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譯文,
華麗的宮殿建築還在,只是裡面的人已不是原來的了,是形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
B.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的寫作手法
對比
南唐後主李煜的《虞美人》
李煜被宋主抓為俘虜,感嘆自己曾經的皇宮繁華仍在,然而主人卻不再是自己了。
全詞如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C.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什麼意思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
原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麼時候結束的,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3)雕欄玉砌應猶在小說免費擴展閱讀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尾句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D. 雕欄玉砌應猶在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詞。表達了物是人非,人生無常。
E.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實際上,並不是朱顏改,而是江山改,作者不敢明說罷了。這里,李煜實際上是表達了自己失去政權的一種嘆息和追憶。
F. 雕欄玉砌應猶在全詩賞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詞,堪稱絕命詞。此詞是一麴生命的哀歌,作者通過對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的對比,抒發了亡國後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詞語言明凈、凝練、優美、清新,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何時了⑵,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⑶!
雕欄玉砌應猶在⑷,只是朱顏改⑸。問君能有幾多愁⑹?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1]
詞句注釋
⑴虞美人: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了:了結,完結。
⑶故國: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⑸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里指南唐舊日的宮女。
⑹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2-3]
整體賞析
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比擬、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G. 雕欄玉砌應猶在,txt全集下載
雕欄玉砌應猶在,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多年以來,莫久會做相似的夢,不確定的時間和地點,但是都與墜落有關。有時候是去攀岩,近乎九十度的峭壁上,防護繩索突然斷裂,她就絕望著摔進谷底,耳畔有呼嘯嗚咽的風聲;有時候是在施工大樓的現場,她正在未竣工的樓頂與旁人說著什麼,她卻一腳踩空失足落下;有時候則是巨大的隕石毫無預兆地從天上掉下來,把她砸得骨斷筋酥,萬劫不復;有時候倒也簡單,只是踩錯了樓梯,翻滾跌撞……身體猛地痙攣,她就會在睡夢中驚醒,看看單人床周圍這五六平米的工棚空間並無異樣,才稍稍安心。
她不是一個迷信的人,不會去看周公解夢或者諸葛神推之類的網站。從心理學上講,那些都是精神緊張或者壓力過大導致的夢境。從醫學上看,她有輕度的精神衰弱症狀。其實她還有個更為合理的解釋,她經歷過地震。
她的老家S城是北方偏安一隅的小城,從來都是以煤炭鋼鐵等重工業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偏偏處於一個脆弱的地震帶邊緣,時不時就會有大大小小的地震光顧人們的生活,人們倒……
H.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請問是欄還是闌,哪個是對的
中學課本上是欄,通常以這個為標准。
兩個字意思是一樣的,有些版本的書上可能會寫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