容是針對外患,加強兵力,保衛國家。宋朝重文抑武,軍事力量很弱,邊境一直不安寧。宋太宗兩次親征契丹,都大敗而歸;宋真宗時,遼國與西夏都來攻城掠地。109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由宋向遼納貢,遂贏得宋遼120年不交兵。
內憂外患的局面必然反映到思想意識上來,當時優秀的知識分子都高唱 「華夷之防」,這是前代自北朝至唐人都不很看重的一件事。由此即不難理解為什麼書中蕭峰「契丹人」的身份竟是如此關鍵,以至於改變了他的命運,復雜的身世,國仇家恨鑄就了蕭峰悲劇的一生,英雄的一生。金庸在書中顯示了一個現代人對民族問題同情的理解和嚴正的判斷。
■耶律洪基 書中蕭峰的結義大哥,遼國國君耶律洪基是遼道宗孝文皇帝,1055—1101年在位,遼國共九代君主,他是第八位。《遼史》說他「性沉靜嚴毅」,書中寫蕭峰助他平定皇太叔叛亂也確有其事。《遼史》載: 「七月丙辰,(耶律洪基)如太子山;戊午,皇太叔重元與其子楚國王涅魯古……(其餘人略)等四百人誘脅弩手軍犯行宮。時南院樞密使許王仁先、知北樞密院事趙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蕭唐古……(其餘人略)等率宿衛士卒數千人御之。涅魯古躍馬突出,將戰,為近侍詳穩,渤海阿廝護衛蘇射殺之。」可見耶律涅魯古確實死於陣前,金庸讓蕭峰建此奇功倒也不妨。
■完顏阿骨打 蕭峰的另一位朋友完顏阿骨打是金國的開國之君,金太祖,1115—1123年在位。據《金史》記載,阿骨打從小就是位大力士,一個人抵得上幾個人的力氣,他擅長射箭,准頭足,力氣大,能射下天上的飛鳥,射遠能到三百二十步開外,這一成績當時的勇士也遠遠不及。如此看來,阿骨打倒是一位武林高手。書中蕭峰若僥幸不死,也免不了和阿骨打及其後人為敵。因為1125年,金滅遼;1126年,金滅北宋,也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
■大理 大理是僻處南疆的小國,建國早於北宋。書中所寫的段正明、段正淳、高升泰都確有其人。段正淳並非只是個風流的「鎮南王」,從 1096年起他當了10多年的大理皇帝。大理國姓為段,是佛教國家,該國聖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曾避位出家。宋朝國力衰弱,常向外國「蠻夷」輸送「歲貢」,只是對大理還能擺擺「天朝」的架子。《宋史·外國列傳》記載了大理如何向宋進貢馬匹、麝香、牛黃、織物等貢品。像段譽那樣的大理人仰慕宋朝文化的心情是真實的,史書記載大理使者特意要求參觀北宋的學校、御書閣。宋徽宗政和七年二月,大理使者帶著貢品進京,龍顏大悅,於是「以其王假和譽(這或許就是段譽?)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
(原載1999年2月27日《北京青年報》)
白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民族。白族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洱海區域。,,,20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金屬工具,發展農、牧業生產。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蒼洱地區設置了郡縣。8-13世紀,這里先後出現了以彝、白先民為主體的南詔國和以白族段氏為主體的大理國。
段氏之祖,歷代為南詔重臣,最早可追溯到天寶戰爭中的段儉魏(段忠國),是思平六世祖。段氏從段恩平建大理國至段興智為忽必烈所滅,歷二十二世,持國316年。這300年間,大理和大宋政權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系,所以宋朝盡管不斷受到來自北方民族的侵擾,而南方邊境真正是百年無患,和唐時情形完全兩樣。這當中有一件事情可能是有意義的,且多為史家所提及,那就是所謂,「宋揮玉斧」。傳聞宋建國之初,有人向宋太祖趙胤提議用武力征服雲南,並獻上大理國地圖。太祖用玉斧(一種文房古玩)沿大渡河一劃,曰:「此外非我所有。」從此之後,宋與大理以大渡河為界,互不侵擾,相安無事。對於此事,學界多有異說,或謂宋以唐亡為鑒,或謂宋朝軟弱,又忙於經營北方,無暇遠略,這些都是從消極的意義上看待此事。可不論揮玉斧之事是真是假,也不論趙匡胤當時打什麼樣的算盤,在大理未亡之前,宋朝一直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卻是一件不爭的事實。300年間,大理國崇信佛教,奉行的大約是和平立國的方針,對外不侵不討,對內也較少殺戮,這一點與以往的蒙氏、鄭氏也完全兩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段思平曾受楊干貞無情追殺,可思平對其家族並未見有血腥屠殺的記錄。再有,段氏執政300餘年,其間當然少不了為權力的爭斗,而段氏22代君王中,竟有9人禪位為僧,這也成為大理國政治文化中頗值得關注的現象。
當然,大理與內地的交往也並沒有因為趙匡撒的玉斧一揮而中斷,事實上大理段氏一直努力想與宋朝保持一種較親密的關系。仁宗皇佑四年,宋朝叛臣依智高兵敗後逃往大理,段思廉毫不猶豫地殺了他,將他的腦袋裝在一個匣子里送往宋的京城,這是一種友好的表示。崇寧二年,段正淳遣高運泰人宋,求經書69種,葯書62本;嘉泰二年段智廉又派人入宋求大藏經1467部,置於五華樓。這種文化的交流說明中原文化對大理仍有很強的吸引力。而那個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盡風頭聲名遠揚的段和譽(段譽)更是與大宋朝投桃報李,情濃意密。政和六年,段和譽遣使人京,貢馬380匹,另有香、牛黃、碧阡山、金剛經等。宋封段氏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宋與大理,似乎還是保持了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
在一定意義上說,大理國的滅亡是與南宋政權的衰敗聯系在一起的。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領兇悍無比的蒙古大軍兵分三路遠征雲南。忽必烈以革囊為船渡過了金沙江直撲大理。當忽必烈的軍隊翻越點蒼山突然出現的時候,大理人感到真是神兵天降。在進行了螳臂擋車式的徒勞地抵抗之後,大理國最後一位國王段興智做了忽必烈的戰俘,然後,他選擇了投降。忽必烈認定的對手是大宋,他打大理只是其滅宋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大宋當然該明白所謂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大宋似乎並沒有給大理一點點援助,所以這妙香古國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之下幾乎來不及呻吟就玉殞香消了。好在忽必烈這個粗獷的蒙古漢子似乎也被大理美麗的河山感動了,他一反常態下了禁殺令,大理得免屠城之災。這件事情肯定也讓段興智很感動。
段興智的投降馬上得到了回報,忽必烈赦了他的死罪,他被封為「摩訶羅嵯」(梵語,大王之意),統領雲南八路「鄉兵」。在以後20多年的時間里,段興智帶領著這支以自族為主力的地方部隊,轉戰雲南,遠征貴州、湖南,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建立統一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死後還被追溢為「大理向義王」,其子孫享有世襲「大理總管」的特權。也許,段興智是中國文化傳統中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一個最為成功的範例。
<另一篇>
先不談電視劇本身了。前陣子買了本《大理國史》(段玉明著,雲南民族出版社)。抄些關於大理段氏的資料,算看天龍八部時候的背景知識吧。
大理國的創始人是段思平,這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段思平是白蠻貴族,白蠻,就是現在白族的前身。因此大理也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金庸在小說里讓刀白鳳哀怨的說:「你們漢人男子不將我們擺夷女子當人,欺負我,待我如貓如狗、如豬如牛,我……我一定要報復,我們擺夷女子也不將你們漢人男子當人」(第四十八章),其實刀白鳳大嫂沒搞清楚情況……
雲南是在漢朝經過對西南夷的征服而納入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的。三國時期諸葛南征,又進一步鞏固了對這一地區的統治。但是隨後數百年的亂世,中夏板盪,無暇理邊,因此到了隋唐之時,中原地區對西南邊陲的控制已經逐漸喪失了。隨著六詔歸於南詔,雲南在隨後的數個世紀中,開始作為一個相對於中原而獨立的單元發展。南詔國曾經強盛一時,令盛唐也束手無策。然而國終有衰亡。西元902年,南詔中興六年,重臣鄭氏篡位,改國號「長和」,改元「安國」,南詔蒙氏至此滅亡。本來,西元9世紀,南詔已然衰落,如中夏有一強權,則正可兼並西南,金甌重圓,但誰都曉得那正也是唐朝氣息奄奄半死不活之時,連河北都遍布獨立的藩鎮,怎可能還有餘力顧及邊疆?因此,西南地區只能在本地區內部完成政權更替。南詔後期,國內強族林立,舉其要者,有鄭氏、楊氏、趙氏、董氏、高氏、段氏,凡此六姓,皆有地有民有兵,一舉一動都干係政局。蒙氏既衰,英雄趁時而動,首發難者,即鄭氏買嗣,其既掌國柄改號自立,遂殺蒙氏八百人。
大長和國歷三世,26年,始終未能解決國內問題,而又趁中夏歷五代十國之亂,舉兵犯蜀,迭遭失敗,以是民心喪盡。節度使楊干貞舉兵而起,屠鄭氏,長和亡焉。干貞初擁趙姓為國主,國號天興,然而隨即不滿趙氏,又廢趙而自立,天興國僅存十月而亡。干貞改國號曰「義寧」,自以為國內無人不服,貪橫暴虐,在位兩年而死,弟楊昭即位,勉力維新,然民心已失矣,且性亦猜忌好殺,以是在位七年,節度使段思平反,義寧國遂滅。
自南詔而至思平,三十餘年,三易國號,三易其姓,鄭趙楊如走馬燈,思平得國,改號大理,籠絡國人,寬待楊氏,安撫滇東三十七部。六姓之中除鄭氏已滅,其餘四姓盡服於段。又廢楊氏苛政,寬賦稅。西南離亂三十載,至是乃得粗安。大理段氏以是得滇地人望,國脈歷三百餘載。
段氏之先,有說為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又有說為滇地土著,莫衷一是。然其在思平之前六世,已出仕南詔,為雲南豪族,則無可疑。
段思平在位六年即死,然而卻為段氏奠定22世之基業(如果算上元朝入雲南後委段氏為大理總管,則合計34世之久),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他死在西元944年,其時中原仍在五代時期,離趙宋歷史上那著名的「燭影斧聲」還有數十年的時間。然而,大理國卻先已預演了一出類似的好戲。段思平有一子思英(段氏取名類似於日本古代,有通字,不避先諱,絕異於漢族),然而據說此人是個極其荒淫昏庸之人,結果在位一年,就被思平弟思良夥同相國董迦羅廢除,思良自代。這出「子不肖,叔來教」的戲耐人尋味。《滇史》稱:「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廢之,左右諸臣諫阻。及將死,謂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業,爾宜善繼吾緒。思良泣受命」。這一段託孤之詞,怎麼看都有著趙宋後來「國當立長君」的味道。
思良既立,大理國脈就在思良一系的子孫中傳接。思良時相國為董氏,且行廢立有功,可見當時國中董氏較強。董氏世奉密教(阿吒力教)且為大理國師,然而後來密教勢衰,董氏遂亦衰落。而昔日曾有國數月的趙氏,也已衰落。國中只有高氏和舊主楊氏勢力較強。思良之後,大位在其子孫中傳了七代(思聰、素順、素英、素廉、素隆、素貞、素興),將近百年。其間楊高兩氏激烈角逐於朝堂。至素興時,年幼無能,聽任群小,國人不滿。而思平一系玄孫思廉卻有人望,是時,高氏為相國,遂與諸大臣廢素興而立思廉。段氏之位又從思良系轉回思平系。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以此擁立之功,一舉凌駕於諸姓之上。
楊氏勢衰,遂鋌而走險,保安八年,楊允賢叛,高智升討伐滅之。至是高氏益盛。思廉在位三十一年而出家,子廉義立,政柄悉委智升。大理國至是已是「段與高,共天下」矣。楊氏不服,廣安四年再叛(上距允賢之亂28年),首領為楊義貞,竟殺段廉義而自立,改元德安,號「廣安皇帝」。高智升命子高升泰舉兵討伐,四月而誅楊氏。
至此,進入了《天龍八部》相關的歷史。
小說第八章:「原來十多年前的上德五年,大理國上德帝段廉義在位,朝中忽生大變,上德帝為奸臣楊義貞所殺,其後上德帝的侄子段壽輝得天龍寺中諸高僧及忠臣高智升之助,平滅楊義貞。段壽輝接帝位後,稱為上明帝。上明帝不樂為帝,只在位一年,便赴天龍寺出家為僧,將帝位傳給堂弟段正明,是為保定帝。上德帝本有一個親子,當時朝中稱為延慶太子,當奸臣楊義貞謀朝篡位之際,舉國大亂,延慶太子不知去向,人人都以為是給楊義貞殺了,沒想到事隔多年,竟會突然出現。」
段廉義一共用過幾個年號?這目前還不可考。至少有兩個,即西元1076年的上德,1077至1080的廣安(其即位的1075年還應該有一個,但史無載)。因此稱他為「上德帝」是不大對的。而以廣安四年為上德五年,說明查老失考廉義曾改元一事。
廉義無子,因此高氏擁立其侄壽輝。至於廉義是否真的還有個兒子段延慶,那就由得查老去做文章了。壽輝在位確實只有一年,僅僅用了「上明」一個年號。但他的「不樂為帝」,卻是有原因的。《滇考》雲:「逼於高氏,不自安」。高智升為了避嫌而退休,但卻讓兒子高升泰繼任相國。這位高升泰在小說中以「善闡侯」的身份出現。這個爵位是高智升時候獲封的。小說里這高侯是個在大理國內武功輩分都高的大臣,但也就是個平常的重臣形象而已。然而在歷史上,他可不簡單,是大理段氏150餘年基業的掘墓人。
上明帝壽輝出家了,高氏又找來思廉的一個孫子段正明來當國王。因為各種史書都只說此人是思廉之孫,而無人說他是廉義之子,是以可以推測他是廉義的一個侄子。小說中將正明正淳兄弟和延慶兄的關系設定為堂兄弟,這大致是不錯的,段譽也因此幸運的可以把他那幫妹子一鍋端了……恩,跑題了。回來說歷史。
正明在位十有三年,用過三個年號:保定、建安、天佑,但改元年均不詳於史。但總之保定是他初期用的年號,到了小說中已經是他在位的末年,他應該被稱為「天佑帝」才是。這又是查老知其一不知二三的地方。這位正明老是否如小說中一樣武功卓絕是不清楚,但他的政治卻大體上不錯的,《滇史》雲:「凡在位十二年,性謹恪尚儉素」,看來確實是寬仁之人。然而,他的避位出家,就沒有小說中那麼自願了。《南詔野史》稱:「明在位十三年,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群臣請立善闡侯高升泰為君,正明遂禪位為僧,而段氏中絕矣」。禪位這東西,讀中國史的人都曉得是怎麼回事。段正明這位爺,是大理段氏的滅國之君。而高升泰這個小說中的忠臣,實際上是比段延慶牛b許多的真正篡位成功者。
小說第八章接著寫道:
「保定帝聽了高升泰的話,搖頭道:「皇位本來是延慶太子的。當日只因找他不著,上明帝這才接位,後來又傳位給我。延慶太子既然復出,我這皇位便該當還他。」轉頭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來也有此意。」高升泰是大功臣高智升之子,當年鋤奸除逆,全仗高智升出的大力。
高升泰走上一步,伏地稟道:「先父忠君愛民。這青袍怪客號稱是四惡之首,若在大理國君臨萬民,眾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頭。皇上讓位之議,臣升泰萬死不敢奉詔。」
大理段氏在正明一代滅於高氏,查老若查大理一國之史,斷然不會不知,然而顯然對此小國春秋無甚興趣,因此並不選為小說素材。小說演義,本來就是不必當真的,只是在稍微了解歷史的人眼中,上面兩段高某人慷慨激昂的陳詞未免有些怪怪的……王道版電視劇索性刪掉了高升泰,恩,刪的好,刪的妙,刪的篡位分子呱呱叫。
高升泰的爹高智升當然也不是什麼忠良。根據史書,高升泰還很小的時候,高智升已經在傳播一些此子大貴、有異象的瞎話,顯然已經開始為高氏篡位預造輿論。此時,大理天佑x年、北宋哲宗紹聖元年、大遼道宗大安十年、西夏天佑民安五年、西元1094年,高氏終於大功告成。小說中這是故事開始的第一年,然而實際上與小說中涉及的其他歷史事件相比,則全然無法契合。這一年,遼朝的「皇太叔之亂」(小說第27章)已經過去31年矣(事在1063),而北宋的高太後也已經在前一年歸天,哲宗正開始親政(小說第49章)。當然,這類手法在金庸小說中常見的很,是絕對不能以史實和正常邏輯去要求的。
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所以全名叫「大中國」——那個死鬼了的靠唱「咱們的大中國」起家的高楓,大家現在知道他唱這句「大中國」的時候心裡實際上想的是啥了吧?活哈),改元「上治」,大業底定,然而卻也已經走到人生盡頭,在位不到兩年,就要西歸極樂了。這時候他把兒子高泰明叫過來,說:「段氏不振,國人推我,我不得已從之,今其子已長,可還其故物,爾後人勿效尤也」。結果他眼睛一閉,泰明還真的就把王位還給了段氏。立了段正明的弟弟,小說中的風流鎮南王段正淳為王。史稱「段氏復興,號後理國」(南詔野史)。
這是在中土難以想像的事情。篡位了的權臣,居然把到手的帝王寶座還給了舊東家。然而,這卻是雲南歷史上的事實。高升泰臨死的話,顯然不盡不實。什麼「其子已長」,分明後來立的是其弟而非子。至於「不得已從之」,那恐怕更是鬼話。但他勸戒子孫還位段氏,不要學他,似乎是有些真東西在的。究其原委,自然是因為段氏仍有人心且頗有力量,高氏並不能完全控制局面的緣故。他在時,固然可以鎮服,但他一死,子孫就未必如意。因此,比起中土的那些到死不悟最後禍延子孫的權臣來,高升泰老爺子真算的上是通明之人了。他這一著,表面上是失了江山,實際上,卻把江山攥的更牢了。
「後理」,其實國號還是「大理」,只不過史家如此區分而已,雖然國王是段氏,但相國卻由高氏世襲,而且政事全出相國。發展到後來,外國來使,先見相國,後見段王。而地方上,大理劃有八府,全部由高氏子孫世守。因此從中央到地方,皆為高氏一門,段氏徒有虛位也。地位如同幕府之天皇、鐮倉之將軍、戰國之足利公方。這種情況,直到元朝滅大理,才算結束。而國人在這期間,始終稱高氏為「高國主」。
段正淳,我們的風流王爺,他其實並沒有象小說中那麼倒霉,還沒在皇宮里當一天天子就掛了,歷史上,他實實在在的當了十三年的大理之主,年號有四個:天授(其實改叫「高授」差不多)、開明、天正、文安。他以「中興」自命,實際上不過是在全盤承認高氏的實際權力的前提下過過「開國之主」的癮罷了。文安四年,正淳禪位為僧,後來也得善終,比小說中真幸福的多了。
然後就是主角登場了。段正淳之子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宋史上即如是稱之)。當然金庸的fans會說實際上是段譽啦。這位在小說里有著由一大票堂妹組成的後宮的「段郎」在位長達三十九年,是大理二十二王中在位最久的,而且也非病卒於位,而是出家為僧,因此應該是得享高壽。無論在查老筆下,還是在歷史長河中,這位段郎都可以算是較比有福之人了。段郎用了五個年號:日新、文治、永嘉、保天、廣運。據說,他「勤於政事」(滇考),「愛民用賢、思攬政權」(滇史),「故遠方慕之,悉來貢獻」(滇記)。在宋史中,也記載了國王段和譽臣服於宋,遣使來朝,並受宋封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這是大理受宋冊封的開始。看起來,他果然如查老希望的那樣,做了一個「好皇帝」(小說後記)。然而,他惟一不能改變的,是高氏專國的事態。《滇雲歷年傳》雲:「正嚴即勵精圖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萬一,蓋勢之所趨如水之就下,回狂障決不可得矣。」
西元1147年(段正嚴最後一個年號歷年不詳,因而不知道這是廣運幾年),段郎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諸子內爭外叛,禪位為僧」。看起來,他也不免老來的家務事。如果有小說家要寫天龍後傳的話,倒不妨從此入手,設想某子為王語嫣所出,某子為木婉清所出,某子為鍾靈所出……再讓他們分別繼承母親的性格,想來定也是熱鬧好看的。然而這文章還沒有人作。歷史上,諸子之爭卻是由毫無情調的高氏諸勢力控制,伴隨著高氏集團內部的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後,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取得勝利,登上了王位。我們的段郎,此時總也在五六十歲了吧,心力交瘁,索然歸隱。每每想到此處,彷彿看著一個蒼老佝僂的身影在夕陽中默然走入山門,回身掩上柴扉,將自己的余年關閉在史家的視線深處,俺總是難以將腦海中這樣的場景驅散,可又完全無法將之與查老筆下、還有現在電視中那個林小英雄演繹的中國版少年維特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天老地荒,瞬息間紅顏白發。青春倜儻,又怎能抵得過這世間惡、許多愁?
讓我們和段郎說聲再見吧,也與天龍八部中的大理歷史說聲再見吧。此後的後理國,就在高氏的操縱和內訌中日漸衰落,終於滅亡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對了,也應該提一提「射鵰三部曲」中那位天下五絕之一的南帝段智興的情況。段智興,是段正興的兒子,也就是段郎的孫子。他在西元1172年即位,在位27年,1199年崩。他是大理歷史上沒有退位出家而死於王位的一人,自然也就更不會去做什麼「一燈大師」了(當然,小說的擁躉會說他實際上是假死瞞名,呵呵)。不過,他在崇佛上確實是絲毫不亞於祖先們的。史稱:「智興奉佛,建興寶寺,君相皆篤信佛教,延僧入內,朝夕焚咒,不理國事」。看起來,這個小說中仁慈寬厚和藹可親的長者,歷史上的形象並不很妙。
段智興之後,大理國進入它的末期了,高氏也開始腐朽,勇於內斗而暗於治理。當西元1253年蒙元大軍三路來攻時,大理國完全沒有統一的部署,而倉促各自為戰,除了高通在會川頑強抵擋住了蒙古東路軍外,蒙古的西路和中路軍輕松直入。大理末代國王段興智和末代相國高泰祥棄都城而走。高泰祥先被俘就斬,臨死長嘆:「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蓋其分也」。是啊,高氏讓「段運不回」了一百六十年,最後如沒有一位家主來殉葬,也實在是說不過去。而段興智逃到善闡,次年春也被蒙古軍攻破,束手就擒。大理國滅亡。這件事在神鵰俠侶的第35回有所提及,段興智也正如小說所言,是段智興的曾孫。
大理國滅亡,標志著雲南作為中國史一個相對獨立單元的時期結束了。從晉後以降,已經有差不多9個多世紀,雲南非中國所及(這里的「中國」是指的中原王朝),中間僅僅短暫的歸附過。而蒙古民族以其強悍的魄力,從那遙遠不可望的萬里朔漠起家,卻將這天南之地重歸中朝版圖,而且從此以後再無分疆,這真是令人神往的偉業!
大理段氏,卻沒有從此結束,他們繼續世代擔任元朝的大理總管,又經過了一百三十年的歲月。直到元朝滅亡後,仍然效忠前元,抗拒明人的統一。洪武十五年(1382),明軍入滇,段氏末代總管段世抵抗到了最後,再一次淪為階下囚。
此後,段氏已無尺寸之土,但皇皇華夏,六合一家,處處又都為段氏子孫的安身之所(今日連台灣都有大理段氏後裔)。然而,他們中最多的人還是留居在雲南各地,以不離故土的方式緬懷著祖先輩的輝煌與光榮。
⑸ 請問,在美人心計中竇長君是誰為什麼么會到竇漪房身邊
在《美人心計》中,竇長君是竇漪房名義上的弟弟,到竇漪房身邊是為了證明她的身份。發生在第二十二集。
當時的場景是:
慎兒幫助陳平放回了久在宮中的女兒,要求陳平幫助漪房尋找失散多年的弟弟長君,陳平一口答應,他回到府中,讓劉盈冒充長君進宮見漪房。長君與漪房相認,慎兒要揭穿他們的身份,劉盈以慎兒的過去做要挾,求得彼此相安無事。
(5)小說人物名字顧長君擴展閱讀:
《美人心計》竇漪房 人物簡介:
竇漪房原名杜雲汐,幼年時期和母親一起捲入後宮爭斗而被追殺,被聶慎兒父母所救,但慎兒父母皆因此而亡。長大後杜雲汐和聶慎兒都陰差陽錯的進入了皇宮。
杜雲汐被皇上看中,同時也被呂雉相中她的聰明能幹,並派遣她去代國,監視代王,改名為竇漪房。結果竇漪房不但沒有把代王的行跡告訴呂雉,反而暗中幫助他,後來代王當上皇帝,而竇漪房也成為了皇後。
《美人心計》竇長君 人物簡介:
竇長君,作為竇漪房弟弟的身份在她周圍保護他。最後為了平定七國之亂,保護梁王——竇漪房最愛的兒子自殺於諸侯王與竇漪房面前。當然最大的看點還是他與其摯愛之人的情感糾葛及展現出的愛恨情仇。
《美人心計》簡介:
《美人心計》是由紫駿影視傳媒集團、東陽歡娛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於正工作室出品的古裝劇,改編自小說《未央·沉浮》,原著瞬間傾城,由於正執筆改編,吳錦源等執導,林心如、陳鍵鋒、楊冪、王麗坤、何晟銘、羅晉、胡杏兒等領銜主演。
該劇描寫了在風姿妖嬈的漢室後宮中,幔帳幕簾之後的美人爾虞我詐、鬥智斗勇的故事。該劇延續了於正作品一貫的細膩風格,並擁有大氣磅礴的一面。
⑹ 女主叫北辰胭絮,男主目測是蘇長君的小說是叫什麼目測是女頻小說
嫡女攻略,應該是這本
⑺ 衛子夫、漢武帝的一生 衛子夫、漢武帝、漢武帝的妃子一生的巨細,事後在給20分
衛子夫(?-前91年),字子夫。西漢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後,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是她的弟弟,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是她的外甥,生有一男三女,男為戾太子劉據,女為衛長、諸邑、石邑三位公主。衛子夫建元二年入宮,第二年懷孕後被封為夫人。元朔元年衛子夫生下劉徹長子劉據,被立為皇後。在她被立為皇後的第38年,即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蠱之禍中,衛子夫母子等人遭江充等人陷害,不能自明,自殺。十八年後漢宣帝劉詢以皇後禮重新厚葬她,追謚號曰 「思」,建園置周衛。史稱孝武衛思後。衛子夫原是平陽侯曹壽和平陽公主的謳者(歌女),後漢武帝到訪平陽公主家 《漢武帝》衛子夫
時臨幸了她,並把她和衛青一同帶入宮中(建元二年春即前139年春)。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衛子夫由於懷了漢武帝劉徹的骨肉而被封為夫人(夫人是僅次於皇後的嬪妃,當時竇太後尚在世)。 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下皇長子劉據,於是被立為皇後。 元狩元年(前122年)皇長子劉據被立為太子。 征和二年(前91年),奸人江充、宦官蘇文等刻意製造巫蠱案陷害太子劉據,太子被迫起兵反抗,兵敗自殺。 衛子夫由於支持太子,被漢武帝遷怒,不能自明而自殺。其時葬於桐柏,十八年後她的曾孫劉詢登基為漢宣帝,於是以皇後禮重新厚葬她,追謚號曰 「思」,建園置周衛。史稱孝武衛思後。 註:桐柏正對長樂未央宮,即是後來宣帝登基之後重新厚葬的長安城覆盎門外南北大道之東。宣帝後來的「改葬」只是以皇後禮儀重新安葬,並起高大的墓冢置陵園,設置周衛,並沒有遷葬。衛子夫本是襲封平陽侯曹時府中的謳者(歌女),服侍曹時的夫人平陽公主。 漢武帝即位後,他的第一位皇後,也就是野史中(志怪小說《漢武故事》)武帝幼年時戲言要藏於金屋的阿嬌。兩人婚後後十一年無子(根據資治通鑒漢武帝卷資治通鑒建元二年條記載,陳後在建元二年衛子夫入宮前已經失寵,結合漢書可知劉徹陳後在武帝7歲立為太子後不久即結婚 注1),所以平陽公主就把鄰近大戶女子收買來,養在家中,准備讓漢武帝選取為妃。 適逢漢武帝在霸上祭掃後來到平陽侯家中,平陽公主就將這些美女裝飾打扮起來,供漢武帝選擇。但漢武帝看後,覺得都不滿意。在武帝與平陽公主一起飲酒的時候,平陽公主又讓歌女獻歌助興,漢武帝便在眾女中一眼看中了衛子夫。(《漢書 外戚傳》: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主見所偫美人,帝不說。既飲,謳者進,帝獨說子夫。) 隨後,漢武帝起坐更衣,衛子夫便來服侍,一見傾心。這樣,平陽公主送衛子夫入了宮。 入宮一年多來,沒有得到漢武帝的寵幸。 建元三年漢武帝准備在後宮選上自己喜歡的人,釋放一批不中用的宮女,衛子夫才又見到他,並哭泣著請求放她出宮。漢武帝憐愛她,便不予她出宮並再度臨寵幸了她,不久衛子夫就有了身孕。 陳皇後知道衛子夫懷孕後,十分妒忌。館陶大長公主(劉嫖)於是派人綁架了給事建章未知名的衛青,企圖殺了衛青。衛青的朋友公孫敖帶人將衛青救出,事發之後武帝大怒,於是召衛子夫的兄長衛長君、弟弟衛青入宮為侍中。 衛家大姐衛君孺嫁給太僕公孫賀,二姐衛少兒嫁給開國功臣陳平曾孫陳掌。其後衛家開始顯貴,衛子夫被封為夫人,衛青為建章監、太中大夫。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下皇長子(劉據),遂被立為皇後。
元狩元年(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由於他是漢武帝29歲才得來的皇長子,十分得父親寵愛。劉據剛剛出生武帝便命人為他做《皇太子賦》,等於提前就昭告天下這個剛出生的嬰兒就是太子,同時建立神祠感謝上蒼賜他皇長子。 劉據長大後,武帝除了派德高望重的太傅輔導他學習《觳梁春秋》、《公羊春秋》外,還為他建了一座苑囿接待賓客,稱為博望苑。 皇太子的確立,自然更加鞏固了皇後的地位,因此,衛皇後的榮寵也達到了極點。然而,作為宮廷婦人,隨著容顏的衰老,衛皇後受寵程度也在逐漸下降。 元朔元年後,衛子夫在漢武帝面前的寵幸地位被王夫人所代替。之後又有李夫人、尹婕妤、邢夫人、趙婕妤(鉤弋夫人),在她立為皇後的第38年,也就是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因遭權臣江充發起的巫蠱之禍陷害,不能自明而自殺。當年令武帝一見鍾情的香魂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煙消雲散了。除皇長子劉據之外,衛子夫還與武帝生有衛長公主及其他兩女,此兩公主封號史書無載。 根據索隱,此兩公主為石邑公主與諸邑公主。諸邑公主死於巫蠱,石邑公主史書無事跡記載。 衛長公主是武帝最寵愛的公主,封地為鹽邑(當利),非常富有,是西漢所有記載封地的公主中唯一受封鹽邑的公主。 衛長公主、石邑公主皆無記載後事,陽石公主只是同陷於巫蠱,史記漢書並無記載她為衛後女,陽石的稱呼在史記中都是「帝女」。陽石公主又名「德邑」公主,可見與石邑公主並非同一人。衛長公主的孫子曹喜在宣帝年間復家,哀帝時曹喜的孫子重新復侯為平陽侯,而到了東漢,平陽曹氏仍舊被光武帝封為平陽侯。而另外一位西漢侯爵到東漢復侯的是富平侯張氏。因為東漢大司空張純是漢宣帝女敬武長公主與富平侯張臨(張安世曾孫)的孫子,所以可以說在東漢時代承侯的獨二的兩個西漢侯爵的後人都是衛子夫的血脈。
《譜系圖》:
衛長公主→曹宗→曹喜(宣帝時復家)→曹喜孫(哀帝時候復封為平陽侯)→曾孫(東漢仍為平陽侯) 劉據→劉進(史皇孫)→劉詢(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
諸邑公主所嫁之人和後代不詳,諸邑公主據漢書記載死於巫蠱。 石邑公主所嫁之人和後代不詳,並未死於巫蠱。
衛皇後有相當良好的品德,雖然出身卑微,但身居高位後卻謙虛謹慎,也因此雖然年長之後失寵,但武帝仍舊相當尊重她,不似當年竇皇後雖然身為皇後,文帝卻公然讓寵妃慎夫人與皇後平起平坐。
我也是在網上搜的,你自己也可以在網路上搜搜。我個人比較喜歡衛子夫,你在小說中要把她寫得好一點哦!
⑻ 古代小說女主叫阿無,男主叫顧長青這本小說名叫什麼
書名:《何處寄相思》
作者:金子miss
主角:阿無顧長君
簡介:
阿無本來是一個孤兒,可有一天,回她突然成為高答高在上的千金,被丞相府收留,她有了疼愛她的兄長,十六歲宮宴,她遇上了那個讓她心跳不止的男人——顧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