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給狗取名字小說王蒙

給狗取名字小說王蒙

發布時間:2022-01-27 07:06:21

❶ 王蒙寫的小說有哪些

有《暗殺—3322》《季節四部曲》(《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狂歡的季節》)、《青狐》《尷尬風流》,中篇小說《布禮》《蝴蝶》《雜色》《相見時難》《名醫梁有志傳奇》《在伊犁》系列小說,小說集有《冬雨》、《堅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詩集《旋轉的鞦韆》,作品集《王蒙小說報告文學選》、《王蒙中篇小說集》、《王蒙選集》、《王蒙集》,散文集《輕松與感傷》《一笑集》,文藝論集《當你拿起筆……》、《文學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王蒙、王干對話錄》,專著《紅樓啟示錄》《王蒙評點紅樓夢》《東施效顰化語詞》《王蒙話說紅樓夢》《王蒙講稿》《王蒙新世紀講稿》,《王蒙散文》、《自選集《琴弦與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8年出版了三部自傳《半生多事》、《大塊文章》、《九命七羊》。有多篇小說和報告文學獲獎。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❷ 王蒙代表作是什麼

《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蝴蝶》、《加拿大的月亮》》、《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躊躇的季節》、《狂歡的季節》、《冬雨》、《堅硬的稀粥》、《當你拿起筆……》、《文學的誘惑》、《風格散記》等。

❸ 善良這短文中王蒙認為善良有哪些內涵

1、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的力量是人的力量。

3、善良是光明的。

4、善良也是一種智慧。

原文:

善良似乎是一個早過了時的字眼。在生存競爭中,在階級斗爭中,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中,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

我們當然也知道某些情況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們聽過不少關於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東郭先生,農夫與蛇。善良的農夫與東郭先生是多麼可笑呀。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對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滅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該,善良就是幫助惡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此文出自王蒙《善良》

(3)給狗取名字小說王蒙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善與惡的看法,你最認同的是哪一句(或一段)聯系現實生活,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作者的觀點,並談談你的看法。從結果的角度對善良和凶惡進行了對比,從道德、意義上闡述善良的內涵和外延。

正因為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夠在每敗於凶惡的同時,就把自己弘揚了一次,獲得另種意義的勝利。見解獨到,醒人耳目。這是作者根據自已坎坷的生活經歷悟出的哲理,它能幫助人們解開心中的郁結,更堅信善良,堅守善良。

❹ 王蒙的一段文字

諷刺和幽默是王蒙小說重要的藝術特徵,其幽默體小說分為三大類:一是攝取「文革」荒誕世相貌,對歷史作大跨越的、總體的反思,從鬧劇的角度去反映;二是帶著「文革」遺風的「荒唐的游戲」;三是對當今文壇一隅現狀的若干儒林外史的揭露,其幽默體小說有三個特點:一是取材的強烈的政治性;二是對現實的審美性的超越態度;三是人生智慧、政策智慧的瑰奇結晶。其幽默體小產嘲諷人類缺點,同時寄予人類厚望;嘲諷外物,同時清醒自嘲;重視發揮智慧,同時戒除賣弄智慧。
我國新時期文壇上,王蒙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他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作品充滿了活力和新鮮感,給廣大讀者以豐富的藝術享受。王蒙研究已經成為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的一項重要課題。就其小說而言,他十分擅長運用諷刺和幽默的獨特手法,巧妙地反映世間萬象和人生百態。本文甘冒淺陋,結合這一論題談些不成熟的看法
從社會生活的內容來看,王蒙的幽默體小說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對文化大革命荒誕世相的諷刺;二是對「文革」遺風在新時期續演的各種荒誕的社會劇的顯示;三是對當今文壇一隅怪現狀的若干儒林外史式的揭露。G0cPU^s
&;東風論壇 -- 愛咱家,愛東風論壇!
其一:攝取「文革」 荒誕世相貌。
蒙對「文革」的反映,在他自己特殊的角度。首先,他不是對「文革」作孤立的反映,而是往往從反映「文革」到新時期的生活的「轉機」入手,把歷史的演變軌跡凝聚在一個歷經坎坷磨難的知識分子型的幹部的命運里,對歷史作大跨越的、總體的反思。而對「文革」的反映、開掘、沉思,也就綜合在這樣一個總體的歷史反思中。從《布禮》、《蝴蝶》、《雜色》到《名醫梁有志傳奇》等篇章,無不如此。其次,在他比較集中地反映「文革」社會相的作品中,一般地很少從悲劇角度去反映,而較多以幽默體小說,從喜劇、鬧劇的角度去反映。 小說《買買提處長軼事》副題是:「維吾爾人的「黑色幽默」,所記之軼事,誠然透著「文革」怪影的黑色。有小將毒打下的滿臉血污,也有牛棚監禁中的心理變態,大可作為悲劇的材料。然而買買提處長卻以游戲態度周旋之,嘲諷之。他淚盡則喜,駐顏有術,使種種黑色世相,著上幽默新裝。作家把買買提處長和他的孿生兄弟賽買提處長對比地進行描寫,顯示出他在誇張中傑出的寫實本領:
可以與上篇小說並讀的是《白椒雞旁》。這是一位被揪斗的書記的故事。他在斗爭會的間隙居然向小將們請假跑到酒樓飽餐一頓。這件事情本身和他的神態、聲口,自然是頗有些幽默和滑稽意味的。但作家是以樸素精悍的白描手法來敘述這一切的。豁達樂觀的書記的幽默感的心靈深處,是「鎮靜、憂郁和堅強」。這似乎更加貼近作家每庄外諧的幽默主旨,使幽默能夠在深沉中透露生命的骨力。
以上幾篇凡庸「文革」的幽默小說,似乎都貫穿著王蒙珍惜生命的勸告。也許是他耳聞目睹了「文革」中太多的輕生現象,痛心於生命(特別是許多高質量的生命)的損失的慘重。所以他向人們發出珍惜生命的呼喚。幽默就是在險象叢生總最好的攝生之道。王蒙的這種獨特的見解和胸懷,展示了人道主義的愛心,展現了在逆境中樂觀向上的意志。
王蒙的幽默小說,大都著眼於典型世相的攝取,而不精心於典型人物的創造。這大概是為了保持純粹的「笑的藝術」效果所要求的。柏格森曾經說過:「過分深入人格,將外部效果和過分深植的內因結合起來,就將損害外部效果的可笑之外,最後將使可笑之外盪然無存。「但是《淡灰色的眼珠》與《好漢子依期麻爾》,並不完全是幽默之作,而是作家為之低徊良久的兩個人的悲劇。你越是往後讀,越是深入到這兩個性格的靈魂秘室中去,就越是感到心情沉重。為什麼馬爾克關於自己手藝的夢不能變為現實?為什麼依期麻爾的出眾的精力和才能不能得到有益於社會的發揮?為什麼他們的結局都那樣的暗談?人物性格本身的豐富性、復雜性已經迫使我們不僅僅停在幽默的觀照層面了。在這里,幽默作為一種藝術手段,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和其他藝術手段,特別是和悲交融在一起的。)
其二,帶著「文革」遺風的「荒唐的游戲」。
這一類小說,從總體上看,在王蒙的幽默體小說中,思想和藝術成就是最高。它們是王蒙新時期受到現實生活中激發,以極為犀利的觀察,購攝了典型的社會相,而精心創作出來的警世之作。在這些極度誇張而又極度真實的作品中,流淌著作農業用地充沛的才氣,閃耀著作家靈魂的思力,神與物游,奇因事出,可以說已經進入了幽默體小部創作的自由境地。
《說客盈門》是王蒙幽默體小說的第一篇驚世之作。讀了這篇構想奇絕的作品,你不能不承認王蒙具有特出的幽默才能。丁一上任治理漿糊廠,抓了縣委第一把手的表侄龔鼎的典型,引來說客盈門,出現了一場自發的心理戰。終於被丁一頂住,漿糊廠因此大治。這是一件生活中常見的,人們也已經看得很淡的事情,但王蒙別具隻眼,因事以出奇,准確地勾勒出形形色色的說客的神態,錄下了它們的說辭,集中筆力,把那一場自發的心理戰描繪的淋漓盡致。「統計數學」,跡近無稽;但經藝術這樣一濃聚,一強化,卻達到高度的真實------------摹寫世事人情的高度的真實,收到了郁達夫所說的「會使論敵也可以倒在地上而破顏。愁人也得停著眼淚而發一笑。」的藝術效果。這也是一種逼人發笑,鄙人在笑聲中深思的藝術典型性的力量。因為,深藏在說客們天花亂墜的說辭中,是一種在「文革」中膨脹並蔓延開來的權力崇拜-----------從老劉的「微笑外交」式的暗示到周局長的「單刀直入」式的警告,從小蕭的「大人物有了權就有了一切,小人物有了關系也能什麼都有點」,到理論家的「領導人的權力、好惡、印象,是至關重要的。這已經發展為社會普遍的社會心理了。rwYR_B
《冬天的話題》也是王蒙的幽默體小部中的妙制。作家的幽默才能,發揮得越發暢甘淋漓、爐火純青了;而諷刺社會的機鋒,也藏得更深。在「莫須有」的鬧得烏煙瘴氣的話題中,王蒙透視的是我們民族古已有之,經過「文革」的播揚,於今為害尤這烈的心理傳統。津津有味地常識,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真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傳統。這種無原則的、出於私心的摩擦爭斗,確實是存在著而且太多了。
三 刻畫文人心態的新儒林外史的斷片YfUz
王蒙久閱文壇,對文人心態,自然十分熟悉。一旦發為諷刺,不但窮形盡相,往往還剔骨見隋,使有疾者霍然出汗。
這類作品,最成功的是《黃揚樹根之死》。馬文怛在當了十六年出納之後,以小部《春雨》一舉成名,開始被自己的成功所異化,他開始擺脫「庸俗」的現實生活,附庸風雅,關在狹小的天地里追求扭曲的真、善、美,疏遠了老友,惹惱了妻子,花三百五十元買來的黃揚樹根也枯萎而死。而他的描繪黃揚樹根的寂寞的新作,也受到了委婉的批評。最後,當他把黃揚樹根拋到垃圾通道去的時候,他開始考慮要不要到山裡去了。
「據說山裡有很多撲撲楞楞的黃揚樹,還有水柳,還有野果,還有涓涓的流水。他覺得自己確實應該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了,再這樣下去,日子還沒有當年作出納時好過呢」。
這樣的諷刺,可以說是委婉的,透著熱切的期望。這里的旨趣,並無深奧之處,非常樸素淺進,但卻容易被新近的作家所忽略。我是把這篇小部當作王蒙的甘苦之談來讀的,它顯示的是這位以翻新變奇的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的傑出作家的文學觀念的根本。不懂得這個根本,也就不能理解王蒙。s'hP
在簡要介紹了王蒙的幽默體小說之後,在談談王蒙這一類小說的三個特色。
一、取材的強烈的政治性^
王蒙是一個善於寫政治性強的題材的作家,這一點特別強烈地表現在他的幽默體小說中,如果不計細部,我想可以把王蒙的幽默體小說自然數為政治幽默小說。王蒙對新中國的政治史,對現實生活中發展變化的政治思想像,有著獨特的深刻的體會。一九五七年以後中國政治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產生的種種荒繆現象,為王蒙的幽默體小說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使王蒙產生了創作政治幽默小說的沖動。
王蒙的幽默,具有嚴肅的淑世目的。郁達夫在談到現代散文里的幽默時說過:「在現代的中國散文里,加上一點幽默味道,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滯的亂病,使讀者可以得到一個發泄的機會,原是很可欣喜的事,不過這幽默要使它同時含有破壞而兼建設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會的力量,才有將來的希望;否則空空洞洞,毫無目的,如同小丑登台,如果使觀眾一笑之後,感於是種無聊的回味,那才是絕路」。王蒙的幽默,從政治這個左右社會的根本因素入手,正是滿貯著「破壞而兼建設的意味的」,含有「將來的希望」的幽默。
二、對現實的審美性的超越態度qM
政治性強的題材,在一般作家筆下,容易寫得板滯和僵硬。但王蒙卻每每能灑脫自由地駕御之,生發之,寫理輕靈而有韻致。特別是他的政治幽默小說,內涵越是嚴峻重大,藝術處理就越顯得舉重若輕,履險若夷,瀟灑從容,游刃有餘。形成這種高強的藝術手段的秘密,就在於作家能對現實採取一種審美的超越態度,不凝滯於事內彎曲,因事以出奇,於出奇中千萬一種事外遠致,作家站得高,看得遠,就有魄力對現實做大膽的變形,進入藝術想像縱意馳騁的妙境。我認為,在政治幽默體小說中,王蒙的藝術天性得到了最充分的最雄恣的發揮。最政治化的題材卻得到最藝術化的處理,難道不是很耐人尋味道的嗎?
三、人生智慧、政治智慧的瑰奇結晶|\HV:
王蒙的幽默體小說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華。他非常看重文學作口的內凝的智慧,把它看作藝術的內美的重要因素。他說:「在文學里頭,智慧往往也是一種美的形式出現的。一個真正的智者他是美的,因為他看什麼問題比別人更加深刻,他有一種出類拔萃的、對於生活的見地,對於人的見地。這樣的智者也還有一種氣度,就是對人生大千世界的各種形象、各種糾葛,他都能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來看待它。在智慧這一欄里,我喜歡把幽默放在裡面。」在王蒙看來,幽默就是一種智力的優越感。沒有智慧,就無從發現生活中的荒緲;沒有智慧,就不能實現對現實的審美性超越。這種智慧,並不是成篇大套的理論、哲學體系,而是被活生生的生活浸潤養育著的一片青草,是火石互擊而迸發出來的稍縱即逝的火花。讀王蒙的幽默小說,常常令人感到一種智慧的欣喜。在這個峻峭奇絕的藝術世界裡,幾乎處處在機智,時時出妙語,而且你得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追蹤他的思路。在他創造的小說迷宮里,有時你會感到把握的困難,但只要你堅持一種鍥而不舍的求知的精神,你一定能夠克服閱讀的困難,獲得最大的思想愉悅。
縱觀王蒙的幽默體小說,我以為它們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奇葩,而且在世界文學中,也是別具一格的。特別是它那種在嘲諷人類的弱點的同時對人類給予的厚望。在嘲諷外物的同時對自己的清醒的自嘲,在強調智慧的優越感的同時對賣弄智慧的戒除。顯得特別可貴。這些作品流露著活躍的生機與樂觀精神,這是彌蹼珍貴的,它們不愧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智慧在經過洗禮和歷練之後,欣逢開放與進取的新時期所結出的藝術碩果。

❺ 王蒙的作品特色

強烈的政治意識和傾向

在王蒙80年代前的創作中,日常生活寫作在數量上遠遠少於政治生活敘事,在影響上也小於政治化了的文本。如,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既是鄭波和楊薔雲等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成長歷程的史詩,也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中國的頌歌,政治意識十分強烈,政治傾向非常鮮明,他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有著鮮明的政治主題:反官僚主義。小說的主人公林震是新社會培養起來的新人,他「愛生活,愛黨,愛同志,愛美」,並為了他所愛的而斗爭,自然地融合於他的血肉之中,而且帶有他自己的年輕人的特質,他不容許黨的機關有缺點表現了可貴的政治責任感。文學與政治的從屬關系改寫成對話關系,在沒被打成右派之前,由於深受蘇維埃社會主義的影響和自身作家對知識分子的尊重,一般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知識分子,在打成右派之後,吸取教訓,將工農兵設為主角,從而文學這一政治化的傾向使得他迅速脫離泥塘。在文革爆發以後由於其突出的政治敏感些,不革命不出版,太革命也不出版的方針,沒有受到迫害,在新疆維吾爾族做支隊副隊長和群眾打成一片,文學作品那時候幾乎停滯。 理想主義精神的體現
王蒙的作品一直貫穿著理想主義的主題,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依然沒有拋棄早年的理想主義精神,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對歷史理想主義的認同,王蒙相信,不管實現理想的道路有多麼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的。也正因為這樣,王蒙在對他心中的理想主義精神謳歌的同時,也冷峻的指出了實現理想的艱難性與反復性。正如王蒙在小說《蝴蝶》中的主人公張思遠,他一直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卻不得不在文革的夾縫中小心翼翼的處理著各種問題,從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農村改造,看上去張思遠似乎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他也不明白為什麼他那樣的努力卻依然觸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後,文革結束,他不僅平了反,還升了職,重新得到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尊敬,張思遠遠在天邊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說中的張思遠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實現理想主義精神的時候所經歷的曲折與反復。
王蒙在謳歌理想主義精神的同時也對一切不符合理想狀態的現象進行批判與揭露,但也從中流露出隱約的諒解與同情。這種「中庸」的態度早在他青年時代的作品中就有所表現,例如,《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里林震與劉世吾的關系,文革以後長期的災難性生活閱歷又堅固了他的這種「中庸」的人生觀,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偏激也不放棄自身的責任,處處顯出圓融貫通。
這樣的思想傾向在《布禮》、《蝴蝶》和《海的夢》中都有體現。在《布禮》中,小說主人公鍾亦成身上就明顯表現出那種對理想對信仰的執著和對青春激情的贊美。在王蒙筆下經歷了坎坷困苦的逆境赤子,懷有的不是對政治信念的幻滅、悲觀,而是對政治信念的更加執著與堅定。同樣,《蝴蝶》的主人公張思遠在文革時的慘痛遭遇也並未讓他對黨和政治失去信仰,平反後他更加堅定自己的政治追求,張思遠是悲劇的製造者,也是悲劇的承受者,王蒙在文中雖然批判了像張思遠這樣的為官者盲從,批判了文革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和對社會的摧殘,但是也不自覺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不可改變的諒解和對受害知識青年的同情。尖酸刻薄的後面有作者的溫情,冷嘲熱諷的後面有作者的諒解,痛心疾首後面仍然有作者滿懷熱忱的期待。 在《海的夢》的最後,當繆可言在夜晚的海灘上看到一對年輕戀人的身影時,當他把個體的生命融入歷史整體中去思考時,才又在理性主義的邏輯里找到答案和精神歸宿,劫難過後,最終還是又回到王蒙構建的理想主義精神中來。
對民族歷史和未來的冷靜思考
王蒙在80年代的小說創作中不僅有對理想主義精神的追求,還有對民族歷史和未來的冷靜思考,面對文革帶來的劫難的反思,王蒙將個人的苦難與民族的苦難聯系起來,從而使個人的苦難具備了超越個人的普遍的啟蒙意義。惡夢醒來之後,王蒙自然而然地把歷史——昨天和今天連接了起來,即便是在伊犁的流放生活(《在伊犁》),他也以自己特有的寬容與幽默方式尋找到了平衡點,以文學方式來「反思性」地敘述「文革」,其實在「文革」還未被宣布結束時就已開始。文革結束後,文學界掀起了一股「反思文學」的思潮,王蒙作為對民族歷史和未來的反思者必然成為「反思文學」創作的主力軍。
小說《海的夢》彌漫著濃郁的反思和感傷情調,王蒙在給小說主人公取名時,似乎頗費心思,在繆可言身上,包含了作者對生命一去不復返的無奈感嘆,歷史謬誤對生命的摧折就個體來說畢竟無法挽回的。小說通過繆可言一段情緒活動的描述,濃縮了一代人的慘痛經歷和滄桑體驗,同時,又是對他們這代人的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通過《海的夢》,王蒙自然而然的把個人的坎坷遭遇和國家民族的歷史災難聯系在一起,也可以說,作者在自身的遭遇中看到了歷史的曲折進程和未來發展,在理性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前提下,個人生命價值在這一結合中顯示了超越性的意義。這也正體現了王蒙這一代人反思歷史的特有方式,不是從個人的立場,而是以民眾的代言人乃至於民族良知的身份發言,個人的所有情感體驗和精神矛盾最終都在匯入群體和歷史的過程中才能得以解決,才會獲得意義。
王蒙在對民族歷史的反思中,也包含了對歷史謬誤的寬容大度,其實這種寬容是人類精神世界對社會和人自身的缺欠、過失、罪過的妥協、諒解,是對不合理現狀的「合理性」承認。對王蒙來說是「故國八千里,風雲三十年,該哭的哭夠了,該恨的恨過了,我懂得了存在就是合理的,懂得了要講廢厄潑賴、講寬容」。也正因為這樣,《布禮》中的鍾亦成誠在平反後陳辭:「二十年的時光沒有白費,二十年的學費沒有白交,當我們再次向黨的戰士致以布爾什維克的敬禮時,我們已不是孩子了,我們深沉得多,老練得多了。我們懂得憂患、艱難,更懂得戰勝憂患艱難的喜悅。」這也正是王蒙獨特的反思方式,既批判揭露歷史的謬誤,也對謬誤給予寬容大度的諒解。
「意識流「寫作啟蒙者的悲劇命運
王蒙80年代的小說創作還有一個特色,那便是「意識流」寫作啟蒙者的悲劇命運。文革結束後,一部分作家開始反思文革給社會和文學者帶來的災難,在這一時期,王蒙塑造了不少文革受害知識青年啟蒙者形象,藉助這些受害知識青年啟蒙者在文革時期的悲劇命運,透析歷史悲劇原因。如《蝴蝶》里的張思遠、《春之聲》里的岳之峰、《布禮》中的鍾亦成、《海的夢》中的繆可言等等,其實在同代人中,寫知識青年悲劇命運的作家很多,但用「意識流」寫作的卻屈指可數,王蒙所用的「意識流」與普通的意識流又有所區別,有學者稱之為「革命的意識流」或是「理想主義的意識流」,這也是王蒙在新時期小說創新的探索。
在王蒙最富代表性的幾部意識流小說中,作為「思考者」的「情緒主人公」本人都是滿懷革命理想、有著嚴肅使命感的人。《布禮》中的鍾亦成、《蝴蝶》中的張思遠是解放前的老革命、共產黨員、國家幹部,《春之聲》中的岳之峰、《海的夢》中的繆可言是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這些「思緒主人公」都或多或少帶著作者自己的影子。由於意識流「主觀化」、「情緒化」的東西佔主導,作品並不重視情節的編排,他更關心的,是對於心理、情緒、意識,印象的分析和聯想式的敘述。這形成了一種流動不居的敘述方式:語詞上的變化和多樣組合,不斷展開的句式,對於誇張、機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等等。當然,當敘述者有時過分迷醉於在敘述中體現的智力優越感時,也會走到缺乏控制的「濫情」。

❻ 求王蒙的《善良》

善良

善良似乎是一個早就過了時的字眼。在生存競爭中,在階級斗爭中,在各種各 樣的人際關系中,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

我們當然也知道某些情況下一味善良的不足恃。我們聽過不少關於善良即愚蠢 的寓言故事。東郭先生,農夫與蛇,善良的農夫與東郭先生是多麼可笑呀。故事告 訴我們,如果你的對象是狼或者蛇,善良就是自取滅亡,善良就是死了活該,善良 就是幫助惡狼或是毒蛇,善良就是白痴。

但我們也不妨想一想,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當中,那些等待著向他們伸出善良的 援助之手的凍僵者或是重傷者當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惡狼?我們還要問,宇宙萬物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和惡狼?為了有限的毒蛇和惡狼而不惜將一切視為毒蛇和惡狼,不惜以對付毒蛇與惡狼的法則為自己的圭臬,請問這是一種什麼疾病?

我們還可以問一下,我們以對待毒蛇和惡狼的態度對待過的那些倒霉蛋當中又 有多少人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當真的毒蛇和惡狼?如果說,面對毒蛇和惡狼而一味善良便是糊塗的農夫或東郭先生,那麼面對並非毒蛇或惡狼的人卻堅決以對待毒蛇或惡狼的態度對待之,我們成了什麼呢?是不是我們自己有點向蛇或狼靠攏呢?

善良與凶惡相對的時候,前者顯得是多麼稚弱而後者顯得是多麼強大呀。凶惡 會毫不猶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卻處於不設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惡是無 所不為的,凶惡因而擁有各種各樣的武器。而善良是有所不為的,善良的武器比凶 惡少得多。善良常常敗在凶惡手下。

然而人們還是喜歡善良、歡迎善良、嚮往善良。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 愉快地彼此相處,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設性的有意義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擺脫 沒完沒了的惡斗與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實現健康的起碼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 下太平。

這就是善良的力量。善良的力量就在於它是人的。它屬於人,它屬於歷史屬於 文明屬於理性屬於科學。它屬於更文明更高尚更發展得良好的人。它屬於更文明更 民主更發展更富強的社會。

凶惡每「戰勝」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壓縮了一次,因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惡。善 良每敗於凶惡一次,就把自己弘揚了一次,因為它宣揚了自己的光明。

善良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精神 的平安,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樂觀。

善良可以與天真也可以與成熟的超拔聯系在一起。多數情況下善良之不為惡非 不能也,是不為也。善良的人不是不會自衛和抗爭,只是不濫用這種「正當防衛」 的權利罷了。往往是這樣,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參透了人生與世界的強大的人也 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最不善良。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惡人更是常常四面楚歌,如臨大敵,其鳴也凄厲, 其行也荒唐,其和也寡,其心也惶惶。而善良者微笑著面對現實,永遠不喪失對於 世界和人類、祖國、友人、理想的信心。

我喜歡善良。我不喜歡凶惡。我認為即使自以為是百分之百地代表著真理和正 義也不應該濫惡。濫惡本身就不是正義了。我相信,國人終歸會愈來愈善良而不是 相反。例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凶惡不是已經出盡風頭了嗎?凶惡不是披盡了 「迷彩服」了嗎?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❼ 「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出自王蒙的哪首詩

出自王蒙的《青春萬歲 序詩》

全詩如下:

《青春萬歲 序詩》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

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

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

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

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

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

是轉眼過去了的日子,也是充滿遐想的日子,

紛紛的心願迷離,像春天的雨,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

是單純的日子,也是多變的日子,

浩大的世界,樣樣叫我們好驚奇,

從來都興高采烈,從來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

多嚴峻的戰斗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擦完了汗,

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並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❽ 中國書畫家王蒙簡介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吳興人。元朝畫家。趙孟頫外孫。元末棄官,隱居臨平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直至晚年才下山出仕,於明初任山東泰安知州。洪武十八年,因「胡惟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其山水畫受到趙孟頫影響,師法董源、巨然,集諸家之長自創風格。作品以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松茂樹,氣勢充沛,變化多端;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干濕互用,寄秀潤清新於厚重渾穆之中;苔點多焦墨渴筆,順勢而下。兼攻人物、墨竹,並擅行楷。存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葛稚川移居圖》《夏山高隱圖》《丹山瀛海圖》《太白山圖》等。

(8)給狗取名字小說王蒙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

1、青卞隱居圖》是元末明初山水畫家王蒙所作紙本水墨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描繪畫家故鄉卞山蒼茫景色,山上樹木茂密蒼郁,溪流回環,景色清幽,隱士行居其間。畫法先以淡墨勾皴,而後施濃墨,再用焦墨皴擦,使得畫面不迫不塞,元氣淋漓,氣勢磅礴,創造了線繁點密、蒼茫深厚的新風格。

2、《春山讀書圖》是元代畫家王蒙所創作的一幅畫,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春山讀書圖》描繪水濱山崖下茅屋幾椽,文士們在屋中讀書的情景。近景岡阜,松柏成林。中景兀峰,拔地而起,氣勢雄偉。

3、《葛稚川移居圖》是元代王蒙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畫描繪了晉代道士葛洪攜家移居羅浮山修道的情景,畫中葛洪手執羽扇,身著道服,神態安詳,正回首眺望,身後老妻騎牛抱子,一仆牽牛而行。此畫以山水為主體,崇山峻嶺,飛瀑流泉,單柯碧樹,溪潭草橋,加上畫中的人物,構成了一幅深秀、謹嚴的山水人物畫。

❾ 急!麻煩幫我找找王蒙的小說《小小小小小……》和《互助》的評論!!!謝謝!

小小小小小……
H省的地方戲「H劇」,近年來日益衰落,其情況如下:
大約一百年前,這里出現了一位天才演員,藝名:「香又紅」,唱、念、做、打,無一不精,風靡一時。香又紅漸漸老了,不能上台了,人們最喜歡的演員是香又紅的掌門大弟子小香又紅,小香又紅不僅在功藝上與香又紅惟秒惟肖,而且連長相、嗜好、習慣,也於香又紅極似,香又紅是瓜子臉,小小香又紅也是瓜子臉,香又紅抽水煙袋,小香又紅也是抽水煙袋,香又紅左眼皮下有一個痞子,小香又紅也在左眼皮下畫了一個痞子等等。小香又紅老了以後,佔領舞台的上小小香又紅。現在呢,H劇的台柱子是小小小小香又紅。
按照微積分的原理,如此小小小小小小下去,是趨向於零了。
《小小小小小……》雖然篇幅短小精悍,但細讀過後,對我們頗為震撼,在此我也頗有微詞。
小說中他以「H劇」的發展和演員的變化為一串鏈條,闡述一個我們不得不深思的規律,某些名人的成名是靠踩在前輩名人的名字上走上來的,而且表面上看來有一種「後浪推前浪」的氣勢。但頗為細想會發現這是一種變態和扭曲的發展。看看文章里所說的,香又紅是一個天才演員,但到她老了之後,與她長相長得惟秒惟肖,就連長相、嗜好、習慣等等都與香又紅極似的掌門大弟子小香又紅紅起來了。就連上台時小香又紅也在左眼皮下畫上一個與香又紅相似的痞子。到小香又紅又老了之後她的弟子小小香又紅又紅起來,而且現在的台柱子是小小小小香又紅。
想想一個演員要靠模仿前輩名人,甚至要連前輩名人的一切習慣包括一切陋習都要模仿,而且是模仿到極點,來博取觀眾的一點點同情,甚至所謂的欣賞來獲得成名,那這樣的成名是多麼的悲哀的事。試想想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自己的個性,單單靠模仿別人,成為別人的復製品,那我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一個演員她的天職是為廣大民眾展示藝術的魅力,讓更多民眾欣賞到藝術更多層面的美。表演的時候,我們應該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不僅要求我們拿出十足的精神來對待我們的事業,而且要我們必須對得起我們自己,對得起我們的觀眾。我們太刻意去模仿別人這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色,也失去了藝術本身的魅力和價值。這不僅欺騙自己也欺騙了別人。雖然說我們可以借鑒別人,從而取別人之長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但這一切都是以發展我們自己的個性為前提的。如果我們連屬於自己的個性都已失去,那我們借鑒別人就變成了刻版別人。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精華是糟粕相信總有人看得出來。「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一件藝術性的東西有了太多別人的模塊,觀眾總會有那麼看膩的一天。那麼這一天就是你覆舟葬身藝海的時候。一個人沒有創新,沒有個性就會像一粒塵埃,永遠不會有石粒的沉重和價值。若一個劇院單單停留在一個演員的模式上,那它永遠不會有超越也不會永久獲得觀眾的欣賞,雖說他們暫時的獲得觀眾,但那也是一個滯步的發展,一個沒有發展的發展。一個民族沒有它們的發展特色,沒有改革創新,那它必然不會有長足的發展,甚至會像微積分原理所說的會趨向於零,甚至消亡。

王蒙寫的《互助》, 故事說的是一位作家為了出名,以盛宴重禮招待著名評論家。評論家有感於 其情之盛,慨然允諾,為他的作品寫一篇推薦文章。不料,這位作家慌忙擺 手搖頭說:「千萬不必!千萬不必!我只乞求您寫一篇義正詞嚴的文章,把
我批一個狗血淋頭!積十年之經驗,我深知凡被您批了的,都可以風行全國,
名震環球!而您也可以獲得另一方面的美謄和利益,那才叫相反相成,相得
益彰!」全文二百多字,卻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當今文壇的不正之
風。作家善於從平凡事物中發掘出新的不平常的思想意義,選材嚴,開掘深,
立意新。

❿ 王蒙的「蝴蝶」小說的主要意思

《蝴蝶》是王蒙的一篇充滿反思力量的佳作。小說的主人公張思遠,是一個帶著自審自責意識反思靈魂異化的獨特的藝術形象,是一個真誠的少見的反思主體。

張思遠原是八路軍的指導員,進城以後,由軍管會副主任一直到市委書記,職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適,頭腦中的階級斗爭的弦也一無比一天綳得緊,而與人民的距離卻一天比一大遠,這是一個由人民的公僕異化成了人民的老爺的過程。

一切使他有恍若夢中之感,自己到底是低頭認罪面目可惜的走資派,還是氣宇軒昂、神采飛揚、大權在握的張思遠,也使他百思不得其解,「也許是一場噩夢,一場差錯,是一次惡狠狠的玩笑。」

當他走出監獄的大門,是一隻孤獨寂寞的蝴蝶,他不再是什麼了也什麼也沒有了。在那個遙遠的小山村中,他是背著糞筐走在崎嶇山路上的老張頭,是愛吃老鄉家那缸民國十八年老湯腌的老鹹菜的老張頭。

在勞動中,他發現自己真實的存在,發現軀體中奔突的生命力,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他與鄉親們親如一家,是名副其實的老張頭。恢復工作以後,重進市委大院,不斷升遷,一闊臉就變,他又拉長聲音說話了,當時,他的臉紅了。

他發現自己變了,於是,他要找回他失去的東西,找回他的魂。「他是『老張頭』,卻突然變成張部長嗎,他是張部長,卻突然變成『老張頭』?」人生滄海桑田,官場升降沉浮,這一切使人想起那個古老的傳說,「庄生夢蝶」。

(10)給狗取名字小說王蒙擴展閱讀:

王蒙作品特色

王蒙的作品一直貫穿著理想主義的主題,理想主義精神特色在王蒙的作品裡體現得最為鮮明突出,他在創作中對理想的反思和執著也在同代人中最具典型。

曾經是「少年布爾什維克」的王蒙,在屢經劫難之後,依然沒有拋棄早年的理想主義精神,平反復出的遭際反而讓他更加堅定對歷史理想主義的認同,王蒙相信,不管實現理想的道路有多麼曲折,但前途總是光明的。

也正因為這樣,王蒙在對他心中的理想主義精神謳歌的同時,也冷峻的指出了實現理想的艱難性與反復性。正如王蒙在小說《蝴蝶》中的主人公張思遠,他一直渴望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卻不得不在文革的夾縫中小心翼翼的處理著各種問題。

從省委高官到被打倒的反革命,再下放到農村改造,看上去張思遠似乎離他的理想越來越遠,他也不明白為什麼他那樣的努力卻依然觸碰不到他的理想,但是最後,文革結束,他不僅平了反,還升了職,重新得到了黨和人民的信任與尊敬。

張思遠遠在天邊的理想又再次回到指尖。小說中的張思遠多少有些王蒙自己的影子,也影射了王蒙在實現理想主義精神的時候所經歷的曲折與反復。

閱讀全文

與給狗取名字小說王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
大隱隱於婚小說好看嗎 瀏覽:937
潛水的烏賊推薦的小說 瀏覽:503
找一本小說主角會黑客 瀏覽:22
穿越小說沈浪全集電影 瀏覽:918
此生不幸遇見你小說古代 瀏覽:711
男主很狂的穿越言情小說 瀏覽:422
重生之後在學校寫零分作文的小說 瀏覽:285