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呂劇的簡介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迄今有100多年歷史,1900年前後搬上舞台。
呂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2]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的。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
2. 呼延慶的小說形象
評書中的呼延慶是北宋開國名將呼延贊之後,生活於北宋仁宗(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在世,1023年—1063年在位)至宋徽宗(慈雲太子)時期,祖父呼延丕顯(呼延必顯),父親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叔父呼延守信。呼家曾因龐文太師陷害而慘遭滅門之災,全家族三百餘口埋在一處,築成了一座巨大的「肉丘墳」,只逃了呼延守用、呼延守信兩兄弟,為除掉龐文一夥賣國害民的奸臣賊子以及報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延守用之子呼延慶(《說呼全傳》中說呼延慶乃魁罡星轉世)及其兄弟呼延平(又稱崔三兒)、呼延明(呼延守信之子)等在結拜兄弟孟強、焦玉(孟良、焦贊之後)、岳鵬(花刀岳勝之後)、楊文廣、朋友袁智、李能(袁天罡、李淳風之後)的幫助下,以及包拯、寇準、楊家將等愛國忠臣的支持下,與奸黨展開了曲折、激烈、長期的斗爭,最後終於積蓄力量擊敗了龐家奸黨勢力,報仇雪恨後,呼延慶被封為忠孝王。呼延慶的事跡和歷史上同時期的折家將中的大將折克行比較相似,呼延慶在書中大破連環陣威震塞外諸國,而歷史上的折克行大破西夏也是威震塞外諸國。
在清代興起的小市民文學世界裡,呼延慶的名氣可能超過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人。描寫呼家故事的小說和評書很多:如《說呼全傳》(又名《金鞭記》、《呼家將》)、《呼楊合兵》、《小將呼延慶》、《呼延慶上墳》、《呼延慶打擂》、《呼延慶出世》、《呼延慶征北》、《呼延慶征西》、《呼延慶進京》、《呼延慶掛帥》、《楊家將》等,評書界有「金呼家,銀楊家」和「呼楊高鄭」之說。
《呼延慶上墳》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用逃離京城時,於大王莊招親,生子名曰呼延慶。為免被奸臣所害,喚母為姐,喚外公為父,取名王三漢。時年九歲,王三漢隨二哥王二漢進京賣馬。聽聞西街呼延家族肉丘墳一事。後歸。於清明隨父掃墓,中途而歸。聞哭聲於姐房內。遂至,見房內有暗室。見王氏燒紙痛苦。上前見靈位,乃先父呼延丕顯。王氏見狀,遂告以實情。呼延慶抱母痛哭。有感祖父冤屈,亦於清明之際,無人祭掃,遂借口出門騎馬,獨自上京。賣馬買紙錢,紙鋪老闆敬仰雙王為人,遂挽留至晚夜深之時方可行。時值三更時分,路無人,夜無聲,呼延慶翻牆至雙王府,院內雜草叢生,風聲鶴唳,好不凄涼。觀之,呼延慶便放聲痛哭,其聲可感日月,哭罷便將整車紙錢炮竹點燃,瞬時,火光滿天。守墳官兵聞之,急來緝拿。少年英雄呼延慶,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斬殺龐文親信數名。終究是孩童之軀,怎敵千軍萬馬。小英雄順勢奪馬便逃。逃至一麻桿胡同,前無路,後有追兵,便翻身入院。原是高猛府邸。在高猛、寇準、包拯等人的搭救下逃離京城。 第一代
太保呼延晏(西晉時期前趙名臣,擔任過太傅、太保、太子太保、前鋒大都督、前軍大將軍、錄尚書事、使侍節)、呼延謨(前趙名臣鎮東將軍)。
第二代
呼延謨之子:靠山侯呼延壽廷(呼延琮、呼延鳳(後周時為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呼延廷)、呼延鳳英(呼延蘭玉)(女)(評書戲文中《下河東》、《河東刺駕》、《斬呼延壽廷》、《大戰白龍》、《白龍關》、《龍虎鬥》、《邊塞詩》呼延贊父親和姑姑)。
第三代
呼延壽廷之子:鐵鞭王靠山王呼延贊、呼延雲(呼延秀英)(女)(評書戲文中《白龍關》、《龍虎鬥》、《下河東》、《邊塞詩》呼延贊之姐)、呼延蓉(女)(評書戲文中《真假八王》呼延贊之妹)。
第四代
鐵鞭王靠山王呼延贊之子:靠山王敬山王雙王呼延丕顯(呼必顯、呼延顯、胡必顯)、呼延丕達(呼必達呼延達呼延丕嗼)、呼延赤金(女) 。
第五代
靠山王敬山王雙王呼延丕顯之子: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
第六代
(1)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子:忠孝王呼延慶、鎮殿王呼延平、呼延登、呼延喚、呼延昭(《楊家神槍》中呼延慶兄弟)、呼延凱、呼延廣、呼延壽、呼延威(後宋慈雲走國全傳里呼延慶的兒子)、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鸞(女)。
(2)忠勇王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子:仁義王呼延明、呼延亮、呼延豹、呼延龍、定疆侯呼延兆。
第七代
(1)忠孝王呼延慶之子:呼延雲龍(《曹家將》里呼延慶的大兒子。《鐵傘怪俠》里鐵傘門開派祖師,創鐵傘流雲,通天八卦六十四掌,輕功鬼影附形等絕世武功,後被三徒弟蓋九霄用毒刀暗害致死,有徒孫岳飛之子岳霆,兒子呼延三絕,徒弟神刀仙劍古鳳春、蓋九霄。)、震京虎呼延雲飛、呼延雲威。
(2)定疆侯呼延兆之子:金錘小將呼延雲靈。
第八代
震京虎呼延雲飛之子:忠孝王雙錘將呼延豹、呼延傕。
第九代
忠孝王雙錘將呼延豹之子:呼延飛龍。
第十代
(1)呼延飛龍之子:呼延啟鵬
(2)呼延灼(呼延綽)
第十一代
呼延灼之子:呼延鈺、呼延玉英(女)。 第一代:
(1)呼延晏之妻:劉縷紅
(2)呼延謨之妻:沈心玉
第二代:
(1)呼延壽廷之妻:施蘭英(羅蘭英劉蘭英駱蘭英劉蘭英)
(2)其他:呼延鳳英
第三代:
(1)雙鞭王靠山王呼延贊之妻:老陰五女之一安樂侯馬秀英(馬太君金頭馬氏)
(2)其他:呼延雲、呼延蓉
第四代:
(1)靠山王敬山王雙王呼延丕顯之妻:楊延瓊
(2)其他:呼延赤金
第五代:
(1)忠孝侯呼延守用之妻:王金蓮、崔玉容、鐵葉梅、趙鳳奴、平西侯肖賽紅、馬花蕊(花花公主)
(2)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妻:齊美容、齊月娥、肖玉鏡
第六代:
(1)忠孝王呼延慶之妻:蘆鳳英、祝素娟、劉定金、梁勝金、鮑賽金、張金定、花瑞蓮、柳迎煙、翠桃姐、苗鳳英、童鳳英
(2)鎮殿王呼延平之妻:鄧玉紅
(3)呼延壽之妻:仙山金龍
(4)仁義王呼延明之妻:劉玉萍、鐵金娥
(5)呼延豹之妻:仙山迎鳳
(6)呼延龍之妻:趙文姬
(7)定疆侯呼延兆之妻:儂賽花
(8)其他:呼延碧桃、呼延梅仙、呼延瑞珠、呼延采鸞
第七代:呼延雲飛之妻:魏金紅
第八代:呼延灼之妻:薛恭茹
第九代:呼延玉英及其他
參考資料:《歷史上的呼延慶》(八一網)
3. 呼延慶叫什麼書
在清代興起的小市民文學世界裡,呼延慶的名氣可能超過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人版
描寫呼家故事的小說權和評書很多:如《說呼全傳》(又名《金鞭記》、《呼家將》)、《呼楊合兵》、《小將呼延慶》、《呼延慶上墳》、《呼延慶打擂》、《呼延慶出世》、《呼延慶征北》、《呼延慶征西》、《呼延慶進京》、《呼延慶掛帥》、《楊家將》等,
4.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傳統劇目也是多根據山東琴書整理改編而來,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劇種中移植過來的。它的劇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一種是連台本戲。
小戲和單中出戲,是相對於大戲而言,是指小型的、單出的摺子戲。連台本戲是我國戲曲劇目中的一種,是指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起源於民間的節慶演出。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中的小戲,有90多出劇目。小戲是呂劇傳統戲中的基本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歷史小說的片斷,以反映懲惡揚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男女愛情等為基本內容,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
這些戲的故事情節緊湊,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質朴。大多數劇目主題思想積極鮮明,表達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強烈願望和美好理想。
如《藍橋會》、《梁祝下山》、《老少換妻》和《白蛇傳》等劇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們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願望。
《打關西》、《退婚記》和《打蠻船》等劇目,反映了窮苦人民反抗壓力,揭露和鞭撻惡霸豪強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計》等劇目,諷刺和鞭笞了嫌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勢利小人。
《小姑賢》、《三打四勸》和《後娘打孩子》等劇目,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些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傳統小戲,如《王小趕腳》等,也具有較好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王小趕腳》故事說的是一位小媳婦回娘家,和趕毛驢的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孩王小一路說笑、逗樂、打情罵俏的故事。
有時候王小很明白地說一些「壞話」,可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實質的攻擊性,因此小媳婦樂意和這種人交流。
一開場,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開始誇耀他的小毛驢多麼可愛,而後說了幾句定場詩:
為人別趕腳,趕腳受辛勞。
人家騎著驢,我得跟著跑。
趕腳者,腳夫也。
話的意思是,王小的那頭小毛驢不是他的,他只是為掌櫃的打工而已。於是,小媳婦一出場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這個唱段應該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十分好聽,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熱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陽關,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張家灣。
俺在婆門得了一場病,
陰陰陽陽的七八天。
大口吃薑不覺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覺得酸,
人人都說俺是那個樣兒的病,
俺不是價,怎麼渾身發酸不愛動彈?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個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著那十一年。
人人都說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問他還有什麼話,
他偷偷地遞給俺二百錢。
他說道,這一百給你雇毛驢,
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
從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媳婦,話里話外地透著夫妻恩愛、懷孕初始的某種幸福感。這樣的農村小媳婦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買賣中討價還價。
於是,王小卻趁機要佔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這個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過攥手伸手指頭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著來,待講到160個錢,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開始使壞了,連著問了幾遍你不添了?你這一輩子也不添了?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適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後讓她下來歇一歇。二姑娘這才才告訴他,她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薑不覺得辣,大口喝醋不覺得酸」。王小就又說:「你這個病,不說我也知道……」
這出劇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廣大農村極有觀眾緣。而呂劇又恰恰適合演這些生活化的小場景,小情趣。
另外,這一劇目的還有其他特點:一是唱腔非常好聽,舒服流暢,味道獨特,酸酸甜甜;二是劇本非常好,生動活潑,文字有民間特色;三是演員表演絕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動,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飛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動作,顯得質朴健康,又獨具鄉土風格。
呂劇的基本劇目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能准確貼切地表達勞動人民的願望與思想感情,它表現其家庭倫理、夫妻關系、男女愛情、諷刺時弊、懲惡揚善,其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朴實、幽默風趣、真切感人。
5. 小說《楊家將》《薛家將》《呼家將》作者是誰
《楊家將》的作者是熊大木;《薛家將》的作者是單田芳;《呼家將》的作者是劉林仙。
6. 呂劇是什麼
中國戲曲劇種。又稱「化妝揚琴」、「琴戲」、「驢戲」、。迷戲」、「蹦蹦戲」等由說唱形式的山東(東路)琴書發展演變而來。清末,廣饒縣演唱東路琴書的時殿光、譚秉論,崔心悅等人,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採用民間舞蹈跑驢的形式,被稱為「驢戲」。又一說是群眾自認為它是街坊鄰舍戲,「呂」原本為「閭」字。還有一種說法是,群眾據其主要伴奏樂器墜琴演奏時捋上捋下而稱為「捋戲」。1940年,定名「呂劇」。流行於廣饒、博興、惠民,張店、濰縣等縣市和膠東一帶的城鎮農村。1920年前後,由農村進入濟南等城市演唱,並曾和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同台演出。傳統劇目分為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借年》;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而成,如《金鞭記》、《五女興唐》等。唱腔屬板式變化體,簡單朴實,明快流暢。常用曲調有「四平」、「二板」、「娃娃」、「梳水」、「蓮花路」等。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二胡、三弦、琵琶、嗩吶等。1953年,建立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易名為濟南市呂劇團。之後,山東省呂劇專業劇團發展至30多個,新疆、黑龍江、江蘇等地也相繼建立過呂劇演出團體。
7. 《呼家將》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呼家將》(劉書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呼家將
作者:劉書琴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4
頁數:1036
內容簡介:
《呼家將》又名《金鞭記》,寫宋朝仁宗時,忠臣呼延贊之子呼丕顯被龐妃之父龐文所害,全家三百餘口被殺。呼丕顯之子呼守用、呼守信因未在家中而倖免。為躲避龐文的搜捕,呼守信去北國投親避難,呼守用在大王莊招親,得子呼延慶。呼延慶隨王敖老祖學成高超武藝後,曾三次大鬧東京,弄得龐文心驚肉跳。龐文為實現做皇帝的野心,暗中與外國勾結,企圖與外來勢力平分疆土;對內則依仗權勢,欺上壓下,大肆搜刮,作惡多端。為除掉龐文這伙賣國害民的奸臣,為報全家被害的深仇大恨,呼延慶、呼延平、呼延明等在包公、寇準、楊家將等人的幫助下,同奸臣展開了曲折、激烈、長斯的斗爭,終於取得勝利。
8. 評書小說《金鞭記》
《金鞭記》我大概十年前聽過評書,張賀芳先生說的,前幾個月偶爾又在馬路邊聽過幾句,但是很可惜網上沒有音頻資源。
記得有前輩說過,這部書又叫《呼楊合兵》,但下了一直沒來及閱讀,分享一下文檔你看看是不是吧~
9. 「山東洋琴」是什麼地方曲目
山東琴書是山東地區傳統曲藝品種之一,又稱「小曲子」、「唱揚琴」、「山東洋琴」、「改良琴書」等。發源於魯西南的菏澤(古曹州)地區,產生於清代乾隆初年。原為農民自娛的莊家耍(又叫玩局)。清末呈現興盛局面,名家輩出,流傳地區日益廣泛。
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菏澤市申報的「山東琴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257 Ⅴ—21。
「小曲子」最早形成於菏澤地區(古稱曹州)。鄆城藝人陳乃端所存藝術譜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頭輩師爺王尚田,善通琴書畫,聞名東平湖……」的說法。新修《曹縣方誌》有「曹縣為山東琴書主要發源地,相傳已有二百年歷史」的記載。該縣梁堤頭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現過小曲子名家梁啟祥。而後發展益盛,逐漸流布全省。從雍正十三年算起,山東琴書至今已有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
山東琴書的發展,大致辭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娛,到民間的業余玩局,後來發展為職業演唱--撂地說書。
元明以來,山東境內俗曲流行,魯西南地接中原,此間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於音律的文人,利用當時流行曲調編演曲目逐漸形成的。據傳單縣、曹縣的劉樓、尚樓、老爺樓、柳井一帶,有些士紳名流,喜撫琴彈唱小曲以自娛,叫做「琴箏清曲」。如《白蛇傳》中的《斷橋》、《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趕船》、《偷詩》等,其唱詞文雅,文學性較強。
「琴箏清曲」這種藝術形式不久即沖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當地農民中傳習流布。由起初風雅的「攜訪友」,漸變為農閑或節日聚會的自娛性「莊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這種業余玩局的琴書演唱班社,在魯西一帶的農術十分盛行。這時期的演唱仍保持著「琴箏清曲」時的書詞尚文采、注意音樂性的特點。其演出雖以娛愛為目的,但重在比賽唱腔的優美、曲牌多寡,以及樂器演奏技巧的高低,還有濃重的文人雅士彈唱抒懷的情趣,色少江湖氣。
10. 古籍綉像金鞭記一套多少錢
如果是石印本《金鞭記》不到一千元,因為這種石印小說在民國的時候發行量比較大,好幾家書局都印刷過。價格要看品相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