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解答題汪曾祺小說的審美世界

解答題汪曾祺小說的審美世界

發布時間:2022-01-23 04:15:54

Ⅰ 如何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汪曾祺小說的意義

在汪曾祺的小說中,我們能夠發現蘊藏在文中的真、善、美。作者傳承著專祖國的傳統美屬德和傳統文化,以極其虔誠的態度來表達其內心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的贊美。汪曾祺的小說語言優美,別有特色。主要表現為雅俗並濟的大白話,返樸歸真、淺顯直白;文中大量採用了地道的蘇北水鄉方言,貼近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令人倍感親切。同時,還有濃郁的文言色彩,清淡自然,別有情致。

Ⅱ 汪曾祺小說創作具有什麼的藝術特點

讀過受戒。個人很喜歡。汪曾祺小說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靜下心來品味。
在渾版朴自然權、清淡委婉中表現和諧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脫離外界的喧嘩和干擾,精心營構自己的藝術世界。自覺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其實最大的特點還是一種古典美學思想吧,力求和諧自然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意境、

Ⅲ 汪曾祺小說特點

汪曾祺的文風很優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少有世俗之氣。

1、散文化的結構:

在《汪曾祺小說選》的自序中,汪曾祺發表了一些對於小說的獨特看法:「我曾想打破小說、散文和詩的界線。後來在形式上排除了詩,不分行了,散文的成份是一直都明顯地存在著的。……不直接寫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有時只是一點氣氛……氣氛即人物……作品的風格就是人物性格。」

汪曾祺的小說,擺脫了傳統小說觀念里強調情節,注重人物的塑造,鋪設懸念,突出矛盾等結構特點,而是淡化情節,淡化人物,沒有任何的`懸念、沖突和高潮,形成了他散漫舒朗的結構風格。

3、詩化的語言:

汪曾祺說自己屬於「一個通俗抒情詩人」的氣質類型,因此他是用詩人的詩性來感受世界,也是用如詩般極美的語言來書寫世界。

汪曾祺小說語言風格的詩化特徵主要表現為小說形式的詩歌化,內容上則是將現代詩歌意象與中國生活圖像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4、濃郁的審美特徵:

(1)濃郁的抒情色彩;

(2)原生狀態下的民俗風情畫卷;

(3)工筆畫般的表達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語言。

5、健康的人性:

在《受戒》與《大淖記事》這類作品裡,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圍渲染,注重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溫軟的水,朦朧的月,搖曳的雲影,迷人的沙洲,感應著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雲、十一子們細微神秘的心靈震顫;那混沌的愛,迷離的情,則展示出生命的騰踴,美的精魂的躍動。

6、獨特的小說觀念(「小說是回憶」)——融自我於其中,蘊濃厚個人情趣:

汪曾祺曾經小說下過一個定義:「跟一個可以談的來的朋友親切地談一點你所知道的生活。」

讀者閱讀他的小說,彷彿感覺到是一個歲月老人在夕陽下講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飄逸、耐品味,那些濃烈的、激動的、過於悲傷的東西都在他的娓娓敘述中變得淡而又淡。人情世故,舒緩有致,自有一番坐看雲起的淡定。

7、歡娛和諧的小說風格:

汪曾祺本人的個性和氣質是傾向於和諧歡娛的,文如其人,其小說也具有相同的風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於年輕氣盛,還有那麼一點點的「浮躁凌厲」之氣,老年以後汪曾祺參透了許多人世的紛爭,越來越達觀,他不習慣於對現實生活進行嚴格的拷問,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的大部分作品表達的都是愛與美、溫情與風俗,氤氳著世俗人生的歡娛。

汪曾祺的小 說營造了一片沒有權力浸染純然而寧靜的鄉土,一片近乎童年記憶般和諧溫馨的所在。

Ⅳ 《永遠的汪曾祺》閱讀題及答案 體現汪曾祺是怎樣的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出生於1920年3月5日。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略高於「秀才」)。 汪曾祺的父親汪菊生(1897——1959)多才多藝,不但金石書畫皆通,而且是一個擅長單杠的體操運動員,一名足球健將,學過很多樂器,也喜歡養鳥。汪曾祺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父親的隨和、富於同情心,對汪曾祺日後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1939年——1943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曾先後在昆明、上海的私立中學任教。後又到北京歷史博物館任職。北平和平解放後隨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到廣州、武漢,最後又回到北京市文聯工作。1954年,調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自1950年到1958年,一直任文藝刊物編輯。編過《北京文藝》、《說說唱唱》、《民間文學》。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到張家口地區的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當農業工人,勞動四年。1962年初,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輯。
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年輕時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較深。晚年作品漸趨平實。提倡「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但又主張現實主義要容納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能吸收一切外來影響。汪曾祺的小說乍看似乎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在語言上,他卻非常重視。汪曾祺的語言干凈自然,他要求自己「能不說的話就不說」。

Ⅳ 汪曾祺小說的特點

汪曾祺的小說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朴,版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

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敘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溫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小說。

(5)解答題汪曾祺小說的審美世界擴展閱讀: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

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汪曾祺的文風既朴實又典雅,既親切又雋永,平和,隱秀,古拙。他權的散文,既有陶淵明文章的恬淡淳樸,又有魏晉文章的內在風骨,表現的是一種寧靜的深邃。

Ⅵ 汪曾祺的小說有什麼特點

從《受戒》和《大淖紀事》,我們能看到汪曾祺小說傳承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廢回名、沈從文等的「答京派小說」的創作余韻:清新雋永、淡泊高雅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為展示「愛」和「美」的風土人情、散文化小說的敘述方式、行雲流水又不乏幽默的文學語言,等等。《受戒》企圖通過聰明善良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多情的小村姑英子的愛情故事,消弭世俗和宗教的隔膜,營造一種自然純朴、快樂瀟灑的理想生活境界,讓人對自由自在,原始純朴,不受任何清規戒律束縛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空間由衷感佩;《大淖紀事》講述的是強暴與愛情的沖突,在盪漾著雲影水光的蘇北水鄉,巧雲和十一子的愛情在現實遭遇中經受了考驗,同時也在那塊寬容而淳樸的文化土壤里得到了撫慰。汪曾祺的小說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越現實的率性自然和曠達灑脫,這恐怕是一個凡夫俗子最嚮往的生活方式,也是汪曾祺小說獨具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品格。

Ⅶ 汪曾祺的小說具有哪些回憶性的特點

汪曾祺小說的回憶性特點、散文化的結構和由獨特的語氣、語調和語感形成的語言風格。我們說,汪曾祺是一個有著清醒意識的文體家。因此,汪曾祺小說的意境常顯得超然、空靈,具有田園牧歌式的神秘和夢幻情調.而且,他的小說具有明顯的回憶特徵,從作品中可以清晰窺見他人生的軌跡。

你可以去買一本 民間生活的審美言說:汪曾祺小說文體論 楊紅莉(正版)
看看

Ⅷ 汪曾祺小說虐貓的中心思想

一個混亂的時代,一群瘋狂的成人,幾個無知的小孩,幾只無辜的貓,這是構成這篇精短小說情節的基本元素。作者用局外人的視角冷冷地旁觀著那個黑白顛倒、善惡莫辯的世界。成人世界中的文攻武衛在天真無暇的兒童身上潛移默化地復制著。失去了管教約束的孩子們,他們的簡單模仿能力尤其強。生命,在成人世界中已不再珍貴,為了捍衛所謂的「真理」,為了「革命」,狂熱的他們已忘乎所以。「沒有人管他們了」,再純潔的童心也會荒蕪的。他們先是看熱鬧,再接著是玩貓,而且將游戲發揮到極致——「玩死了拉倒」。李小斌原本還是很善良、淳樸的孩子——「不同意他們把貓弄死」,長輩們的善心影響過他。但是,在一個傳統的價值理性為浮躁的革命激情所顛覆的時代,生命、仁愛、悲憫……都已很虛無的了。「什麼『一隻貓七條命』!一個人才一條命!」這就是純真的心靈為時代所異化的一個側影吧!「近墨者黑」,沒有了真、善、美的法則制衡的心靈,它們所滋孽的假、丑、惡的行為,就更肆無忌憚了。於是,各種令人不寒而慄的虐待、戕害生命的「游戲」也就淋漓盡致了。玩法從復雜到簡單、從惡作劇到殘殺,儼然是成人世界裡瘋狂爭斗的一個翻版。慘烈的游戲,在一個大人跳樓而死之後戛然而止。孩子們將貓放了,這是他們的自我覺醒吧!這樣結尾,寄託了作者對仁愛與悲憫的深切呼喚。「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篇小說正是作者所遵奉的文學應引人向善的積極文學觀的例證。小孩把貓給放了,他們終於在血腥的場景中復甦了天性中的「仁愛」;可是,大人們呢,他們能像這些孩子一樣覺醒嗎?這就是本文留給讀者的深刻反思。
答案是我搜的你可以看下

Ⅸ 請從職業角度解讀汪曾祺的小說《鑒賞家》。

全縣第一個大畫家是季陶民,第一個鑒賞家是葉三。
葉三是個賣果子的。他這個賣果子的和別的賣果子的不一樣。不是開鋪子的,不是擺攤的,也不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他專給大宅門送果子。也就是給二三十家送。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門的和狗都認識他。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裡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挎著一個金絲篾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著房門說話。「給您稱——?」——「五斤。」什麼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為到了什麼節令送什麼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是到節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他的果子的好處,第一是得四時之先。市上還沒有見這種果子,他的籃子里已經有了。第二是都很大,都均勻,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從他手裡過過,有疤的、有蟲眼的、擠筐、破皮、變色、過小的全都剔下來,賤價賣給別的果販。他的果子都是原裝,有些是直接到產地采辦來的,都是「樹熟」,——不是在米糠里悶熟了的。他經常出外,出去買果子比他賣果子的時間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歡到處跑。四鄉八鎮,哪個園子里,什麼人家,有一棵什麼出名的好果樹,他都知道,而且和園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親家一樣了。——別的賣果子的下不了這樣的功夫,也不知道這些路道。到處走,能看很多好景緻,知道各地鄉風,可資談助,對身體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為路走得多。
立春前後,賣青蘿卜。「棒打蘿卜」,摔在地下就裂開了。杏子、桃子下來時賣雞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團雪,只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蜜桃。再下來是櫻桃,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端午前後,批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鮮菱、雞頭、蓮蓬、花下藕。賣馬牙棗、賣葡萄。重陽近了,賣梨:河間府的鴨梨、萊陽的半斤酥,還有一種叫做「黃金墜子」的香氣撲人個兒不大的甜梨。菊花開過了,賣金橘,賣蒂部起臍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後,賣栗子、賣山葯(粗如小兒臂)、賣百合(大如拳)、賣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
他還賣佛手、香櫞。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
不少深居簡出的人,是看到葉三送來的果子,才想起現在是什麼節令了的。
葉三賣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兩個兒子都成人了。他們都是學布店的,都出了師了。老二是三櫃,老大已經升為二櫃了。誰都認為老大將來是會升為頭櫃,並且會當管事的。他天生是一塊好材料。他是店裡頭一把算盤,年終結總時總得由他坐在賬房裡嗶嗶剝剝打好幾天。接待廠家的客人,研究進貨(進貨是個大學問,是一年的大計,下年多進哪路貨,少進哪路貨,哪些必須常備,哪些可以試銷,關系全年的盈虧),都少不了他。老二也很能幹。量布、撕布(撕布不用剪子開口,兩手的兩個指頭夾著,借一點巧勁,嗤——的一聲,布就撕到頭了),干凈利落。店伙的動作快慢,也是一個布店的招牌。顧客總願意從手腳麻利的店伙手裡買布。這是天分,也靠練習。有人就一輩子都是遲鈍笨拙,改不過來。不管幹哪一行,都是人比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弟兄倆都長得很神氣,眉清目秀,不高不矮。布店的店伙穿得都很好。什麼料子時新,他們就穿什麼料子。他們的衣料當然是價廉物美的。他們買衣料是按進貨價算的,不加利潤;若是零頭,還有折扣。這是布店的規矩,也是老闆樂為之的,因為店伙穿得時髦,也是給店裡裝門面的事。有的顧客來買布,常常指著店伙的長衫或翻在外面的短衫的袖子:「照你這樣的,給我來一件。」
弟兄倆都已經成了家,老大已經有一個孩子,——葉三抱孫子了。
這年是葉三五十歲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麼給老爺子做壽。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門賣果子了,他們養得起他。
葉三有點生氣了:
「嫌我給你們丟人?兩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個賣果子的老爹,不好看?」
兒子連忙解釋:
「不是的。你老人家歲數大了,老在外面跑,風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兒子的心裡不安。」
「我跑慣了。我給這些人家送慣了果子。就為了季四太爺一個人,我也得賣果子。」
季四太爺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裡人都稱之為四太爺。
「你們也不用給我做什麼壽。你們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爺送我的畫拿出去裱了,再給我打一口壽材。」這里有這樣一種風俗,早早就把壽材准備下了,為的討個吉利:添福添壽。於是就都依了他。
葉三還是賣果子。
他真是為了季陶民一個人賣果子的。他給別人家送果子是為了掙錢,他給季陶民送果子是為了愛他的畫。
季陶民有一個脾氣,一邊畫畫,一邊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畫兩筆,湊著壺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執筆接著畫。畫一張畫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葉三搜羅到最好的水果,總是首先給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來就走進他的小書房——畫室。葉三不須通報,由一個小六角門進去,走過一條碎石鋪成的冰花曲徑,隔窗看見季陶民,就提著、捧著他的鮮果走進去。
「四太爺,枇杷,白沙的!」
「四太爺,東墩的西瓜,三白!——這種三白瓜有點梨花香味,別處沒有!」
他給季陶民送果子,一來就是半天。他給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綠、抻紙。季陶民畫的時候,他站在旁邊很入神地看,專心致意,連大氣都不出。有時看到精彩處,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氣,甚至小聲地驚呼起來。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筆。季陶民從不當眾作畫,他畫畫有時是把書房門鎖起來的。對葉三可例外,他很願意有這樣一個人在旁邊看著,他認為葉三真懂,葉三的贊賞是出於肺腑,不是假充內行,也不是諛媚。
季陶民最討厭聽人談畫。他很少到親戚家應酬。實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盞茶就道別。因為席間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談闊論,因為季陶民是大畫家,這些名士就特別愛在他面前評書論畫,藉以賣弄自己高雅博學。這種議論全都是道聽途說,似通不通。季陶民聽了,實在難受。他還知道,他如果隨聲答音,應付幾句,某一名士就會在別在應酬場所重販他的高論,且說:「兄弟此言,季陶民亦深為首肯。」
但是他對葉三另眼相看。
季陶民最佩服李復堂①。他認為揚州八怪里復堂功力最深,大幅小品都好,有筆有墨,也奔放,也嚴謹,也渾厚,也秀潤,而且不裝模作樣,沒有江湖氣。有一天葉三給他送來四開李復堂的冊頁,使季陶民大吃一驚:這四開冊頁是真的!季陶民問他是多少錢買的,葉三說沒花錢。他到三垛販果子,看見一家的櫃櫥的玻璃里鑲了四幅畫,——他在四太爺這里看過不少李復堂的畫,能辨認,他用四張「蘇州片」②跟那家換了。「蘇州片」花花綠綠的,又是簇新的,那家還很高興。
葉三隻是從心裡喜歡畫,他從不瞎評論。季陶民畫完了畫,釘在壁上,自己負手遠看,有時會問葉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裡?」
葉三大都能一句話說出好在何處。
季陶民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
葉三說:「紫藤里有風。」
「唔!你怎麼知道?」
「花是亂的。」
「對極了!」
季陶民提筆題了兩句詞:
「深院悄無人,風拂紫藤花亂。」
季陶民畫了一張小品,老鼠上燈台。葉三說:「這是一隻小老鼠。」
「何以見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燈台柱上。它很頑皮。」
「對!」
季陶民最愛畫荷花。他畫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復堂,但是畫風和復堂不似。李畫多凝重,季陶民飄逸。李畫多用中鋒,季陶民微用側筆,——他寫字寫的是章草。李復堂有時水墨淋漓,粗頭亂服,意在筆先;季陶民沒有那樣的恣悍,他的畫是大寫意,但總是筆意俱到,收拾得很乾凈,而且筆致疏朗,善於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參用了張大千,但更為舒展。他畫的荷葉不勾筋,荷梗不點刺,且喜作長幅,荷梗甚長,一筆到底。
有一天,葉三送了一大把蓮蓬來,季陶民一高興,畫了一幅墨荷,好些蓮蓬。畫完了,問葉三:「如何?」
葉三說:「四太爺,你這畫不對。」
「不對?」
「『紅花蓮子白花藕』。你畫的是白荷花,蓮蓬卻這樣大,蓮子飽,墨色也深,這是紅荷花的蓮子。」
「是嗎?我頭一回聽見!」
季陶民於是展開一張八尺生宣,畫了一張紅蓮花,題了一首詩:
「紅花蓮子白花藕,
果販葉三是我師。
慚愧畫家少見識,
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葉三很多畫。——有時季陶民畫了一張畫,不滿意,團掉了。葉三撿起來,過些日子送給季陶民看看,季陶民覺得也還不錯,就略改改,加了題,又送給了葉三。季陶民送給葉三的畫都是題了上款的。葉三也有個學名。他五行缺水,起名潤生。季陶民給他起了個字,叫澤之。送給葉三的畫上,常題「澤之三兄雅正」。有時逕題「畫與葉三」。季陶民還向他解釋:以排行稱呼,是古人風氣,不是看不起他。
有時季陶民給葉三畫了畫,說:「這張不題上款吧,你可以拿去賣錢,——有上款不好賣。」
葉三說:「題不題上款都行。不過您的畫我不賣。」
「不賣?」
「一張也不賣?」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畫都放在他的棺材裡。
十多年過去了。
季陶民死了。葉三已經不賣果子,但是他四季八節,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季陶民墳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後,他的畫價大增。日本有人專門收藏他的畫。大家知道葉三手裡有很多季陶民的畫,都是精品。很多人想買葉三的藏畫。葉三說:
「不賣。」
有一天有一個外地人來拜望葉三,葉三看了他的名片,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辻聽濤」。一問,是日本人。辻聽濤說他是專程來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畫的。
因為是遠道來的,葉三隻得把畫拿出來。辻聽濤非常虔誠,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還先對畫軸拜了三拜,然後才展開。他一邊看,一邊不停地贊嘆: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聽濤要買這些畫,要多少錢都行。
葉三說:
「不賣。」
辻聽濤只好悵然而去。
葉三死了。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季陶民的畫和父親一起裝在棺材裡,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①李復堂,名鱓,字宗揚,復堂是他的號,又號懊道人。他是康熙年間的舉人,當過滕縣知縣,因為得罪上級,功名和官都被革掉了,終年只作畫師。他作畫有時得向鄭板橋去借紙,大概是相當窮困的。他本畫工筆,是宮廷畫家蔣廷錫的高足。後到揚州,改畫寫意,師法高其佩,受徐青藤、八大、石濤的影響,風度大變,自成一家。
②仿舊的畫,多為工筆花鳥,設色嬌艷,舊時多為蘇州畫工所作,行銷各地,故稱「蘇州片」。蘇州片也有仿製得很好的,並不俗氣

Ⅹ .簡要歸納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風格特徵。

第一,汪曾祺的來小說情節因素自很弱,較少邏輯的、因果的關系,也較少矛盾沖突所帶來的戲劇性。因而小說結構大多按照生活的多為流動來「建構」,這樣的建構必然導致小說像一條河流,多岔道而主流不明顯。文壇提供了一種特別的小說藝術風格。第二,那些描寫市井風情的小說,結構更鬆散,不斷地有插入成分,天文地理、風俗人情、掌故傳說等等,有一種博識的雜家的風范。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想到那兒寫到那兒,主次分明。第三,從小說內容來看,汪曾祺寫人寫事,目的其實是寫生活,而主要不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他筆下的人物品類繁多,三教九流引車賣漿之流和下層知識分子,這些都是身處社會下層的小人物。第四,就像生活表面上是雜亂無章的,其實卻內藏著秩序,汪曾祺的小說也同樣如此,呈現一種苦心經營的「隨便」。

閱讀全文

與解答題汪曾祺小說的審美世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修真強少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86
女局長的絲襪小說全集 瀏覽:430
穿越小說女主楚嫣然 瀏覽: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說推薦 瀏覽:473
玄幻小說中的最強神眼 瀏覽: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說 瀏覽: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說 瀏覽:291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